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正补法思想浅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从正补法思想浅谈

李建香 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

摘要:金元时期,作为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治病多以汗、吐、下三法为主要手段,被后世尊奉为攻邪派的宗师。然而张氏的补法却独树一帜,内涵极其广泛,提出“制其偏盛即补”的思想。不论在攻邪中,还是在攻邪后,张氏都十分重视补法,重视气血宣通,其补法思想是非常独到的。

关键词:张从正@;气血宣通;补法;攻邪学派

doi:10.3969Πj.issn.100328914.2009.08.021 文章编号:100328914(2009)20821447202

张从正[1],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张氏之学,宗奉《难经》、

《内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并受刘河间火热理论及其用药寒凉的影响,形成了以攻邪祛病为核心的独特学术思想,临证多尊崇汗、吐、下三法,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观点,以“攻邪派宗师”“医王”之名屹立于古往今来众多医家之中。对于张从正的补法思想,世人多认为其已淡化,已摒弃,有时代的局限性。可是,笔者认为张从正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治病八法”必是样样精通,而攻邪是其特长,是其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张氏的攻邪方法是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的突起,是其功底坚实,精通诸法基础上的鲜明特色,这也是其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重要原因。

1 张氏补法的内涵

张从正提出“制其偏盛即补[2]”的补法思想,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直接针对虚损病证实施补益的方法。在《儒门事亲・补论》中其弟子麻九畴指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是则补之之义。”其已将“有余者损之”这种通常意义的祛邪之法明确列入张氏补法的范畴。张从正在阐述补法时亦说:“余用补法则不然,去其气之偏胜者,其不胜者自平矣。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故“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这些论述均反映了张氏攻邪即是补虚,祛邪足以扶正的学术思想。如他在治疗胃肠方面的疾病时,认为“大积大聚,大实大秘,大涸大坚,下药乃补药也”。当胃肠存在痰饮、宿食、热毒、虫积、瘀血等实邪时,无疑会影响正常的吸收、消化、转运、传导功能,且可累及其它脏腑经络。只有运用攻下药祛除实邪积滞,才能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起到真正的补益作用。

张氏一贯重视血气流通,其指出“《内经》一书惟血气流通为贯”,提出了血气“贵流不贵滞”的思想。血气宣通是保持健康,维持人体正气的重要因素。而邪气侵袭会导致气血壅滞,营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可见,张氏补法的内涵是:采用多种途径(当然包括汗、吐、下等祛邪方法)[3],而达到促进气血宣通,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客观效果。

2 攻邪中蕴含补法

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明确指出“下中自有补”,“下药乃补药也”。他认为“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并不仅仅局限传统意义的通便、逐水方法。只要有邪实的存在,就可应用下法。下之病邪可去,壅滞可除,达到促使气血流通,恢复人体正气的目的。“陈菀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便是明证。同时,张氏在使用攻下剂时,并非单纯的使用攻下药,而是攻中寓补,攻补结合。张氏常用的诸多方剂是属于攻补兼施的:柴胡饮子由柴胡、人参、当归、白芍、黄芩、大黄、甘草组成;人参散由人参、石膏、滑石、寒水石、甘草组成;神功丸由人参、大黄、诃子皮、麻子仁组成等等。另外,现代实验研究表明,“下法”确实有促进机体本身组织修复功能发挥的作用。

3 攻邪后运用补法

张从正十分注重药后食补,病蠲后补之。他主张“及其有病,当先诛伐有过。病之去也,粱肉补之”,“病蠲之后,莫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相五脏所宜,毋使偏颇可也”。祛除致病邪气之后,让病人进食五谷,利用五味之性,针对机体所需补益,使五脏六腑安适,精气调和。用食补的方法恢复人体的正气,促进机体的康复。他尤其注重病人的胃气,曰:“善用药者,使病去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其明确指出胃为水谷之海,人之四季以胃气为本,饮食五味是人身正气的主要来源,是滋养身体的最基本物质。在人体发生疾病之后,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采用饮食疗法来扶养正气。因此,他强调以食物补虚调养,能够正常摄入所需营养物质,这就是掌握了补法的真正内涵。

但张从正也并不反对药后药补。在应用汗、吐、下三法攻除邪气之后,他认为可使用补药滋补养正,助正气驱散余邪。主要运用养阴清热,健运脾胃,调气和血

7

4

4

1

光明中医2009年8月第24卷第8期 C J G MC M August2009.V ol24.8

等补益之法,以此来“和平脏腑,调养阴阳,食进病愈”。如张氏治疗一厥证患者,先用涌吐法使其苏醒,然后服用降心火、益肾水、通和血气之药,使粥食调养;治疗飧泄不止者,先用汗法,然后用胃风汤和平脏腑,调养阴阳,食进病愈;治疗妇人经闭,先用桃仁承气汤加当归攻之,然后用四物汤补血和血。

4 直接应用补法

对于纯虚无邪的虚损性疾病,张从正也会直接采用“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4]。其曾明确提出,“余尝用补法,必观病人之可补者,然后补之”。如他创制无比山药丸治疗病人虚劳,多日无力,别无热证者;用加减八物丸、当归饮子治疗男子肾虚;用当归散治疗妇人血崩;用养脾丸治疗小儿久泻不止转为秋深冷痢等。

张从正运用补法强调的是辨证用补,反对无原则的滥用、妄用补法,注重在严密、准确辨证的基础上当补则补,提出“可调则调,可补则补,各量病势,勿拘俗法”的思想。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可用补法;脉细、皮寒、气少、泻利前后、饮食不入,为五脏皆虚,治疗当用补法;多日虚损无力、下元极虚之虚损病症,治疗亦用补法。其补虚方药多选用补性平润,偏温不燥,偏凉不寒,补不滞腻之品,体现了张氏注重“贵流不贵滞,贵平不贵强”的思想。

总之,张从正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医学家,诸法皆通。张氏补法的内涵广泛,思想独特,通过多种途径而达到促进气血宣通,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客观效果即为补法。他不仅是攻邪派的鼻祖,也是运用补法的高手。

参考文献

[1] 叶川,建一.金元四大医学家名著集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1995:235—237.

[2] 易杰,王秀颖.张子和论补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1(2):

43—44.

[3] 杜同仿.张从正运用补法的特点[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

(17):126—128.

[4] 周海虹.张从正论补法探析[J].中国医药学报,2003,8(18):482.

作者简介:李建香(1984—),男,山东肥城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

(本文校对:过伟峰 收稿日期:2009-05-11)

疑难重症还是经方好

郑攀 河南中医学院方剂学科(郑州450008)

关键词:疑难重症;中医药疗法;经方

doi:10.3969Πj.issn.100328914.2009.08.022 文章编号:100328914(2009)20821448202

笔者有幸随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郑启仲主任医师侍诊多年,屡见老师每用经方而多起沉疴,特别是每遇疑难重症时还是经方建功,渐悟仲景制方之妙,现举数案以就教于同道。

1 大柴胡汤治高热颈项强直案

黄某,女,41岁。恶寒高热、头痛项强已13天。始因受凉而恶寒发热,经当地给予治感冒药治疗3天,发热头痛日见加重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待查”而住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1300Π立方毫米,中性56%、淋巴43%,脑脊液(-),尿常规(-)。经静脉补液、青霉素、先锋霉素、激素、解热镇痛剂及中药银翘散、白虎汤、羚羊钩藤汤等方药治疗,仍高热头痛,颈项强直,邀余会诊。证见:恶寒,发热午后为重,体温达39℃以上,头痛,颈项强直,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已7日未行,舌质红苔黄燥无津,脉弦紧。

辨证:太少并病,热结阳明。治宜:表里双解。投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2g,枳实12g,大黄(后下)12g,葛根30g,生姜3片,大枣3枚。1剂,水煎服。嘱其停用抗生素、激素及解热镇痛药。

服上方后全身汗出,大便1次,色青黑、恶臭。次日热退身凉,头痛止、颈项软,腹胀消、呕恶止,体温3618℃,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缓。患者自述“我如无病一样”。查血常规:白细胞8200Π立方毫米,中性58%、淋巴41%。改小柴胡汤加葛根15g,调理3日,诸证消失,痊愈出院。

按:该案几位年轻医生都称:高烧项强10余日,大柴胡汤加葛根1剂收功,真乃神奇!恶寒、发热、颈项强直,为太阳表邪未解,经输不利;发热呕吐,病及少阳;腹胀满,大便7日未行,热邪已结阳明,投大柴胡汤双解少阳、阳明之邪,加葛根30g以救太阳,经义如此,何奇之有?脑脊液(-)已无“流脑”的可能,停用西药者,意在让年轻医生对经方的疗效有一确切的而真实的评价。我们中医对自己的疗效不能自欺欺人,不能把西药的作用记在自己的“功劳薄”上!

8

4

4

1

・光明中医2009年8月第24卷第8期 C J G MC M August2009.V ol2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