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摘要: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学的基本条件,对教学顺利开展有巨大的影响。文章提出,应通过优化教师情绪、师生关系、教师教学等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关键词:课堂心理环境情绪师生关系教学优化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被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到的那部分环境,如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班级风气、教师期望等,它是课堂教学环境最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1] 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如何,是教师判断上课效果的重要标准,是教师成败感和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2]教学的效果很多时候是不能马上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判断基本上是以课堂心理环境为准,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课认真,踊跃回答问题,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会认为教学效果好,会对自己的教学充满自信,也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反馈,自己也能从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样教学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如果课堂心理环境不好,教师会感觉失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自信心,产生不良情绪,甚至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主要通过教师进行。

1.教师情绪的优化

教师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情绪是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人的情

绪是具有感染性的,教师的情绪状态会感染学生的情绪,并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的情绪中影响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是教师的焦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有利于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充分发挥,才会激起教师的教育创造能力和教育机智,努力改变课堂现状,有效而灵活地处理课堂问题,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心理气氛。为了避免过度焦虑情绪的出现教师需要了解自己,不对自己要求过高,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同时对教学充分的准备也会缓解教师可能产生的焦虑。

2.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优化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

为了创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需要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即移情性的学生观,而不是评价性的学生观。教师应尽可能地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考虑学生的实际心理的特点、需要,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评价学生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行为,才能做到理解和宽容学生的一些过失行为,而不是动辄对学生横加指责,或对学生灰心失望,以至于放任自流,才能做到始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学生反过来才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才会更加的热爱教师,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移

情性的学生观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对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其次,在课下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当时候给予学生以学习之外的帮助。大量经验证明:师生的交流特别是课外的交流会导致课内师生关系的融洽。[3]

3.教师教学的优化

教师与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学发生联系的,所以教学的优化是课堂心理环境优化的主要方面。

3.1教学要遵循量力性原则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他1978

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量力性原则首先体现在教师所教的内容和所提的要求要难易适度。而适宜的难度是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的,即该知识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掌握它,用通俗的话来比喻,就是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

量力性原则还体现在教师教学的速度上,有些教师,特别是某些大学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每堂课都要讲大量内容,根本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不给学生理解和消化的时间。还有很多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课件内容非常多,经常是没等学生看完课件内容就翻下一页,而且上完课也不给学生自己的课件,导致很多学生不知教

师讲的什么内容,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为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自己所要讲授的知识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哪些是比较难于理解的,自己的教学速度大多数学生是否都能跟得上。这些要在实际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得,而不能只凭教师个人主观感觉。教师和学生对相同知识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教师感觉容易的学生可能感觉很难。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继续开展进行下去,就会使学生的问题堆积,影响后面的教学。为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反复钻研教材,区分出其中学生容易接受的和对学生来说太难的知识,如果一定要讲解的话就要耐心细致,循序渐进,并加强课后的辅导答疑。

3.2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没兴趣,学习动机不强,经常并不是学生不喜欢学习,而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教师所教知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用处,特别是有些学科理论性特别强的课程更是如此。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强调自己所讲学科的重要性,并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因为教师的教学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另一方面要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灵活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如果深入浅出地联系实际,就能使枯燥的理论获得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需要教师平时多积累材料,并始终保持思考的习惯,善于把实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与有关理论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时蓉华,任国华.教育社会心理学[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10.

[2]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6.

[3]王毅华.优化课堂心理环境[n].中国教育报,2009-1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