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原文译文

合集下载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原文译文【原文】二十年,春,王正月。

夏,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

奔无有言自者,此其言自何?畔也。

畔则曷为不言其畔?为公子喜时之后讳也。

《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公子喜时?让国也。

其让国奈何?曹伯庐卒于师,则未知公子喜时从与,公子负刍从与?或为主于国,或为主于师。

公子喜时见公子负刍之当主也,逡巡而退。

贤公子喜时,则曷为为会讳?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

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贤者子孙,故君子为之讳也。

秋,盗杀卫侯之兄辄。

母兄称兄,兄何以不立?有疾也。

何疾尔?恶疾也。

冬,十月,宋华亥、向宁、华定出奔陈。

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庐卒。

【译文】鲁昭公二十年,春季,周历正月。

夏季,曹国大夫公孙会“自”鄸这个地方逃亡到宋国。

逃亡没有说“自”的,这里说“自”是什么意思?因为这是叛逃。

既然是叛逃,那么为什么不说公孙会反叛呢?这是为公子喜时的后代避讳。

《春秋》作者为贤良的人避讳,公子喜时有什么贤良之处呢?因为他辞让了君位。

他怎样辞让君位呢?成公十三年曹伯庐死在军中,当时不知派公子喜时去迎接曹伯之丧,还是派公子负刍去?应该有人在国内临时主持国政,也应该有人到部队中去临时主持军务。

公子喜时见公子负刍理应主持国政,就退让了。

《春秋》认为公子喜时贤良,那么为什么要替公孙会避讳呢?君子赞美好人涉及的面宽,憎恶坏人涉及的面窄。

憎恶坏人只限于当事人自身,而不迁怒于人;赞美好人却要延及他的子孙,而公孙会是公子喜时的子孙,所以君子要替他避讳。

秋季,坏人杀害了卫侯的哥哥辄。

同母的哥哥称为“兄”,既然是卫侯的亲哥哥为什么不被立为国君呢?因为辄有疾病,有什么病呢?是不能担任国君的恶疾。

冬季,十月,宋国大夫华亥、向宁、华定逃亡到陈国。

十一月,辛卯这天,蔡侯庐死了。

扩展阅读:《公羊传》作者之谜传说《公羊传》是战国时代公羊高编撰的,先是师徒口耳相传,直到西汉景帝时才写定成书。

和《左传》《谷梁传》一样,《公羊传》开始是与《春秋》分开流传的,大概在西汉后期哀帝时,学者刘歆“引传文以解经”,才把孔子编定的鲁国史书《春秋》尊为“经”,把《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称为解释经书的“传”,后人以传附经,合为一编,从此便把这三本书合称为“春秋三传”。

公羊传:《昭公二十九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二十九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二十九年》原文译文【原文】二十有九年①,春,公至自乾侯,居于运。

齐侯使高张来唁公②。

公如晋,次于乾侯。

夏,四月,庚子,叔倪卒③。

秋,七月。

冬,十月,运溃④。

邑不言溃,此其言溃何?郛之也⑤。

曷为郭之?君存焉尔。

【注释】①二十有九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②高张:即高昭子,齐国大夫。

③庚子:四月初四。

叔倪:鲁国大夫。

④溃:离散,逃散。

⑤郛:外城。

这里做动词用,筑外城。

【译文】鲁昭公二十九年,春季,鲁昭公从晋国的乾侯回来,居住在运这个地方。

齐景公派遣大夫高张来慰问鲁昭公。

鲁昭公又到晋国去,住在乾侯这个地方。

夏季,四月,庚子这天,鲁国大夫叔倪死了。

秋季,七月。

冬季,十月,运这个地方的民众逃散了。

按例,城邑的民众逃散是不称“溃”的,这里称“溃”是什么意思?因为鲁昭公派他们修筑运邑的外城。

为什么要派他们修筑运邑的外城呢?因为国君住在这里。

扩展阅读:《公羊传》理论特色《春秋公羊传》作为今文学派的中坚,有独特的理论色彩。

主要有三项:1、政治性。

讲“改制”,宣扬“大一统”,拨乱反正,为后王立法。

2、变易性。

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理论体系。

《公羊传》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是其雏形。

董仲舒加以发挥,划分春秋十二公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表明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不是铁板一块,或凝固不变,而是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3、《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按照今文公羊家的阐发,《春秋》之“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张三世”。

即孔子将春秋242年的历史,划分成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今文家的这种理解有两点值得注意:1、他们所“描述”的历史运动,并不符合史实但却符合“理想”。

从春秋“本然”的历史来看,“三世说”的诬妄显而易见。

公羊传全文及译文

公羊传全文及译文

公羊传全文及译文说起《公羊传》,这可是咱们中华文化里的一块瑰宝,跟《左传》、《谷梁传》一块儿,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春秋三传”。

这书啊,主要是给《春秋》这本古老的史书做注解的,就像是给一本老相册配上了解说词,让咱们这些后人能更明白地看懂那些古老的故事。

咱们先从头儿聊起,《公羊传》开篇就是“元年春,王正月”,这话听着简单,里头学问可大了去了。

你想啊,这“元年”不就是新国君登基的第一年嘛,跟咱们现在说的“新年新气象”差不多一个意思。

而“春”呢,那是一年的开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古人讲究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总是给人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再来说说这“王正月”,这可不是随便哪个月份都能当的,它指的是周朝历法里的正月,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农历一月。

为啥要先说“王”再说“正月”?那是因为要强调“大一统”的思想,天下都得听周王的,连时间都得按周王的规矩来。

这就像咱们现在说“全国统一时间”,虽然时代变了,但那份儿对统一的追求,可是一直没变过。

接下来咱们聊聊书里的故事。

《公羊传》里啊,记载了不少鲁国的历史大事儿,比如鲁隐公、鲁桓公这些国君的生平事迹。

说到鲁隐公,他可是个挺有争议的人物。

按说他是长子,应该继承国君的位置,可他偏偏把位子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桓公。

这可不是因为他软弱无能啊,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弟弟年纪小又尊贵,自己虽然年长但地位卑微,怕弟弟即位后镇不住场子,所以干脆自己先顶着。

这种为了大局着想、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放到现在那也是值得咱们学习的。

还有啊,《公羊传》里还特别强调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规矩。

就是说啊,选继承人的时候得看是不是嫡长子,而不是看谁更贤能。

这规矩在古时候可是铁打的,虽然现在咱们觉得有点儿不近人情,但那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嘛。

除了这些政治大事儿,《公羊传》里还记录了不少战争和外交的故事。

比如鲁国跟其他国家结盟啊、打仗啊这些事儿都写得挺详细的。

这些故事啊不仅让咱们看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教会了咱们不少做人的道理呢。

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年原文与解析

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年原文与解析

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年原文与解析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史书记载较为丰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左氏传是我们了解春秋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而昭公二十年是左氏传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今天我将为您呈现昭公二十年的原文以及相关内容的解析。

原文:「昭公二十年」「昭公二十年,晋人重伐鲁。

」(左氏传·昭公二十年)解析:在左氏传中的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昭公二十年晋国对鲁国进行了重伐。

这段原文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晋国对鲁国的压迫和侵略,也显示出昭公二十年鲁国处于一个艰难的境地。

根据《左传》,昭公是鲁国的君主,他在位时期,鲁国受到了诸多外敌的侵略和内部的纷争。

晋国是当时的霸主之一,他们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对周边的诸侯国进行侵略和统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晋国在昭公二十年再次伐鲁。

在解读左氏传昭公二十年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时代背景:春秋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和争霸是显著特点。

晋国作为当时的强权,对周边诸侯国具有统治和影响力。

2. 君主角色:昭公是鲁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势。

他既要面对晋国的侵略,还要处理鲁国内部的政治斗争,这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3. 晋国的侵略:晋国对鲁国进行重伐彰显了他们对鲁国的威胁和压力。

通过这次伐鲁,晋国可能想要巩固他们在鲁国的地位,或者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地盘。

4. 鲁国的困境:鲁国在昭公二十年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显然,鲁国并没有能够应对晋国的强大,否则晋国也不会再次伐鲁。

鲁国可能在军事、政治或者其他方面存在一定的弱点。

总结:通过对左氏传昭公二十年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鲁国在春秋时期面临着晋国的侵略和压迫。

这段原文虽然简短,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左氏传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兴衰和战争,对于我们研究和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国学宝典《谷梁传》:昭公十三年至昭公二十年原文

国学宝典《谷梁传》:昭公十三年至昭公二十年原文

【昭公十三年】十有三年春,叔弓帅师围费。

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

弑其君虔于乾溪。

自晋,晋有奉焉尔。

归而弑,不言归,言归非弑也。

归一事也,弑一事也,而遂言之,以比之归弑,比不弑也。

弑君者日,不日,比不弑也。

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

当上之辞也。

当上之辞者,谓不称人以杀,乃以君杀之也。

讨贼以当上之辞,杀,非弑也。

比之不弑有四。

取国者称国以弑,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比不嫌也。

《春秋》不以嫌代嫌。

弃疾其事,故嫌也。

秋,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

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公不与盟。

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

公不与盟者,可以与而不与,讥在公也。

其日,善是盟也。

晋人执季孙意如以归。

公至自会。

蔡侯庐归于蔡。

陈侯吴归于陈。

善其成之,会而归之,故谨而日之。

此未尝有国也,使如失国辞然者,不与楚灭也。

冬,十月,葬蔡灵公。

变之不葬有三:失德不葬,弑君不葬,灭国不葬。

然且葬之,不与楚灭,且成诸侯之事也。

公如晋,至河乃复。

吴灭州来。

【昭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晋。

大夫执则致,致则名。

意如恶,然而致,见君臣之礼也。

三月,曹伯滕卒。

夏,四月。

秋,葬曹武公。

八月,莒子去疾卒。

冬,莒杀其公子意恢。

言公子而不言大夫,莒无大夫也。

莒无大夫而曰公子意恢,意恢贤也。

曹、莒皆无大夫。

其所以无大夫者,其义异也。

【昭公十五年】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末卒。

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龠入,叔弓卒,去乐卒事。

君在祭乐之中,闻大夫之丧,则去乐卒事,礼也。

君在祭乐之中,大夫有变,以闻可乎?大夫,国体也。

之人重死,君命无所不通。

夏,蔡朝吴,出奔郑。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

冬,公如晋。

【昭公十六年】十有六年春,齐侯伐徐。

楚子诱戎蛮子杀之。

夏,公至自晋。

秋,八月己亥,晋侯夷卒。

九月,大雩。

季孙意如如晋。

冬,十月,葬晋昭公。

【昭公十七年】十有七年春,小邾子来朝。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左传昭公二十年翻译

左传昭公二十年翻译

左传昭公二十年翻译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年【经】二十年春王正月。

夏,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

秋,盗杀卫侯之兄絷。

冬十月,宋华亥、向宁、华定出奔陈。

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卢卒。

【传】二十年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

梓慎望氛曰:「今兹宋有乱,国几亡,三年而后弭。

蔡有大丧。

」叔孙昭子曰:「然则戴、桓也!汏侈无礼已甚,乱所在也。

」费无极言于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

自以为犹宋、郑也,齐、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

其事集矣。

」王信之,问伍奢。

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言于谗?」王执伍奢。

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未至,而使遣之。

三月,大子建奔宋。

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

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

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

』臣不佞,不能苟贰。

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既而悔之,亦无及已。

」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

逃无所入。

」王曰:「归。

」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

彼仁,必来。

不然,将为患。

」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

」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

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

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

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

」伍尚归。

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杀之。

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

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

」员曰:「彼将有他志。

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

」乃见鱄设诸焉,而耕于鄙。

宋元公无信多私,而恶华、向。

华定、华亥与向宁谋曰:「亡愈于死,先诸?」华亥伪有疾,以诱群公子。

公子问之,则执之。

夏六月丙申,杀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孙援、公孙丁、拘向胜、向行于其廪。

公如华氏请焉,弗许,遂劫之。

癸卯,取大子栾与母弟辰、公子地以为质。

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原文译文【原文】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

夏,晋侯使士鞅来聘。

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畔。

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诸”者然。

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八月,乙亥,叔痤卒。

冬,蔡侯朱出奔楚。

公如晋,至河乃复。

【译文】鲁昭公二十一年,春季,周历三月,安葬蔡平公。

夏季,晋顷公派遣大夫士鞅来鲁国访问。

宋国大夫华亥、向宁、华定从陈国进入宋国南里这个地方,领着南里的人叛变。

宋国的南里是什么地方?就好像齐国人说的“因诸”一样,是监狱的名称。

秋季,一七月,壬午这天,初一,发生日食。

八月,乙亥这天,鲁国大夫叔痤死了。

冬季,蔡侯朱逃亡到楚国。

鲁昭公到晋国去,到达黄河边就回来了。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言1.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出自先秦《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

歌,唱、吟叹。

饥饿的人咏叹他得到的食物,劳动者歌咏他所从事的工作。

此言诗歌是劳动人民抒写自己劳动与生活的产物。

这在某种水准上触及了文艺的起源问题。

2.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出自先秦《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君子褒扬好人好事是长久的,憎恶坏人坏事是短暂的;憎恶坏人坏事只停留在坏人自身,褒扬好人好事却要延及他的子孙。

3.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子女能够凭借着母亲的身份而变得非常尊贵,母亲也能够凭着有着出众才能的子女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在这句话中,作者阐述了在母亲与子女之间,会因一方的尊贵身份或是出众的水平等因素,而受到他人尊敬的事实。

4.朋友相卫,而不相迿。

出自先秦《公羊传·定公四年》。

迿:争拗。

朋友之间应该相互维护,而不应该相互争拗。

5.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治理动乱的社会,要让其回归正道,没有什么能够《春秋》一书的。

6.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昭公-昭公二十二年》(左传)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昭公-昭公二十二年》(左传)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左传》昭公·昭公二十二年关于左传《左传》,相传为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昭公二十二年原文【经】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

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

大蒐于昌间。

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

王室乱。

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

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冬十月,王子猛卒。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传】二十二年春,王二月甲子,齐北郭启帅师伐莒。

莒子将战,苑羊牧之谏曰:“齐帅贱,其求不多,不如下之。

大国不可怒也。

”弗听。

败齐师于寿馀。

齐侯伐莒,莒子行成。

司马竈如莒涖盟。

莒子如齐涖盟,盟于稷门之外。

莒于是乎大恶其君。

楚薳越使告于宋曰:“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宁以为宗羞,寡君请受而戮之。

”对曰:“孤不佞,不能媚于父兄,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抑君臣日战,君曰余必臣是助,亦唯命。

人有言曰,‘唯乱门之无过’。

君若惠保敝邑,无亢不衷,以奖乱人,孤之望也。

唯君图之!”楚人患之。

诸侯之戍谋曰:“若华氏知困而致死,楚耻无功而疾战,非吾利也。

不如出之,以为楚功,其亦无能为也已。

救宋而除其害,又何求?”乃固请出之。

宋人从之。

己巳,宋华亥、向宁、华定、华[插图]、华登、皇奄伤、省臧、士平出奔楚。

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边卬为大司徒,乐祁为司城,仲幾为左师,乐大心为右师,乐輓为大司寇,以靖国人。

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

王与宾孟说之,欲主之。

公羊传:《昭公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十年》原文译文【原文】十年,春,王正月。

夏,晋栾施来奔。

秋,七月,季孙隐如、叔弓、仲孙貜帅师伐莒。

戊子,晋侯彪卒。

九月,叔孙舍如晋。

葬晋平公。

十有二月,甲子,宋公戌卒。

【译文】鲁昭公十年,春季,周历正月。

夏季,齐国的大夫栾施逃亡到鲁国来。

秋季,七月,鲁国大夫季孙隐如、叔弓、仲孙貜率领军队攻打莒国。

七月戊子这天,晋侯彪死了。

九月,鲁国大夫叔孙舍到晋国去。

安葬晋平公。

冬季,十二月,甲子这天,宋公戌死了。

扩展阅读:《公羊传》流传情况《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

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

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公羊传》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毋子都(生);公羊学派对《春秋》的研究开始仅口说流传,至汉景帝时,胡母生和他的老师公羊寿用汉代的隶书“著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

汉初传《公羊》有三家,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说:“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在这三家中,尽管董仲舒是佼佼者,即他对《公羊》的阐发比胡毋生与公孙弘深刻,但始终只是《公羊学》中的一派,并非是《公羊》学的宗师。

特别是,东汉《公羊》学的代表何休,在其名着《公羊解诂》中,明确胡毋生是《公羊》宗师,而一个字都未提及董仲舒。

西汉初期,时代需要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思想。

《公羊春秋》就是齐学学者对孔子《春秋》改造的结果,因而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

汉景帝时,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为博士。

二人同业《公羊春秋》(也有学者认为,他是胡母生的弟子),董仲舒曾著书称其德。

僖公二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僖公二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僖公二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二十年,春,新作南门①。

何以书?讥。

何讥尔?门有古常也②。

夏,部子来朝③。

部子者何?失地之君也。

何以不名?兄弟辞也④。

五月,乙巳,西宫灾⑤。

西宫者何?小寝也⑥。

小寝则曷为谓之西宫?有西宫则有东宫矣。

鲁子曰:“以有西宫,亦知诸侯之有三宫也。

”西宫灾,何以书?记异也。

郑人如滑⑦。

秋,齐人、狄人盟于邢。

冬,楚人伐随⑧。

注释:①二十年:鲁僖公二十年(公元前64。

年)。

新作南门:鲁国重新建造南门。

《春秋三传》杜预注:“鲁国南门也,本名樱门。

僖公更高大之,今犹不与诸门同,改名高门也。

言新以易旧,言作以兴事,皆更造之文也。

”②古常:古制常法。

何休注:“恶奢泰,不奉古制常法。

”即古代传下来的规章制度。

③郜(gao告):国名,周文王庶子的封国。

为宋所灭。

都北部城。

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部子:部国国君。

④兄弟:指同姓兄弟国家,鲁国与部国同为姬姓国。

何休注:“部鲁之同姓,故不忍言其绝贱,明当尊遇之,异于邓、毅也。

书者喜内见归。

”⑤乙已:五月二十三日。

西宫:何休注:“西宫者,小寝内室,楚女所居也。

礼:诸侯娶三国女,以楚女居西宫,知二国女于小寝内各有一宫也。

”故云尔。

礼:夫人居中宫,少在前;右媵居西宫,左媵居东宫,少在后。

”⑥小寝:古代天子、诸侯居住的宫室都叫“寝”。

在中央的叫“路寝”,“大寝”或“燕寝”。

在东西两旁的叫“小寝”。

夫人的寝室也叫小寝。

⑦滑:国名。

姬姓。

故地在今河南滑县境。

⑧随:国名。

姬姓。

春秋后期为楚国附庸。

故地在今湖北随县。

译文:鲁僖公二十年,春季,鲁国重新建造都城的南门。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为了谴责。

谴责什么?建造城门是有古代传下来的制度和规矩的。

夏季,部子来鲁国朝见。

部子是谁?是失去国土的国君。

为什么不称呼他的名字呢?这是同姓兄弟国家之间的说法。

五月,乙巳这天,鲁僖公的西宫发生火灾。

西宫是什么地方?就是小寝。

小寝为什么称为西宫呢?因为有西宫就有东宫。

鲁子说:“因为有西宫,也就知道诸侯是有三宫的。

公羊传:《昭公二十九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二十九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二十九年》原文译文【原文】二十有九年①,春,公至自乾侯,居于运。

齐侯使高张来唁公②。

公如晋,次于乾侯。

夏,四月,庚子,叔倪卒③。

秋,七月。

冬,十月,运溃④。

邑不言溃,此其言溃何?郛之也⑤。

曷为郭之?君存焉尔。

【注释】①二十有九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②高张:即高昭子,齐国大夫。

③庚子:四月初四。

叔倪:鲁国大夫。

④溃:离散,逃散。

⑤郛:外城。

这里做动词用,筑外城。

【译文】鲁昭公二十九年,春季,鲁昭公从晋国的乾侯回来,居住在运这个地方。

齐景公派遣大夫高张来慰问鲁昭公。

鲁昭公又到晋国去,住在乾侯这个地方。

夏季,四月,庚子这天,鲁国大夫叔倪死了。

秋季,七月。

冬季,十月,运这个地方的民众逃散了。

按例,城邑的民众逃散是不称“溃”的,这里称“溃”是什么意思?因为鲁昭公派他们修筑运邑的外城。

为什么要派他们修筑运邑的外城呢?因为国君住在这里。

扩展阅读:《公羊传》理论特色《春秋公羊传》作为今文学派的中坚,有独特的理论色彩。

主要有三项:1、政治性。

讲“改制”,宣扬“大一统”,拨乱反正,为后王立法。

2、变易性。

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理论体系。

《公羊传》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是其雏形。

董仲舒加以发挥,划分春秋十二公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表明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不是铁板一块,或凝固不变,而是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3、《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按照今文公羊家的阐发,《春秋》之“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张三世”。

即孔子将春秋242年的历史,划分成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今文家的这种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1、他们所“描述”的历史运动,并不符合史实但却符合“理想”。

从春秋“本然”的历史来看,“三世说”的诬妄显而易见。

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原文译文【原文】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

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

大蒐于昌奸。

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六月,叔鞅如京师。

葬景王。

王室乱。

何言乎王室乱?言不及外也。

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

其称王猛何?当国也。

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王城者何?西周也。

其言入何?篡辞也。

冬,十月,王子猛卒。

此无逾年之君也,其称王子猛卒何?不与当也。

不与当者,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译文】鲁昭公二十二年,春季,齐景公亲自领兵攻打首国。

宋国大夫华亥、向宁、华定从宋国的南里这个地方逃亡到楚国。

鲁国在昌奸这个地方举行大规模阅兵活动。

夏季,四月,乙丑这天,周天王死了。

六月,鲁国大夫叔鞅到周朝国都去。

为周景王举行葬礼。

周朝王室发生动乱。

为什么说周朝王室发生动乱呢?是说这次动乱没有波及到王室以外的诸侯国。

刘献公和单穆公带着王猛住在皇这个地方。

这里为什么称周景王的儿子猛为“王猛”呢?因为猛想成为周天王,《春秋》就称他为“王猛”。

秋季,刘献公和单穆公带着王猛“入”王城。

王城是什么地方?就是称为西周的那座城邑。

这里说“入”是什么意思?是表示王猛篡位的说法。

冬季,十月,王子猛死了。

这是即位不满一年的天王,这里称“王子猛卒”是什么意思?是不赞成他承袭王位。

不赞成他承袭王位,就是不赞成他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方法成为周天王的说法。

十二月,癸酉这天,初一,发生日食。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言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点评:春秋时期,因宋国杀了楚国使臣,楚庄王就出兵攻打宋国,将宋国团团围住。

围困日久,城内粮草断绝,只能以人肉为食。

百姓不忍心杀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换孩子,杀了作为食物,再把解剖后的尸骸当柴禾烧了来做饭。

这句话后来经常用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二,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点评:君子在见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即使对方是敌人,也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无私的帮助,这不同于居高临下的赏赐,也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的本性;而小人看到别人有难的时候,反而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诗歌鉴赏】左传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原文及翻译 左丘明

【诗歌鉴赏】左传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原文及翻译 左丘明

【诗歌鉴赏】左传?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原文及翻译左丘明左传?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原文及翻译左丘明左传?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原文郑子产有疾,谓于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崔苻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崔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施之以宽也。

‘母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纠之以猛也。

‘柔远能达,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

又曰:‘不竟不俅,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翻译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太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

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差一等的人不如用严厉的方法。

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

”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子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方法施政。

郑回的盗贼很多,聚集在叫做崔苻的湖沼里。

子太叔很后悔,说:“要是我早听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

”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符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

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

宽和用来调节严厉,严厉用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

《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

’这是施政宽和。

‘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抢夺残暴者,他们从不惧法度。

【《公羊传》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公羊传》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公羊传》昭公【元年~三十二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能力训练网权威发布《公羊传》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更多《公羊传》昭公【元年~三十二年】相关信息请访问少儿综合素质训练网。

◎昭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豹、宋向戌、卫石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轩虎、许人、曹人于漷。

此陈侯之弟招也,何以不称弟?贬。

曷为贬?为杀世子偃师贬,曰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

大夫相杀称人,此其称名氏以杀何?言将自是弑君也。

今将尔,词曷为与亲弑者同?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焉。

然则曷为不于其弑焉贬?以亲者弑,然后其罪恶甚,《春秋》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不贬绝以见罪恶也。

贬绝然后罪恶见者,贬绝以见罪恶也。

今招之罪已重矣,曷为复贬乎此?著招之有罪也。

何著乎招之有罪?言楚之托乎讨招以灭陈也。

三月取运。

运者何?内之邑也。

其言取之何?不听也。

夏,秦伯之弟针出奔晋。

秦无大夫,此何以书?仕诸晋也。

曷为仕诸晋?有千乘之国,而不能容其母弟,故君子谓之出奔也。

六月丁巳,邾娄子华卒。

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原。

此大卤也,曷为谓之大原?地物従中国,邑人名従主人。

原者何?上平曰原,下平曰隰。

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

莒展出奔吴。

叔弓帅师疆运田。

疆运田者何?与莒为竟也。

与莒为竟,则曷为帅师而往?畏莒也。

葬邾娄悼公。

冬十有一月己酉,楚子卷卒。

楚公子比出奔晋。

◎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起来聘。

夏,叔弓如晋。

秋,郑杀其大夫公孙黑。

冬,公如晋,至河乃复。

其言至河乃复何?不敢进也。

季孙宿如晋。

◎昭公三年春王正月丁末,滕子泉卒。

夏,叔弓如滕。

五月,葬滕成公。

秋,小邾娄子来朝。

八月,大雩。

冬,大雨雹。

北燕伯款出奔齐。

◎昭公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雪。

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娄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

楚人执徐子。

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

此伐吴也,其言执齐封何?为齐诛也。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原文译文【原文】二十有五年,春,叔孙舍如宋。

夏,叔倪会晋赵鞅、宋乐世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于黄父。

有鹳鹆来巢。

何以书?记异也。

何异尔?非中国之禽也,宜穴又巢也。

秋,七月,上辛,大雩。

季辛,又雩。

又雩者何?又雩者,非雩也,聚众以逐季氏也。

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次于杨州。

齐侯唁公于野井。

唁公者何?昭公将弑季氏,告子家驹,曰:“季氏为无道,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驹曰:“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诸侯,久矣。

”昭公曰:“吾何僭矣哉?”子家驹曰:“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

且夫牛马维娄,委己者也,而柔焉。

季氏得民众久矣,君无多辱焉。

”昭公不从其言,终弑而败焉,走之齐。

齐侯唁公于野井,曰:“奈何君去鲁国之社稷?”昭公曰:“丧人不佞⒇,失守鲁国之社稷,执事以羞。

”再拜颡。

庆子家驹曰:“庆子免君于大难矣。

”子家驹曰:“臣不佞,陷君于大难,君不忍加之以铁锧,赐之以死。

”再拜颡。

高子执箪食,与四脡脯,国子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

”昭公曰:“君不忘吾先君,延及丧人,锡之以大礼。

”再拜稽首,以衽受。

高子曰:“有夫不祥,君无所辱大礼。

”昭公盖祭而不尝。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以请。

”昭公曰:“丧人不佞,失守鲁国之社稷,执事以羞,敢辱大礼,敢辞。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固以请。

”昭公曰:“以吾宗庙之在鲁也,有先君之服,本之能以服;有先君之器,未之能以出。

敢固辞。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请以飨乎从者。

”昭公曰:“丧人其何称?”景公曰:“孰君而无称?”昭公于是噭然而哭,诸大夫皆哭。

既哭。

以人为菑,以幦为席,以鞍为几,以遇礼相见。

孔子曰:“其礼与其辞足观矣。

”冬,十月,戊辰,叔孙舍卒。

左传昭公20年译文

左传昭公20年译文

左传昭公20年译文《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其中,昭公20年的历史事件更是成为了后世研究的重要课题,这篇文章就深入探讨其含义和意义。

昭公20年,是公元前541年,鲁国国君昭公去世后的第20年。

这一年,有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发生了。

当时,鲁国内部分裂成两派,一派支持防范齐国,另一派则主张联合齐国对抗晋国。

在这种背景下,鲁国内部出现了一系列政治对立和冲突,情况十分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鲁国太子公路显得尤为重要。

他颇有政治野心,并不满足于自己只是太子的地位,他想要争取更多的权力。

于是,他开始通过煽动民心来对抗国君,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他们意欲推翻国君,争夺鲁国的政治控制权。

然而,太子的野心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他们认为,太子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完全不符合鲁国的政治传统。

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也开始逐渐站到了国君这一边,形成了一条堡垒,抵抗太子的政治野心。

最终,太子还是没有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他的计划被国君和大臣们挫败,最终只能黯然退出政治争斗的舞台。

这个历史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不仅仅是由国君一人所掌控的。

国王虽然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是他也必须依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大臣们的支持。

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家才能充满生机,才能更好地发展。

否则,一个弱质的国家即便政治高度集中,也难以维持长治久安。

此外,这个事件还告诉我们,领导者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智慧,以便正确地掌握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节奏。

如果无法得到众人的支持,领导者就很难实现他们的政治抱负。

这就需要他们要善于跟群众打交道,尊重群众的意见,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赢得群众的信任。

昭公20年的历史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它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和政治理念,却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社会。

它让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对待民众和权力的关系错了,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政治权力,保持民主与自由,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健康、更加强大。

左传·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全文

左传·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全文

左传·晏婴论和与同(昭公⼆⼗年)全⽂【原⽂】 侯⾄⾃⽥(1),晏⼦待于遄台②,⼦犹驰⽽造焉③。

公⽈:“唯据与我和夫!”晏⼦对⽈:“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和与同异乎?”对⽈:“异。

和如羹焉,⽔、⽕、醯、醢、盐、梅④,以烹鱼⾁,燀执以薪⑤2宰夫和?6), 之以味(7);济其不及(8),以泄其过(9)。

君⼦⾷之,以平其⼼。

君⾂亦然。

君所谓可⽽有否焉,⾂献其否以成其可(10);君所谓否⽽有可焉,⾂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不⼲(11),民⽆争⼼。

故《》⽈:‘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嘏⽆⾔。

时靡有争(12)。

’先王之济五味。

和五声也(13),以平其⼼,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14)、⼆体(15)、⼀三类(16)、四物(17)。

五声(18)、成律(19)、七⾳(20)、⼋风(21)、九歌(22),以相成也;清浊。

⼩⼤、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下、出⼊、周疏,以相济也。

君⼦听之,以平其⼼。

⼼平,德和。

;故《诗》⽈:‘德⾳不瑕(23)’。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可;君所谓否,据亦⽈否。

若以⽔济⽔。

谁能⾷之?若琴瑟之⼀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释】 ① 侯。

指 景公。

⽥:打猎。

这⾥指打猎处。

②遄(chuan)台: 国地名,在今⼭东临淄附近。

③⼦犹。

国⼤夫梁丘据的字。

造。

到。

往。

④羹:调和五味(醋、酱、盐、梅、菜)做成的带汁的⾁。

不加五味的叫⼤羹。

醯(XT):醋。

醢(hai):⽤⾁、鱼等做成的酱。

梅:梅⼦。

⑤燀(chan):烧煮。

(6)和:调和。

(7) :调配使味道适中。

(8)济:增加,添加。

(9)泄;减少。

过:过分,过重。

(10)献:进⾔指出。

(11)⼲:犯,违背。

(12)这四句诗出⾃《诗·商颂·烈祖》。

戒:具备,意思是指五味全。

平:和;指味道适中。

 (zong):通“奏”,进献。

嘏(gu):通“假”。

⾄:指神灵来到。

⽆⾔:指肃敬。

(13)济。

这⾥的意.思是相辅相成。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九 昭公二十年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九 昭公二十年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九昭公二十年卷四十九昭公二十年【经】二十年,春,王正月。

夏,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

无传。

尝有玉帛之使来告,故书。

鄸,曹邑。

○鄸,莫公反,一音亡增反;《字林》音梦。

案梦字,《字林》亡忠反。

使,所吏反。

[疏]注“尝有”至“曹邑”。

○正义曰:宣十年传例曰:“凡诸侯之大夫违,告於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庙,敢告。

’所有玉帛之使者则告;不然则否。

”注云:“玉帛之使谓聘。

恩好不接,故不告。

”如杜之意,此为奔者之身,尝有玉帛之使於彼国,已经相接则告,若奔者未尝往聘,恩好不接,则不告,唯告奔者尝聘之国,馀不告也。

曹会曾来聘鲁,故云“尝有玉帛之使来告,故书”也。

此以二十二年,“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其文正同。

彼华亥等入南里以叛,又从南里出奔,则此亦应然。

贾逵云:“前此以鄸叛也,叛便从鄸而出,叛不告,故不书。

”是言既以鄸叛,又从鄸而出也。

南里系宋,此鄸不系曹者,鄸是大都,得以名通。

南里是宋都之里,非别邑,故系於宋。

此鄸及定十一年萧,皆是别邑,故不系国也。

曹是小国,其臣书名者少,此会书名,盖备於礼,成为卿也。

《释例》曰:小国之卿,“或命而礼仪不备,或未加命数,故不书之。

邾卑我之等,其奔亡亦多,所书唯数人而已,知其合制者少也”。

杜言数人,谓此公孙会与邾快邾卑我也。

是杜意以会备礼成卿,故书名也。

刘炫云:《春秋》未尝书曹人来聘,非徒会不见经。

炫谓玉帛之使,谓国家所有交好皆告之,非奔者之身尝聘也。

今贾又云:所以华亥、向宁、射姑等不见有玉帛来聘者,以其时未为卿也。

秋,盗杀卫侯之兄絷。

齐豹作而不义,故书曰盗,所谓求名而不得。

○絷,张立反。

[疏]注“齐豹”至“不得”。

○正义曰:襄十年郑尉止、司臣等杀子驷、子国,书曰“盗杀郑公子騑公子发”,尉止之徒皆士,书之为“盗”。

释例曰:“士杀大夫则书曰‘盗’。

”则此书“盗”贬之,使同於士也。

三十一年传说《春秋》褒贬之义云:“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原文译文【原文】
二十年,春,王正月。

夏,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

奔无有言自者,此其言自何?畔也。

畔则曷为不言其畔?为公子喜时之后讳也。

《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公子喜时?让国也。

其让国奈何?曹伯庐卒于师,则未知公子喜时从与,公子负刍从与?或为主于国,或为主于师。

公子喜时见公子负刍之当主也,逡巡而退。

贤公子喜时,则曷为为会讳?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

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贤者子孙,故君子为之讳也。

秋,盗杀卫侯之兄辄。

母兄称兄,兄何以不立?有疾也。

何疾尔?恶疾也。

冬,十月,宋华亥、向宁、华定出奔陈。

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庐卒。

【译文】
鲁昭公二十年,春季,周历正月。

夏季,曹国大夫公孙会“自”鄸这个地方逃亡到宋国。

逃亡没有说“自”的,这里说“自”是什么意思?因为这是叛逃。

既然是叛逃,那么为什么不说公孙会反叛呢?这是为公子喜时的后代避讳。

《春秋》作者为贤良的人避讳,公子喜时有什么贤良之处呢?因为他辞让了君位。

他怎样辞让君位呢?成公十三年曹伯庐死在军中,当时不知派公子喜时去迎接曹伯之丧,还是派公子负刍去?应该有人在国内临时主持国政,也应该有人到部队中去临时主持军务。

公子喜时见公子负刍应当主持国政,就退让了。

《春秋》认为公子喜时贤良,那么为什么要替公孙会避讳呢?君子赞美好人涉及的面宽,憎恶坏人涉及的面窄。

憎恶坏人只限于当事人自身,而不迁怒于人;赞美好人却要延及他的子孙,而公孙会是公子喜时的子孙,所以君子要替他避讳。

秋季,坏人杀害了卫侯的哥哥辄。

同母的哥哥称为“兄”,既然是卫侯的亲哥哥为什么不被立为国君呢?因为辄有疾病,有什么病呢?是不能担任国君的恶疾。

冬季,十月,宋国大夫华亥、向宁、华定逃亡到陈国。

十一月,辛卯这天,蔡侯庐死了。

扩展阅读:《公羊传》作者之谜
传说《公羊传》是战国时代公羊高编撰的,先是师徒口耳相传,直到西汉景帝时才写定成书。

和《左传》《谷梁传》一样,《公羊传》开始是与《春秋》分开流传的,大概在西汉后期哀帝时,学者刘歆“引传文以解经”,才把孔子编定的鲁国史书《春秋》尊为“经”,把《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称为解释经书的“传”,后人以传附经,合为一编,从此便把这三本书合称为“春秋三传”。

《汉书·艺文志》的“春秋”类有:“《公羊传》十一卷”。

班固注:“公羊子,齐人。

”唐代颜师古注:“名高”。

“公羊”的含义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复姓,有人怀疑“公羊”、“谷梁”都是,“卜商”(即子夏)的转音,近人蔡元培、顾颉刚等认为“公”和“谷”双声,“羊”和“梁”叠韵,因而“公羊”即是“谷梁”,这两部书的作者可能是同一个人,这种分析不一定可信。

清代洪颐煊《经义丛钞》认为,“明”字的古音读“芒”,“芒”和“羊”同韵,所以“《春秋》家公羊高,亦即《孟子》所谓公明高也”。

此说也缺乏说服力。

关于公羊子,正没有发现其他记载。

《公羊传》未成书之前,口耳相传,它的传承过程,据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唐徐彦疏引戴宏序说:“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

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

”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说《公羊传》传自孔子的弟子子夏。

第二,《公羊传》的成书从子夏(生于鲁定公二年,即公元前507年)到汉景帝初(公元前156年),经过了340年左右。

第三,汉景帝时,《公羊传》才写定成书。

关于第一点,杨伯峻《经书浅谈》指出:“《公羊传》中‘大一统’这个观念,要在秦汉以后才能有,这就足以证明《公羊传》不出于子夏。

”他又说:“总之,无论公羊高或谷梁赤,都未必是子夏的学生,托名子夏,不过借以自重罢了。

”关于第二点,戴宏所说的传承线索明显有误,340年间公羊氏仅传五代,每代要相距65年以上,这是不可能的。

关于第三点,说《公羊传》作于汉景帝时,大致可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公羊传注疏》认为:“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

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二句,《谷梁传》引之,直称‘沈子’,不称‘公羊’,是并其不着姓氏者,亦不尽出公羊子。

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公羊)高之明证。

”《公羊传》既然是公羊子自己写的,就不应引自己的说法。

由此可以证明,《公羊传》的作者不是公羊高,自然更不是子夏所传的。

看来,《公羊传》可能是集体创作,最后由公羊寿和他的弟子胡毋子都写成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