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三)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形式、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形式特点:分行、押韵、节奏等。
2. 诗歌的意象特点: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抽象意象等。
3. 诗歌的情感表达:直接表达、间接表达、寓情于景等。
4. 诗歌的写作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5. 诗歌的鉴赏方法:抓住诗眼、分析意象、理解情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2. 难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3. 课堂练习:分析一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3. 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分析和鉴赏。
3.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策略1. 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取不同风格、不同朝代的诗歌,丰富教学内容。
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鉴赏的书籍、文章、视频等。
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带答案
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带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苏舜钦(宋)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中考语文基础考点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原卷版)
专题32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如何写景的?2.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展示了将士们怎样的精神面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3.从用典的角度对“生子当如孙仲谋”作简要赏析。
4.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请结合这首词分析其语言风格豪放的特点。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诗歌颔联中的“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在何处。
6.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7.诗中描写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8.“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本诗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月黑雁飞高”。
(2)请描述“大雪满弓刀”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解析】【分析】(1)本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
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据此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⑵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八年级)》课件
【写法】全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 形象于一炉,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巩固练习
2.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 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 乡愁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 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 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巩固练习
1.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 秘莫测。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 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 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 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 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 舟。
古诗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古诗鉴赏(原卷版)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可大致归纳如下: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4.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
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九年级语文《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课型:复习课课时:一课时复习目标:1、明确中考考点 2、了解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学习过程:(课前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一、明趋势:一曲优美的《明月几时有》,愉悦了我们的精神,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要感谢,像苏轼这样的伟大诗人们给我们带来的,这灿若星河、美不胜收的古代诗歌。
我们都知道,鉴赏诗歌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
更关键的是,古代诗歌鉴赏已经走进中考高考。
所以大势所趋,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看古代诗歌鉴赏在中考都考什么?怎样考?我们又该怎么做?二、考什么?中考时古代诗歌鉴赏到底考什么呢(幻灯片)?我们得先看一下《临沂市语文中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鉴赏的要求(幻灯片)(学生齐读):考试说明: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仔细研究一下这个考试说明,再放眼各地中考,课前,老师也要求大家浏览学案中2015年部分地市的中考题,大家有没有发现,对一首古代诗歌,在中考时考查得最多的是什么?(生说)(幻灯片):常见考点: 1、理解内容 2、品味语言 3、体会感情三、怎么考?那我们找来部分地市的中考题去验证一下,(幻灯片显示)看看他们都是怎样考查这些考点的?同时也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能否火眼金睛,从茫茫题海中、从各种考法中认出考什么,大家准备好了吗?(幻灯片):火眼金睛:【2015湖北荆州】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感情。
(2分)2.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2分)第一题是个填空题,看这问法考的是?(生回答幻灯片显示)第二题看这问法,应该是?(生回答幻灯片显示)真是火眼金睛!不用多举例我们已经发现,中考时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法并不难,一般是几个个问题(生说),问得也很直接,所以大家不用紧张,只要找找答题的规律,稍加注意,就能从容应考了。
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
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第一节诗歌分类考点: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等。
能力:根据诗歌类型,学会诗歌鉴赏五步法。
方法:讲练结合法。
导语:一.古典诗词的简单赏析是近年来中考语文的常考题,诗歌从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的诗体可分为乐府、杂言、四言、五言、七言等.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诗体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二.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6.宫怨诗、闺怨诗。
三、诗歌鉴赏步骤【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分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徙倚:徘徊薄暮:傍晚;⑵“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专题08: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原卷版
专题08诗歌鉴赏(原卷版)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过苏州[宋]苏舜钦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①区区暮亦行。
【注】①棹:指船。
①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交待行踪和写景的观察点,以“刮眼明”突出景物给人清新明媚的感受;以“更”体现景色和光线的变化。
B.颈联两句看似各不相干,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天意在”隐含诗人的随缘自适的旷达,“俗人轻”流露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无奈。
C.尾联“无穷好景”与“无缘住”形成反差,构成主客观矛盾;“区区”和“暮亦行”却具有映衬的意味,突出了诗人四方漂泊,不得安闲的艰辛。
D.评论家认为此诗“以清切闲淡为主”,写出了诗人经过苏州所看到的山明水秀、风物清雅的美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光景、无比愉悦的心情。
(2)游览沧浪亭时,会看到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这副楹联与《过苏州》的颔联相比,你更喜欢哪一联?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一】沧浪亭为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建。
他曾以四万贯钱买下荒废的古园,傍水造亭,栽竹点石,重加修葺,题名沧浪亭,作《沧浪亭记》,寄给好友欧阳修,邀请共作沧浪诗篇。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材料二】沧浪亭石柱上的楹联是晚清楹联学家梁章钜所作。
当时他正任江苏巡抚,重修沧浪亭时,集句而成。
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唐】杜甫湖南①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②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③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①湖南:洞庭湖之南,这里即指潭州。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总结方案 考题训练三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
考题训练(三)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一、[2018·朝阳区一模]阅读《过零丁洋》,完成问题。
(5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诗人过零丁洋时情绪复杂。
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3分)二、[2018·大兴区一模]阅读《渔家傲》,完成问题。
(6分)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星河欲转千帆舞”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3分)2.这首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处境的凄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形象。
请从词中任选一处,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3分)三、[2018·东城区一模]阅读《饮酒(其五)》,完成问题。
(4分)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表现出作者的心境。
(2分)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分)四、[2018·海淀区一模]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问题。
(4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唐)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唐)元稹①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
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分析】考查两诗歌“梦”的含义。
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
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
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远。
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解析】【分析】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
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故答案为: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情景试题-诗歌鉴赏(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情景试题-诗歌鉴赏(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小南在活动的过程中对诗人岑参产生了兴趣,于是找了他的其他诗作进行探究,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②,岂能愁见轮台③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
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
①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开篇,间接写出了旅程的艰苦,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三、四两句写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
C.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之意为豪放之情。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2.亭,谐音“停”,古人常在亭边送别,如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因此送别诗常抒发惜别哀婉之情。
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承担青春使命”首先要树立爱国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这次主题实践学习活动中,有同学对杜甫的经典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产生了疑问,请你来帮他解答。
3.这首诗先叙事描写,后进行_________(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情感。
4.完成诗歌鉴赏表格。
5.在家国古诗朗诵活动中,小州选了一首古诗来探究诗人情怀,请你一起完成任务。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唐]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①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释]①勤王:尽力于王事。
(1)诗的一、二两联从“闻说”落笔,于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环境恶劣。
中考课外古诗赏析指导及习题训练
中考课外古诗赏析指导及习题训练班级姓名(一)知识指导1.了解古代诗歌分类。
(1)从体裁分:古典诗歌首先分为诗、词、曲。
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包含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乐府诗(题目上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
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和绝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律诗:共八句,1、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7、8句为尾联或末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偶句都押韵。
绝句:一共四句,又叫“截句”,是律诗的一半。
词:句子长短不一,词牌限定了词的字数、音韵、文字的形式,词中用典较多。
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分为豪放派(XXX和XXX)和婉约派(XXX、XXX和XXX)。
(2)从题材分: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咏史诗、送别诗、边塞诗。
此外还有爱情诗、说理诗、感怀诗等。
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田园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写景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肯与世俗与世浮沉的品格,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咏物诗: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格,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八古诗词鉴赏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部编版:专题八古诗词鉴赏一、课内阅读(一)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湖北鄂州中考)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
B.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
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做正面铺垫。
D.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解析】颈联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不是“萧条凄清的景象”。
2.诗歌前两联中有两个“空”,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写的是仙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这个“空”字让人产生孤独之感,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是“空空的,空荡荡的”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邈远,表达的是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感,重在抒情。
(二)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辽宁阜新中考)下列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关慰问将士,烘托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
B.颔联写诗人觉得自己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C.颈联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
【解析】首联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十题】
【导语】从⼩学到⾼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的优秀诗篇。
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化宝库⾥最璀璨的明珠。
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超的艺术⼿法,从⽽不断提⾼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平呢?今天,我们就⼀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阅读下⾯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林断⼭明⽵隐墙,乱蝉衰草⼩池塘。
翻空⽩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
【注】这⾸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句在景物描写⽅⾯的特点。
(3分)(2)有⼈认为这⾸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情,也有⼈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得其乐的隐逸⽣活。
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说说你的理由。
(4分)【⼆、阅读下⾯这⾸唐诗,完成8~9题。
】别舍弟宗⼀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去国六千⾥,万死投荒⼗⼆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联中数词运⽤的妙处。
(4分)2.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4分)【三、阅读下⾯的宋词,完成题⽬.】菩萨蛮·咏梅朱淑真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声长,⼀枝和⽉⾹。
⼈怜花似旧,花不知⼈瘦。
独⾃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词⼈,号幽栖居⼠,钱塘(今浙江杭州)⼈。
(1)简析上阕第⼀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的宋词,完成题⽬。
】浣溪沙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题训练(三)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一、[2018·朝阳区一模]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问题。
(5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一致...的一项是( )(2分)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诗人过零丁洋时情绪复杂。
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3分)二、[2018·大兴区一模] 阅读《渔家傲》,完成问题。
(6分)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星河欲转千帆舞”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3分)2.这首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处境的凄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形象。
请从词中任选一处,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3分)三、[2018·东城区一模]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问题。
(4分)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表现出作者的心境。
(2分)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分)四、[2018·海淀区一模] 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问题。
(4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起笔一问一答,饱含着词人的万千愁绪。
请结合上阕内容,展开联想,以词人的口吻,描述你从画线句中读到的词人的心理活动。
(3分)2.词的下阕借写孙权,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叫作“用典”。
你读过的古诗词中“用典”的语句还有: (课外诗句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1分)五、[2018·北京一模] 阅读《寒食寄京师诸弟》完成问题。
(5分)寒食①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释] 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
这天禁止燃火,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
②杜陵:位于京师故园西安南郊杜陵塬上。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
(2分)2.“杜陵寒食草青青”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3分)六、[2018·通州区一模]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问题。
(8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其代表作有《山居秋暝》《相思》等。
B.本诗为五言律诗,其中押韵的字是“边”“延”“天”“圆”“然”。
C.全诗写到了出使路线、沿途所见风光以及与都护交谈时的场景。
D.诗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象展现了壮丽的大漠风光。
2.请从画线诗句中选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字(词),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2分)3.这首诗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有相似点:诗中的颈联与《渔家傲》中“”一句在写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尾联与《渔家傲·秋思》中“”一句用同一个典故,寄托了作者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另外,这首诗与《渔家傲·秋思》同属边塞题材,这种题材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
(4分)七、[2018·房山区一模] 阅读《木兰诗》节选,完成问题。
(8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的意愿。
(2分)2.阅读画线语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分)3.这首民歌通过描写边塞特有的事物,表现军旅生活。
请从文中找出此处描写,说说你阅读后的感受。
(2分)4.木兰代父从军,屡建战功,在我国的古诗词中也有不少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如:“,”。
(2分)八、[2018·平谷区一模]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问题。
(5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游山西村》描写了“游村”的见闻,诗人借助农村日常生活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2分)2.这首诗通过不同情境的描写,表现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村民习俗。
请你任选一个情境,说说阅读后的体验。
(3分)九、[2018·平谷区二模] 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问题。
(6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阕描写了边塞秋景,突出一个“”字。
(1分)2.“悲愁”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可以是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所表现的;也可以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所表现的羁旅乡愁;还可以是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中表现的。
(5分)十、[2018·顺义区二模] 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6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凉州(今甘肃武威),慰问将士。
在诗中作者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2.除《使至塞上》外,古代以边塞为主题的诗歌还有很多,请你列举出其中一个代表句,并描述其展现的图景。
(3分)十一、[2018·西城区二模] 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5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人在《望岳》中借助描绘泰山之景,表达了。
(2分)2.阅读画线的两联诗句,从中任选一联,写出你的阅读体验。
(3分)十二、[2018·燕山区一模] 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问题。
(8分)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阅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分)2.阅读画线句子,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分)3.李白同几个唐代诗人穿越到宋代,遇见苏轼等几个宋代词人。
两队人准备以飞花令的形式来一场诗词大会,彼此商定以“酒”为令(与饮酒有关的诗句也可以)。
根据你的阅读积累,为后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句子。
(3分)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苏轼:李白队:苏轼队:十三、[2018·东城区二模]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问题。
(5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与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2分)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有人对这首元曲所配插图提出了质疑,认为与本曲内容不符。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看法并说明理由。
(3分)十四、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3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
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
(1分)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十五、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5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分)十六、阅读《蒹葭》,完成问题。
(7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分)十七、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5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