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医方解释
(三)调胃承气汤——肠梗阻,蛔虫,胆囊炎
(三)调胃承气汤——肠梗阻,蛔虫,胆囊炎左右两位,王叔和与孙思邈,(左右不定)7潮热食难呕吐——翟竹亭医案本邑西门内,有步清者,年近六旬,偶患疫证。
愈后,每日潮热,饮食难进,强食呕吐,骨瘦如柴,危困于床。
屡请医治有云“嗜膈”者,有云“反胃”者,杂药乱投,毫无效验。
邀余诊治,脉细如丝,幸而有神。
详察胸腹间,按之胃脘微疼。
此乃疫病虽愈,燥粪结存胃脘故也。
用调胃承气汤,内加蜂蜜60g,越日下燥粪十余枚,干黑极硬,诸症若失,不数日即平复矣。
出处:《湖岳村叟医案,温疫门》。
《经方一剂起沉疴》论:此所谓偶患疫证者,此是指外感,不是温疫,更不是病毒。
每日潮热,即是里不解,下之则愈,太阳十五,汗出之后,里不解者,下之则愈。
8潮热汗出——冯世纶医案刘某,女性,27岁,病历号161328,1965年6月4日初诊。
发热头痛1周,曾服中西解表药,大汗出而身热头痛不解,头胀痛难忍,心烦欲吐,口干思冷饮,皮肤灼热而不恶寒,大便已3日未行,苔白厚,脉弦稍数。
体温38℃。
证属里实热胃不和,治以清里和胃,予以调胃承气汤:大黄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冲),结果:上药服1煎,大便通、头痛已,身热减,体温正常,继服余药而去芒硝,诸症基本消失。
临床要注意:三承气汤,虽均属阳明病的泻下剂,但调胃承气汤长于下热,而治满不足,小承气汤长于治满,而下热不足;大承气汤既下热又除满。
《解读张仲景医案》论;头胀痛难忍,像是表证没解,而皮肤灼热不恶寒,此是恶热汗出之义。
调胃承气汤泄之。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596篇原创内容公众号9肠梗阻——陈宝田医案张某,女,38岁。
1976年11月3日初诊。
患者做子宫全切术后2年,经常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
此次因劳累、饮食不节而发作。
患者全腹胀满,叩之如鼓,不能进食,食则胀甚,有时腹绞痛后排水样便;肠鸣音亢进、呈高调金属音,苔黄,脉沉有力。
(四)调胃承气汤——二便不通,久利,痔疮,痉病
(四)调胃承气汤——二便不通,久利,痔疮,痉病展开全文20二便不通——张子和医案张氏儿,年十四,病约一年半矣。
得之麦秋,发则小肠大痛,至握其阴跳跃旋转,号呼不已,小溲数日不能下,下则成沙石,大便秘涩,肛门脱出一二寸,诸医莫能治。
张曰:今日治今日效,时日在辰已间矣。
以调胃承气,仅一两,加牵牛末三钱,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咽之。
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许六十粒,日加晡,上涌下泻,一时齐出,有脓有血。
既定,令饮新汲水一大盏,小溲已利一二次矣。
是夜凡饮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止哭一次。
明日困卧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歌笑自得,顿失所苦。
继与太白散、八正散等,调一日,大瘥。
此下焦约也,不吐不下,则下焦何以开?不令饮水,则小溲何以利?大抵源清则流清者是也。
出处:《续名医类案?淋浊》卷二十。
《经方一剂起沉疴》21便秘——闫云科医案徐某,王府村一老妪。
便秘四月,艰涩难下,努挣多时,始遗一二枚,其硬如石。
日日如此,常畏便节食。
然自度阴寒所致,坐卧热炕,厚衣取暖,不意致病益重,肛周胀痛,肛热如烙。
口苦口渴。
舌尖红,苔薄黄。
脉沉而细数。
腹诊:腹皮薄弱,左少腹硬痛,结粪一似儿臂。
细脉为血少,脉数示火旺。
盖年老津血不足,难以滋润大肠。
大肠者,传道之官也。
传道失职则大便艰涩难下。
加之厚衣火炕,更灼津液,便益艰难。
证情若此,何以为治?若泻热不滋阴,标去仅是暂时,死灰犹能复燃;滋阴而不泻热,火盛灼津,阴液终难以复。
宜泻热生津并施,二法不可或缺。
如是则热可去,津可复。
拟调胃承气汤加味:川军10g 芒硝10g 甘草10g 当归30g元参30g 肉苁蓉30g一剂二诊:泻下硬粪甚多,肛周烙痛随失。
其后之治,专以养血滋阴,虽为不急之务,然须持之以恒。
拟归芍地黄汤:当归15g白芍15g生地24s山药128山萸肉128丹皮10g茯10g连进十余荆,大便始如往滑。
按:先贤余听鸿谓:大便不通,如河道之舟不行。
须借风之吹力,水之浮力,通壅阻,破冰冻,方能运行。
经方:调胃承气汤(食物堵在十二指肠)
经⽅:调胃承⽓汤(⾷物堵在⼗⼆指肠)调胃承⽓汤【原⽂】⽢草⼆两(炙)芒硝半⽄⼤黄四两(清酒洗)右三味,切,以⽔三升,煮⼆物⾄⼀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温顿服之,以调胃⽓。
【作者】张仲景【出⾃】《伤寒论》【经典回顾】1、伤寒脉浮,⾃汗出,⼩便数,⼼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草⼲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温者,更作芍药⽢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汤;2、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与调胃承⽓汤。
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必先振栗汗出⽽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汤。
4、伤寒⼗三⽇,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便利者,⼤便当硬,⽽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其治也。
若⾃下利者,脉微当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汤主之。
5、太阳病,过经⼗余⽇,⼼下温温欲吐,⽽胸中痛,⼤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故知也。
6、阳明病,不吐,不下,⼼烦者,可与调胃承⽓汤。
7、太阳病三⽇,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汤主之。
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汤和之则愈。
【剂量】1、⼤黄和炙⽢草的⽐例是⼆⽐⼀,炙⽢草不可以⽤太重,如果⽤太重,⼤黄和芒硝会停在肠胃⾥⾯不⾛,因为炙⽢草把它固住了。
【组成】芒硝⽢草⼤黄【时机】1、下脘、建⾥这⾥有压痛就是调胃承⽓汤,⽤于⼗⼆指肠这⼀段。
2、“太阳病,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就是桂枝汤将肠胃⾥的津液发掉了(⿇黄汤不会,因为⿇黄汤是宣肺的),⾷物堵在⼗⼆指肠⾥;⾷物如果堵在⼩肠,就是⼩承⽓汤,⼤肠⾥就是⼤承⽓汤。
3、腹不满,于脐中⼼之腹底及上下左右有凝结⽽觉抵抗,且有压痛者,即本⽅之腹证也。
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调胃承气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调胃承气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调胃承气汤的知识吧!
【处方】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消15克
【功能主治】缓下热结。
主阳明病胃肠燥热。
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
少少温服之。
【注意】虚寒性便闭忌用。
【备注】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
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摘录】《伤寒论》
【处方】大黄、枳壳、厚朴、甘草。
【功能主治】伤寒阴厥。
用温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
【摘录】《伤寒大白》卷四
生活常识分享。
下法王者:三个承气汤精解!!!
下法王者:三个承气汤精解三承气汤再认识·所谓“承气”,指帮助大肠承接胃的下降之气,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得以延续,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
·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大承气汤攻下大肠燥屎,小承气汤介于两者之间,在未确定燥屎形成的诊断时,用于试探性治疗。
·“三承气汤”并非阳明腑实专用方,只要是内热亢盛,腑气不降,则不管病在何脏何腑,皆可用之。
对于《伤寒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三方,笔者略有管见,兹简陈如下。
“三承气汤”释《伤寒论》大承气汤中,大黄属寒下药物,芒硝属软坚药物,而枳实、厚朴可以下气;以大黄清热泻下,芒硝软坚泻下,枳实、厚朴降气泻下,诸药配伍,起到泄热、软坚、通腑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属刺激性泻下药,芒硝属容积性泻下药,枳实、厚朴则属于调节性泻下药。
大黄中的蒽醌类衍生物,尤其是大黄酸,能刺激胃肠蠕动幅度增大变快;芒硝中的十水合硫酸钠则在肠道中形成高渗状态,使肠道外的水分向肠道内集中,增加了肠道容积;枳实具有使胃肠收缩兴奋、节律有力的作用,厚朴则具有明显、持久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两者结合,可调节肠道的排储功能。
肠道内水分增多,干结的大便濡润变软,肠道蠕动的速度变快、幅度变大,就有利于燥屎的下排,而枳实、厚朴则可使肠道蠕动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节律和幅度上,不至于过高或偏低。
临床运用大承气汤,既要掌握其使用指征,还要掌握其使用的时间节点及火候。
使用指征如“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必待“屎定鞕,乃可攻之”;时间节点如“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攻下的火候如“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总之,就是要做到适合、适时、适度、适当。
小承气汤的使用特色:一是以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二是以小承气汤测试转矢气与否;三是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这3点特色提示3个问题:一是小承气汤证不一定是燥屎內结,很可能是大承气汤证的前奏;二是小承气汤的攻下力量比大承气汤要弱得多;三是小承气汤不在于泻实,而是偏重于行气。
调胃承气汤
方中药仅三味,然配伍惬当: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邹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调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本方与大、小承气汤相比,泻下导滞之方弱,尤适于症轻而体弱者。由于本方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寒论》
【处方】大黄(五钱) 甘草(三钱) 芒硝(一钱半)
【功能与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组成: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 甘草(炙,6克) 芒硝(9克)
简介: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肠梗阻,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伤寒论》113方——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113方——调胃承气汤1阳厥——喻昌医案(清)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后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予至。
一医已合就姜附之药矣。
予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主家自疑阴证,言之不入,又不可以理服,只得与医者约曰:“此一病,药入口中,出生人死,关系重大,吾与丈各立担承,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
”医者曰:'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什么扭承。
”予笑曰:“有吾明眼在此,不忍见人活活就塊,吾亦不得已也,如不担承,待吾用药。
'主家方才心安,亟请用药。
予以调胃承气汤约重15克,煎成热服半盏,少顷又热服半盏。
其医见热渐退,人渐苏,知药不误,辞去。
仍与前药,服至剂终,人事大清,忽然浑身壮热,再与大柴胡一剂,热退身安。
门人问曰:'病者云系阴证见厥,先生确认为是阳证,而用下药果应,其理安在?'答曰:“其理颇微,吾从悟入。
若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编者按:三阳证亦有变为阴厥者,喻氏此语,未免过偏)。
盖阴厥得之阴证,一起便直中阴经,唇青面白,遍体冷汗,便利不渴,身倦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入转深,人事昏惑者,万万不同。
诸书载阴阳二厥为一门,即明者犹为所混,况昧者乎?如此病先犯房室,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证之名所惑,往往投以四逆等汤,促其暴亡,而诿之阴极莫救,致冤鬼夜号,尚不知悟,总由传派不清耳。
'(《寓意草》)《名医经方验案》论:阴证见厥,确认为阳证,是外感表病,燥热内侵,里阴外客也,所以见阴证四逆。
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
此语是误,一,痉病其表失解,会有亡阳厥逆证。
二麻疹其表失解,也会有亡阳证。
皆是阳证,亡为阳亡阴厥证。
最后都是用附子剂急救回阳也。
2 阳厥,就是伤寒表实,经阳内闭,燥热内侵,里阴外客,则手足如冰。
阴厥,即是阴盛内寒,阴盛发厥,阳厥不降,阴阳不交,而手足逆冷。
3个承气汤,应用起来有何异同?
3个承气汤,应用起来有何异同?承气汤,有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伤寒论》中有多个条文论述过这3个方子。
提起承气汤,不少人都能想到它们是下法之剂,虽都名承气,但具体应用时并不尽相同。
让我们跟着今天的推文,再一起学习巩固一下这3个方子吧。
调胃承气汤01组成甘草(炙)二两,芒硝半斤,大黄(清酒洗)四两。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02方剂简介与条文《伤寒论》论述调胃承气汤的条文共有9条,其中第248条云:“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是治疗阳明燥热内结的方剂。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去实,推陈致新;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炙甘草甘平和中。
三物相合,为泻下阳明燥热结实而不损伤胃气之剂。
03研究进展由于本方祛邪而不伤正,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
对于急性肺炎伴大便秘结者,采用调胃承气汤通腑泄热常可获效。
04医案选辑张某,男,81岁,2010年6月18日晚10点多其子急叩我门,说他父亲高热昏迷不醒,邀我去他家急救。
患者近10日胸痛、咳嗽,当地医生以扩冠、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显。
近两日高烧不退,体温高达40.5℃。
今日神志不清,神昏谵语,脉洪大,15日未行大便,家属已为其准备后事。
急则治其标,15日未大便,因考虑年高体弱,故用调胃承气汤先通便。
中医诊断:高热。
治则:通腑泄热。
处方:大黄56g,炙甘草28g,芒硝120g。
先煮取大黄、炙甘草15分钟,再放芒硝煮10分钟,将药液适温后用鼻饲管一夜分5次注入。
次日凌晨5点30分左右,便出十几枚坚硬粪蛋。
便后高热消退,神志清醒,嘱其饮小米粥调养。
处方如下。
云苓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芍20g,制首乌20g,丹皮10g,橘红10g,炒杏仁10g,黄芩10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后下),川芎10g,丹参30g,白术20g,砂仁6g。
调胃承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调胃承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 芒硝12g 炙甘草6g【用法】先煮大黄、甘草,汤成去渣,入芒硝再煮一沸,少少温服,或1次服完。
【主治】1.阳明燥热,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数。
2.热结阳明,蒸蒸发热,或谵语,或心烦,或胸中痛,苔黄而燥,脉滑而数。
【证析】大便秘结是本方主证,由此而知病位在肠;兼见舌苔黄燥,脉象滑数,病性属于实热;再察津气盈虚,苔燥便结都是津伤现象,所以此证属于热结阳明的津虚肠燥。
邪传阳明,化热伤津,燥屎结于肠中,故便秘。
若主证不是便秘,而是蒸蒸发热、谵语、心烦、胸中疼痛,则是气郁化热结于肌媵所致。
蒸蒸发热,愈按愈盛,是阳明发热特征;热郁胸中,无从发泄,壅滞不通,故心烦、疼痛;热从三焦上攻于脑,神失清明之常,故谵语。
【病机】热结阳明。
【治法】清热泻结法。
【方义】有形之积或无形之热结于阳明,均宜清热泻结,通其窒塞,导热下行。
燥屎坚结,非芒硝、大黄不足以软其坚、泄其热,故用二药以清之泻之;恐芒硝、大黄过于猛峻,故佐甘草之甘以缓之。
对肠中燥结而无痞满之证,投此最为合拍。
若用此方清泻无形之热,即《内经》“热淫于内,治以成塞,佐以苦甘”之义。
方用芒硝苦寒除热,大黄苦寒荡实,甘草之甘以缓芒硝、大黄之势,勿使速下而收留中泄热之功,方名调胃,殆即此意。
此方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虽然同治便秘,但在应用时略有区别。
痞满而燥实不甚,用小承气汤;燥实而不痞满,用调胃承气汤;痞、满、燥、实全具,用大承气汤。
《伤寒论》用此方共八条,或治发热,或治谵语,或治心烦,或治胸中痛,并无一条言及便秘,可见便秘是后世医家的发展应用。
本方以原著为依据另立一条主治,意在说明此方所治并不限于便秘,学者识之。
【应用】1.《东垣试效方》云:“调胃承气汤治消中,渴而饮食多。
”消中是三消之一,以消谷善饥、食量倍增为特征,是肝胆疏泄太过的病理改变。
用此方清热利胆,恢复肝胆疏泄之常,是其宗旨。
或问:历代医家从未言及此方能够清热利胆,在此提出有何根据?根据有二:①大陷胸汤能治肝胆系统病变的急性胰腺炎,已为临床证实,而大陷胸汤即芒硝、大黄与甘遂同用,彼能治疗胆胰疾病,此方当亦能治。
038?调胃承气汤
038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方义:此清除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下剂(偏重燥热方面)。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证.其症或谵语,或汗后恶热,或胃小烦热,或胃中痛等。
但须从大便燥结或胃部拒按、脉沉有力等须要轻下之证加以注意,方能确当。
药品:大黄一至二钱炙草一至二钱芒硝一钱至钱半煎服法: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禁忌症:(1)胃部喜按或脉沉迟无力之大便不通者忌之。
因此系虚寒之证。
不适于硝黄之攻下。
(2)大便不通兼腹胀满拒按者不宜用。
因本方没有治疗胀满的药品。
(3)大便不通,腹胀满拒按,更兼舌苔黄黑干燥芒刺,谵语,神昏等者,更不宜用。
因杯水车薪,不能胜任。
(4)兼有表寒证昔不可用。
因此系攻里之方。
误用之易使外邪内陷。
按:此证应先解表再用本方,或于本方中加解表药品。
用药大意:大黄、芒硝通其燥结之粪便,炙草补中,以缓和之,防其苦寒伤胃。
类似方剂参考:(1)理中加大黄汤:此治肠胃虚寒兼大便不通之方。
(2)小承气汤:此治大便不通兼有腹胀满之方。
(3)大承气汤:此治大便燥结兼有谵语神昏、舌苔芒刺之证的方剂。
谭杰中论述:【7.95】太阳病 "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酒洗)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顿服之。
然后呢,7-95条,他说"太阳病 "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这就是太阳病啊,已经病到有一段时间了,所以这个病已经开始变得有点暧昧了啊,可能不是那么的像太阳病。
然后呢,这个人有一串的症状,他说这个人的症状是"温温欲吐",这个"温温"啊,古时候的注家都说这个"温温"就当他是竖心旁的"愠愠"好了啊,就是好像生闷气生闷气,就是胸中闷乱称之为"愠愠"或者"温温"。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岀自《伤寒论》具有缓下热结的功效。
主治阳明病,胃家燥热,症见发热汗出、心烦、谵语,胃中烦热,脘痛拒按,大便干燥,脉沉有力者。
【组成】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大黄四两(清酒洗)【用法】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方义】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方中酒洗大黄苦寒泄热,推陈致新。
芒硝咸苦寒,润燥软坚,泄热通便,《神农本草经》云: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
炙甘草甘平和中调胃,使泻下不伤正气,并能起到缓泻作用。
《黄帝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此三物相合,集苦寒、咸寒、甘平于一方,共奏泄热和胃、润燥软坚通便之功。
本方芒硝用量较大承气汤大,但无行气破结的枳实、厚朴,且配以甘草甘缓和中,故泻下之力较弱,因此,有和下剂之称。
【原文摘录】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29)2.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0)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倶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94)4.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5)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123)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咸苦达下,甘味缓中法)汉张仲景《伤寒论》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主治】治邪热结胃,胸痛心烦,口渴便秘,谵语。
【方论选萃】明许宏:汗吐下后,病不解,心烦谵言,及心烦不得寐者,此非大实大满之症,乃虚结不散而凝于中,故属此方也。
以大黄为君,而通中结;以芒硝为臣,而润其燥。
以甘草为佐为使,缓调其中,而辅二药。
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威寒,佐以甘苦,是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吕震: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下行之性,使留恋中焦胃分,以清热而导滞;不用枳、朴以伤上焦之气。
盖热邪聚胃,宜分有形无性,有形者,当破其邪而秽方解,无形者,但涤其热而气自和,胃宜降则和,故曰调胃(《伤寒寻源》)。
清王旭高:用甘草缓硝、黄留中泄热,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故曰“调胃”非恶硝黄伤胃而用甘草也(《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吴谦等:三承气汤之立名,而曰大者,制大其服,欲急下其邪也;小者,制小其服,欲缓下其邪也。
曰调胃者,则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专攻下也。
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
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
更佐甘草之缓,调停于大黄、芒硝之间,又少少温服之,使其力不峻,则不能速下而和也(《医宗金鉴删补名义方论》)。
清何秀山:调胃者,调和胃气也。
大黄虽为荡涤胃肠之君药,而用酒浸,佐甘草者,一藉酒性上升,一藉炙草甘缓,皆以缓大黄之下性。
然恐其随元明粉咸润直下,故又使以姜、枣之辛甘(注),助胃中升发之气,元明粉之分量,减半于大黄,合而为节节弥留之法。
否则大黄随急性之元明粉,一直攻下,而无恋膈生津之用,何谓调胃耶。
此为阳明燥热,初结胃府之良方(《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验证】例一袁桂生治温病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病者:史汉泉,年约三十余岁,住本镇。
病名:温病。
原因:庚戌四月,吸受温热,病已多日,病家出前医之方示予,盖皆不出银翘散、三仁汤、增液汤之范围,病势日渐增剧。
胡希恕:调胃承气汤
胡希恕:调胃承气汤中国现代杰出的经方家、中医临床家、师承教育家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了《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明确了经方治病是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合一以治病。
胡老一生讲学不少,对《伤寒论》的解读,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今天就分享一篇胡老讲调胃承气汤的文章,以飨同好!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这就看明白了,他讲发汗能造成虚寒的这种情况,前面讲的都是,由于虚,虚达到一个相当程度就转入阴,转入阴寒证;“不恶寒,但热者”,一点也不恶寒,但热,就是反恶热,这是实,指的胃家实那个实。
发汗,能得到两种结果:一个由于虚极而入阴证,上边讲了;另一个由于丧失津液,胃中干,那就能转阳明病,这个(情况)底下要讲。
主要讲的就是要提醒:发汗不可等闲视之,要是不得法,造成的疾病相当地多,上边所说是转成虚寒证,底下所说是还能够转成实热证。
实热怎么治呢?就是调和胃气了,可以与调胃承气汤。
这也是一个概要的说法,所以搁个“与”,不说“主之”。
那么“但热者,实也”,也有白虎汤证;热结于里,也是但热不寒了,也有调胃承气汤(证),真正实了,有潮热,可以用调胃承气汤,(但)要说大实呢,当然还得用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这条的意思,不是在太阳病篇里头专讲调胃承气汤,和上边芍药附子甘草汤、茯苓四逆汤一样,不是专为讲这个(非太阳病的变证)。
因为我们讲太阳病依法要发汗,但是发汗得守规律,该用哪种发汗药用哪种发汗药。
而且就是即便这么(如法)用,也常常由于素日身体的关系,发汗之后也兴许有这个那个的后遗症发生,这种(特殊)情况也得知道啊。
要是错了,更不行,错了(则病变)不为虚,就为实。
(病变为)实,举一个例子,调胃承气汤就是,和胃气。
他主要的意思还是讲太阳病为主(捎带着说说变证)。
012调胃承气汤刘渡舟
012调胃承气汤刘渡舟方歌: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组成:大黄四两,甘草二两,芒硝半升。
条文: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方解:调胃承气汤由芒硝、大黄、甘草三味药组成,方中硝黄可泄胃肠之燥热,甘草能缓硝黄之力,使它作用在于胃。
因此,本方既能调和胃气,又能通肠下便。
一方而具两法,陈修园称其为“法中之法”。
因为主要目的是以其调胃,所以在服法上要求“少少温服”,使胃中不燥,胃气调和,则谵语自止。
后世常用调胃承气汤清泄胃热,调和胃燥,如《张氏医通》治疗心胃火盛,病人常觉面部有如火烤之热的“燎面症”,就是用调胃承气汤加黄连、犀角。
也有医家将其用于过服补药而造成的胃热生斑之证,效果都是很好的。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药】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12克)甘草二两(炙)(6克)芒硝半升(12克).【煎服】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芒硝后下)。
【原文】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123)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解说】本方于大黄、芒硝泻下药中加一味炙甘草,则使硝黄缓留于上,以和胃气为主。
至于泻下肠燥,乃属其次。
陈修园称本方为“法中之法,即“调胃’与'承气’两者并行不悖·凡燥热初结胃肠,或大便燥坚,痞满不甚,或腑实重证下后,邪热宿垢未尽,或大便秘结,火热在上之证,此方最宜。
【运用】一、阳明燥实罗谦甫医案:李某长子,19岁。
四月病伤寒九日,医作阴证治之,与附子理中丸数服,其证增剧。
更医又作阳证,议论差互,不敢服药,决疑于罗。
坐有数人,罗不欲直言其证,但细为分解,使自度之。
凡阳证者,身须大热而手足不厥,卧则坦然,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呕不泻,渴而饮水,烦躁不得卧,能食而多语,其脉浮而数者,阳证也。
凡阴证者,身不热而手足厥冷,恶寒躇卧,恶闻人声,或自引衣盖,不烦渴,不饮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脉沉细而迟者,阴也。
今诊其脉沉数,得六七至,夜叫呼不绝,全不睡,又喜饮冷冰水,阳证悉具。
三日不见大便,宜急下。
乃以:酒煨大黄18克,炙甘草6克,芒硝15克,煎服。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组成用法]
大黄15~20g、芒硝10~15g、甘草10g。
水煮两味,药成后,入芒硝溶化,分2~5次温服。
[方证]
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谵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溏者。
[现代应用]
1.急腹症。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五官科疾病。
如牙周炎、牙周脓肿、牙髓炎、结膜炎、扁桃体炎、舌炎、口腔溃疡等。
3.皮肤科疾病。
如过敏性紫瘢、接触性皮炎,稻田皮炎、湿疹、疥疮、红斑狼疮、荨麻疹等。
4.其他还可治疗不明原因的发热、脑炎、肺炎、痔疮,糖尿病、哮喘及神经系统的精神分裂症、癫痫、焦虑症等。
调胃承气汤的功效
调胃承气汤的功效关于《调胃承气汤的功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能有一些盆友会听闻过调胃承气汤,可是真实掌握调胃承气汤的人肯定是很少的,调胃承气汤的益处十分的多,我们能够选用调胃承气汤来具有医治大便不通和口干的功效,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选用调胃承气汤来医治闹心和肠梗阻,下面我们就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调胃承气汤的作用。
方中药材仅三味,然搭配惬当:黄连微寒以泄热润肠,清洗胃肠;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化结润肺;以生甘草调合黄连、芒硝占领泄热之方,使之缓和。
邹澍云己方其因此名「调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取决于黄连。
己方与大、小承气汤对比,泻下导滞之方弱,尤适合症轻而体质虚弱。
因为己方能调合胃肠,承顺胃气,祛除胃肠积热,使胃气得和,气轮相连,进而诸证蠲除,故称「调胃承气汤」。
牙龈药方特异黄连(五钱) 甘草(三钱) 芒硝(一钱半)牙龈作用与主冶特异治伤寒不畏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牙龈使用方法与使用量特异中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牙龈摘抄特异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构成:黄连(削皮,水酒洗,12克) 甘草(炙,6克) 芒硝(9克)介绍:牙龈功能特异缓下热结。
牙龈主冶特异阳明病肠胃躁热证。
大便不通,肠梗阻,口干闹心,蒸蒸发热,或肚子里撑胀,或为谵语,舌苔发白正黄,脉滑数;及其肠胃热盛而导致发斑吐衄,口齿不清咽喉肿痛等。
牙龈使用方法特异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进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类型:泻下类出處:《伤寒论》牙龈忌讳特异阴虚内热性便闭不宜。
在上面的文章内容里边我们详细介绍了什么叫调胃承气汤,我们了解调胃承气汤的功效十分的全方位,我们能够选用调胃承气汤来医治大便不通和肠梗阻,前文为我们详解了调胃承气汤的作用。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调胃承气汤简介调胃承气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由于其药效独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中。
该方剂主要由黄连、黄芩、半夏、厚朴、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降逆导滞、平喘开窍等多种功效。
下面将逐一介绍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
主治消化不良调胃承气汤以黄连与黄芩为主药,这两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消化系统的不适。
黄连能够清热燥湿、消食除恶,对于胃寒、腹胀、呕吐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芩则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降火的作用,对于胃肠道炎症引起的腹泻、恶心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调胃承气汤常被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消化道感染等疾病。
调胃承气汤对于胃肠道的调理也十分重要。
它可以帮助恢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反酸、烧心等症状。
此外,调胃承气汤还可以促进胃酸的分泌,增加胃液的消化力,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
主治呕吐反酸调胃承气汤的另一个重要功效是治疗呕吐反酸。
半夏是调胃承气汤中的关键药物之一,具有降逆导滞、止呕化痰的作用。
它能够缓解胃肠道的痉挛,减少呕吐的发生。
半夏还可以帮助消化道排出积聚的气体,减少胃酸的倒流,从而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反酸、烧心等症状。
主治气滞调胃承气汤还可用于治疗气滞,包括腹胀、胸闷、嗳气等症状。
厚朴是调胃承气汤中的重要成分,具有行气解郁、除胀消食的功效。
它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帮助排出积聚的气体,缓解胃肠道的胀气感。
此外,调胃承气汤中的甘草还有平喘开窍的作用,对于治疗由于气滞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调胃承气汤前,应遵医嘱使用,并注意以下事项: 1.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慎用。
2. 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3. 注意药物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4. 饭前或饭后30分钟服用,一般每日2-3次,每次剂量请咨询医生。
结论调胃承气汤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中药汤剂,具有调理消化系统、缓解胃肠道不适、治疗呕吐反酸以及缓解气滞等多种功效。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调胃承气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调胃承气汤的症状是实而不满,里面有堵到但是没有胀满的感觉;小承气汤的症状是小腹胀满,是没有结硬块的少腹胀满;大承气汤的症状是满而实,这是三承气汤所表现的不同症状。
调胃承气汤的大黄都是用到四两,不可能用那么强,把两改成钱,四钱还差不多,或者三钱都可以。
大黄要用清酒来洗。
大黄酒洗过以后,药性就比较缓,没有那么快。
大黄酒洗不是真的用酒去洗大黄,就是用酒泡一下就可以了。
调胃承气汤里的甘草两钱,芒硝半斤,这个可能也是有问题的,如果真是用半斤芒硝的话,会把身体里的水都会排掉,这样会害死人的,所以,芒硝一般我们用两钱就可以。
我们在煮调胃承气汤的甘草和大黄的时候,先煮甘草,再放大黄,最后再放芒硝。
我们临床上是把甘草和大黄煮好一后,在吃之前再放芒硝,也就是趁汤药还很热的时候,放芒硝进去,让芒硝化掉就可以。
大黄是一味很好用的药,眼睛出血,流鼻血,用大黄来泡茶就可以。
加味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味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味调胃承气汤是由几种中药材经过提取低温干燥等工艺生产
而成的一种中药方剂,适合很多种病症的治疗,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无不良影响,也无其它方面副作用,是很多人都热衷的选择。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加味调胃承气汤的相关信息。
【处方】
大黄3钱,玄明粉2钱,羚羊1钱,条芩4钱,麦冬2钱,生甘6分。
【功能主治】
寒热往来,服蠲暑饮不解,遂致蒸蒸发热,或日晡潮热,或微烦溺数,腹满便结,俱皆阳明胃实所致。
【用法用量】
水2碗,煎至1碗,空心服。
【摘录】
《秋疟指南》卷一
由上文可知加味调胃承气汤的原料是几种我们生活中都不算陌
生的中药材,对某些疾病特别有效果,参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话,不妨试一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胃承气汤医方解释
功能:胃实缓攻
出典:伤寒论
组成:大黄(酒浸) (检核-85-2,86-1)、芒硝、甘草。
(3)
主治:(1)治伤寒阳明证,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閟,谵语,腹满,中焦燥实。
(伤寒,阳明篇。
)
(2)及伤寒吐后腹胀满者[1]。
(伤寒,阳明篇。
)
(3)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者。
(伤寒,阳明篇) [2]
(4)亦治渴证中消善食而溲。
(杂病,消渴)
制服法:少少温服。
方义:此足太阳阳明药[3]。
(86-2)
(1)大黄:苦寒,除热荡实。
(2)芒硝:咸寒,润燥软坚。
(3)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缓之,不致伤胃,故曰调胃承气。
(4)去枳朴者,不欲其犯上焦气分也[4]。
加减方:(1)当归承气汤:加当归、姜、枣煎(检核-85-2)。
治里热火郁,或皮肤枯燥,或咽喉鼻干,或便溺秘结,
或瘀血发狂[5]。
(2)大黄甘草汤:除芒硝。
金匮用治食已即吐,外台用治吐水[6]。
(3)破棺丹:本方用大黄二两半,芒硝、甘草各二两。
治多汗、大渴、便秘
、谵语,阳结之证,及诸疮肿热。
口诀:(1)调胃承气汤-治伤寒阳明证;伤寒吐后腹满者;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
者;及渴证,中消善食而溲。
(2)调位──大忙吵
注:(1)邪在表,则身热汗出而恶寒。
邪已入里,则表证罢,故不恶寒身热汗出
而反恶热也。
汗多亡津,热又入里,故口渴便閟。
无水以制火,内有燥
屎,故妄见妄言而谵语。
吐后不解,腹胀满者,热入胃也。
然满而不痛
,不宜急下,少与调胃和之。
(2)吐后烦为内烦。
下后烦为虚烦。
不吐不下心烦者,胃有郁热也。
(3)东垣曰:「正阳阳明药。
」
(4)准绳曰:「阳明一证,分为太阳、正阳、少阳三等。
按:本草大黄酒浸
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浸久于洗,故能引于至高之分。
仲景以调胃
承气,收入太阳门,而大黄注曰:「酒浸。
」汤后曰:
「少少温服。
」
曰:「当和胃气。
」又本汤治不吐不下心烦者,及发汗不解,蒸蒸发热
者,吐后腹胀满者,是太阳阳明去表未远,其病在上,不当攻下,故宜
缓剂调和之也。
至正阳阳明,则曰「急下之」。
而大承气汤大黄下注曰
:「酒洗,洗轻于浸。
」是微升其走下之性,以治其中也。
至少阳阳明
则去正阳而逼太阴,其分为下,故小承气汤大黄不用酒制。
少阳不宜下
,故去芒硝。
又曰:「少与。
」曰:「微溏之,勿令大泄下。
」此仲景
之妙法也。
(5)加当归入血分以润燥调营,亦与桃仁承气同意,加姜、枣引入胃也。
(6)准绳曰:「仲景云:『欲吐者不可下。
』又以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
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
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
愦乱而益甚,若已吐不止,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
于大黄者矣,故不禁』丹溪泥之,而曰:凡呕吐切不可下。
固矣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