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的功能定位和陵园产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陵园的功能定位和陵园产业化产业是众多的企业与相关企业组合而成的经营群体。陵园产业在产业分类上,既不属于第一产业(尽管陵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有好些作业是在土地上进行的),也不属于第二产业(工业),而是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范畴。
同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情况下,分工越来越细,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越来越少,因而,所谓的“相关企业”越来越多,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实现共存共赢。这种情况,也将在陵园产业化过程中出现。
陵园的产业化实现,在目前,既存在着要尽快从福利性的事业单位中走出来,走向市场,成为搏击市场的自主经营的盈利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同时,也存在着把“蛋糕做大”的问题。因此,努力把“蛋糕”做大,这是陵园产业化的必经之路。眼下,陵园具备着产业化的良好的客观条件,这是机遇。我们一定要珍惜难得的机遇,加速陵园产业化的进程。因此,当前陵园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努力提高水平,做大事业,增加产业容量,在产业外延扩大的同时,特别要注意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这就涉及陵园的功能定位问题。本文就关于陵园的功能定位进行探讨,并研究对陵园产业化的作用。
陵园的功能划分可以从多角度地进行。本文从其发展过程来进行功能分析,它大致包括了基本功能、衍生功能、新派生功能、更生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
一、陵园基本功能:埋葬死者及其“标志物”
陵园是殡葬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陵园产业的产生、发展、提升,植根于陵园的功能。从殡葬主体的行为来分析,它是在殡、葬、祭的三大主要行为中,与葬、祭行为密切相关的。尽管祭祀活动并不都在陵园中进行。但由于陵园的基本功能,使在陵园中的祭祀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世界各地炎黄子孙进行的大型祭黄陵活动,之所以在黄陵墓地进行,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黄陵是黄帝的“葬身之地”。
因此,陵园的基本功能是埋葬死者或其标志物的地方。陵园之所以可以称之为陵园,因为与荒冢不同,因此,陵园的发展水平,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墓主的经济状况直接相关的。从中可见,发展社会生产力和迅速让人民富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陵园的产业水平。
本文之所以把埋葬“标志物”也作为陵园的基本功能,是因为有好多墓,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埋葬着死者的遗体、遗骨,而是埋葬着死者的衣、冠等物,称之为衣冠墓。衣冠之类是死者的标志物。
二、陵园的衍生功能:追思、缅怀功能
一旦死者或其标志物埋葬在陵园中,于是涉及到活人(与死者相关的人或关系并不密切的人)进行的墓祭活动。墓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天国或阴曹地府。这纯粹是一种“虚拟”。从中,我们发现了陵园的又一个衍生功能:了却思故之心、思亲之情,即缅怀功能。我国著名思想家于光远同志认为陵园是“活人与死人对话的地方”,是对陵园的缅怀功能的定位。
重视陵园的缅怀功能的发挥,就意味着陵园不仅要埋葬一定量的死者,而且由此要容纳活人进行缅怀活动,因此陵园的空间规模的大小要考虑缅怀功能的发挥。250定律说,一个人有250个社会关系。墓中的死人虽已“西去”,但其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还在,要在墓地缅怀。陵园作为一个产业,就要研究如何将一个死者的250个关系吸引到墓地中来,这是其一;其二,要让这“250”在墓地中进行消费。人不来,就谈不上消费;如不消费,就谈不上赚钱。因此,陵园产业的做大,要十分重视陵园的这个衍生功能。如果说,陵园的基本功能,对陵园来说,赚的是丧家“一次”的钱;但这衍生功能,则是年年可赚的钱。因此,我们要更重视衍生功能对陵园产业的作用。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盲点还很多,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
三、陵园的新派生功能:传承功能
日前,于老到上海下榻衡山宾馆。我们前去拜见,又谈起了现代殡葬文化建设,期间他谈到,殡葬还有一个“传”的功能。殡、葬、传。传就是传承、继承。我认为,陵园是“传”的功能实现的理想场所。
问题是“传承”什么?传承墓地里的骨灰?当然不是,传承的是死者的文化。人生是一部书,名人这部人生的书“厚”一些;平常人的这部书,可圈可点的也不少,特别是对子女或是亲朋好友的关爱之情中体现的崇高境界,今人应好生地“传”下来。
事物的功能是由事物的结构来决定的。陵园新派生出了
“传”的功能,因而在结构布局上仅是考虑“收藏”骨灰,就远远不够。文化的载体主要不是骨灰。上海图书馆馆长马远良先生开始了上海图书馆的免费收藏活着的文化人的物品“业务”(待人谢世,这些物品即是遗物了)。书籍不是文化载体的全部。陵园为了实现“传”的功能,除了收藏骨灰之外,还应收藏逝者的遗物——例如,用过的有收藏价值的文化用品及衣物用具之类。于是陵园要设置收藏室、展示室就成为必要的了。
四、陵园的一个要探索的功能:更生功能
对于先辈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仅“传”——继承,还要发扬和提升。继承和发扬是辨证的统一,没有继承,发扬就成了无根之木;没有发扬,继承就难以与时俱进,那个传下来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照搬下去,也许成为前进的障碍。
“灵魂不死”是目前流传于民俗中的殡葬文化的主要哲学思想。要想改变它,这不是一天、二天,一年、二年的事。因此,我主张用“精神更生”去取代“灵魂不死”(见拙作《现代殡葬文化建设论纲》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1年)。这里所说的精神,其实就是文化,死者传承下来的文化。对于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文化,我们不能只是继承,更不能照搬,而是要发扬,要“更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陵园还有一个需要探索的功能——“更生功能”。陵园的“更生功能”给陵园的产业化又一个新增长点。这里的市场空间更大,要做的事更多。在现代意义上的陵园的主要特征是应由“更生功能”来决定的,这是与古代的、传统意义上的陵园的一个重
要分水岭。
五、陵园的现代功能:生态功能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死本是自然的回归。传统的墓葬,使不大的地球到处是墓。“青山白色化”的情况已是十分严重。因此,生态园陵成为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课题。对于陵园来说,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有一个如何利用更少的空间容纳更多的“亡口”的问题。因此,陵园的生态功能的定位是从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观点出发的。
生态是一个宏观空间概念。对于一个具有较大地域的陵园,要在实现生态化多下功夫。但对于单个墓来说,一个“亡口”墓地的真正的生态化,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最多是绿化、美化水平高一点而已。真正的生态是什么?陵园如何生态化,要请园林专家和生态专家共同来研究。因为这里涉及到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多样性)等科学问题。大草坪虽然好看成本也低,但对生态的改善作用并不很大。多种几棵树就以为“生态”了,这也是对生态的误解。
创新是灵魂,创新必定能够更好地解决眼下的“兵营式”和“白色化”问题,一种真正的生态陵园一定会产生,使陵园实现其生态化功能。这种生态化功能的真正实现,对于“水泥森林”式的大城市来说,是多么的可贵啊!可以预言,绿色产业将可能是我们陵园中的一个不可小看的产业领域。
六、陵园的“休闲功能”
这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外省市的人们对于上海这弹丸之地能容纳近1600万人口(还没有把600万外来人口算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