关于乌镇开发的利与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08-14 21:13
现在的乌镇,仿古手段太厉害,要么是商业味太浓。要么是房子死一般静无生活气息!烟熏漆黑的木板后面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
真正的乌镇古镇早在十几年前,就被毁了!而现在用十几亿元堆起来的,不是文化,而是金钱。
乌镇行记:
我进入乌镇时,兴奋地叫起来,因为这里的水好干净!可是发现那些“老房子”好新,而且沿河居然有很大的空房子等待招租,可以进行房产买卖了。正信步由缰,不料有人从桥对面冲回来,大喊“不得了”,这里被坚壁清野了!到对面街道一看,果不其然,街道死寂,没有人气。正巧有一老年妇女走过,便与她攀谈起来,真是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原来水乡乌镇竟是包装出来的!!!镇政府在沿河空地上加盖仿古木屋——就是在木板上泼墨加火烤。还在一户户房屋盖上加乌瓦,以示古朴。房子其实不是什么明清时期的古屋,是建于近七八年间的。不信,绕到房子的正面,看看有几家是当真的木结构。沿河边走,细心地发现“老台阶”是新搭建的,而那沿河木屋颜色和格局都太整齐,插入河底的木条也很整齐。在街上张贴着为了开发旅游作出的种种规定。
乌镇有座逢缘双桥,按导游的解说那历史很悠久,可惜它只是2000年的产物。乌镇整个景区里只有两座桥算的上有些历史。但并不是现在的地方。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越古越有味,而是感慨古镇也是可以造假的。桥从湖州东部的练市、和孚等农村买来,那儿的农村现已掀起文化保护热潮。其实这是对的,人家那儿的桥拆了,难道不是文化破坏吗?乌镇为什么要造假呢?很简单,金钱驱动的缘故!现在江浙一带兴起了古镇旅游。乌镇圈个地,砸上好几亿元,搞几个仿古建筑,遍几个历史传说,(尤其编神话传说更容易)再加上视频的优化组合,“古镇”不就出来了吗?但这样的镇有多少文化积淀呢?说实话没有!真正的古镇重要的是镇上的居民(如西塘、南浔),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文化传承,他们的生活与古镇融为一体才是最重要的。
乌镇的西栅现在已经造好了,而且更加变本加厉——仿古时进入施工现场拍摄,遭保安强行驱赶,简直是秘密军事基地!老房子又全部推倒重建,(这做法和保护修复相比起来是方便快捷得多,但眼里只有一张张人民币,所谓的保护古镇只是一个幌子。可旅游现在还不怕工商打假。)唉,现在的浙江,保存完好的沿河古建筑群只剩下南浔的百间楼和西塘的廊棚了!
回来时,看见广告语:游千年水乡乌镇西栅,看中国最后枕水人家。可现实状况是:“家”已拆完,至于“枕”,是不
是绣花枕头的“枕”?
看到了社会对古建筑保护、旅游开发等事件上的认识误区。我想以一个在第一线工作过的人的立场上,说一些事实及自己的看法。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去过乌镇?乌镇是浙北的一个小镇,基本属于江浙交界地区,1999年开始进行古镇保护与旅游规划,2001年,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现在很多人提到的乌镇,就是东栅景区。乌镇的镇区格局是由四条老街构成,分别称东栅、南栅、西栅、北栅,中心地区称为中市,但长期以来的战乱以及改造等早已将古镇格局破坏,目前四条老街相对距离都比较远,其余地块早已成为新式的城镇格局。乌镇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按照现状,只有分块进行,首先是东栅。我在2004年7月开始工作时,是做西栅景区内的保护与开发,这个工程是2003年底开始的,2006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进入试运营阶段。很可惜,我当年4月份就离开了,没有等到开放那天。去年11月份那时我回了一趟,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眼睛顿时就湿润了。
我是浙江人,在山东济南的一所大学读了四年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临近毕业时的一次大型招聘会上,投了一个简历给乌镇,当时其实没多想,对于乌镇也仅仅是大概听说过而已,对方招聘也没有注明具体岗位,和在收简历的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随便一聊,得知是为乌镇西栅景区的规划以及今后运营招聘相关工作人员,想想自己大学四年,说白了还真没学什么东西,旅游管理这类专业课程很多都是泛泛而谈,而从事新景区的规划方面工作还是比较新鲜的,至少比较难得,而且我大学里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是城市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等相对具有一定创意性的课程,而且我对传统文化等还算比较有探索欲望。于是便投了份简历。
接下来的就是过段日子通知去乌镇面试,面试通过,毕业后,2004年7月,去乌镇报到了。
在办理了相关手续后,又休息了两天,熟悉了相关环境后,人力资源部直接把我送到了乌镇西栅正在进行规划施工的工地上。我参与了“古厅堂修缮组”,这个团队在我到来之前只有一个人!我是第二个,后来陆续来了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我对这个工作是非常好奇,但同时也十分陌生,甚至以前连书本知识都很少触级,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呢?我的脑海中充满疑惑,但在此后的长达一年半多的时间里,我对这份工作的感情与日惧增!我从来没有如此长时间、近距离地接触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节前几天我一直在乌镇,走访老友,看看风景,过了几天轻松惬意的生活,乌镇西栅景区春节期间将正式开业了。
昨天无意间看到
一本《青年文摘》中有篇舒乙的文章,写他经过浙江湖州荻港村时,被那里“原生态”的风貌所吸引,并呼吁要“原汁原味”地保留,并对有些村民将房屋私自改建为水泥结构感到不满和担忧,等等。
这类观点现在很强盛,他们认为包括旅游开发在内的多数措施对于古建筑等的保护而言是弊多利少,他们希望看到真正的古建筑,真正的前人的生活场景和状态,他们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保护。
说实话,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但后来在实践中,也渐渐觉得这种想法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时代的发展,有些新旧更迭是无法阻挡的,吹着空调的人,没有权利让别人一定要摇着蒲扇来“保护原生态”,而旅游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当然,看如何操作了。
还是以乌镇为例,很多人都认为旅游开发前他肯定更淳朴,其实不然,开发前的老街,新旧建筑呈杂,河道污染严重,路面全是水泥的,我参与乌镇西栅景区规划与开发时,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做减法”,参与安排拆除老街内所有与古镇风貌不符的现代建筑,因历经长久的年代,居住了大量的居民,其中大部分原来格局严谨的古厅堂内,居住着十几户至几十户不等的人家,厅堂内搭建、改建现象非常严重。有些格局已被完全破坏。在拆除了这些新时期的建筑后,再根据原古厅堂的格局和风貌“做加法”,查阅相关镇史镇志资料,进行修缮,小到一个雕花构件,大到其中某一进房屋,都要进行原貌恢复,有些建筑构件看似完好,但内部腐烂等也有比较严重的,或是白蚁横行,这些都要一一进行严格检查更换,总之,我们的大原则是修旧如旧,能不更换的,尽量不更换,能不新增添的,尽量不新增添,尽可能地保持其原真性,同时,必须保证其安全。因为这毕竟还是要住人或给游客参观的。
中国的木结构房屋不同于欧洲的石结构建筑,它必须几乎每年都要小修,必要时大修,现在有些人一看到大修,就马上断定这是在“拆除真古董,新建假古董”,这未免有点武断。
关于复建和移建的话题。
我在乌镇的工作中,得知有部分建筑是复建的,去过乌镇的朋友可能看到过有个道观,这个就是复建的,历史上那个道观早已不在了。以前在论坛里也看到过大家讨论复建的话题,争议较大。当时在乌镇复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乌镇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建筑,如庙宇、塔、衙门、书院,基本按原址原样复建,完全按原址原样不大可能,因为史料不可能保存得那么完整。二是在原有老街区的修缮整治过程中,会拆除一部分里面夹杂的现代建筑,就是我前面提到的“
减法”,拆除后会留下一些空档,为整个旅游区域的整体效果考虑,会复建一些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民居或凉亭、廊等建筑,当然也有空地辟为广场等,包括原有水泥路面全部挖掉,所有管线地埋后铺上青石板,也属于一种复建吧,总之复建是严格掌控其原真性,而且原有建筑尽可能全部保留修缮,严禁整体拆除后仿建的情况发生。
对于复建,个人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的意义确实已经减小,但乌镇毕竟是一个旅游区,从旅游功能角度而言,有些建筑必须复建,当然其大原则就是对原有保留的历史街区不能有任何的破坏,复建工程我没有参与,只是作旁观者来看的,我觉得同事们是做的出色的!
还有个话题就是移建。
我上面说到有部分新增的建筑,有些是移建的,就是把在别处的老建筑包括桥梁等整体搬迁而来,这个做法现在争议也非常大,有专家认为某个建筑其依附的城市环境等是一体的,搬迁后没有任何价值,也有人认为有些建筑本来可能在城市改造中面临拆迁的命运,但现在整体搬迁保护,也不失为一中选择。这个问题我个人看法是我们理想的愿望当然是我们祖国每一处值得保护的建筑都能完整保留在原有的土地上,但现状来看是不可能,所以选择异地搬迁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吧,像乌镇当时从其他地方购买来的整体建筑主要看中一是基本完整性,本身建筑就非常破败的则得不偿失,二是风格统一,如果搬个福建围楼过来那肯定不行。一般去异地搬迁工程量很大,小心翼翼地将原建筑分解,每个构件包括门、窗、梁、柱、栏杆、楼梯甚至小的雕花构件等等全部作好顺序的记号,照片、录象全部同步拍摄。然后运到乌镇后完整地再搭建起来。
对于老民居的修缮,我们一般走如下的计划流程:
1、原貌记录,通过照片和录象,将修缮前的房屋外貌记录存档。
2、修缮方案制定,这个就包括很多内容了,比如哪个地方是后建的,需要拆除,哪里的门、窗雕花等缺损,需要补,有些如房屋整个立面原貌已经全破坏了,都是水泥墙了,那拆除后需要怎么恢复,怎么个设计,门、窗都用什么样式,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总之是一份让施工人员一看就明白的东西,能按着去做的东西,要求图文并茂。尽可能详尽。
3、开始施工后,需要现场监督管理,比如某些地方可能会和修缮方案冲突,要现场调整,或者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会和你商量更好的方案,等等,有些都需要反复的沟通论证,另外如现场记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拍摄以及工程量记录(最后审计工程款需要用),此外还有很多琐事,比如现场严禁吸烟,垃圾
及时清理、安全措施等等,我在两年里总共抓了大概有近10个吸烟的工人,每人罚款300,当然钱全交公的,哈哈!
4、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比如配套设施组要重新进行水、电、煤气、电话、网络等管线的铺设,这时就需要和我们协调,做到尽可能不破坏建筑原貌。
5、完工后的拍摄。
6、再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如修缮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会再进行部分的油漆作旧、防疫站的人会进行防白蚁的药物喷洒,绿化部门可能会对其中天井里的树木植被等进行防护或重新种植,另外最后审计部门验收等也需要我们在场。
总之我写下来看上去好象比较容易,但真正在工作中,那种艰辛是旁人很难体会的,我们基本都是在施工现场,严寒与酷暑都一样,我们的临时办公室就是施工现场旁边挑个稍微干净点的小屋,摆个桌子椅子装个电灯,我们在办公楼里都有单独的办公桌,但除了用电脑,一般情况下都很少去。黄金周期间,只要是在施工,我们一般都不休息。当然,现在回乌镇,看着那些以前倾注自己汗水的成果,心里都会很激动,我想这就是工作中得到的最大的满足吧!
据说,这是梁思成先生第一个提出的理念,他还举了个小例子:他去镶牙时,牙医并没有给他镶雪白的牙,而是用了微黄色的。
在乌镇的工作,我参与了大量“修旧如旧”的过程,在此,也想与大家共同探讨,因为目前如何修旧如旧,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木结构的房屋是需要经常修缮的,我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大概总结一下,有下面几种“修旧如旧”。
1、用旧的建筑材料修复。(虽然是旧但必须是结实牢固的,这等于是废话,呵呵)
2、用新的建筑材料修复,然后新的建筑材料上做一些作旧处理(在不破坏建筑材料的前提下,如某些地方用浓度很高的化学溶剂作旧就不太可取)作旧是为了与原有的协调。
3、用新的建筑材料修复,然后不论新旧,刷上漆,使之统一,靠时间的推移慢慢自然变旧。
4、旧建筑全部推倒新建一个仿古的。
以上四种,除了4,肯定是错误的,前3种,似乎都有理由,也有不同的人认同或反对。不知大家怎么看?
至于技术方面,有人认为必须完全按照传统技术,不能带一点现代含量,否则就不能叫“修旧如旧”,这点上我认为不可能做到
《转载自中国古镇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