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论文(共2篇)
外国文学史论文材料
西方悲惨毁灭的结局模式和中国和解团圆的结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二者本质性的不同,并探讨造成中西方悲剧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指出文化因素对中西方悲剧结局有着重大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色。
而在中国古代的戏剧理论中,并无“悲剧”一词,仅以“苦情戏”来表述之,于是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就成为国内众多学者争议的重点。
其实,这种争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悲剧大团圆式的结局模式造成的,对于哲学中保有“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国,更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但是对于西方的悲剧而言,则更多的是以不幸作为最终的结局,这和西方偏重于形而上的本体追问和求真的痛苦是有关联的,从而表现出人类与之抗争的奋斗精神,悲惨的结局有着悲剧的必然性,可这不代表大团圆的结局就一定是快乐祥和的喜剧,也不代表不幸的结局就一定是痛彻心扉的悲惨命运。
恰恰相反,大团圆也可以是一种命运的捉弄,不幸也可以是另一种幸福的开始。
一、悲惨毁灭———西方悲剧经典结局模式对于文学也好,电影也罢,一个没有结局的艺术作品是不完整的,虽能引发观者开放性的思考,但总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莫名感受。
换言之,干净利落、寓意深刻的结局往往能形成强烈的冲击力,突显主题,让观者产生意犹未尽的回味和思索。
西方古典悲剧就抓住了观者对结局特别在意的心理效应,制造出主人公悲惨的遭遇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来刺激观者对作品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双重结局。
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相反,应由顺境转入逆境。
”正是西方古典悲剧惨痛结局的真实写照。
《哈姆雷特》就是一典型案例。
哈姆雷特最终是以悲壮的死亡而告终,随之化为乌有的还有他的敌人。
在这部作品中,人文主义精神是通过一场毁灭性的斗争来得到升华的,从而彰显出人不可战胜的一面,让观者相信: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艺术作品,有着高贵的理性、无穷的力量、端庄的仪表、出色的行动,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犹如主人公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
外国文学史的论文
浅谈莎士比亚的爱情观【摘要】莎士比亚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
他推崇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反对爱情中含有功利性目的;主张在爱情生活中要宽容,因为嫉妒往往会招致灾祸;认为人们应当遵守“爱情秩序”,反对人们越轨。
莎士比亚的爱情观的形成有其深厚社会原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的大变革,社会意识必然受到影响,爱情观作为社会意识的晴雨表必然发生变化。
【关键字】莎士比亚;爱情观;一见钟情;历史由来莎士比亚的一生中创作丰富,有很多内容以爱情为题材,以恋爱为主题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
莎士比亚的爱情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莎士比亚的爱情观内涵莎士比亚自始至终推崇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在他的许多作品里我们都能寻到这种爱情模式的踪影。
如在《空爱一场》中,拿瓦尔国王和他的朋友们本已立誓苦修,禁绝女色,但美丽的法国公主和她的女侍们的出现,却使他们不能自持,把誓言抛到一边,想尽办法去讨好自己所爱的女人的欢心。
在《训悍妇》中,鲁禅希欧与毕安卡一见钟情。
而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这种一见钟情被表述到了极致。
沉浸在失恋痛苦中的罗密欧一见到朱丽叶便改换了心情。
他感叹到:“啊!她比满堂的火炬还要亮。
她好像是挂在黑夜的颊上,有如黑人戴的宝石耳坠;平时不宜戴,在尘世也嫌太宝贵!……以前我可曾恋爱过?否认吧,我的眼!真正的美人我今晚才初次看见。
”与朱丽叶的相遇使罗密欧瞬时忘记了伤痛,那个他曾苦苦追求的美丽的罗萨兰在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情中已经黯然失色。
而朱丽叶也是芳心萌动:“我竟为了我惟一嫉恨的人而倾倒!当初不该遇到他,现在又嫌太晚了!”而且这种一见钟情似乎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鼓励人去克服一切障碍,朱丽叶是这样说的:“啊,罗密欧,罗密欧!你为什么是罗密欧?否认你的父亲,放弃你的姓氏;如果你不肯,那么只消发誓做我的爱人,我便不再是一个卡帕莱特家的人。
”这对一见钟情的恋人最终为了爱情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他们并不了解对方的底细,只是为对方的爱情而感动,并且情愿为对方献出自己的生命。
外国文学论文(五篇范文)
外国文学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外国文学论文浅析《复活》《复活》除了谈论当时的的俄国社会制度问题以外,也涉及到了道德问题。
男主角聂赫留朵夫想要借上层社会的力量援助女主角玛斯洛娃,但是,在他为玛斯洛娃平反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俄国制度之迂腐、社会之黑暗。
本文主要内容在于男女主人的艺术形象及其复活的过程及《复活》中人性是怎么样得到复活的。
关键词:复活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一个叛逆的地主阶级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提示心理活动,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
他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土地私有制的种种残忍和不公,把他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
他真挚的爱着姑妈家半养女半婢女的玛斯洛娃。
当时,聂赫留朵夫从内心迸发出来对玛斯洛娃的爱情是无比纯洁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
受习惯观念以及违背真与美原则的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聂赫留朵夫变得委琐,空虚,渺小。
他对女人不再有纯美的爱情,而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的工具。
他与同事抢情妇,与有夫之妇通奸,并罪恶地诱奸了玛斯洛娃。
在这过程中,他也有过内心的斗争,忏悔和自责。
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希望玛斯洛娃幸福,但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还是滑下了堕落的泥潭。
这样的描写也是对后面的“复活”做了铺垫。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
早法庭上认出玛斯洛娃后,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开始对自己10年堕落的生活进行反省。
他承认了是因为他才导致了玛斯洛娃现在如此悲惨的命运。
于是他开始为玛斯洛娃上诉申冤。
在为她申冤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进一步认清了社会的罪恶。
他愤怒地揭露了法庭,监狱,政府机关和教会的黑暗。
他看出了农民贫穷的主要原因,并按“真理的原则”处理家庭财产。
在人民生活与官僚世界的强烈对比中,他看到了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官僚贵族所造成的,于是他放弃财产随玛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篇一:西方文学史期末论文浅谈莫泊桑与短篇小说《项链》姓名:申丽华学号: 2104091894班级:20xx级朝文课程名称:西方文学史任课教师:韩继镐浅谈莫泊桑与短篇小说《项链》【摘要】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多年来,人们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评论者给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这样的判断是不够妥帖和全面的,作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虚荣只不过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相比之下,她内心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赞赏。
【关键词】莫泊桑项链玛蒂尔德真诚勇敢莫泊桑简介和小说《项链》的介绍1. 莫泊桑简介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和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代表作《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漂亮朋友》等。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欧洲短篇小说创作“双璧”是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
莫泊桑,一生写短篇小说将近300篇。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深受叔本华的影响,渗透了浓厚的悲观主义。
2.小说《项链》的介绍《项链》是短篇小说,作于1884年。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流传世间已百余年,至今仍脍炙人口,倍受青睐。
人们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往往把她看成一个虚荣心强、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把她丢失项链后十年还债的辛苦看作是对她虚荣心的惩罚。
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词。
内容大概是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为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不料回家途中不慎丢失。
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
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影响日益加深。
本文旨在探讨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的意义、方法与策略,通过案例分析,为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提供参考。
一、引言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是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的意义、方法与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探讨其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二、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变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判断力,对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的方法与策略1. 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法是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讲解、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课外阅读法课外阅读法是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3.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外国文学作品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
外国文学教学论文(8篇)-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教学论文(8篇)-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阅读体验下外国文学教学建议摘要:在大学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阅读体验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通过体验式阅读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开拓学生视野,此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阅读当中,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以及文学素养。
关键词:阅读体验;外国文学;教学;建议引言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我国高校逐渐重视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鼓励学生阅读外国名著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以及文学家都认为,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往往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来,而且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来的语言都是最美的语言,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此种语言的学习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小说无疑是的文学作品教材,小说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当中,而且小说能够展现出文学魅力。
[1]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提高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提升自身内涵,其言谈举止也会趋于高雅。
著名的教育学家程朝翔认为,“中国学生想要学好第二种语言,了解世界文化,的方式就是多读原版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原著作品能够从中学到更多国外的文化,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西方文学的特点。
”[2]另外,通过国外文学的阅读也能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因此,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增强文学素养,开阔阅读视野和增加文学阅读量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持续阅读和阅读圈阅读是国外文学阅读的两种主要阅读模式。
阅读圈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形式,主要适用于高年级学生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是通过阅读、思考、联系自身、提问分享的过程模式进行阅读,一般在阅读中需要5人左右进行结合,阅读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要进行有目的有任务的阅读,阅读后还需要根据自身感受进行分享。
外国文学史课程论文
灵魂深处的悲剧——浅析高老头的“父爱”摘要:高老头的命运是悲剧的;这种悲剧主要在作为父亲的他在对女儿付出了全部心血后并没有得到女儿们的回报;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重的..首先;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权利的时代;整个社会弥漫的虚荣、地位、金钱至上的观念导致了这个悲剧;其次高老头的父爱本身就是一种夹杂着对于在妻子身上未得到的爱情的父爱;这种畸形的父爱必然会造成不健康的后果;再加上这种不健康的父爱是以一种极度溺爱的方式表达的;所以这个悲剧是必然的..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金钱无私高老头作为一个父亲形象始终闪耀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其对两个女儿表现出了一种无法比拟的父爱..巴尔扎克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这样说到:“我描绘了一种极为强烈的感情;什么也不能使这种感情有所减弱;轻侮、伤害、不公正都对它无损;这个人有着神圣的父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的确如此;小说中高里奥老头把全部感情都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心甘情愿让她们榨干了毕生心血..而可怜的老头在生命垂危之中;喊叫了二十小时想喝口水;却没有人照应他..在一八四五年左右;当巴尔扎克回顾了他的作品里的种种父爱之情时;他把高老头的父爱说成是“本能的、带有情欲和病态的”;为何他如此喜欢他的女儿;如此爱他的女儿;那是因为他内心的隐秘心理在作怪..1;隐秘的无意识——恋女情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母子或是父女之间也有异性相吸的本能;单亲家庭中父母贵子女会比正常家庭中有更多的怜惜和牵涉;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心理变异”..这种异常以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表现形式;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异常的异性之恋的情节..正如荣格所说的;每个女子心中都存在一个爱你穆斯的原型;每个男子心中都存在着一个阿尼玛的原型..恋女情结是高老头悲剧命运的心理根源之一..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他与他女儿、欧也妮等人之间的关系、心里描写表现的..高老头对女儿和对周围人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高老头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的话语充分的揭示出高老头对女儿异常的爱..如:“一个父亲的遭遇;便是一个最美的女子对付一个最心爱的男人也能碰到;如果她的爱情使他厌烦;他会走开;做出种种卑鄙的事来躲开她..所有的感情都会落到这个田地的..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象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原谅..这个父亲把什么都绘了..二十年间他给了他的心血;他的慈爱;又在一天之间给了他的财产..”“高老头在满足了女儿的物质需求后;;会要求女儿跟他亲热一下作为回敬..”当他得知女儿但斐纳伏在欧也纳的背心上哭过;便激动得很:“噢;把背心给我..怎么;你的背心上有我的女儿;有我心疼的但斐纳的眼泪噢;我给你买件新的吧..这一件你别穿了;给我吧..”当他见到但斐纳写给欧也纳的信;便把信纸嗅了又嗅;说道:“;嗯;那是她手指碰过的啊”;老人抱着女儿;发疯似的蛮劲使她叫起来:“哎;你把我掐痛了..”“把你掐痛了”;他说着;脸色发了白;瞅着她;痛苦得了不得..高老头轻轻亲吻女儿的脸;亲着刚才掐的太重的腰部……显然;这些举动已经超出了父爱的范畴;作为父亲和作为男人的界限被打破了;使他对女儿的爱呈现出一种病态..高老头是一位十九世纪因为面而爆发的生意人;他非常爱他的妻子;“妻子是她崇拜赞美、敬爱无边的对象”;并且生有两个女儿;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短暂的;他仅仅过七年的幸福生活;妻子便去世了..由于对妻子的忠诚和对子女的怜爱;他没有再结婚..一个男人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把两个女儿抚养大;满足他们的所有的愿望;因此一旦他的女儿被其他的人占有之后;心理肯定会有点愤愤不平..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相依为命;他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一切为了自己的女儿..由于两个女婿的到来;完全占有了自己的女儿;瓦解高老头在女儿心中的地位;因此;高老头不喜欢自己的两个女婿..多年的独身生活使得他无法容忍别人也就是自己的女婿抢走与他最亲近的女儿;也无法容忍自己的女儿移情别恋;把他们的情感全部转移到另外一个身上..因此;女儿和女婿越是恩爱;父亲就越孤独;越是引发起高老头的失落与嫉妒;于是他越是对女儿的丈夫挑剔;甚至他亲自为但斐纳找情人——欧也妮..其实他是觉得只有他自己的无条件的付出与牺牲;才能真正给予女儿幸福..高老头有着严重的“恋女情结”;正是因为女儿爱丈夫;确切的说是爱虚荣与地位胜过爱他;对于一位占有女儿全部感情的父亲高老头来说;自然会引起其内心情感的失衡..高老头嫉妒女婿可以得到女儿更多的爱;有时竟然到了争风吃醋的地步;与女婿争夺女儿..高老头确实是非常爱他的女儿的;为了女儿他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事情都愿意做;然而;他的爱是自私的、狭隘的;他的爱已经是超出了父爱的范畴;他的“恋女情结”使得他对女儿的爱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爱..2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精神分析关注人物的本能与无意识;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或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主是生存与性的本能;是由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遵循“快乐的原则”;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自我代表理性及善良的意志”;;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受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的影响;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心;二是自我理想;超我抑制本我的冲动..高老头中高老头的人生悲剧充分体现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矛盾与冲突..高老头以1819年底到1829年初的巴黎为背景;当时的法国拜金主义是风盛行;人们都为金钱而扭曲了人性;疯狂的剥蚀;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在社会动荡时期;高老头囤积面粉;投机倒把;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妻子死后;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的身上;为了让她们能够在上流社会中生存;不惜任何代价;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当金钱财产被她们榨取的义务所有之后;他却被遗弃;在病痛和凄惨的绝望中死去..可以说;文章一开头就将高老头置身在一个非常残酷的生存环境之中;动荡残酷的社会环境、疾病的痛苦、人情的冷落威胁着高老头的生存;压抑着本我和欲望;他渴望被爱喝关怀;疾病的折磨压抑着高老头的生本能;祈求能够活下去;高老头其实并不拍死;而是为了自己的女儿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继续在上流奢侈的社会中穿梭;为了实现有一天能够同女儿住在一起;回到童年的时光的人生愿望和理想才不愿意死去;此时人格已经达到了超我..疾病的加重;高老头的自我理想、爱的超我意识又与自我分离;回到了生存的本能的本我之中..因此;社会的动荡、拜金主义的残酷与疾病威胁着高老头的生存;形成生本能的压抑;同时与祈求活下去的意志的自我;和为了女儿的愿望和自己愿望的达成的理想形成的超我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小说的结尾部分有着深刻的体现..高老头在大革命时期靠投机面粉而暴富;从一个普通的面条工人而成为了一个光年利息就八千到一万的中产阶级;并且拥有一位漂亮的妻子;生有两个漂亮的女儿;但是这种幸福的生活仅仅维持了七年..到了高老头的中年;他失去了他的妻子;并且遵守了自己的誓言;不再续弦..他在夫人死后就把满腔的爱情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痛爱女儿;有求必应;关怀呵护;无微不至..两个女儿嫁入上流社会后为了应付上流社会的虚荣;首先是逼迫不体面的高老头停止了他精通的生意..他为了不给女儿们的婚姻生活带来一丝不快;住进了沃盖公寓..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始..两个女儿的陪嫁被老公控制;为了维持贵夫人应有的体面;她们开始榨取高老头的养老金;当高老头卖光了他珍爱的夫人的遗物;他的女儿们就再也不登门了..他不得不在路上、从邻居的口中、从女儿的侍女口中探听女儿的生活;这就能使他快乐得热泪盈眶了..实际上;妻子的离去形成了高老头性本能的压抑;对女儿无条件的关爱是现实的人性本善的表现;也是理性的处理亲情的方式之一;但是对于正值中年的高老头来说;长期的性生活的缺乏;使得他在关爱女儿的过程中无意识的陷入了对女儿的爱恋;他把对妻子的爱转移到了两个女儿身上;高老头的父爱发生了畸变..但是由于理性和文明道德和伦理观念又压抑了本能的激发;性本能的冲动与现实化了自我和道德化了超我发生了冲突;疾病的到来;死亡的接近使得高老头清楚的看看到了所有的虚妄;唯有死才能解除他的痛苦..因此;高老头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高老头的父爱是人性善良的父爱;真诚的父爱;也是极端的爱;无以复加的溺爱..高老头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任务内心世界的悲剧..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重新解析高老头的父爱;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悲剧命运中悲剧故事;人性世界中复杂性;通过心理的层面挖掘任务的内心世界;引发我们思考什么真正的父爱;社会的动荡、金钱的诱惑与无止境的欲望对人性的毒害..。
外国文学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外国文学实践教学的意义、方法以及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外国文学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拓宽国际视野、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教学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外国文学实践教学的意义、方法以及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外国文学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外国文学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传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情趣。
2.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外国文学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外国文学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在阅读、讨论、写作等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提出独到见解。
这种实践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外国文学实践教学涉及多个领域,如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等。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外国文学实践教学的方法1. 阅读指导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讨论分析法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外国文学史论文范文
外国文学史论文范文摘要:当下很多高校都将认知诗学引入外国文学教学中,而这种创新式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辅助教学,同时也对学生文学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
本文将着重研究认知诗学对当下高校阅读的影响,根据当下高校的文学教学现状对其课程设计提出几点关于认知诗学教学的建议,以求能对高校研读外国文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外国文学;诗学;理论引言“认知诗学”是文学教学领域的一种应用理论,它指代对现有的文学作品做出相应的文本解读,并且将现实能力与文学造诣联系在一起。
因此认知诗学对当下的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认知诗学充分地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与当下教育部倡导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1]当今很多高校过分注重文学理论课程的安排而忽视了外国文学的重要作用。
这种做法显然是对外国著作博大精深的文学内涵的极大忽略。
引导学生进行外国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其文学视野,并且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人文思想的领悟力和文学素养。
很多高校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安排上仅仅保留六十个左右的课时,这对于充分领略外国名著的深刻内涵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老师很难将外文精读的方法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在外文名著的阅读上很难做到详尽细致。
结合我国当下文学教育的现状,很多文学家教育家都对外文课程改革提出了较多建设性的意见。
很多学者对高校文学教学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等,这些都可以引进外国文学教学之中去。
本文将结合对文学理论的研究,探究认知诗学对我国外文教学的启发性和建设性作用。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当今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学教学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文学教程领域,认知诗学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它重在对文学内涵提供文本解析的依据,能够将个人的现实经历与文学主旨联系在一起。
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而言,文学课也是提升专业技能的必修课之一。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外国文学教学论文(8篇)
外国文学教学论文(8篇)Introduction:Foreign literary text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any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their teaching deserves special importance in any educational setting, whether it be academic or non-academic. However,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presents many challenge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language,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study and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that meet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learners. This paper aims to highlight eight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and suggest way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1. Reader-Response approach:The reader-response approa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 reader's interpretation and reaction to the text. This approach encourages students to engage with the text and respond to it based on their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Instructors can facilitate this approach by encouraging open discussions and allowing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reac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ext.2. Trans-cultural approach:The Trans-cultural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ultures and encourages students to explore how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ffect the text's interpretation.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y using relevant example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3. Thematic approach:The Thematic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text and encourages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how the theme develops throughout the text. Instructors can facilitate this approach by creating thematic lesson plans that emphasize the theme of the text and asking students to analyze how the theme develops throughout the text.4. Critical approach:The Critical approach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through a critical lens, such as feminist, post-colonial, or Marxist criticism.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critical theories and how they can apply them to literary analysis.5. Historical approach:The Historical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text, including the author's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events of the time, and how they influenced the text.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how it influences the text.6. Structural approach:The Structural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how it affects the text's interpretation.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literary techniques such as foreshadowing, symbolism, and imagery and how they can be used to create meaning in the text.7. Comparative approach:The Comparative approach involves comparing two or more texts and analyz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genre, style,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by comparing different works from the same author or different authors.8. Creative approach:The Creative approach encourages students to create their own literary works based on the text.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creativity, writing skills, and literary technique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write their own stories, poems, or plays based on the text.Conclusion:In conclusion, foreign literatur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any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 presents many challenges. Instructors can use various approaches to teach foreign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reader-response, trans-cultural, thematic, critical, historical, structural, comparative, and creative approaches. These approaches offer different ways to engage with the text, encourage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mote cross-culturalunderstanding.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that meet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learners.。
外国文学史论文
回归·简奥斯汀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从生机勃勃的学术到赤裸裸的商业主义,哪有都有简·奥斯汀迷的热情。
一方面,奥斯汀被学者们看成是属于他们的。
她的名字出现在大学教学的提纲上和英国国立学校全国统一的课程里。
全世界只要把英语作为母语或外语的学校就会出现她的名字。
另一方面则是有趣的商品——从美国开始传播——热爱奥斯汀的人将“我喜欢读简·奥斯汀”印在其车牌上,“生来是个女主角”印在T恤衫上等等来表达他们的衷心。
这两个极端中间是为学术研究和普通读者出版的书籍文章,每一年有关简·奥斯汀的学术文章的数字不断增长。
简·奥斯汀作品的磁带,全文或者节选都有,电视录像带和改编的电影,还有专门从事在巡游演出中扮演简·奥斯汀的女演员。
2007年由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成为简·奥斯汀》(Becoming Jane)更是人们对简·奥斯汀世界的好奇与喜爱的表现。
这次不再是反复改编她的原著,而是直接来塑造奥斯汀本人。
对于看过奥斯汀作品的电影的人们观看《成为简·奥斯汀》时,熟悉的环境与氛围必定让他们再次享受到最初热爱简·奥斯汀的那份心境。
在阅读奥斯汀作品的之前和阅读的过程中,笔者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究竟是奥斯汀作品的什么特点让人们不断重复去阅读,并且直到二十一世纪,依旧有人对其情有独钟,不断翻拍有关奥斯汀的电影等,同时,这些电影的反响都是相当不错的。
在接触了一些奥斯汀本人的作品和与奥斯汀有关的作品之后,笔者发现了奥斯汀作品相似的基调,美好的爱情故事,让女孩子们兴奋的社交晚会和舞会……即是其中的波澜不惊也只是大美好故事的小部分,从奥斯汀的笔尖似乎流露不出什么悲剧。
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女性对完美爱情和婚姻的权衡让无数现代女性在其中找到了共鸣。
笔者觉得,这就是奥斯汀小说至今不衰的最主要原因了吧。
《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理想中的完美爱情故事这部作品是奥斯汀最脍炙人口的一部,男女主人公达西、伊丽莎白的名字为人们所熟知。
外国文学史论文
圆形人物: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人生哀歌“圆形人物”理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来的。
他把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分为两种类型: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所谓“圆形人物”简单地说就是性格丰满、复杂、有多层面并且含有动态变化的人物。
韦勒克将“圆形人物”称作“动态型或发展型的”,并认为这种“圆形人物”特别适用于长篇小说。
20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小说所造了一系列性格复杂而又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
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福斯特对文学人物类型的划分理论,他是一个十足的圆形人物。
在他那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之外,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
也正是由于他的多重性格内在的导致了他的人生哀歌!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
从那位靠拿破仑战争年代供应粮食起家的老约翰·布登勃洛克算起,到了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已经是第三代人了。
他的祖父开设了一家大商号“约翰·布登勃洛克公司”,还拥有大量的农庄、粮栈、轮船和地产。
(3)不但经济实力雄厚,在社会地位上也是全城的“顶儿尖儿”(3)。
到了他父亲布登勃洛克参议这一代之时,家族经济虽没有祖父时那么景气,但是家族地位却依然显赫,父亲去世时依然给他留下了70万马克的财产,论经济实力,论家族地位,在吕贝克这座城市也是上等社会中的一流人家。
家族的光荣历史,显赫地位,托马斯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加之布登勃洛克的家族血统,以及他“生来就是一个商人,注定为公司的未来继承人”(57)这一内在特质,使得托马斯从骨子里就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
“帮助你父亲”(62),未来完成这句祖父临终前的遗言,托马斯十五岁就开始到父亲的公司工作,帮助父亲打理公司,为的只是让家族事业更辉煌,为的只是帮助父亲分担家族的重担。
他对公司的粮栈非常熟悉,和粮栈的搬运工也相处的很融洽,当然,他们也很尊重托马斯。
外国文学史论文
关于《理查三世》的分析与研究《理查三世》作为莎翁的一部历史剧,它逼真的描述里理查三世短暂的执政生涯按照事件的发生时间,同《亨利六世》(上,中,下)组成莎士比亚历史剧的第一个四部曲。
《理查三世》是莎翁众多历史剧之一,但一开始也被认为是一部悲剧。
《理查三世》是《亨利六世》(下)的延续,同时也成为从《理查二世》开始的系列历史剧的结束。
它写的中心事件是约克公爵的四子理查为了夺取爱德华四十的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阴谋和杀戮。
他杀害了所有可能的王位继承人,终于夺取王冠,但不久就被前来讨伐的里士满伯爵击败,于是,英国开始了一个新的统治时代---都铎王朝时期。
《理查三世》不仅把大量繁杂的纯史实搬上舞台,它还具有明确的、统一的主旨,反映了莎士比亚对政治、历史的基本观念和态度。
在莎翁看来,宇宙是个和谐有序的整体,人间的政治关系是天地万物永恒规律的一部分,受永恒规律的支配,也应有一定的等级秩序。
英国历史上所有背叛、混乱和灾难都是由于等级秩序的破坏引起的。
因此,莎翁十分强调国王的重要性,国王既要贤能,国王的王位继承又要符合法统。
而理查以暴力手段夺取王位,其统治很快就被推翻。
莎士比亚谴责了因争夺王权而导致的大贵族叛乱,它削弱了英国国力,导致了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国内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战祸连连。
这体现了莎翁剧作的一大重要特点:主旨明确。
这使得读者对于整一部剧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能更好地深入人物内心,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思想,较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
《理查三世》还具有深刻的艺术生动性。
莎士比亚注意戏剧人物的生动性,把描绘的重点事件转向人物性格上来,集中刻画了理查三世这个性格丰富、个性鲜明的英王形象。
在这部历史剧中,人物性格带动戏剧情节,利差三十的心狠手辣是一系列阴谋和杀戮的基础。
理查三世畸形丑陋的外貌、阴险歹毒的内心、勇猛顽强的性格,在该剧中都刻画的十分生动。
例如剧中写他最后的行动是:他杀人杀红了眼,在战马被打死后,却仍在战场上跑来跑去;写他最后的几句话是:我以为战场里共有六个里士满呢;今天已斩杀了五个,却没有杀死他。
外国文学史论文
外国文学史论文外国文学一直是大学教育中的热门专业,尤其是对于文学专业来说,外国文学不仅是一门必修课程,也是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外国文学史论文范文一:外国文学研究话语转型话语从大的方面理解可以看成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范式的文化内涵知识体系,从小的方面进行理解就是文化具有一定概念和学术术语,对于话语的转型都有一定的转变概念,外国文学研究话语转型最重要内容就是要对于外国文学思维方式进行一定概念化解释。
一、五家学术期刊为中心的外国文学话语研究在中国本国文学研讨发展时段,也就是1978年到2010年之间,在中国文明语境下,以五家权威综合型专业学术期刊《本国文学研讨》、《本国文学评论》、《本国文学》、《国外文学》和《现代本国文学》为最重要的考核规模,经过梳理这个时间段实际研讨和作家作品进行一定研究,同时对于话语转型的学术进行一定意义研究,可以看出本国文学研讨的话语建构理论运动是非常具有充足视角的。
文学研讨属于话语建构和语境理论运动方面问题,学术反思应该充足创建话语视角和常识办法,经过历史发展,需要深刻地对于话语热门问题进行一定剖析,进而对于文学研讨中文明主体进行建构,比如对于五四时期文学研讨话题形式变更是非常快速的主体,确立也具有非常光鲜的认识形状特点。
论文经过后期争论和磨合,对于人性主义的话语和古代派系话题也进行一定的主流话语研究工作,实际话语中文学新次序也不断发展,阶层剖析话语形式也不断淡出,情势审美研讨呼声也不断高涨,对于学界东方话语表达也进行一定质疑,作家研讨视野上进行不同的分析和深刻研究,主要争论的问题就是科学困局和研究成绩认识问题,归纳综合实际可以看出文学研讨影响整个理论研究。
经过对于详细案例分析和研讨话语转型分析,最初步话语建构价值和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二、外国文学研究整体现状分析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有百年历程,很多学科中外国文学已经是非常特殊一个部分,百年来外国文学作品和西方文学理论已经翻译了很多。
外国文学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美育与德育外国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2、美育与德育外国文学论文3、从传统到生态外国文学论文4、经典建构外国文学论文5、提升学生文学涵养的外国文学论文全文总字数:11689 字篇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想学生真正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必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作品,感受作品自身的美。
教授学生正确恰当合适有用的阅读方法对理解作品内涵有重要意义。
如比较式阅读是比较有实效的阅读方法,对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很有帮助。
比较式阅读方法就是将至少两种材料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有横向中外比较,也有纵向历史比较;有题材种类的比较,也有内容角度比较等等。
对于中学生来说,最为吸引当属中外作品的比较了。
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在讲解这一课的时候,可将其与中国的《牡丹亭》进行比较。
创作时期上两者仅相差三年。
《牡丹亭》中,主人公杜丽娘表达自己情感方式非常中国化,十分含蓄婉转。
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将之付诸于梦里,在梦里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表达自己的爱意。
深受传统文化与封建礼仪教诲的女主人公的爱含蓄而缺乏奔放之感。
但是同一时期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示显出不一样的爱情观。
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冲破世俗的枷锁,挣脱家人的阻挠,勇敢相爱。
在对对方的爱的表达中,真挚而热烈,奔放而热情。
与中国传统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这也正体现出异域文化的特质,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能更好的感受到异域文化的特点,理解作品的内涵。
所以运用比较阅读法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阅读方式之一。
再如,学习《堂.吉珂德》时可与《阿Q正传》作比较等等。
这就不一一罗列了。
此外,还有情境式阅读,迁移式阅读等较好的阅读方式。
有个好的阅读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理解难度,更有利于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
而教师作为引导者能够恰如其分的指导学生正确恰当实用的阅读方式,那课堂教学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进。
外国文学的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国文学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外国文学的实践教学方法,分析其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
一、引言外国文学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对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国文学。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的意义、方法以及具体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外国文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1.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外国文学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学传统、作家生平和作品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和分析外国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学风格、艺术手法和思想观念,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2.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外国文学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实际交流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避免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流。
3.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外国文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外国文学实践教学方法1. 阅读与鉴赏(1)精选作品: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兴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
(2)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关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
(3)作品鉴赏:组织学生进行作品鉴赏活动,分享阅读感受,提高鉴赏能力。
2. 课堂讨论(1)话题设置:围绕外国文学作品,设置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
(3)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促进交流与分享。
3. 角色扮演(1)选择作品:挑选适合角色扮演的外国文学作品。
(2)角色分配:根据作品人物特点,为学生分配角色。
(3)排练与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排练,进行角色扮演。
浅谈外国文学史论文范文
浅谈外国文学史论文范文摘要:新课改要求突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理论,在文学阅读教学的革新中可以增加对外国文学的多角度解读。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着重讨论这一理论对外国文学阅读教学的影响,并提出教学关键所在。
关键词:接受美学;经典文学;阅读教学法引言接受美学的核心在于以读者为基础,它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根基产生的文艺理论。
这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性的文艺理论,它的出现改变了“以作者为核心”的传统文艺理论模式。
该理论传入中国后,必然会改变我国文学阅读教学的现有模式。
而实际上,这种文艺理论在我国很容易被接受。
中国的传统美学向来注重内敛含蓄,这种美学观点在国画里的体现是意蕴幽深的“留白”,在文学理论中的体现则为“言在此而意在彼”。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含蓄美与接受美学的内核有十分契合的地方,这就为其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民间基础”。
一类理论是否可以被一个国家文化所接受,关键之处是其能否真正的本土化,而接受美学就有了这种本土化的良好基础。
所以,该理论成为指导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理论也是时代发展需要。
[1]一、外国文学阅读教学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的必要性接受理论是一类以读者为重点,关注阅读接受的文学理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立。
该理论产生的根基是现象学与解释学,它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根基产生的理论。
这一理论将读者看作文学作品的重要构成之一,其内核是将文本观点从创作者——作品转移至文本——读者,从而凸显读者“阅读”对于文本含义的构建作用。
该理论首次从本体论的角度指出了长期以来都被众人忽略的读者和其阅读接受的问题,并且肯定了作品是作家和读者一同完成创造的。
这一理论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历程来看待文学作品,此处提到的“接受”并非大众以为的被动接受,实际上这一种“接受”是指读者将作品看作给予的对象,将其“占为己有”。
读者首先要接受活动,然后进行再创造,凭借自身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加工,然后将作品中潜藏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2]这种行为不是被动的接受并且吸收,其真正意义在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想象与再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论文(共2篇)导读:外国文学史论文应该如何写作?对于现在的很多作者来说,写作论文都是特别常见的现象了吧,但是想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本论文分类为文学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几篇外国文学史论文范文供大家借鉴参考。
第1篇:基于研讨式教学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内容摘要: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的教学模式。
本文试图以斯丹达尔专题的教学为例,来分析在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实践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研讨式教学实践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并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之后,在高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文学的概况(包括世界文学的发展演变的脉络、各时期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在对外国经典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评析能力,并在比较关照的视域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认识。
在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取的是讲授法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将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等文学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也以同样的方式将经典作品“解读”给学生。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堂堂本应生动形象的文学课硬生生变成了死记硬背让学生害怕的速记课,毫无审美色彩可言。
很多高校教师苦苦思索,试图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
一些有志于教学改革的学者“发现”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可行性分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是在“研”的基础上“讨”,它是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对指定的对象进行研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研讨的基础上巩固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的能力。
相对于传统讲授法的教师讲、学生听与记的情况,研讨法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中能够以主动的心态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训练自己的能力,提高水平。
外国文学史课程往往是在高年级开设,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文学原理”、“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研讨式教学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二.斯丹达尔《红与黑》的研讨式教学探索1.教学引导斯丹达尔是19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因其理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以及《红与黑》等一系列现实主义小说而被视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斯丹达尔这一专题的教学由斯丹达尔的生平创作概况及代表作《红与黑》的分析两部分构成。
以传统的讲授法授课,我们一般安排2课时授课,而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则以3课时为宜。
其中1课时教师讲授相关知识并布置相关论题,2课时主要由学生研讨。
在教师的引导课上,教师应该讲解以下这几个问题:一是斯丹达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在世时的文学反响。
应该使学生明确斯丹达尔虽然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法国最有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但是他在世的时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的创作才华并没有得到同时代读者的认可。
当时在法国文坛享有盛誉的是雨果等浪漫主义作家,斯丹达尔也是以一个浪漫主义者自居。
19世纪五十年代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自觉的思潮在法国出现后,那些现实主义的鼓吹者才将他和巴尔扎克等人追认为现实主义。
二是他与意大利尤其是米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曾以米兰人自居,这既影响到他的情感生活,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人生的三次恋爱两次在意大利,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体验,使他写出来爱情史上的名篇《论爱情》。
在他的创作中有许多以意大利为题材的作品。
三是拿破仑对他的影响。
斯丹达尔是拿破仑的追随者、崇拜者,跟随拿破仑有过一些富于传奇性的经历,即便在拿破侖被囚禁的时期,他也不掩饰其对拿破仑的崇拜之情,通过作品中人物来表达这种感情。
四是斯丹达尔的美学思想与文艺观。
他那唯物的文艺史观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我们正确解读其作品的前提。
五是斯丹达尔的创作概况。
斯丹达尔创作了《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红与黑》《巴马修道院》及《红与白》等多部小说。
其中《阿尔芒斯》被称为《红与黑》的“前奏曲”,《巴马修道院》是司汤达在世时唯一被称赞的长篇小说,出版后得到了当时已经成名的巴尔扎克的高度赞扬。
2.学习任务的安排与选题对作家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后,应该进入研讨式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安排与学生的选题并分组。
在进行具体的研讨之前,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向学生阐明具体的学习任务。
教师应该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学生的能力与水平,提供一些具体的选题供学生参考选择。
这些选题可以是情节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把握、作品主旨的理解,以及作家在创作中一些突出的艺术手法的分析等等。
对于《红与黑》这部作品来说,教师可以预先布置这些选题,如《红与黑》书名中“红”与“黑”含义的理解;你认为《红与黑》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政治小说?为什么?你认为作品中的于连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说《红与黑》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在《红与黑》中有着出色的心理描写,分析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你认为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特点?它具有什么作用?对于这些选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作品后(一般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研究能力与兴趣选择老师所提供的某一个选题。
个别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心得体会,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探究。
学生确定选题后,应该以选题为依据,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选出小组长来负责每个小组的学习。
3.学生文本的阅读、资料的收集与消化、论文的写作过程这一环节基本上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学生应该在反复研读作品的基础上,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然后查找相关资料写作论文。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但是论文的写作必须独立完成。
在研讨式教学中,这一环节是在课外完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置身事外。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一些学生使用手机看电视、玩游戏、阅读网络小说、购物等非常熟练,但是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却无从下手。
甚至部分大四学生对一直以来挂在图书馆前面的横幅“移动图书馆、你口袋里的图书馆”视而不见,不知道利用学校购买的移动图书馆收集资料。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移动图书馆、中国知网等阅读文本、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同时应该以微信群、QQ群的方式,要求学生及时反馈各自的学习进度,避免部分学生敷衍了事。
通过将近一个月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说是很不错的。
学生们不仅对《红与黑》这部作品的情节非常熟悉,对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甚至部分学生能够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一部分选择对《红与黑》艺术特色进行研究的学生,在分析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时,在对文本进行细读的同时,还与中国当代作家王蒙等作品中的心理描写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利用他们刚刚从西方文论课中学到的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指出了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是一种显意识层面的心理描写,而王蒙在《蝴蝶》中的心理描寫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将理论知识与文本分析结合的素养。
大部分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完成了学习人物,撰写了初稿,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学校的中国知网查重系统,进行论文查重,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论文写作的原创意识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4.课题集中讨论课堂讨论时学生展现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环节,也是加强学习、深化学习效果的一个环节。
与上一环节一样,这一环节的主角仍然是学生。
每个学生都应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概括,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考虑到课时的限制,个人的成果绝大多数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并在小组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每个专题的观点,在全班进行汇总,每一选题选出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在《红与黑》的讨论中,我们根据前面提供的选题将学生分成5组进行讨论。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对作品主旨的讨论最为精彩,一些学生从文本中主人公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及玛特尔小姐两位女主角的爱情纠葛出发,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同样从作品出发,认为于连对两位女性并没有真正的爱情,他追求并占有德·瑞那夫人是出于报复德·瑞那市长的傲慢无礼,离开德·瑞那夫人也不是因为感情的结束;他对玛特尔小姐的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地位财富的追求,也很难说有多少爱的成分。
在否定了作品爱情主题之后,他们进一步结合作品的标题及副标题、扉页及作者一贯的创作主旨,指出作品是一部政治小说。
在发言中,学生大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成精美的PPT,声情并茂,一改之前上课死气沉沉的局面。
5.教师讲评总结讲评总结是研讨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教师一是要根据学生在整个研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们大都认真完成了论题,深化了对作品的认识,尤其是部分学生以比较的视域比较分析《红与黑》与王蒙《蝴蝶》的心理描写,这样的思路值得鼓励。
二是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就学生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通过对《红与黑》研讨式教学进行过程的实践与分析,可见研讨式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应用能力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发现研讨式教学需要师生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并不宜作为常规的教学方式,在每一门课程中只能偶一为之,否则会适得其反,使学生敷衍了事,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作者介绍:袁盛财,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第2篇: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史教学探索内容摘要:外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改革。
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结合“第二课堂”,采取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采用演讲法、朗诵法、戏剧表演法、影视欣赏法、讨论探究法和角色互换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外国文学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外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旨在使学生熟知外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掌握外国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外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受建校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上往往盲目照搬母体院校或机械模仿其他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并不符合独立学院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多问题。
就专业教师而言,独立学院教师以硕士学历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研究能力,容易导致教学内容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地研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