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传统文化与文化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传统文化与文化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传统文化及文化反思】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科学对待传 统文化 ,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 ,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及文化反思的相关资料, 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及文化反思篇一近现代以来, 随着中国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 国势衰微和西学东渐, 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质疑,有褒之者,有贬之者,反反复复,因情势不同而异。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好好在那里, 不好又不好在何处,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不能因情势不同而作墙上草任意褒贬,使国人无所适从。

所谓传统文化, 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 到于今 ;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 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 前期诸子并存、 百 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 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

前期,应该说是积极的,各种思想学术观点相互交流碰撞,在 春秋战国时期缘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达到极盛, 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 比肩于欧洲之古 罗马和希腊文化。

后期,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 封建国家以政权强行 推崇, 虽然在当时和后来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文化学 术被束缚, 人们思想被禁锢, 儒家学说自身也在皇权的笼罩下不断式微、 没落、保守、落后, 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官方学术。

就儒家文化本身来讲, 也有个发展阶段问题, 汉武帝之 前大致为先秦儒学, 武帝至宋为汉魏经学, 宋以后为程朱理学。

先秦儒学只是当时的一个著 名学派, 在当时诸子百家并立的情况下, 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后来的两 个发展阶段不断官方化、 程式化,终于成为钳制人们思想、制约社会发展的教条, 于明清之 际登峰造极。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主张“有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道家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超脱。(庄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 乱而得太平”,同时鼓吹专制统治(“尚同”)
墨 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化法 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 (齐国的管仲和郑国的子 产)。但“法”要根据时代 变化而变化(不像儒家主张 的“法先王” ;在文化政策 上“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成为秦王朝统治天下的政 治理论,即使汉代独尊儒术, 也未放弃法制,延续至今。)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史前时代——————信史时代 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 夏 商 周(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秦 汉(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宋(北宋 南宋) 辽金 元 明 清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1.西来说:民国时期始有此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 五帝到如今) 3.怀疑说:顾颉刚→层累造成的古史




3.传统文化影响至今,积极影响占 主导地位,消极影响也很明显。
第三节 帝国的产生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 帝国的产生 在中国历史上,能称雄于世界,称得 上“帝国”的大国有:秦帝国,汉帝国, 唐帝国,元帝国,清帝国。其中秦帝国是 中华第一帝国,其开创帝国文明的首功影 响深远,不可磨灭。
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 ——儒学定于一尊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的到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 思想大解放—中华人由懵懂走向开悟,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 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 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开 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礼〉〈春秋〉〈诗〉等 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 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 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 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核心价值观、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一、起源与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从《易经》、《尚书》、《诗经》等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并吸收了道教、佛教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精华。

此外,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方文化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丰富性。

二、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仁是指慈悲和关爱他人,义是指道义和正义,礼是指以礼节和规范来维持秩序,智是指智慧和理性,信是指诚实和守信用。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和社会伦理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社会风俗习惯。

三、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以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闻名于世。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创作方式,通过诗词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抒发思想。

中国画则注重意境和笔墨之美,以山水画和花鸟画最为著名。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追求字意的表现和笔划的韵动。

京剧、昆曲、豫剧等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

四、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和谐、孝道、尊师重教等家庭伦理观念,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和家庭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品德教育,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标准。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共处和社会关系,倡导“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社会治理和国际交往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9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9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9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9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__年,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提高全镇村民文化素养,推动我镇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组织开展有效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现就我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一、中小学校认真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课堂在学校。

我镇中小学自__年下学期起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要求每周不少于一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并倡导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

例如,各小学在国学经典诵读,主要诵记内容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同时,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弟子规》或《百家姓》。

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三字经》《论语》1篇。

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__首、《千字文》《论语》4篇。

四年级:优秀古诗文20首、《论语》、寓言故事十则、神话故事。

五年级:《大学》《中庸》、现代诗文10篇。

六年级:《孟子》、现代诗文10篇。

在确定内容后,提出多项落实的措施:保证诵读时间、保护诵读兴趣、积极创新诵读形式、做好检测工作、阅读篇目的保证。

在初中学校,我镇设立了选修科目:内容有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

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们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即可。

二、农村现代与传统文化教育并举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一、学习要求:第二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生成、发展的经过。

先秦时期到近代,教材选取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百家争鸣、汉代黄老学说与经学、佛教与道教、宋代理学等知识要点进行分析。

重点掌握:人文主义基调的形成、百家争鸣、汉初儒法之争、儒释道三教合流、理学的代表、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传入。

二、知识点归纳:(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

古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人类的历史距今已有四五百万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早期各阶段的遗骸化石,在中国大地上均有发现;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

中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7000余处。

有学者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为几个特色不同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

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2、长江中下游两个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屈家岭文化等。

长江下游文化区指以太湖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等地带的北方文化区。

4、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两广、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5、北方游牧和渔猎文化区:指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上述考古文化的区域划分反映了中国文化起源的基本模式,中国文化就是在这种多元区域性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汇聚、冲突、融合而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1)孕育阶段:大体说来,新石器时代,我国南北各地就已存在各种古文化。

这些古文化都属于中国早期的农垦文化。

传统文化工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

传统文化工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

传统文化工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工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主要有哪些传承措施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的证书国家认可吗3、临沂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主要有哪些传承措施一。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学加以改造或剔除。

1、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有两传统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影响3、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4、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

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探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中国文化为例

探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中国文化为例

探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中国文化为例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探讨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首先,文章概述了文化的概念和作用,证明它对社会捍卫的持久稳定和进步贡献了许多。

然后,文章以中国文化为例,着重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力。

最后,文章提出了在全球化时期保持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建议,以促进全球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社会发展,中国文化,保持文化自信Introduction(引言)文化作为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中国文化为例。

本文将以以下内容为主线进行讨论:首先,对文化的概念和作用进行阐述;其次,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后,探索在全球化时期保持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建议。

Chapter 1 Concept and Role of Culture(文化的概念和作用)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定义。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较为笼统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共同遵循的,传培有序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1.文化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文化作为一种共同遵循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和生活方式,能够提高社会各方面的互信和互助,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和谐。

2.文化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

文化对知识、教育和研究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3.文化能够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

文化传承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和文化财富。

通过学习文化,制定适合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规范,提高对生活的理解。

Chapter 2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

中国文化有以下独特的特征:1.礼仪之邦。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一、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化元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结晶。

2. 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加深刻地挖掘和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精华,以丰富和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强调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与道德规范对于塑造国民思想品质、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而不懈奋斗。

3. 传承中华传统智慧与创新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

在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以创新精神为引领,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智慧,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中华传统智慧的力量。

三、对于个人而言,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1. 塑造个人文化品位和情操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个人的文化品位和情操,促进个人身心健康,提升个人人生境界。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以下是由收集整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欢迎阅读。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一)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

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

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

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

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众,因此,礼法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越来越远。

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板。

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别的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

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即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

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

本文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彰显中华民族骄傲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线,融合了道家、佛家等诸多思想流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之道,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观念。

这种追求人类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和平、稳定和繁荣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骄傲。

二、中华文化的独特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观念,包括文人雅士的气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精湛技艺,以及建筑、园林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古代文人多以诗词和书法表达情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人雅士风采。

而中国传统绘画则追求意境、含蓄和写意,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千姿百态的山水、花鸟,给人以无限遐想和美感。

此外,中国的建筑和园林设计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世人的赞叹。

这些独特的美学价值观和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智慧创造,成为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

三、中华文化的乐观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流淌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为国家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历经种种灾难和艰辛,却始终坚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无论是历史上的山河破碎,还是当今的风雨飘摇,中国人民都能以乐观的精神面对困境和挑战。

这种乐观精神使中华民族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都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自信和韧性,展现出不屈的斗志和坚强意志。

四、中华文化的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之邦的概念,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有着严格的要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赋予了中国人民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以及对礼仪、规范行为的高度重视。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欢迎阅读。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一)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

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

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

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

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众,因此,礼法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越来越远。

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板。

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别的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

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即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历史的发展顺序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历史的发展顺序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历史的发展顺序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是华夏族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积淀的,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介绍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致轨迹。

1.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按照传记记载,大禹开创了夏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政权,建立了最早的农耕社会。

商王朝取得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并发展出独特的文字——甲骨文。

周王朝取代了商王朝,采用封建制度并制定了“九州”的划分,部分地形成了奴隶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涌现,提出不同的政治和社会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大量的历史、哲学、文学著作也在这个时期诞生,如《左传》、《国语》、《庄子》等。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

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国家体制。

然而,秦朝的暴政也导致了民众反抗和起义,最终秦朝灭亡。

随后,西汉王朝建立,继续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在科技、文化和艺术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

各个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

然而,在这个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瓷器和造纸术的发明也让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 唐宋元明清时期(618年-1912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唐朝的诗词、绘画等艺术成就享誉世界。

宋朝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如科技进步,包括火药的发明。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事物和文化,如蒙古包、北方民歌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业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业化

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如同黄河、长江,发源于灵气氤氲的凌云高山,奔腾于气势雄浑的千仞峡谷,融合了八方来汇的千溪百川,蜿蜒而不阻,曲折而必伸,始终以其不凝不滞、磅礴浩荡的气派东流到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促成了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美誉,造就了中华历史上的五大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宣之治”和“康乾盛世”;优秀灿烂的中华文化将继续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为中国再造盛世、重现繁荣提供独特的竞争优势———坚实的知识宝库和坚强的精神动力。
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是资源极为丰富的宝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6 个民族和睦相处,铸就了民族的兴旺与飞腾。华夏文明沿着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一路走来,已经融汇成一条浩瀚的巨流,亘古不绝。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巨细纷繁。有静态的,比如浩如烟海的儒、释、道、医、易等诸多文献典籍;有动态的,比如音乐、戏剧、武术、杂技等等。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无论哲学、医学、文学、武学、农学、商学、社会学、伦理学,还是各种艺术,都包含着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

国建筑是东方文化与哲学的物质载体,在
东方地平线上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影。历史悠邈、自成体系、独创一格,以及自古偏于渐进的“文脉”历程,构成中国建筑之伟大的文化旋律。它映射出美丽的美学精神,具有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以伦理为“准宗教”的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在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中国建筑文化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与深邃的哲思境界。中国大地上有许多前人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其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工艺精湛、色彩绚丽,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不可移动性的古代文物。遗存至今的长城、故宫、赵州桥、应县木塔、平遥古城等一大批建筑实物,都是科学与技术、工艺与艺术的典范和奇迹。乡土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中国建筑遗产的大宗:傣族村寨、羌寨、客家民居、徽州民居等民族民居别有风味。周口店、天坛、颐和园、苏州古典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孔庙、孔林、孔府、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莫高窟、大足石窟、武当道教宫观、乐山大佛、洛阳龙门石窟、青城山和都江堰、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 、大同云冈石窟等莫不向世人展现着中华民族的骄傲。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中国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精神。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调研,了解其内涵和影响,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文学、艺术、哲学、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

它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并吸收了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强调道德和伦理规范的重要性。

三、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文学作品、传统节日、传统工艺等。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体裁繁多,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诗宋词,以其雄浑豪放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庆祝这些节日,凝聚了人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传统工艺如中国的丝绸、瓷器、剪纸等,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四、现代价值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仍然具有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一方面,传统文化教导人们珍惜生活和自然,倡导绿色环保、节俭生活的理念。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鼓励人们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强调诚信、道德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五、传承与发展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有一系列措施正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教育系统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课程和教材,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和支持,通过扶持文化产业、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参与。

六、结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包含丰富多样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与效果

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与效果

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与效果从古至今,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是亘古不变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和传承,才能够源远流长、留存至今。

在当下,各种类型的媒体成为了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渠道,这些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时效性、便捷性、流传度等特点都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并且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受关注度。

在新媒体技术的带动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与新媒体加速融合,这将打开更多新形式的传播渠道,新渠道或将使得文化传承展现更好的效果。

文章主要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以提供相关参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维护的宝贵精神财富。

长期以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我国提出“坚定四个自信”的理念,其中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因此,社会中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自然而然肩负着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使命。

纵观社会历史进程,科技与文化作为社会的两大要素总是相伴前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相继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衍生物,人们获取各类资讯的过程也更快、更准确;新媒体技术便是网络科技的衍生产品之一,它是指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通过卫星网络、无线信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途径。

作为当代传播精神文化的一种方式,它不但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新颖、有效的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媒体 + 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传统文化传播更加简便易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形式多种多样,如:电视媒体、数字化媒体等,它们除了可以展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还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新道路。

如许多网络视频分享原生态生活风貌,传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以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为主线,分享酿制酱油、美食制作、养蚕制衣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内容,这些视频题材来源于古老中国真实、质朴、自然的传统生活,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那些被遗忘的美食、劳作方式被重新带回到大众视野中。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葛兆光(1950-),男,原籍福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著有《中国禅思想史》《屈服史及其他》《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古代中国文化讲义》以及《西潮又东风》等著作。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思想文化史,“历史感”(本访谈经本人再次修改)问:我们得知,您对历史教科书的写法颇有感想,也曾写过好几篇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文章。

目前高中新课标的几种版本教科书,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选择的内容差别很大,请谈谈您的看法?答:大多数历史教科书提供给中学生甚至大学生的,是一个从孔子、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启蒙思想等等构成的一个主线,这个脉络并不是一个历史本身的脉络,而是一个根据我们现代人对古代思想的重新认识而建立起来的叙述脉络,是一个“后设”的说法,有很多“后见之明”,也有很多后来的想像,甚至还有很多后来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历史形式、编写习惯的渗透。

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古代思想文化史的叙述,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有一点像选劳模,把优秀的选出来表彰,把他们当成我们这个民族的正面传统,觉得这样学习历史,我们就会见贤思齐,接受这个传统。

这当然也有意义,可是,这是真实的历史吗?这是选出来的“传统”。

现在我们继承“五四”,要建立理性的权威,要建立启蒙的合理性,所以,在古代的“传统”历史叙述之后,又加上一个反传统的“启蒙”来当新传统,把旧传统和新传统接起来,成为一个从古代到近代的线索,于是,满足了叙述上的线条清晰和脉络完整。

像我看到的一部教材,就在有限的篇幅里面,除了介绍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宋明理学外,最后,特意挑出李贽来介绍“反正统意识”,把他当作批判理学正统的代表,还特意挑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唐甄来介绍他们的启蒙思想,因此中国思想文化就由此进入了“近代”。

表面看,这并不错,但是,其实这一方面是根据中国儒家正统意识,一方面根据欧洲启蒙思潮的历史线索,在中国发现和书写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 (二)周人敬天保民 西周统治者仍宣扬“王权神授”思想 ,但商纣自焚而 死的事实动摇了人们的神权信念。因此,西周统治者不得不 对天命说作出修补。在宣扬天命同时,强调“德”,以“德 ”补充“天威”,“敬天”成为其宣扬“德”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保民”。商亡的教训使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 民力量的伟大,因此在其受“天命”建立政权后,在鼓吹“ 敬天”的同时,更强调“保民”。其目的是警示统治者不得 姿意妄为,谨慎从政。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统治 者应怀柔民众,施以恩惠,使其俯首听命,感恩戴德。“敬 天保民”思想反映周人对“天命”神权观的怀疑,同时也客 观上体现了人民力量的壮大。 “敬天保民”包括三层含义:敬天(敬畏天命)、保民 (关爱百姓)、天命可变(有德、无德)。
1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2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二)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根源于人 类理解和解释自然界和自然现象的努力。在科技 水平低下的时代,人类面对复杂多变、变化莫测 的自然界和自然现象,充满了敬畏与希望,把人 类的生命和自我意识投射到自然界万事万物,认 为自然界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但其具有远超于 人类的力量,从而希望通过对其膜拜与祈祷,帮 助人类实现愿望,这便是自然崇拜。认为天、地 、风、云、雷电、山川、河流等都具有灵魂,产 生了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论。
3
中华民族的尚玉传统:孔子云:“君子比德 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义也;垂 而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 ,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 ,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 ;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 中华民族的尚龙传统:龙文化,我国龙文化 源远而流长,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 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中华民 族及中国文化的共同象征。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 情感相联的纽带。“龙的传人”、“龙的国度” 成为国际社会对中意义: 1.周代统治者尽管从皇天、上帝寻求统治依据 ,但已认识到民意才是皇天、上帝背后真正起作用 的因素; 2.敬天保民的核心理念在于,一方面警示统治 者应勤政爱民,另一方面规范了民众的行为; 3.敬天保民的落脚点是保民与德政并举。
8
• (三)春秋之际的学派分立 • 1.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 2.以“道”为本体的老子学说:老子的“道”、 老子治理社会的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辩证法 思想; • 3.以“仁”为核心的孔子学说:孔子重视“礼” , 把“礼”看成约束人们言论行为的主要手段,而 他所强调的“礼”更表现在他对春秋以来已被破坏的 周“礼”的维持。因此,主张“正名”;主张礼乐教 化,而礼乐的根本则是仁德修养,认为“仁”是调节 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仁”是孔子学说的 核心;孔子的“中”、“和”思想;孔子的“生而知 之”与“学而知之”观念; • 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0

3.今、古文经学之争: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儒家经书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 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 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 藏于秘府。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 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而今文经学就是解释、研究 、训解今文经的学问,汉武帝所尊崇的即是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把孔子看成政治家、教育家,尊其为“素王”,而孔子所 删定的“六经”被当成治国之道;在解释、训解儒家典籍时任意发挥, 以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 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 古文经学崇奉周公,把孔子看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史学家 ,尊其为师,六经是古代资料,他们以记载古代礼仪的《周礼》为核心 ,按字义解释经文,训古简明,不凭空臆造,不用阴阳五行的天变灾异 之说,从实际上阐明儒家的道理,学风较为朴实。但偏重训诂,与现实 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 • 4.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4
• (三)祖先崇拜与人文主义基调:祖先崇拜源自 对那些传说中曾为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祖先 的崇拜与敬仰。 • 祖先崇拜的目的:“统族人以奉祀也,祭以 往之祖而收见在之族。”历代统治者利用宗法制 度,通过祖先崇拜,把宗族心理作为巩固和强化 统治秩序的手段。
5
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理论化 • (一)殷商神本文化:殷商时期,因脱离原始社会不久,原 始思维的神秘性与笼统性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尊神重巫使这 一时期的文化呈现神本文化的特征。人们认为,世界受超自 然力支配,这种超自然力来自于神灵,而这些神灵象人一样 很容易因为人们的乞求怜悯或表示希望和恐惧而受到感动, 并作出相应的许诺,为了人们的利益去影响或改变自然的进 程,因而必然尊神事鬼。他们认为,同样的“因”可以产生 同样的“果”。 因此,尊神事巫成为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礼记 ·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 而后赏。”范文澜说:“(商代奴隶社会)奴隶主则是握有 莫大威权的人,他们威权的来源是天命,天命的表现是鬼神 的启示。殷墟卜骨数以万计,事无大小,都要请问鬼神。” 以神为本的殷商文化,在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表现 。因为当时每事必卜,祭器精美、祭品丰盛,倍显对上帝、 鬼神的敬意。
9
三、帝国的产生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 • (一)秦代儒法之争与“焚书坑儒”: • (二)汉初“黄老政治”与儒道冲突: •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2.儒学的经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