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第2讲 汉代至明清制度的演变

第2讲 汉代至明清制度的演变

专题一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3-
一 中 央 集 权 的 演 变 发 展
时 期 西 汉 唐 朝 北 宋 元 朝 明 朝
主要概况 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制 ,导致王国问题的出现;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期,朝廷在地方上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 权 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 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设 通判 负责监督,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财政上:地方 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 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西藏由 宣政院 管理 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地 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 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
专题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14-
典例1 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地图。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有 (

专题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5-
专题一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6-
5.元代:一省两院制 设 中书省 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 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6.明朝:废丞相置内阁 (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 内阁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他们很少能 参决政事;明成祖时,内阁出现;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共63张PPT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共63张PPT

史料四表明相权 对皇权能起到一定制 约作用。
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论形成]
内巩 固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 有属官
内阁制
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 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属 官
职权
性质 国家法定中央机构
影响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史料一 “初, 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长中

[教你读史]
书令、 侍中、 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 ” „„ (三省六部制) 实即将以前如汉代丞 相之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以期达 到既能加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 后果„„。 ——《新唐书· 百官志》
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
[归纳升华]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 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 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发展和提高。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 ‘政事堂’, 一切政府法令, 需用皇 帝诏书名义颁布者, 事先由政事堂开 会决议,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 然 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 下。”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史论形成]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2)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史料一中 “共议国政”和 “分隶三省”表 明相权被分散。
[教你读史]
史料二
从图中各部门的职 责和工作流程可看出该 制度体系严谨,程序严 格,职责分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奴隶制社会的世袭制、封建制社会的郡县制、到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1. 夏商周时期的世袭制夏商周时期,中国处于奴隶制社会,政治制度以世袭制为特点。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天子之下是诸侯,诸侯是天子的臣属,拥有对封地的统治权。

诸侯之下是卿大夫,卿大夫是诸侯的臣属,负责协助诸侯治理封地。

2. 秦朝的郡县制秦朝建立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雏形,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地方官吏•地方官吏对中央政府负责•地方官吏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3. 汉代的郡国制汉朝建立后,在郡县制的基础上恢复了封国,形成了郡国并行的政治制度。

郡国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政府直接统治郡•诸侯王统治国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兴起,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的主要形式。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特点是:•由士族出身的九品中正官吏负责选拔官吏•选拔官吏注重门第出身5.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建立后,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是:•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6. 宋代的文官制度宋代建立后,为了削弱武将的权力,加强了文官制度的建设。

文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重文轻武•科举取士7. 元朝的行省制元朝建立后,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了行省制。

行省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政府在地方设立行省•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拥有对地方的军政大权8. 明清时期的内阁制明清时期,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内阁制成为中央政权的主要形式。

内阁制的主要特点是:•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内阁是皇帝的助手•内阁首辅是内阁的最高领导者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体现了以下规律:•从分散到集中•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从封建制到君主专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汉至清君主专制的演变(共20张PPT)

从汉至清君主专制的演变(共20张PPT)
第2课时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预习作业★★
阶段 时代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确立 巩固 成熟 发展 强化 顶峰 整体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阶段 时代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监察
选官制度
确立 巩固 成熟 发展
强化 顶峰
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布衣为相 中外朝制度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 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 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 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 确答案为C项。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 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外戚是“外人”,因此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 是在两汉后期。
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
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
解析 经过察举制选用到中央的人才不能回到原籍做官,能 够有效地避免宗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影响,避免出现地方派 系,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的表述不符 合当时“家天下”的实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 1.呈现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 强。
•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 4、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 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知识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①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③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④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⑧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⑨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⑩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

B.完善:唐宋元时期。

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易错扫描】(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

(2)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地方官制,分割、削弱地方权力。

汉代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汉代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 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C.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思路解析]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是指专
制的空前强化。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
重点难点突破
3.君主专制强化,容易助长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虽然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从而巩固国家统一;但过度的 集权于中央也有其危害性,因为它容易损害地方的自主性、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积极性、独立性。
13~14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1)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阁臣有 票拟权。 (2)监察:地方设按察司。 2.清朝
重点难点突破
繁荣,关键在于科举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在一起,扩大了 统治基础,即向庶民开放政权。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答案]
B
4.(2010年江苏南通高三三模)《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
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
[思路解析]
明代内阁负责对大臣奏章提出处理
建议,供皇帝参考,内阁的“票拟”只有经过皇帝“批红”之 后才有效力,因此明代内阁相当于皇帝机要秘书机构,并非法 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更不具有统领六部的法 定权力。清代的军机处则仅是在内廷“跪受笔录”,军国大 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重点难点突破

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重要篇章。

该演变并不像经济制度或法律制度那样详尽,但它有着自身的特点,
以及此演变所带来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必须从汉代开始,汉代是
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由天子拥有主权和政治权力,各级行政吏
员受其统治。

以顺治帝泰始为代表的汉代以总督制作为政治制度的基础,通过六部十八司的机构制度运转,各部、各司负责分管国家事务。

随后,明朝政府对汉代总督制进行了改革,实施了中央直辖制度。

明朝与汉代相比,实行了更明确、细致的行政制度,特别是在宫廷制
度上,把前朝的仪礼制度发展成以皇帝为核心的机制组织。

明朝还强
化了宦官的权力,以及地方的行政组织,这些改革对明朝的统治凝聚
了更为集中的力量。

清朝的行政制度在明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革,把官吏的官籍传
承权从八级朝廷改为六级,使官吏数量大幅减少,又强化了中央政府
的权力。

清朝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将朝政分为“内务府”和“外务府”,即国家内部事务和外交事务分开,以此来提高政治制度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从汉代集中行政制度,到明朝中央直辖制度,再到清朝的“内务府”和“外务府”分开,就
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演变。

本演变不仅受到时代的历史
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各朝的政治意图的影响,但共同的是它都使
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断优化和完善,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解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重点难点】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知识梳理】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到元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

汉到清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到清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4、行省制度的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 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 满 蒙 回 藏 多 个 民 族
50
18个省、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秦朝(
形成)
郡县制度
从汉到元
(发展)
汉代郡国并行 元代行省制度
明清(
顶峰)废行省设三司来自中 央 权 力 加 强 , 地 方 权 力 缩 小
两对基本矛盾
中央与地方
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梳理
1、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皇权至上: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 高度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 央集权,地方分权; 制度不断完善:选官制度适应集权需要不断发展 变化。
汉代:州的设置(P11、14)
1、设置的时间、目的?
汉武帝在全国设置十三刺史部,习惯上称为十三州。 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设置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汉武帝时期的“州”并不是地方一级行政组织, 因此刺史也不是郡太守之上的地方官,是中央派遣 的监察官,代表中央到地方进行监察,其职务性质 为“部”,故又称“部刺史”。刺史到地方上专司 监察,没有行政权,也没有军权,只有检举弹劾权, 与地方行政长官没有隶属关系。
• (2009· 浙江文综· 14)下 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 “地方机构示意图”,请 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 反映的朝代是( )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必修一第3课第4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一第3课第4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宣慰司
宣政院
管宗教管西藏
宋太祖解除节度使等的实权,加强中央集权。 创立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行省制度是怎样的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 廷任命,而且行 省自身也无行政 用人权,但拥有 当地的经济、军 事大权,不过在 行使权力时受到 中央的节制。
皇 中 帝 央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
地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什么是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讲的是中央与地方的 关系。中央集权主张限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1.汉朝
⑴王国问题的形成 汉初郡国并存 汉朝中央集权是如何发展的? 什么是王国问题?它是怎 么形成的?有何影响? 王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如何解决王国问题?
⑵王国问题的解决
措 施 军 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政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他。 财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运送中央。 ①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弊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造成积弱。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汉景帝: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平定七国之乱
汉景帝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什么是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讲的是中央与地方的 关系。中央集权主张限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1.汉朝 ⑴王国问题的形成
汉初郡国并存
⑵王国问题的解决 汉景帝:
王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

以下是从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的政治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宋朝的政治制度、元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在夏朝,政治制度主要是以王位世袭制为基础,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世袭君主。

在这种制度下,王位传承以血脉为纽带,后继者必须是上一代王室成员。

同时,夏朝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家官僚体系,设置了各种官职以辅佐王权。

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夏朝,但有所改进。

商王位的传承方式也以血脉为纽带,但同时允许非王族成员通过功绩和才能获得官职。

此外,商朝还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王权更加集中。

周朝的政治制度在夏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周朝实行分封制,将领土分封给诸侯,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礼制,规范了社会等级和行为准则。

周朝的官僚体系也更加完善,设置了各种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渐崩溃,各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士人阶层的兴起时期,他们成为各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僚体系逐渐完善,开始出现文武分途的现象。

各国之间也开始出现互相兼并的趋势,最终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三、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秦朝的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和权力,国家事务由皇帝一人决策。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标准化度量衡,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能力。

四、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改进。

汉朝实行了察举制和征辟制等人才选拔制度,打破了世袭官僚体制的限制。

同时,汉朝还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设置了州、郡、县等地方行政机构来管理地方事务。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后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逐步形成__三__省___体制。 (2)隋唐时期。 ①内容:唐朝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__决__策__、__审__议__和执 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知识导图】 隋唐三省六部制结构示意图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 的演变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3年5月5日星期五
考试大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变
考点搜索 ①郡国并行制②选官制度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②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 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特点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郡国并行制 (1)汉初:__郡__县__、__封__国___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___推__恩__令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拓展延伸】分析以下表格,明朝的内阁首辅是不是相当于宰相 职位?
权力来源 职责 任免
对皇权影响
宰相
宰相制度赋予 总领行政,参与 决策,有属官 要经皇帝及大臣 商议
制约皇权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无属官
直接由皇帝意 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无制约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 如之。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 十五省……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备考知识清单
要点史论探究
考向聚焦预测
课堂巩固训练
活 页 作 业
【史料印证】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根据上品者,非公侯
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 安得不有陆沈哉! ——《晋书·段灼传》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备考知识清单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备考知识清单
要点史论探究
考向聚焦预测
课堂巩固训练
活 页 作 业
2.影响 (1)积极影响: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
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 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备考知识清单
要点史论探究
考向聚焦预测
课堂巩固训练
活 页 作 业
材料二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
封,递送亦如之。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
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 不综汇。
——[清]梁章钜《枢垣记略》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地方上的行政制度。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 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掌管辖内军政要务。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备考知识清单
要点史论探究
考向聚焦预测
课堂巩固训练
活 页 作 业
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 决策 、司法、 行政 大权于一身,

第3、4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4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不 职权 同
对皇权 作用
二、清的政治制度
1、中央:
(1)清初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处理日常事务;重要 军国大事由满清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甚至可 以限制皇权。
(2)康熙时
为扩大皇权,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参 与机要事务,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 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该材料反映出什么问题?针对此种情 况,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内外朝制度(中朝制度)
决策机构
皇 帝
执行机构
尚 书 令
侍 中 内朝
常 侍
外朝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有事上报
一、西汉的政治制度
1、中央:汉武帝时,实行了内外朝制度 (中朝制度),重用身边亲信 (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 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作用: 削弱了丞相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
(2)评价
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 机构或决策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 提供顾问的内侍结构。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 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得取决 于皇帝的披红。
(二)地方
沿用前代制度。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地位
枢 中 密 书 院 门 下 (二府)
知识链接:藩镇与节度使 唐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 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 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 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 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 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 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 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 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 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 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 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 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课件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课件

(一)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外朝制)
1、汉及历代王朝沿袭皇帝制度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中朝:皇帝侍从、
秘书任尚书令、侍
2、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中,参与军国大事 决策。尚书令权力
日显。
3、东汉尚书台——中枢机构 外朝:以丞相为首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三公九卿组成。且
职权
对皇权 作用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一定程度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军机处的设立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 会议(事实上最
高权力机关)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
南书房
集权于帝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 顶峰
特点:简、速、密
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右图:军机处的位置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 “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 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思考探究
• 内阁首辅==宰相 ?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地位
不 同
诵读、理解
好了歌
•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请思考? ⑴皇帝最怕什么?
奸臣乱国;贪污腐败;地方造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官制矛盾核心:皇相权之争(一)发展演变1、秦朝——建立2、两汉——巩固3、隋唐——完善4、北宋——加强5、元朝——新发展6、明清——强化至顶峰(二)具体内容1、秦朝:皇帝制(五德终始说,封禅),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两汉魏晋:汉承秦制决策中枢机构的变化: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汉成帝,尚书四曹);曹魏秘书监到中书省(中书、尚书、门下);刘宋中书舍人监察:汉武帝司隶校尉(京师百官,三辅,三河,弘农七郡) 曹魏校事王莽改制:五等爵3、隋唐:三省六部制(注意:隋和唐的名称区别;实行的意义)07 年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隋:内史,门下,尚书(吏,礼,兵,都官-刑,度支-民,工)唐:尚书(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门下;政事堂-中书门下 09年材料宋意义:中国官制史上的新阶段,中央集权化的体现。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执政和决策水平。

4、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二府,计相)官职差遣,冗官(09年名解,“三冗”问题)辽:南北官制(藩汉分治)5、元朝:设中书省(领六部)、枢密院(军事)、札鲁忽赤(刑政)、御史台(监察)宣政院(佛教,吐蕃军政民事,11年名解)、崇福司(也里可温)6、明清:明废丞相、设内阁(票拟);“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07年选择;通政使司(内外廷);厂卫制度(锦衣卫,北镇抚司,东厂,西厂,内行厂),六科给事中清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09年名解)到军机处;秘密建储;内阁(内三院)和六部;理藩院(蒙古,俄):内务府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矛盾核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发展演变尽管有反复,总体上中央集权呈加强之势。

(二)具体内容1、西周:分封制2、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3、秦朝: 郡县制(郡守,郡尉,郡监;县令,县尉,县丞;乡亭里)4、西汉: 郡国并行制 (吴楚七王之乱;推恩令 07年名解,酎金夺爵;《左官律》和《附议法》) (10年简答西汉诸侯王问题)东汉末: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的设置及性质的变化:西汉武帝始置州部刺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制度,东汉光武帝加强州部刺史制度,而到东汉末黄巾起义后变为地方行政区。

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要谈“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我们得从一块饼说起,那就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就像一台经过不断调试的机器,不断地换零件,升级改造。

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拆解这台机器的“演变史”,看看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1. 两汉时期:地方行政的奠基两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已经开始显现。

汉朝初期,刘邦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确立了一个叫“郡县制”的东西。

这种制度就像是给地方配了一个“管家”,管家负责地方的大小事务,从财政到治安,从农业到商业,全都要一手抓。

简单来说,就是把地方分成了“郡”和“县”,郡下面再分县,这样一层层的制度安排,让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

而且,汉朝的地方官员都是由派来的,这样一来,地方就不会滋生太多乱七八糟的事儿。

1.1. 地方行政的职责这时候,地方官员的职责可是多得很。

不光要收税、办案,还得管理水利、修路建桥,甚至还有点类似现代的“行政服务”功能。

虽然这些官员的工作听起来繁琐复杂,但正是这些小事一桩桩,才让地方能够井井有条,避免了大规模的骚乱。

1.2. 行政制度的影响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虽然还是很初步,但已经开始影响了后来的朝代。

因为它不仅让地方变得有序,还形成了一套可以复制的行政模式,这为后来的朝代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简单来说,汉朝就是那位开创者,后来的朝代都是站在它的肩膀上看世界的。

2.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的复杂化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这个时候,北方和南方的政治局势就像是两盘棋局,局面混乱,地方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安稳。

为了应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各个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也开始了大调整。

比如,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职位,这些职位就像是地方的“超级经理”,负责管理更大范围的地方事务,确保政令畅通。

2.1. 地方分治这个时期的地方分治就像是把大蛋糕切成了更多的小块,每一块都有人负责。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但坏处就是管理成本增加了,和地方之间的协调也变得更加麻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解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重点难点】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知识梳理】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到元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中期的藩镇割据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军、政、财三权收归中央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作用: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置: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作用: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君主专制的演进汉武帝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省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③作用:a、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b、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c、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皇权加强的措施措施: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作用: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元朝的中书省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小结: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朝的察举制涵义: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举荐孝、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涵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选拔标准:门第声望。

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科举制的发展。

涵义: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发展演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意义: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社会发展: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建立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封建社会晚期,衰落时期。

宰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⑴根上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⑵明太祖认为元朝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⑶废除行中书省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⑷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是其借口。

目的:为了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废除: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过渡:明太祖废丞相制,职分六部,隶属皇帝。

使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则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

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内阁的出现原因:不可无辅臣创立与发展特点:P17最后一段特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认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专制的作用。

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权利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原因: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总趋势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②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a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b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④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具体表现在:①积极作用:a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b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c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d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②消极作用:a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b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c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原因、总趋势、特点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