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春秋笔法”

合集下载

《史记》中的『曲笔』

《史记》中的『曲笔』

《史记》中的『曲笔』班固评价司马迁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唐代的史学家刘知也说:“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司马迁著史的“实录”精神,历来为人所称道。

但考察《史记》一书就会发现,司马迁之著述《史记》,固然多“直书”之笔,在采用“金匮石室”的档案材料,或者摘取已有的古史记载时,均有所选择,也即有“曲笔”之处。

“曲笔”的原因比较复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雅驯”的追求。

这种“曲笔”写作手法,固然使文本得以洁净,但往往使得一些历史真相被遮蔽,这就为后人了解历史带来了困难。

被遮蔽的“白登解围”“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

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

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

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

”这就是发生在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

这年冬天,刘邦率领的32万汉军被匈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附近),一连七天七夜,这是汉代外交史上的一次巨大挫折,世称“平城之辱”。

关于这次解围,《史记》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为: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

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

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司马迁认为“其计秘,世莫得闻”,所以说不清。

另一种解释为: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

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

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

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

在这里,司马迁给出的解释是“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这就和历史上的“鸡鸣狗盗”有异曲同工之妙:“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司马迁春秋笔法

司马迁春秋笔法

司马迁春秋笔法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所著的《史记》被誉为史学巅峰之作。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了独特的春秋笔法,以及独具匠心的写作手法,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瑰宝。

本文将介绍司马迁的春秋笔法,深入探讨其中的特点和影响。

一、春秋笔法的特点1. 简练明了:司马迁的文字简练精炼,条理清晰。

他善于抓住事件的关键点,用简单的词句表达深刻的道理。

没有啰嗦的修饰,他的文字直接击中读者的心灵。

2. 事理合一:司马迁善于将历史事件与道德、伦理联系在一起。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传达他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规律的把握。

他通过历史的记载,强调了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

3. 立意深远:司马迁在《史记》中注重道义观、价值观的体现。

他的笔触有着独特的深意,他通过对历史中人物行为的描写和赞赏,传达了他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他是一个有着强烈人文关怀的史学家。

二、春秋笔法的影响1. 为后世影响深远:司马迁的春秋笔法开创了史学写作的新风格。

在之后的历史著作中,司马迁的笔法被广泛传承和运用。

他的影响力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2. 引领历史写作:司马迁的笔法以其简练明了的特点,使历史写作走向了更加深入、精确的方向。

他注重历史事件的总结和归纳,善于抓住历史事件的核心要素。

他的作品启迪了后世历史学家,使得历史写作更加科学、精准。

3. 形成典范:司马迁以其独特的春秋笔法,使《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迁从容自信的笔触、精炼而丰富的用词,以及独到的见解,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结语司马迁的春秋笔法以其独特的风格、精炼的语言和深思熟虑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的发展。

他的著作《史记》成为后世史学家和文学家学习的典范,并为之后的历史写作奠定了基础。

正是司马迁的春秋笔法让他的作品经久不衰,被历代传颂,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秋笔法”研究——以《史记》为例

“春秋笔法”研究——以《史记》为例

“春秋笔法”研究——以《史记》为例摘要:“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

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这与历代学者及文学理论家们的理论说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历史学家们也成功地、有意识地使用了它。

历史写作练习重要质量原因。

而《史记》就是“春秋笔法”能够传承后世的重要载体。

本文主要对“春秋笔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了《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以及《史记》中的“春秋笔法”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键字:“春秋笔法” 《史记》史学“春秋笔法”,这是一种用毛笔字或使用语言的技术,是孔子开辟的写作方式,不是用论辩的语言表现,而是在文章的叙述上体现出作者的意识形态倾向。

孔子在以露茜为基础撰写《春秋》时,对当时重要而非决定性的历史事实采取了避讳和忌惮的态度。

也就是说,我记不清那问题。

我只用几句话就快速提醒起来,使读者能感觉到它。

有时它涉及赞扬和批评,但文本不直接涉及观点。

对人物和事件的详尽描述,运用修辞手法或材料委婉而精妙地表达他的观点。

一、对于“春秋笔法”的典故分析1.1《春秋》,鲁国史书。

据传孔子修葺了。

儒家学者认为其中的每一个词都应该受到“褒贬”,然后扭曲,所以把表示褒贬的词称为“春秋笔”。

在历史上,左秋明是第一个进行了微妙探索并精确总结了这篇文章的人。

邪恶说服之善。

非智者能培之乎?(译:《春秋》的故事细致而富有表现力,它记载了史实,深刻而机智而有逻辑,彻底而不失真,警示和嘉丑恶,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1.2比如,吴国和越国的君主都敢称王,然而孔子却在《春秋》里把他们贬称为“子”;践土之盟,其实是晋文公叫周王去的,但孔子却为周王掩饰,说“天子到河阳去打猎”。

后来的学者们将孔子的这种手法称之为“春秋笔法”,或称“微言大义”,比喻文笔曲折隐晦却又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1.3“不言出奔,难之也。

”《左传》指出,段不像兄弟,所以他不说“兄弟”;兄弟之间的竞争就像两个君主之间的竞争一样,因此称之为“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缺乏教育。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

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扩展资料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解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释义】: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

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

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春秋释义
中国古代先民极其重视春,秋两季的祭祀,由此“春秋”衍生出更多的语言含义,常常用来表示:年。

一年,四季,四时,光阴,年龄等。

“春秋”作为一个重要的先秦年代,来源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从《左传》到《史记》_《春秋》笔法的早期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从《左传》到《史记》_《春秋》笔法的早期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公二年》相关记载可知,晋灵公实为赵穿所弑,而不 是赵盾。董孤之所以书“赵盾弑其君”,孔子之所以 称董狐为“良史”,是因为春秋时代,列国史官撰史,
丰富深化中国史笔精神。
一、“书法不隐"
“书法不隐”语出《左传・宣公二年》孔子论董 狐:“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叽z]…””书法”是 史宫记事的法度;“不隐”是不加隐讳。“书法不隐” 即后人所谓“直笔”,不仅史官应当遵循,当政者也要 受其约束。《左传・襄公二五年》记齐国崔杼派人杀 死国君庄公后,“大史书日:‘崔杼弑其君。’崔子杀 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 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斤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201ljyte05Z) 作者简介:张金梅。女。博士.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作为史学话语,《春秋》笔法对中国史书的著述 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从体例上说,《春秋》是编年 史,采用编年体,而煌煌“二十五史”采用的是纪传 体。但纪传体却是从编年体中演变出来的,如章学 诚《文史通义・方志立三书议》所言:“纪传正史, 《春秋》之流别也;-.…・马《史》、班《书》以来,已演 《春秋》之绪矣o-[I]|‘m72)本文拟以《左传》、《史记》为
指导下产生的。
“公朝予王所”,就是晋文公大会诸侯,兼召周襄王 逼封霸主的曲笔。而《左传》却将事情始末原原本 本地叙述出来。又如鲁国隐、桓、闵三公及未蹰年 之君子般、子赤都是被弑而亡,《春秋》依“内大恶 讳,小恶书”的原则,一概采用曲笔、讳书,丽《左传》 也将事实原委交待得清清楚楚。诸如此类,不枚胜 举。也正因为此,《左传》指出“《春秋》五例”之前三
子道之不尽也。纡[2]m””也就是说,许世子之所以被
二、“实录” 一、7i
1、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发布时间:2022-03-02T04:33:00.864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下36期作者:白雪梅[导读] 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其独有的魅力和文风艺术昭示着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在历史意识空前发展的周代,“史官文化”因为史官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肩负对现实的责任而成熟,以《春秋》为例,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是要原始察终,惩恶扬善,拨乱反正,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他的爱憎,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被誉为“春秋笔法”,影响着后代史传文学作品。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白雪梅摘要: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其独有的魅力和文风艺术昭示着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在历史意识空前发展的周代,“史官文化”因为史官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肩负对现实的责任而成熟,以《春秋》为例,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是要原始察终,惩恶扬善,拨乱反正,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他的爱憎,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被誉为“春秋笔法”,影响着后代史传文学作品。

关键词:春秋笔法;《史记》;继承;发展1.1“春秋笔法”在《春秋》中的运用1.1.1 “微而显”首先,“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出处??)指文辞简约但意义显豁。

成公“十有四年……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

”(春秋、左传、史记的引文都需要标注出处,后文同)此处,叔孙氏是氏族名,因侨如奉君命出使,为了尊重君命,所以侨如前冠上了氏族“叔孙”的称谓,即叔孙侨如前往齐国迎亲。

后一句称侨如,而不是叔孙侨如,是因为侨如迎接夫人归来,为了显示对夫人的尊重,而只称侨如。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举例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举例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举例
【原创版】
目录
1.春秋笔法的概念和来源
2.《史记》中春秋笔法的应用举例
3.春秋笔法的作用和影响
正文
一、春秋笔法的概念和来源
春秋笔法,源于先秦时期的一种写作手法,得名于孔子所编撰的《春秋》史书。

这种写作手法主要特点是用笔曲折,意含褒贬,通过隐晦含蓄的方式表达对人或事的态度。

在史学著作中,春秋笔法被广泛应用,以微言大义、寓褒贬于其中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二、《史记》中春秋笔法的应用举例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春秋笔法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郑伯克段于鄢:在描述郑国国君郑伯克段与弟弟共叔段之间的争斗时,司马迁称郑伯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共叔段被称为“段”,而不称为“弟”。

这种称呼上的变化,暗示了郑伯的阴险和共叔段的不幸遭遇。

2.飞将军李广:《李将军传》中,司马迁通过“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描述,既赞誉了李广的品行,又含蓄地批评了汉朝统治者的失策。

三、春秋笔法的作用和影响
春秋笔法在历史著作中的运用,既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鲜明态度,又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种写作手法不仅为后世的文
学创作提供了借鉴,也对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春秋笔法”和“龙门笔法”?

什么是“春秋笔法”和“龙门笔法”?

什么是“春秋笔法”和“龙门笔法”?“春秋笔法”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孔子微言大义的一种史书笔法,之前的问答有过答复,若想详细了解,敬请关注查看往期问答。

“龙门笔法”和“春秋笔法”一样,都也是史书书写的一种文笔手法。

在有的地方志的开头,会记载如下一句话:“昔司马迁创为纪表书传之体,以成史记,龙门笔法焜耀古今” 。

由此可知,龙门笔法是和司马迁有关的的一种专门的史传笔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因此“龙门”也就成为司马迁的别号。

司马迁像而龙门笔法,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史传笔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书写历史,特别是列传,以历史人物生平为纲,描写人物生动形象,后世多有效仿者,之后的传记小说即滥觞于此。

如清代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称:“这《儿女英雄传评话》却是借题目写性情,从通部以至一回,乃至一句一字,都是从龙门笔法来的。

”亦省作“龙门笔”。

除了特指这种传记写法外,龙门笔法有时候也宏观上指代司马迁的著史之法。

如清人黄鷟来在《甲戌夏至武威》诗之四有言:“千秋龙门笔,五岳高嶙峋。

”韩城太史公雕像二是指一种夸张的笔法。

清人陆以湉在《冷庐杂识·形容失实》中有言:“史传有形容失实之语。

司马迁生于龙门,故称其笔法为“龙门笔法”。

清代已经有学者发现并指出,《史记》中记载的很多历史事件有夸大的写法。

“史传有形容失实之语。

如《史记·蔺相如传》,记相如持璧,却立倚柱,则曰怒发上冲冠;《赵奢传》,记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则曰屋瓦尽振;《项羽本纪》,记羽与秦军战,则曰楚兵呼声动天。

皆描摹传神之笔,事虽虚而不觉其虚,弥觉其妙,此龙门笔法。

”(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形容失实》)像这样的夸张,在《史记》中比比皆是。

如借用苏秦之口言临淄之繁华:“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在《平准书》中记载汉武帝继位初年国家的富裕:“至今上继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举例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举例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举例【史记与春秋笔法简介】在我国古代史书中,史记与春秋笔法密切相关。

史记是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而春秋笔法则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叙事方法,起源于春秋时期,其主要特点是简练、精炼,以简洁的文字记载历史事件。

史记继承并发展了春秋笔法,使其在史书中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实例分析】1.齐景公与管仲在史记中,齐景公与管仲的例子展示了春秋笔法的运用。

齐景公是齐国的一位英明的君主,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

而管仲则是他的得力辅佐,对国家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史记中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突显了管仲的贤能和齐景公的明智。

2.晋文公与介子推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也是春秋笔法的一个典型例子。

晋文公流亡期间,历经磨难,最终返回晋国,成为一代英主。

而介子推则是他的忠臣,陪伴他度过艰难岁月。

史记中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示了晋文公与介子推之间的忠诚与信任。

3.楚庄王与孙叔敖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英明的君主,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

孙叔敖则是他的得力辅佐,对国家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史记中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突显了孙叔敖的贤能和楚庄王的明智。

4.鲁国郊外杀人案在鲁国郊外杀人案这个例子中,史记运用春秋笔法展示了案件调查过程。

案件曲折离奇,最终在孔子的高足子贡的帮助下,真相大白。

这个故事展示了史记在叙述案件过程中,既注重事实的陈述,又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春秋笔法在史记中的作用】春秋笔法在史记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兼具文学价值。

通过简洁的文字,史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事件的曲折过程,使读者既能了解历史事实,又能领略到文字的魅力。

【总结】史记中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史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简洁、精炼的文字叙述历史,使史书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文学价值。

史记春秋笔法

史记春秋笔法

史记春秋笔法摘要:一、史记简介二、春秋笔法的起源和发展三、史记中的春秋笔法特点四、春秋笔法对后世的影响正文:【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由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

史记共计有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类,记载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宗旨,展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笔法的起源和发展】春秋笔法,源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以寓言、讽喻、象征等手法表现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的文学手法。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风气日下。

一批有识之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用文字记录历史,借古讽今,倡导道德教化,引导社会风气。

春秋笔法正是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特点】在史记中,司马迁充分发挥了春秋笔法的特点,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史为鉴:司马迁以春秋笔法为手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后世提供借鉴。

2.寓言讽喻:史记中运用大量寓言、讽喻,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伦理。

3.人物塑造: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充分体现了春秋笔法对人物刻画的要求。

4.表达观点:司马迁在史记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道德观,体现了春秋笔法倡导的直言不讳精神。

【春秋笔法对后世的影响】春秋笔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春秋笔法为后世史学家和文学家提供了一种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有力手段,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春秋笔法和史家笔法

春秋笔法和史家笔法

春秋笔法和史家笔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的两种重要笔法,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春秋笔法注重用词的精准和含蓄,强调通过言辞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这种笔法注重“一字褒贬”,即通过选择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

例如,在描述同样的事情时,使用不同的词汇或语气,可以表达出对事件和人物的肯定或否定。

史家笔法则更注重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强调通过对史实的搜集、考证和整理,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史家笔法注重“直笔”和“曲笔”的结合,即在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既要用直白的语言描述事实,又要通过曲笔、隐晦的语言等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总的来说,春秋笔法和史家笔法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的重要笔法,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劣。

春秋笔法注重言辞的精准和含蓄,史家笔法则更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实际的历史书写中,这两种笔法常常是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

“春秋笔法”与“太史公笔法”之比较

“春秋笔法”与“太史公笔法”之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unqiubifa" and
"Taishigongbifa"
作者: 王长顺[1,2]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2]咸阳师范学院办公室,陕西咸阳712000
出版物刊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8-71页
主题词: 春秋笔法 太史公笔法 褒贬 解读
摘要:"春秋笔法"与"太史公笔法"同为史学典籍的传述方式,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对历史人物给予褒贬的评价,都不同程度地遵循"言有序"、"言有物"的创作原则.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春秋笔法"实质是儒家对春秋的解读之法,而太史公笔法则体现了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实录精神.。

《史记》中有哪些明显的春秋笔法?

《史记》中有哪些明显的春秋笔法?

《史记》中有哪些明显的春秋笔法?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其实也是有点典故的,出自孔子,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现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也就是群隐晦含蓄的表达对人或事的态度。

听不懂也没关系,其实就是“弯弯绕”,不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图。

言归正传,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最含蓄的春秋笔法莫过于对飞将军李广的《李将军传》的记述: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意思是说,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

”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
本来这个情况看起来比较中肯,但是翻阅李广的生平,我们就会知道,其实他的一生并没有像传言的那样建立不世战功,与卫青,霍去病比起来还是差很远。

但是为什么司马迁要对李广评价那么高呢?
因为司马迁之所以被“净身”,就是因为他帮李广的后人李陵求情,惹怒了汉武帝。

所以司马迁一直在《史记》里对李家人的赞誉,用了春秋笔法表达了对李广生不逢时的感叹,对自己命途多舛的不幸遭遇的感慨。

春秋笔法的典故

春秋笔法的典故

春秋笔法的典故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春秋笔法的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春秋笔法的意思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春秋笔法的典故《春秋》,鲁国史书。

相传为孔子所修。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春秋笔法的典故1、北宋欧阳脩对《春秋》笔法的理解,自然会应用到他在史学与文学上的创作表现。

2、“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

3、本文透过欧阳脩对《春秋》笔法的理解过程,讨论他将此一理解出来的论点,带入创作表现上的问题。

4、正如离婚不再会引起躁动一样,以披露公职人员花哨打扮来暗示同性恋的春秋笔法,也正在超然于诽谤范畴以外。

5、春秋笔法中所包含的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历史的精神也随着史与文的分离从正史著作中转移到文学领域。

6、本文以文本为根据,从老赞礼形象塑造、春秋笔法等五个方面论证了《桃花扇》是一部具有反清爱国思想的作品。

7、感谢你们的幽默和悟性,使我们的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总能博得会心一笑;8. 当然了,能不能流传千古,还要看太史公司马迁的春秋笔法,假如司马迁把这个故事一笔带而过,估计自己连个名字都不会留下。

9. 突厥,《隋书》里说它的远祖是人狼野合而生,这是春秋笔法尊王攘夷的惯有手段,估计突厥的远祖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狼孩。

10. 于是法医们在遇到与能力者相关的案件时,往往会用春秋笔法,消消减减,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假设。

11. 鲁迅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的文风,就是春秋笔法的再现。

12. 在表格里正确的单词处画。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论司马迁对孔子撰史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以“春秋笔法”与“书法不隐”为中心

论司马迁对孔子撰史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以“春秋笔法”与“书法不隐”为中心

论司马迁对孔子撰史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以“春秋笔法”与“书法不隐”为中心李波;赵丽【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29)6【摘要】司马迁撰写《史记》,效法孔子作《春秋》的撰述方法,借助历史表达褒贬好恶,宣扬政治理想,成其一家之言;同时,又摆脱了《春秋》“虚美隐恶”的书法限制,贯彻了史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由于他在撰史方法上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结合时代特征的新发展,从而使《史记》成为继《春秋》之后中国古代史书撰述的又一不朽典范。

%Sima Qian wrote Historical Records to express personal views and political ideal by learning Confucius ’ s method of writing Spring and Autumn.At the same time, he got rid of Spring and Autumn'swriting principles of enlarging beauty hiding evil , and carried out the spirit of historians to record the truth .As far as the history recording method , because he not only inherited something good from ancestors , but also made new development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times , so that Historical Records become another immortal example among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books .【总页数】4页(P15-18)【作者】李波;赵丽【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00;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相关文献】1.司马迁对孔子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J], 孙希国2.司马迁父子撰史指导思想异同论 [J], 朱枝富3.司马迁父子撰史断限计划管见 [J], 朱枝富;4.从《太史公自序》看司马迁的撰史取向 [J], 刘治立5.论司马迁撰史宗旨 [J], 朱枝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记春秋笔法

史记春秋笔法

史记春秋笔法
【实用版】
目录
1.史记的概述
2.史记的文学特点
3.史记的春秋笔法
4.史记春秋笔法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

它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约 3000 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最为宏大、详尽的一部。

史记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史记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叙事的生动性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史记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事件跌宕起伏。

他以客观的态度,真实的记录了历史,又以艺术的手法,使得历史充满了生命力。

史记的春秋笔法是其文学特点的重要表现之一。

春秋笔法,即指《春秋》一书中的文字风格和记事的方式。

这种笔法简练、精炼,语言通顺,易于理解,同时又富有感染力。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大量采用了春秋笔法,使得史记在历史叙述和人物描写上,达到了一种高度的艺术境界。

史记春秋笔法的影响和价值至今仍然深远。

它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著作,如《汉书》、《后汉书》等,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同时,史记春秋笔法也被视为古代文学的一种典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史记春秋笔法

史记春秋笔法

史记春秋笔法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全书共有一百三十篇,描述了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时代历史的史书。

史记的笔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史家立场明确:史记是司马迁的著作,他一直积极参与反秦复汉的活动,因此他立场鲜明地支持汉朝。

在书中,他多次称赞刘邦的才智和功绩,批评秦朝的暴虐无道。

2. 编年体叙事:史记以年代为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他在书中使用了许多编年体的叙事手法,将事件和人物按照年代排序,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

3. 勾勒人物形象:史记详细描写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突出了他们的个性与才能。

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通常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 严谨的史料收集和核实:史记是一部注重事实真实性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广泛收集了各类史书和史料,并进行了多次核实和比对。

他在书中特别注重引用史料,以增加史书的可信度。

除了以上几个特点外,史记还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具有一些文学性的修辞手法,如对人物、场景的生动描
写,对历史事件的议论等。

这些特点使得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书写的经典之一。

春秋笔法的写作手法

春秋笔法的写作手法

春秋笔法的写作手法
于叙事状物中,寓褒贬,别善恶,不作外露的评判,而让读者去潜心意会,以不得罪于当时而传示于后代。

这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写作技巧。

此法因源于孔子所著《春秋》的行文而得名。

春秋笔法在史书中尤为多见,运用、发挥得最精妙的,当首推《史记》作者司马迁。

如《李将军列传》,为当代人写当代史,司马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逆当朝统治者意志,为李广鸣不平。

全篇虽无一处公开指责、感慨处,只如实记下李广如何苦战,如何功高,如何人正,如何爱士卒,如何受委屈,如何抱屈自刎,军士、百姓们如何哭他等,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与谴责尽在不言之中,蕴藉含蓄又直言不讳。

运用春秋笔法,特别要注意真实、客观,如果不尊重历史事实,唯我所用,随意杜撰,那就很难得到后人的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与“春秋笔法”王俊杰;赵金广【摘要】司马迁对孔子有种特别的崇拜,他撰《史记》自比孔子著《春秋》,《春秋》在他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司马迁学习孔子以布衣之身敢为万世立法的宏伟气概,以及与之相匹应的“春秋笔法”。

“寓论断于序事之中”就是“春秋笔法”在《史记》中的继承与发展。

司马迁以“春秋笔法”书写历史,行使史家对历史的裁决权,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皇家的世俗权力与史家的历史裁决权力,进行着此消彼长的拔河式的较量,最终史权会从皇权的奴役下翻身。

%SI Maqian had a special worship for Confucius,and compared his writing Historical Records to Confucius ˊwriting Spring and Autumn. Spring and Autumn had the lofty position in his mind. What SI Maqian learned from Confucius was Confuciusˊgrand spirit that dared to set up the cultu ral criterion for our nation,and the corresponding "Writing Technique in Spring and Autumn "."Lodging Judgment in Narrativ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Writing Technique in Spring and Autumn". SI Maqian used"Writing Technique in Spring and Autumn"to write history,and exert his historian power to decide on history,and had paid a heavy price for this. Imperial authority and historianˊs historical authority had been carrying on the tug-of-war style contest, eventually historical authority defeated imperial authority.【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25)002【总页数】5页(P71-74,82)【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孔子;春秋笔法【作者】王俊杰;赵金广【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中华民族是一个道德伦理型的民族,中国史学也是道德伦理型的史学。

行使对历史的裁决权,评断历史的是非曲直以抑恶而扬善,是史家的责任也是他们的义务,而“春秋笔法”则是史家实现此目的的一种手段。

“春秋笔法”由孔子开创,而由司马迁发扬光大。

司马迁对孔子有种特别的崇拜。

孔子本是一介布衣,是落魄不得志的“教书匠”,司马迁却将他列于世家。

许多列国世家本与孔子毫不相涉,司马迁在写这些世家时却常书“是岁孔子相鲁”、“孔子卒”,这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孔子一人系天下之轻重。

《史记》对孔门后学设有三传:《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和《儒林列传》,使其学统脉络清晰,绵延不绝,先秦诸子中没有哪一家能享受如此待遇。

司马迁取材的标准是:“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

孔子整理六经是其一生成就的大事业,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司马迁以六经作为评判历史的尺度,他还征引孔子言论臧否史事与人物,这些都寄托着司马迁对孔子的深情。

自从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出“史公三失”后,关于司马迁崇儒还是尊道的问题就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不能把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思想误当作司马迁的思想,司马谈是尊道的,而司马迁则主要是崇儒。

在《孔子世家》的论赞中,司马迁对孔子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一唱而三叹,他尊孔子为“至圣”,肯定了孔子穿越历史时空的巨大影响力,在司马迁心目中孔子就是教化之主。

司马迁把自己撰《史记》作为孔子著《春秋》事业的继续来看待,《春秋》在史公心目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李长之曾说:“在司马迁看来,《春秋》原来代表一种政变。

你看他在《自序》里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

’”[1]56-57原来这部《春秋》是和打倒桀纣的汤武、打倒秦始皇的陈涉同类的,那么,它已不止是一部空洞的书册了,而且是一种行动,孔子也不止是一个文化领袖了,而且是一个政治领袖——开国的帝王了!必须在这个意义上,才能了解《春秋》在孔子整个人格中的关系,也必须在这个意义上,才能了解司马迁寄托于《史记》中者之深远。

《论语》没有记载孔子作《春秋》,最先透露出孔子作《春秋》信息的是《左传》。

第一次明确记录孔子作《春秋》的是孟子,《孟子·滕文公下》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2]155孔子著《春秋》说,司马迁在《孔子世家》、《十二诸侯年表序》、《儒林列传》、《太史公自序》诸篇中都有载录。

司马迁对孔子著《春秋》是深信不疑的——虽然后世疑古过勇的宋儒开始怀疑孔子拥有对《春秋》的著作权。

司马迁受业于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羊学派思想对他浸润很深。

公羊学派认为,《春秋》足以当一王之法,是“素王”事业,不仅是个体立身处世的教科书,还是君王治国平天下的宪纲,它不只是编年体史书,还是渗透着孔子深沉思考的政治书、哲学书,是映照丑陋现实的一面镜子,是可以用来打鬼的“钟馗”。

司马迁撰《史记》自比孔子著《春秋》,就是要追摹孔子的这种文化气概,司马迁想做孔子第二,《史记》要成为《春秋》续篇。

当然,孔子是孔子,司马迁是司马迁,从二人在中国文化史的地位来看,司马迁没有成为孔子第二,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司马迁则是“史界太祖”。

《史记》也不同于《春秋》,《春秋》被奉为经,《史记》则是历代正史之开山。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表述的抱负落空了呢?非也。

司马迁的话有它的真实性,不是在事实上,而是在文化心理上。

司马迁与孔子在命运上有某种相似性,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后,退而著《春秋》整“六经”,司马迁遭宫刑之辱后发愤著《史记》,“发愤著书”是两位文化巨人悲剧人生的重合点。

司马迁对孔子的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孔子以布衣之身敢为万世立法的宏伟气概,以及与之相匹应的“春秋笔法”。

最早对“春秋笔法”加以概括的是《左传》,《左传·成公十四年》曰:“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非圣人,谁能修之?”[3]870《史记》中关于“春秋笔法”记述的篇目有8篇:《周本纪》、《十二诸侯年表序》、《晋世家》、《孔子世家》、《匈奴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儒林列传》和《太史公自序》。

在司马迁眼中,《春秋》是“礼义之大宗”,以“当王法”,是“拨乱世反之正”的精神武器,“辞微而指博”是其修辞策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是“春秋笔法”的精髓。

刘勰对“春秋笔法”也有评述:“举得失以表黜陟,徵存亡以标劝戒;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4]284 刘知几也说:“《春秋》之义也,以惩恶劝善为先。

”[5]591可以说,劝善惩恶是“春秋笔法”的本质,它的思想倾向不是用议论性的文辞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史事的记述排比自然显现;它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达爱憎之情,微言大义是“春秋笔法”的灵魂;“春秋笔法”是史官行使历史裁决权的一种技术途径。

“春秋笔法”历来为史家所推崇,司马迁也深得“春秋笔法”之妙。

章学诚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其范围千古、牢笼百家者,惟创例发凡,卓见绝识,有以追古作者之原,自具《春秋》家学耳。

”[6]150邹方锷说得更明白:“《史记》书法,《春秋》书法也。

”[7]132《史记》中有“春秋笔法”,这早已为古人所指出。

“寓论断于序事之中”就是“春秋笔法”在《史记》中的继承与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史家笔法。

顾炎武曰:“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

《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蚡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

”[8]卷22将史迁的这种笔法概括为“寓论断于序事之中”的第一人是顾炎武,而真正对这一命题开始做深入研究的则是白寿彝。

顾炎武所举例证只有篇末借别人的话来评论一种形式,白寿彝指出:“司马迁‘于序事中寓论断’的最好例子,不一定是放在篇末,而往往是放在篇中;不只是借着一个人的话来评论,而有时是借着好几个人来评论;不一定用正面的话,也用侧面或反面的话;不光用别人的话,更重要的是联系典型的事例。

”[9]又说“司马迁结合具体的史实,吸收当时人的评论或反映,不用作者出头露面,就给一个历史人物作了论断。

更妙在,他吸收的这些评论或反映都是记述历史事实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本身也反映了历史事实。

这样来写,落墨不多,而生动深刻。

作者并没有勉强人家接受他的论点,但他的论点却通过这样的表达形式给人以有力的感染。

”[9]“寓论断于序事之中”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论断,有论断就意味着对史事人物要褒贬是非,劝善惩恶,这在精神层面上与孔子的“春秋笔法”是一致的;其二,于序事中寓论断是实现褒贬是非、劝善惩恶的方法与技巧。

孔子在《春秋》中并不抛头露面而是通过对史实的排比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好恶,二者在技术层面上是相通的。

本文还要强调的是,司马迁的“寓论断于序事之中”在技术层面上是大大超越了孔子的“春秋笔法”,它不仅包括顾炎武、白寿彝等人已经指出的那些手段,还包括更为丰富的形式,如体制破例寓褒贬,编排次序蕴微义,互见法里辨人事,委婉曲笔明是非,只言片字别战绩。

(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撰《“春秋笔法”在〈史记〉中的多种实现形式》对此详加阐述。

)其实,“春秋笔法”是后人对《春秋》的一种“追封”,作为“断烂朝报”的《春秋》是有些受之有愧的,倒是以效法《春秋》自命的《史记》受之应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