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的探索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先锋小说

第十三章:先锋小说

二、几个重要作家及作品

1、马原: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他
的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以引人注目的方 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所造 成的真实幻觉。在他的《冈底斯的诱惑》、 《虚构》等作品中,元叙事手法的运用在打破 小说的“似真幻觉”之后又进一步混淆现实与 虚构的界限;作者及其朋友直接以自己的本名 出现在小说中,并让多部小说互相指涉,进一 步加强了这种效果;设置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 并对之进行片断连缀式的情节结构方式似乎暗 示了经验的片断性与现实的不可知性。

某种意义上,这篇小说表达了苏童乃至一代青 年作家的一种历史观。即把“性”看作历史的 根源和动力。由“性”的紊乱,家族乃至历史 破败的命运不可逃脱。除佐千作为一种古旧文 化的历史记忆,他试困从年轻女性身上获得生 殖力(生命力),他的企图的失败不过象征性 地表示古旧的中国历史已经彻底丧失了延续的 可能性。在这个意上,这篇小说无意中写出一 种历史颓败的情境,一种文化失败的历史命运。

《虚构》:小说就是杜撰,就是虚构。 小说的开头部分声称:作家是根据自己 在麻风村——玛曲村七天的经历和观察 结果“编排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他又 明白地交代小说材料的几种来源。在讲 述自己在玛曲村的怪异“经历”时,叙 述者只是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强制 性地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这些怪异“经历”构成了小说《虚构》的故事 主体。但在结尾,作家又直接拆穿了上述“经 历”的真实性。一方面,他表明自己所谓的玛 曲村经历只是依据自己在西藏经历、妻子在麻 风病院的工作经历、有关麻风病的书籍等虚构 而成,自己并没有这七天的经历和观察。另一 方面,他也为上述“虚构”杜撰了一个“结 尾”:叙述者进入玛曲村的时间是5月3日,他 在玛曲村度过了七天时间,然而离开的日期却 是5月4日,这也从时间上取消了他的“经历”。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的文体意识鲜明,重 视小说的叙述策略,把叙事 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当提到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会想到一些经典的著作,或者是畅销的畅销书。

然而,在文学领域中,还存在着先锋小说这样一个特殊的概念。

那么,先锋小说是什么呢?先锋小说是一种探索、突破和挑战传统文学形式的文学流派。

它出现在20世纪初的欧洲,作为一种对现实主义小说的反叛。

与传统小说注重叙事,描写人物和情节不同,先锋小说追求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以及对读者思维和感官的刺激。

先锋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与传统写作规则的背离。

传统小说通常遵循一个明确的故事线索和发展,强调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展示。

而先锋小说则注重突破传统叙事方式的束缚,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创造性和游戏性。

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非线性叙述方式、碎片化的故事结构以及多样的视角来呈现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先锋小说试图逼迫读者思考、解构和重新构建小说的意义。

先锋小说在内容上也与传统小说大不相同。

它常常涉及那些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主题,比如性别、种族、社会不公、人类存在的意义等。

与传统小说强调线性故事情节不同,先锋小说更偏向于通过对片段和断裂的描述来反映当代社会的混乱和无序。

先锋作家往往以犀利而讽刺的笔触揭示世界的荒诞和荒谬。

先锋小说的发展不仅受到了文学理论的推动,也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背景的变迁。

在20世纪初,电影、摄影等新兴媒介的发展为先锋小说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

同时,世界两次大战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些背景的变迁促使了先锋小说的出现。

先锋作家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试验新颖的文学形式,并通过文学的力量来反映和解释现实。

然而,先锋小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的。

它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和不适应,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人们更习惯于理解、逻辑和连贯的叙述方式。

先锋小说挑战了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使他们不得不思考和追问作品中出现的意象、符号和隐喻。

尽管先锋小说的概念并不那么容易理解,但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它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对传统规则的挑战,为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先锋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突破传统文学形式与结构,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人类生活的局限与问题。

它不仅是文学形式的变革,也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创新。

本文将对先锋小说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一、先锋小说的起源先锋小说起源于欧洲,特别是20世纪初期的法国。

在当时,社会风气剧变,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人们思想和审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锋小说的出现就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挑战,它试图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形式,表达出新的现实与人类情感。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1. 自由创新先锋小说与传统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创新性的写作手法。

它不受传统叙述结构的束缚,可以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将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进行颠覆与重构。

先锋小说的创作人不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规则,而是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探索人性与真实先锋小说对人性和真实的探索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深层次的真实,先锋小说试图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

它将现实中的细节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和创造,使人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3. 语言的突破先锋小说在语言使用上也存在显著的突破。

它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大胆使用各种形式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象征、意象、诗意的描写还是对话的碎片化,先锋小说都可以灵活运用。

这种语言上的突破让作品更具有张力和个性化,也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4. 反传统、反形式先锋小说在表达上对传统和形式进行了反叛。

它拒绝传统故事的线性叙述,摒弃了传统的故事结构和角色塑造。

先锋小说试图打破传统小说固有的形式束缚,探索一种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反传统和反形式的精神,使得先锋小说具有了强烈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三、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1. 弗朗茨·卡夫卡卡夫卡是先锋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变身》等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先锋小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先锋小说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主题内涵,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思维和创意。

本文将从先锋小说的特征、代表作品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启发等方面进行探讨。

先锋小说的另一个特征是审视现实和思想的深度。

先锋小说试图通过对社会、历史、人类心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揭示,来探索和呈现现实的本质。

它常常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的荒诞和人类的虚伪。

比如,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主人公梅尔索的冷漠、冷静和反常行为,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存在的意义。

先锋小说还常常涉及性、暴力、病态等边缘主题,通过对这些边缘主题的探索和展现,来挑战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

比如,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是一部关于性、自杀和病态心理的先锋小说,通过主人公山崎富树的自我毁灭和对死亡的执着追求,对社会现实和个体存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先锋小说对文学创作的启发非常重要。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的束缚,鼓励作家以更加自由和创新的方式进行创作。

先锋小说提倡作家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勇敢的探索和表达,不再拘泥于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在这方面,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对先锋小说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他在《洛丽塔》一书中通过叙述一个犯罪者的视角,以及对禁忌的刻画,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方式。

总之,先锋小说以其创新的写作手法和深度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引领了文学的发展方向,激发了作家们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先锋小说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在创作中找到新的灵感和可能性。

先锋小说的主要成就

先锋小说的主要成就

先锋小说的主要成就先锋小说作为80年代文学中激进的实验,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小说的发展,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表现生存状态等三个层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①在叙事革命方面,以马原为例,他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形式主义者”,善于运用元叙事手法,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比如,《冈底斯的诱惑》中,就有几个“二级叙述者”,一个是老作家,他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神秘经历,又以第二人称“你”讲述穷布打猎时的神秘经验;另一个是第三人称叙述者,讲述了陆高、姚亮等人去看“天葬”的故事,并转述了听来的顿珠、顿月的神秘故事。

②语言实验:是个人化的,陌生化的,打破常规的,很多反规范的语言,不是大众化的,口语化的,着力于语言的标新立异。

以孙甘露为例,他的小说语言实验,最接近超现实主义诗歌与绘画,他的小说是这些语言的与视觉的幻象集合而成的恍惚暧昧的梦与诗。

比如;《信使之函》中“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行”,在每一句述说下摘录一段信使所送的信中的段落,这些段落同样华美、富于诗意而又没有任何现实或者象征的寓意。

再比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走在这条山路上,我像一条船”,都是个性化的,陌生化的,语言试验,具有新奇的美感。

③生存状态层面是以余华为代表,余华发展了残雪对人的存在的探索。

他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比如:《现实一种》“像是在说一种事物的因缘,人们虽然在彼此伤害、杀戮,生活的本相是如此的残酷,但是人类却仍然莫名其妙的繁衍”。

总之,先锋小说正是这样一种打破统一的世界图像与文学图像的努力。

经由这条途径,文学进入90年代的个人写作与个体叙事的无名状态。

莫言《红高粱》的正负面美学效应《红高粱》是莫言1986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中篇小说,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

①正面效应:作者在作品中极力的赞美了他的故乡以及“红高粱”祖先。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先锋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传统小说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先锋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由开放的创作思路、强烈的现实关注、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

先锋小说的创作思路是自由开放的。

传统小说往往受到各种规范和传统观念的限制,而先锋小说则不受束缚,提倡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在先锋小说中,作家们可以以任何方式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无论是通过写实手法,或是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都是被接受和鼓励的。

先锋小说关注现实,强调对现实的直观感受和表达。

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问题、历史事件、人性特点等方面的揭示。

许多先锋小说作品通过对现实的深入观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表达对社会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先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对语言和叙事结构的独特处理来实现的。

先锋小说注重对语言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变换,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大量的内心独白、碎片化的叙述以及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等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突破和革新。

传统小说往往有严格的章回体结构和线性故事叙述,而先锋小说则往往没有明确的线性结构,篇幅短小,甚至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先锋小说以其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实验性。

先锋小说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重要的作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1.韩寒:《三重门》、《飞魚再度飛翔》等。

韩寒的作品以青春、叛逆、社会问题为主题,语言简练、幽默风趣,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

2.魏杰:《双雄》、《檀香刑》等。

魏杰的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注,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生活的热爱。

3.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

余华的作品以对中国社会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思考为主题,以深邃的情感和鲜明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学习和模仿了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内在思想却来自 于存在主义。小说写一群音乐学院学生的生活作品表现了在强大的音乐传统 (功能圈)面前,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选择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小说
第七章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是对八十年代以
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中国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进与认识
五四时代将其和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的阶段, 把它作为反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二、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
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家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 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等为代表的新潮小说。
这批作家人称“中国现代派”。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反传统的精 神,开始冲击传统的价值观而不是一般地批判社会政治。
这个时代的先锋文学对现代主义精神的关注胜过了对文本的模仿。 这批作家将中国文学引入了新的创作领域,使中国文学出现了新的创作 境界。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论先锋小说的叙事试验

论先锋小说的叙事试验

论当代先锋小说的叙事试验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

1984年,马原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先锋文体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

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

先锋小说家们为了制造侵扰叙事,还故意拆除真实与虚构界线,有时让幻觉侵入现实,有时用现实侵入想象。

如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的第七节就充满了幻觉、想象,叙述者的幻觉、想象,人物的幻觉、想象和“现实的”生活混在一起,接受者接触到的只是小说的叙述流,分不清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因此也就同样无法从故事整合出意义来。

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

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

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浅析叶兆言“先锋小说”对理想精神的解构

浅析叶兆言“先锋小说”对理想精神的解构
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 o 1 . 1 4 ,N o . 2 ,A p r . 2 0 1 3
ia f t — di me n s i o n wa y,a n d h i s n o v e l s h a v e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s e l f — r e f e r e n c e i n s t e a d o f r e v e a l i n g t h e s o c i a l s i g — n i f i c a nc e . Ye Z ha o y a n’ S 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wa y o f na r r a t i o n a n d l a n g u a g e u s e p r o v i d e s a ne w a p p r o a c h t o n o — v e l wr i t i n g . Em p l o y i n g d i f f e r e n t wa y s o f na r r a t i o n,Ye i n t e g r a t e s t h e e s s e n c e o f we s t e r n mo d e r n a r t s i n t o o ur n a t i v e wr i t i n g pr a c t i c e,a n d t h us h i s n o v e l s s h o w r e a de r s a br a nd n e w ic f t i o n wo r l d.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等。

“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可能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进行。

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马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实验创作的主要作家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以小说创作技巧为实验对象的作家群,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可以这样说,马原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充斥着对那些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刻意陌生化的技巧,这些陌生化的技巧构成了马原小说创作的形式艺术。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他的小说大胆突破原有的小说观念和叙事成规,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对社会真实的反映,将传统的注意力从故事情节与意义本质挪移到小说叙事层面本身,斩断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外部联系,开掘语言内部的指涉功能,以其新锐的叙事艺术标帜着小说写作的先锋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论先锋文学的“先锋性”

论先锋文学的“先锋性”

论先锋文学的“先锋”味摘要:先锋文学思潮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5—1989),在文学创作领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之后出现的又一大文学创作(主要指小说创作)浪潮。

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残雪、孙甘露等。

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洪峰的《瀚海》也是先锋小说中的佳作。

在当时的先锋文学中,其中的“先锋”味很重。

关键词:先锋小说起点不“安分守己”浓重色彩思辨色彩先锋小说以其更具小说本体意义的先锋性受人瞩目,把小说的文本审美和形式创新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它既是新时期文学前十年小说创作在观念变革和技法发展上对传统现实主义范式的一次彻底决裂,也是随后而至的以“多元化”、“个人化”、“商业化”、“边缘化”为特征的小说创作局面的一个有效过渡。

“先锋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先锋小说”更注重“形式”的探索,更强调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受到先锋作家的普遍认同。

“先锋小说”的起点自马原开始。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的重要冲击力是:他大胆地拒绝小说,第一次把故事摈弃而醉心于叙事,而更大胆的艺术探索是,他就连叙述事情时也不“安分守己”,不按“小说作法”之类强调叙述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或过渡;也不按叙事要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当然,他压根儿就鄙视“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艺术”的古训,坚决地拒绝人物形象进入叙事圈。

同时在小说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

作品有几个方面引人注目。

首先,作者对西藏生活的表现,不注重外部世界影响下的变化,而着眼于藏民的基本生存状态,其次,为了与这个神秘的世界相契合,作者则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

几个故事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单独成立又串连在一起;故事线索也不很明确,往往突如其来,倏然而去;事件常常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或者在过程上或者在结果上进行省略。

这样,他的作品的艺术品格就直接影响对前期先锋作家作品的评判和肯定。

这和这个时代的“先锋”味紧密相关。

以苏童的小说为例试析先锋小说 (修订)

以苏童的小说为例试析先锋小说 (修订)

独特运用语言艺术
先锋小说在语言艺术方面也有着 独特的追求。它们往往更加注重 语言的质感和节奏感,通过语言 的巧妙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苏童的小说在这方面也具有很高 的造诣。他的语言质朴自然,节 奏感强,通过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境,使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 美体验
3
叙事结构的突破
语言艺术的独特运用
苏童的小说在语言艺术方面也有 着独特的追求。他的语言质朴自 然,节奏感强,通过对语言的巧 妙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例如 ,《米》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诗 意,通过对米的描绘来表达对生 活的感悟和思考
4
结论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而且在中国当代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苏童的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着明 显的突破。他往往采用非线性叙 事、多重视角等手法,打破传统 叙事框架的束缚,使故事情节更 加自由灵活。例如,《妻妾成群 》中采用多重视角叙述故事,通 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揭示事件的 真相,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 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人性描绘与社会批判
*。*,*。*,《*》*,*
综上所述,苏童的小说具有鲜明 的先锋特点,体现了对传统叙事 手法的突破、对人性与社会的深 度挖掘以及对语言艺术的独特运 用
通过对苏童小说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先锋小说的 特点和价值,进一步推动中国当 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Thank You
感谢观看
深度挖掘人性与社会
先锋小说往往更加注重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度 挖掘。它们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和剖析,揭示 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先锋小说 也通过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揭示出社会的 种种问题和矛盾。苏童的小说在这方面具有 很高的成就。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 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深入挖掘了人性 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使读者在阅读过 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Nhomakorabea20XX

余华小说先锋叙事的解读

余华小说先锋叙事的解读

余华小说先锋叙事的解读摘要:余华的小说叙事以其超凡脱俗的先锋叙事完成了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裸露与颠覆,其这一“个性化叙事”既是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标志,也可以视之为是余华对中国当代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价值,研究它是我们进入这个作家隐秘文学世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余华小说先锋叙事八十年代后期,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文学思潮潮水般涌入中国,出现了大批惊世骇俗、充满着反叛和颠覆意味的作品,引发了一次艺术内在结构的变异与新生,突破了中国文学艺术叙述方式的稳定系统,被坛称之为“先锋小说”,余华,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很多作品都成为了先锋小说的典范之作。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真正所谓的先锋精神,应该就是一种不断探索与创新,是对内涵与形式的永不厌倦的探索,正如余华本人所谈到的,“我觉得最大的误解是把先锋文学变成了理论的,而不再是把它当成真正的作品”余华的创作正是以建立、颠覆、重构的过程和不懈的探索印证着先锋精神的一个个脚印。

一、虚构:对“真实性”的质疑余华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

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用这段话来解释其早期的作品是再恰切不过了,无论是《十八岁出门远行》,还是《四月三日事件》’这些小说自始至终充满种种不确定性,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像梦境一样在读者的大脑中浮现,充斥着怪诞和不可思义。

于是在创作时,余华不再忠诚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实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

对真实性的这种理解决定了余华独特的写作方式,他的写作以虚构为核心,大多沉醉于无边无际的幻觉、没有终结的语词游戏、无法遏止的表达欲望、莫名其妙的暴力行径、失去家园而没有归宿的任意逃亡和随遇而安的死亡。

二、偶然性:作品内在的隐喻结构当代叙事学认为故事即为一种结构。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新时期的“先锋小说”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派别。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这一文学流派在中国的文坛上崭露头角,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思潮的多样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与此同时,“先锋小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在对“先锋小说”的得与失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

首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先锋小说”在风格上追求独创性和个性化,此时代的作家试图突破传统文学的种种限制,追求超越,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新的文学思潮。

这种追求独创性和个性化的努力带来了鲜明的作家个体和立意性,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许多“先锋小说”大胆创新,发现了一些传统小说形式和技巧的缺陷,试图以更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社会,使文学呈现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样的面貌。

其次,从文化思潮的角度来看,“先锋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变革中的一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文学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种有力的批判和表达。

在“先锋小说”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社会问题、人类处境以及人的内心矛盾和困惑的描绘,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化的手法,使得读者对于人性和现实有了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文化思潮的变革为中国文学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然而,与此同时,“先锋小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首先,由于“先锋小说”的艺术创新和追求独立性,其作品往往很难被大众接受。

这导致了“先锋小说”在当时的推广和传播方面遇到了挑战。

其次,“先锋小说”的艺术表达往往过于个人化和抽象化,缺乏普遍性和可读性。

尽管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由于缺乏普通读者的参与和理解,使得“先锋小说”难以在文化传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后,一些“先锋小说”作家由于追求创新和挑战,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以至于其作品过于抽象和超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读者的共鸣和对话。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1)“先锋小说”之得①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十年动乱”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②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先锋小说是在寻根小说由高潮走向低谷时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这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而产生的新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期于1986~1989年间。

而真正从根本上探索小说的先锋性,是要去谎言的,这点似乎还没人能够达到,也是先锋探索的任重道远之处。

③现代主义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生活,摹仿生活,而是自我表现,用艺术想象创造客观,再现客观从而表现主体,即作者不再通过在文本中注入自己的价值评判与精神情感来建立其它体性。

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怎样都行”的信条,带着不确定性构方式,加之怀疑与否定的内在性的流动,由此颠覆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原则,先锋小说形成了一种从自我存在出发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文学思潮。

(2)“先锋小说”之失①“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②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③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④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淡薄,它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等。

“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可能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进行。

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马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实验创作的主要作家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以小说创作技巧为实验对象的作家群,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可以这样说,马原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充斥着对那些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刻意陌生化的技巧,这些陌生化的技巧构成了马原小说创作的形式艺术。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他的小说大胆突破原有的小说观念和叙事成规,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对社会真实的反映,将传统的注意力从故事情节与意义本质挪移到小说叙事层面本身,斩断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外部联系,开掘语言内部的指涉功能,以其新锐的叙事艺术标帜着小说写作的先锋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现代派文学”与“先锋小说”实验讲稿

“现代派文学”与“先锋小说”实验讲稿

“现代派文学”与“先锋小说”实验现代主义在西方是一项声势浩大的艺术运动,自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前后持续了大约一个半世纪。

它兴起于资本主义剧烈变革的时期,反映了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社会解体后西方社会重估一切价值体系而面对的精神危机。

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一次剧烈的艺术史革命。

它崇尚个人表现,追求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强调艺术的形式技巧,这种技巧以反传统的抽象、象征和变形等实验形式加以表现。

因而现代主义往往具有先锋的性质,它的动力来自对未来的人类意识进行不懈的革命性探索。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倾向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一批青年诗歌和小说作者的地下写作,而朦胧诗的出现则可以看作是现代主义文学从地下浮出水面的一个标志。

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的大规模出现,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而且对21世纪文学创作的面貌和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说现代主义的出现改变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格局,是因为它不仅出现在诗歌创作中,而且更为广泛的出现在小说、戏剧,以及美术、音乐、电影等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之中。

其中,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广泛也最具冲击力的不是诗歌创作而是小说创作。

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现代主义实验不是一个有纲领的文学运动,它是创作界自发的对西方现代派进行有限借鉴的艺术探索。

(一)现代派小说的发端几乎在朦胧诗出现的同时,小说创作中就出现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夜的眼》、宗璞的《我是谁》等现代主义的尝试之作。

1.意识流小说。

包括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一系列小说,李陀的《七奶奶》、《自由落体》,李国文的《月食》、《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这些小说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打破物理时空,采用象征、时空切割、视角跳跃和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流动的不确定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心灵深处的潜意识。

这些作品注重向人的内心世界开掘,但排除了阴暗病态的非理性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锋小说的探索
内容摘要:本文重在解读先锋文学中先锋小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探索
关键字:先锋小说叙事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元叙事反叛
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传入了中国,对中国新时期及其后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80年代的当代文学实践中,都有着现代主义的深刻痕迹。

80年代中后期,与现代主义相关的先锋文学探索,集中爆发形成一股潮流。

这期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已经不再像80年代初那样呈现“粘着”状态1,文学不再服务于政治。

新时期文学以西方现代文学为参照物,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文学变革,小说则有了“寻根”、“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等的出现。

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在小说形式上所做的实验,出现了被称为“先锋小说”的创作现象2。

“先锋小说”的出现意味着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正式登录。

“先锋小说”以马原、刘索拉、孙甘露、余华等人为代表,他们以一种对于当时中国而言极为新奇的形式引发了一场小说探索与实验运动,“先锋小说”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叙事、意义、语言等层面。

先锋的姿态首先表示现在叙事层面,叙事上的先锋将先锋小说放在了与传统小说对立的位置上。

先锋小说的探索始自文本,他们从文本出发,对叙事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

马原是先锋小说的先锋,他在1984年发表的短篇《拉萨河女神.》,就以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和结构引起了文坛关注,之后他的《冈底斯的诱惑》等一系列作品,以一种革命性的形式在文坛掀起了先锋小说的浪潮。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先锋小说代表作。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所见所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特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这部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地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

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是喜马拉雅山雪人;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师的拒绝,以及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

3几个故事虽在人物上某些地方有重叠,但实际上毫不相关,是对传统小说的颠覆。

这部小说很到位地体现了“马原的叙事圈套”,先锋小说对于元叙事技法的借鉴。

马原在《冈底斯的诱惑》第十五章中让叙述者站出来讨论作者的创作构思和处理:
故事到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显然会有读者提出一些技术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

我们来设想一下。

A.关于结构。

这似乎是三个单独成立的故事,其中很少内在联系。

这是个纯粹技术性问题,我们下面设法解决一下。

B.关于线索。

顿月截至第一部分,后来就莫名其妙地断线,没戏了,他到底为什么没给尼姆写信?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后面的情节当中?又一
个技术问题,一并解决吧。

1《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2“先锋小说”在当时或被称为“新潮小说”、“实验小说”,最早命名吴亮《马原的叙事圈套》,张颐武《小说实验,意义的消解》
3《冈底斯的诱惑》百度
C.遗留问题。

设想一下:顿月回来了,兄弟之间,顿月和嫂子尼姆之间将可能发生什么?三个人的动机如何解释?
······
首先顿月不会回来(也不可能回来,排除了顿月回来的可能性,问题就简单了),因为他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

作者在这里有意识地让自己讲述的内容不确定。

年轻的探险队长邀请人参加他的探险队、进藏的老作家与另一人的交谈、猎手穷布的父亲的奇遇、两个进藏青年去看天葬而其中一个喜欢的姑娘车祸死亡、穷布自己的故事、顿珠与顿月两兄弟的故事等各个情节之间缺少了一个内在的有机联系。

读者可以猜测,这些事都是其中一个人的所见所闻。

但是在这第十五章,作者跳出的这些关于结构、线索和遗留问题的讨论把这推测给消解了。

这就会让读者不得不思考这到底是部什么小说,要说明的是什么主题,但不管怎么思考,都是得不出令人满意的答复的。

这就是马原在叙事视角、讲述逻辑上故意造成的混乱,以达到“叙事圈套”的目的。

《冈底斯的诱惑》这种叙述者在文本中对叙事话语本身的评论,就是元叙事,这种叙事方法又被称为自我意识的评论。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马原是第一个运用这种作者介入作品构思的技巧的作家,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新鲜感和陌生感,许多读者和作者们都惊呼“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马原元叙事手法的引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对传统小说的写作原则、叙述技巧进行了否定,它打破了现实主义手法一统文学界的局面。

马原对传统小说的叙事进行了彻底的反叛,而与他不同的是先锋小说的其他作家刘索拉等将关注的点放到了小说的意义层面,他们把西方现代主义的荒诞意识真正引入了中国小说。

这类先锋小说肯定了人生存的荒诞,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充满反叛精神,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但在荒谬的世界只能展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迷惘情绪充斥着这些小说。

这些荒诞意识的先锋小说对人类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抽象的追问,推进了精神层面的探索深度。

叙事、意义层面之外,是先锋小说探索的另一主要方面。

一些先锋小说作家迷恋在语言之中,甚至表现出语言至上的走向。

这些先锋小说作家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语言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存在的世界”4的观点深入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语言观是对传统文学中“文以载道”及“十七年文学”、文革时期语言工具论的反叛。

孙甘露的语言实验就是先锋小说在语言层面进行大胆探索的典范。

在孙甘露的小说里,语言有它自身存在的必然,它独自成为一个王国。

但他的小说忽略了语言的所指功能,语言在他的小说中往往难以确定意义,他在突出语言的同时,却削弱了小说的特征,这样的语言实验走向是在背离小说,只会离读者越来越远。

20世纪90年代后,马原封笔,余华等作家也开始转型,先锋小说的浪潮逐渐平息。

从某个角度来看,先锋小说的探索,可以说是中国作家在特殊的背景下向世界文学学习的一个过程。

这个探索也推进了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

综观先锋派小说作家们的创作,可以看到,作家们多年的实践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相当的成就,但我们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巨著。

这反映出了先锋小说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但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探索为其后当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很大的新的可能性空间。

4罗兰·巴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