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货币供给与物价关系的分析
货币供给量下降为什么物价下降?
![货币供给量下降为什么物价下降?](https://img.taocdn.com/s3/m/222cd55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c.png)
货币供给量下降为什么物价下降?货币供给量下降为什么物价下降货币供应量下降意味着流通货币减少,供小于求,货币增值,能买更多的商品,也就是说能用很少的货币买到更多的商品;货币贬值,物价下跌。
一:货币供应量(moneysupply;supplyofmoney)亦称货币存量、货币供应,指某一时点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之和。
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
现在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是以天为基本单位,所谓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货币量实际上是吞吐货币的银行每日营业结束之际那个时点上的数量。
二:在这个基础上,月货币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计算的细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货币量的平均。
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两个货币存量数的平均。
同样,年的平均货币量计算亦是如此。
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货币余额这样的数字。
三: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
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现实情况不同,以及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解释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有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再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之分。
四:一般说来,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货币性,随时都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过程,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由于可以随时支取、随时签发支票而进入流通,因此其流动性也很强,也是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
五:有些资产,如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虽然也是购买力的组成部分,但必须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进入市场购买商品,因此其流动性相对较差,它们对市场的影响不如现金和活期存款来得迅速。
六: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也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它是指中央银行为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宏观金融变数而掌握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然后再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达到其政策目标和各种重任的完整体系。
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各类物价指数关联度分析
![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各类物价指数关联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f3082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1.png)
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各类物价指数关联度分析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它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
关联性,对于各类物价指数的变动有一定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各类
物价指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
M1货币供给量与日常生活用品价格指数的关联度较高。
M1货币供给量包括流通中的货币、可即时支付的存款和现金等,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交易性。
在市场中,日常生活用品
的价格指数受到个人消费需求的影响较大,而个人消费需求与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密切相关。
当M1货币供给量增加时,流通中的货币增多,个人消费能力提高,导致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反之,当M1货币供给量减少时,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个人消费能力下降,导致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下降。
M3货币供给量与经济总量指数的关联度较高。
M3货币供给量包括M2货币供给量和其
他时间较长的储蓄存款等,具有较高的投资性和财富性。
在市场中,经济总量受到投资和
财富效应的影响较大,而投资和财富效应与M3货币供给量相关。
当M3货币供给量增加时,投资和财富效应增强,经济总量增加;反之,当M3货币供给量减少时,投资和财富效应减弱,经济总量减少。
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各类物价指数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M1货币供给量与日常生活用品价格指数关联度较高,M2货币供给量与房地产价格指数关联度较高,M3货币供给量与经济总量指数关联度较高。
这些关联性反映了货币供给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对于宏观经
济调控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关系实证分析——基于1984-2008年的数据
![我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关系实证分析——基于1984-2008年的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c8dd1a14a76e58fafab0032a.png)
1 理 论 分 析 与 变 量 解 释
1 1 经 济 增 长 与 货 币 供 应 量 的 关 系 . 般 地 说 , 币 供 应 量 增 加 , 济 产 出 也 会 增 加 。 从 短 货 经 期 来 看 , 币供 应 量 增 加 , 过 价 格 的 变 动 能 够 调 整 产 业 结 货 通 构 和 经 济 利 益 , 而 刺 激 国 民 经 济 的 产 出 , 业 增 加 。但 从 进 就 长 期 来 看 , 加 的 货 币 供 应 量 最 终 会 导 致 相 同 程 度 的 通 货 增 膨 胀 率 的上 升 , 加 货 币 供 应 量 会 被 物 价 上 涨 所 吸 收 , 终 增 最 体现在增长 的价 格上 。经济 中的货 币供 应 量 如果 过 多 , 可 能会给经济 的发展带来负效应 。 1 2 经 济 增 长 与 物 价 水 平 的 关 系 . 经 济 增 长 是 物 价 稳 定 的 物 质 基 础 , 价 稳 定 是 经 济 增 物 长 的 基 本 前 提 。 菲 利 普 期 曲线 失 业 率 与 物 价 上 涨 之 前 存 在 此 消 彼 长 的 关 系 , 明 了 经 济 增 长 和 稳 定 物 价 之 间 的 矛 盾 说
一
绝单位根 , 未通 过 单 位 根 检 验 , 非 平 稳 数 据 , 中 L  ̄GD 为 其 C P 的一 阶 差 分 拒 绝 单 位 根 , 过 单 位 根 检 验 , 一 阶 平 稳 , 通 为 L G P 与 L G 2 二 阶差 分 通 过 单 位 根检 验 , O CI O M 为二 阶平 稳 。 2 3 协 整 检 验 . 因数据 为非平稳数据 , 需要 对其 进行 协整 检验 , 以避 免 伪 回归 。首 先 对 两 个 解 释 变 量 进 行 协 整 检 验 , 建 L G P 构 O C I 与 L M 2的 线 性 方 程 , 其 残 差 进 行 单 位 根 检 验 , 用 OG 对 使 E i 计算 可知 , v ws e 残差 ADF值 大于临界值 , 拒绝单位 根 , 物 价 水 平 与 货 币供 应 量 存 在 着 协 整 关 系 , 明 物 价 水 平 与 货 说 币供应量存在着 长期稳定 的关系 。 接 着 对 L GD OG P与 L C IL GM2进 行 协 整 检 验 , OG P 、 O 结果经济增长与 物价水平 、 币 供应 量存 在着协 整关 系 , 货 说 明三者存在着长期 均衡关 系。
货币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关系
![货币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a603a5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6.png)
货币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关系货币政策是指国家的经济政策中用货币手段来调节国内经济的总量和结构,以达到宏观经济平衡的政策。
而物价变动是指市场上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和物价变动是密切相关的,下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二者的关系。
一、货币政策对物价影响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来实现的。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将增加,购买力将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反之,货币供给减少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将减少,购买力减弱,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商品价格就会下跌。
此外,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还与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关。
货币政策的经典工具有三种: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影响货币市场,从而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节;贴现率指的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贴现贷款的利率,它可以直接影响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需向其缴纳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这可以间接影响银行信贷。
二、货币政策对物价变动的控制货币政策对物价变动的控制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预防通货膨胀和对反周期性产业实施货币政策。
预防通货膨胀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来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中,应该规定货币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的适当调整,以实现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平衡,避免通货膨胀。
此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采取减少货币供给等手段,抑制物价上涨。
对反周期性产业实施货币政策是指根据季节性、周期性和结构性变化的特定周期性产业的需求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措施。
例如,当房地产市场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加大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抑制房价上涨;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放松贷款等手段,刺激相应产业的发展。
三、货币政策对物价变动的限制尽管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给等手段对物价变动发挥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其控制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252bfb7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0.png)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在经济学中,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货币供给是指政府和央行对经济体内的货币量的控制与调节,而物价水平则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指标。
货币供给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物价水平,因此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经济运行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货币供给对物价水平的直接影响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对物价水平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
当货币供给增加,相对于商品数量来说,货币发行量增加。
由于货币供给增加,需求相对于商品的供给增加,这就导致商品价格上升。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货币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因此物价水平上升。
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供给量对物价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货币供给对物价水平的间接影响货币供给的变化还会通过多种渠道对物价水平产生间接影响。
首先,货币供给增加会增加人们的购买力,从而提高了消费需求。
当消费需求上升时,商品价格也会有所上涨。
其次,货币供给的增加还会影响投资需求。
增加的货币量会促使利率下降,从而降低了企业投资的成本。
企业在降低成本的诱导下,会增加投资并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最终推高物价。
再次,货币供给增加也会对出口和进口造成影响。
货币量增加导致货币贬值,出口商品更具竞争力,从而增加了出口的需求,这也会对物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物价水平并不仅仅由货币供给量决定,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经济发展水平、外部环境因素、政府政策等因素都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此外,市场预期也是决定物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市场中的参与者预期物价会上升,他们可能会采取行动以应对预期的物价上涨,从而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综上所述,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对物价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通过多种渠道间接影响物价水平。
然而,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货币供给,还受到其他经济因素和市场预期的影响。
因此,只有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应对物价水平的波动和变化。
中国货币供给变动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基于Morlet小波时频相关性分析
![中国货币供给变动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基于Morlet小波时频相关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aa2bdac1c708a1284a44dc.png)
期以来 , 众多学派都在这一问题上有过深入系统 的理论研究。以 F i s h e r ( 1 9 1 1 ) 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数量论 认为 , 由于货 币流通 速 度和产 出在一 定 时期 内是稳 定 的 , 因而货 币供 给 的变 动 会 导 致 物价 水 平 发 生 同方 向、 同比例 的变动。K e y n e s ( 1 9 3 6 ) 则认为只要经济 中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和非充分就业 , 货 币供给的变 动就会同时影响到产出, 而不会完全反映到物价变动上。以 F r i e d m a n ( 1 9 5 6 ) 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也
最后 , 本文认 为 , 保持 一个较 为合 理稳 定的货 币供给增 长率有助 于 中国物价水平 的长期稳定 。
关键 词 :货 币供 给 物价 小波相 关性 时域 频域
J E L分 类号 :C 3 2, E 3 1 , E 5 1
文献标 识码 : A
中图分 类号 :F 8 2 2 . 5
m a i l . f c u . e d u . t w .本文是 国 家教 育部 重 大 攻 关 项 目 “欧 美 国 家 债 务 危 机 对我 国的 影 响 及 对 策 研 究”( 项 目批 准 号 1 2 J Z D 0 2 9 ) 的研 究成果之一。 当然文责 自负。
・--— —
9 - - - — —
6 3 . o 7 %( 到2 0 1 2年底 , 中国的 国 内生产 总值 ( G DP ) 折合 8 . 2万 亿 美元 , 而 美 国的 G D P则 达到 1 5 . 6万亿 美元 , 欧元 区 的 GD P也 约合 1 3万亿 美元 ) , 因此 , 从 货 币与产 出 的 比率 来看 , 中 国不但 是 全球 货 币最 多 的 国家 , 而且 也是 全球 超额 货 币状况 最严 重 的 国家 。那 么 , 从 长 期 来看 , 中 国货 币供 给 的不 断扩 张是 否有 可 能给 中国经济 带来 重大 冲击 , 特别 是 否有可 能导 致 中 国 出现物 价水 平 的 大 幅上涨 ?这 是 一个 极需 深 入探 讨 的重大课 题 。 事实 上 , 货 币供 给 变动 和物价 变动 之 间的关 系一 直是 货 币 经济 学及 宏 观经 济 学 的核 心课 题之 一 。长
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1871d3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3.png)
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的关系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物价水平。
货币供应是指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包括纸币、硬币以及银行存款等。
物价水平则是指市场上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水平。
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种关系。
首先,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
当货币供应增加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增多,人们手中拥有更多的货币。
这就会导致需求增加,而供给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就会上涨。
这是由于货币供应增加使得人们有更多的购买力,而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并没有相应增加。
其次,货币供应的减少会导致物价水平下降。
当货币供应减少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减少,人们手中的货币相对减少。
这就会导致需求减少,而供给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就会下降。
这是由于货币供应减少使得人们的购买力减弱,而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并没有相应减少。
然而,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其他因素也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首先是生产力的提高。
当生产力提高时,商品和服务的供给相对增加,即使货币供应增加,由于供给的增加,物价水平可能不会上涨太多。
其次是需求的变化。
当需求下降时,即使货币供应增加,由于需求的减少,物价水平可能不会上涨太多。
因此,货币供应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还要考虑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此外,货币供应还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其他影响。
一方面,货币供应的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当货币供应增加时,人们的购买力增强,消费和投资活动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货币供应的减少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当货币供应减少时,人们的购买力减弱,消费和投资活动减少,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因此,货币供应的调控对于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都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货币供应的减少会导致物价水平下降。
然而,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货币供给增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货币供给增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742a12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6.png)
货币供给增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改革,货币供给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货币供给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角度,探讨货币供给增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并从货币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机制。
首先,货币供给增加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
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具有支付手段、价值储藏和流通媒介等功能。
当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增加,从而提高了购买力。
这将导致市场上需求的增加,供求关系的改变,从而推动物价水平的上升。
其次,货币供给增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也与经济主体的预期有关。
经济主体对未来的物价走势有一定的预期,这种预期会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
当人们预期物价会上涨时,他们会提前购买商品,以避免未来物价上涨带来的损失。
这种行为会加剧市场上的需求,进一步推动物价水平的上升。
另外,货币供给增加还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过多,超过实际经济发展需要,导致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如果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数量,那么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造成货币的贬值,进而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从而形成恶性通胀的循环。
货币供给增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也与各个行业的特点相关。
不同行业的供需关系和市场竞争程度不同,对货币供给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具有较强垄断程度的行业,对货币供给增加的反应较为有限。
这是因为这些行业通常存在着较高的市场集中度,能够通过调整价格和生产能力来应对货币供给的变化。
相反,竞争较激烈的行业则会更加敏感地反应货币供给的增加,物价水平的波动也会较大。
最后,货币供给增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
经济政策、国际贸易关系、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对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产生一定的冲击。
例如,若某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下跌,会导致该国货币供给增加,推动物价水平上涨。
另外,自然灾害频发会导致生产能力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我国物价与货币供给关系实——基于2003年-2008年月度数据证分析
![我国物价与货币供给关系实——基于2003年-2008年月度数据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98a3b6c77da26925c5b06c.png)
进行 自然对数化处 理 . 得到 L P 、 NM1 L NC IL 、 NM2 1 3 物价与货币供给量 的波动成 分分析 . 在时 问序列 数据 的 回 归分 析 中 , 先应 当检 验各 时 间 首
应是定基 指数 , 国家 统计 局 只 公布 了 样本 期 内 的月度 同 而 比数 据和少量 环 比数 据 。本 文 仍 采 用 月 度 C I 比数 据 P 同 ( 数据来源 : 中国国家统计 网) 而是 对货 币 供应 量余额 数据 ,
进 行 调整 。
一
步 对 序 列 进 行 处 理 , 反 映 各 自波 动 成 分 。 以
度 M2 数 据 来 源 : 国 人 民 银 行 统 计 网 ) 为 了 和 C I的 计 ( 中 , P 算 方 法一 致 , 原 始 数 据 进 行 1 对 2阶 步 长 的 差 分 , 分 之 后 差
E互亟 亘三互匦三
E玉 巫匠 三互 匠三互四
图 1 L C I 波 图 N P 滤
M 增加 , 按 比例上升 , P也 即价 格水 平 的变动 源 于币数 量 的 对序列P滤 波 , 据 Rana d 依 v n
变 动 。这 也 是 本 文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的 理 论 基 础 。
12 变 量 选 取 与 数 据 说 明 .
的 时 间序 列做 出季 节 调 整 后 , 用 HP 滤 波 方 法 去掉 各 个 时 间 序 列 的趋 势 项 后 , 究 波 动 项 之 间联 系 , 此 基 础 上 做 VA 在 研 在 R 模 型 , 析 物 价 和 货 币供 给 关 系联 系 , 而 分 析 我 国近 几 年 来 物 价 与货 币供 给 量 的 关 系。 分 从
一
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各类物价指数关联度分析
![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各类物价指数关联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ccd79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5.png)
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各类物价指数关联度分析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货币的流通量增加,从而推动经济活动的增加,进而可能导致物价上升。
分析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各类物价指数的关联度,对货币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一、宏观层面在宏观层面上,货币供给量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CPI是衡量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指标,通常用于衡量一国物价水平的总体变化。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带动经济中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从而导致CPI上涨。
相反,如果货币供给量减少,则会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而可能导致CPI下降。
在理论上,CPI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变动的相对关系可以用费雪方程来描述。
费雪方程即MV=PY,其中M代表货币供给量,V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Y代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这个方程,当MV增加时,P也会增加。
二、金融层面在金融层面上,货币供给量与M2(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度。
M2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可供支付手段的总量,通常包括现金、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债券等。
货币供给量与M2之间的关联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增加M2的规模。
当中央银行通过放贷、购买债券等方式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时,银行系统会增加贷款和储蓄等活动,从而增加M2的规模。
反之,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将减少M2的规模。
M2的变动会对货币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进而对股市和债市产生影响。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M2的增加,进而推动货币市场利率的下降。
低利率环境将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借贷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长,进而可能推动股市和债市的上涨。
三、行业层面在行业层面上,货币供给量与不同行业的物价指数之间的关联度可能存在差异。
不同行业的物价变动主要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而货币供给量则是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因素。
不同行业的物价指数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联度并不完全一致。
在一些行业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
中国货币供给与价格变动的实证分析
![中国货币供给与价格变动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4f3d08bed5b9f3f90f1c58.png)
( 2)
即 货 币 量 M 的变 动 会 带 来 价 格 P的 同 比例 变 动 。
由 于 费 雪 认 为 市 场 机 制 总 会 使 市 场 处 于均 衡 状 态 , 因 此 ,货 币 数 量 M 既 是 货 币 需 求 量 也 是 货 币 供 给 量 。 即货 币供 给 与物 价 呈 同 比例 变化 。 ( )剑 桥 学派 的货 币理 论一 二 现金余额说 。
价 格 总额 又 与 国 民 收入 成 正 比 , 因此 ,交 易 需 求 与 国 民收 入 成 正 比 ;货 币 的财 富储 藏 需 求 与 人 们 的财 富 成
其 中 ,M 代 表 货 币 量 ,v代 表 一 定 时 期 的 货 币 流 通 速 度 ,P代 表 同期 所 交 易 的 各 类 商 品 和 服 务 的 平 均 价 格 ,T代 表 以货 币 为媒 介 的 全 部 交 易 量 。
给 与 价 格 变 动 之 间 的作 用 是 在 整 个 经 济 体 系 运 行 过 程
易 的货 币总量必 然等 于方程 ( 1)右 边 的 流 通 中产 品
和 服 务 的 交 易 总 额 。 由 于 货 币 流 通 速 度 ( )是 由 经 V 济 中影 响个 人交 易 方 式 的制 度 决 定 的 ( 使 用 现 金 的 如
20 11
总 41 6期
4
中国货 币供给 与价格 变动 的实证分析 术
杜 鹏
302 0 2 2) ( 津 财 经 大学 ,天 津 天
摘 要:本文在 回顾 各个学派货 币供给理论 的基础上 ,综合分 析了货币供 给对于物价变动水平 的影响 。利用
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分析
![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8af34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a.png)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目的在于判断M2与CPI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M2-1(1),CPI2-1(1)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有必要进行协整。 第一步:对CPI=C1+C2*M2+u进行OLS回归。 回归结果:(万亿元) CPI= 101.223194178623 + 0.0358*M2 + u t值 (289.387909838495) (3.712088762) 对应的t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这两个系数均为显著。
基于货币数量论建立模型。CPI=C1+C2*M2+u
格兰杰检验,并得出结论
协整检验,并得出结论
单位根检,并验得出结论
1996年到2011年M2与CPI的数据
短期M2增加,CPI上升
存在协整关系
一次单整
(三)运用96年到11年月度数据进行实证探讨
分析的步骤
理论基础:由货币学派的交易方程式MV=PY可知,如果货币流通速度稳定,货币供给M 的增加将引起一国名义收入的增加。将其移项,可得P=MV/Y 。当货币流通速度V稳定可测,实际收入Y 在短期内不变时,货币供给M 的增加将会使价格水平P同比例增加。
中国货币供给情况:M2表示(1996年1月到2011年11月)货币供给。
图1:中国92年以来货币供给变化趋势(年度数据、单位:亿元)
中国物价消费指数数据(96年到2011年)
物价消费指数
物价水平可以用物价消费指数(CPI)来衡量。
物价消费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结果分析:由图3可知,虽然M2在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1%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故M2是不平稳的。CPI的ADF检验值大于临界值,故也是不平稳,还有单位根。而一阶差分△M2、△CPI的ADF检验值均小于各自1%水平的临界值可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是平稳序列。所以综上,我们可知M2和CPI序列均是一次单整,即M2-1(1),CPI2-1(1)。
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04fdb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c.png)
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的关系当谈到经济问题时,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是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货币供应指的是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数量,而物价水平则是指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首先,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
当央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时,人们手中的货币会增加,他们会更容易用这些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
然而,由于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是有限的,当人们追求同样的商品和服务时,供给不足会导致价格上涨。
因此,如果货币供应增加过快,超过了商品和服务的增长速度,物价就会上涨。
其次,物价水平的上涨又会影响货币供应。
当物价上涨时,货币的购买力会下降,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才能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
为了满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央行可能会增加货币供应。
这种增加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刺激物价上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原理,通货膨胀会削弱货币的购买力,给经济造成不稳定因素。
然而,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物价水平的上涨可能并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因为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会通过提高产能来满足需求,从而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此外,如果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或需求疲软,大量闲置资源会抵消过量货币的影响,物价水平可能保持稳定。
此外,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货币的速度、货币的流动性、经济结构以及政府政策等都会对这种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货币的速度较快,即货币花出去的速度较快,那么货币供应的增加可能会更容易导致物价上涨。
同样,如果经济结构相对稳定,经济体内部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更容易适应货币供应的增加,物价水平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是相互关联的两个因素。
货币供应的增加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可能促使货币供应的进一步增加。
然而,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对我国物价的影响
![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对我国物价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cfdf37783d049649a6658db.png)
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摘要:当前,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政府对经济起到宏观调整的作用,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种办法来进行,能够有效对国民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促进其长远开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我国物价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策略和办法。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物价影响;效果;办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整的重要伎俩,对于物价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政府能够做好两者之间的配合,就能够有效控制物价上涨,并预防通货膨胀风险。
因此,我们将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和调控办法进行分析,并探索其与物价的影响与关系。
一、财政政策及调控伎俩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开展任务,而对财政工作进行的指导,能够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对整体需求进行调整。
从财政支出上来看,增加政府支出能够对消费总需求进行刺激,从而增加国民总体收入;反之,如果对消费总需求进行压抑,会使得国民收入降低。
从税收上来看,增加政府税收,会对消费总需求进行抑制,使得国民收入降低;反之,降低政府税收,会对消费总需求进行刺激,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调节伎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国家预算的办法,确定预算收支规模和平衡状态,对收支结构进行安顿和调整,使其能够与财政政策目标相合乎。
第二,是通过税收的办法,对税种和税率进行确定,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对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从而使国家的财力能够满足政治经济职能的需求,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开展,并实现社会公平分配。
第三,是通过财政投资的办法,由国家来进行预算拨款,对预算外资金的流向进行引导,从而能够对社会主义经济根底进行壮大,从而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第四,是通过财政补贴的办法,我国政府对经济开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政策需求进行了解,使用财政转移的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对一局部大众进行财政补贴,从而能够安抚民心,起到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开展的目的。
货币供给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分析
![货币供给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742c1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a.png)
货币供给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分析一、前言货币供给是经济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经济学家已经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其中最常见的关系之一就是货币供给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
本文就将重点解析这一关系。
二、货币供给的定义与影响货币供给指的是市场中流通的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货币供给的增长与市场的繁荣有着紧密的关系。
当货币供给增长时,市场上的货币数量也将增加,因此市场交易量会增加,生产率也会随之提高。
然而在另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增长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货币过量导致物价加速上涨,最终损害消费者购买力,所以在货币供给的控制上政府会因为通货膨胀等问题而进行调整。
三、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的原因包涵着很多因素,比如贸易关税政策等,但在这里仅考虑货币供给对物价上涨的直接影响。
1.货币供给过量货币供给量增加时,通常物价也将增加,因为货币过多会导致市场流通的货币数量增加,推动物价上涨。
2.需求增加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购买力也随之提高。
购买力增加意味着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
但因为货币供给不能及时地跟上(比如因为国家政策或者金融危机等原因),这种需求就会导致物价上涨。
3.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成本的增加也将导致物价上涨,因为企业为维持利润,需要将成本转化为商品的最终售价,而许多成本(比如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等)是与货币供给紧密相关的。
四、货币供给控制的措施货币供给控制主要靠政府财政政策来实现,下面列举几种较为常见的方式:1.调整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调整就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RRR),该指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储备的现金净额,政府可以通过调整RRR数值来监管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量。
2.利率调节政府也可以尝试利率调整来影响货币供给,停止货币供给涨势。
如果利率处于较高水平,则贷款和利息成本也会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3.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影响货币供给,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投资来降低经济的资金供给并抑制物价因素。
倘若逆周期调整,则国家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来增加市场流动性,扰动物价因素。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33c8017cd184254b353536.png)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本文以我国2000年1月-2012年5月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计量方法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稳定物价水平的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实证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自从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不断攀升,每个月的CPI都超过国际公认的3.0%的轻微通货膨胀底线,2008年全年CPI指数上涨5.9%(本文中所提到CPI相关数据均出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tjgb/),出现持续通胀现象。
虽然从2009年开始,CPI出现了回落,但PPI指标仍然较高,外贸顺差继续扩大,而且进出口总额占GDP的份额明显过大,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引发了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通过传导机制影响食品价格并有引发通胀的可能,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
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西方学者Bernanke(1992)在《联办基金利率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M1、M2、联邦基金利率、票据利率与物价和产出的关系,认为基金利率是经济的Granger原因。
Mishkin(2001)通过对加拿大1971-199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存在一定关系,货币供应量能有效解释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
(二)国内文献综述杨建明(2003)在收集整理我国季度CPI和GDP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中国1986-2001年货币供应量变动与产出、物价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
其经验证据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狭义货币M1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1ad48e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6.png)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的进程,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货币供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来满足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而物价水平则是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货币的价值角度来看。
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的稳定性,即稳定的货币价值应该保持相对恒定,这样才能保证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能够稳定。
如果货币供给过量,超过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那么货币价值就会下降,通货膨胀就会出现。
反之,如果货币供给不足,市场上的货币需求得不到满足,货币价值就会上升,通货紧缩就会出现。
因此,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对于控制物价水平至关重要。
其次,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来看。
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以刺激经济活动和需求,从而推动物价上涨。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的购买力也会相应增加,他们更愿意购买商品和服务,从而推动物价水平上升。
相反,如果货币供给减少,购买力也会相应减少,人们更加谨慎地消费,物价水平就会下降。
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同时被市场需求和供给所影响。
此外,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还受到经济结构和产出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物价的走势。
例如,如果经济结构向服务业转型,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来说,服务业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技术,导致物价上涨。
另外,当经济产出增加时,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增加,而货币供给受到控制,导致物价水平下降。
因此,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的关系还与经济结构和产出水平的变化有关。
最后,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还受到金融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金融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会对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会导致货币供给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物价水平的波动。
此外,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680da0fe87101f69e3195cb.png)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孙凤华、张筱、李楠摘要: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经典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对1984—2009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指数化后进行协整检验,得到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在此基础上检验了Granger因果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短期内,我国货币供给存在“托宾效应”;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的波动均主要由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来决定;此外,我国货币存在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反映在物价水平上。
最后综合实证分析结论,就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的有关渠道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1.引言1.1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实施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1[。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达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
1984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中央银行不仅需行使发行货币和管理信贷的职能,而且还要经营商业银行业务。
然而,1984年,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正式确立,标志着我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2[,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独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权。
从此,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促使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的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3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开始转为货币供应量。
在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
加入WTO后,贸易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方式、调控手段及各种机制、体制都得到了明显的创新与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供给与产出、物价关系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供给与产出、物价关系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6f039351e79b8968022626.png)
,
.
引言 行A F 验 ,结 果如 下 : D检 表 1单位根检验 1 7 年 实 行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货 币政 策 的 运 用 明 显 增 98 强 ,我 国经 济增 长 也取 得 了伟大 的成 就 ,年G P 长率 9 D增 %以 变量 AD F 检验形式 临界值 结论 阶数 上 。 笔 者 认 为 , 货 币政 策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二 个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统计量 (c t k) 。 , (9 8 18 ),人 民银行不具备独立实施货 币政策能力时期。 17— 9 4 2603 .2 14 ( ,0 ) c ,0 一.3 29 # 非平稳 I() 1 这一时期 ,银行信贷和投 资需求关系 日趋密切 ,银行体系和 中 △ m 一 5 0 2 2935 ( ,0 0 c , ) 一 3 } 29+ 平稳 国 人 民银 行 不 独 立 ,货 币 的发 行 收 到 中 国 人 民银 行 和 地 方 政 府 双重约束 ,导致货 币供应量无法满足投 资需要 ,货 币政策调节 y 一 9 8 8 0258 ( ,0 ) C ,0 一.0 2 6 #} 非平稳 I() 1 宏 观 经 济 效 果 基 本 没 有 显 现 ;第 二 阶 段 , 1 8 年 以后 , 中央 银 94 备注 :1检验类型 中的 c和 t 表示带有 常数 项和趋势项 。 k 示滞后阶数;2 ★,★ 表 . 行体制确立 。随着财政 收入 占G P D 比重 的持续下 降,货 币政策 /  ̄ % % I 0 逐渐成为宏观 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 ,货 币政策 作用显现,货 币 ★, - ★★分别表示显著水平为1 ,5 ,1,的临界值 。 政策 工 具 、操 作 目标 、 中 介 目标 和 货 币政 策 传 导机 制 也 不 断 完 由表 1 知 ,三 个 时 间序 列m 、p 可 、Y 都存 在 单位 根 ,因此 都 是 善。货 币政策最终 目标在这一时期也发生 了变化 ,促进 经济增 非平稳的。经过差分后, Ai % 在5 的显著水平下拒绝有单位根的 n 长 ( 4 9 )—— 反通 货膨胀 和实现 国 际收支平 衡 ( 2 9 ) 8 —2 9 — 7 假设 ,因此是平稳序列 。Ay 0 显著水平下拒绝有单位根的假 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终极目标。
2008年11月以来,,中央银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明显,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风险表示了担忧关键词货币供给货币供应量物价农产品价格引言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对物价的影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供给与物价不是简单的同向关系,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前期,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而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回落。
1论货币供给(money supply)货币供给亦称货币供应。
即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总额,是该国家一定时点的除中央政府或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银行大众所持有的货币量。
它是一个存量概念,而不是一个流量概念。
即它是一个时点的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定时期的变量。
货币供给有狭义、广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它由流通中的纸币、铸币和活期存款构成,银行的活期存款是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广义上说,货币供给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和贷款协会及互助储蓄银行的存款,甚至还包括储蓄债券、大额存款单、短期政府债券等现金流动资产。
通常情况下,各个国家按货币的流动性程度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作为其对货币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据。
因为不同层次的货币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影响着商品价格、就业和经济活动水平,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
货币供给的变化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引起的。
一般来说,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它发行的货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无限制地使用。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货币供给的绝大部分,它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是居民个人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现金存款,它只是将现金变为活期存款,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
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创造的存款,派生存款增加着货币供给总量。
中央银行通过对存款准备率的规定来影响存款货币的创造。
货币供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货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货币控制和管理政策的重大实践问题,世界各国对货币供给都给予高度的重视。
货币供给从定义上来说,可以分为狭义及广义两种。
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民间所持有的现金加上可以开支票的存款,通常这类定义范围的货币供给称为M1;广义的货币供给是指M1加上定期储蓄存款,即常见的M2。
2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在商品货币经济中,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问题,由图一可见,社会总供求可归结到货币供求之上。
显然,当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在动态上保持基本一致时,即所谓货币均衡状态,标志社会总供求基本均衡,此时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社会再生产中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都能顺利进行。
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即促成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会使物价上升,并有可能进入通货膨胀状态;反之,当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会促成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这会使物价下降并有可能进入通货紧缩状态。
可见,货币供求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
并且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货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
图一3货币供应量变动对物价产生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和CPI变动趋势的直观分析可知,CPI的变动不仅受当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还受前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这也与货币政策理论中的货币政策滞后效应相符合。
因此应建立包含货币供应量多期滞后的模型。
分布滞后模型当滞后项较多时.自变量之间很可能具有高度共线性。
存在共线性问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参数估计失去意义。
因此在这里我们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PDLs)模型替代分布滞后模型。
我们用2001年至2009年12月的数据进行回归。
根据AC和SIC准则,模型1选择滞后2期和9期,从估计结果我们看出货币供应量随着滞后期的延长对通货膨胀影响逐步变小,因此可以对模型施加远端约束。
模型回归拟合效果较好,并且通过D.w.检验,变量间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根据上述方法对M2与CPI的关系进行回归。
回归拟合效果较好。
通过运用PDLs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进行回归.可以看出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变动影响着通货膨胀水平,通过回归系数我们可以看出增加货币供应量将正向拉动物价增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将变小。
3.1 货币供给量增长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货币供给量增长是否会影响到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展了货币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的研究。
一些国外的学术性文献研究表明。
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货币供给量增长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领域进行了集中研究,Barnett等人选用Granger检验方法研究狭义美国货币供给量(M )和广义货币供(M2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结论认为美国货币供给量没有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水平。
而经验研究表明,虽然不能发现广义货币供给量(M )增长率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存在.但是美国货币供给变化对其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滞后影响是存在的,仅仅是影响的滞后期并不确定,所以很难通过确定的滞后期来检验货币供给量变化对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影响的存在阎。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供给量年度同比增长率与农产品价格变动率的互相关分析,初步表明货币供给量增长率的变化总体上,或者平均来说,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比较小。
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存在。
实际上,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货币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能否显现,不能仅仅从总体的影响或者说从多数年份货币供给量常规增长进行考察。
考察我国农产品价格年度波动与货币供给量增长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对应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阶段.往往在前期曾出现过货币供给量明显增长的历史:对应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阶段,往往在前期曾出现过供给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历史。
1987~1989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连续3年超过12%。
其中,198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达到23.0%,1989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仍然维持在15%。
对应地,1988年流通中现金(M。
)较上年增长率达到46.7%,是20世纪80年代相当高的年份。
1993~1995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平均超过20%。
其中,1994年和1995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分别为39.9%和19.9%,是建国以来罕见的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年份。
对应地,1992年和1993年狭义货币供给量(M )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5.9%和38.8%,明显地高于一般年份的狭义货币供给量(M )增长率。
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增长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显著影响不但表现在极端地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的阶段.而且对应于货币供给量增长急剧变缓而出现在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的情形。
1989年.我国流通中现金较上年增长率由1988年的46.7%回落到9.8%。
对应地,1990年和1991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较上年下跌了2.6%和2.0%。
1997-2000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连续4年下跌。
其中,1999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下跌了12.2%。
对应地,这4年狭义货币供给量(M )同比增长率相对较低,特别是1998年狭义货币供给量(M )同比增长率仅为11.9%,是比一般年份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明显低得多的情形。
可见.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前期,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而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回落。
这种现象虽然不能说明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急剧变化是农产品价格明显变动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认为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急剧变化是农产品价格明显变动的必要条件。
3.2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其它产品价格的影响图二图二中分析可发现2001年至2004年货币供给量总体体系增长趋势,同时其它一些产品价格也总体上涨,但期间任然存在着反向的影响,及流通量的增长期间,物价却在降低。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将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3.3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领先于物价水平的变动在1998年到2008年的lO年间.M1增速同比指标,出现了4谷底和3个峰顶。
四个谷底分别出现在1998年6月、2002年1月、2005年3月。
三个峰顶出现在2000年6月、2004年4月和2007年8月。
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出现了三个谷底和峰值。
三个谷底时间分别为1999年6月、2002年12月和2006年3月,峰值比较清晰,分别为2001年7月、2004年9月和2008年4月。
经过简单的计算,三个谷底之间的时滞分别为12个月、11个月和l2个月,三个峰值之间的时滞分别为l3个月、5个和8个月经过简单的计算M1增速一般领先于CPI变动趋势8个月左右.M1增速和滞后8个月的CPI相关系数达0.63。
M2与CPI 变动趋势与并不如M1明显,但整体趋势基本相同。
经过简单的计算,M2变动一般领先于CPI变动12个月左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较为直接的观察到,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和CPI变动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趋同性,尤其是M1与CPI变动趋势更为明显.波峰和底谷的波动周期大致相同。
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均领先于CPI的变动.并且领先于CPI变动8一l2个月左右。
通过我国货币供应量和CPI变动的历史趋势可以看出,当前物价上行趋势符合2009年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滞后作用。
4价格波动对货币供需要的反作用图三 P——价格;Ms——贷币供给;Md——赀币需求; M——货币供求量图中,M。
是P的增函数,M 是P的减函数。
图三一方面体现了货币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与决定作用,内容是:在M 与M.的交叉点,即M.一M ,为货币供求均衡,P。
为均衡价格。
当M。
>M 时,即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价格会上涨到P。
以上;反之则是在P。
以下4.1在价格正常波动区间(如上图三P1一P2)货币供求总量基本均衡,货币需求结构亦基本正常,货币供求会随价格涨落自动调整。
当价格上升时,受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影响,人们的需求会受到抑制,货币从流通中适当漏出,转化为持币待购或贮藏货币,,价格下降;反之,当价格下降时,受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作用,人们会扩大需求,将货币由贮藏或持币状态转换为购买手段,投入流通,这会推动价格上涨4.2当价格上涨到非正常波动区间(图三的Po以上)此时会在总量上强化货币供大于求的趋势,并使货币需求结构失调。
首先,就货币供给而言,一方面价格的上升可能是前期宏观经济政策放松的结果,并且政策的滞后与惯性作用还会继续释放,使货币供给继续增大,这是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内生变量,货币供给会随价格上涨而增加,因为此时社会再生产进入繁荣期,商品市场购销两旺,资本利润率提高,就业增加,伴之以社会信用状况良好,支付链条运转正常会使金融市场繁荣,货币发行量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