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第一章 地球概述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地球概述

第一章 地球概述

A、弥散的、大致为球形的、缓慢旋转的星云开始收缩; B、因收缩和旋转,形成一个快速旋转的扁平圆盘,物质向中心聚集; C、继续收缩,形成原始太阳,留下物质环; D、各个环的物质凝聚成行星,沿轨道绕太阳旋转。
化学分凝序列模型
太阳系起源于一团热的星云团,起初大多数物质处 于气体状态,当旋转的星云冷却时,由气体凝聚出各种 固态化合物,形成颗粒,逐渐群集在一起,结合为细小 块体和微行星。这种微行星出现聚结,较大的具有较强 的引力,会吸引所有几乎已凝聚的物体。 如果行星在离太阳近的地方生长,某些物质要凝聚 就太热了,会因太阳辐射和物质流动而呈气体远离太阳。 在太阳近的地方具有高沸点的金属和岩石可以聚集,形 成类地行星(金星、地球、水星、火星),水星最靠近 太阳,因而也是最富铁的。而低沸点的气体在太阳系的 冷的外围形成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 星),并保持原始星云的成分——大部分为氢和氦。
(3)大气圈的作用
a.对生物的生存必不可少;
b.阻挡过强的太阳辐射:臭氧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
对地表生物起保护作用; c.阻止外来星体的撞击; d.调节地表温度:CO2可以强烈吸引和散射长波辐射, 对大气和地表温度有明显的影响,被称为温室气体;
地球的大小也恰好适当,它不至于小得 失去空气,同时也不太大,太大就会有相当 厚的大气圈,使很多有害气体也大量保存。
二、地球的诞生
有关太阳系成因的假说中,几乎都认为太 阳及地球等行星应具有相同的成因。
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认 为:太阳系最初是一团灼热而旋转的星云,因冷 却而收缩,收缩造成旋转加快,并形成扁平状, 赤道部分突出,当离心力超过引力时,逐次分裂 出环状物,最后,星云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阳,环 状物碎裂,凝聚为围绕太阳运行的地球和其它行 星。

普通地质学-绪论及第一章-地球概

普通地质学-绪论及第一章-地球概

绪论本课程是地质类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是为学习各自的专业课打下必要地质基础,是进入地学领域的入门学科,也是从事地质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外层——岩石圈(地壳+地幔上部一层岩石)自然科学(六大分支)数、理、化气象学——研究大气圈地学——————地质学——研究地壳→岩石圈天文、生物地理学——研究地表海洋学——研究海洋在地质学中所有的分支学科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地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岩石圈。

为了全面地研究地壳及岩石圈,地质学的任务越来越需要分出许多专门的学科分别承担,目前地质学已发展成为一系列互有联系的学科体系的总称了。

按其主要研究任务主要、有以下一些学科。

二.内容与分析1.研究地壳的物质成分及其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研究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有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质力学、地貌学、动力地质学。

3.研究岩石圈的形成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其中古生物演化特征的学科有地史学、古生物学、地层学。

4.研究矿床资源的调查及勘探理论与方法的分科,包括地质矿产调查勘探、地球物理探矿、探矿工程、遥感地质水文及工程地质等。

5.研究地球其他方面的学科,包括海洋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深部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

以上这些学科大多是我们今后某些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是我们今后三年中必修的主要内容,构成我们必备的地质学理论基础知识。

三.地质学在现代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2.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3.预报和减轻自然灾害地质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很多领域及日常生活中都广泛应用。

如城市建设、环境治理、兴修水利、道路桥梁、旅游、医学、农业学、所以具备一定的地质知识,不光是对从事地质事业的工作者,对从事其它专业的工作者来说,也是有很大帮助。

煤矿地质学第1章 地球

煤矿地质学第1章 地球

深海底部。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密度:地球内部密度总趋势是随深
度增加而增大。
二、压力: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随深度
而增大。
三、重力:它是由地心引力和地球
自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四、古地磁
古地磁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磁场。
五、地电
地球具有电性,局部的地电异常反 映出可能存在的矿体或地质构造。
六、地热
一、内力地质作用
(一)构造运动 :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地
壳组成物质变形变位的机械运移过程称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可分为升降运动和
水平运动。
(二)地震作用:地震是岩石圈内积聚 的能量骤然释放而引起的大地震颤。陷 落地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三大类。 1.地震的有关术语: 震源和震中、地震波、震级和烈度。
2.地震地质作用 ( 1) 孕震阶段
线状隆起地带,中央部位常有一条巨大
的裂谷。
3.海沟:海沟紧靠大陆海岸山脉组成海沟山 弧系;若海沟靠近大陆一侧为海时,组成
海沟——岛弧系。
4.深海盆地(大洋盆地):介于大陆边缘及
洋中脊之间的平坦地带。有深海丘陵、深
海平原、海山。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内圈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一)地球内圈的划分
由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与围岩发生
交代,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
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4)动力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是岩石在构造应力作
用下发生破裂变形及一定程度重结晶的
(2) 临震阶段
(3) 发震阶段
( 4) 余震阶段
3.地震的地理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3)大洋中脊地震带 (4)大陆裂谷系地震带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资料.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资料.
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 散逸层 电离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分层 特点
原因
对流层 0-10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 ①热量直接来自地面,
而降低,平均
水汽、二氧化碳随
上升100米,气 高度增加而减少;吸
温降0.6℃
收地面长波辐射能
②对流运动显著, 力降低,气温随高
天气复杂多变
度增加而降低
第一章 地球概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地球的一般特征 地球的圈层结构 岩石圈
第一节 地球的一般特征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小 轨道与行星不同
太阳系边缘或藏新的第九大行星
科学家们设想这颗隐藏的大行星应该是一颗气态巨行星, 非常巨大,其大小甚至可能与海王星相当,其质量约为冥王星 的5000倍。
②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10-50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增加
②水平运动,利于 高空飞行
① 对流层顶-距地表约
20km高度内,大气温 度变化微小且非常低 ,可达-80℃
②自20 km到平流层顶,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 线,气温随高度上升
对流层
太阳雪:受冷空气影响形成降 雪,同时高层云不足以遮住太 阳,于是出现一边下雪一边出 太阳的天气现象
可反射和散射紫外线,从而避免紫外线直接接触皮肤。 • 化学防晒剂是指能将紫外线吸收后再以一种较低的能量形态释
放出来的一类有机物。 • 让防晒成分贴紧皮肤,防晒产品添加油份。
臭氧空洞 ozone hole
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制冷 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对流层中不易 分解,进入平流层,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 分解产生氧化氯/氯游离基,游离基将臭氧 转化为氧气分子,使臭氧浓度减少。

地质学基础B01地球概述

地质学基础B01地球概述

1.3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 震级和烈度是表示地震强度的两种方法。 • 地震的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与地震波的振幅成正比,同一次地震只有 一个震级。
• 地震的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同一次地震,视距震中的距离不同存在不 同的烈度。分为12级。
地震仪
1.4 地震波
• 地震波由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 (L波)组成。
0
20
40
60 弧度(距离)
• 地震 时间/距离曲线图 :通过P波与S波传导时间差计算震中距离
• 地震波的 性质:
• 地震波与 光波类似, 遇到不同 介质界面 发生折射 结 构主要 是通过 地震波 了解到 的。称 为地震
• P波 成析成 • S波 像技术。
全球地形
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海沟、
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一 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二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三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一 地球的外部 圈层
• 大气圈 • 水圈 • 生物圈
大气圈中的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海洋——水圈的主体
全球年降水量分布图
全球地表径流排入海洋沉积物分布图
全球营养匮乏程度图
生物圈
全球植被分布图
非洲原野
海底世界
地球的家族成员
同样具有生存权力的地球成员
我也需要一个清洁的地球 !!!
宝贵的土地资源
它 担 心 什 么
二 地震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 地震 2. 地球内部层圈
03

年 新 疆 伽 师 巴 楚 地 震

基础地质学第一章——地球概论

基础地质学第一章——地球概论

第一章地球概论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地球概述介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球物理特征、圈层结构等基本特点第二节地质作用介绍地质作用的概念及作用类型第三节地球的年龄及地质年代地球年龄、地质年代的概念、地质年代的单位和地质年表第一节地球概述❑地球的位置❑地球的基本参数❑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1-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图片1-2 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一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一)、太阳系(solar system)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一个天体系统。

它包括了质量和体积最大的太阳,居于整个体系的中央,能自己发光和辐射热能。

围绕着太阳的是九大行星,由内往外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以及位于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和轨道不同于其他行星的彗星,也包括某些行星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卫星,所有这些行星均围绕着太阳转动称公转,同时各自又在作自转。

但它们自己都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

相对于太阳来说,所有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是很小很小的。

太阳的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3万倍,密度为地球的l/4。

太阳系行星从内向外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PS: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非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图片1-3 太阳系(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一般所说的地球形状与大小是指地球外壳及其表面水体的轮廓,从卫星拍摄的地球影像来看,地球为一球形体。

图片1-4 地球概略地说,地球是一个旋转的三轴椭球体,或近似的扁球体,其表面起伏不平,人们以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来理想地圈出一个完整的球体,作为地球形态的几何图形。

1975年第十六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会(IUGG)决定采用的数据如下:地球形状基本参数赤道半径:6378.137km 表面积:5.1007*108km2两极半径:6356.779km 体积:1.0832*1012km3平均半径:6371.012km 赤道周长:40075.24km最高点:8848.13M (8844.43)最低点:-11033M(马里亚纳海沟)海陆分布:海71%陆29%根据以上参数绘制的地球实测形状类似于一个略扁的梨形(三轴椭球体)。

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
莫 霍 面
Foundation of Geology
精品课▲件soso问问,2010
26
3.地球的圈层构造
(2)地表内部圈层:
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 2900km深度。横波到该界 面就消失,纵波波速降低。 地核是液体.以最早研究的 美国人古登堡的名字命名。 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 下为地核。
古登堡面
Foundation of Geology
精品课件
35
4.地壳的物质组成
三、岩石
三大岩类——成因分类
1、岩浆岩——占89%(地壳质量) 2、沉积岩——占5% 3、变质岩——占6%
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地表条件下,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沉 积、成岩作用形成
精品课件
6371 0
5
10 15
G g /c m 3
▲孙舒东,教学PPT
17
2.地球的主要性质
(2)地球重力:
地球的重力 :地球自 转引起的离心力和地球 引力的合力。
r
P
F
G
Foundation of Geology
精品课件
▲孙舒东,教学PPT
18
2.地球的主要性质
(3)地球重力的变化
0 Km
1、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海拔 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若将地球视为均质 1 0 0 0
地质营力:改变地表和地壳结构。 地质作用:由地质营力引起的作用,改变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地表形态。
地质营力
内地质营力
外地质营力
Foundation of Geology
精品课件
42
5.地质作用
二、地质作用分类

第一章 地球

第一章  地球

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人们不禁会问“他们为什么不来拜访我们”。答案是:“我 人们不禁会问“他们为什么不来拜访我们” 答案是:
也不知道” 也不知道”。
(三)天体的运动和年龄 据天文学提供的数据,任何天体都有新生、演化和衰亡。太阳从出现 50亿年 到现在,属于壮年期,在过50亿年 “红巨星”属中年期,再经过10亿年,它 将变成“白矮星”,属于末期,再过10亿年“黑矮星”、死亡。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大21km,地球的赤道半径是一个 椭圆形,其最长半径比最短半径大213m;北极凸18.9米; 南极凹25.8m的梨形。 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主要数据如下: 赤道半径:6378.140km 极半径:6356.779km
地球表面积:5亿1千万km2 地球体积:1.08×1012km3
(二)地幔
1、上地幔:33km—984km,平均厚951km。成分以超基性橄榄岩类 为主。因此这一层又叫橄榄岩层。 2、下地幔:984km—2898km,平均厚1914km。成分:金属氧化物 和硫化物。因此,这一层又叫金属矿层圈。
(三)地核: 地核: 是指古登堡分界面到地心。主要成分是高磁性的铁、镍物质, 故又称铁镍核。关于地核成分目前还有争议。 地核温度达3000℃,压力300万个大气压,物质密度较大。 大气圈 外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地球 地 内圈层 地 地 壳 幔 核
(三)生物圈:即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在大气圈 生物圈 10km的高空,地壳3km深处和深海底部,都发现有生物存在。大 量生物则集中在地表和水圈上层,包围地球形成一个封闭圈。 二、地球内圈层 (一)地壳 地壳厚度的一般规律是:大陆所在的地方较厚,海洋所在的地方 地壳厚度的一般规律 较薄,地壳平均厚度33km。 1、上层为花岗岩层,成分主要是Si、Al 2、下层为玄武岩层,成分主要是Si、Mg

石油地质学第一章 地球概况及地质作用

石油地质学第一章 地球概况及地质作用

片状赤铁矿(Fe2O3)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3. 岩石
岩石: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 按一定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花岗岩 (长石、石英、黑云 母和角闪石)
沉积岩:30000油气田,99% 三大类
地壳表层部分,占陆壳面积75%
岩浆岩 变质岩
按体积计算,地壳中火成岩占64.7%,变质岩占27.4%,沉积岩占7.9%
第三节 地质作用概述
地质作用:自然界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 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各种 地质作用过程。
一、地质作用的分类
地壳运动
地震作用
地球内部的旋转能、 重力能、热能、结晶 能和化学能
内动力地质 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风的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 地下水地质作用
搬运作用
赤道周长(2
km
2
8
2
3
12
3
质量(m):5.9742×1024kg
3.地球的表面形态 海洋:70.8% 陆地:29.2%
3500m 1000m 500m
陆地:
山地 >500m 丘陵 200-500m 平原<200m 盆地: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
状地形称为盆地
高原: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
第一章 地球概况及 地质作用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质作用概述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形态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唯一的既有浓密大 气和大量液态水,又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

(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

有自由空气异常。

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第1页共41页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11: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2:地壳结构:上层地壳即硅铝层或花岗质层为不连续圈层;下层地壳即玄武层也叫硅镁层为连续圈层。

地壳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层质之上有花岗质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其表面为海洋沉积层覆盖;次大陆型地壳:介于两者之间。

13: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第一章 地球概述 PPT

第一章 地球概述 PPT

化学分凝序列模型
在此要说明一件有趣的事,形成太阳系的原始 星云物质如果再多一些的话,太阳系中就可能出 现两个“太阳”。今天人们研究木星发现,组成 它的主要物质是氢和氦,与太阳极为相似,若它 的质量再大一些体积再大一些的话,那它的收缩 所引起的内部温度增高,就会达到氢氦聚变反应 所需的温度,那样的话,地球就有两个太阳,地 球上的生命可能也将不会存在,这又一次说明了 地球行星是多么幸运。
三、地球的演化
从地球形成,到有最古老的岩石记录(约40亿 年)之前的演化,可以称之为天文演化阶段,从有 岩石记录起的演化可以称之为地质演化阶段。具体 如下:
1、初始均一化的凝聚作用
初始地球形成可以看作一种无分选的凝 聚作用(大部分为硅化合物、铁镁氧化物、以 及少量天然化学元素)。
三、地球的演化
2、收缩增温阶段
3、加热、翻转、和分异地球形成阶段
随着放射性衰变热的积累,地球内部温度持续升高 ,使其在一定深度内达到物质的熔点。其中熔融的铁 由于比重大形成大的下垂体,并向中心下沉,置换那 里的物质,逐渐形成液态地核。
同时释放出大量重力能,估计这种重力能转化的热 能可使地球温度平均上升2000度,从而引起地球大部 分熔融。这时全球性分异开始,地球由均质的转化为 分带或分层的。内部为致密铁质的内核,外部为低熔 点轻质外壳,中间为过渡物质。导致地壳和大陆形成 ,也促使地内气体逸出,最终形成大气圈和大洋。
三、地球的演化
随着大规模分异作用的进行,地内热逐渐散失 掉,分异规模和强度逐渐变弱。热的传递也由对流 占主导转变为传导作用为主,这时地球由剧烈的天 文演化阶段,进入相对缓慢的地质演化阶段。
天文演化阶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思考,而到达 地质演化阶段后,地球便逐渐开始其它地质历史的 记录,从而使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分析这些记录, 得出认识,这就是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地球概况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地球概况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8km,质量占整个地球质
量的0.39%。
2005.8.10
50
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
花岗岩质层或硅铝层——上地壳的平均岩石成分、 平均密度(2.7/cm3)和波速都与以硅、铝为主的 花岗质的岩石一致。
玄武岩质层或硅镁层——下层的平均岩石成分、 平均密度(2.9g/cm3)和波速都与洋底所见的,由 硅、镁、铝为主的玄武岩相当。
2005.8.10
与理想旋转椭球体(虚线)的关系
5
2005.8.10
地 球 外 形
6
2005.8.10
地 球 外 形
7
地球的形态一般可看成是椭球体,也可认为是球 体。
地球接近于旋转椭球体,说明地球具有一定的弹 塑性,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的实际外形与旋转椭球体并不完全重合,说 明地球内部物质是不均匀的。
大气密度以地表附近最大,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 小,大气圈没有明显的上界。
根据气温的垂直变化,由下到上可将大气圈划分 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扩 散层)。
2005.8.10
10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2005.8.10
干洁大气
水气
100Km 以 下均匀层 中由三部 分组成。
干洁大气 水气 气溶胶粒 子
2005.8.10
29
四、地球的磁性
地球是一个磁化的球体,所以在它的周围空间都 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 地磁极和地理极是不一致的。 地磁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2005.8.10
30
现代地理极与地磁针指示的磁南北,为磁子午线方向。
磁偏角(D)——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 角。
2005.8.10

地质学基础-第一章 地球概述

地质学基础-第一章 地球概述
律: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等; 3.研究地球形成历史演变规律性:地史学,地层学,古 生物学:
4.研究各种矿产形成分布规律及对其调查勘探的理论和
方法: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找矿勘 探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 5.研究防范灾害,保护环境及利用环境方面内容:地震 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及旅游地质学。
地质学基础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勇
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 一、地球概述 二、地质作用 三、矿物、岩浆岩和变质岩 四、沉积岩 五、沉积相 六、地层 七、地质构造
巴基斯坦西南部地区9月24日发生7.7级地震后,距震 中约400公里的瓜德尔港附近海域冒出一座小岛。
泥火山是由泥浆(而非岩浆)喷发堆积而成的山。当地震 震级较大时,会导致距震中很远的地层也剧烈摇晃,造成 海底沉积岩层出现破裂、滑动,结果困在其下方的泥浆、 水和岩屑等在高压下随着气体(通常是甲烷)逃逸而喷出,
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一个非均质体。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安徽巢湖南陵湖组灰岩
安徽巢湖高家边组泥页岩
冰岛火山爆发
汶川地震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复杂性
各种物理变化 各种化学变化
常温常压 高温高压
自然过程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都具有
其发生、发展的条件和过程,都具有一定
的规律可循,这正是地球科学工作的重要 研究任务。
通过对现今发生的地质作用和自然规律 的观察与认知,推断过去发生的地质作用 及其规律。
将古论今 今天的地质作用只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一个片断,而过去的地质现象却记录了
全部过程,认识了过去就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主要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 (2)仪器观测 (3)大地测量 (4)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 (5)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 (6)历史比较法 (7)综合分析 (8)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讲解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讲解

地质复习纲要第一篇地球概述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1、海洋地形单元的划分(名称)三大单元:大路边缘,大陆盆地,洋中脊2、地球物理性质:地内温度的分层:外热层(变温层)——来自太阳辐射,向下递减,日、夜、四季、有变化。

常温层——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常年不变,其深度一般为20—40m增温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

3.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的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4.将今论古: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

★地温梯度——每深度增加100米,增加的地温值;地温级——每地温增加1摄氏度增加的深度。

地球内圈:划分原则--地震波在地内传播速度的变化★具体划分——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外核、过渡带、内核莫霍面——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波速突然增加。

地壳——由富铝镁的硅酸盐矿物的固体岩石组成地幔——由超基性岩类的岩石组成的。

地核——由铁和少量镍、硫混合物所组成。

古登堡面:横波变为零,纵波明显降低。

3、★岩石圈——地内软流圈以上、由地壳及上地幔上部的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即固态的上地幔上部+地壳=“岩石圈”★矿物——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均匀固体.★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丰度,是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岩石概念——岩石是矿物集合体,是按一定的结构构造组成的固体物质。

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得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

大气圈分层(具体特点不要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4、矿物的鉴定:形态——矿物的形状是指矿物的外貌特征,是矿物成分、晶体构造和生成环境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力学性质(解理、断口、硬度)硬度——指矿物抵抗摩擦或刻划的强度,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讲地质学基础--地球-1

讲地质学基础--地球-1

(二)海底地形
海洋是由海(SEA)和洋(OCEAN)组成的。海是围绕大陆 边缘与洋有一定间隔的水体较浅的水域,分为陆缘海与陆间海。 洋为远离大陆、面积宽广、深度大的水域。
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可把海底分为大陆边缘、洋中 脊和大洋盆地三个单元。
1.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通常可分为以下次一 级单元:
1)大陆架——围绕大陆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0度7分平均宽度约 75公里,深约60米,下界深度约为130米。
2)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地带,水深范围约为 130——2000米,平均见坡图度约为4度17分。宽度各地不,其上常 发育海底峡谷和陆坡阶地。
第二章
第一节 地球概况
地球
3)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坡度通常为 5′——35 ′ ,多分布于水深2000-5000米的海底。大陆基主 要由大陆坡上发育的浊流物质及滑塌物质堆积而成。
1)深海平原——靠近大陆边缘一侧、平均深度约为4877米,坡度 极小(<1/1000)的平缓地带。
第二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概况
2)海山与无震海岭
海山——洋盆中高度>1000米,呈孤立的锥状高地。多为 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无震海岭——多分布于洋中脊两侧,呈脊状隆起的高地,以无地震 或少地震为其特征。
见图
插图1 银河系
插图2 太阳紫外照片
插图3 太阳和行星的大小比较
插图4 太阳系鸟揽
插图5 水星照片
插图6 金星照片
插图7 地球照片
插图8 火星照片
插图9 木星与四个卫星照片
插图10 土星照片
插图11 地球四季的变化示意图
插图12 地球的卫星—月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 山 1000~500 200±
中、高山的较低部分
8
地质学基础
2.丘陵 大陆地表海拔高程在500m以下,切割深度不超 过200m的起伏地形。如川中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3.平原 面积广阔、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海拔高程在 600m以下的地区。如华北平原、松辽平原、长江中 下游平原。
9
4.高原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
把地磁场看成是一个均匀的磁化球体产生的磁 场,这种磁场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磁场。
地磁场还包含着两种:变化磁场和磁异常。 实际观测到的地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称为 磁异常。实际磁场大于正常磁场者叫正磁异常,实 际磁场小于正常磁场者叫负磁异常。 利用磁异常来探测地下矿产和地质构造的方法 叫做磁法勘探。在有磁铁矿、镍矿、超基性岩体的 地区,显示较强的正磁异常;在金、铜、盐、石油、 石灰岩等地区一般显示负磁异常。
13
地质学基础
3.海山 是洋底上孤立的隆起地形,高度大于1000m, 多呈圆锥状,边坡较陡。顶部平坦,隐没于水下的 叫平顶海山。海山顶端露出水面,则成为岛屿。
4.岛弧与海沟 岛弧是呈弧形延伸很长的火山列岛,常发育于 大陆架的边缘。岛弧靠大洋一侧常发育长条形的巨 型深海凹槽,叫海沟,海沟很窄,宽度一般小于 100km,但延伸可达数千公里。一边坡度陡,一 边坡度缓。 岛弧与海沟平行伴生构成一个统一体,合称岛 弧-海沟系。
地质学基础
1
地质学基础
一、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二、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2
4
地质学基础
3
1975年16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公 布了修订的地球参数如下:
赤道半径(a) 6378.140km 两极半径(c) 6356.755km 平均半径(R) 6371.004km 表面积(4πR2) 510070100km2 体积(4/3πR3) 1083157900000km3
16
三、地磁
地质学基础
17
地质学基础
地球的质量是5.976×1027g,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5.52g/cm3。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为2.7~2.8g/cm3 , 由此推测,地球内部的物质应具有更大的密度。
地球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不均 匀,在大约400、650、900、2885、4640km深度处 变化较明显,其中以2885km处变化最大。到地心可 达13g/cm3。
7.裂谷
是大陆上的一些 规模宏伟的线状低洼 谷地,延伸可达数千 公里,宽仅数十公里, 两壁为断崖。如东非 大裂谷,为一系列峡谷 和湖泊组成,全长 6500多公里。
地质学基础
11
地质学基础
地形单元 面积(106km2) 占海洋面积% 占地球面积%
大陆边缘
55.4
15.3
10.9
大陆基
19.2
5.3
22
三、地磁
地质学基础
地球是一个磁化的球体,具有两个地磁极,在 它的周围空间都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
地磁场的南北两极和地理两极并不一致,两者 相差1280km,地磁轴和地球自转轴有11.5°交 角。
有无数条磁子午线通过南北地磁极,地磁子午 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叫磁偏角;指北针偏在地理 子午线东边者叫东偏角,用“+”表示;指北针偏 在地理子午线西边者叫西偏角,用“-”表示。
3.8
岛弧-海沟
6.1
1.7
1.2
大洋盆地
157.2
43.5
30.8
洋脊
124.0
34.2
24.2
12
1.洋脊
地质学基础
贯穿洋盆,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底山脉,顶 部有中央裂谷的称洋脊或洋中脊;顶部无明显中央 裂谷的称为洋隆。
2.大洋盆地
海沟与海底山脉之间宽阔而又平坦的大洋底, 占海洋面积的43.5%,水深一般为4000~ 5000m,平均水深3700m。洋盆中表面极为平坦 的部分称为深海平原。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叫深海丘 陵,多为馒头状或覆盆状,相对高度仅数十至数百 米。
14
5、大陆基
地质学基础
是大陆坡外缘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区, 坡度仅5´ ~ 35´,由浊流和滑塌作用所带来的物 质堆积而成。地球物理资料表明有的大陆基下面过 去曾经是海沟。而现代海沟发育的太平洋型大陆边 缘缺乏这一地形单元。
6.大陆边缘
是大陆和大洋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连接地带, 包括:大陆架和大陆坡。
15
(1)大陆架
地质学基础
是紧靠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是大陆在水下的 自然延伸部分。表面平坦,坡度一般小于0.1°,平 均水深133m,最深可达500m,平均宽度75km , 一般是指水深在200m以内的水域。
(2)大陆坡
是在大陆架外缘转向深海海底、坡度较大的地 带。平均坡度为4.3°,最大可达20°,平均宽度 只有28km,坡脚深度为1400~3200m。
845
70000
可以用专门仪器来寻找地壳中局部放射性强度 较高的地区,即放射性异常区,进而寻找含放射性 元素及与放射性元素有关的矿床,这种找矿方法就 是放射性勘探。
28
地质学基础
根据地内温度的分布状况和地热来源,可分为 外热层、常温层和内热层:
1.外热层:是固体地球最外表的一个温度层, 一般陆地深度为10-20m,内陆和沙漠地区可达 30-40m。该层的热量来自太阳的辐射,因组成地 表的岩石和土层导热率小,温度向下逐渐降低的。
2.常温层:外热层下界一带,是一个厚度不大 的层带,温度大致保持在当地的年平均温度。常温 层一般在中纬度地区的深度大于赤道和两极地区, 内陆地区的深度大于海滨地区。
29
地质学基础
3.内热层:在常温层以下,热量由地球内部提 供。该层温度随深度的加深而逐渐有规律地增高, 即每下降一定深度便增高一定温度,地温增量有两 种表示方法:
25
地质学基础
地球磁性不稳定,有三种变化: 1、磁场强度变化:每天约有数十伽玛变动, 以及突发性的磁暴; 2、地磁极的移动:南北地磁极在缓慢地移动, 以磁北极为例:1600年位于78°42´N, 59°00´W;1700年75°51´N,68°48´W; 1980年78°12´N,102°54´W; 3、地磁极极性的变化:磁北极在地质历史中 曾经多次变为磁南极。
重力在此点就是加速 度,单位是厘米每秒平方 (cm/s2 )。
其表现就是物体有 了重量。重量等于物体质 量与物体所在位置的加速 度的乘积。
地质学基础
20
地质学基础
地表的重力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而且,重力 随处而异。原因有三:
第一、赤道半径大于两极半径; 第二、不同纬度自转角速度不同,赤道离心加 速度最大,是引力加速度的1/289,在两极离心加速 度为零; 第三、组成地壳的物质密度分布不均。 若不考虑最后一种因素,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 重力值可根据上述理论求出,此值称正常重力值。 任何一点的观测值与正常重力值的差叫重力异常。
18
(二)压力及其变化
地质学基础
地球内部的压力主要是指静压力。它是随深度 的增加而增大,在地表以下11km处的压力约为 1000MPa,33km处为1200MPa,在2885km处 为132500MPa,地心处估计高达360000MPa。
19
地球表面某点的重力 是该点所受地心引力和地 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 的合力。
21
地质学基础
引起重力异常的原因主要是组成地壳的物质密 度不均。物探中的重力勘探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通 过寻找地壳中局部重力异常区的方法来找矿,并可 帮助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及矿藏。
在地下由密度较大的物质,如铁、铜、铅、锌 等金属矿床,常显示正异常。由密度较小的物质, 如石油、煤、盐等非金属矿床,常显示负异常。
总质量:约为114800亿t; 分布范围:可达10km的高空,深可到地表以 下3km深处和深海底部; 构成: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类、植物、 动物。
41
地质学基础
地球具有弹性,地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传播并 穿越地球,在传播途中遇到不同的界面会发生折射 和反射,同时改变波速,来了解地球的内部情况。
地质学基础
1.山地 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地形起伏高差在200m以 上的地区叫山地。呈线状延伸的山地叫山脉,在成因 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的山脉总称山系。
名 称 海拔高度(m) 切割深度(m) 举

极高山 >5000
>1000
喜马拉雅山脉主体
高 山 5000~3500 1000~500 昆仑山脉主体
中 山 3500~1000 500~200 秦岭、大巴山脉主体
3
地质学基础
4
地质学基础
地球的外形是内部特征的反映: 第一、地球接近旋转椭球体,说明地球具有 一定的塑性,是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的结果。 第二、地球的实际外形与旋转椭球体并不完 全重合,说明地球内部物质是不均匀的。
5
地质学基础
二 、 地 球 表 面 的 形 态 特 征
6
地质学基础
7
(一)大陆地表的形态
构成:海水、大陆水体(河流、湖泊、沼泽、
冰川、地下水)、大气和生物中的水。 水体循环:水体互相转换,总量不变。
Hydrologic Cycle
38
各种水体的替换时间表
地质学基础
水体和水 极地冰川 世界大洋 高山冰川
地下水 湖泊 沼泽
土壤水 河水
大气水 生命有机体中的水
水体替换时间 近10000年
2500年 1600年 1400年
23
地质学基础
地磁磁力线在赤道地区是水平的,在两极地 区则是直立的;其它任何地区,地磁力线与水平 面之间都有一定的夹角,这个夹角就是磁倾角。 以指北针为准,下倾者为正(北半球),上仰者为 负(南半球)。
在地磁场内,某一地点磁力的大小,叫地磁 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