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脂肪消化能计算

合集下载

表观消化率名词解释(二)

表观消化率名词解释(二)

表观消化率名词解释(二)表观消化率名词解释表观消化率(apparent digestibility)是用来评价动物对某种食物或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有效利用的指标。

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在动物消化系统中的吸收和利用情况。

以下是一些与表观消化率相关的名词解释:粗蛋白质消化率(apparent crude protein digestibility)粗蛋白质消化率指的是动物对食物中的粗蛋白质进行消化和吸收的能力。

它可以通过测量动物摄入和排出的粗蛋白质含量来计算得出。

例如,如果动物摄入了100克含有20克粗蛋白质的食物,而排出物中含有15克粗蛋白质,那么粗蛋白质消化率就是(15/20)×100% = 75%。

粗脂肪消化率(apparent crude fat digestibility)粗脂肪消化率是衡量动物对食物中的粗脂肪进行消化和吸收的能力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测量动物摄入和排出的粗脂肪含量来计算得出。

假设动物摄入了100克含有10克粗脂肪的食物,而排出物中含有8克粗脂肪,则粗脂肪消化率为(8/10)×100% = 80%。

粗纤维消化率(apparent crude fiber digestibility)粗纤维消化率指的是动物对食物中的粗纤维进行消化和吸收的能力。

它可以通过测量动物摄入和排出的粗纤维含量来计算得出。

例如,如果动物摄入了100克含有30克粗纤维的食物,而排出物中含有20克粗纤维,那么粗纤维消化率就是(20/30)×100% = %。

粗灰分消化率(apparent ash digestibility)粗灰分消化率是衡量动物对食物中的粗灰分(无机物质)进行消化和吸收的能力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测量动物摄入和排出的粗灰分含量来计算得出。

假设动物摄入了100克含有5克粗灰分的食物,而排出物中含有4克粗灰分,则粗灰分消化率为(4/5)×100% = 80%。

养殖技术中的饲料消化率评估方法

养殖技术中的饲料消化率评估方法

养殖技术中的饲料消化率评估方法引言:饲料消化率是评估养殖动物对饲料中的养分吸收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准确评估饲料消化率对于优化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在养殖技术中,饲料消化率的评估方法有多种,下文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方法。

一、代谢试验法代谢试验法是一种直接测定动物对饲料养分消化利用率的方法。

通过收集动物排泄物和尿液,以及测定摄入的饲料量,可以计算出饲料中的各种养分的消化率。

代谢试验法的优点是直接、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动物对饲料的利用情况。

但是,该方法需要耗费时间和人力,且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捕食消化能试验法捕食消化能试验法是通过测定动物排泄物中能量的代谢率来评估饲料消化率的方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相对简便、节省时间,且不需要对动物进行干预。

通过测定饲料中能量含量及动物排泄物中的代谢能量,可以计算出动物对饲料能量的消化率。

然而,捕食消化能试验法对饲料中非能量养分的评估相对较弱,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三、营养素标记法营养素标记法是通过标记饲料中的特定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等,来评估饲料的消化率。

该方法主要通过测定标记物在动物的排泄物中的浓度变化来估算饲料的消化率。

这种方法具有非侵入性,能够实时监测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

然而,该方法仅适用于特定营养物质的评估,对于其他养分的评估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体外消化试验法体外消化试验法是通过模拟动物消化系统,测定饲料在体外消化过程中的变化,来评估饲料的消化率。

该方法主要通过采集饲料和消化液,模拟动物的消化过程,评估不同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体外消化试验法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能够较准确地评估饲料的消化率。

然而,该方法存在模拟动物消化系统的不精确性,对于饲料中的一些特殊成分评估不准确的问题。

结论:饲料消化率是评估养殖动物对饲料中养分利用的重要指标,准确评估饲料消化率对于改善养殖管理和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一、能量在饲料中的作用维持生存生长发育劳役繁殖产肉、蛋、奶、毛等脂肪——最有效的能量来源二、基本供能物质: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能比较1kg蛋白质4.7Mcal 代谢能1kg碳水化合物4.3Mcal 代谢能1kg脂肪8.8Mcal 代谢能脂肪含能是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2.25倍三、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脂肪额外能量效应机制:第一,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不饱和脂肪酸键能高于饱和脂肪酸,促进饱和脂肪酸分解代谢。

第二,脂肪能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有助于其中的营养素更好地被消化吸收。

另外,因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鸡更安静,休息时间更长,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

第三,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

四、脂肪的其他作用除简单脂类参与体组织的构成外,大多数脂类,特别是磷脂和糖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促进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小肠的吸收。

是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溶剂,促进维生素的吸收。

形成新组织和修补旧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

类脂中的固醇、磷脂等广泛地存在于机体内的器官、组织细胞中。

合成维生素的原料,如维生素D2和D3。

提供必需脂肪酸。

构成脑组织的成分。

降低饲料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减少污染。

五、脂肪对饲料品质的不利影响为颗粒饲料的制粒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动物性油脂需先液化后再喷到饲料上,而且量一大很难制粒,加大了生产颗粒的劳动量和难度,还增加了生产成本。

引起鸡的消化不良和下痢。

如消化吸收不良,则引起拉稀,不但不促进生长,反而停止生长,饲料转化率降低。

降低胴体品质,在饲料中加入脂肪后,如代谢转化不当,会造成大量的脂肪堆积。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动物摄入的饲料能量伴随着养分的消化代谢过程,发生一系列转化,饲料能量可相应划分成若干部分,如图7-1所示。

每部分的能值可根据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进行测定和计算。

一、总能( Gross Energy,缩写GE)总能是指饲料中有机物质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物时释放的全部能量,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

总能可用弹式测热计(Bomb Calorimeter)测定。

饲料的总能取决于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含量。

三大养分能量的平均含量为:碳水化合物 17.5 kJ/g ;蛋白质 23.64 kJ/g;脂肪 39.54 kJ/g,其能量含量不同与其分子中C/H比和O、N含量不同有关,因为有机物质氧化释放能量主要取决于C和H同外来O的结合,分子中C、H含量愈高,O含量愈低,则能量愈高,C/H比愈小,氧化释放的能量愈多,因每克C氧化成CO2释放的能量(33.81 kJ )比每克H氧化成H2O释放的热量(144.3 kJ )低。

脂肪平均含77% C、12% H、11% O ;蛋白质平均含52% C、7% H、22% O;碳水化合物含44% C、6% H、50% O。

脂肪含O最低,蛋白质其次,碳水化合物最高,因此,能值以碳水化合物最低,脂肪最高,约为碳水化合物2.25倍,蛋白质居中。

同类化合物中不同养分产热量差异的原因同样可用元素组成解释。

如,淀粉产热量高于葡萄糖,主要是每克淀粉的含C量高于每克葡萄糖的含C量。

部分营养物质和饲料的能值见表7-1。

二、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缩写为DE)消化能是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

即:DE = GE - FE按上式计算的消化能称为表观消化能(Apparent Digestible Energy,缩写为ADE)。

式中:FE(Energy in Feces,缩写为FE)为粪中养分所含的总能,称为粪能。

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2016较全版

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2016较全版

表观消化率:DA=(养分的采食量-粪中该养分的回收量)*100% /养分的采食量表观消化能=总能-粪能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经由饲料供应的氨基酸。

高等动物丧失了合成部分氨基酸的能力,必需氨基酸种类是由动物遗传特性决定的。

必需脂肪酸:机体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提供;或虽然能合成,但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

半必需氨基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取代或节省部分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

标准奶(乳脂校正乳):为了方便计算产奶的营养需要,将乳脂含量不同的产奶量统一换算为乳脂率4%时的产量。

补偿生长:生长肥育畜禽若前期由于营养供给不足,生长受到限制;后期供给充足的营养,表现出高于同龄正常饲养动物生长速度的能力。

常量矿物元素: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矿物元素,以%表示。

(Ca、P、Na、K、Cl、Mg、S)动物营养: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整个过程。

动物生产: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或利用价值较低的饲料资源,通过动物转化为具有较高经济或使用经济价值的可利用畜产品的过程。

代谢能:能经过体内代谢释放或保留的能量,表示消化能扣除代谢产物含能后的剩余部分。

代谢能=总能-粪能-尿能-发酵气体能代谢粪能(FmE):粪便中除未被消化的饲料残渣外,还有消化道脱落细胞,分泌物和微生物菌体。

其中所含能量,属于动物内源损失,并非来自饲料,因同粪便一道排出,称代谢粪能。

代谢粪氮:由采食引起的动物消化道上皮组织脱落,分泌消化酶和肠道微生物随粪排出的氮。

碘价:100g脂肪或脂肪酸所能吸收碘的克数。

反应脂肪的不饱和度。

蛋白质周转:为维持动物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体内蛋白质在不断分解和合成循环中得到更新的动态过程。

蛋能比:日粮中粗蛋白含量(g/kg)与有效能(MJ/kg)之间的比例。

氮平衡:动物摄入氮(蛋白质为主)与排出氮(粪与尿中含氮化合物)之间的差值。

非必需氨基酸:并非动物不需要,而是动物可以合成,不需要一定由饲料供给。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四章 脂肪及脂肪酸的营养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四章 脂肪及脂肪酸的营养
➢ 大肠:与瘤胃中类似 ➢ 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变成胆酸
2. 吸收
混合乳糜微粒在与肠绒毛膜接触时即破裂,释放 出的脂类水解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 吸收,并释放出胆盐
➢ 吸收的长链脂肪酸(12C以上)在肠粘膜上皮细胞中, 与甘油一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乳糜微粒CM)
➢ 中、短链脂肪酸直接经门静脉血转运
脂肪
脂蛋白 小肠黏膜
乳糜微粒
十二指肠 空肠 血液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1. 消化
脂肪酶:胃(酶活性低)、胰、幼小动物口腔
脂类需乳化至直径<0.5㎛才便于水解
➢ 酸性环境不利于乳化,脂类在胃中不易消化 ➢ 主要在小肠中被胰脂酶水解 ➢ 胰液、胆汁作用下,胰脂酶、胆盐协同完成
磷脂、胆固醇也在胆盐和相应酶的作用下水解
最佳能量贮备形式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
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脂肪的增效作用
➢ 饲粮中添中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 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 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
额外能量效应的机制
➢ 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 ➢ 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提高营养素的消化吸收率 ➢ 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
➢ 脂肪酸碳链越短(特别是4~6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异味越浓
3. 脂类氧化酸败
天然脂肪暴露在空气中,经光、热、湿、空气或微生物作 用,逐渐产生特有臭味
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氧化,生成分子量较小的醛、酸及 其衍生物的混合物
➢ 光、热、高湿可加剧这一反应
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脂肪经微生物作用水解, 脂肪酸转化为低级酮
游离脂肪酸(FA)通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甘油三脂经 毛细血管壁的酶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后再被吸收;未被吸收 的物质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进行代谢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动物摄入的‎饲料能量伴‎随着养分的‎消化代谢过‎程,发生一系列‎转化,饲料能量可‎相应划分成‎若干部分,如图7-1所示。

每部分的能‎值可根据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进行‎测定和计算‎。

一、总能( Gross‎Energ‎y,缩写GE)总能是指饲‎料中有机物‎质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物时释放‎的全部能量‎,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

总能可用弹‎式测热计(Bomb Calor‎i mete‎r)测定。

饲料的总能‎取决于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含量。

三大养分能‎量的平均含‎量为:碳水化合物‎17.5 kJ/g ;蛋白质 23.64 kJ/g;脂肪 39.54 kJ/g,其能量含量‎不同与其分‎子中C/H比和O、N含量不同‎有关,因为有机物‎质氧化释放‎能量主要取‎决于C和H‎同外来O 的‎结合,分子中C、H含量愈高‎,O含量愈低‎,则能量愈高‎,C/H比愈小,氧化释放的‎能量愈多,因每克C氧‎化成CO2‎释放的能量‎(33.81 kJ )比每克H氧‎化成H2O‎释放的热量‎(144.3 kJ )低。

脂肪平均含‎77% C、12% H、11% O ;蛋白质平均‎含52% C、7% H、22% O;碳水化合物‎含44% C、6% H、50% O。

脂肪含O最‎低,蛋白质其次‎,碳水化合物‎最高,因此,能值以碳水‎化合物最低‎,脂肪最高,约为碳水化‎合物2.25倍,蛋白质居中‎。

同类化合物‎中不同养分‎产热量差异‎的原因同样‎可用元素组‎成解释。

如,淀粉产热量‎高于葡萄糖‎,主要是每克‎淀粉的含C‎量高于每克‎葡萄糖的含‎C量。

部分营养物‎质和饲料的‎能值见表7‎-1。

二、消化能(Diges‎t ible‎Energ‎y,缩写为DE‎)消化能是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

即:DE = GE - FE按上式计算‎的消化能称‎为表观消化‎能(Appar‎e nt Diges‎t ible‎Energ‎y,缩写为AD‎E)。

动物营养学.表观代谢能

动物营养学.表观代谢能

部分,也包括用于劳役做功的能量。
生产净能的形式:增重净能、产奶净能、产毛
净能、产蛋净能和使役净能。
(三)影响净能的因素
影响代谢能、热增耗的因素和环境温度。
影响HI的因素主要有: 1、动物的种类

反刍动物产生的热增耗高于单胃动物。
表7-2 不同动物和养分的HI (占ME的百分比)
养分 粗脂肪
1kg 饲料能量在产蛋鸡体内的代谢
16.736 13.389 12.134 6.276
FE 3.347
3.347
GE
UE 1.255 DE
HI 2.510 ME NE m
NE p
第三节 动物能量需要的表示体系
猪:
ME=DE*
96-0.202*CP

100 即粗蛋白质每增加1%,消化能转化为代 谢能的利用率下降0.202%。
影响气体能的因素有动物种类和饲料性
质及饲养水平。
反刍动物,气体能的损失量与饲料性质
气体能在宝宝湿疹单胃动物可忽略不计。
及饲养水平有关。低质饲料所产甲烷量 大,并且气体能随采食量的增加而下降。 如:维持水平,占总能的8%,高于维持 水平,约占6%~7%。
四、净能(Net Energy,NE)
NE :是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
产品的能量,即饲料的代谢能扣去饲料 在提内的热增耗(heat increment, HI) (一)计算公式 NE=ME-HI =GE-DE-UE-Eg-HI
热增耗(HI)
HI又称为特殊动力作用或食后增热,是
AME=ADE-(UE+Eg)


=(GE-FE)-(UE+Eg) =GE-(FE+ UE+Eg)

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较全版

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较全版

表观消化率:DA=(养分的采食量-粪中该养分的回收量)*100% /养分的采食量表观消化能=总能-粪能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经由饲料供应的氨基酸。

高等动物丧失了合成部分氨基酸的能力,必需氨基酸种类是由动物遗传特性决定的。

必需脂肪酸:机体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提供;或虽然能合成,但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

半必需氨基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取代或节省部分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

标准奶(乳脂校正乳):为了方便计算产奶的营养需要,将乳脂含量不同的产奶量统一换算为乳脂率4%时的产量。

补偿生长:生长肥育畜禽若前期由于营养供给不足,生长受到限制;后期供给充足的营养,表现出高于同龄正常饲养动物生长速度的能力。

常量矿物元素: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矿物元素,以%表示。

(Ca、P、Na、K、Cl、Mg、S)动物营养: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整个过程。

动物生产: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或利用价值较低的饲料资源,通过动物转化为具有较高经济或使用经济价值的可利用畜产品的过程。

代谢能:能经过体内代谢释放或保留的能量,表示消化能扣除代谢产物含能后的剩余部分。

代谢能=总能-粪能-尿能-发酵气体能代谢粪能(FmE):粪便中除未被消化的饲料残渣外,还有消化道脱落细胞,分泌物和微生物菌体。

其中所含能量,属于动物内源损失,并非来自饲料,因同粪便一道排出,称代谢粪能。

代谢粪氮:由采食引起的动物消化道上皮组织脱落,分泌消化酶和肠道微生物随粪排出的氮。

碘价:100g脂肪或脂肪酸所能吸收碘的克数。

反应脂肪的不饱和度。

蛋白质周转:为维持动物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体内蛋白质在不断分解和合成循环中得到更新的动态过程。

蛋能比:日粮中粗蛋白含量(g/kg)与有效能(MJ/kg)之间的比例。

氮平衡:动物摄入氮(蛋白质为主)与排出氮(粪与尿中含氮化合物)之间的差值。

非必需氨基酸:并非动物不需要,而是动物可以合成,不需要一定由饲料供给。

猪饲料中的能量分类以及常量元素

猪饲料中的能量分类以及常量元素

猪饲料中的能量分类以及常量元素能量是支持猪只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猪的一切行为活动,包括吃食、运动、代谢和生产都离不开能量的消耗,而能量主要来自日食粮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

这些营养成分根据猪的消化特点和生理特征分别产生不同的能量,以下是详细介绍。

1、总能猪饲料中三种有机物完全燃烧所产生的能量总和,它的表示单位,一般采用千焦/克(kJ/g)或兆焦/千克(MJ/kg),饲料中总能常用氧弹式热量计测定。

三种主要有机物的平均能值为:碳水化合物17.35kJ/g,蛋向质23.64kJ/g,脂肪39.54kJ/g,其中脂肪的产热量最高,约为碳水化合物或蛋向质的2.25倍。

2、消化能饲料的可消化营养物质中所含的能量为消化能,动物采食饲料后,未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等由粪便排出体外,粪便燃烧所产生的能量为粪能。

饲粮消化能是指饲粮中的总能减去排泄的粪能的能值,在描述猪饲料能量水平和猪的能量需要时一般采用消化能。

3、代谢能饲料的可利用营养物质中所含的能量为代谢能,代谢能=消化能-尿能-胃肠甲烷气体能。

在猪的消化道中产生的气体能量一般占消化能的0.1%~0.3%,因为这部分能量比较少,而且不容易测定,通常是忽略不计的。

一般在计算猪饲粮中代谢能时,可根据消化能值进行换算,代谢能为消化能的94%~97%,平均值约为96%。

4、净能代谢能在动物体内转化过程中,还有部分能量以体增热的形式损失掉,体增热是代谢能中被用于养分的转化和代谢作用所消耗的热能。

冷应激环境中,动物可利用体增热维持体温,热应激环境中,体增热是一种负担,设法降低体增热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动物生产性能的主要措施之一。

洛阳欣牧川饲料集团,体增热受动物种类、饲料成分、饲粮组成、饲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占食入总能的10%~40%。

代谢能减去体增热即为净能,净能是指饲料总能中,完全用来维持动物生命活动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前者称为维持净能,后者称为生产净能。

畜禽对饲料脂肪的消化代谢及其利用规律

畜禽对饲料脂肪的消化代谢及其利用规律

畜禽对饲料脂肪的消化代谢及其利用规律作者:赵兵兵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5期一、单胃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1.单胃动物对脂肪的消化代谢过程(1)单胃动物的胃脂肪酶虽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但脂肪须先乳化,使脂肪球的直径小于0.5μm方可水解,而单胃动物胃中的酸性环境不利于脂肪的乳化,故脂肪在胃中不能被消化。

(2)脂肪进入小肠后,在胆汁、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脂肪经水解吸收后,家禽主要在肝脏、家畜主要在脂肪组织(皮下和腹腔)合成体脂肪。

2.饲料脂肪性质对单胃动物体脂肪品质的影响(1)单胃动物不具有经细菌的氢化作用将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饱和脂肪酸的能力。

因此,饲料脂肪的性质直接影响动物体脂肪的品质。

例如,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日粮中,饲料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居多,可使猪的体脂肪变软,易于酸败,不适宜制作腌肉和火腿等肉制品。

因此,猪的肥育期应少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多喂富含淀粉的饲料(淀粉转变成的体脂肪中饱和脂肪酸较多),既可提高猪肉的品质,又能够降低饲养成本。

(2)饲料脂肪性质对鸡体脂肪的影响与猪相似。

由于仅半数的蛋黄脂肪是在卵黄发育过程中摄取血液脂肪而合成的,因此蛋黄脂肪的质和量受饲料脂肪的影响较大,添加油脂(主要为植物油)可促进蛋黄的形成,增加蛋重。

(3)马属动物的盲肠虽然可将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氢化为饱和脂肪酸,但饲料脂肪在进人盲肠以前,大部分在小肠以不饱和脂肪酸的形式被吸收。

故马属动物的体脂肪仍然是不饱和脂肪酸多于饱和脂肪酸。

二、反刍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1.反刍动物对脂肪的消化代谢过程(1)反刍动物的饲料主要是牧草和秸秆类。

饲料脂肪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经细菌的氢化作用变为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经小肠吸收后合成体脂肪。

2.饲料脂肪性质对反刍动物体脂肪品质的影响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氢化作用决定了其体脂肪中饱和脂肪酸较多,体脂肪较为坚硬。

第五章 能量代谢

第五章  能量代谢

第二节 饲料能量在机体内的转化
粪能 总能 消化能 尿能
甲烷能
代谢能
热增耗 维持净能
动物总 产热
净能 生产净能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
一 、总能(gross energy,GE)
1、概念:
又称为燃烧热,是饲料中有机物质完 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能,主要为碳水化合 物、粗蛋白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
一 、总能(gross energy,GE)
RN:家禽每日沉积的氮量
三 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
6.影响饲料代谢能的因素 ⑴ 动物因素 动物种类、品种、性别、年龄、生理状态(妊 娠、泌乳、疾病等)、生产类型和水平方面的差别。 ⑵饲料因素 饲料种类、饲料加工处理以及饲粮的组成等方 面的差异。如:蛋白质水平、AA平衡,碳水化合物 的组成和含量等。饲料酸化与酶处理。
tdnx2tdnx2225x4225可消化粗蛋白可消化粗蛋白或或kgkgx2可消化粗脂肪可消化粗脂肪或或kgkgx3可消化粗纤维可消化粗纤维或或kgkgx4可消化无氮浸出物可消化无氮浸出物或或kgkg能量价值的相对单位体系能量价值的相对单位体系22淀粉价体系淀粉价体系已知已知1kg1kg淀粉在阉公牛体内沉积淀粉在阉公牛体内沉积248g248g脂肪相脂肪相当于当于9858mj2356kcal9858mj2356kcal净能将其他饲料沉积脂净能将其他饲料沉积脂肪的数量或沉积的净能与淀粉比较即可得出其他肪的数量或沉积的净能与淀粉比较即可得出其他饲料与淀粉的等价量简称淀粉价饲料与淀粉的等价量简称淀粉价
尿能取决于蛋白质的高低和AA平衡。 ※ 测定不同动物尿中含N量,就能测出尿能 猪: 尿素 UE = 28M M为尿素氮含量 禽: 尿酸 UE = 34MO UE = 31M MO为尿酸氮含量 M为尿素氮含量 反刍动物:尿素

动物对脂肪消化吸收的过程

动物对脂肪消化吸收的过程

动物对脂肪消化吸收的过程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个器官和酶的参与。

脂肪是重要的能量来源,同时还提供了营养素和维生素的摄取。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首先,脂肪的消化过程开始于口腔。

在咀嚼和咽喉的过程中,唾液腺分泌的一种酶称为舌腺酯酶(lingual lipase)会开始分解少量的脂肪,但这只是脂肪消化的初始阶段。

接下来,脂肪进入到胃。

胃里的胃液会分泌胃脂肪酶(gastric lipase),这种酶主要作用于去饱和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然而,这个阶段的脂肪消化仅占总量的10-30%。

然后,脂肪进入到小肠。

小肠中分泌胰脂肪酶(pancreatic lipase),这是最主要的脂肪消化酶。

胰脂肪酶作用于脂肪分子中的酯键,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同时,胆固醇酯酶(cholesterol esterase)也会参与脂肪酸的分解过程。

但是,脂肪的消化过程并不仅仅依赖于酶的作用。

胆汁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胆汁是由肝脏产生并储存在胆囊中的液体,它在需要时会释放到小肠中。

胆汁中含有胆汁酸和胆固醇,胆汁酸在脂肪颗粒表面形成一个润滑层,帮助胰脂肪酶接触并分解脂肪。

在消化过程中,脂肪分子变得更小,从而易于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吸收发生在小肠上皮细胞中的微绒毛(microvilli)上。

甘油和脂肪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进入内质网,并在那里重新组装成三酸甘油脂。

然后,新合成的三酸甘油脂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胆囊脂质(chylomicron)。

这些胆囊脂质被进一步发送到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中。

需要注意的是,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需要胆囊和胰腺的合作。

当食物到达小肠时,胆囊会释放胆汁进入小肠,同时胰脂肪酶也会被胰腺分泌出来。

总之,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唾液腺、胃、小肠、胆囊和胰腺等多个器官以及各种消化酶的参与。

脂肪的消化过程从口腔开始,经过胃和小肠的酶的作用和胆汁的帮助,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和重新组装成胆囊脂质。

动物营养学析因法计算公式

动物营养学析因法计算公式

动物营养学析因法计算公式
用析因法估算生长肥育猪能量需要量的公式为:R=aWb+c P+d F,式中各部分的含意分别为:aWb,c消化能,P体内蛋白质日沉积量,d每沉积1g体脂肪所需的消化能,F体脂肪日沉积量。

酸是合成乳脂的主要原料。

当奶牛饲粮中精饲料比例过高时,乳脂率往往会下降。

高等动物对饲料的主要消化方式包括:、生物消化3种方式,对养分的主要吸收方式包括:主动吸收、被动吸。

1、养分:动物在其营养过程中所摄取的必要的物质就是营养物质,它是指饲料中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成分性质的物质。

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六大养分。

2、饲料添加剂:是指为了强化基础日粮的营养价值、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增进动物健康、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改善动物产品品质以及减少饲料贮存期间营养物质损失等而加入基础日粮的微量添加物质。

3、ARC和NRC:分别是英国的和美国的饲养标准制定机构。

4、必需脂肪酸:是指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的先体物转化形成,对动物机体的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是几种高度(或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亚麻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其中以亚油酸最为重要。

5、体增热:在热中性环境中(适温),动物采食饲料后,体产热量的额外增加量,是不可避免的并以热的形式从体表散发。

6、代谢性粪氮:是指动物在采食无氮日粮时,从粪中排出的氮,包括消化道脱落粘膜、残留消化液和消化道微生物所包含的氮。

简述动物对脂肪消化代谢的特点

简述动物对脂肪消化代谢的特点

简述动物对脂肪消化代谢的特点动物对脂肪消化代谢的特点主要包括脂肪摄入、脂肪消化、脂肪吸收和脂肪代谢四个方面。

动物的脂肪摄入主要通过食物摄入来实现。

脂肪是一种高能量的营养物质,动物通常通过摄入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来满足能量需求。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脂肪的需求量和来源有所不同,例如,食肉动物通常需要摄入更多的脂肪来满足其高能量需求,而食草动物则主要通过摄入富含脂肪的种子、坚果或其他植物性食物来获取脂肪。

动物的脂肪消化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中。

胃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主要起到破坏脂肪细胞结构和降低胃内脂肪粒子大小的作用。

而小肠内的胰岛素和胰脂酶则是脂肪消化的关键。

胰岛素主要作用于脂肪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从而促进脂肪酸的释放。

胰脂酶则通过水解脂肪酯的酯键,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此外,小肠壁上的微绒毛也具有吸收脂肪的功能。

然后,动物的脂肪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中。

脂肪酸和甘油在小肠内形成的乳状胆汁混合物会与胆盐结合,形成胆盐脂酸盐。

胆盐脂酸盐可以降低脂肪酸和甘油的表面张力,使其形成更小的胶束。

这些胶束可以被小肠上皮细胞摄取。

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胆盐脂酸盐再次分解为胆盐和脂肪酸。

脂肪酸进入内质网后,再与甘油结合形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会包裹在载脂蛋白上,形成胆囊淋巴管内的乳状胆汁混合物。

最后,乳状胆汁混合物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动物的脂肪代谢主要包括脂肪氧化和脂肪合成两个过程。

脂肪氧化是指将脂肪酸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后,通过β-氧化逐步被分解为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

脂肪合成则是指利用多余能量合成脂肪的过程。

在细胞质中,乙酰辅酶A和甘油三磷酸酯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逐步合成脂肪酸和甘油三酯。

总结起来,动物对脂肪的消化代谢具有以下特点:脂肪摄入通过食物摄入来实现;脂肪消化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中,胰岛素和胰脂酶是关键酶;脂肪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中,胆盐脂酸盐和载脂蛋白起到重要作用;脂肪代谢包括脂肪氧化和脂肪合成两个过程,乙酰辅酶A是关键物质。

能量公式

能量公式

(四)文献报道的经验公式及数学模型1.通过常规化学成分计算鸡饲料代谢能的公式(单位:千卡/千克; •饲料中养分均以百分含量表示)注:本部分内容系引用文献材料,1kcal=4.18kJ(下同)GE──总能; ME──代谢能; MEn──氮校正代谢能; TMEn•──氮校正真代谢能;•CP──粗蛋白; EE──醚浸提物;CF──粗纤维;NFE──无氮浸出物;ADF──酸洗纤维;APF──酸-胃蛋白酶处理纤维; STA=淀粉; SUG=糖;IV=碘价;C16:0=棕榈酸;C18:0=硬脂酸;C18:1=油酸; C18:2=亚油酸;FFA=游离脂肪酸;FR1=柱层析第一组分,含有甘油酯和其它非极性成分;DM=干物质。

2.不同学者提出的通过非氮物质(NNM)估测猪消化能值的简单回归方程示例能量消化率(%)=91.33-2.19CF% (Lucas 1949)表观能量消化率(ADE)%:小麦麸ADE=96.29-3.04CF% r=0.938ADE=95.35-2.23ADF% r=0.938 RSD=1.69ADE=96.34-0.865NDF% r=0.958 RSD=1.12苜蓿粉 ADE=96.02-2.09CF% r=0.988 RSD=0.71ADE=93.83-1.75ADF% r=0.983 RSD=0.62ADE=100.77-1.19NDF% r=0.955 RSD=1.02通用 ADE=96.71-0.886NDF% r=0.959 RSD=1.31 (Drennan and Maguire 1970) 能量消化率(%)=91.48-2.22CF% r=0.916 RSD=2.21 (Drennan and Maguire 1970) 能量消化率(%)=91.78-1.77ADF% r=0.943 RSD=2.25(King and Taverner 1975)能量消化率(%)=94.2-0.944NDF%DE(千卡/千克干物质)=4068.7-103.37CF% r=0.89 RSD=156.8 (Drennan and Maguire1970)DE(千卡/千克干物质)=4102.9-84.99MADF% r=0.92 RSD=140.4DE(千卡/千克干物质)=4269-81MADF% r=0.85* RSD=385DE(千卡/千克干物质)=4323-437CF% r=0.90* RSD=339DE(千卡/千克干物质)=4179-86MADF% r=0.96** RSD=211DE(千卡/千克干物质)=4228-140CF% r=0.97** RSD=184注: 1kcal/kg=4.18kJ; ADE──表现消化能;DE──消化能;ADF──酸性洗涤纤维;NDF──中性洗涤纤维* 青饲料+基础饲料; ** 高蛋白质饲料以外的饲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脂肪、植物油和脂肪酸混合物的计算净能(NE)与表观代谢能值(AME)
正如第四章所述的,动物脂肪、植物油和植物脂肪酸的能量含量,理论上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进行计算:
假设总能为39.3 MJ/kg,脂肪含量是99.5%,那么该产品的总能就是39.1 MJ/kg。

假设牛油、猪油、脂肪酸混合物和棕榈酸酯的皂化脂肪酸含量是90%,鸡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的皂化脂肪酸含量分别是92%、94%和95%(见4.1)。

假设甘油三酯中的皂化脂肪酸含量降低,那么甘油的含量也会同比例的降低(由于甘油三酯的聚合化导致其不可消化)。

假设棕榈酸酯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是100%,脂肪酸混合物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是60%,这降低了甘油的含量。

甘油的能量含量是脂肪酸的一半,甘油三酯中的甘油含量是5%,这意味着棕榈酸酯和脂肪酸混合物的能量含量分别降低了2.5%和1.5%(见4.1)。

这样,总能(潜在的DE是100%可消化的)含量见表16。

牛油(Sonac, Eindhoven)、猪油(Sonac, Burgum)和鸡油(Sonac, Burgum)的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U:S)的比值是1.1、1.4和2.4。

假设大豆油的消化率是95%(最大消化率),棕榈油产品的U:S比值是1.2。

脂肪酸混合物的销售价格大多数是基于它们的亚油酸含量(20,30,或者40%),但是整体的脂肪酸类型(U:S)与棕榈油非常接近(U:S = 1.2 ~ 1.9)。

使用U:S比值校正后,牛油的脂肪消化率是:雏鸡: 95-11.5-6.5 = 77%,大龄肉鸡和猪: 95-6-3 = 86%。

表16. 常见脂肪和油脂的总能计算值
脂肪源牛油猪油鸡油棕榈油棕榈酸酯脂肪酸混合物大豆油
总能(MJ/kg)35.235.236.037.134.334.736.8
(以上的校正是根据§ 4.2进行的)。

对于雏鸡,U:S比值在1 ~ 2.25和2.25 ~ 3.5范围内,比值每升高一个点,脂肪消化率分别线性增加10%和5%。

因此,牛油的U:S比值从1.1到2.25其差值是1.15个U:S点,那么脂肪消化率将下降1.15× 10% = 11.5%。

U:S比值从2.25到3.5其差值是1.25个U:S点,脂肪消化率将下降1.25 × 5% = 6.25%。

对于仔猪和大龄肉鸡,U:S比值在1 ~ 2.25和2.25 ~ 3.5范围内,比值每升高一个点,脂肪消化率分别线性增加5%和2.5%。

因此,牛油的脂肪消化率下降1.15 × 5% = 6.25%(U:S 比值1 ~ 2.25)+ 1.25 × 2.5% = 3.125%(U:S比值2.25 ~ 3.5)。

对于雏鸡和仔猪、大龄肉鸡:棕榈油产品的脂肪消化率分别是95 - 10.5 - 6.25 = 78%和95 – 5.25 – 3.125 = 87%;猪油的脂肪消化率分别是95 - 8.5 - 6.25 = 80% 和95 - 4 – 3.125 = 88%;鸡油的脂肪消化率分别是95 - 5.5 = 89%和95 -2.75 = 92%。

但是,如果配合日粮中的U:S比值维持在2.25,雏鸡对牛油、棕榈油和猪油的消化率将是95 - 6.5 = 88%,大龄肉鸡和猪对这些产品的消化率将是95 - 3 = 92%。

鸡油的消化率相应地分别为89和92%。

这意味着,在生产中当配合日粮的U:S值设定为2.25时,除了牛油(U:S = 1.1)之外,将需要使用较多的高U:S值的植物油(例如大豆油),而不是猪油(U:S = 1.4)和鸡油(U:S = 2.4)作为唯一的脂肪源。

当日粮配制一个最小亚油酸含量时,也需要同样的搭配。

因为,富含亚油酸的动物脂肪具有高U:S值。

由于大豆油趋于成为一种昂贵的脂肪源,那么所使用的动物脂肪源将影响饲料成本(见5.4)。

棕榈酸酯和脂肪酸混合物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大于50%。

建议配合饲料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最多占总脂肪的50%。

根据§4.3,这就意味着棕榈酸酯和脂肪酸混合物对于雏鸡的消化率将下降10%,对于大龄肉鸡和猪的消化率将下降6%。

那么,雏鸡对棕榈酸酯和脂肪酸混合物的消化率为78 - 10 = 68%,大龄肉鸡和猪对其消化率为87- 6 = 81%。

如果U:S值维持在2.25,雏鸡对棕榈酸酯和脂肪酸混合物的消化率为88 -10 = 78%,大肉鸡和猪对它们的消化率为92 - 6 = 86%。

假设由于在sn-2位上的饱和脂肪酸,猪油和鸡油的消化率提高5%。

那么,雏鸡对于猪油和鸡油的消化率将分别增加80 + 5 = 85%和89 + 5 = 94%,大龄肉鸡和猪对于猪油和鸡油的消化率将分别增加88 + 5 = 93%和92 + 5 = 97%。

由于假定的最大消化率95%,这是用于大龄肉鸡和猪对鸡油的消化。

如果日粮U:S维持在2.25,雏鸡对于猪油的消化率将增加到88 + 5 = 93%,大肉鸡和猪对猪油的消化率将增加到92 + 5 = 97% (=95%)。

当不考虑饲料中最小U:S值时,便得出了表17所示的消化率和消化能值。

在生产中,配合饲料的U:S值较高,因为可能只有小部分的脂肪是源于低U:S值的脂肪源。

如果需要维持一个最小的U:S值2.25,那么消化能值就如表18所示。

表19列出了代谢能值,假设ME/DE比值为99.5%。

如果配合日粮维持一个最小的U:S值2.25,那么代谢能值就如表20所示。

表17. 常见脂肪和油的消化能计算值
脂肪源牛油猪油鸡油棕榈油棕榈酸酯脂肪酸混合物大豆油
雏鸡
消化率,%77859478686895
消化能(MJ/kg)27.029.933.828.923.323.635.0
大龄肉鸡和猪
消化率,%86939587818195
消化能(MJ/kg)30.132.734.232.327.828.135.0
表18. 日粮最小U:S(2.25)时的消化能计算值
脂肪源牛油猪油鸡油棕榈油棕榈酸酯脂肪酸混合物大豆油
雏鸡
消化率,%88939488787895
消化能(MJ/kg)
猪饲料原料消化能的测算
饲料中所含的能量经动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有一定的损失,一般以固体(粪)、液体(尿、汗)或气体(甲烷)和体温等形式损失,扣除损失的部分,其余能量用于维持和生产。

因此用饲料中的总能(GE)来衡量动物的能量需要是无意义的。

1.消化能(DE)动物采食饲料总能减去未消化以粪形式排出的饲料能量称为消化能。

由于动物粪中除了未消化饲料之外,还含有微生物及其产物、肠道分泌物及脱落的细胞等。

因此测得的消化能称表现消化能,在粪中扣除非饲料来源能称可消化能。

在饲养标准和饲料营养价值表中所列消化能一般均为表现消化能。

由于消化能易于测定,且在总能中扣除了动物不能利用部分,用消化能来衡量猪的营养需要或评定饲料的能量值。

哺乳的幼龄动物在粪中损失的能量约小于10%,一般生长猪损失20%。

畜别、品种、个体之间、年龄、日粮组成、进食量等因素均以影响饲料消化能的值。

猪饲料消化能值除了直接测定之外,还可用回归方程间接推算。

①据饲料的可消化养分推算饲料消化能值 DE(kJ/kg)=19.31X1+42.1X2+18.5X3+17.0X4(Nbifingham)式中X1、X2、X3、X4分别代表每千克饲料中所含可消化粗蛋白质,可消化粗脂肪,可消化粗纤维和可消化无氮浸出物的克数。

X1─X4前数字为各种物质的平均能值。

②从化学成分和总能估测消化能: DE(MJ/kg、DM)=3813.89-15.94CF(%)-13.94CP(%)式中:CF──粗纤维CP──粗蛋白质2.代谢能(ME)由饲料总能减去粪能、气体能和尿能称为代谢能。

猪消化道气体能损失为消化能的0.5%~1%,因气体能数值小,可以忽略不计,尿能损失约占总能的2%~3%。

一般认为ME为DE的96%,变动在94%~97%。

饲粮蛋白质品质和量都会影响ME 的值,劣质蛋白质,代谢能值低,进食过量蛋白质,代谢能值下降,因为过量蛋白质或氨基酸分解而供能,以尿素、尿酸形式由尿中损失,每克尿素含量23kJ,每克尿酸含能28kJ。

由DE能较正确估计ME能的公式见下列公式: ME=DE×(96-〔0.202×粗蛋白质%〕) 3.净能(NE)代谢能减去体增热称净能。

体增热又称食后增热,是指绝食动物饲给饲粮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主要在消化和代谢过程中能量消耗时释放的热量。

NE可以分为维持净能(NEM和生产净能(NEp),如果生产净能再加以细分为增重净能、妊娠净能、泌乳净能。

一般喂常规饲料的猪,在常温环境条件下,ME转化为NE效率为0.72%~0.66%。

ME转为NE的效率受动物种类、饲料类型、采食水平、生产目的、性别、品种、体况、环境的影响。

ME用于维持效率高于产奶、肥育。

猪的ME用于肥育的效率高于其它动物,最低的是妊娠和产毛。

NE应是衡量猪能量需要的最好指标,但NE难于测定,所以我国猪饲养标准中用DE或ME来表示猪的能量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