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

合集下载

登飞来峰注释及译文

登飞来峰注释及译文

登飞来峰注释及译文《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1.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 闻说:听说。

4.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5. 望眼:视线。

6. 缘:因为。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哎呀!我读了这首诗,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想法呢!就好像我自己站在了那高高的飞来峰上。

你想想看,那千寻塔得多高啊!简直就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

我仿佛能听到那塔顶的风声,呼呼作响,好像在跟我说着什么秘密。

“鸡鸣见日升”,这得多神奇呀!早上公鸡一打鸣,就能看到太阳慢慢升起,那画面该有多美!难道你不想亲眼看一看吗?诗里还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麻烦。

那些困难就像浮云一样,想要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想要遮住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前方的美好和希望。

可是我们能怕吗?当然不能!就像诗人一样,我们要有勇气,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突破这些困难。

“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我们总是在低处徘徊,总是被一些小小的事情困扰,那怎么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怎么能实现自己大大的梦想呢?我觉得这首诗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它让我知道,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勇敢地向前,努力地攀登,去达到那最高的地方。

这样,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浮云”,就再也不能阻挡我们的视线啦!你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呢?。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

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登飞来峰》教案(3)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登飞来峰》教案(3)
5、《登飞来峰》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探究:“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预习
朗读诗歌
小组合作学习
理解诗歌意思
思考问题
交流
三、达标训练当堂反馈
1、《登 飞来峰》中表现看问题要站得高看的远的是:
2、诗中透着哲理,看问题要全面的诗句是:
齐读教学目标
2、 设疑探究精讲点拨
(1)检测预习 :
1、朗 读诗歌。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注意感情。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
3、表现山峰陡是诗句是:
4、背诵课文。
练习、巩 固
四、小结提升、拓展延伸
1.小结提升: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教案(3)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时
主备教师:
《登飞来峰》
授课教师:
教学
目标:
1、背诵并理解诗歌。
2、学会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 眼前的小事 所羁绊。
教学
重难

初中古诗词曲阅读篇目逐一梳理登飞来峰

初中古诗词曲阅读篇目逐一梳理登飞来峰

1.写作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的重要作品。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王安石出生于临川。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他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作《元日》。

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

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作《泊船瓜洲》。

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

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新法被全面废除。

元祐元年 (1086)四月,王安石病逝。

王安石任鄞县知县任满回临川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作此诗。

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实行变法。

此诗可算王安石的战斗宣言。

2.意象文化【浮云】“浮云”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浮云”是遮蔽实质或事实的表象,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用“浮云”借代奸佞小人,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以“浮云”喻天下战乱的局面,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浮云”比喻游子,抒发离情别绪表达思念之情,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梦李白》)用“浮云”自况,感叹身世飘零,如:“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屈原《九章》)“浮云”变“苍狗”,比喻变化之快,如:“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杜甫《可叹》)3. 素养提升(对比群文阅读)捉摸不定,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韦应物用“浮云”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

诗人把历史的典故、眼前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抒写了忧国伤时的怀抱。

登飞来峰古诗词赏析

登飞来峰古诗词赏析

登飞来峰古诗词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一直被视为文人雅士表达情感和抒发心境的重要方式。

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诗词既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思想,也蕴含了对大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首名为《登飞来峰》的古诗词,通过对其进行赏析,带领读者领略其中的美妙。

《登飞来峰》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他是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文学家。

这首诗以描绘壮丽山岳风景为主题,通过诗人独特的笔触和艺术表达,在有限的文字中创造出丰富而动人的意境。

诗词的开篇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样的描写方式充满诗意,诗人以景入情,首先给读者的是一种空灵、超凡的感受。

在古代的文化背景中,山一直被视为高洁、神圣的象征,在这里,山的高峰上屹立着“千寻塔”,景象壮丽。

这样的描写恰如其分地展示了飞来峰的壮丽和庄严。

接下来,诗人以“闻说鸡鸣见日升”为转折,将读者从高大的山峰中带入更加富有情感的描写。

鸡鸣、日升是一个寓意较为深远的象征,它呈现了时间流转、夜晚过去、新的一天开始的场景。

通过对鸡鸣、日升的描绘,杜牧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生的变迁相结合,展现了岁月更替和生活起伏的情感。

紧接着,诗句转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里诗人以“浮云”暗喻世俗的诱惑和纷扰,而“望眼”指代远处美景。

通过“不畏”和“自缘”,诗人表达了自身对生活的态度和境界。

可以看出,杜牧追求高洁的理想和清净的境界,将人生的种种变故看淡,身心置于“最高层”,超脱尘俗。

最后两句“一去十五八九春,风急天高猿啸哀”给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这里,诗人以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岁月的感慨。

时间流转,“一去十五八九春”,即使经历了数个春秋,人们对风景的热爱和渴望并未改变,“风急天高猿啸哀”。

猿啸在这里象征着人们对自由和平静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杜牧对生命的感慨。

通过对《登飞来峰》的赏析,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杜牧以自然为媒介,与读者畅游于山林之间,共同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

《登飞来峰》古诗解析

《登飞来峰》古诗解析

《登飞来峰》古诗解析《登飞来峰》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从诗的结构、意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的结构《登飞来峰》整体结构属于七言绝句,共有四个体裁,并且整首诗没有明显的转折点。

每个体裁都以"人"与自然景物的对比为主题,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二、意境的描绘1. 第一体裁:诗人以“孤云”、“寡鹤”作为修辞手法,表达了登上飞来峰的人的孤独和寂寞感。

同时通过"云尽"、"山出"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2. 第二体裁:诗人运用"犹自为劳"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行为进行对比。

通过描绘人在登峰过程中的艰辛和劳累,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3. 第三体裁:通过“冷松”、“白云”等描写,展现了登上飞来峰的人所能看到的美丽景色。

其中的"云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

4. 第四体裁:通过“西风”、“日暮”等描写,表达了登上峰顶后回首的情感。

诗人以"乱峰胜构陷买臣"的修辞手法,意在对现实社会中贪污腐败的反思。

三、情感的表达1. 孤独与寂寞:诗中多次使用孤独和寂寞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登上飞来峰的人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情感也可以理解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清净宁静的向往。

2. 劳累与思考:诗中通过描绘人登峰的艰辛和劳累,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这种情感可以看作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对困境的反思。

3. 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诗人运用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和对壮丽景色的感受。

4.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人以"乱峰胜构陷买臣"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贪污腐败的反思和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

总之,《登飞来峰》这首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登飞来峰》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诗歌鉴赏
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王安石的这首诗啊!“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哇塞,你听听,这写得多棒啊!就好像你站在那高高的飞来峰上,周围云雾缭绕,可
你一点都不害怕那些浮云会挡住你的视线,为啥呢?因为你在最高处呀!这就好比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麻烦,小挫折,可你要是有那种
站在高处的心态,那这些都不算啥啦!你说是不是?
你想想看,那千寻塔立在飞来山上,得有多壮观啊!就好像一个巨
人站在那儿,俯瞰着一切。

诗人听说在这儿能听到鸡叫就看到日出,
那得是多美的景象啊!咱要是能亲身体验一把该多好呀!这让我想起
我有次爬山,累得气喘吁吁的,但是当我爬到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
景时,一切都值了!这和诗里说的不是一样嘛!
再看看后面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得多有
气魄啊!生活中不就经常有那些浮云一样的困难和阻碍嘛,但只要咱
有那种高瞻远瞩的眼光,有那种自信,就啥都不怕啦!就好像你在一
场比赛中,面对强大的对手,你要是心里想着自己肯定不行,那你就
真的不行了。

但你要是想着,我能行,我不怕,那结果可能就完全不
一样啦!
这首诗真的太有感染力了!它告诉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要有那种站在高处看问题的智慧。

不要被眼前的小困难小挫折给
吓倒,要相信自己能克服它们,能看到更美好的未来!所以啊,咱得好好学学这首诗里的精神,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信心!。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八年级上册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doc

八年级上册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doc

板书苗登飞来I (宋)王含不畏宵 登高望五只缘身在由教学目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 能力目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I差异课前演讲、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 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 朗读《登飞来峰》 1. 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 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 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 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 质疑活动1.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呢?3. 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一踌躇满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 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初中古诗词:《登飞来峰》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古诗词:《登飞来峰》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古诗词:《登飞来峰》原文译文赏析《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自缘一作:只缘)【韵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层。

【散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赏析】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

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诵读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诵读欣赏中选择了三首唐诗,都是与景色与关,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怀,表达各自的豪情壮志。

教学设想通过多读来领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理解诗歌感情。

教学时:三时教学过程第一时《望岳》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板书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

屏幕展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品读诗歌(一)朗读诗歌、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古筝曲)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二)解题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

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三)逐句理解诗歌“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造化”两句。

王安石《登飞来峰》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宋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创作背景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引导语: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峰是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首诗的原文译文鉴赏,我们一起学习吧。

登飞来峰王安石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体裁】七言绝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注释】全诗解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2020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7《登飞来峰》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2020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7《登飞来峰》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登飞来峰——唐·杜牧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初。

呈才不是陈王荐,泽被丰年留客愁。

峰头自有钟声到,处处笙歌与管弦。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登飞来峰》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全诗以峰峦秀丽、景色宜人的飞来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山上的景物和寺庙的景观,表达了作者对丰收年景和美丽春色的赞美之情。

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写出了山峰耸峙的景象,塔楼高耸入云,给人以壮观之感。

接着写到“闻说鸡鸣见日初”,通过鸡鸣见日,表达了清晨的宁静和生机。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将读者带入了山林之中,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第三句“呈才不是陈王荐,泽被丰年留客愁”,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自傲。

陈王指陈王庄,是指孔子推辞担任官职时的典故,作者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不期待有人为自己推荐的态度。

接下来的“泽被丰年留客愁”,则表达了富庶的年景给人们带来的担忧和忧愁,显示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继而写到“峰头自有钟声到,处处笙歌与管弦”,通过描绘寺庙中的钟声、笙歌和管弦乐,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欢乐的氛围中,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最后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和一枝燃动欲飞的红杏花,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暗喻了美好事物无法被束缚和囚禁,自然而然地绽放出来。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细腻的文字表达,寄托了作者对自然美好和人生乐观向上的情感。

通过描绘山峰、寺庙、春色等画面,给人以生动的感觉,使读者更能理解和欣赏到诗中的美妙意境。

同时,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点题,也使全诗更加富有思想性和表达力。

《登飞来峰》以唐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自然景物和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景物与情感相互烘托的效果。

作为一首风格独特且内涵丰富的作品,它在表达风景之美的同时,也给人以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登飞来峰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登飞来峰教案新版苏教版

登飞来峰课题登飞来峰第_____课时总第________课时主备人使用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目标达成情况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2、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诗词鉴赏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诗词鉴赏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诗词鉴赏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亦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在他广泛的作品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登飞来峰》。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使人们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下面将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进行鉴赏。

《登飞来峰》以写峰秀景为主题。

诗中运用了丰富、生动的描写手法,以诗人自身登上峰顶的经历为线索,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飞来峰的壮美和雄伟。

首两句即开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塔为人们崇拜佛教的象征,也象征着人们对庄严、崇高的追求。

而鸡鸣见日升,则展示了自然界中的美好景象。

这两句诗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景色的宏伟和壮丽,引发人们对美的向往。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登顶过程。

诗中提到“野花无人”、“蜜蜂时见”和“蜻蜓共过”等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了峻岭间的宁静和自然生态的和谐。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登顶过程中的景致变化和人与自然的交流。

在对景物描写的同时,王安石还在诗中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他写到:“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两句以山势著名,既形容了飞来峰的险峻,也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困难。

接着,他写到:“扪参历井仰胁息,不敢问来路。

”这些句子传递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对于《登飞来峰》这首诗的鉴赏,除了景物描写和思想表达上的亮点之外,其诗歌形式、韵律和结构的巧妙运用也不容忽视。

全诗共计36字,共分七绝十六字。

每句四字,韵脚是押韵的。

这种规整的对偶结构和明确的字数限制,使得诗歌既有律动感,又具有节奏感。

同时,全诗的行脚韵为ABAB,使得整首诗既有鲜明的音韵层次,又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总而言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一首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描绘了飞来峰的壮丽景色,并在其中融入了人生的哲理思考的佳作。

通过对峰景描写、登顶过程和思想表达的巧妙组合,诗人将自然风景与人生境遇相结合,以优美的诗歌形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大全)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大全)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大全)第一篇: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一作:自缘)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

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课型新授课设计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能力目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差异课前演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
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
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
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
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夸张)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板书设
登飞来峰(宋)王安
不畏浮
登高望远只缘身在最课后反
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七、教师小结: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

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
(2)背诵、默写全诗;
(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
(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
课型:讲授
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
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课件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
融入文本一:题解
(教师简介如下内容)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山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融入文本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

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 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三)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因果关系,〈相机释“缘”之义〉)
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
融入文本四:闭目构画
一、学生闭目,听老师吟诵全诗,在头脑中构画。

二、学生继续紧闭双目,听老师提示,丰富头脑中的画面。

提示1、怎样的飞来山?“千寻塔”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2、鸡鸣时是怎样的景象?“日升”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3、想象一下:
此时的“登山者”身居何处?是怎样的精神风貌?
此时他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
是在心中默念,还是在吟唱?
(此步骤的关键是学生必须“闭目”,教师的吟诵和提示,最好重复一次)
融入文本五:言传构画
一、画外音(说一说)
下面我们请大家来说一说刚才头脑中的画面。

(同学们可难会发现,当你睁开眼睛时,刚才头脑中的画面一下子就消失了。

所以,现在我们仍
就闭着眼,一边回想头脑画面,一边口述画面内容。

学生举手发言)
二、画外文(写一写)
现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一写你头脑中的画面。

(完成后,请一、二位同学朗读)
融入文本六:内容拓展
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在你们小学学过的诗中,曾有一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颇似此诗。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在学生或教师引导明确之后,老师边对比简析边板书。

一个注意点:两首诗最后两句的异同)
课外作业
(1)在方格本上用楷书默写此诗。

(2)修改“言传构画”环节中自己所写的稿子。

要求:①以本诗为基础,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②自己可以酌情拟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