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A)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 分数:______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2.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法国空想社会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D、法国哲学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7.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C)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1.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C)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历史唯心主义1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种(C)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1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1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D)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1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规律16.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C)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17.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19.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答案
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答案(单选题)1: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人的本质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B:人的本质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C:人的本质不是变化的而是永恒的D: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是有阶级性的正确答案: D(单选题)2: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正确答案: D(单选题)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正确答案: D(单选题)4:事物的发展是上升的运动,这是由()。
A:主要矛盾决定的B:基本矛盾决定的C:辩证否定的本性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精确答案: C(单选题)5: “注意分寸” “掌握火候” “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A:适度原则B:辩证否定观C:实亊求是D:科学发展观精确答案: A(单选题)6:区分普通小我和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们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的照旧被动的D: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正确答案: A(单选题)7: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B: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C:唯物辩证法的总特性D: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正确答案: C(单选题)8: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A:有机构成B:价值构成C:技术构成D:数量构成精确答案: C(单选题)9: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精确答案: A(单选题)10: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客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答案: D(多项选择题)11:下列选项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积沉舟,绳锯木断C:物极必反D:防微杜渐精确答案: A,B,C,D(多选题)1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2章)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 )A.社会实践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伟人之言2.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B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3.反映论是( B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B.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4.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 B )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 B.为实践服务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5.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A )A.感觉 B.知觉C.概念 D.判断6.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B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概念、计算、试验D.概念、范畴、规律7.认识的本质是( C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D.在真理观上陷入了形而上学9. 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直觉、想象D.概念、范畴、规律10.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 A )A.有用即真理 B.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C.真理必有用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 B )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 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科学实验C.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动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13、实践的主体是( C )A.绝对精神 B人C.具有思维能力并从事实践和认识的人 D意识14、实践的客体是( C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 D客观物质世界15、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工具和手段C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D人脑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1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科学推向前进。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C、人D、人得意识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诡辩论得观点D、相对主义得观点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哲多选习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多项训练试题及参考答案1、静止是( )。
A. 有条件的B. 无条件的C. 暂时的D. 相对的正确答案:acd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寓意是( )。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参考答案:B、C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
A. 有事物有矛盾,有的事物没有矛盾 B. 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 C.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 D. 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参考答案:BCD4、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是( )。
A. 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C.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D.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正确答案:abcd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 )。
A. 新陈代谢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对立统一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正确答案:bcd6、辩证的否定是( )。
A. 事物自我的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全盘否定正确答案:abc7、质变是( )。
A. 由事物外部矛盾引起的 B. 事物处于显著变动状态 C.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 飞跃正确答案:bcd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
A.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C.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 二者相互联系正确答案:abcd9、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
A.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 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 C. 只有内因,没有外因 D. 内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变化的依据,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正确答案:ab10、辩证唯物法认为事物的性质( )。
A. 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 主要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C. 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D. 是由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正确答案:ac11、发展是指( )。
马原第二章 习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2章)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2章)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 )A.社会实践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伟人之言2.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B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3.反映论是( B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B.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4.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 B )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B.为实践服务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5.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A )A.感觉B.知觉C.概念D.判断6.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B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概念、计算、试验D.概念、范畴、规律7.认识的本质是( C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D.在真理观上陷入了形而上学9. 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直觉、想象D.概念、范畴、规律10.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 A )A.有用即真理 B.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C.真理必有用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B )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 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科学实验C.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动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13、实践的主体是( C )A.绝对精神 B人C.具有思维能力并从事实践和认识的人 D意识14、实践的客体是( C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 D客观物质世界15、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工具和手段C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D人脑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1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科学推向前进。
马原考试复习题-(附答案)解答
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绪论: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A 阶级斗争理论B 社会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2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ABCD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第一章: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是机械唯物主义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B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C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4.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6.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B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7. 马克思主义创立前,不存在: D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9.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 CA 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B 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10.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1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1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D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1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B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15.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CA 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B 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16.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C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 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7.“我思故我在”是D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8.“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是 C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19.下面关于唯物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DA.世界统一于物质需要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艰巨的发展来证明B.承认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C.唯物主义要求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D.唯物主义就是立足于人的感官之欲的逐利活动20.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2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
马克思期末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看,就是(C)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C.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D.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5.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会导致实践中的(B)A.教条主义、B.经验主义、C.形式主义、D.官僚主义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之所以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都具有(D)A.自觉能动性B.客观物质性C.直接现实性D.历史局限性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强调的是(D)A.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B.书本知识是根本不可靠的C.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0.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B.知觉C.表象 D分析1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2.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为真理,这个观点是(A)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3.承认真理的相对性(D)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1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不管是第一个阶段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还是从理性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检验,都是离不开理论的深刻指导的。
任何轻视理论,而只关注实践的行为,都不可避免的要沦为实用主义。
文/小庄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很多人还不是很理解。
《实践论》中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实践论》这很明显是强调实践的绝对意义和重要性。
但是同时,我们又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又是毫无疑问的强调理论的绝对意义和重要性。
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必然导致教条主义。
反之,只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必然导致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
那么,在人们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是什么关系呢?或者说,在人们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这篇文章,我们再次学习一下毛选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实践论》,来阐述一下实践和理论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一、认识的两次飞跃认识与实践的整个过程,是通过两次飞跃来完成的。
第一次飞跃,是在实践之中,将实践过程里获取的大量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人们在社会实践之中,比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实践、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里,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物质生活材料,物质世界的种种材料(现象)通过人的耳朵、眼睛、鼻子、身体等感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最开始是形成了感性认识。
这些感性认识积累得多了,通过提炼、总结、归纳之后,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和理论。
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这个阶段里,伴随着的是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存在到社会意识的一个过程。
当我们从对某一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后,就完成了第一次认识的飞跃。
然而,这个时候我们所形成的对某一事物的思想和理论,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没有证明,因此也不能确定是否正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选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选题及答案二、多项选择题1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 .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2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 .世界的可知性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6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7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8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9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10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12 .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 .理论脱离实际B .经验论C .教条主义D .唯理论13 . “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C .唯我主义观点D .反理性主义观点14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 .生而知之(孔子)B .不虑而知(孟子)C .不行而知(老子)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978年6月24日,《解放军报》发表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
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由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同客 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 ,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符 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 ,就要把主观认识和客观 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 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 会实践。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 跃的意义: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 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 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 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 出理论的作用来。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 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2. 实现由理性认识向 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 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第二,必须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必须采用正确的实践 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 特点,即人们遵循一定的 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 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 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 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 预期的结果,那么认识就 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 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 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 外的其它原因引起的,那 就是错误的认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答案: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1. 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2. 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3. 理论为群众所掌握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解析:
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需要认识的指导。
所以在实现了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还必须也必然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一个飞跃只是第二个飞跃的准备,第二个飞跃则是第一个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没有结束,理性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因为
1 认识的目的在于知道时间,改造世界.第一次飞跃并没实现这一目的,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2第一次飞跃并不能保证理性认识饿正确性,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只能依靠实践的检验.在第二次飞跃中,理性认识可以得到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化为物质力量。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坚定性。
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3)检验和发展认识。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
这是整个过程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