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

合集下载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及参考答案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皖西学院中文系卢佑诚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概说一、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1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2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的,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4先秦时期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二、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分期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孔子以前,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音乐、舞蹈、绘画、歌谣以及雕塑艺术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这和后来有文字记载的对文艺问题的论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思想文化方面的百家争鸣局面,为多种文艺思想派别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成为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两派,分别从文艺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方面,为后来两千多年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1.1 复习笔记一、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一)文学的起源1.最初的文艺的产生是与人们为取得生活资料的努力奋斗和丰硕收获分不开的,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功利相联系。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参考答案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填空题: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

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功利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二、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3、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

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名词解释1.放郑声[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放郑声是指丢弃郑声。

“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实际是指当时的“新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

孔子认为新乐任其感情自然发展而无所节制,容易诱发人们的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所以要“放”,要禁绝之。

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2.文学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

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

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

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3.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

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它是指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4.楚辞[吉林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

作为诗体名称,楚辞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地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14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14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圣才出品】

14.1复习笔记一、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和”论(一)明末清初文学理论明末清初对公安派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提倡以抒写性灵为中心的文学思想,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1.立足于前后七子,倾向复古,不赞成公安、竟陵的文学主张,但又不是简单地承袭和延续七子的老路,而是吸取了公安派提倡抒写真情的方面,反对其在内容上和文辞上的鄙俚、浅俗,提倡学习秦汉之文和盛唐之诗,但又反对模拟因袭,要求文学起到积极的社会教育作用。

实际上对这两派,采取了扬长避短的态度,以陈子龙为代表。

2.立足于公安派的性灵说,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主张,但也反对竟陵派的幽深孤峭,而又强调要学习古人的长处,以钱谦益为代表。

3.赞同公安派抒写真实性情之说,而又不同意对性情不加规范地任其自然发展,主张文学要描写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真实性情,这是对公安派的一种改革,但又带有传统的诗教烙印,以黄宗羲为代表。

(二)王夫之及其诗学思想1.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又是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的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主要有《诗广传》《楚辞通释》《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南窗漫记》以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2.王夫之的诗歌理论:(1)作用:一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上一些有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深刻精辟的重要见解,开清代诗歌理论批评的先河,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2)中心:论诗歌的“兴观群怨”和论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

(3)重大历史贡献:比较科学地总结了情理之争,能够充分地吸取两派之长,扬弃其所短,从而对诗歌的本质和特征作了比较深刻而精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新见解。

①诗歌是人的“心之元声”的体现。

他强调文学应当是人内心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反对死法定法,主张要有独创性。

他企图把抒写性灵和温柔敦厚调和起来,主张一种高雅的性灵论。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道家的文学观)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道家的文学观)

第3章道家的文学观3.1 复习笔记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一)关于“象”“象”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

1.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2.“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3.强调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4.他要求的是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二)关于“无”和“有”1.老子强调了“无”和“虚”的作用,“无”和“虚”是必须依靠“有”和“实”才能体现出来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2.老子把理想的“大音”、“大象”看做是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已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三)关于“虚静”“虚静”是从心理多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1.老子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为此提出了“涤除玄览”的思想。

2.老子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主体的审美心胸只有达到“涤除玄览”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艺术创造完全合乎自然而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妙。

3.虚静、玄览乃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

老子关于虚静、玄览的论述对庄子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影响很大。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11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11.1 复习笔记一、南宋的诗文理论批评(一)南宋文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比较重视对文学特征的探讨,并对违背艺术本身规律的错误倾向,展开了比较尖锐、比较激烈的批评,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二)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的新发展1.在北宋南宋之交,江西诗派有了新的发展,由比较规矩、死板的诗法论变为比较自由、灵便的“活法”论,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发展了“悟入”说。

其代表人物是吕本中。

2.吕本中所提出的“悟入”说,虽并非他的发明,而是对江西诗派悟人说的发挥,但也有其新的特点,他的“悟入”是针对“活法”提出来的。

他主张的“悟”,不全是顿悟而是在渐悟基础上的顿悟。

(三)南宋道学家的诗论南宋道学家的文学思想也比北宋前期道学家的文学思想有所进步,不再对文学采取贬斥和否定的态度,也注意到了文学本身的特征。

这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朱熹的文学思想上。

1.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是南宋最有名的理学思想家。

2.朱熹的文学思想(1)朱熹主张文道一贯,文即是道。

(2)朱熹在诗论方面也要求把体现义理放在首位。

他充分肯定诗歌的抒情特点。

并能脱开汉儒以美刺释比兴的框框,对比兴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解释。

他认为“兴”和“立像以尽意”相似,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比喻,意藏于象中,这正是文学的美学特征。

(四)陆游和杨万里陆游和杨万里扩大眼界,向自然和社会学习,生动具体地再现生活的真实,以自然天成为最高审美标准。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从实际创作中体会到要注重诗歌的社会内容、真实抒写自己感情。

他提出“工夫在诗外”,而不是在诗内。

诗人要写好诗不能只在具体的艺术技巧上下工夫,而必须重视文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把自己的切身遭遇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有高昂强烈的爱国激情,疾恶如仇的鲜明爱憎,满怀“愤世疾邪之气”,这才是写好诗的关键。

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情,从而获得创作的冲动和不可抑制的激荡,这才是真正的诗家“三昧”。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12章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12.1 复习笔记一、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一)复古主义文学思想1.原因:朱元璋是在恢复汉制的号召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的,所以明初在文化思想上竭力推崇汉唐盛世,复古思想较为浓厚。

2.特点: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比较推崇汉魏盛唐,在文学理论上没有多少新的特色。

3.明初文学理论批评上比较重要、影响又比较大的是高棅(1)高棅,字彦恢,后来改名廷礼,号漫士。

他是明初研究唐诗的专家,他编的《唐诗品汇》是明初诗歌创作上复古崇唐思潮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对后来前后七子文学思想有直接的启导作用。

(2)高棅的诗学思想①对严羽《沧浪诗话》以盛唐为法作了进一步发挥,确立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而以盛唐为正宗的思想,并强调了辨体的重要性。

a.辨体的目的:为了正确认识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精粗邪正,长短高下”。

b.辨体标准:提倡“盛世之音”,在艺术上崇尚“雅正冲淡”,并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盛唐诗为典范。

②《唐诗品汇》中已初步体现了格调说的思想。

(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1.明代从弘治、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之际的近百年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模拟文艺思潮占据文坛主要地位,这是明初以来文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2.前七子及其理论(1)成员: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

还有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并称为前七子。

(2)文学思想的核心:复古(3)李梦阳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歌理论批评方面①他主张古体学习汉魏,近体学盛唐,其目的是要取法乎上,学习古代最优秀的作家、作品。

②他指出宋诗之不如唐及唐以前古诗,其根本问题是在以理易情,以理语代替形象,专在文辞上下工夫,这就和诗歌的艺术特征相违背,而和非文学的一般实用文章没有区别了。

(4)李梦阳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的法式。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真题详解(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真题详解(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第5章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5.1 复习笔记一、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一)文学观念的变迁1.背景(1)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是从汉末开始的,它的标志是儒教的衰落。

(2)汉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摧垮了汉代封建帝国,在农民起义被地主武装镇压下去后,全国陷入了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作为大一统思想支柱的儒家学说也丧失了其统治地位开始衰落了。

(3)中小地主阶层力量发展起来,要求实现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稳定与繁荣,也要求有合乎他们需要的思想学说。

(4)曹操掌权之后,注重刑名法术思想,提倡“唯才是举”,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即使是“盗嫂偷金”,道德上有缺点也没有关系。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动摇,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

(5)思想的解放带来了文学的解放,文学创作开始从儒家经学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获得了较为自由的发展,文学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2.表现(1)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①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创作主题大都是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了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②人们的思想从儒家经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之后,开始觉察到独立的人的意义与价值,他们为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感到悲哀,希望在有生之年享受到作为独立的人的生活与幸福。

③他们的作品不再是封建礼教的传声筒,而变成为对个人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的歌唱,真实而自然的诗人内心的独白。

(2)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①从文学创作状况来看,汉末魏初作家作品中的个性都十分鲜明。

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慨多气。

七子的个性也在各自的创作中体现得很清楚。

②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以及随之兴起的玄学家重自然、轻名教的思想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人的存在价值,反对用共性来扼杀个性,要求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

第8章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8.1 复习笔记一、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一)齐梁文学概况1.齐梁文学总结了自魏晋以来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

2.齐梁文学的不良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1)相当一部分作家中有片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内容充实的缺点,有些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下。

(2)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声律等具体技巧,而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方面较为忽视。

(二)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1.对齐梁文学持根本否定态度(1)这一派以李谔、王通、王勃等为代表,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态度,把产生华靡淫丽文风的根源一直追溯到以屈原作品为主的《楚辞》。

(2)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主张一切文章,都要以“教化”为本,认为“诗、书、礼、乐”乃“道义之门”,学习六经以为文,可以实现“家复孝慈,人知礼义”的目的。

①他虽然也指出了六朝文学片面追求形式美的缺点,但其持论极端偏激,不能正确反映六朝文学发展的实际。

②他指责的六朝文学的重缘情、重艺术,恰恰是六朝文学发展中的优点和有价值的贡献。

③他这种儒家复古主义文学观,直接影响到隋末唐初的王通,并对中唐以后的文艺思想发展有较大影响。

(3)王通的文学思想是对李谔的进一步发挥①王通在《中说·天地篇》中强调“文”必须“贯乎道’,“济乎义”,合乎“雅”而“及理”。

诗歌也必须“上明三纲,下达五常”,和汉儒一样把文学当做经学的附庸。

②从这个标准出发,王通对南朝诗人从人品到创作都给予了否定评价,抹杀了南朝重要诗人对文学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是极不公允的。

③王通肯定颜延之、王俭、任防等,都只擅长于非艺术文学的一般文章之写作,而在诗歌等艺术文学创作方面则成就一般。

(4)王勃的文学思想是对王通的继承①王勃,字子安,是王通的孙子。

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在诗歌创作上为唐诗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第16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16.1 复习笔记一、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一)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概况1.康熙时代文坛上最有影响的是朱彝尊和王世禛,被称为南朱北王。

从文学思想上说,朱彝尊重学问,王世禛重性情。

2.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四个主要流派:以王世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二)朱彝尊及其思想1.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人。

在诗文词的创作和理论上都很有成就。

2.朱彝尊的文学思想(1)朱彝尊的文学思想核心是重道、宗经、博学,提倡“诗言志”的传统,同时强调言志抒情必须出于“自得”,内心之“不得已”。

(2)其论诗的基本思想和论文一样。

从大的方面看,他主张以言志为中心的“诗教”传统,这和他论文之本道宗经思想相一致的。

(3)从“本乎自得”的思想出发,他批评复古派的主张,认为诗歌创作必须要从诗人内在的心性出发。

(4)不论是文章写作还是诗歌创作,朱彝尊都认为要以博学作为基础。

有深厚渊博的学识,才能在创作上自由驰骋。

(5)朱彝尊对诗歌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明代诗歌的发展,作过相当深入的研究。

他在充分肯定前后七子成就的同时,指出了他们在创作上模拟蹈袭的错误。

他在肯定公安派理论的核心价值时,着重批评了他们忽视传统、陷入空疏浅俗的弊病,而对竟陵派则和钱谦益一样,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二、王世禛的神韵说(一)王世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康熙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与朱彝尊并为当时文坛主要人物,称为南朱北王。

有诗论著作《渔洋诗话》(二)王世禛的神韵说1.王世禛诗学思想与朱彝尊的差别(1)朱彝尊是主张宗经明道重学的,诗歌创作上则提倡“言志”传统,强调“自得”,要有不得不发之情,故诗皆“类发乎心性所得”,同时肯定“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

所以要求诗人要有深厚的学问。

(2)王世禛则偏重于诗歌的艺术方面,要求诗歌创造超脱空灵、意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从各个不同方面阐述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传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4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4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4.1复习笔记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1.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

他在《吊屈原赋》中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为人,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谗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但是他并不赞成屈原的过于执著与“自沉”的选择。

2.淮南王刘安从儒道结合的角度,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全面评论并给予了极高地位(1)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2)他赞扬了屈原与统治者不合作、寻求超脱现实的朴素纯真的美好理想世界,这也是合乎道家的人生处世态度的。

(3)他对《楚辞》的艺术成就也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运用了寄托深远的比兴手法,说明《离骚》虽然写的是花草鸟兽、神话传说,但都包含有重大的社会现实内容,这就接触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同时也可看出《离骚》对《诗经》艺术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又作了重要的发挥,更加突出了《离骚》的“怨”的特点。

(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实录精神1.“发愤著书”说(1)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2)“发愤著书”,在司马迁看来,主要是为了达意通道。

①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实际上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著作作为寄托。

②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系统的理论观点,写“成一家言”的著作。

(3)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极其愤激的特点,表现了儒道结合的倾向。

(4)他提倡“怨”和“发愤著书”不受儒家那种不能过分的“中和”思想的局限,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与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也应当奋起,而不应消沉,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进步文学传统的突出表现。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填空题1.曹丕的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首次提及建安七子诸作家的现存著作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典论·论文》【解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论。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2.________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玄言【解析】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

西晋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

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

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3.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________,________体物而浏亮。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绮靡;赋【解析】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诗缘情”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

“体物”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求诗赋等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二、名词解释1.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10章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10.1 复习笔记一、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一)理学与禅宗之学1.由于北宋初期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儒学复古主义思潮又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演变为持续数百年的宋明理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随着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的逐渐激化,人民苦难的加深,佛教特别是禅宗之学,也有了大的发展,广泛地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

3.理学把文学当做宣传礼教的工具,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重道轻文,甚至只讲道而不讲文;禅宗则和庄学相结合,追求超脱现实、玲珑透彻的艺术境界,特别强调含蓄深远的艺术美的创造。

这两种文学思想的矛盾、融合和交叉发展,遂成为宋元明清文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北宋时文与古文之争从根本上说,是重政教还是重艺术的不同主张的分歧。

1.宋初盛行的“时文”,是指模仿五代的“今体”。

五代文体是学习晚唐李商隐的,但侧重于讲究声律对偶。

“今体”之名源于李商隐的《樊南甲集序》,它是与“古文”相对而说的,其特点是“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这是指以四六骈偶为基础的一种偏重艺术形式美文体。

2.随着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的深化,提倡古文的理论与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开展了对西昆派诗文的激烈批评。

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论(一)欧阳修及其理论1.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是北宋前期文坛领袖。

2.欧阳修的理论:“穷而后工”(1)“穷”,主要是指政治上穷达之“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

即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隐身江湖草野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壮志,抒发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以及种种忧思、苦闷、压抑、感慨之情。

(2)他在主张“道胜”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的修饰。

“工”,就包含着他对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内容和形式关系上,他既肯定内容的主导作用,又充分注意形式的重要性及其相对的独立性(二)梅尧臣及其理论1.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

1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填空题1.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________等人的“雄文博采,笔力有余”表示赞赏。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杨亿【解析】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

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的“雄文博学,笔力有余”也颇为赞赏。

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北宋中叶,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以文为诗”,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诗文革新运动【解析】北宋欧阳修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

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二、名词解释1.李清照《论词》[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李清照《论词》是宋代词学史上重要的理论文献,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其中涉及到词之创作的诸多问题。

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

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是《论词》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也是其批评诸家词的思想依据。

她强调词与诗的不同,要求词汲取诗的特点同时保持词的艺术个性。

2.诗话[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诗话是对诗歌及诗人、流派等有关问题进行评论、考索、订正的一类著述。

最早得名于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早期诗话多记录诗人轶事,或以资闲谈。

随着理论批评的开展,诗话体制亦渐趋严正,笔记特点淡化而理论色彩加强,往往要言不烦,短小精悍,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基本样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就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就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就是合乎她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与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瞧,就就是提倡一种“中与”之美。

她赞美《关雎》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就是一种“中与”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就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圣才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圣才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圣才1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填空题1.“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出自近代著名诗人________的《夜坐》。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龚自珍【解析】龚自珍的拔俗特立,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孤立无援的,他的不少抒怀诗,充满奇才忧国伤时而不容于世的压抑感、孤寂感。

《夜坐》云:“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从来不蓄湘累问,唤出妲娥诗与听。

”在难以忍受的压抑情境中,诗人想放眼青空一舒心绪。

然而入眼的景象,是庸才妒抑奇才,是万马齐喑而只有朝廷一种声音,是边域将有事而中原人才寥落的倾危形势。

2.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析】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二、名词解释《己亥杂诗》[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己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激情。

三、论述题1.《老残游记》艺术解析。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刘鹗的《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清官”之恶,对官僚政治的批判和对文化心态的反思形成互补结构。

《老残游记》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中国传统小说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的革新《老残游记》的艺术革新,表现在它打破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而代之以适合于作者创作意图的结构方法。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沉郁顿挫[首都师范大学2010、2011、2013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风格的集中概括。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诚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及其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2.皎然《诗式》[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皎然《诗式》是唐代著名的理论批评专著,共五卷,作于贞元五年。

其第一次把佛教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引来论诗,以意境说为核心,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特质、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风格等问题,为我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意境说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以后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司空图、严羽、王士稹等一派诗论的先声。

《诗式》第一卷总论诗歌创作的种种问题,其余四卷分别论用事的各种方法及其优劣高下,并分别摘引前人诗句近五百条以为例证。

3.移情[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

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圣才出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圣才出

1/1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1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名词解释
意境[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
答: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
14.1 复习笔记
一、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和”论
(一)明末清初文学理论
明末清初对公安派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提倡以抒写性灵为中心的文学思想,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
1.立足于前后七子、倾向复古,不赞成公安、竟陵的文学主张,但又不是简单地承袭和延续七子的老路,而是吸取了公安派提倡抒写真情的方面,反对其在内容上和文辞上的鄙俚、浅俗;提倡学习秦汉之文和盛唐之诗,但又反对模拟因袭,要求文学起到积极的社会教育作用:实际上对这两派,采取了扬长避短的态度,这可以陈子龙为代表。

2.立足于公安派的性灵说,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主张,但也反对竟陵派的幽深孤峭,而又强调要学习古人的长处,这可以钱谦益为代表。

3.赞同公安派的抒写真实性情之说,而又不同意对性情不加规范地任其自然发展,主张文学要描写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真实性情,这是对公安派的一种改革,但又带有传统的诗教烙印,这可以黄宗羲为代表。

(二)王夫之及其诗学思想
1.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政治家,
又是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的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主要有《诗广传》、《楚辞通释》、《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南窗漫记》以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2.王夫之的诗歌理论
(1)作用:一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上一些有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深刻精辟的重要见解,开了清代诗歌理论批评的先河,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2)中心:论诗歌的“兴观群怨”和论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

(3)重大历史贡献:比较科学地总结了情理之争,能够充分地吸取两派之长,扬弃其所短,从而对诗歌的本质和特征作了比较深刻而精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新见解。

①诗歌是人的“心之元声”之体现。

强调文学应当是人内心真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反对死法定法,主张要有独创性。

他企图把抒写性灵和温柔敦厚调和起来,主张一种高雅的性灵论。

②诗家之理和经生之理是不同的。

在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时,没有把它和理对立起来,主张情理融成一片。

③对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发展。

强调诗歌的情应当是积极的、健康的,必须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

④从对诗歌本质和特点的正确认识出发,他对宋元明以来的“诗史”说中所表现的混淆文学和历史差别的错误,进行了尖锐批评。

⑤他认为诗与非诗的标准,即在于可不可以“兴”
(4)王夫之在对诗歌的本质和特征作深刻论述的同时,还特别突出地论述了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问题。

①他所说的情景关系,和一般人理解的借自然景色抒诗人之情不完全相同,他所说的“景”的概念,含义比较广,不仅是指自然景物之“景”,而且也指社会现实生活之“景”。

所以有“景之景”、“事之景”、“情之景”、“人之景”等等,即是说诗歌可以描写自然景物、社会生活、感情状态、人物性格等不同方法来构成艺术形象。

情景交融实际上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和外界客观景物的和谐统一,即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的和谐统一。

②王夫之论情景交融比别人更深一层的地方,是他看到了在文艺创作中情景从一开始就是同时产生而不可分离的。

③王夫之提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按照其构成特点,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a.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是两者“妙合无垠”、难分物我的“物化”状态。

b.一般情况下的情景交融,大体可以分为“情中景”和“景中情”两类。

“景中情”以生动地写景为主,是指比较客观地描写自然和社会生活景象的过程中,能比较隐蔽地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方法。

“情中景”以深切地写情为主,是指诗人在直接抒发自己强烈感情中,来创造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使诗中描写的物象都带上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而掩盖了客观物象本来的面貌。

(5)王夫之论述“即景会心”的创作特征时,十分强调作家丰富的生活实践之重要作用,认为作家对自己所描写的现实生活,必须要有亲身经历和实际体会。

二、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
(一)叶燮
叶燮,字星期,号己畦,浙江嘉兴人,晚年定居吴江横山著书讲学,亦作吴江人,世称横山先生。

清初一位很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主要诗论著作是《原诗》,分内、外两篇,每篇内又分上、下两部分。

(二)叶燮的诗歌理论
1.反对复古模拟和强调发展变化的“正变”说
他认为诗歌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由“正”而逐渐达到极致,然后就开始衰亡;于是又会有“变”,新变使之兴盛,这是新的“正”。

这新的“正”又会逐渐由极盛而至衰,于是又会有新的“变”产生。

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中,一次比一次更高,文学就不断有新的创造。

2.推崇杜甫、韩愈和提倡“温柔敦厚”
(1)他论唐代诗歌对宋人所尊崇的杜甫韩愈评价特别高,认为唐诗中杜甫为集大成者,韩愈为最杰出者,论诗歌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宋诗为诗歌发展的最成熟、最全面、艺术水平最高的顶峰时期。

(2)他诗学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向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之回归。

在充分吸收公安派注重真实抒发性灵反对模拟复古的前提下,力图把抒写性灵和诗教传统调和统一起来。

他的基本立足点是在“诗教”方面,但又不是固守传统,而是比较开明的,他对“诗教”的含义理解得比较宽泛,认为它可以结合不同时代的现实,而在具体内容上给以新的补充和发展,这和他主张“变”的思想是一致的。

“温柔敦厚”的“诗教”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其不同的内容。

3.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
(1)他认为诗歌创作不外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方面主要有才、胆、识、力四要素,而客体方面则有理、事、情三要素。

(2)作家内在的才、胆、识、力和外界事物的理、事、情相结合,于是就产生了文学作品,由于外界事物的理、事、情是各不相同的,而作家的才、胆、识、力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文学创作没有一定的死法可依。

(3)认为天地间万物的构成,不外乎理、事、情三个方面。

事物的产生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即“理”;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而每一事物又有他自己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

理、事、情是构成事物的三要素,也是诗歌中所描写的客观物象的三要素。

他还指出事物的理、事、情都要由“气”来统率,“气”指的就是事物的内在生命力。

4.论作家的“胸襟”和“才、胆、识、力”
(1)叶燮强调创作主体要有高尚而广阔的“胸襟”,并把它看做诗歌创作的基础。

“胸襟”指作家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情操。

(2)诗人的“胸襟”具体地体现在才、胆、识、力四个方面。

作家的才、胆、识、力,既与人的天赋禀性有关,但也与人的后天学习有关
①他认为才、胆、识、力四者之中,识最为重要。

识,是天才之所凭而见者,而又可以补天才之不足。

识是作家辨认事物理、事、情的能力,识,又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点的能力,识的能力是可以通过道德修养和学习经书而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这样就可以补充天才之不足,识,对才、胆、力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才,指作家的才能,包括认识和把握宇宙间各种事物,并发现其独特之处的才能,也指作家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描绘自然事物的能力。

③胆,指作家敢于突破传统观念、不囿于一般流行之见,而善于提出具有独创性新见的胆略
④力,指作家的艺术功力和气魄。

5.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的特点。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名词解释
意境[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
答: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