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计量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供应量M1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M1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M1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我国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货币供应量M1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具有显著的时间性和不平稳性,通过建立V AR(3)模型,分析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M1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货币供应量M1和国民生产总值GDP均具有显著的内生性,并且货币供应量M1对GDP的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短期内效果有限,而GDP对货币供应量M1在短期内有较强的影响力,而在长期影响力变弱。

最后,通过建立货币供应量M1与GDP的长期ECM协整方程以及短期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用数理方程式证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在短期内较弱,在长期内较显著。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M1、国内生产总值GDP、V AR模型、ECM误差修正一、货币供应量与GDP关系的理论分析1,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gdp的增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由产出关系式m+++=可以发现,货币供应量(以狭义货cy-gxi币供应量m1表示)的增加,使利率降低,从而刺激投资i和消费c,带来产出的增加,企业收入增长,又会增加国家的税收,从而增加政府购买g,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又会造成汇率下降,从而刺激出口,而短期内进口具有刚性,因而,总得来说,y增加,用价值表示就是gdp的增加。

2,货币供应量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增加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则会造成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货币供应量不可能无限制增长,央行根据经济需要决定货币发行,货币发行量的政策指导性很强,具有显著的内生性。

3,国内生产总值GDP对货币供应量有正向影响,GDP的增加,使社会各个经济单位和部门的收入增加,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增加,同时,GDP的增长要求社会有充足的流动性以满足物质增长的需求,因此,要求央行新发行货币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因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刺激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摘要: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本文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实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币供应量。

本文认为,基础货币难以操纵、货币乘数不稳固、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是产生上述实证结论的重要原因。

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实证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介目标的选择。

然而,中介目标的选择并没有统一模式。

按照经典的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要紧是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凯恩斯等认为,利率是中介目标变量的最佳选择。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却认为,不能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而只能选择货币供应量。

美国经济学家普尔则又是另一种观点:当实际领域不稳固时,货币供应量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当货币领域不稳固时,利率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

从各国实践来看,常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通货膨胀率、利率、货币供应量与汇率。

Bernanke等(1998)的实证研究认为,通货膨胀率目标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率而不付出产出缺失的成本(即随着预期的形成,产出在经历短期下降后会恢复到潜在水平)。

但是,Ball与Sheridan(2003)比较了7个使用通货膨胀目标的OECD国家与13个没有使用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却发现通货膨胀目标没有明显改进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Kim、Osborn与Sensier (2002)认为,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提高利率与降低利率对产出的影响效果显著不一样。

Lai与Chen等(2005)发现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名义GDP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

关于现行的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刘锡良(2003)等认为,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时,建立在完美市场假说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没有解释力,这使得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面临挑战。

世界经济主要指标

世界经济主要指标

世界经济主要指标世界经济主要指标通常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失业率、货币供应量、国际贸易以及外汇储备等。

这些指标对于评估和比较各国经济的健康程度、通胀水平、就业情况、货币政策以及贸易状况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几个主要指标的详细解释。

首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最基本指标。

它表示一国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总值。

GDP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表现,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等因素。

以美元计量的GDP被广泛用作比较各国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的标准。

其次,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衡量一国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

CPI统计了一篮子代表性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如食品、住房、交通等。

通常CPI以百分比形式呈现,可以用来评估物价上涨对消费者购买力的影响,以及监测通货膨胀水平是否在可控范围内。

第三,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指标。

失业率反映了正在寻找工作但未能找到的人口比例。

其计算方式是将正在找工作的人数除以劳动力人口总数并乘以100%。

高失业率可能意味着经济活动疲弱,而低失业率则可能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或劳动力资源紧缺的表现。

货币供应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货币总量的指标。

它通常包括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

广义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活期存款以及准货币等,而狭义货币供应量只包括现金和活期存款。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可以反映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对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有着重要影响。

国际贸易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流的指标。

国际贸易指标主要包括出口和进口货物的总值以及贸易顺差或逆差。

通过国际贸易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规模、种类以及竞争力。

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最后,外汇储备是一国所持有的外汇资产。

外汇储备通常由一国央行持有,用于维持汇率稳定、支付国际贸易和保护外债等。

计量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计量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计量经济学课后题答案第⼆章练习题参考解答练习题2.1 为了研究深圳市地⽅预算内财政收⼊与国内⽣产总值的关系,得到以下数据:资料来源:《深圳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1)建⽴深圳地⽅预算内财政收⼊对G DP 的回归模型; (2)估计所建⽴模型的参数,解释斜率系数的经济意义;(3)对回归结果进⾏检验;(4)若是2005 年年的国内⽣产总值为3600 亿元,确定2005 年财政收⼊的预测值和预测区间(α= 0.05)。

2.2 某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与利润的数据(单位:万元)列于下表: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研究与发展经费10 10 8 8 8 12 12 12 11 11利润额100 150 200 180 250 300 280 310 320 300 分析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与利润额的相关关系,并作回归分析。

2.3 为研究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与准货币 M2 表⽰)与国内⽣产总值(GDP)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表中1990 年—2001 年中国货币供应量(M2)和国内⽣产总值(GDP)的有关数据:货币供应量(亿元) 年份M2 国内⽣产总值(亿元)GDP1990 1529.3 18598.4 1991 19349.9 21662.5199225402.226651.9199334879.834560.5199446923.546670.0199560750.557494.9199676094.966850.5199790995.373142.71998104498.576967.21999119897.980579.42000134610.388228.12001158301.994346.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第51 页、第662 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对货币供应量与国内⽣产总值作相关分析,并说明分析结果的经济意义。

计量经济学(庞皓)课后思考题答案

计量经济学(庞皓)课后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思考题1.1怎样理解产生于西方国家的计量经济学能够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答:计量经济学的产生源于对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是与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结合在一起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对各种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进行数量分析的客观要求。

经济学从定性研究向定量分析的发展,是经济学逐步向更加精密、更加科学发展的表现。

我们只要坚持以科学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就能够使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2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计量经济学不仅要寻求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而且要对实际经济问题加以研究,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个方面。

理论计量经济学是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为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方法论。

所谓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的研究,实质上是指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方法,使之成为适合测定随机经济关系的特殊方法。

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经济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计量经济方法技术研究计量经济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

1.3怎样理解计量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的关系?答:1、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联系: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体—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数量规律;计量经济学必须以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原则和经济运行规律为依据;经济计量分析的结果:对经济理论确定的原则加以验证、充实、完善。

区别:经济理论重在定性分析,并不对经济关系提供数量上的具体度量;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关系要作出定量的估计,对经济理论提出经验的内容。

2、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联系:经济统计侧重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性计量;经济统计提供的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据以估计参数、验证经济理论的基本依据;经济现象不能作实验,只能被动地观测客观经济现象变动的既成事实,只能依赖于经济统计数据。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关系分析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关系分析

个人报告课程宏观经济分析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专业:经济学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时间:2013年11月10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消费关系简析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随之提高。

当前,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分析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息息相关,从而以提高国民经济为出发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居民消费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断加快,而国外进口需求的恢复不尽如人意,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降低,以往靠出口拉动GDP快速增长的模式将一去不复返。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因此,分析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对于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探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均GDP 、人均消费、实证分析、协整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1978—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加,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1978年的141.7倍。

国民收入也大约增长了141倍。

表明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行各业都发展势头良好。

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增大大约1.8倍。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上升了很大一个台阶。

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大,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

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货币供应量对GDP影响

货币供应量对GDP影响

摘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通过实证发现,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物价有显著关系、而与产出的变化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产出的变化主要由实质部门因素确定。

而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物价都会产生影响。

利用我国1978—2008的年度数据,从货币供应量中的M0的角度,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动态的货币供应量M0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1 引言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从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大幅滑坡,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但经济目前还未进入强劲反弹的道路。

从物价来看,2007年4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断攀升,2007年全年CPI指数上涨4.8%,2008年2月CPI指数高达8.7%,创历史新高。

随后几个月CPI和PPI大幅回落,已连续数月为负值,截至2009年7月份CPI同比下降1.8% PPI降8.2%。

同时货币供应量高位趋稳,2009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6.37%,比上月末高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9%。

同时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也在不断膨胀,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有着密切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并引起通货膨胀,剧烈的通货膨胀就会对宏观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2 西方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分析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货币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货币就是中性的,不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中性的理解在程度上也不完全一致。

我国CPI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CPI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CPI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摘要】CPI作为我国一个宏观经济指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衡量以及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我国CPI的变动,从多个因素入手,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货币供应量增长率,GDP,固定资产投资,外币储备,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对CPI的影响显著程度。

通过建立线性模型,并进行相关检验,得出CPI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控。

关键字CPI,影响因素,描述统计,回归分析一、引言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和趋势的相对数。

CPI最早起源于美国,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其计算公式为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而我国的CPI却一直相对较低,增长率不到5%,总体上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

相对于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率来说,我国CPI 的增长是比较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但从其他具体的价格指数来看,除居住价格近几年一直保持较高位置外,其余价格指数都在逐步走低。

而粮食消费价格与食品消费价格明显呈现出下降趋势。

原材料、燃料的购进价格指数等也有一定幅度下降。

而2007以来,我国CPI波动十分剧烈,从2007年4月份开始不断上涨,到2008年2月达到历史新高8.2%。

而2008年6月开始我国CPI又开始转头向下,到2009年2月开始出现负增长。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而价值又是用价格来表现的,因此,价格既是商品价值的尺度,也是经济活动的媒介。

同时价格还有调节杠杆的作用:一是政府的调节行为,二是市场的调节行为,主要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使两者达到相对平衡。

因此,CPI变动状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强烈,对CPI的走势和成因的分析,了解CPI上升的主要推动力,可以有针对性的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缓解通胀压力,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指标与数据解读

中国经济指标与数据解读

中国经济数据解读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定义:消费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重要性:非常高: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金融市场的一个热门的经济指标。

消费者物价指数决定着消费者花费多少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左右着商业经营的成本。

而且,消费者物价指数影响制定政府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数(PPI)定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重要性:非常高: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3.国内生产总值(GDP)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重要性:非常高: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它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4.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定义:衡量制造业在生产、新订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订单交货、新出口订单和进口等八个方面状况的指数。

重要性:非常高:是经济先行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附属指标,具有其高度的时效性。

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有关机构已开始建立全球指数和欧元区指数,PMI指数及其商业报告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世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站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定义: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

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间关系比较研究

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间关系比较研究

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 型最优滞后阶数定义为3。
发电量、GDP序列这两组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 表3 VAR模型最佳滞后期筛选表含有LNTAFRE的VAR来自型LagLogL
LR
FPE
AIC
SC
HQ
0
322.8047
NA
2.98e-14
-11.27874
-11.02557
-11.18058
图7 2002年以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增加额
经过季节调整和标准化处理后的上述指标 分别记做LNTAFRE、LNTM2、LNTGDP、 LNTINVEST、LNTCONSUME、LNTPOWER、 LNTCPI、LNTINEX。
三、模型统计检验
1.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社会融资规 模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出 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发电量、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都在 0.9左右,且这些相关系数均大于货币供应量M2与 这些经济指标间相关系数0.1左右。
1.37 -4.14 -3.50 -3.18 不平稳
-2.16 -4.12 -3.49 -3.17 不平稳
-1.22 -3.56 -2.92 -2.60 不平稳
-11.69 -4.12 -3.49 -3.17 平稳
-3.92 -4.13 -3.49 -3.17 平稳
-7.75 -3.55 -2.91 -2.60 平稳
-13.69 -4.12 -3.49 -3.17 平稳
-4.59 -4.12 -3.49 -3.17 平稳
-5.84 -4.14 -3.50 -3.18 平稳
-4.46 -4.12 -3.49 -3.17 平稳

计量经济学(庞皓)课后思考题规范标准答案

计量经济学(庞皓)课后思考题规范标准答案
答:模型中的参数被估计以后,一般说来这样的模型还不能直接加以应用,还需要对其进行检验。首先,在设定模型时,对所研究经济现象规律性的认识可能并不充分,所依据的经济理论对所研究对象也许还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和说明。或者经济理论是正确的,但可能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只是从某些局部出发,或者只是考察了某些特殊的样本,以局部去说明全局的变化规律,可能导致偏差。其次,我们用以估计参数的统计数据或其它信息可能并不十分可靠,或者较多地采用了经济突变时期的数据,不能真实代表所研究的经济关系,或者由于样本太小,所估计参数只是抽样的某种偶然结果。此外,我们所建立的模型、采用的方法、所用的统计数据,都有可能违反计量经济的基本假定,这也可能导出错误的结论。
2.4为什么在对参数作最小二乘估计之前,要对模型提出古典假设?
答:在对参数作最小二乘估计之前,要对模型提出古典假设。因为模型中有随机扰动,估计的参数是随机变量,只有对随机扰动的分布作出假定,才能确定所估计参数的分布性质,也才可能进行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只有具备一定的假定条件,所作出的估计才具有较好的统计性质。
在简单线性回归中,可决系数越大,说明在总变差中由模型作出了解释的部分占的比重越大,X对Y的解释能力越强,模型拟合优度越好。对参数的t检验是判断解释变量X是否是被解释变量Y的显著影响因素。二者的目的作用是一致的。
2.7有人说:“得到参数区间估计的上下限后,说明参数的真实值落入这个区间的概率为 。”如何评论这种说法?
一般来说参数是未知的,又是不可直接观测的。由于随机误差项的存在,参数也不能通过变量值去精确计算。只能通过变量样本观测值选择适当方法去估计。
1.10你能分别举出三个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虚拟变量数据的实际例子,并分别说明这些数据的来源吗?
答:时间序列数据:中国1981年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可从中国统计年鉴查得数据。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和现状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和现状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和现状分析吴 旭(华东政法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1620)摘 要:2020年我国投资、出口、房地产和货币放水量都创了新高,只有一个指标负增长——消费,也就是说消费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最大短板,保障消费、刺激消费是未来几年经济的主旋律。

因此,研究并分析影响消费支出的相关因素则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先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例,对相关数据建立计量模型,找到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

然后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找出我国居民消费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1)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人均GDP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次之。

(2)在1991-2019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都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且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3)我国31个省市区的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4.在国际中,瑞士是居民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断崖式的少于消费水平高的国家。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计量模型;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21)10.0004-07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研究背景消费拉动的经济发展才是良性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渐渐向以扩大消费拉动转变。

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水平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居民生活水平,进而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沿海企业出口困难,多数企业把视线转向国内;自从提出内循环开始,把消费拉起来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的重中之重,所有影响消费因素都会被持续打压,保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

其中,居民消费支出作为社会消费需求的主体,消费的增加可以直接引起经济的增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

新时代,居民消费的途径多种多样且越来越便捷,去商场购物、在网上购物还有如今鼓励的地摊经济也为居民的消费提供了便利;居民消费的对象也不在局限于有形商品,越来越多的居民倾向于消费服务等无形商品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满足精神享受;居民消费的支付方式也由之前的现金支付转变为现在的电子化支付,越来越便捷的支付方式也使得居民消费意愿提高。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061141班闫志伟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突破100万亿,居世界第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目前庞大的货币供应量?过多的货币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本文首先研究了CPI与M2的影响关系,试图通过研究M2的量来研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情况;接着又探讨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利用EViews软件建立关于M2的多元回归模型,得出GDP、利率及大量的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2的供给。

间接为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M2与通货膨胀及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提供借鉴内容。

关键字:货币供给量、GDP、外汇储备、利率一、理论分析与变量选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明显。

作为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央银行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调整及实施货币政策的分析指标体系将发生明显转变。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转向以总量控制为主。

所谓控制总量,就是要控制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分析某一阶段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是否合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增长幅度相联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联系。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应量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居民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各国央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调控经济主要手段的重要原因。

选择M2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系统的发展,各国央行逐渐将货币调控的目标放在了与利率有一定敏感度且利于控制的M2上。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摘要】通过分析我国M0、M1、M2近三年的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 的关系,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GDP变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引⾔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

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具之⼀。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在形式上的唯⼀中介⽬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货币供应量⽔平是⼀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是⼀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并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平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M0近三年变化情况M0是指除银⾏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和居民的⼿持现⾦之和,即流通中现⾦,近三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所⽰,同⽐增长情况如图2所⽰1。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M0三年来同⽐稳定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平均增长率约为9.365%,⽽我国近三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4% ,⼆者相差不⼤2。

M0的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降低银⾏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备,⿎励和扩⼤消费,同时实⾏低存款准备⾦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信贷规模控制,促进信贷资⾦,快捷、顺畅地⽀持经济发展。

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次使⽤“宽松”的说法。

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

图1:我国近三年M0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单位:亿元⼈民币图2:我国近三年M0同⽐增长情况单位:亿元⼈民币1数据来源:中国⼈民银⾏调查统计司⽹页/doc/1c91d5360b1c59eef9c7b414.html/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4/index.html2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变缓。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影响因素的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研究背景CPI 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CPI 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近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非常值得重视。

一方面,多年来我国强烈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冲动,使经济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

过高的增长需求必然伴随信贷货币的超量发行从而构成通胀压力;另一方面,有数据表明中国1990年的货币总量为1.53万亿元,2011达到89.56万亿元,是1990年的58.5倍。

近年来我国央行为缓解人民币升值过快压力给经济带来的问题不得不大量投放人民币进行对冲,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仍不容小觑。

2.研究意义CPI 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长期以来,随着人们对通胀成因以及市场形势认识的深入与发展,CPI 稳定成为了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

因此,为了让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在合理预期内稳定变动,了解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关政策与手段加以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意在通过相关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变量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一定的论证,为我国CPI 影响因素的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CPI 现状整理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近20年来,物价飞涨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政府,也是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1998年-2003年我国CPI 变动相对平稳,至2007年-201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使用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逐渐开始严重,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493.6(1978=100)。

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让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当年达到522.7。

金融危机过后,随着国家总体经济状况的发展,中国近几年CPI 指数增长率相对稳定,如2015年12月CPI 为101.6,同比增长1.6%;2014年12月CPI 为101.5,同比增长1.5%;2013年12月CPI 为102.5,同比增长2.5%;2012年12月CPI 为102.5,同比增长2.5%,CPI 变动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计量经济学(庞皓)课后思考题答案解析

计量经济学(庞皓)课后思考题答案解析

思考题答案第一章 绪论思考题1.1怎样理解产生于西方国家的计量经济学能够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答:计量经济学的产生源于对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是与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结合在一起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对各种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进行数量分析的客观要求。

经济学从定性研究向定量分析的发展,是经济学逐步向更加精密、更加科学发展的表现。

我们只要坚持以科学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就能够使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2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计量经济学不仅要寻求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而且要对实际经济问题加以研究,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个方面。

理论计量经济学是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为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方法论。

所谓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的研究,实质上是指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方法,使之成为适合测定随机经济关系的特殊方法。

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经济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计量经济方法技术研究计量经济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

1.3怎样理解计量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的关系?答:1、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联系: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体—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数量规律;计量经济学必须以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原则和经济运行规律为依据;经济计量分析的结果:对经济理论确定的原则加以验证、充实、完善。

区别:经济理论重在定性分析,并不对经济关系提供数量上的具体度量;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关系要作出定量的估计,对经济理论提出经验的内容。

2、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联系:经济统计侧重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性计量;经济统计提供的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据以估计参数、验证经济理论的基本依据;经济现象不能作实验,只能被动地观测客观经济现象变动的既成事实,只能依赖于经济统计数据。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问题的提出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我国从1994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

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M4: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是国家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也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货币供应量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制定日益频繁,货币供应调控难度不断加大,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货币投放过多或者过少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风险,对于资本市场,每一次货币政策的变动都会引起其剧烈的反应,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变动与资本市场的变动的相关性最强。

对货币供应量的有效的预测可以使投资者预期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以降低买卖证券的风险。

本文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并结合Eviews对回归模型进行调整,建立关于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预测组合模型,通过预测货币供应量与市场预期相比较,有效规避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模型设定本文研究货币供给量M1,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本文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数值越大,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关系分析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关系分析

个人报告课程宏观经济分析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专业:经济学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时间:2013年11月10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消费关系简析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随之提高。

当前,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分析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息息相关,从而以提高国民经济为出发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居民消费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断加快,而国外进口需求的恢复不尽如人意,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降低,以往靠出口拉动GDP快速增长的模式将一去不复返。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因此,分析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对于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探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均GDP 、人均消费、实证分析、协整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1978—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加,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1978年的141.7倍。

国民收入也大约增长了141倍。

表明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行各业都发展势头良好。

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增大大约1.8倍。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上升了很大一个台阶。

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大,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

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我国CPI、利率与实际货币供应的关系研究

我国CPI、利率与实际货币供应的关系研究

我国CPI、利率与实际货币供应的关系研究刘懿增【摘要】文章通过建立CPI变动率与真实货币供应量以及真实利率等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发掘CPI与真实货币供应量、真实利率之间的隐藏关系,并通过数学分析结合经济理论揭示了CPI同名义货币供应量和名义利率之间的深层关系。

%Through the regression model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change rate of CPI and the real money supply and real interest rates and other variables,the paper explores the hidden relationships between CPI and real money supply and real interest rate. And by combining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economic theory,the paper reveals the deep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PI and nominal money supply and nominal inte rate rest.【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年(卷),期】2015(000)021【总页数】3页(P8-10)【关键词】CPI;真实货币供应量;名义货币供应量;真实利率;名义利率【作者】刘懿增【作者单位】新疆富集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正文语种】中文我国CPI、利率与实际货币供应的关系研究刘懿增(新疆富集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文章通过建立CPI变动率与真实货币供应量以及真实利率等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发掘CPI与真实货币供应量、真实利率之间的隐藏关系,并通过数学分析结合经济理论揭示了CPI同名义货币供应量和名义利率之间的深层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计量分析马燕坤(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采用我国1980-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居民消费支出CONS、固定资产投资INV、商品价格指数GPI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对参数进行估计及检验,得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居民消费支出CONS的因素影响程度以及影响结构,提出了对我国政府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建议。

关键字:国内生产总值 GDP 居民消费支出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活消费以及集体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支出。

包括购买商品支出以及享受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支出。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还包括用于生活消费的自给性产品支出。

集体用于个人的消费指集体向个人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各种非消费性的支出。

其形式是通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指标来综合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我国从1994 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

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其中,M1 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M2 是广义货币量,M2与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M3 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接近7%,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特别关注。

我国货币供应量和居民消费支出也在逐年增加。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57305.6亿元,货币供应量403442.2亿元,居民消费支出93602.9亿元。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和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和居民消费支出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对于调整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及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数据与模型(一)数据收集从《中国统计年鉴》得到我国1980-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居民消费支出CONS、固定资产投资INV、商品价格指数GPI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消费-货币-GDP模型统计数据年份GDP M2CONS INV GPI1980 4545.6 1842.92317.1910.9108.11981 4891.6 2234.52604.1961110.71982 5323.4 2589.52867.91230.4112.81983 5962.7 3075.53182.51430.1114.51984 7208.1 4146.33674.51832.9117.71985 9016.0 5198.945892543.2128.11986 10275.2 6720.951753120.6135.71987 12058.6 8330.95961.23791.7145.61988 15042.8 10099.87633.14753.8172.61989 16992.3 11949.68523.54410.4203.41990 18667.8 15293.49113.24517207.71991 21781.5 19349.910315.95594.5213.71992 26923.5 25402.212459.88080.1225.21993 35333.9 34879.815682.413072.3254.91994 48197.9 46923.520809.817042.94310.21995 60793.7 60750.526944.520019.26356.11996 71176.6 76094.932152.322974.03377.81997 78973.0 90995.334854.613091.72380.81998 84402.3 104498.536921.115369.3370.91999 89677.1 119897.939334.429854.71359.82000 99214.6 134610.342895.632917.73354.42001 109655.2 158301.945898.137213.49351.62002 120332.7 185********.643499.913472003 135822.8 221222.852678.555566.61346.72004 159878.3 25410763833.570477.4356.42005 183217.4 298755.771217.588773.6359.32006 211923.5 345603.680476.9109998.2362.92007 257305.6 403442.293602.9137323.9376.7(二)建立模型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不仅可以由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而且受到货币供应量的推动乘数效应;同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不仅因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而且也受前期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不仅受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而且也与前期的国内生产总值有关。

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分析,把我国的消费-货币-GDP 模型设定为:GDP t = a 0+a 1M 2t +a 2CONS t +a 3INV t +u 1tM 2t = b 0+b 1GDP t +b 2M 2t-1+u 2tCONS t = c 0+c 1GDP t-1+c 2GPI t +u 3t其中,GDP t 、GDP t-1分别为t 期、t-1期国内生产总值(亿元);M 2t 、M 2t-1分别为t 期、t-1期货币供应量(亿元);CONS t 为居民消费支出(亿元);INV t 为t 期固定资产投资(亿元);GPI t 为t 期商品价格指数(%),GPI t 以1978年为100%。

(三)模型识别模型中GDP t ,M 2t ,CONS t 是内生变量,内生变量个数m=3。

INV t ,GPI t 是外生变量;M 2t-1,GDP t-1是内生滞后变量,前定变量个数k=4。

这是一个结构方程,a 0,a 1,a 2,a 3,b 0,b 1,b 2,c 0,c 1,c 2为结构参数。

该联立方程模型中,三个方程都需要识别。

参数矩阵为(B ,г) = 2010100020001100032111212c c b b a a a GPItt M GDPt INVt CONSt t M GDPt --------- 首先,分析GDP 函数的识别状态。

m1+k1=4<k+1=5,GDP 函数满足过度识别必要条件。

又A1 = c2-0c1-0b2-0 因为rank (A1)=2=m-1,秩条件成立。

结合阶条件可知,GDP 函数是过度识别的,从而采用TSLS 法估计参数。

其次,分析货币供应量函数的识别状态。

m2+k2=3<k+1=5,货币供应量函数满足过度识别必要条件。

又A2 = 2c -1c -01003a -2a - 因为rank (A2)=2=m-1,秩条件成立。

结合阶条件可知,货币供应量函数是过度识别的,从而采用TSLS 法估计参数。

最后,分析居民消费支出函数的识别状态。

m3+k3=3<k+1=5,居民消费支出函数满足过度识别必要条件。

又A3 = 2b -011b -03a -1a -1 因为rank (A3)=2=m-1,秩条件成立。

结合阶条件可知,居民消费支出函数是过度识别的,从而采用TSLS 法估计参数。

二、模型估计及检验(一)模型参数的估计利用Eviews6.0和我国1980-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居民消费支出CONS、固定资产投资INV、商品价格指数GPI统计数据对消费-货币-GDP联立模型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参数估计,输出图1估计结果。

图1 TSLS参数估计结果得到消费-货币-GDP模型参数估计式,即联立方程式为GDP t = -517.0588+0.130906M2t+1.846293CONS t+0.143475INV tt = (-1.096308)(5.659683)(31.31618)(2.824447)R2 = 0.999668M2t= -313.2205+0.150560GDP t+1.055702M2t-1t = (-0.279617)(2.137199)(21.16963)R2 = 0.999143CONS t = -1468.055+0.401763GDP t-1+22.11525GPI tt = (-2.158372)(49.28800)(5.979758)R2 = 0.997762(二)模型参数的检验首先,我们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

在本模型中,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符号、大小、相互关系,都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相符,因此,我们认为,本模型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第二,我们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

通过上面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GDP、货币供应量和居民消费支出三个方程的系数P值都比较小,R-Squared的值,分别为0.999668、0.999143、0.997762,因此,三个方程的拟合优度都非常好,可以通过拟合优度检验。

我们再看变量的显著性。

由联立方程式可以看出,第一个方程中变量M2t,CONS t,INV t的系数的t值分别为5.659683,31.31618,2.824447;第二方程中变量GDP t,M2t-1 的系数的t值分别为2..137199,21.16963;第三个方程中变量GDP t-1,GPI t的系数的t值分别为49.28800,5.9797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