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包袱的语言特点

相声包袱的语言特点

摘要:相声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是起源于清末民间的以幽默为主要目的的语言艺术.而相声幽默的精华即是包袱。包袱是相声特有的幽默手段,其独具匠心的设计和三翻四抖的独特方式集中体现了清末至今相声艺人以及学者、文人的文化和智慧,而相声包袱的语言中也凝练了五千年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知识.本文通过探究相声包袱语言中的词汇、修辞等特点,力求对相声包袱的语言特点有一个理论性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也为语言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作出探索。

关键词:相声;包袱;词汇;修辞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jape for cross—talk

Abstract: the cross—talk is one of the rarit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s, which originated from non-governmental circl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main purpose of humour。 And the quintessence of cross—talk's humour is jape。 As the typical way of humour for cross—talk, jape has an ingenious design and repeated foreshadows as the special way of humour, which embody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predominant cultures and wisdoms of comic artists and scholar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ill now。At the same time, the language of cross—talk’s jape embodies the anima of Chinese culture for 5000 years, as well as plenty of linguistry. The text is trying to have a theoretical summary of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cross—talk’s jape, and lead the way to the exploration of linguistics’ application in the realm of art, by studying the vocabulary and rhetoric in the language of cross—talk’s jape。

Key words: cross-talk, jape, vocabulary, rhetoric

目录

1.引言 (1)

2. 相声包袱中词汇的特点 (2)

2.1 古语 (2)

2.2 成语 (3)

2.3 歇后语 (3)

2.4 外来语 (4)

3.相声包袱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4)

3。1 夸张 (5)

3。2 排比 (5)

3.3 反语 (5)

3。4 曲解 (6)

3。5 拟误 (6)

3。6 谐音双关 (7)

3.7 修辞手法在相声包袱中的综合运用 (7)

4.相声包袱中方言的运用 (8)

4.1 天津方言 (8)

4。2 上海方言 (9)

5.结语 (10)

1.引言

相声,起源于北京,发展于天津,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凡是听过相声的人,都认为相声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有“趣味儿”和“逗乐”。那么,相声艺术是通过什么手段把大家逗乐的呢?

显然,相声艺术的本质是语言。在话剧、朗诵、相声等艺术表演形式中,语言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相声则更依赖于语言产生笑料。在相声表演中,处处体现着语言艺术的精华。

提起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不得不说起它独特的幽默方式-—抖“包袱".

“包袱”就是相声的笑料。按照演员的说法,“包袱”是一个装满笑料的包裹。演员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将包袱皮打开,把笑料一件一件装在里面;然后又偷偷系牢包袱扣子,等待时机成熟突然抖落。由于笑料是在观众不知不觉中装在里面的,因此当包袱抖落时,观众一定出乎意料而失声大笑。同时又由于笑料是面对观众一件一件装在里面的,因此在大笑之余又觉得合理可信。这就叫笑得“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于情理之中”.[1]

下面我们试举一例,分析传统相声《戏剧杂谈》中的一段:

甲:我在外国留学的时候,得了一个博士学位.

乙:什么博士?

甲:戏剧博士。(铺“包袱")

乙:噢,那可不简单。

甲:当然啦.我在外国发表一篇关于戏剧的论文.四万余言。费了三个月的脑汁。外国的戏剧专家一看,真是普世奇文。( 装“包袱”)

乙:您这个论文的主题是什么?

甲:是戏剧与水利的关系.(系“包袱”)

乙:哎,戏剧与水利有什么关系呀?

甲:嗯?有密切的关系。唱戏唱得时间长了就得喝点水。( 做“喝水”状)(即抖“包袱")乙:啊! 这个。水利呀!( 翻“包袱”)[2]

这其中“铺"、“装"、“系”、“抖”、“翻”的几个过程简单展示了“包袱”的构成。

“包袱“在相声中的地位很重要,是揭露矛盾、突现主题、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段.恰如情节在喜剧中的地位一样。但是一直以来相声演员对于相声包袱中语言特点的研究大多是口传心授或是照猫画虎,鲜有系统性的理论阐述。而这也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限于篇幅,本文将从词汇、修辞和方言的运用三个方面来总结归纳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2.相声包袱中词汇的特点

相声是民间的艺术,以俗著称。但相声包袱的语言编排却不乏艺术色彩。尤其是相声语言中对于古语、成语、歇后语等甚至外来语的引用,往往会对包袱本身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1古语

相声中对古语的运用并非照抄照搬,二是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和修饰。这主要体现为两种:一是通过引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语句来达到其艺术效果;二是通过使用古语的语言风格进行二次文学创作.前者如相声《三节会》:

乙:这意思您要施舍施舍?

甲:咱不落这个呀!别说这话呀!施舍没有。

乙:你别嘀咕。

甲:咱不算施舍。“舍”字儿咱敢落这个?咱不算!无奈一样,富家有臭败之肉,贫家无隔宿之粮,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曾子曰:“不能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乙:这也是曾子曰?

甲:哎,嘿!

这其中“富家有臭败之肉……此率兽而食人也”一句,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这一片段中,演员不仅引用了古语,并且还巧妙地用白话来大致地解释出了这一段的意思,不仅使观众对古语的大意有所掌握,又因此造成反差,从而达到了“包袱”的预期效果,堪称佳作。

后者如传统相声《八扇屏》贯口中描述小妇人杨玉环,“在想当初,唐朝,有一位胖美女,此人姓杨名玉环字太真,只因唐明皇之子寿王李瑁选妃,杨玉环被召入宫,寿王一见大喜,即可纳为妃子,二人上殿面君,明皇一见玉环花容月貌,真乃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体态丰盈面容娇好,胜似后宫粉黛三千,暗想朕身为君主,富有天下,却无这样美貌的妃子,若得玉环侍寝,我愿足矣。”这段贯口讲述了唐明皇选杨玉环为妃这一历史典故,化用了古语的语言风格,使得言语简洁精练,宛如古典诗词一般,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听相声的同时,享受古典语言艺术的优美.

2.2成语

成语是我国汉语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相声演员就是利用成语的这个特点,创作并演出了一系列相声段子。例如马季、唐杰忠的相声《成语新编》中,两人制造了男女青年恋爱的情景,用成语和白话分别表达,让观众明显的感到成语的简洁凝练。例如:甲:小唐,你看今天风和日丽,我约你出来散散步,心里感到格外高兴,我对你一见钟情,你看你落落大方又含情脉脉,真使我有点手足无措。

乙:你看,就这么几句话,说出来多少成语。

2.3歇后语

相声中歇后语的使用主要是起到岔断喻体部分与释义部分, 强化幽默效果的作用.歇后语喻体部分制造悬念, 释义部分实现反转和突变。演员有意在喻体部分后停顿一下, 或借助对话将喻体部分与释义部分岔开( 相声行话称之为“垫砖”),使听众对喻体有琢磨

玩味的余地,悬念得以持续、强化, 谐趣意味也就更强了。例如相声《手的研究》:甲:你和我比也比不了。

乙:怎么比不了?

甲: 我是煤叉子挠痒痒-—

乙:怎么讲?

甲: 一把硬手。

乙:我是吊车上做指挥——

甲: 怎么讲?

乙: 一把高手。

甲:我是大姑娘绣百花——

乙: 是……

甲: 一双巧手。

乙:我是如来佛的大巴掌-—

甲: 是……

乙:一双神手。

2.4外来语

相声的语言具有灵活生动的特点,尤其相声语言中对外来语言的借鉴也值得一提。外来语言的引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旧时代艺人道听途说得来的只言片语,用在相声语言中起到滑稽的效果.例如演员们常说“今天我给你来点儿额勒金德的",意思是给说点儿好东西,这其中“额勒金德”就是外来语elegant音译过来的,这四个字说出来语音滑稽,能够起到幽默的艺术效果。

二、通过故意歪批曲讲人们熟知的外来语从而达到幽默效果。例如青年相声演员曹云金、刘云天的《学外语》:

曹:比如说,平常生活当中吃的,橘子。

刘:橘子怎么说?

曹:Orange.

刘:哦,这是橘子,香蕉呢?

曹:Banana.

刘:哎,爸爸怎么说?

曹:Father。

刘:妈妈呢?

曹:Mother。

刘:爷爷?

曹:Father的Father.

刘:啊?那要这么说奶奶就是Mother的Mother。

曹:别逗了那是姥姥!

这其中“Father的Father”、“Mother的Mother”就是利用曲讲外来语达到抖包袱的艺术效果。

3.相声包袱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相声语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构成一个个另人发笑的包袱,在笑声中针砭时弊,在笑声中惩恶扬善,在笑声中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和促使人们发现自身缺点。相声的语言风格是讽刺和幽默,这种语言风格包含着大量的积极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无论是在相声语言还是在相声表演中成为传达信息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积极修辞是相声的灵魂。积极修辞包括夸张、比喻、比拟、仿拟、飞白、曲解等修辞手法,以下结合几种修辞手法探讨积极修辞在相声中的应用。

3.1夸张

夸张是一种言过其实的修辞方式,就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故意对某些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作用、数量、时间等方面加以夸大或缩小。

例如:传统相声《开粥厂》,逗哏演员“马大善人”用很多夸张的修辞形容家族势力。

甲:去过没?好好,南马坡,北马坡,那些个房子都是我们家的.

乙:都是你们家的?

甲:哎,那些个房子,那些个大镇子,全是马家的.你打北京打听,京北一带黄土马家,那就是我们家。我们家的外号儿?黄土马家.

段子中,逗哏演员把京北南马北马坡一带所有房子都说成自己家的,一个“黄土马家”的外号,就表现了他家大业大的家族势力.

3。2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更多的结构相似、语义相近,与其相同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在一起,来表达比较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相声《夸住宅》中,大段大段的描述,足见演员的功底.

“你们家那时称得起良田千顷,树木成林,米面成仓,煤炭成垛,金银成帑,票子成刀,现钱成堆,骡马成群,鸡鸭成栅,鱼虾成池,锦衣成套,彩缎成箱,簪环成对,好物成抬,美食成品,妯娌成恨,兄弟们成仇。”

简单的一段排比,把段子中主人公的家族财产全面细致的描述出来,且押韵上口.

3。3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是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法。使用反语修辞,表面意思和作者内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例如:传统相声《八扇屏》中:甲:您可称的起是,乱石之中,您算是一块无暇的美玉呀。

乙:唉呀,不敢当,不敢当.

甲:乱草之中,会有您这么一棵灵芝.

乙:唉呀,过奖过奖。

甲:这狗食盆子里头,会有您这么大块儿的坛子肉。

乙:您太~~,那我还是狗食啊。你这是夸我呢吗?

逗哏演员看似夸奖,实则讽刺.

3.4曲解

所谓“曲解”,顾名思义,就是不按事物的固有含义去理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物或别人的原意。例如侯宝林的《改行》:

甲:光绪三十四年,皇上死了。

乙:死了就死吧。

甲:那年头儿要是这么说,你就有欺君之罪。

乙:那说什么呀?

甲:你得说皇上驾崩啦!

乙:什么叫驾崩啊?

甲:驾崩……大概就是驾出去把他崩咯!(枪毙的意思)

这其中通过对“驾崩”一词的曲解,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

3。5拟误

对于“拟误”一词,王希杰在他的《汉语修辞学》中这样解释:“拟误,就是有意识地利用语言或逻辑的错误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本文借用它来表示以下含义:为达到一种幽默搞笑的效果,故意设置一个误区让人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例如下面一段对话:

甲:人和人哪,都有一种关系。

乙:什么关系?

甲:比如说吧,你父亲和你叫父子关系。

乙:对.

甲:咱们俩也叫父子关系

乙:嗯?

甲:那就不行了。

乙:那当然不行。

甲:咱俩是同志关系.

乙:对。

甲:再比如,你和你爱人那叫夫妻关系。

乙:对呀。

甲:也叫母子关系。

甲:就不太合适。

甲作为叙述者,是逗哏,而乙作为辅助叙述者,是捧哏,在表演时,甲故意设置了两个“陷阱",把甲乙对话双方的关系说成父子关系,把己与他爱人的关系说成母子关系,目的是“诱敌深入”,从而制造出其不意的结局,产生特殊的幽默效果。

3。6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语音相同的词汇,巧妙的构成双关,以达到或讽刺或滑稽的效果。例如相声《白骨精现形记》:

甲:历史上这些女豪杰有文有武,有的当了皇帝,有的当了皇太后,你说我像皇帝哪还是像皇太后呢?

乙:你是太厚.

甲:我是什么太后?

乙:你是脸皮太厚!

3.7修辞手法在相声包袱中的综合运用

在一段相声中积极修辞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多种辞格的综合运用。下面是相声大师张寿臣先生的《揣骨相》中的一段:

乙:……您说说都有什么骨头?

甲:那可多了!有:狠骨头,乏骨头、贪骨头、阴骨头、坏骨头、懒骨头、馋骨头、软骨头、滑骨头、耍骨头、亮骨头、贱骨头、犬骨头、没骨头、大小的横骨头、贼骨头。

乙:噢,这么多呢。也是四字短语,六字评语吗?

甲:对!我说几块骨头您听听:

狠骨头,残害同胞,吸尽民脂民膏.

乏骨头,鸣枪放炮,吓得连哭带叫。

贪骨头,便宜没够,耻于脸皮太厚.

阴骨头,口蜜腹剑,专会脚底下绊。

贼骨头,见财起意,生出千般诡计。

乙:真是贼人贼心!

甲:这还是小号儿的。

乙:还有大贼骨头?

甲:有啊.

乙:快接着说。

甲:听着:大贼骨头,卖国求荣,明知挨骂装聋!

乙:痛快! 哎,有这号儿骨头吗?

甲:当然有啦!

甲:秦桧儿啊!

乙:再有呢?

甲:那就是……现代秦桧。

这段对话中就运用了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排比,给人以强调的说服感,用骨头代人,用部分带整体,给人形象化的感觉。

4.相声包袱中方言的运用

众所周知,相声表演中最常使用的就是普通话。除此之外,通过“倒口”这种技艺使观众发笑也是相声演员常用的手段。所谓“倒口”,就是相声演员模拟方言。倒口既能反映丰富多彩的风情世态,也能增强相声的语言魅力。相声扎根于京津地区,由于民间艺术的地域性,相声中对于北方方言体系中的天津、河北、山东以及东北等地的方言有较多的使用。另外如吴语、粤语等,由于对北方人来说较难理解,虽也有较少使用,但其目的无非在于通过南北方言的差异来造成听觉模糊进而制造幽默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分别以北方方言中的天津方言和吴方言中的上海方言为例,阐述两类方言在相声表演中起到的艺术效果。

4.1天津方言

因为相声发展于天津,所以许多相声演员都喜欢在段子中模仿天津话,而这种如市井般调侃的语言,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天津话妙趣横生。经典谚语数不胜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生动形象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例如:天津人形容一个人说大话就说这个人“吹大梨”.

单口相声《逗你玩儿》中“母亲"这一角色使用天津话的语音语调对“小虎”说话更显人物生动,“谁(念sei)呀?”:“这(念介)孩子!”等天津话的运用创造出“天津家庭主妇”的生动形象.使此段相声更富于天津“风味儿”.他的另一段相声《钓鱼》也充分运用了天津方言烘托故事情节。如“嗨”、“我旁(念bang)边看着”、“叭哆小孩儿脑袋介叫嘛呢(念nie)”等等;最让观众捧腹的是“归齐我一听,明儿还一来拨儿了,明儿那(nei)拨儿是咸带鱼”,这些天津方言语音语调、词语的使用使故事情节更显生动。使艺术创作既原干生活更高于生活,使这个“大梨”(不懂装懂的人) 式人物更加富余生活气息,人物性格逼真、形象、饱满,把故事情节推到高潮。马三立在其它的相声段子里也经常使用天津方言,突出天津地域特色,如相声《吃元宵》中“吃嘛呢(念nje)?炸糕、嘎巴菜、还是(念si)——?”.这些食物都是典型的天津食品.在其他的相声小段中他也注重运用天津方言塑造人物,如《练气功》二拜(二叔)、二婶儿等都使用了充满个性化的天津方言词语及语音语调.听众从词语及语音语调的使用可以感受到二拜的无知和馋嘴:二婶儿能让听众想象出天津妇女遇见恐怖事件时有的惊恐表情和语言表达.

天津方言因为有齿音字这一特点,常被相声演员拿来做包袱。所谓齿音字是指天津方言中将[tʂ][tʂ‘] [ʂʻ]读成[ts], [tsʻ],[s]的情况。在姜宝林的单口相声《天津话》中,就将天津话的这一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抽烟不叫抽烟,叫[tsʻou]抽烟,小张,叫小[tsɑŋ]张”等等。又如马志明、谢天顺的对口相声《纠纷》,故事的人物全用天津话交流,其中使用了不少天津方言,使观众很容易达到共鸣。

4。2上海方言

作为吴方言的典型代表,上海话在相声包袱的形成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作品《戏剧与方言》中,运用语音造成的种种误会,达到引起笑料的效果.

乙:怎么?你不懂上海话?

甲:我刚到上海的时候净闹误会。

乙:怎么?

甲:人家说话我不懂啊.到理发馆去刮脸洗头,说法就不一样。

乙:刮脸怎么说?

甲:修面。(学上海话)“修面!”

乙:“修面”。洗头呢?

甲:你一听就得害怕,叫“汰头”。

乙: (误会汰为打)打头。

甲:唉,洗什么东西都说汰。咱们说洗一洗上海话说汰一汰。

乙:洗什么东西都叫“打”?

甲:是呀,我坐下他给我刮脸,刮完脸,他指着我的脑袋问我:(学上海话)“喏,侬汰一汰好不啦?”(即:喂,你洗一洗好吗? )

乙:(惊愣)怎么,要打你?

甲:我想,随便怎么就能打人? (怀疑)怎么刮脸还得打我一顿。

乙:你可以问问他呀!

甲: 我问啦。我说,你是就打我一个呀,还是来这里的客人都打呀?

乙: 他说什么?

甲:(学上海话) “一样咯,通通汰咯.”(即:一样的,全都洗的。)

乙:啊!通通打?

这一段中,就先把“汰" (音:打)和“洗”向观众完全说明然后再反复地渲染展示得更清楚.听众明明看清误会自然会失声大笑。演员表演这一段时,可以产生一连串的效果。如果这

里仍用相声的一般规律,到最后才把“汰”和“洗”的误会揭开,前面的许多话只能让观众莫名其妙,不会可笑了。

5。结语

汉语言博大精深,相声又是语言艺术的代表,相声包袱中包含着数之不尽的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本文简要介绍了相声包袱与语言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正是这种关系,才创造出了相声这种幽默的表演形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从词汇、修辞以及方言的运用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但这仅是沧海一粟而已,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相声包袱中蕴含的语言学丰富的知识和文化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整理。

相声的 包袱 名词解释

相声的包袱名词解释 相声是中国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它以诙谐幽默的对话和滑稽幽默的表演为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相声表演中,包袱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表演者通过言语、动作、道具等手段,用来制造和增强笑点、提升表演效果的一种技巧或手法。 包袱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意为设法拖延或拖累。在相声领域,包 袱则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是相声表演者在创作、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技巧,旨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通过笑点的设置和解决,达到引发观众笑声的效果。 包袱可以分为形式上的包袱和内容上的包袱。形式上的包袱主要指的是表演者 在演出过程中所使用的道具、服装、动作等,它们通过视觉和动作效果来增强笑点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比如,相声演员常常使用扇子、纸张、笔等道具,通过巧妙地运用,创造出一系列搞笑或夸张的形象和情节。 而内容上的包袱则主要指的是表演者在对话中设置和运用的一种技巧。相声演 员通过言语的幽默对话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利用夸张、夸大和艺术化的手法,创造出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这种技巧往往需要演员具备丰富的语言功底和表演经验,才能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相声中常见的内容包袱有对仗、夸张的形容词、夸张的情节设置等,它们通过语言的运用,从而制造出出人意料的笑点。 相声中的包袱技巧并非简单的搞笑手段,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 价值。包袱的运用不仅需要相声演员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具备对人物塑造、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把握等方面的能力。相声演员通过准确运用包袱技巧,能够引起观众共鸣、打开观众笑点,使观众在欢笑中体会到生活的智慧和幽默。 相声表演中的包袱除了在娱乐观众、传承民间智慧的同时,也有助于拉近演员 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相声演员通过包袱的运用,与观众产生了一种默契和互动关系,

相声 抖包袱方法

相声抖包袱方法 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完全一样。运用中有系包袱和抖包袱的过程。一般说一段笑话有一两个包袱就可以了。一段相声则至少得有四五个包袱否则容易一温到底影响演出效果。从笑话发展成相声的过程是不断丰富内容、增加包袱的过程。如侯宝林整理、表演的《关公战秦琼》有将近三千字而原来的笑话仅有三百多字。传统相声中有不少曲目都是由小垫话铺衍成的。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就是逗笑。因此没有包袱就不成其为相声。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说笑话贵在自然。应该做到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写相声、说相声也是这样。除了要端正创作态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断探索包袱产生的规律用自然、健康的笑声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包袱应从相声中一些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中产生。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的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等各种手段产生艺术上的效果。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演员也要善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老一套。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在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复、否定、反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争辩等十种。 1重复法把矛盾的假象重复三遍第四遍时巧妙地加以突变揭示事物的真象。例如《友谊颂》甲外国能听懂相声吗乙听不懂没关系有翻译呀为制造假象铺垫甲噢一个演员旁边站一个翻译说一句翻一句乙那多好哇继续铺垫甲现在我们开始说段相声。乙威诺比根柯劳斯套克。第一遍甲相声是中国的民间艺术。乙柯劳斯套克耶包克阿特齐洽纳。第二遍甲相声这形式形式活泼战斗性强。乙伊太斯来夫力安密勒腾特。第三遍甲这个形式是绱鞋不使锥子--

郭德纲抖包袱技巧

郭德纲抖包袱技巧 郭德纲相声包袱儿 1楼 郭君德纲的相声包袱频率之高、包袱运用之巧妙,在当代相声演员之中是罕见的。其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是郭德纲从传统相声中萃取精华、结合长达十年的舞台演出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相声的包袱手法粗放地归纳大约有二十多种,其中郭德纲主要运用的主要有十八种,在此举例闲谈,听凭众位钢丝、相声爱好者批评、指教。 一.先抑后扬、峰回路转: 先对人物或事物大肆赞美,然后话锋突变,一刨到底,由于效果出人意料,往往现场效果特别好,这种让包袱皮变薄的方法郭德纲怎能错过,这种方式也是郭最主要的抖包袱方式之一。这个手法里有两个表现方法,一是先抑后扬,二是先扬后抑。前者郭多用在自己身上,后者多用在捧哏或砸挂者身上。先抑后扬如《论梦》里下阴曹一段,描述完阎王爷打捧哏等相声演员后: 甲:阎王爷把王文林、李菁都打完了,喊:还有一个叫郭德纲的呢?带上

来,你们两边,刀枪剑戟,火山油锅都准备好!(抑) 乙:你比我们厉害。 甲:我可惨了,一上来瞪着我:你叫郭德纲啊?我说是我。呵,敢说相声啊你?能耐不小啊,还敢说单口的?你要疯啊!打!刀枪剑戟一块上!(抑)乙:狠打! 甲:别啊,阎王爷,您给我一机会,我以后改!你说改就改啊!你能改吗?我能改啊!……来搬一个凳子让他坐下。(扬) 乙:这就不打啦? 甲:我会说话呀……坐下了。阎王爷把茶碗递过来——来你喝我这个……来来你点一根儿……(扬) 前边的阎王爷要“狠打”是抑,后来“搬凳子、递茶、点烟”是扬,不但是和自己的境遇的变化形成对比,更是和前面描述过的捧哏等“挨打”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观众会心的笑。 先扬后抑在郭的相声里俯拾皆是,例如《富贵图》里: 甲:老前辈——张文顺张先生,老艺术家,在相声圈里摸爬滚打一辈子了……(扬) 乙:不敢当…… 甲:最近我们要搞一个大型的纪念活动,庆祝相声表演艺术家张先生从艺三周年……(抑) 乙:啊? 甲:张先生前一段身体不太好,最近康复了,是我们相声界的幸事,好在病得也不严重,小三灾儿……(扬)

相声包袱的语言特点

相声包袱的语言特点 摘要:相声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是起源于清末民间的以幽默为主要目的的语言艺术.而相声幽默的精华即是包袱。包袱是相声特有的幽默手段,其独具匠心的设计和三翻四抖的独特方式集中体现了清末至今相声艺人以及学者、文人的文化和智慧,而相声包袱的语言中也凝练了五千年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知识.本文通过探究相声包袱语言中的词汇、修辞等特点,力求对相声包袱的语言特点有一个理论性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也为语言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作出探索。 关键词:相声;包袱;词汇;修辞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jape for cross—talk

Abstract: the cross—talk is one of the rarit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s, which originated from non-governmental circl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main purpose of humour。 And the quintessence of cross—talk's humour is jape。 As the typical way of humour for cross—talk, jape has an ingenious design and repeated foreshadows as the special way of humour, which embody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predominant cultures and wisdoms of comic artists and scholar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ill now。At the same time, the language of cross—talk’s jape embodies the anima of Chinese culture for 5000 years, as well as plenty of linguistry. The text is trying to have a theoretical summary of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cross—talk’s jape, and lead the way to the exploration of linguistics’ application in the realm of art, by studying the vocabulary and rhetoric in the language of cross—talk’s jape。 Key words: cross-talk, jape, vocabulary, rhetoric

浅谈郭德纲相声的语言风格特色

浅谈郭德纲相声的语言风格特色 摘要:郭德纲作为传统相声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相声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欢迎。郭德纲的相声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不仅是借当今网络时代的东风,更因为他有自己的实力。郭德纲的相声语言平实质朴,诙谐幽默,富有时代气息,常常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时俗语中引出一些令人捧腹的笑料来。他机智幽默,在相声中常常加入了许多搞笑的现挂,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给他的相声加入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 关键词:郭德纲相声语言风格 相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语言幽默的集中表现。许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相声演员郭德纲以其伶牙俐齿,反应敏捷,语言犀利而受到人们尤其是网民们的热捧。郭德纲打着“传统”相声的旗号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但我认为他的成功更来自于他自己的实力。 郭德纲自小就投身艺坛,曾受多位相声名家的指点传授,在从业过程中又不断整理收集了许许多多几近失传的相声、曲艺段子。这对他自身实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从传统中吸取精华,这是郭德纲一直坚持的表演方式。正如他在《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中所说:“由打清末到现在一百多年,这么多老先生,把中国语言里边能够构成包袱笑料的技巧都提炼出来摆在这儿了,你无论说什么笑话儿,这里边能给你找出来,你用的是这个方法,......有现成的你不用,你非把他抛开了,单凭你一个人,你干的过一百多年这么些老先生的智慧吗?”既继承了传统,又加上自身的优秀素质,郭德纲的相声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 一、加入唱段 由于郭德纲从前曾潜心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常常在相声中加入这些唱段,使得听相声不止是说话的艺术,更是戏曲的艺术。戏曲的加入让相声更具传统的美。而唱词的加入又同相声里的情景相映衬,使得喜剧效果更佳。如: 郭德纲:早上都站齐了,大伙先做操。 于谦:练这个。 郭德纲:做眼保健操。都做完了,唱校歌! 于谦:校歌? 郭德纲:都站一块唱:你本是宦门后上等的人品,吃珍馐穿绫罗百般称心,想不到啊… 于谦:行了,别唱了! 郭德纲:还一高腔! 于谦:什么高腔啊!这詹姆斯下士教这个啊?! 郭德纲:怎么?我们校歌! 于谦:校歌?评戏!(《西征梦》) 这一段讲的是郭德纲讲他的学校的情况,早上先做操,做什么操呢?眼保健操。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预设差异。当出现早上做操的语句时,观众们的思路就被引导到做广播体操上来,然而当我们心理默认后面将会出现广播体操的时候,郭德纲却话锋一转,“做眼保健操”引得观众发笑。后面说唱校歌的时候也是一样,讲话者(即郭德纲本人)和观众的头脑中共同存在一个文化预设信息,校歌应该是一种舒缓大气的歌曲,怎么也不可能想到是评戏,即使评戏很好听,表演者唱

相声“包袱”说要

相声“包袱”说要 抖包袱就是把逗人发笑的各种成分按照情节的线索巧妙地归拢在一起包藏起来,待时机成熟,在情节的关键处,趁受众毫无准备之机,突然抖开,让受众开怀大笑。 “包袱”是相声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一段相声,不论是什么题材,都 是以不同类型的大大小小“包袱”来构成的。 相声构成“包袱”的手段及致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客观事物本身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 不协调是产生笑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 移的。因此作为社会的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而是受客观存 在的共同规律所制约的。例如:人们的思维活动必须遵循形式逻辑;人们的语言必须合乎语 法和修辞要求;人们的思想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前进;人们的行动必须适应所处的客观环境; 人们的习惯必须合乎当时当地的风俗人情;人们的处事待人必须合乎公德情理等等。反之, 如果我们违反了以上这些“必须”,就会成为这样的人:思维活动不合逻辑,成为颠三倒四的人;说话不合语法和修辞要求,成为语无伦次的人;思想落后于社会发展,成为墨守成规的人;行为和所处的客观环境相矛盾,成为事事处处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人;理想不符合客 观实际,成为奢想和贪婪的人;习惯和当时当地的风俗人情相背离,成为到处碰壁的人;待 人处事不通情达理,成为胡搅蛮缠的人,等等。这样的不协调便发生了带有讽刺意味的笑料。不协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关心周围的一切,是很容易发现的。比如:一个 人正在夸耀自己如何勇敢,适值此时,有人进来报告外面发生敌情,他立刻吓得走不动路, 这是言与行之间的不协调;一个西服革履的人,捧着一本厚厚的英文读物在看,一个人拿一 个写有ABC的药片请他看,他却不认识,这是外表与内在之间的不协调;一个调皮的孩子躲 在门后,企图吓唬和他闹着玩的小朋友,结果把他爸爸吓了一跳,这是动机与效果之间的不 协调;一个人说着满口的普通话,说着说着,突然冒出一句方言或外语,这是语言形式上的 不协调。如此等等说明生活中由于不协调而产生的可笑因素是很多的。 按相声前辈老师的说法,就是在表演相声的过程中,演员要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一样一样 地往一个铺开的包袱皮里装东西,系好,到一定的时候,再突然把包袱皮打开,使观众一下 子看清了包袱皮里装的东西,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观众自然地发出了笑声,这 就是包袱。 例如《垫话》: 甲爱走东的不走西,爱吃萝卜的不吃梨,爱打扑克的不下棋,爱踢球的不钓鱼。 乙爱好不同。 甲有爱吃咸的、爱吃淡的、有爱吃汽水下挂面的。 又如《踢球》: 甲牛科长长的胖,胖的出奇。 乙怎么个胖法? 甲胖的俩手摸不着肚脐眼,上厕所还得我给系裤腰带。 乙是呀? 甲我还不敢使劲! 乙怎么啦?

【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

【教你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 三、相声中的笑料——“包袱儿” 3、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 我们已经了解了“包袱儿”的特点。那么在创作相声时,如何把所叙述的内容组织起令人发笑的“包袱儿”呢?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作为基础,同时掌握些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些手法都是历代相声演员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组织“包袱儿”总的规律是: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事物集中起来,通过对比、夸张和反复强调,最后揭露矛盾的实质,使内在的缺陷更明显地展示出来,达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引人发笑的艺术效果。现介绍常用的几种方法: (1)三番四抖 前面我们解释什么是“包袱儿”时,曾提到往包袱皮儿里放东西,也就是为制造笑料做铺垫。这个“放东西”的过程,就是“三番”。按照人们听觉习惯,一句话反复强

调就会加深印象。同样意思的话,如果连着说三遍,印象一定深刻,“三番”就是按着这样的规律。把矛盾尽量重复,也就是把假象尽可能多的去渲染、重复三遍,把观众的思路引向与结果正好相反的方向上去。“四抖”,就是经过“三番”后,第四步就是把包袱皮儿里的东西抖落出来,让真相大白,使观众产生意料之外的感觉。下面介绍马季先生创作并演出的两段相声。 例一,《找舅舅》中的一段: 甲甭说这么多工厂,就是一个厂子走一两天都未准转得过来。 乙那是啊,工厂太大了。 甲那天我们上轧钢厂,一个车间由这头到那头走俩钟头。(一番) 乙太大了。 甲那天我们上焦化厂,由办公室到焦炉都是骑自行车去的。(二番) 乙太大了。 甲那天我们上机械厂,进南门坐汽车,三天还没到北门哪。(三番)

乙太大……那也太大了,坐三天汽车由南门还没到北门? 甲啊,正赶上修沟,车过不去。(四抖) 例二,《海燕》中的一段: 甲哟!你还真有点渔民的生活。 乙我从小在海边长大的。 甲这么说,你驶过船?(一番) 乙驶过! 甲你也摇过橹?(二番) 乙摇过。 甲你也出过海?(三番) 乙出过。 甲你也翻过船? 乙翻过……没翻过!(四抖) 这种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情况需要,有时可以“二番三抖”,也可以“四番五抖”或“五番六抖”等等,作者根据这个基本手法自己去灵活运用。例如姜昆创作,并与李文华一起表演的相声《时间与青春》中一段,就采用了“五番六抖”:

【学相声】相声语言的特点

【教你学相声】相声语言的特点 五、相声语言的特点 相声是语言艺术,因此一段相声在掌握和运用语言上的成功与失败,关系着整个作品的质量高低。对于创作或表演相声的人来说,更不能不对相声的语言加以研究。 总结起来,相声的语言有如下的特点: 1、通俗易懂上口顺耳 相声是说给观众听的,所以要求语言必须通俗易懂,上口顺耳。“上口”,就是要求语言能流畅地表达出要说的意思;“顺耳”,就是让人一听就懂。 这就要求相声的语言必须是运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语言有“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分。供人们阅读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大多使用书面语言,

在阅读之中让人体味着文字运用的美,得到一种文学上美的享受。但相声是供人听的,无论单口相声还是对口相声,表演者如果像是在朗读文章一样,观众肯定不爱听。只有像聊天一样,说一些人们熟悉的口头语言,才会产生上口顺耳、幽默风趣的效果。 请看,相声《夜行记》中的一段: 甲(“我”叙述)穿好鞋,回来上车吧?嘿,那儿又站上八个人了。 乙噢!汽车站上有八个人啊!那你就顺序往下排吧。 甲排第九个? 乙嗯。 甲我这鞋就白追了? 乙谁让你追鞋去啦? 甲排也不能排第九。 乙那你排第几呀? 甲头一个。 乙那人家答应吗? 甲得跟他解释呀。 乙怎么解释?

甲“同志,你在这儿等车啊?” 乙啊! 甲“哎呀,你很幸运啊,头一个,车来了,你……先上。” 乙怎么呢? 甲“因为你来得早嘛。实际上我来的也不晚,这不我刚才是追鞋去了。车来了,你应该让我头一个。” 乙这不像话。 甲我说完,那人冲我一乐:”嘿!嘿嘿!“ 乙同意啦? 甲 (学等车人,不耐烦状)“后边儿去!” 乙还是排着去吧! 这一段的语言,听起来就像是在聊天,都是人们熟悉的口头语言,通俗易懂,顺畅简洁,生活气息很浓。当然,口头语言运用在相声中也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另外,要想使相声语言通俗易懂,必须说普通话。相声发源于北京,是属于北京的地方曲艺品种,所以在普

相声术语

一块活———一个段子使活———表演段子 包袱———笑料 倒口———模拟方言 下挂———重新整理 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 码前———快一点 码后———慢一点 格念———别说了 杵头———钱 抛杵———给钱 杵门子———要钱 对托———正合适 黄调———不搭调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 夯头———嗓子 圆粘———招徕观众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泥啦———效果不好 出蛊———发生问题 抽签———少数观众退场开闸———大批观众退场攒儿亮———心里明白对儿春———对口相声单春———单口相声 柳活———学唱的段子海———大,多

硬买卖———挣钱多 册子———台词本子 醒攒儿———觉悟了 稀溜纲———逗趣的话 疃春———相声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观众走了 盘儿尖———面孔漂亮 撇苏儿———哭 瓤———饿 念啃———没吃饭 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荤口——陈旧庸俗的语言。 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 念年儿——旧相声术语。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火年儿——旧相声术语,指听众很多 挑笼子——相声界行话,说相声“挑笼子”的,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抠溜——专用术语,即数来宝。 铺垫——顾名思义,不用多说了吧?

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

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 现当代毕业论文,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献给大家,希望对这一方面的写作者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夏洛克性格的积极面探析! 摘要: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表演要求语言精练流畅、活泼犀利而又含蓄幽默,这其中就涉及到对语言的加工运用,即对语言的修辞。而想要达到表演者追求的艺术效果的修辞,一定是语言学家研究中的正偏离修辞。本文以几部经典的对口相声作品为例,分析其中的正偏离修辞。 关键词:相声;修辞;正偏离;修辞手法 相声产生于北京一带,是一门集“说、学、逗、唱”几种艺术元素于一身的平民艺术,至今已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相声以“说”为主要表现功能,以“抖包袱”为主要艺术手段,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实际上,相声的表演确实有一条要求就是语言精练流畅、活泼犀利而又含蓄幽默,要达到这条要求就涉及到对语言的加工运用,即语言的修辞。“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但是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修辞”从字面上可理解为“修饰、调整言辞”,这又包括两方面,狭义上指语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修辞。根据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的.观点,修辞还分为正偏离修辞、负偏离修辞和零度修辞。经典的相声段落之所以被广大观众喜爱,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成功地对语言进行了加工锤炼,使言语修辞向正面值进行了偏离。 一、夸张 夸张,就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策略。在相声《多层饭店》中,马季先生扮演的角色甲描述自己因为要入住饭店,被要求填表申请格时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甲:我接过申请书一看,两大张密密麻麻得填四十多项。 乙:都填什么? …… 甲:手提包中是否装有现金支票,贵重物品,如:金、银、首饰、自行车…… 乙:这自行车能装手提包里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