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正补法思想浅谈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率(lǜ律):一定的标准和比率。此用如动词, 意为比例。
条:分条列举。 左:下面。 原补:《儒门事亲》卷二中的一篇,全名为《推 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预:参与。
一言:一句话。引文见《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 病诠
张从正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 人(1156-1228),睢州考 城人,是金代的著名医 家,兴定年间(1217-1222) 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的“攻下派”的创始人。 张子和一生著述颇多, 最著名的就是与学生麻 知几、常仲明等共同写 成的《儒门事亲》。
过:外乎。 表实:谓表邪盛实。以下四句言邪实是因,正虚 为果。
纯:完全。
渠:他。指代庸工。 终老:年老;到老。《论衡· 无形》:“终 老至死。”
鲧(gǔn滚)湮洪水:鲧,亦作“鮌”,传说为 原始时代的部落首领,封崇伯,奉尧命治水。他 采取築堤之法,九年未平,被舜杀死在羽山。 《山海经· 海内经》:“洪水滔滔,鲧竊帝之息壤 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於羽郊。鲧 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国语· 晋 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於羽山,化为黄 熊,以入於羽渊。”另见於《楚辞· 天问》等。湮, 阻塞。
具:陈述。 补论:《儒门事亲》卷三有《补论》 篇,其论补曰:“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馀者 损之,不足者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馀而阴 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馀而阳不足,则当 损阴而补阳。热则芒硝、大黄,损阳而补阴也; 寒则乾姜、附子,损阴而补阳也。岂可以热药而 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经》曰: ‘因其盛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此之谓也。”
交驰横骛(wù务):谓邪气盛实扩散。横骛,縱 横奔驰。
脉脱:谓脉息微弱将绝。
始:方才。
张从正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张氏用补虚方药非常谨慎,认为不到非 补不可的程度,不宜轻易用补。因为 “凡 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 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他把 补法分为六种,对 “脉脱下虚,无积无邪 ” 的虚症病人,辨证用之,但终需食补。 “贵流不贵滞,贵平不贵强” 特点:
① 反对无病之体滥用补剂
适用范围——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凡宿食邪滞蕴结在胃脘以下,“积聚 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都可以用下法, 无论“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 可泄而出之”。 下法广泛运用于临床个科,除一般的可 下之证外,他如目黄、九疸、食劳,也可用 茵陈蒿汤或导水丸、禹功散泻之;腰脚胯痛 可用甘遂粉下之;落马、坠井、打仆、闪肭、 损伤等引起的肿痛剧烈者,可用通圣散送导 水丸,峻泄三四十行,使气血流通,即 “痛止肿消”。
张氏所说的吐法范围很广,“如引涎、
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因此,只要邪在上如风疾、宿食、酒积
等大实大满之症,皆可以吐。又如伤寒和杂
病中的某些头痛,痰饮的胸胁刺痛,痰厥失 语、牙关紧闭、神智不清,眩晕恶心等,
“凡在上者,皆宜吐之”。
论治方药——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伤寒头痛,用瓜蒂散; 杂病头痛,用葱根白豆豉汤; 痰食积滞,用独圣散加茶末少许; 两胁肋刺痛因水滞者,用独圣散加全蝎 梢等等。 张氏常用的药物有栀子、黄连、苦参、 大黄、黄芩、郁金、常山、藜芦、地黄汁、 木香、远志等三十六种。
下法禁忌——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以上三法,张氏往往在临床上兼用,或 先后使用,可见其心法娴熟。 洞泄寒中,伤寒脉浮,表里俱虚,厥 而唇青,手足冷内寒者;小儿慢惊,两目 直视,鱼口出气者,以及十二经败证都不 宜用下法。
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理论和实践
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理论和实践[摘要]目的介绍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从正的刺络放血理论及其应用。
方法:认真分析张从正的代表著作《儒门事亲》,整理其中的有关记载。
结论:张从正不但继承了《内经》、隋唐时代的学术思想,而且进一步创新和发挥,对刺络放血疗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主题词]刺血疗法/历史;金元四大家;张从正张从正(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自号戴人,提出邪去正安学说,为攻邪派的代表,金元四大家之一。
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
虽然他不专攻针灸,但对于刺络放血疗法的运用颇有心得。
根据《儒门事亲·卷一·八》的记载:”余尝病目赤,或肿或翳,作止无时。
偶至亲息帅府间,病目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不已。
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会, 速以铍针刺四五十刺,攒竹穴、丝竹穴上兼眉际一十刺,及鼻两孔内以草茎弹之出血。
三处出血如泉,约两升许。
来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
余自叹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
学医半世,尚缺此法,不学可乎?”我们可以知道,张从正是在行医半世,自己患眼病而束手无策的时候,遇到眼科医生姜仲安的刺络放血疗法。
神奇的效验,使他不得不自我感叹”不学可乎?”从此,张从正对刺络放血疗法不但在理论上潜心研究,更在实践中不断地发挥和创新。
1张从正刺络放血理论特色在理论方面,张从正首先秉承《内经》的学术思想。
例如,在遇到疟疾病人而不敢用药物治疗时,”乃取《内经·刺疟论》详之”,根据《内经》”血实者宜决之”的治疗原则,提出治火之法”在针则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又如,根据《内经》经脉”气血多少”的理论以及《素问·血气形志》篇”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提出”太阳阳明宜出血,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张从正刺络放血理论与《内经》的学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张从正在理论上也又有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刺络发汗论《儒门事亲·卷一·八》提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的论点,同样意义的结论还有”出血者,发汗之一端也”(卷二·十一)。
张从正“血气流通”理论渊源及学术价值
治微 观 化 的进 程 , 有 承 上 启 下 的 现 实意 义 和 启 迪 作 用 具
关键 词 血 气 流通 张从 正 中 医 学术 发 掘
中 图分 类 号 R2 31 2.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 0 9 0 — 0 9 0 62 3 7 2 0 )2 0 0 — 3
是在 《 内经 》 等经 典 医著 的基本 思 维理 念 上 发 挥 的一 学观 点之 一 。 氏 《 门事 亲 . 张 儒 推原补 法 利 害非 轻 说》 家之 言 张从 正 “ 气 流通 ” 中的气 与 血 的概 念 . 血 说 肇 言 : 君 子贵 流不 贵滞 , “ 贵平 不贵 强 ” “ 中生 百病 ” 和 强 始 于《 内经 》 天 地 合气 , 日为人 ” 《 问 . “ 命 (素 宝命 全 形 等哲 理性 医 学思 想 . 就是 视 “ 血气 流 通 ” 气 血运 行 正 f “ 论》 ,人 之所 有 者 ,气 与血 耳 ” 《 问 ・ 经论 》 等 平 无 碍 )为人 体 生 理活 动 的常态 . 血气 壅 滞或 持 强 )“ (素 调 )
有关 生 命 现 象 本 源 于 自然 界 的 “ 气 ” 人 乃 气 和 血 运 行 ” 邪气 侵阻 失 去正 平 的动 态平 衡 )则 是病 理 现 精 , ( 等微 观 物质所 充 斥 的有 形 之 物等 理论 这 种古 老 而 象 的学 术 观 点 , 疑 是受 到 《 无 内经 气 血 正平 ” 《 ( 素 朴 素 的唯 物 主 义 的 “ 气 论 ” 构 建 了我 国早 期 医学 问 . 真 要 大 论 》 , 血 气 不 和 ,百 病 乃 变 化 而 生 ” 精 . 至 )“ ( 素 问 ・ 经论 》 .血 气 已调 , 气 乃持 ” 《 《 调 )“ 形 ( 灵枢 ・ 痈 关 于人 体 微 观结 构学 中的气 和 血 的原 始 概念 而 张 从正 “ 气 流通” 思绪 , 原起来 应是构筑在 《 血 的 推 素 疽 》 等 康 复 医 学 思 想 的启 迪 。 此 可 以认 定 , 氏 ) 据 张 血 是 内经 气 血 以流 ” 观思 维 理念 微 问 . 气通 天论 气 血 以流 ” 的基 础 之 上 的 临床 微 “ 气 流通 ” 滥觞 《 生 观
浅述张从正论补法的现实意义
1创药邪
批滥用药补
倡 食 疗 补 养
张 从 正 力 倡 人 为 所 造 成 的 “药 邪 说 ” 他 强 调 “ 。 先 去 其药 邪 ,然 后及 病邪 ”( 《儒 门 事 亲 ・痿 》) 药 可 。 治病 ,妇孺 皆 知 ,然 用 之 不 当 , 药 亦致 病 。在 《 书 ・ 汉
泥;人之六味 ,酸、苦、甘 、辛 、成、淡 。故天 下之发病 , 多在 乎上:地邪发病 ,多 在乎 下;人邪发病 ,多在乎 中,此 为发病 之三也 “ ,这种 三邪理论 ,反映了张从正对邪气的独
知 几 润 色 之 , 而 仲 明 又 摭 其 遗 。 从 正 治 病 强 调 以 祛 邪 为 ”
病之常 也。 ”所谓 实,指邪实 ;所谓虚 ,即指 正虚 。可见 病 邪侵袭人体 , 必有 正虚之 处。 从正论病观 点:有因邪致病 、 张 论病 重邪 、祛邪安 正三个要点 。他指 出 :“ 之 中人 ,轻 则 邪 传 久 自尽 ,颇 甚 则 传 久 而 难 已 ,更 甚 则 暴 死 。若 先论 固其 元 气 ,以补剂补之 。真气未胜 ,而邪 气 已交驰横肉鹜 ,而不可 制 矣。 ”他把 妄 补 的庸 医 指 责 为 “ 皆鲧 湮 洪 水之 徒 。 ”所 以 张 从 正 治 病 力 主 祛 邪 , 认 为 “ 论 攻 邪 , 邪 去 而 元 气 自 复 先
特 见解 。 3气血流通论
艺 文 志 》序 及 六枝 略 中就 明言 医 者 治病 是 “ 草石 之 寒 本
温 , 量 疾 病 之 浅 深 , 假 药 味 之 滋 , 因 气 感 之 宜 , 辨 五 苦
六 辛 , 致 水 火 之 齐 , 以 通 闭解 结 , 返 之 于 平 。 ”“ 其 及 失宜者 , 以热益 热 ,以寒 增寒 ,精气 内伤 提 示人们 谨 慎 对待这 种因用 药不 当而造成 疾病 的致病 因素 。 医者须严 格 控 制 有毒 药 物 的使 用 , 遵 从 内经 》 无 使过 之 , 才 能勿
张从正汗吐下三法新识
( 方证相关或药证相关 )的特性 ,同时也使治法本 身含 有病证 与方药 的双 重属性 。 治法作 为病证和方药中介的意义:首先 ,使中
临床 如何更 好地 坚持综 合 采用多 种方 法和手段 治疗 疾 病从 而 提高疗效 有 较大 的现实 指 导意义 。
汗 吐下三 法并不 皆直 接攻邪
1 常仲 明病 湿痹 五 七年 矣 ,戴 人 令 上涌 之 后 , . 可泻 五七次 .其 药则舟 车丸 、浚 川散 、通 经散 、神 佑益 肾散 , 自春及秋 ,必 十余 次 方能愈 。 ……待至
何 灵 活运 用 -法 以及这 三种 治法 的作用 机理 ,则 没 二 有 深究 其实 质 ,这 不仅 在一 定程度 影 响 r 分认 充 识 张 氏三法 的学 术价值 ,而 且也影 响 了有效地 指 导
其中.而且赅括 了药物疗 法 、针灸疗 法、按摩疗 法、 气功 导引等等多种治疗手段。张氏还将刺血疗 法也 归为汗 法 ,认 为 “ m乃发 汗 之 一 端 ” 刺 。在 药 物 疗 法 中,除 了 内 服 之 外 ,他 又 采 用 了熏 、蒸 、 洗 、熨 、鼻 饲 给药 、外 撒药 未 等多种形式 的外 治方 法 因此 可 以说 ,张氏的汗 吐下 三法是包 括多 种治 疗手段 , 使用多种剂型的综合疗法的概括 ,是对诸 多治疗 方法 提纲 挈领 的分类 。从 《 门事亲》 所载 儒 的大量 医案 中可见 ,他 对许 多病 证的治疗 不是 一法
此 乃根据诸 多 具体治 法的作 用部 位和作 用趋 势 ,以
张从正
呼吸困难者:
开水灌服麝香0.06克,再用生姜一斤捣烂,
分两半,用布包好,放在笼内蒸熟后,用两块
布包裹,互相替换在患者胸背部用力摩檫。
大汗淋漓,虚脱者:
高丽参10克,干姜,炙甘草各20克,肉桂6 克,水煎服。 麝香0.03-0.06克/丁香0.3-0.6克。
藜芦:
用量
散剂:0.3-0.5克
煎剂:1-1.5克 中毒量与治疗量十分接近,0.6克即可引起严 重中毒,故有人提出以0.06-0.18克为宜。
初时考虑患者玄府不通,热不能随汗外解, 郁闭于内,从而口渴,心中如有火烧,饮水不能 从汗而出,故小便多,其病位在表,拟采用汗法 宣通孔窍,以银翘散加减。
处方如下:
银花12 牛子12 菊花10 连翘15 桑叶10 淡豆豉12 芦根15 薄荷6(后下) 甘草6 淡竹叶10
二、吐法
王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因失恋 而抑郁失眠,为控制自己打电话,常以胶带自缠 双手。抑郁日益加重,坐卧不安,服用抗抑郁药 而疗效不显.就诊时患者表情呆滞,胸中满闷欲 呕,食欲不振,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 证属痰浊堕阻,气机不畅。先拟涌吐浊邪, 取独圣散方义。甜瓜蒂5g,上药捣为末,以水煎 取药汁2g,每服约0.5g药量。半小时后不吐则 渐加药量。备冷粥待用。
治消渴——生藕节汁
车前子苗
淡竹叶
猪羊血等
地黄汁代饮水
(二)攻邪三法
1、汗法
含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辛散解表药 烙 针刺 灸 砭射 熏蒸 导引 渫洗 按摩 熨
适应范围——邪气侵袭,尚未深入,风邪诸疾 论治方药——辛温、辛寒、甘温、甘寒、苦温、
苦寒等
宜忌——因人 因地 因时 因证制宜 微微汗出,中病即止 汗后禁杂食嗜欲,忧思劳作
张从正论补思想探讨
张 从 正 论 补 思 想 探讨
戴 铭
广 西中医学院 ( 南宁 5 o 0 ) 3 o 1
提要 :通过对张从正著作 的分析研 究,发现他论补也有卓见。其论补思想主要有 :先治其 实, 后治其虚 ;谨慎用补 ,不尚药补 ,反对滥用补 法;损有余 ,乃所 以补其不足 ;养生 当论食补 ,谓 养 首 当益 胃。 ・
反 增 其 气 ,转 甚 于 未 治 之 时 也 。 …强 调 “ 用 补 , ” 虽
未 尝 不 以 攻 药 居 先 ,盖 邪 未 去 而 不 可 言 补 ,补 之 则 适 足 盗 寇 。 …其 次 ,严 格 掌 握 适 应 症 。 他 说 : “ ” 余
尝 用 补 法 ,必 观 病 人 之 可 补 者 , 然 后 补 之 。 … “ ”1 惟 脉 脱 下 虚 ,无 邪 无 积 之 人 ,始 可 议 补 。 [ 若 十 二 ”1 】“ 经 脉 败 甚 … … 止 宜 调 养 , 温 以 和 之 ”1 再 次 , 慎 …。
骛 , 而 不 可 制 矣 。 …所 以 必 须 “ 论 攻 邪 ,邪 去 而 ” 先 元 气 自复 也 ’】。 ’】 [
2 谨 慎 用 补 。不 尚 药 补 , 反 对 滥 用 补 法
木 补 之 者 ,必 久 而 增 气 ,物 化 之 常 。 气 增 而 久 ,天 之 由 也 。 久 服 黄 连 、 苦 参 者 ,而 反 化 为 热 ; 久 服 热 之 人 , 可 不 为 寒 心 哉 ! … 。 第 四 ,反 对 炼 丹 服 石 和 ”
解 。 今 择 其 要 ,次 述 如 下 。 1 先 治 其 实 。 后 治 其 虚
利 , 岂 复 计 病 者 之 死 生 乎 !… 他 指 出 : “ 议 者 尝 ” 盖 知 补 之 为 利 ,而 不 知 补 之 为 害 也 。 …而 当 时 所 谓 补 ”
(6)张子和学术思想简介
(6)张子和学术思想简介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因久居宛丘(今河南淮阳一带),故有张宛丘之称。
约生活于金正隆元年至金正大五年。
其幼承家学,随父习医,青年时任过军医,晚年曾在太医院供职,其学远则取法于《素问》《难经》《伤寒论》,近则私淑于刘完素,临床用药偏于寒凉,自述用河间辛凉之剂四十余年,论治消渴亦宗刘完素之学,而倡“三消当从火断”说,但其又不尽同于刘完素。
鉴于当时嗜补之习颇盛,凡治疾病,不问虚实,滥投温补,以致邪气稽留,为害甚烈,因而大倡攻邪论,主张“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治病一以汗吐下三法为主要手段,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有关理论及方法,被后世尊为攻邪派的宗师。
元人张颐斋序《儒门事亲》,盛赞其术,谓:“南渡以来,宛丘张子和出焉,探历圣之心,发千载之密,凡所拯疗,如取如携,识者谓长沙、河间,复生于斯世矣。
”清代医家王土雄亦对其评价甚高,称“自古以来,善治病者,若如戴人”。
张氏的著作惟《儒门事亲》一书,凡15卷。
据考,该书并非张氏一人之专著,其中前3卷系《儒门事亲》本书,计30篇,除最后2篇为弟子麻九畴记述外,其余皆为张氏手笔,麻氏润色;卷10、14、15系后人整理之作;卷13乃刘河间之《三消论》;卷11乃弟子常德补遗的张氏著作;余者均由张氏口述,麻氏执笔而成。
其学术思想略陈如下:一、病由邪生,攻邪已病1.病由邪生张从正认为疾病是由邪气造成的,邪气或由体外入侵而来,或由体内变化而生,停留于体内而不去,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正如其所云:“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人,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并指出由于邪气的来源有三,性质各不相同,因而侵犯人体的部位亦有所区别,其云:“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
”张氏的这一观点,是符合中医学传统认识的。
张子和攻邪学术思想研究
张子和攻邪学术思想研究作者:赵红霞贾海骅孙谊赵凯维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第07期[摘要] 本文探讨了张从正攻邪学术思想。
其理论来源于《内经》,明确提出了天邪、地邪、人邪的概念,据此提出治病攻邪论。
张从正祛邪理论有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三个要点。
创立了“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攻邪学说,治法以寒凉立论,提出阴阳损益并进的补益法则,体现出其以攻邪论为基础的补法特点。
张从正根据病邪所在的处所,提出了汗、吐、下三法的具体运用,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有关理论及方法。
[关键词]张从正;攻邪;思想研究[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089-02张从正(1150~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金睢州考城人。
师承河间刘完素,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典籍,颇有研究。
崇奉刘完素学说,认为“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
因此,创立了“六门”、“三法”学说。
主张邪气致病论,认为人之所患诸病,均非固有,皆系外来,俱属邪气,所以皆应攻治。
在治法上则专主攻邪,并提出了汗、吐、下攻邪三法,如《儒门事亲·补论二十九》[1]所提:“至于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实而不满,可下而已;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满而不实,可吐而已;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邪从外入,可汗而已。
然发表不远热,而无补之意。
”认为此三法足以治疗各种病证。
由于其在临床上常用泻下剂和催吐剂,尤其注意泻下法,故后世称之为“攻下派”。
1 治病力主攻邪“正”、“邪”早期肇始于《内经》,表现出“邪气”、“真气”实体性概念,如《素问·离合真邪论》从气候变化对经脉的影响、针刺补泻的方法与候气意义及真邪相合的诊察方法等,论述了真气与邪气的离、合同疾病的关系。
对于邪气的分类,《内经》有明确地阐述,认为邪有天邪、水谷之邪、地邪之分。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张从正(本)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张从正
一、生平及其著作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 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金元 四大家之一,学宗刘完素,主张 攻邪,攻邪派的开山鼻祖。
10余岁幼承庭训,从父学医,20
余岁悬壶应 诊。约50岁做了二三个月的随军医生,61岁被 召补太医,不久辞归 。晚年隐居宛丘一带,与 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致力于医学研究,写成 《儒门事亲》。
(1)汗法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表者,是皮毛、肌肤、腠理、 经络、六腑、苗窍等的总称。
含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辛散解表药 灸 熏蒸 渫洗 烙 针刺 砭射 导引 按摩 熨
出血
适应范围——邪气停留在皮肤经络之间,包括 风寒暑湿之邪,未深入脏腑者, 是最迅速而有效的方法。
具体应用——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景岳全书.卷三十一.杂病谟.痰饮.先君吐法记》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先君寿峰公,少壮时,素称善饮。后年及四旬 而酒病起,遂得痰饮之疾。多见呕酸胀满,饮食日 减,眩晕不支,惊惕恍惚,疾疟等证。相继迭出。 百方治痰,弗获寸效。因慕张子和吐法之妙,遂遵 而用之。初用独圣散、茶调散及齑汁之类。一吐而 稍效,再吐而再效,自此屡用不止。虽诸痰渐退, 而元气弗复也。如此年余,渐觉纯熟,忽悟其理, 遂全不用药,但于五鼓食消之后,徐徐咽气,因气 而提,提不数口而清涎先至,再提之,则胶浊后随 。自后凡遇诸疾,无论表里虚实,虽变出百端,绝 不服药,但一行吐法,无不即日尽却。后至六旬之 外,则一月或半月必行一次,全不惮烦,而鹤发童 颜,日增矍铄。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阅读提示本文作者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人,约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至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为宋金时代著名医家。
当过军医,金宣宗兴定年间(1217~1222),曾召补过太医,但不久即辞去。
与麻知几、常仲明等,日游水(许昌北汝河)之上,讲论医理。
医术高超,人称“望而尽其工,闻而尽其巧,问而尽其神,切而尽其圣,集工巧神圣于张从正一人”。
故有“神医”之称。
融贯《难》、《素》之学,其法宗刘河间,合李东垣、朱丹溪而为“金元四大家”。
刘守真是河间学派的创始人,张子和私淑河间学派,但有独创,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工于汗吐下三法,多有效验。
张氏性格孤傲,当时医学界对扶正驱邪两者的关系在看法上有分歧,子和所提“驱邪所以扶正”的学术观点及由此而创的攻病三法,甚为同道排斥,加之汗下吐这一套不符合伺候王公大人的需要,所以很不得意。
晚年尤消极,然临财廉,有医德,甚为人称颂。
课文简析文章论述了邪气为致病之因、祛邪所以扶正的学术思想,认为所有祛邪之法皆可归入汗下吐三法,集中地反映了张氏的医学观点。
这对当时滥用补法的现象具有针砭作用,但在对攻补关系的看法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第一段言邪实引起正虚,并举良、粗、谬、庸四工的治疗特点,赞良工之治实,贬庸工之治虚;第二段说喜补乃时弊,并表示著文目的是“庶几来者有所凭籍”;第三段讲疾病皆由邪气造成,说明运用攻邪之法的根据;第四段述有邪积不可补,无邪积始可补,分清攻补之法各自适用的范围;第五段析三法的不同用途,并以《内经》论证祛邪唯有三法;第六段将治法归为上行、解表、下行三类,阐明三法能概括众法;第七段叙《儒门事亲》编排的特点以及这样编排的原因。
虚实:指正气虚和邪气实两种表现。
表实者里必虚:如果体表邪气实的话,体内必然正气虚。
者:助词,此有表假设之义,作"如果……的话"解。
常:一般规律。
良工:良医。
古代称医生为治病之工。
浅析张从正论补
浅析张从正论补万家灯火,共聚佳节浅析张从正论补摘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在力主攻那的同时,并非否定补虚的重要。
本文从寓补于攻、寓补于调、寓补于食三个方面,分析了张从正村补法的认识。
在邪气与正气、祛邪与扶正的关系上,张从正所进行的阐发与众不同,对后世医家不乏启迪。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以其独特的攻邪理论和汗、吐、下三法确立了自己在祖国医学史上的地位。
从正传河间之学而多有发挥,目睹“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赅尽治病诠》)的滥补状况,他以疾病非人身固有,乃邪气侵袭所致立论,主张“攻邪已病”,并赋予了汗、吐、下三法更丰富的含义。
然而,在力主攻邪的同时,从正并非否定补虚的重要,他说:“不虚者强补,不实者强攻,此自是庸工不识虚实之罪也。
岂有虚者不可补,实者不可泻之理哉”(《儒门事亲·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
在邪气与正气、祛邪与扶正的关系上,张从正所进行的阐发与众不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1、寓补于攻张从正在对《内经》的研读中得到启发,指出:“灵枢经谓,刺与污虽久,犹可拔而雪,结与闭虽久,犹可解而决去”(((儒门事亲·腰胯痛》)。
因此.对于非人身素有之致病邪气,他主张宜速攻、速去,而不可揽而留之。
正如明代名医李中梓所言:“虚证如家贫室内空虚,铢铢累积,非旦夕间事,故无速法;实证如寇盗在家,开门急逐,贼去即止,故无缓法”(《医宗必读·辨治大法论》)。
邪气的侵袭和传变可在瞬间发生,若不及时治疗,便会导致不堪收拾的后果;而正气的损伤和恢复均非朝夕之事,需假以时日。
治病有先后,不可乱投,从正主张治病应“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赅尽治病诊》)。
通过祛邪而达到扶正的目的,攻邪之中蕴含补虚之意,所谓“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
明清时期金元四大家对于体质辨证的
明清时期金元四大家对于体质辨证的差异xx20180221054一、寒凉派1、学术背景(1)战乱频繁、疫病流行(2)《和剂局方》在当时十分盛行,而其中用药多偏于温燥,用于当时普遍存在的温热病很难治愈2、学术思想寒凉派代表人物刘完素的学术思想是提倡“火热论”,即“六气皆从火化”。
自晋唐以来,关于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医家多重视阳气虚衰之说,盛行用温燥药壮阳。
故刘完素根据内经理论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老年人多为“气衰”及“阴虚阳实”之体。
攻邪派3、总结刘完素将完善了体质辨证中的气虚、阴虚体质理论。
二、攻邪派1、学术思想张从正的学术观点是“祛邪扶正”,他精通邪气致病和气血流通的理论,因此对补法的运用十分谨慎,强调应当针对病情,不能滥用,至于病后进补与否,还要看病人的体质状况。
2、总结张从正没有侧重于类似阳虚或阴虚的某一种体质,而是注重探讨人的先天禀赋以及后天发育影响下的体质强弱,并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性的进行补或泻法。
三、补土派1、学术背景“彼当金元扰攘之际,人生斯世,疲于奔命,未免劳倦伤脾,忧思伤脾,饥饱伤脾,何莫而非伤脾也者”。
可见当时李杲的生活环境由于社会因素十分恶劣,战乱频发。
2、学术思想李杲强调饮食失调会导致脾胃受损,进而造成体质的偏颇,提出了著名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注重“元气”的生理作用,认为脾胃与元气有密切关系,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3、总结由以上可知,李杲往往从后天之本“脾”这一个脏来治疗疾病并辨别体质强弱,和其他的金元四大家相比并非注重于对气血阴阳的探究。
四、滋阴派1、学术背景江浙地区,人的体质大多比较脆弱,其中富贵者多膏粱之体,酗酒纵欲,精竭火炽;而贫困的人多饥寒交迫,愁肠百结,郁火内生。
朱丹溪还受宋元理学影响较深,常援引理学解说医理。
2、学术思想朱丹溪提出了“少火”与“壮火”理论,并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他的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倡饮食茹淡养胃阴、节育保精护肾阴、降火清热滋真阴3、总结朱丹溪是吸取了其他金元四大家的精华,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完善了体质学说中的阴虚体质。
医古文赏析《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原译)
医古文赏析《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原译)本文节选自《儒门事亲》,作者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自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
张氏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偏于寒凉。
他认为外邪是致病之因,治法应以祛邪为主,扩大了《伤寒论》中关于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
由于他在治疗上偏于攻下,后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派别为攻下派。
《儒门事亲》成书于公元十二世纪二十年代,由张从正与麻知几、常仲明辑著而成。
全书共十五卷,内容包括医论、诊断、病证、治法等,主要阐述了张氏运用汗吐下三法治病的理论和经验,并列举各种病证共二百余例说明其攻邪治法的疗效。
本文概述了祛邪所以扶正的学术观点,认为所有祛邪之法皆可归入汗吐下三法,集中反映了张氏的医学思想。
这对于滥用补法的现象具有针砭作用,但于攻补关系,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片面性。
【原文】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
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
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
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之也。
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
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知觉。
夫粗工之与缪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译文】人身不过分为表和里,气血不过分为虚和实。
表实的人里一定虚,里实的人表一定虚,经脉实的人络脉一定虚,络脉实的人经脉一定虚,疾病的常见现象啊。
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先攻其实邪,后补其正虚,也有不再补其正虚的时候。
粗浅的医生治疗疾病,或者补其正虚,或者攻其实邪,有时侥幸取得疗效,有时无效。
荒谬的医生治疗疾病,使实邪更实,正虚更虚,他们贻误病人的迹象常常很明显,所以可以知道(他们的错误)而谴责(他们)。
漫谈间接补法
漫谈间接补法摘要】补法是中医重要的治法,属于“八法”之一。
其可以分为直接补法和间接补法,直接补法即缺什么补什么,而间接补法是依据中医特有的基础理论确立的,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运用:1、阴阳互济;2、五行相生;3、资其化源;4、精气血津液相生;5、“以通泻为补”。
若能灵活运用间接补法,不仅能达到补虚的目的,而且避免了直接补法的弊端,还体现了整体观和治病求本原则。
【关键词】治法间接补法理论探讨补法是中医重要的治法,属于八大基本治法(即“八法”)之一。
其具体应用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肝、补心、补脾、补肺、补肾之别,但这些都属于直接补益方法。
而间接补法是根据中医特有的基础理论或学说而确立的治法,比较奇特,运用起来也比较灵活。
其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运用。
1 阴阳互求1.1阴中求阳治疗阳虚证时,在补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谓“阴中求阳”。
因为阳气的机能活动需要以阴精为物质基础,“孤阳不生”,故在补阳的同时佐以滋阴,则阳气得到阴精的资助而生生不息。
诚如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全方在一队滋阴药中,少加温阳桂枝、附子,“微微生火,以生肾气”,乃“阴中求阳”之治,主治肾阳不足证。
肾阳虚则阴不化,阳无阴则独亢。
若但知阳虚补阳,则阳无阴配,必不能安居于下而独亢于上而无根[1]。
1.2阳中求阴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
因为阴精得不断化生需要阳气的推动、温煦,“独阴不长”,故在补阴时佐以补阳,则阴精得到阳气的鼓动、气化而源源不绝。
诚如张景岳说:“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代表方三才封髓丹,此方滋肾阴泻相火,方中天冬、熟地、黄柏滋阴泻火,配以甘温之人参、甘草及辛温之砂仁,取“阳中求阴”之义,使“阴得阳助则源泉不竭”。
正如李中梓《医宗必读·卷之六·虚劳》说:“独阴不长,春夏之温可以发育,秋冬之寒不能生长,虚者必补以人参之甘温,阳生阴长之理也。
亚健康防治中的张从正攻邪思想应用价值
亚健康防治中的张从正攻邪思想应用价值摘要】张从正对公元十一世纪前中医邪疗法成就进行总结,且自称为攻邪学派。
在治疗学上强调中医需注意给出治疗邪以出路的思想,系统总结应用汗、吐、下三法规律;病机学上强调热病发生内在关键,则是“胃肠不洁”、“气血壅滞”;病因学上充分肯定造成热病发生关键因素,则是外邪所造成。
而亚健康是介乎疾病及健康间的次等健康及临床状态。
这类人群出现适应能力及精神活力下降,且无明确疾病,假设不及时纠正则容易引起身心疾病。
本文主要致力于探究亚健康防治中的张从正攻邪思想应用价值。
【关键词】亚健康;防治措施;邪去正安;思想;价值;攻邪理论【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343-011.张从正攻邪学说特点主要有两点依据为张从正攻邪学说的理论提供支撑,其一是人体血气以流通为贵。
当失畅则招来外邪,产生内生之邪。
邪既内踞,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血气的壅滞。
其二,人体之所以发病,是因为邪犯人体,且邪气入侵,去则正安,留则伤正。
假设不及时选择祛除病理产物、病邪,则会使疾病迁延难愈,招来病邪蔓延。
所以说,治病的目的需恢复人体学期流通,以祛邪为要,借祛邪的手段实现。
除此之外,下述也是张从正攻邪特点:其一,不弃补法,知常达变;其二,遣方用药忌投温燥,力主寒凉,继承发挥河间学说;其三力求邪去而正不伤,攻中求巧,法中寓法;其四,以刺为攻,通导祛邪;其五,以丸、散剂最多,运用三法采用多种剂型;其六,主张治病先祛其药邪,倡“药邪致病”说。
2.亚健康及其产生原因亚健康指人们身心所出的一种低质量健康状态,介于健康及疾病间,又被称为是次健康、亚临床、第三状态等,且是全身性症候群,主要表现是长期极度疲劳。
此时机体已经存在潜在的病理信息,尽管症状轻微或者是无显著症状,身心出现种种不适,表现为对外界适应力降低或生命活力下降。
疲劳则是典型表现,且心理及生理双重不适则是和疲劳所相伴的。
张从正观后感
张从正观后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在力主攻那的同时,并非否定补虚的重要。
本文从寓补于攻、寓补于调、寓补于食三个方面,分析了张从正村对法的认识。
在邪气与正气、祛邪与扶正的关系上,张从正所进行的阐发与众不同,对后世医家不乏启迪。
真补之道,张从正谓之食补,五味调和则可补精益气,而他所阐述之食补当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以饮食五味、五谷、五菜、五果、五肉这些人体赖以生存,而为脾胃所喜的自然冲和之品,作为补益养生的实体。
其二,通过调理脾胃,使胃气得到恢复和保护,病人因此而能进饮食,正气也因此而得以充养。
张从正指出:“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
张从正既重视食补,亦重视食疗。
《儒门事亲》中记载了不少食疗处方,所涉及的病种也是多方面的,对于火热为病者如热厥头痛、腰胯大痛、恶痢、便血、经闭、落马发狂等,他常鼓励患者多饮冰水、果汁,多食瓜果蔬菜,他认为“凡治火,莫如冰水,天地之至明也”。
对于宜解表的患者,他则喜用酸辣葱醋汤助其汗。
对于宜下行祛邪的患者,他习用菠菱葵菜、车前子苗、猪羊血等通利肠胃等等。
总之,张从正以攻邪大家名垂于史,其对攻邪理论的独特见解与祛邪诸法的灵活运用,确对祖国医学治则治法的发展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尽管在补法的论述上,从正为补偏救弊、矫正庸医滥补之失而作的努力,不免言之过激,然其对邪正关系及攻补关系的思
辩,则对后世医家不乏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从正补法思想浅谈
李建香 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
摘要:金元时期,作为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治病多以汗、吐、下三法为主要手段,被后世尊奉为攻邪派的宗师。
然而张氏的补法却独树一帜,内涵极其广泛,提出“制其偏盛即补”的思想。
不论在攻邪中,还是在攻邪后,张氏都十分重视补法,重视气血宣通,其补法思想是非常独到的。
关键词:张从正@;气血宣通;补法;攻邪学派
doi:10.3969Πj.issn.100328914.2009.08.021 文章编号:100328914(2009)20821447202
张从正[1],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
张氏之学,宗奉《难经》、
《内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并受刘河间火热理论及其用药寒凉的影响,形成了以攻邪祛病为核心的独特学术思想,临证多尊崇汗、吐、下三法,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观点,以“攻邪派宗师”“医王”之名屹立于古往今来众多医家之中。
对于张从正的补法思想,世人多认为其已淡化,已摒弃,有时代的局限性。
可是,笔者认为张从正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治病八法”必是样样精通,而攻邪是其特长,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也就是说,张氏的攻邪方法是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的突起,是其功底坚实,精通诸法基础上的鲜明特色,这也是其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重要原因。
1 张氏补法的内涵
张从正提出“制其偏盛即补[2]”的补法思想,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直接针对虚损病证实施补益的方法。
在《儒门事亲・补论》中其弟子麻九畴指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是则补之之义。
”其已将“有余者损之”这种通常意义的祛邪之法明确列入张氏补法的范畴。
张从正在阐述补法时亦说:“余用补法则不然,去其气之偏胜者,其不胜者自平矣。
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故“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这些论述均反映了张氏攻邪即是补虚,祛邪足以扶正的学术思想。
如他在治疗胃肠方面的疾病时,认为“大积大聚,大实大秘,大涸大坚,下药乃补药也”。
当胃肠存在痰饮、宿食、热毒、虫积、瘀血等实邪时,无疑会影响正常的吸收、消化、转运、传导功能,且可累及其它脏腑经络。
只有运用攻下药祛除实邪积滞,才能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起到真正的补益作用。
张氏一贯重视血气流通,其指出“《内经》一书惟血气流通为贯”,提出了血气“贵流不贵滞”的思想。
血气宣通是保持健康,维持人体正气的重要因素。
而邪气侵袭会导致气血壅滞,营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可见,张氏补法的内涵是:采用多种途径(当然包括汗、吐、下等祛邪方法)[3],而达到促进气血宣通,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客观效果。
2 攻邪中蕴含补法
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明确指出“下中自有补”,“下药乃补药也”。
他认为“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并不仅仅局限传统意义的通便、逐水方法。
只要有邪实的存在,就可应用下法。
下之病邪可去,壅滞可除,达到促使气血流通,恢复人体正气的目的。
“陈菀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便是明证。
同时,张氏在使用攻下剂时,并非单纯的使用攻下药,而是攻中寓补,攻补结合。
张氏常用的诸多方剂是属于攻补兼施的:柴胡饮子由柴胡、人参、当归、白芍、黄芩、大黄、甘草组成;人参散由人参、石膏、滑石、寒水石、甘草组成;神功丸由人参、大黄、诃子皮、麻子仁组成等等。
另外,现代实验研究表明,“下法”确实有促进机体本身组织修复功能发挥的作用。
3 攻邪后运用补法
张从正十分注重药后食补,病蠲后补之。
他主张“及其有病,当先诛伐有过。
病之去也,粱肉补之”,“病蠲之后,莫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相五脏所宜,毋使偏颇可也”。
祛除致病邪气之后,让病人进食五谷,利用五味之性,针对机体所需补益,使五脏六腑安适,精气调和。
用食补的方法恢复人体的正气,促进机体的康复。
他尤其注重病人的胃气,曰:“善用药者,使病去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
”其明确指出胃为水谷之海,人之四季以胃气为本,饮食五味是人身正气的主要来源,是滋养身体的最基本物质。
在人体发生疾病之后,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采用饮食疗法来扶养正气。
因此,他强调以食物补虚调养,能够正常摄入所需营养物质,这就是掌握了补法的真正内涵。
但张从正也并不反对药后药补。
在应用汗、吐、下三法攻除邪气之后,他认为可使用补药滋补养正,助正气驱散余邪。
主要运用养阴清热,健运脾胃,调气和血
・
7
4
4
1
・
光明中医2009年8月第24卷第8期 C J G MC M August2009.V ol24.8
等补益之法,以此来“和平脏腑,调养阴阳,食进病愈”。
如张氏治疗一厥证患者,先用涌吐法使其苏醒,然后服用降心火、益肾水、通和血气之药,使粥食调养;治疗飧泄不止者,先用汗法,然后用胃风汤和平脏腑,调养阴阳,食进病愈;治疗妇人经闭,先用桃仁承气汤加当归攻之,然后用四物汤补血和血。
4 直接应用补法
对于纯虚无邪的虚损性疾病,张从正也会直接采用“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4]。
其曾明确提出,“余尝用补法,必观病人之可补者,然后补之”。
如他创制无比山药丸治疗病人虚劳,多日无力,别无热证者;用加减八物丸、当归饮子治疗男子肾虚;用当归散治疗妇人血崩;用养脾丸治疗小儿久泻不止转为秋深冷痢等。
张从正运用补法强调的是辨证用补,反对无原则的滥用、妄用补法,注重在严密、准确辨证的基础上当补则补,提出“可调则调,可补则补,各量病势,勿拘俗法”的思想。
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可用补法;脉细、皮寒、气少、泻利前后、饮食不入,为五脏皆虚,治疗当用补法;多日虚损无力、下元极虚之虚损病症,治疗亦用补法。
其补虚方药多选用补性平润,偏温不燥,偏凉不寒,补不滞腻之品,体现了张氏注重“贵流不贵滞,贵平不贵强”的思想。
总之,张从正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医学家,诸法皆通。
张氏补法的内涵广泛,思想独特,通过多种途径而达到促进气血宣通,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客观效果即为补法。
他不仅是攻邪派的鼻祖,也是运用补法的高手。
参考文献
[1] 叶川,建一.金元四大医学家名著集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1995:235—237.
[2] 易杰,王秀颖.张子和论补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1(2):
43—44.
[3] 杜同仿.张从正运用补法的特点[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
(17):126—128.
[4] 周海虹.张从正论补法探析[J].中国医药学报,2003,8(18):482.
作者简介:李建香(1984—),男,山东肥城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
(本文校对:过伟峰 收稿日期:2009-05-11)
疑难重症还是经方好
郑攀 河南中医学院方剂学科(郑州450008)
关键词:疑难重症;中医药疗法;经方
doi:10.3969Πj.issn.100328914.2009.08.022 文章编号:100328914(2009)20821448202
笔者有幸随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郑启仲主任医师侍诊多年,屡见老师每用经方而多起沉疴,特别是每遇疑难重症时还是经方建功,渐悟仲景制方之妙,现举数案以就教于同道。
1 大柴胡汤治高热颈项强直案
黄某,女,41岁。
恶寒高热、头痛项强已13天。
始因受凉而恶寒发热,经当地给予治感冒药治疗3天,发热头痛日见加重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待查”而住院。
查血常规:白细胞11300Π立方毫米,中性56%、淋巴43%,脑脊液(-),尿常规(-)。
经静脉补液、青霉素、先锋霉素、激素、解热镇痛剂及中药银翘散、白虎汤、羚羊钩藤汤等方药治疗,仍高热头痛,颈项强直,邀余会诊。
证见:恶寒,发热午后为重,体温达39℃以上,头痛,颈项强直,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已7日未行,舌质红苔黄燥无津,脉弦紧。
辨证:太少并病,热结阳明。
治宜:表里双解。
投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2g,枳实12g,大黄(后下)12g,葛根30g,生姜3片,大枣3枚。
1剂,水煎服。
嘱其停用抗生素、激素及解热镇痛药。
服上方后全身汗出,大便1次,色青黑、恶臭。
次日热退身凉,头痛止、颈项软,腹胀消、呕恶止,体温3618℃,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缓。
患者自述“我如无病一样”。
查血常规:白细胞8200Π立方毫米,中性58%、淋巴41%。
改小柴胡汤加葛根15g,调理3日,诸证消失,痊愈出院。
按:该案几位年轻医生都称:高烧项强10余日,大柴胡汤加葛根1剂收功,真乃神奇!恶寒、发热、颈项强直,为太阳表邪未解,经输不利;发热呕吐,病及少阳;腹胀满,大便7日未行,热邪已结阳明,投大柴胡汤双解少阳、阳明之邪,加葛根30g以救太阳,经义如此,何奇之有?脑脊液(-)已无“流脑”的可能,停用西药者,意在让年轻医生对经方的疗效有一确切的而真实的评价。
我们中医对自己的疗效不能自欺欺人,不能把西药的作用记在自己的“功劳薄”上!
・
8
4
4
1
・光明中医2009年8月第24卷第8期 C J G MC M August2009.V ol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