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自主解读诗歌。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杜甫、陆游的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如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部《三国演义》,塑造了无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等,这些人物或仁或义,或忠或智,都让后人津津乐道。
而诸葛亮可以说是其中之最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创作的灵感,写到他的诗词就不计其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首代表作《蜀相》《书愤》。
二.研讨新课(一)《蜀相》一、知人论世,了解作家与诸葛亮1、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一个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就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就是要探求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下面请几位同学根据这些点来讲讲杜甫的生平际遇。
几位学生回答,补充,共同明确如下:教师板书:素有大志,生活困顿,命运坎坷,才志不展。
2、除了对作者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外,对于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物也应当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更容易理解诗歌。
诸葛亮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也请几位同学来讲讲他的生平际遇。
学生回答,明确如下: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了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的关系是鱼水相得。
最后在北伐过程中病死在五丈原。
3、想一想,这样的杜甫去参观武侯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明确如下:歌颂,赞扬,景仰,追思,怀念,叹惜,痛惜……等等类似情感。
二、以意逆志,解读诗歌1、朗读,感知:结合课后习题一自由诵读《蜀相》,要求带点感情。
全班齐读。
2、自主赏析本诗写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那么这种感情是怎么样表达出来的呢?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诗人的这种敬意或是叹息来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此诗,自主赏析,讨论交流,积极发言。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和运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讲解“以意逆志”的含义和运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的概念,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
2. 第二课时:讲解“知人论世”的含义和运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概念,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
3.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共同分析文学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运用所学方法,共同分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所学方法的运用情况。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相关文学作品和案例分析材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分析和学生作业。
3.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和补充相关教学内容。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六课时:文学作品鉴赏教学重点:让学生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一部文学作品。
教学步骤:1) 介绍所要鉴赏的文学作品,包括作者、背景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运用“以意逆志”或“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分析。
3)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教师对各组的分析进行点评和指导。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节选)》春江花月夜(节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wǎn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首诗将春夜明月照花甸写的美轮美奂,中国古代诗歌中像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打开诗歌世界大门胡钥匙。
二、运用《古代汉语字典》查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每个字的意思.明确:以:用意:想法;意向逆:揣测志:志向知:了解人:人论:评价世:一世,朝代师:请同学们齐读《凉州词》凉州词(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明代人杨慎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你认为杨慎说的对吗?师:请同学们找出诗歌当中的意象。
明确: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典型意象及其意义:孤城:往往与宿边士卒的相思有关杨柳:既有折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曲,均有惜别之意。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时间] 一课时多媒体和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手上有资料、眼前有图像,并结合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高二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通过小学、初中及必修一至必修五的学习,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单元学习,力求使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有系统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节选)》春江花月夜(节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wǎn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首诗将春夜明月照花甸写的美轮美奂,中国古代诗歌中像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打开诗歌世界大门胡钥匙。
二、运用《古代汉语字典》查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每个字的意思.明确:以:用意:想法;意向逆:揣测志:志向知:了解人:人论:评价世:一世,朝代师:请同学们齐读《凉州词》凉州词(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湘夫人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湘夫人一、教学目的:1.了解《湘夫人》抒情主人公形象。
2.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探究。
二、学习重难点:把握《湘夫人》抒情主人公形象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伤心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诗文学习: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2、生字词的巩固:北渚()眇眇()袅袅()白薠()骋()望蘋()中罾()潺()湲()麋()水裔()江皋()西澨()葺()荪()兰橑()薜()荔()擗()櫋()庑()门九嶷()袂()褋()澧浦()搴()3、诗歌《湘夫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湘君和湘夫人彼此深深地眷恋着对方,却不知什么原因,两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
(三)、品,与诗人同行1、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幽怨哀婉。
2、其实诗歌的开头就给我们奠定了全诗幽怨哀婉的基调,请同学找出是那句诗?就是“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诗句中有三个意象:秋风、秋水、秋叶。
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并且,这三个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秋风荡秋水,秋风扫秋叶,秋叶随秋水,秋水飘秋叶,三者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形成了一幅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
这种写法叫“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3、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诗人写这一组反常现象有什么作用?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这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暗示会合无缘,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魅力。
2. 案例教学法:精选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感知文本魅力。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
2. 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阅读相关文献,加深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评估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观点和思想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举办一次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谈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重点: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呢?翻译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参考: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
《说文》云:“逆,迎也。
”郑玄注:“逆,犹钩考也。
”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
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二、以意逆志如何操作?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举例:(1)下面这首《凉州词》的主题是什么?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和生活中。
2.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重要性。
2. 第二课时: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元素。
3.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体会“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在作品中的体现。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感悟。
5. 第五课时: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单元测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重要性。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元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经典文学作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2. 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关于“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应用。
3. 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体会“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在作品中的体现。
5. 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感悟。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1.4 教学内容讲解文学鉴赏的意义、方法和基本原则。
第二章:知人论世2.1 课程背景介绍知人论世的概念,强调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对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2.2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含义,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和时代背景。
2.4 教学内容讲解知人论世的含义、方法及其在文学鉴赏中的应用。
第三章:以意逆志3.1 课程背景介绍以意逆志的概念,强调理解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对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以意逆志的含义,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
3.4 教学内容讲解以意逆志的含义、方法及其在文学鉴赏中的应用。
第四章:文学鉴赏实践(一)4.1 课程背景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
4.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鉴赏。
4.4 教学内容选取一首古代诗词,分析作者背景、时代背景,解读作品主题和作者意图。
第五章:文学鉴赏实践(二)5.1 课程背景继续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化对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鉴赏。
选取一篇现代文学作品,分析作者背景、时代背景,解读作品主题和作者意图。
第六章:文学形式与风格鉴赏6.1 课程背景介绍文学作品的形式与风格,强调形式与风格对文学鉴赏的影响。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和批评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秋夜》:分析鲁迅在文章中如何以意逆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 《论语》中的“知人论世”观念:通过分析《论语》中的相关篇章,让学生理解孔子如何根据人的行为和言论来评价其品德和为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应用。
2. 难点:如何通过课文分析和案例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秋夜》和《论语》相关篇章,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的应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和案例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
2. 分析课文《秋夜》,让学生找出鲁迅如何以意逆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 讲解《论语》中的“知人论世”观念,让学生了解孔子如何根据人的行为和言论来评价其品德和为人。
4. 案例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例子。
5. 总结和反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和贡献。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课文和案例分析的报告质量和深度。
七、作业与延伸阅读: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一篇自己选择的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元素。
2.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和学术文章,加深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课文《秋夜》的文本。
2. 《论语》相关篇章的文本。
3. 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文本。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单元整体分析(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诗歌之部”部分中的第一部分。
本册书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从大处抓住诗歌这种文体的本质属性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这样有助于高中学生掌握运用。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选修课程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有以下要求:1 .在必修课程诗歌部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阅读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
4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5 .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对选修教学的几个维度(文字、文学、文化)的要求,我们将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1 .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良好习惯,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歌的旨意,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学情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
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派。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杜甫诗歌赏析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杜甫诗歌赏析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一、教学目标:以鉴赏杜甫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准确解读,从而窥见作品的意旨,避免望文生义。
2、在欣赏和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册书的单元教学,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二页。
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诗歌鉴赏的两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幻灯片打出主题)2、“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一)、昨天已经请大家回去预习过“赏析指导”的具体内容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例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生: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②、那么,请你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歌,让我们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诗人的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解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意义和目的。
强调通过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1.2 教学目标了解课程的整体目标和预期成果。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1.3 教学方法介绍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知人2.1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背景和作品背景。
分析作者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2.2 作者的写作风格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举例说明作者如何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作品背景。
分享对作者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论世3.1 时代背景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分析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3.2 社会问题与主题分析作品中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和主题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3.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主题。
分享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章:以意逆志4.1 解读作品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意图和时代背景来解读作品。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4.2 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和象征对理解作品的重要性。
4.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
分享对这些意象和象征的理解和解读。
第五章:综合讨论与总结5.1 综合讨论引导学生综合讨论本章的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2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章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六章:案例分析一6.1 作品选择选择一个文学作品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
介绍这个作品的基本信息和背景。
6.2 分析作者意图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6.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作者意图。
分享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和解读。
第七章:案例分析二7.1 作品选择选择另一个文学作品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如何读懂诗歌?1.以意逆志:意:①作者之意;②读者之意。
志:作者之志,作品之志。
逆:①迎受、接纳;②考证、探究;③追溯、反求。
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如何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①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读:“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盛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凉州词”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
诗歌的大意: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高中语文《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浅析诗歌鉴赏的方法》
2、注意对古典诗歌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 的理解。
3、调动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来解 读诗词。
二、什么是"知人论世"
欣赏、吟咏诗歌作品时,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 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 相通的好朋友。
具体做到:
①.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 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十分重要,并结合此时诗 人的人生经历。
③.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两张表格告诉Leabharlann 们:诗人不同,生平和为人不同,所处时代和环境不 同,诗风各异,诗情有别,精神迥异。
小结: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方法,从以下几个维度解读诗词: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作业:
看标题 抓关键词 赏意象 看作者 知背景
赏析P16陆游《书愤》
情感?
主题:
缅怀
羡慕 《蜀相》 借古抒怀 敬仰
惋惜
沉
苦闷 郁
顿 挫
•
送韩侍御之广德
•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shì〕酒与君倾 。
•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
南征
•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
辛夷坞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 看标题 • 抓关键词 • 赏意象 • 看作者 • 知背景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和写作中。
2.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两个概念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分析。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阅读中的发现和感悟。
5. 第五课时: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指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3. 自主阅读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阅读发现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五、教学资源:1. 经典文学作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案例。
2.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概念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实例,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意志”和“志向”概念,以及其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影响;2. 了解《庄子与墨子》中的思想观点,并进行对比、分析和评述;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意志”和“志向”的含义,及其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2. 理解庄子和墨子的思想观点,并进行对比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庄子和墨子的哲学思想,如何理解并评价;2. 针对文章内容,分析庄子与墨子对人的影响是二者思想的差异,如何进行文化及价值评判。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1. 开始活动:老师以“心随意动,意行志向”话题开始,引出本次教学的话题。
2. 导入课文:选取庄子《逍遥游》和墨子《墨子·滥觞》两篇文章,进行详细解读和交流。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庄子和墨子的思想观点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
4. 教师点拨:创造教学剧本,展示庄子和墨子两派的思想观点,以引导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5. 教师辅助:在讲解庄子和墨子的文化内涵过程中,学生会疑惑、对内容提出疑问,教师应及时解答并细心指导。
6. 巩固反馈:进行反馈和课后总结,确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五、教学评价1. 考核方式:笔试+口试形式;2. 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庄子、墨子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和评价价值的思考;3. 口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剧等形式,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课堂表现和交流能力等。
六、注意事项1. 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主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启迪,保证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3.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理性分析、积极探索经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庄子、墨子的思想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同时,也对中华民族古代哲学文化的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
2. 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古代作家的思想感情。
4.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
2.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2.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相关课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代文学作品,方便学生欣赏和分析。
【教学内容】1. 讲解“以意逆志”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2. 讲解“知人论世”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3. 分析具体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活动】1. 讲授“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2. 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分析具体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1. 根据“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2. 选择一位古代文学家,了解其生平事迹,下一节课堂分享。
六、教学内容:1. 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2. 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3.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活动】1. 讲授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2. 讲授如何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3.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1. 根据“以意逆志”的方法,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一、教学目标:以鉴赏杜甫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准确解读,从而窥见作品的意旨,避免望文生义。
2、在欣赏和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册书的单元教学,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二页。
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诗歌鉴赏的两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幻灯片打出主题)2、“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一)、昨天已经请大家回去预习过“赏析指导”的具体内容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例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生: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②、那么,请你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歌,让我们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诗人的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生朗诵后师范读)③、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愉悦了?明确:主要意象及其特点:如:花,多(“满蹊”、“千朵万朵”把树枝都压弯了)赏心悦目蝶,戏(嬉戏欢游),舞(翩翩起舞)莺,娇(啼声轻软),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达出作者心情上的轻松愉快)可见,作者把笔下的景致写得如此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必然是在心情十分舒畅的时候,因为,如果是我们也是一样,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景色都觉得特别的美丽、生动。
师:分析得很好,这说明我们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首先要懂得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然后再对这些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系,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可见,正确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诗歌的意象:明确:意,作者的情感;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人物形象等)那么,是否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就能做到“以意逆志”了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句诗,同样是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幻灯片打出例二诗句)例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①、这句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生: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鞭笞和批判,对下层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②、你从诗句中的哪些地方判断出这首诗歌的矛头是指向封建统治阶级的?生:主要意象:朱门(朱漆大门)因为古代的王侯贵族之家都是朱漆大门,因此,诗句中用了借代的方法,以“朱门”代指当时的豪门贵族即统治阶级。
③、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酒肉臭”说明当时的统治阶级,他们的生活奢侈无度(与下文说明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冻死骨”形成鲜明的对比,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贵族官僚。
)师:分析得很好,这说明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不行,因为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内涵,如果我们对古代文化常识没有一定的了解,对诗歌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含义没有一定的掌握(如课本中所例举的王之焕《凉州词》的例子)那么,即使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也无法对诗歌进行正确的解读。
可见,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
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3、“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①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赏析指导”中“知人论世”的部分,然后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叫“知人论世”明确: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明确: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通过赏析前面的杜甫诗歌我们学会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明确:“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⑩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老师点拨、明确:“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另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11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
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
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提示: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课堂小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抓住主要意象,根据自身体验进行合理联想,并联系一定的社会背景,相关的历史,对诗歌进行正确解读。
5、作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歌:陆游《书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