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生产工艺
红霉素的制备工艺
红霉素生产工艺
2013-06-06
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 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生理 活性物质。常将其习惯分类为1、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 类、头孢类等。
2、氨基糖苷素等。
4、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土霉素类等。
在环境方面可以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卫生标准执 行,在设备方面应注重设备升级换代。在生产技术方 面可以采取多种工艺,如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工艺、 离子交换树脂的提取工艺开发新产品。
(一)、红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沙土孢子
孢子培养 37℃,7~10天
母斜面孢子
孢子培养 37℃,7~10天
子斜面孢子
种子培养 35 ℃.1:1vvm60~70
一级培养液
种子培养 33~35 ℃,1:1.5vvm35~40h
二级培养液
发酵 31 ℃,1:1vvm 150~160h
发酵液
提取与精制
工艺流程:
红霉素是由红色糖多孢菌发酵产生的。该 菌以前称为红霉素链霉菌。生产上一般是将 其孢子悬液接入种子罐,种子扩大培养2次后 移入发酵罐进行发酵,发酵液经过预处理后, 再经溶剂萃取进行分离纯化,最后经浓缩结 晶干燥后的成品。
生产步骤一般为:红霉素产生菌的培养、红 霉素的生物合成、发酵、发酵液的预处理和 过滤、红霉素的提取、红霉素的精制。
废渣:主要是培养基中的营养废渣和发酵后产生的菌 渣。
废气:主要指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异味、有害的气 体。
在早期主要采用“混合稀释,再生化处理”的处理方法,现多采用 “预处理—厌氧—好氧”的处理方法。
用微波干燥法干燥湿料废渣,至干废渣 的含水量为8%~12%,用复合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酶解得到的干 废渣在70℃~75℃温度下进行灭酶1 0~15分钟。酶解液加工成多肽和氨基酸 产品或酶解残渣晾晒干制成花卉营养土 。
年产400吨红霉素的工艺设计
年产400吨红霉素的生产工艺设计制作人:王正红学号:4班级:生物工程091班指导老师:康小虎制作日期:目录一红霉素的研究现状 (3)红霉素的理化性质 (3)红霉素的特性 (4)红霉素的发展阶段 (4)红霉素的发酵发展现状 (4)生产概况 (5)销售概况 (6)前景预测 (6)二.立题依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材料与方法 (7)诱变方法 (8)三红霉素的生产工艺 (8)本设计的工艺原则和流程的确定 (8)菌种选择与培育 (9)培养基的种类及各种成分 (9)发酵条件的控制 (12)提取工艺 (14)四物料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物料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发酵车间物料衡算 (15)提取车间物料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热量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设备选型及尺寸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结构的工艺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红霉素及其生产萃取工艺
实验室萃取装置
实验室萃取装置
生产装置
发酵液膜分离澄清设备
溶媒萃取及回收设备
原有生产工艺
红霉素提取新工艺
工艺过程
基于红霉素原有提取工艺的缺点,三 达公司立足自身资源,整合了膜技术、连续 离交技术以及EA(有机溶媒萃取吸收)技术, 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红霉素提取新技术,新 工艺采用超滤膜、树脂以及纳滤膜技术来浓 缩和纯化红霉素料液,替代了原有的板框+ 萃取来浓缩料液的工艺,可以明显的降低红 霉素生产成本,再结合新工艺的后续纯化措 施,可有效的提高红霉素产品的质量,提高 产品的竞争力。
红霉素及其生产萃取工艺
红霉素பைடு நூலகம்基本结构
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 reus)所产生的大环内脂 (macrolide)系的代表性的抗菌素。其为 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味苦;
微有引湿性。在甲醇、乙醇或丙酮中易溶, 在水中极微溶解。
药理作用
该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近似, 对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色 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梭状芽孢杆菌 罗红霉素粉剂、白喉杆菌、炭疽杆菌 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革兰阴性菌,如淋球菌、 螺旋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脑膜 炎双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拟杆菌、部分痢疾杆 菌及大肠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对支 原体、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奴卡 菌、少数分枝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金黄 色葡萄球菌对该品易耐药。
首先发酵液放罐后,用碱调节pH到8, 加入0.03%甲醛溶液,进行超滤过滤,滤渣 由于不加入任何絮凝剂,免除了重金属污染, 可以作为肥料等,降低处理难度;膜超滤出 来的滤液已经剔除了大分子颗粒及蛋白,再 经过连续离子交换树脂脱色和进一步纯化后, 用纳滤膜进行浓缩,当浓缩液效价达到 20000u/ml,进后工艺处理,而纳滤透析液 可以返回超滤工段作为超滤加水套用,可大 大降低废水排放量,节约资源和污水处理成 本。
红霉素生产工艺
红霉素生产工艺
红霉素是一种重要的广谱抗生素,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在医药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红霉素生产工艺。
红霉素生产的原料主要有发酵基质、齐夏姆素和种子菌。
首先,将红霉素的种子菌通过悬浮液接种到含有高糖量和氮源的发酵培养基中。
随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和发酵。
一般采用液态发酵,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纯度。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pH值、溶氧量和搅拌速度等
因素,以保证菌体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此外,还需添加适量的齐夏姆素作为抗生素产生启动物。
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也影响着红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常用的发酵基质包括葡萄糖、麦芽糊精、玉米浆等,可以提供菌体所需的碳源和能量。
随着发酵的进行,红霉素会渐渐积累在发酵液中。
当红霉素产生到一定浓度时,需要进行分离和提取。
一般采用脂质萃取法。
即将发酵液与有机溶剂相接触,通过摇床或搅拌等方式,使红霉素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中。
得到红霉素的有机相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分离和纯化步骤。
首先,将有机溶剂蒸发,得到红霉素的粗品。
然后,通过结晶、过滤、洗涤和干燥等过程,得到纯净的红霉素颗粒。
最后经过筛分和包装,即可成为成品红霉素。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的优化,可以通过改变发酵条件、配方和提取过程等来提高产量和纯度。
同时,红霉素的质量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分析。
红霉素生产工艺需要严格的操作和控制,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高效。
同时,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其使用也需要遵循医学和药学的相关规范和指导。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红霉素(Erythromycin,简称EM)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菌种培养、发酵、提取纯化等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红霉素的生产工艺。
首先是菌种培养。
红霉素的生产常用菌株为Streptomyces erythreus(简称SE),通过悬浮培养进行菌株的扩大。
菌种保存通常采用冻干保存或低温保存。
其次是发酵过程。
将所选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利用合适的发酵罐进行发酵。
发酵过程通常需要控制温度、酸碱度、通气等条件。
培养基的配方一般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等成分。
碳源可以选择葡萄糖、麦芽糖等;氮源可以选择酵母浸出物、大豆蛋白等;矿物质可以选择磷酸、硫酸、钠氯化物等。
在发酵过程中,还可以添加一些辅料,如发酵活性调节剂、表面活性剂、抗泡剂等,以提高发酵效果。
发酵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生长阶段和产物积累阶段。
在生长阶段,菌株快速繁殖并合成一些前体物质;在产物积累阶段,菌株进入稳定生长期,产生红霉素。
然后是红霉素的提取和纯化。
经发酵后的培养液中含有大量的菌体、杂质和一部分红霉素。
首先,通过离心等方法将菌体和培养液分离,得到菌体酱,其中含有红霉素。
接下来,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如乙醇、丙酮等,将红霉素从菌体酱中提取出来。
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分离、洗涤、结晶等工艺步骤,对红霉素进行纯化。
其中的分离步骤通常包括覆盖层法、溶剂萃取、蒸发结晶等。
最后,经过提取和纯化后得到纯度较高的红霉素。
为了达到不同的药物形式要求,还可以对红霉素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如通过微胶囊化、包衣等工艺对红霉素进行包装,以便于制剂制备和使用。
制得的红霉素最终可以应用于药物制剂的生产,如口服片剂、胶囊、注射剂等。
总结起来,红霉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菌种培养、发酵、提取纯化等步骤。
通过对菌株的培养和发酵,得到发酵液,再通过提取和纯化步骤得到纯度较高的红霉素。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对于药物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影响,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条件和操作。
红霉素生产工艺课件
1 2
全球销售量
红霉素是全球抗生素市场的重要品种,年销售量 较大。
国内市场
我国是红霉素生产大国,国内市场供应充足。
3
价格趋势
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红霉素 的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02
红霉素生产工艺流程
菌种准备
菌种来源
01
从土壤、动植物等天然环境中分离得到红霉素产生菌。
菌种选育
02
通过紫外线、化学诱变等方法对菌种进行诱变,提高红霉素产
竞争力。
感谢观看
THANKS
发酵参数控制
控制温度、压力、搅拌速度、通气量等发酵参数,以 获得高产的红霉素。
产物检测
在发酵过程中,定期检测红霉素浓度,了解发酵进程 。
提取和精制
提取
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等方法,从发酵液中提取红霉素。
精制
通过结晶、重结晶等方法,去除杂质,提高红霉素纯度。
干燥与包装
将红霉素进行干燥处理,并进行包装,以便运输和销售。
应急预案制定
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和潜在事故类型,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应急 预案。
应急物资储备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应急物资的充足和有效性。
应急演练与培训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救互救 能力。
06
未来红霉素生产工艺的发 展趋势
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生物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和酶工程 等生物技术手段,提高 红霉素的产量和纯度, 降低生产成本。
03
红霉素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与对策
杂菌污染的预防和处理
杂菌污染的预防
在红霉素发酵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环境卫生,定期对发酵罐 、管道、阀门等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避免交叉污染。同时 ,加强空气过滤和灭菌,防止空气中的杂菌进入发酵液。
红霉素生产工艺
红霉素生产工艺设计1. 研究背景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霉菌所产生的大环内酯系的代表性的抗菌素。
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系抑菌剂,其中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立克次氏体等具有抗菌活性,是治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疾病的首选药物。
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1952年从红色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erythaea)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碱性抗生素。
后来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红霉素A、B、C、D、E等组分。
其中以红霉素A为主要组分,抗菌活性强、且毒副作用较小;其它组分抗菌活性弱,而毒副作用又较A大。
通常所称的红霉素即指红霉素A及其盐类。
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微有吸湿性,味苦,易溶于醇类、丙酮、氯仿、酯类,微溶于乙醚。
红霉素在水中极微溶解,红霉素碱能和有机酸或无机酸类结合成盐,其部分盐类易溶于水。
此外能和酸酐结合成酯。
其临床应用领域的扩大和以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为代表的新兴半合成红霉素的出现,快速拉动了红霉素原料药的生产需求。
抗菌谱广,用药方式简便,不良反应小,随着红霉素衍生物的生物药物的不断涌现,人们对红霉素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层面,如何提高红霉素发酵单位成为进来研究开发的热点。
本本本本本本本5000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2.研究主要内容(1)红霉素作用机理(2)红霉素理化性质(3)红霉素工艺流程(4)工艺流程数据的认定(5)污染的控制在生产开始采用三级发酵,以此使菌种在放大过程中保持其稳定高产的性能,同时满足发酵生产的需要。
年产400吨红霉素的工艺设计
年产400吨红霉素的生产工艺设计制作人:王正红学号:4班级:生物工程091班指导老师:康小虎制作日期:目录一红霉素的研究现状 (3)红霉素的理化性质 (3)红霉素的特性 (4)红霉素的发展阶段 (4)红霉素的发酵发展现状 (4)生产概况 (5)销售概况 (6)前景预测 (6)二.立题依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材料与方法 (7)诱变方法 (8)三红霉素的生产工艺 (8)本设计的工艺原则和流程的确定 (8)菌种选择与培育 (9)培养基的种类及各种成分 (9)发酵条件的控制 (12)提取工艺 (14)四物料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物料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发酵车间物料衡算 (15)提取车间物料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热量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设备选型及尺寸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结构的工艺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行业特制]
一类荟萃
16
基于红霉素原有提取工艺的缺点,三达
公司立足自身资源,整合了膜技术、连续 离交技术以及EA(有机溶媒萃取吸收)技 术,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红霉素提取新技 术,新工艺采用超滤膜、树脂以及纳滤膜 技术来浓缩和纯化红霉素料液,替代了原 有的板框+萃取来浓缩料液的工艺,可以 明显的降低红霉素生产成本,再结合新工 艺的后续纯化措施,可有效的提高红霉素 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14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用的是用硫氰酸红霉素其原有工艺如下
发 酵 液
碱 化
加4% 硫酸锌
板
框
调节
过
PH
滤
溶媒 萃取
溶媒 再生 套用
废水 排放
离心 机分
离
晶体 烘干
过 滤
一类荟萃
加入 NaSCN
溶媒
相
15
主要缺点为:
a.需要大量絮凝剂 红霉素过滤时消耗的絮凝剂主要是硫酸锌,并且硫
酸锌作为重金属,过滤菌渣不容易处理。 b.萃取工艺成本较高 红霉素萃取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复合溶媒,溶媒需
一类荟萃
17
滤渣 脱水干燥
肥料
发酵液 超滤
连续立交除杂 纳滤浓缩
加碱或NaSCN
透析液
废液排放
三达公司红霉素提取 新工艺
晶体 丙酮溶解 加水再结晶
一类荟萃
结晶过滤烘干
水溶液
EA
工
回收丙酮
序
18
废水处理
滞留 5小时
栅格
红霉素生产工艺流程
污水净化
污水进入沉淀池,向其中加入碱式氯化铝 进行沉淀,再将上清液通入酸化池进行酸 化,进入厌氧塔,在进入中心调控池,在 进入好氧池。检测BOD是否达到国家标准
≤150.
其生产流程如下:
❖ 废水Alcl3沉淀池酸发池(PH 7.3)厌氧塔 中央 调控池曝气池检测(COD<300)排放
温度控制:红霉素过滤 时车间温度控制在32- 33℃;头孢、青霉素类过滤时车间温度控制在 8 ℃左右
粗提取
收集滤液,滤液通过管道输入收集罐中 滤渣回收用作饲料添加剂,活性污泥,有机化
肥等。 处理量为每小时每台/2吨共有20台机器
溶媒萃取
❖ 萃取溶剂:丁酯、辛醇。煤油。 ❖ 萃取设备:DYR4000型号的碟片式离心机,
红霉素生产工艺
〈 空气净化
种子罐
↓
原料配比
发酵罐
精干包 ← 晶体
发酵
预处理
(板框过滤)
粗分离
↓
精分离
↓ 加入硫氢酸钠
← ← ← 抽滤
结晶
制备红霉素盐
↓
废液回收
酸碱处理
重新使用
空气的净化
❖ 采风塔(含滤网) ❖ 采风进入除过滤器(五纺布) ❖ 再进入空气压缩机(无油润滑空压机),温度升高到
160℃ ❖ 冷凝器 ❖ 旋风分离器 ❖ 进入发酵车间前先经旋风分离器除去冷凝水滴 ❖ 加热器(除湿) ❖ 经空气粗过滤器和精过滤器(聚胼风乙烯膜)过滤后通
发酵温度:32-33℃ 发酵终点:PH升高、粘度增加、效价不再提
高
发酵液预处理
发酵液预处理:
调节PH到8.5-9.0使其发酵液中的蛋白
变性凝聚,在加入碱式氯化铝8-12%使其蛋
红霉素的发酵及提取工艺演示课件
发酵接种量较大且保持在合适的浓度,则缩短细菌生长期,使 产物合成时间提前;但是如果接种量过大,超出适宜值,则生长 过快,物料黏度增加,导致溶氧不足,最终影响产物合成
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按菌体利用快慢而言,分为迅速利用 的碳源和缓慢利用的碳源。前者(如葡萄糖)能较迅速地参与代谢、 合成菌体和产生能量,并产生分解代谢产物,因此有利于菌体生 长,但有的分解代谢产物对产物的合成可能产生阻遏作用;后者 (如乳糖)为菌体缓慢利用,有利于延长代谢产物的合成,特别有 利于延长抗生素的生产期,也为许多微生物药物的发酵所采用。
丙酸是红霉内脂〈合成红霉素的三中产物之一〉合成的前 体物质,但丙酸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所以发酵时以 丙醇为发酵前体物质,丙醇在发酵时对菌丝的毒性作用 相对较小,对pH的影响也较小,代谢稳定,发酵单位 和产品质量都较高。此外,正丙醇除了起前体作用外, 还对红色糖多孢菌中乙酰CoA合成的诱导物。
在无机元素中,铁离子抑制红霉素的合成。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
3)培养条件: (1) 温度:红霉素发酵采用31℃恒温培养。温度过 高时,会产生红霉素C,红霉素C与红霉素A结构相似, 但毒性却是红霉素A的两倍,
(2)pH:整个发酵过程中pH维持在6.6~7.2,菌丝生 长良好,发酵水平稳定。红色糖多孢菌最适生长pH为 6.7~7.0,而红霉素合成的最适 pH为6.7 ~6.9。
氮源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氮源有无机氮源和有机 氮源两类。 如谷氨酸发酵,当NH4+供应不足时, 就促使形成α-酮戊二酸;过量的NH4+,反而促使谷氨 酸转变成谷氨酰胺。 发酵培养基一般是选用含有快 速利用和慢速利用的混合氮源。 如氨基酸发酵用铵 盐(硫酸铵或醋酸铵)和麸皮水解液、玉米浆。
红霉素生产工艺课件
PPT学习交流
18
• 硫氰酸钠萃取法
PPT学习交流
19
• 硫氰酸钠法工艺说明:
• 发酵液放罐后,经碱化和絮凝处理后,用板框过滤, 滤液再用复合溶媒萃取,溶媒相加入硫氰酸钠和冰 醋酸,使硫氰酸红霉素结晶出来,晶体经过洗涤、 烘干,既得硫氰酸红霉素。
PPT学习交流
20
四、废水处理
• 在早期主要采用“混合稀释,再生化处理”的处理方法,现多 采用“预处理—厌氧—好氧”的处理方法,如下图:
PPT学习交流
16
三:结晶
• 向溶媒相加入NaSCN,使红霉素以硫氰酸红霉素形 式结晶出来,之后经过烘干,再溶解在丙酮中, 然后结晶即可得到产品红霉素 •硫 •氰 •酸 •红 •霉 •素
PPT学习交流
17
• 溶媒结晶指的是原料药最后纯化的方法。比如说对 于头孢类原料药,如果注明溶媒结晶就是指原料药 最后的纯化步骤是通过溶解度的差异(比如药物在 同一种溶剂中由于温差带来的溶解度变化;或者由 于混合溶剂中的溶剂比例改变带来的极性差异引起 的溶解度变化),先将原料药制成溶液,再调节以 上性质使之析出(比如说先将原料药溶于水,再向 其中加入有机溶剂,使得药物溶解度变小而析出), 这样的纯化手段称之为溶媒结晶。
PPT学习交流
14
• 板框过滤,收集滤液,滤液通过管道输入收集罐 中,之后通过下图设备进行两级逆流萃取,使红 霉素从水相转移到溶媒相。
•碟片式 •高效离心机
PPT学习交流
15
• 碟式离心机是立式离心机的一种,转鼓装在立轴上 端,通过传动装置由电动机驱动而高速旋转。转鼓 内有一组互相套叠在一起的碟形零件--碟片。碟片 与碟片之间留有很小的间隙。悬浮液(或乳浊液) 由位于转鼓中心的进料管加流
红霉素提取技术
红霉素提取工艺简介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霉菌所产生的大环内酯系的代表性的抗菌素。
主要为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菌性。
LD50 200―400毫克/公斤,作用机理在于与细菌的聚核糖体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延伸。
红霉素提取工艺中常用到的工艺是板框过滤加溶媒萃取发酵液→碱化→加硫酸锌→板框过滤→调节pH→溶媒萃取→离心分离溶媒相→加入NaSCN→过滤→晶体烘干工艺说明:发酵液经碱化和絮凝处理后,用板框过滤,滤液再用复合溶媒萃取,溶媒相加入硫氰酸钠和冰醋酸,使硫氰酸红霉素结晶出来,晶体经过洗涤、烘干,既得硫氰酸红霉素。
此工艺应用时间较久,工艺稳定。
旧工艺的缺点需要大量絮凝剂红霉素过滤时消耗的絮凝剂主要是硫酸锌,加量约为发酵液的4%,折合到每公斤产品成本约为25-30元,费用很高;并且硫酸锌作为重金属,过滤菌渣不容易处理。
萃取工艺成本较高红霉素萃取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复合溶媒,据统计,生产一公斤硫氰酸红霉素需要消耗溶媒1升;溶媒需要大量的酸碱清洗再生,造成溶媒中残留红霉素的损耗,降低收率。
离心机投资运行成本较高萃取时需要大量的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投资大,能耗高。
针对红霉素旧提取工艺的缺点,现在很多制药公司以及研究机构致力于红霉素提取优化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下面进行简单介绍:一、运用超滤膜过滤发酵液,不需要添加助滤剂,过滤成本极低,并可有效去除发酵液营养物质残留和大分子蛋白,有效的避免了萃取中乳化现象的发生,料液质量稳定,设备自动化成都高,人员操作方便,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艺收率高。
由于过滤时发酵液不需要加入硫酸锌,不用担心重金属污染,滤渣处理也比较容易。
二、新工艺对红霉素的浓缩依靠纳滤技术来完成,纳滤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浓缩技术具有常温下、能耗低、无相变、收率高、无污染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制药行业的重视。
优化后工艺流程简图发酵液→超滤→纳滤浓缩→加入NaSCN→结晶→过滤烘干大孔树脂分离提取红霉素是近来发展的一种新工艺,总收率相当或高于溶媒法,质量与溶媒法相当。
年产400吨红霉素的工艺设计
年产400吨红霉素的生产工艺设计制作人:王正红学号:*********班级:生物工程091班指导老师:***制作日期:2012.7目录一红霉素的研究现状 (3)1.1红霉素的理化性质 (3)1.2 红霉素的特性 (4)1.3红霉素的发展阶段 (4)1.4红霉素的发酵发展现状 (4)1.4.1 生产概况 (5)1.4.2 销售概况 (6)1.5 前景预测 (6)二.立题依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2.1材料与方法 (7)2.2 诱变方法 (8)三红霉素的生产工艺 (8)3.1本设计的工艺原则和流程的确定 (8)3.2 菌种选择与培育 (9)3.3 培养基的种类及各种成分 (9)3.4 发酵条件的控制 (12)3.5 提取工艺 (14)四物料衡算 (14)4.1总物料衡算 (14)4.2发酵车间物料衡算 (15)4.3 提取车间物料衡算 (17)4.4热量衡算 (18)五设备选型及尺寸计算 (19)5.3设备结构的工艺设计 (22)5.4生产成本的计算 (26)5.5 红霉素发酵罐 (29)5.6 参考文献 (30)一红霉素的研究现状1.1红霉素的理化性质分子式:红霉素(Erythromycin)分子式及结构式 :C37H67O13N分子量:733.94 g/mol结构:红霉素是由红霉内酯与去氧氨基己糖和红霉糖缩合而成的碱性苷。
红霉内酯环含有13个碳原子,内酯环的C-3通过氧原子与红霉糖相联结,C-5通过氧原子与去氧氨基己糖相连接。
红霉糖本身不含氮,是含有一个甲氧基的己糖,去氧氨基己糖。
成分:由链霉素Streptomycin elytrous所产生,是一种碱性抗生素。
其游离碱供口服用,乳糖酸盐供注射用。
此外,尚有其琥珀酸乙酯(琥乙红霉素)、丙酸酯的十二烷基硫酸盐(依托红霉素)供药用。
1.2 红霉素的特性红霉素碱易溶于醇类,醚,丙酮,氯仿和醋酸乙酯,醋酸戊酯,不甚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一般化合物不同,如:60℃,1.14mg/mL;40℃,1.28mg/mL;19℃,3.10mg/mL;7℃,14.20mg/mL;1℃,15.00mg/mL。
红霉素提取新工艺
红霉素提取新工艺1.前言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老品种,但由于衍生产品众多,应用范围还是较广,市场需求量较大。
红霉素提取工艺中常用到的工艺是板框过滤加溶媒萃取萃取的老工艺,此工艺一般十亿收率可以在75-80%之间,但由于生产中需要么消耗大量的硫酸锌和溶媒,菌渣处理困难,造成提取成本昂贵,污染较大,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日益下降。
针对传统工艺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整合了膜技术、连续离子交换技术以及EA技术,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红霉素生产工艺,可大大降低红霉素提取成本,减少废水排放、提高产品质量。
2.技术介绍2.1原有工艺介绍目前市场上比较常用的是用硫氰酸红霉素,其原有工艺如下:工艺说明:发酵液放罐后,经碱化和絮凝处理后,用板框过滤,滤液再用复合溶媒萃取,溶媒相加入硫氰酸钠和冰醋酸,使硫氰酸红霉素结晶出来,晶体经过洗涤、烘干,既得硫氰酸红霉素。
此工艺应用时间较久,工艺稳定,其主要缺点为:a.需要大量絮凝剂红霉素过滤时消耗的絮凝剂主要是硫酸锌,加量约为发酵液的4%,折合到每公斤产品成本约为25-30元,费用很高;并且硫酸锌作为重金属,过滤菌渣不容易处理。
b.萃取工艺成本较高红霉素萃取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复合溶媒,据统计,目前生产一公斤硫氰酸红霉素需要消耗溶媒1升,价值约10元;溶媒需要大量的酸碱清洗再生,造成溶媒中残留红霉素的损耗,降低收率约3-5%。
c.离心机投资运行成本较高萃取时需要大量的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投资大,能耗高,并且由于是在溶媒环境中运行,非常危险。
2.三达公司红霉素提取新工艺22.2工艺过程基于红霉素原有提取工艺的缺点,三达公司立足自身资源,整合了膜技术、连续离交技术以及EA (有机溶媒萃取吸收)技术,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红霉素提取新技术,新工艺采用超滤膜、树脂以及纳滤膜技术来浓缩和纯化红霉素料液,替代了原有的板框+萃取来浓缩料液的工艺,可以明显的降低红霉素生产成本,再结合新工艺的后续纯化措施,可有效的提高红霉素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
红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的感染疾病治疗。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和步骤。
首先,红霉素的生产需要通过菌种的培养得到红霉素产生菌株。
红霉素产生菌株属于革兰氏阳性菌,最常用的菌株是链霉菌,也有些其他菌株如菌株Streptomyces nojiriensis。
经过筛选和
变异,选出高产红霉素的产生菌株。
接下来,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菌种的培养。
培养基的组成对红霉素的生产有重要影响,通常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等。
碳源可以选择糖类、麸皮等,氮源可以选择蛋白质、尿素等。
同时,还需要对培养基进行合适的调节,如调节pH值、温度、通气等条件,以提高红霉素的产量。
在培养过程中,红霉素菌株会产生红霉素前体物质,这是形成红霉素的重要原料。
通过提取和分离,得到红霉素后,需要经过精细的化学合成和结晶工艺,以得到纯度高的红霉素。
最后,对红霉素进行包装和质检。
红霉素通常以粉末或片剂的形式存在,要根据不同的剂型进行包装和灭菌。
同时进行一系列质检项目,如红霉素含量、溶解度、残留溶剂、微生物限度等,确保红霉素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需要在严格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益,还需要探索新
的工艺和技术,如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产生菌株,优化培养基的组成和调节条件等。
红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对于临床医学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红霉素的生产工艺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需要不断努力和创新,以提高产量和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红霉素发酵工艺系部:生物工程系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班级: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 4 月10日目录摘要 (5)1 前言 (6)1.1简述 (6)1.2物化性状 (6)1。
3作用机理 (6)1。
4 红霉素发酵的研究意义 (6)1。
5红霉素研究现状 (7)1.6现阶段的研究方向 (7)2红霉素发酵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7)2.1发酵工艺流程 (7)2.1。
1一级发酵工艺 (7)2。
1.2二级发酵工艺 (8)2。
1。
3三级发酵工艺 (8)2。
2红霉素发酵操作要点 (9)2.2.1红霉素发酵营养组分 (9)2.2.1.1碳源营养 (9)2。
2。
1。
2氮源营养 (10)2.2.2红霉素发酵操作注意事项 (11)2.2.2.1红霉素发酵PH控制 (11)2.2。
2。
2红霉素发酵豆油的控制 (11)2.2。
2.3红霉素发酵温度的控制 (12)2.2。
2.4红霉素发酵溶氧的控制 (12)2.2。
2.5红霉素发酵空气的控制 (12)2。
2.2。
6发酵液质量控制 (13)2。
2。
3有效成分测定标准 (13)3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谢辞 (15)摘要红霉素是20世纪50 年代开始生产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他的抗菌谱与青霉素G 相似,只要用于抗革兰氏阳性菌所致的感染,对青霉素耐药菌和某些病原体如军团菌、螺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立克次体及某些厌氧菌感染有效。
红霉素还具有改善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对不断增加的许多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随着对红霉素的研究开发深入开展,一些高效、长效、生物利用度好、各具特色的新红霉素半合成衍生物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本次研究对红霉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其中红霉素的发酵单位达XXX,相当于目前国内红霉素的生产有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对红霉素的工艺研究具有一定了理论指导意义及重大的经济价值.关键字:红霉素;发酵工艺参数;探讨1前言1.1简述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所产生的大环内酯(macrolide)系的代表性的抗菌素.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系抑菌剂,其中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立克次氏体等具有抗菌活性,是治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疾病的首选药物。
随着红霉素衍生物药物的不断涌现,对红霉素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层面,如何提高红霉素发酵单位成为近来研究开发的热点。
现阶段,我国红霉素年产量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美国亚培公司年产量达2000t,我国仅200t(马培齐。
医药经济信息》,203:15。
),国外的发酵单位也高达8000-12000u/ml(马培齐。
《医药经济信息》,203:15。
).1。
2物化性状红霉素分子式C37H67NO13,分子量733。
93,熔点138—140℃,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味苦;微有引湿性,易溶于乙醇和丙酮,微溶于水,是—种碱性抗生素。
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活性成分是红霉素A,杂质组分主要有红霉素B、红霉素C、红霉素D、红霉素E以及红霉素F等。
其中主要杂质为红霉素C.1.3作用机理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菌性。
LD50为200―400毫克/公斤,与细菌的聚核糖体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延伸,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1.4 红霉素发酵的研究意义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敏感.临床主要用于扁桃体炎、猩红热、白喉、淋病肠道阿米巴病、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的治疗。
上、下呼吸道感染也可选用红霉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红霉素对于不能耐受青霉素的患者也适用.红霉素除被收入《中国药典》外,还被收入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药典中。
近年来,在竞争激烈的抗生素市场上,红霉素及其衍生物产量逐年增长,销售额不断上升,预计今后的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
5红霉素研究现状现阶段,我国红霉素年产量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美国亚培公司年产量达2000t,我国仅200t(马培齐.医药经济信息》,203:15.),国外的发酵单位也高达8000—12000u/ml (马培齐.《医药经济信息》,203:15。
)。
1。
6现阶段的研究方向通过控制优化培养基及发酵过程中溶氧、PH、空气量、搅拌转速、罐压、补料等来提高红霉素A的含量,从而提高红霉素的产量.2红霉素发酵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2.1发酵工艺流程2。
1.1一级发酵工艺一级培养基配方:打入软化水200L、豆饼粉8。
75kg、玉米淀粉10。
76kg、糊精9。
30kg、玉米浆4.65kg、盐2。
43kg、硫酸铵1.23kg、豆油4.25kg、消泡剂0。
16kg,用液碱调PH至6。
2(±0。
1),加入CaCO3 3.45kg,再打软化水至400L。
初始条件:温度34.0℃灌压0。
05Mpa 转速 80rpm 通气量0.8vvm 溶氧100% 当溶氧低于40%时,采用转速和空气流量交替上升的方式来提高溶氧,转速每次提高10转。
移种标准:当PH先上升(第一个高峰),再下降,再上升后当第三个高峰出现后(第四个高峰),向后推4~6小时开始移种,需要推迟移种时间时,温度可以降至32℃降速为0。
5℃/h。
2.1。
2二级发酵工艺初始条件:温度33.0℃灌压0.05Mpa 转速 70rpm 通气量 1。
0vvm 溶氧100%当溶氧低于40%时,采用转速和空气流量交替上升的方式来提高溶氧,转速每次提高5转.移种条件:移种发酵罐时,条件是当PH先上升(第一个高峰),在下降,在上升后当高峰出现后(第二个高峰),向后推4~6小时开始移种,或第一个高峰向后推14个小时.需要推迟移种时间时,温度可以降至33℃降速为0.5℃/h.2。
1。
3三级发酵工艺初始条件:温度32。
5℃灌压0。
05Mpa 转速 50rpm 通气量 0。
55vvm 溶氧100% PH 7.0左右。
发酵过程中溶氧的控制:接种后,溶氧从100%开始下降,随着菌体的生长,溶氧低于45%时,采用转速和空气流量交替上升的方式来提高溶氧,转速每次提高5转,具体参照下表,表中条件从左至右,从上至下逐条使用,当表中条件用完后,溶氧仍低于45%时,(溶氧低于15%时)开始补水,补速1200L/h。
中后期,溶氧逐步回升,当期高于50%,按照如下方法,将溶氧控制在45%,具体参照下表,表中条件从左至右逐条使用,转速每次降低5转,温度每次降低0。
3℃。
罐压 0。
05 温度 32。
5通气量 1.0转速逐渐降低,每次降低5转。
三、发酵中PH控制接种后PH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再次下降,当PH降至6。
90以下时,开始用糖调节PH,PH自控维持在6。
90。
一、发酵中补糖控制当PH上升至7。
25~7.45长时间没有下降时(2~2.5h),开始补糖,起始速度为200L/h,使PH缓慢降到6。
8~7.0,当PH<6。
90时,停止补糖,当PH回升到>6.90时,开始进行自控,将PH控制在6.90液糖浓度(30%)左右.五、发酵中正丙醇的控制发酵20h左右开始补正丙醇,开始正丙醇的残留量控制在0.5~1.5g/L,40-130h 控制在1.5~2.5g/L正丙醇浓度(30%)左右.正丙醇35周期后具体加量根据残留量来定。
二、发酵中豆油的控制发酵25h左右开始补豆油,在45~120h,豆油的补速按照表中的高限来补,其余时间当豆油的残留量为0时,补速提高10%具体参照下表。
豆油在55周期后具体加量根据残留量来定。
六、放罐条件:生物量在35%左右,粘度到(180cp)左右,镜检菌丝有自溶现象发生,周期在189h左右,效价9000ú/ml,溶氧一直上升而没有下降趋势。
2.2红霉素发酵操作要点2。
2.1红霉素发酵营养组分2。
2.1。
1碳源营养碳在细胞中的干物质中约占50%,所以微生物对碳的需求最大。
凡是作为微生物细胞结构或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都称为碳源。
其作用一方面是作为微生物细胞结构或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另一方面是提供菌体生长,产物分泌所需要的能量。
作为微生物营养的碳源物质种类很多,从简单的无机物(CO2、碳酸盐)到复杂的有机含碳化合物(糖、糖的衍生物、脂类、醇类、有机酸、芳香化合物及各种含碳化合物等)都可作为碳源。
根据碳素的来源不同,可将碳源物质分为无机碳源物质和有机碳源物质两类。
发酵中使用的碳源物质通常是各种有机碳源物质。
葡萄糖(液糖):红霉素采用流加液糖方式,其作用在于调节发酵液的pH,另一方面作为碳源之一。
多糖工业发酵用的多糖:有糊精、淀粉及其水解液。
玉米淀粉及其水解液是抗生素、氨基酸、核苷酸、酶制剂等发酵中常用的碳源.玉米淀粉:糊精英文名称:dextrin;amylin 定义:淀粉经酶法或化学方法水解得到的降解产物,为数个至数十个葡萄糖单位的寡糖和聚糖的混合物。
包括有麦芽糖糊精、极限糊精等。
糊精通常分为三类:白糊精、黄糊精和英国胶或称“不列颠胶”。
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对淀粉的预处理方法及热处理条件不同。
脂类(豆油):霉菌和放线菌可利用油脂做碳源.在发酵过程中,加入油脂有消泡和补充碳源的双重作用。
在红霉素的生产当中,豆油是原料之一,其作用一方面是消泡,另一方面可以被链霉菌利用作为碳源,提供合成红霉素的前体。
有机酸、醇:正丙醇:正丙醇是原料之一,作为合成红霉素的前体,其也可被链霉菌菌利用作为碳源。
2。
2。
1.2氮源营养氮元素是微生物细胞蛋白和核酸的主要成分,对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将氮源分为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两种,两者在发酵中都有应用。
(1)无机氮源常见的无机氮源主要包括氨水、铵盐等。
无机氮源的利用速度一般比有机氮源快,因此无机氮源又被称作速效氮源。
某些无机氮源由于微生物分解和选择性吸收的原因,其利用会逐渐造成环境pH的改变。
例如:在红霉素生产中,在基础料中加入硫酸铵的方式补充无机氮源,在部分文献中也采用间接流加硫酸铵的方式来补充无机氮源。
无机氮源虽然价格便宜、利用迅速,但是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利用这类简单的氮源。
(2)有机氮源有机氮源是另一大类发酵氮源,主要是各种成分复杂的工农业下脚料,种类非常多,如玉米浆、各种豆粉、玉米粉、实验室常用的牛肉膏、蛋白胨等等。
总的来说,微生物在有机氮源培养基上生长要比无机氮源培养基上旺盛,这主要是由于有机氮源的成分一般比较复杂,营养也较无机氮源丰富。
有机氮源中除含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质、多肽及游离氨基酸以外,还含有少量的糖类、脂类以及各种无机盐、维生素、碱基等。
由于微生物可以直接从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成分,所以微生物在有机氮源上的生长一般较好,更有一些微生物必须依赖有机氮源提供的营养才能生长。
黄豆饼粉是发酵工业最常用的有机氮源。
根据油脂含量可将其分为三种,全脂黄豆粉(含油脂18%以上),低脂黄豆粉(含油脂9%以下),脱脂黄豆粉含油脂2%以下)蛋白胨、酵母粉等使工业上常用的有机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