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作者:钟楚标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10期
现代心理学认为,课堂心理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的效果有重要影响,那么该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呢?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绪,努力创设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环境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环境,要学生养成“思考—疑问”的学习好习惯,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迷信教师、知识,在不明处大胆提出。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可让全班比较、鉴别、判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大胆激疑的勇气和心理环境,保护学生钻研课文的兴趣,保护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喜欢学语文,乐于在学习语文方面积极投入。
二.利用语文学科的魅力,营造学生乐学的心理环境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品质。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彰显语文的学科魅力,犹如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让语文课堂美酒更香更醇,令人回味无穷。
1、语言的趣味性
教学的趣味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趣的,这主要是因为语文教材有它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学范文多数都是文艺性作品,其中多半又是名家名篇,优秀诗文。这是我们所说的“篇趣”,除此还有音趣、字趣、歧义之趣等等。学生随着教师的语言沉浸在一种激动、喜爱的心理情景中,从而使课堂教学产生感染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还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知识融入谜语、故事、笑话等形式中去。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把课上得趣味盎然,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2、学科的情感性
语文学科不但具有人文性,更是具有情感(真情)的学科。心理学认为,学生认知心理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情感体验能力,一是学生对作品内容有所评价的情感反应。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范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对象,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用情感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深入体验文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
3、学科的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生活即教育。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这就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学生的生活形式,也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语文教学必须自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生活即教育,学习就在生活的身旁,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功利性,营造学生乐学的心理环境,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极现实的事情,本来就是与生活紧密融合的事情。教师更多地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语文学习向课外与生活中延伸,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我们发现,语文课本中,很多的单元教学主题都是“生活话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始终要以学生活生生的生活内容为核心,才能做到“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学科的音乐性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重音停顿的“美读”,如音乐一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文本的字面理解朗读——想象画面朗读——领会情感朗读”的基本顺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解读中想象画面,进而体味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营造学生乐学的心理环境,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朗读可以范读、领读、轮读、齐度、分角色读、配乐朗读多种形式灵活进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学生眼中有本、口中有话、耳中有乐、心中有情,这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全身心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深刻体会作品内涵,达到学生与教材情感融合的目的。
钟楚标,教师,现居广东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