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韵学的方法
音韵学的传统分类
音韵学的传统分类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结构和语音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对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音韵学的传统分类可分为发声学、音位学、音系学和音变学。
一、发声学发声学是音韵学的基础,研究的是语音的发声过程。
它主要包括声带振动、共鸣腔体的形态和语音产生的机制等内容。
声带振动是指声带在发音过程中的震动,它产生的频率和振幅决定了声音的音高和音量。
共鸣腔体的形态则决定了声音的音色,不同的共鸣腔体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共振效果,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色。
二、音位学音位学是研究语音的基本单元音位的学科。
音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素单位,它是区别词义的基本单位。
音位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音位的分类、音位的特征和音位的组合规则等。
根据音位的发音特点和语音构造方式,可以将音位划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元音是指在发音过程中,口腔的共鸣腔体相对开放,气流通过声道自由流动的音位;辅音是指在发音过程中,口腔的共鸣腔体相对闭合,气流通过声道受到阻碍的音位。
三、音系学音系学是研究语言中所有音位的总和所形成的系统的学科。
音系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音位的分布规律、音位的组合规则和音位的变体等。
音位的分布规律是指不同音位在不同环境下的出现规律,比如元音在音节开头和音节结尾的分布差异;音位的组合规则是指不同音位之间的组合方式,比如辅音之间的连读和辅音与元音的结合等;音位的变体是指同一个音位在不同语音环境下的变化,比如元音的长短变化和辅音的音变规律等。
四、音变学音变学是研究音位在不同语音环境下的变化规律的学科。
音变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音位的变体和音位的变化规律等。
音位的变体是指同一个音位在不同语音环境下的不同发音形式,比如元音的前、中、后舌位变化和辅音的浊化、清化变化等;音位的变化规律是指音位在不同环境下的发音方式的变化规律,比如辅音的塞音化、擦音化和元音的韵尾化等。
音韵学的传统分类包括发声学、音位学、音系学和音变学。
发声学研究语音的发声过程,音位学研究语音的基本单元音位,音系学研究所有音位的总和所形成的系统,音变学研究音位在不同语音环境下的变化规律。
音韵学的传统分类(一)
音韵学的传统分类(一)音韵学的传统分类音韵学是研究语音声音的科学学科,主要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
在传统的音韵学中,可以将音韵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划分。
下面将列举一些相关的音韵学传统分类,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说明。
1. 音素分类•元音:音质由喉腔内空气流动不受阻碍产生的音,如/a/、/i/、/u/等。
•辅音:音质由空气流动受到一定程度阻碍产生的音,如/p/、/t/、/k/等。
•半元音:介于元音和辅音之间的音,音质较为接近元音,如/w/、/j/等。
2. 语音学分类•清音:在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或振动幅度小,如/f/、/s/、/p/等。
•浊音:在发音时,声带振动较大,如/v/、/z/、/b/等。
3. 发音部位分类•唇音:通过用双唇接触或接近释放气流而产生的辅音,如/m/、/p/等。
•齿音:通过用舌尖或舌面接触上齿或下齿而产生的辅音,如/d/、/t/等。
•龈音:通过用舌尖或尖端接触上龈或下龈而产生的辅音,如/n/、/l/等。
4. 发音方法分类•塞音:通过在声道中完全堵塞气流的发音方法,如/p/、/t/、/k/等。
•擦音:通过声道有气流通过但传出时发生摩擦的发音方法,如/s/、/f/等。
•摩擦音:在发音时,活动发音器官与固定发音器官之间产生摩擦音,如/v/、/z/等。
5. 舌尖位置分类•前音:通过使舌尖接近前腭或齿龈而发出的辅音,如/tʃ/、/ʃ/等。
•后音:通过使舌尖接近软腭或喉部而发出的辅音,如/k/、/g/等。
6. 音调分类•高降声调:高声调和后降沿形成的声调,如汉语的第一声。
•高升声调:高声调和后升沿形成的声调,如汉语的第二声。
•低降声调:低声调和后降沿形成的声调,如汉语的第三声。
•低升声调:低声调和后升沿形成的声调,如汉语的第四声。
上述仅是传统音韵学中的一些常见分类方式,实际音韵学中还有很多其他细分的分类方式。
了解和掌握这些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不同语言的音韵系统。
音节结构 现代汉语
一、音节的结构
(一)音节分析方法 1.音素分析法将音节分解为一个个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素。 pǐ(CV) pèi(CVV) fāng(CVC) chuáng(CVVC)
2.传统音韵学的分析方法,音节是声韵母同声调的有机组合。 pǐ pèi fāng chuáng
(二)音节结构分析
传统音韵学的方法,分析音节 1.声母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
3.声调 声调指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 调值:55、35、214、51 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汉字 注音 声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四呼 调值 调类 云 六 兄 意 准 学 弄 知
(2)中响复元音韵母(韵头+韵腹+韵尾)4个 iɑo [iɑu] 、iou [iou] 、uɑi [uai] 、uei [uei]
(3)后响复元音韵母(韵头+韵腹)5个 iɑ [iA] 、ie [iɛ] 、uɑ [uA] 、uo [uo] 、üe [yɛ]
练习:
分析下列字的韵母。 游爱 窝 月 阴 鱼
ā ōu wú wài yī yuán
阿欧无 外
一元
升降变化。
2.韵母 韵母是指音节中声母后边的音素。 韵头、韵腹、韵尾 韵腹是韵母的主干,是开口度最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
ɑi、iɑ 、 ei、 ie
按韵腹的位置,复韵母可分为前响、中响和后响三类。 (1)前响复元音韵母(韵腹+韵尾)4个 ɑi [ai] 、ei [ei]、ɑo [ɑu]、ou [ou]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前言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一部家教经典,其中包括了颜之推先生及其后人的家学教育经验和教诲,涵盖了文化、道德、礼节、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颇具影响力。
其中,《颜氏家训·音辞篇》是一篇关于音韵学的经典文章,讲述了古代汉语音韵学基本观和一些基本的音韵规律。
音韵学基本观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颜之推先生提出了“声之必有度,度之必有谱”这一基本观点,也就是“声谱论”。
他认为,声音是由弦的振动所产生的,因此声音必然有一个度数,这个度数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音高。
而在实际使用中,人们需要一些具体的标准来确定这些度数,这就需要使用一些确定的谱系来进行标记,因此谱系和声度是息息相关的。
这个基本观点影响了中国古代的音韵学研究,成为了中国传统音韵学的重要基础。
除了这个基本观点外,《颜氏家训·音辞篇》还提出了一些音韵学方面的基础观点和概念,列举如下:•声韵并用:古代汉语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在发音上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声韵并用是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特点。
•韵部的构成: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可以由声母和韵核(韵头、韵腹、韵尾)组成。
其中韵腹是韵部的主要成分,也是韵母的主体部分。
•同韵字的构成:古代汉语中,同一个韵母可以通过加声母、韵尾等方式组成不同的字。
这些字共享同一个韵母,因此在音韵学上被归为同一类。
音韵规律除了基本观点和概念外,《颜氏家训·音辞篇》还列举了一些基本的音韵规律,这些规律被用于分析和判断古代汉语的发音和字义,并且对后来的语音学和汉字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规律:•三十六韵分类法:《颜氏家训·音辞篇》将韵母分为四声三十六韵,其中每个韵母都具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
根据这个分类法,人们可以比较精确地判断一个古代汉字的发音,并推测它的字义。
•平声调变调规律:古代汉语中,平声字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变调,变为上声或去声。
汉语传统音韵学
汉语传统音韵学《汉语传统音韵学》一、定义汉语传统音韵学是以汉语声调、音素、音位、声部、声调和音节等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
它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各种类型的音位,如声母、介音、韵母以及上、重、去声的音高;声调的定义和划分;句子里的语调和语调变化;以及声部的变化模式等等。
二、发展历史汉语传统音韵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说文解字》和《玉篇》。
《说文解字》是由唐朝语言学家许慎编写的,是至今影响最深远的汉语音韵学作品。
《玉篇》则是唐朝语言学家张滂收集的按照汉语声调编写的书籍,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唐朝以后,汉语音韵学继续发展,有颇多著作,如宋代的《汉语拼音方案》、宋代的《文韵字典》、明代的《汉语语音词典》、明代的《汉韵书》和明代的《古今语音方韵》等。
三、主要内容汉语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音位音位是汉语音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涉及汉语中的声母、介音、韵母以及上、重、去声等音素。
2. 声调声调是指汉语中的声部的高低,它是构成汉语音位的重要成分。
它有四种划分,即平、上、去和入声。
3. 语调语调是汉语句子语音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语言表达的强烈感情色彩,可以表达主语的语气和感情。
4. 变化模式变化模式是指汉语的声部、声调、语调等的变化方式,它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它涉及汉语中各种声部、声调、语调的变化,以及音节的变化。
四、研究重要性汉语传统音韵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1. 有助于了解汉语的历史发展。
汉语的发展受到各种历史、文化、语言因素的影响,而汉语传统音韵学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汉语的发展历史。
2. 有助于揭示汉语的真实本质。
汉语传统音韵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汉语的真实本质,深入挖掘汉语的深层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汉语。
3. 有助于影响语言教学。
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汉语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方法。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音韵学简述
述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
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音韵学和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征明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音学既然把语音当作生理现象或物理现象来研究,因此有所谓普通语音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那是适用于全人类的,只是每一个民族的具体语言还有自己的一些语音特点罢了。
至于音韵学,则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因为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甲语言的语音系统决不可能跟乙语言的语音系统相同。
但是,音韵学又是跟语音学有密切关系的。
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
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术语。
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去说明它。
我们不能抛开古代的理论和术语不管,因为我们必须把音韵学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下来。
编辑本段概念辨析概述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音韵学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很大区别。
音韵学vs语音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 22 个声母, 38 个韵母, 4 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汉语的声韵结构
汉语的声韵结构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三个部分:前一个部分叫“声”,后一个部分叫“韵”。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分,那就是“调”。
一个字音一般可以分为声、韵、调三个部分,或者称为声母、韵母、声调。
其中,韵母又可以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1、每一个音节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
2、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音节不可缺少的成分。
3、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音节非有不可的成分。
㈠声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
有些音节的开头没有辅音或者说辅音为零,我们称之为“零声母”。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
所谓“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如三十六字母。
零声母的字,音韵学上也选用一个音节开头没有辅音的字来表示,如影母就是零声母。
此外,还有个“声类”。
所谓“声类”指的就是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早期并没有声纽、字母、声类等这些概念名称。
声母的表示只用反切上字,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目,同一个声母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反切上字来表示,因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直到唐代末年,才有人参照印度梵文来给汉字创制了表示声母的字母。
至今保存完好的有二十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两份这方面的资料:一个是《归三十字母例》,一个是守温的《守温韵学残卷》守温的“三十字母”大体代表了当时语音的声母系统,后来宋人又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增改而创造了“三十六字母”,这就是音韵学是一直沿用的“三十六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体上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的声母系统。
唐末和尚守温30字母与宋人36字母比较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娘】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床】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㈡五音、七音“三十六字母”是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编排的。
音韵学基础
3.补充条例: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然有实同 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 如多、得、都、当四字,声本同类。多,得何切; 得,多则切;都,当孤切;当,都郞切。多与得, 都与当两两互用,遂不能四字系联。…… 陈澧据以上三个条例将《广韵》反切上字共系联 出40个声类,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将反切上字系联 为51个声类,又进一步归纳为36个声母:
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是分析 韵书反切的语音系统。 后来在音韵学中又新兴了一个门类,即北音学。 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 》(周德清)系统的韵书 为主要对象,是研究近代语音的学科。 在这个四个部门中,古代汉语音韵课重点学习今 音学和古音学的初步知识。
二、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 音为代表) 中古时期(六朝到唐宋的语音,以《切韵》、 《广韵》音系为代表) 近古时期(元明清是的语音,以《中原音韵》 为代表) 现代音时期(“五四”以后的语音,以现在 的北京音系为代表)
现在中古音系统多以《广韵》为据,利用 《广韵》这部书可以推上推古音,下推近 古音、现代音,因而它受到历代音韵研究 者的重视。共收26194个字,全书按汉字平、 上、去、入声调不同分为五卷。 (平声字太多,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 不是声调不同)。 每卷根据韵的不同分成若干韵部,上平声28 个韵部,下平声29个韵部,上声55个韵部, 去声60个韵部,入声34个韵部,共计206韵 部。
摘自《广韵.去声卷第四》中的一段字: 酒醋味厚 齿 妨也 好 五十七Ο釅 ■ Ο脋 ■ 鱼欠切二 儿 许欠切二 儿
厓下也丘 似瓶 草木无蔓也 Ο■ ■ Ο■ 釅切二 有耳 亡剑切一 说明:“五十七”表示去声卷第五十韵部;“釅”是这 个韵部的第一个字,是这个韵部的“韵目”,这个韵部 因此称为“釅”韵。 “釅”又是所属小韵的第一个字,这个小韵也以它命名, 称“釅”小韵;这个小韵有两个同音字,即“釅”“齿 廉”; “鱼欠切”是这个小韵的读音;“釅”的意思 是“酒醋味厚”。 “釅”韵中有有四个Ο将各个小韵隔开,可知“釅”韵 有“釅”、“脋”、“■”、“■”四个小韵。
古代汉语四音韵
通论:音韵
反切的原理跟我们现在的汉语拼音基本 相同。但方法不同。现代的拼音方法是根据 音素原则来拼音的,古代的反切则是根据声 韵来拼的,它是种双拼法,即总是用两个字 来拼音,不多也不少。我们看古人的反切的 时候,应该记住这样的原则:反切上字只取 它的声母,不计较它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下 字只取它的韵母和声调,不计较它的声母。
通论:音韵
从宋代开始,通行的都是三十六字母。 参看课本P69图表。 此外,与声母相关的概念还有“声类”。 “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 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通论:音韵
四、有关韵母的概念 传统音韵学里与现代汉语的韵母相关的概 念,有韵、韵类等名称。我们一一来看。 我们知道,古人写诗作文,常常讲究押 韵。这里,“韵”的概念究竟为何呢?是指 韵母相同吗?
通论:音韵
以外,还有收[m]的。入声韵,即以塞音 [p]、[t] 、[k]收尾的。 音韵学上对韵母的分析,还有“等” 的概念。也就是依照开口度的大小划分 的。共分四等。江永概括为:“一等洪 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一二等属洪音,三四等属细音。
通论:音韵
五、《切韵》和《广韵》 自东汉有了反切,中国的第一部韵书就在 魏晋时期应运而生了,即魏李登的《声类》。 到了六朝,各种韵书大量出现。现存最早的 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不过,也都是残 本。
通论:音韵
自从人们懂得了使用反切,有时就会把 声母相同的字归在一起,把它们叫做“双 声”。双声就是声母相同的字。六朝时,双 声知识十分普遍,谈双声,用双声,成为社 会风气。《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 事:
陇西李元谦能双声语,尝经郭文远宅,问曰:是谁 宅第?婢春风曰:郭冠军家。元谦曰:彼婢双声。 春风曰:儜奴慢骂。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第三讲通论音韵(上)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一、音韵系统的构成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一)剖析
(三) 声母方面的术语
1.字母,声纽,纽
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 “纽”、“声纽”。
古时候,人们对声母的认识,是从汉字之间的 双声关系开始的,并据以创造出反切来。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 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每一类的反切上字代表一个 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为代表,作该 声母的标目字。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练习二
反切,就是利用双声叠韵的原理创造出来的拼音方法。 请根据下列的反切,写出被切字。
格乌切 息救切
基烟切 素姑切
徒红切 去演切
乌干切
之盛切
江雅切
古红切
反切的规律:
许良切
古奚切
(1)反切下字为平声,被切字的声调由反切 上字的清浊决定:反切上字为清声母,被切字为阴 平;反切上字为浊声母,被切字为阳平。 (2)古代的 g k h ,在齐齿呼、撮口呼前面, 变成 j q x 。
(五) 声调方面的术语
声调是汉语的特征。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古代汉语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 声调,最早由南北朝时的周颙、沈约提出来的。 古代汉语中的四声,实际上只是指调类,其具 体调值,古人只有一些描述性的说明,只能给人以 大致的感觉印象,得不出准确地调值。
唐·处忠《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 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 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 促急收藏。”
对于古四声的分析,还有“平仄”“舒促”两组术语。
平 仄 平声 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上声、去声 入声
平仄
舒促
舒 促
这两种区分,是为了适应诗歌韵文创作需要而归 纳出来的。
汉语的声韵结构
汉语的声韵结构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三个部分:前一个部分叫“声”,后一个部分叫“韵”。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分,那就是“调”。
一个字音一般可以分为声、韵、调三个部分,或者称为声母、韵母、声调。
其中,韵母又可以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1、每一个音节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
2、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音节不可缺少的成分。
3、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音节非有不可的成分。
㈠声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
有些音节的开头没有辅音或者说辅音为零,我们称之为“零声母”。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
所谓“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如三十六字母。
零声母的字,音韵学上也选用一个音节开头没有辅音的字来表示,如影母就是零声母。
此外,还有个“声类”。
所谓“声类”指的就是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早期并没有声纽、字母、声类等这些概念名称。
声母的表示只用反切上字,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目,同一个声母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反切上字来表示,因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直到唐代末年,才有人参照印度梵文来给汉字创制了表示声母的字母。
至今保存完好的有二十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两份这方面的资料:一个是《归三十字母例》,一个是守温的《守温韵学残卷》守温的“三十字母”大体代表了当时语音的声母系统,后来宋人又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增改而创造了“三十六字母”,这就是音韵学是一直沿用的“三十六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体上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的声母系统。
唐末和尚守温30字母与宋人36字母比较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娘】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床】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㈡五音、七音“三十六字母”是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编排的。
古代汉语音韵学
•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
反切。韵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 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 后也。” •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 《声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 集》。
•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
补缺切韵》 •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 著名增广本之一,为唐代影响最大 的韵书。
•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 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它不仅 是中国音韵学的首要研究资料,而且是考 察上古音韵的重要基础;《广韵》还可以 看作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
•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 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 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 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 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
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 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 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 精切,除削疏缓”。因此全书分韵有 193个之多。
•《切韵》《唐韵》及《广
韵》等叫《切韵》系韵书 。 • 《切韵》系韵书不断变更,但音
系不变。
•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
部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之一。
•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的父亲陆
爽在朝廷作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 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 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 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 (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
2、音韵学是研究方言、学习普通话的必备知 识
方言的调查离不开音韵学的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 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 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 规律。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 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 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后来又有“北音学”分支。
(二)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
这些分类和定名大致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同 之处,如《韵镜》、《梦溪笔谈》、《经史 正音切韵指南》和《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 全清、次清、全浊和次浊四类;《四声等 子》、《切韵指掌图》分为五类,原因是将 全浊声母分成了全浊和半浊半清(指浊擦音 “邪”、“禅” )两类;《音学辨微》则分 为七类,它是将全清声母分为最清和又次清 两类,将全浊声母又分为最浊和又次浊两类, 将次浊声母又分为次浊和浊两类。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节 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一)关于声母的名称 1、声纽 2、字母 3、声类
唐守温三十字母
唇音 舌音
牙音 齿音
喉音
不、芳、並、明。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
一、韵部:
音韵学上根据韵腹、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归类,习惯上称中古韵部为“韵”、上古韵部为“部”。中古韵书里韵腹、韵尾及声调都相同的字归为一个韵,近现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则不分平上去声,只是入声另为一部(也有入声不独立分部的)。
“韵类”则指古代同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二、韵目:
四、开合,xx:
音韵学上按韵头、韵腹情况对韵母的分类。
古代只有开、合二呼。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圆唇元音[u]的叫合口,反之叫开口。开口、合口又各分为洪音、细音两类,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前高元音[i]的叫细音,反之叫洪音。
五、xx入:
音韵学上按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分类。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叫阴声韵,收鼻音的叫阳声韵,收清塞音[-p、-t、-k]的叫入声韵。
入派四声。
二、由现代普通话推断古入声字的一些方法:
对于诗词格律的平仄而言,普通话读鼻音韵的字其平仄与古代相同,普通话上、去声的阴声韵字古代也一定是仄声,因此只需注意今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字。
练习:
一、练习七第四题。
二、从诗韵资料中找出普通话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常用字,列为字表。
三、从练习一第二题、练习二第一题中找出不能直接拼出普通话实际读音的反切,试解释其中原因。
6、(清)xx《词xx》:
词韵书,供填词检韵,无训释内容。
练习:
一、熟记本章所述各韵书的基本概况
二、熟记《xx》106韵韵目。
直音法变通形式:
用一个声母、韵母完全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常见字加上声调说明,来表示被注字的音节。
直音法是古代最为通俗易懂的注音法,至今仍用作辅助性注音法。
练习:
一、练习一第二题。
二、练习二第一题。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三、音韵部分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
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宋,读若送”。
(3)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
如“根,音跟”(4)反切法:用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毛”可用“莫袍切”来注音。
6、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及音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音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
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行修订、补充,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一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广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用韵情况编纂而成,反映了十四世纪我国北方的语音系统,是研究近代音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传统音韵学的韵
传统音韵学的韵一、传统音韵学中的韵是啥呢?嘿,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传统音韵学里的韵。
这韵啊,可老有趣了。
你就想啊,古代人说话唱歌啥的,都得讲究这个韵。
它就像是一种音乐的感觉在文字里。
韵在古代诗词里那可太重要啦。
比如说唐诗宋词,要是没了韵,读起来就没那个味儿了。
像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个“光”和“霜”就是押韵的。
这押韵啊,就像是给诗加上了小翅膀,让它读起来朗朗上口,能一下子就飞到你的心里去。
从比较专业的角度来说呢,韵是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
在传统音韵学里,有好多不同的韵部。
这些韵部就把不同的字按照读音的相似性给归到一块儿了。
比如说“东”“冬”,在以前的韵部里就是不同的分类。
咱再说说这韵在古代戏曲里的作用。
戏曲演员们唱戏的时候,要是韵不对,那可就乱套了。
他们得把每个字的韵都拿捏得死死的,这样唱出来才好听。
像京剧里,那些个唱段,韵脚的处理特别巧妙,观众听着就觉得很舒服。
而且啊,韵在古代的韵书里也有详细的记载。
那些韵书就像是一个大仓库,把各种字的韵都整理得明明白白的。
古人学习音韵学的时候,就得对着这些韵书来研究。
这韵还和方言有点关系呢。
不同的地方方言,韵的情况也不太一样。
有些地方的方言保留了比较古老的韵的特征,研究这些方言对研究传统音韵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反正就是说呢,传统音韵学中的韵是个特别有魅力的东西。
它贯穿了古代的文学、艺术,甚至是日常生活。
我们现在虽然不那么严格地遵循古代的音韵规则了,但是了解一下,就好像能穿越回古代,和古人来一场关于声音和文字的对话呢。
音韵学举例说明尖团合流
音韵学举例说明尖团合流
音韵学是中国语言学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语音、音韵和音节结构等方面的规律和特征。
尖团合流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尖音字和团音字在语音上的合并。
在汉语中,尖音字和团音字是两种不同的音节结构,它们的发音方式略有不同。
尖音字是指以“尖”为声母的字,如“尖”、“千”、“迁”等;团音字是指以“团”为声母的字,如“全”、“泉”、“权”等。
在传统的汉语语音学中,尖音字和团音字的发音是严格区分的,它们的发音方式也略有不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音的变化,尖音字和团音字的发音逐渐接近,最终在一些方言中实现了合流。
也就是说,尖音字和团音字的发音变得相似或相同,不再有明显的区别。
以汉语方言中的“精”、“清”两字的发音为例。
在传统的汉语语音学中,“精”是尖音字,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舌前部抬起,发音时声带振动;而“清”是团音字,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前部抬起,发音时不振动声带。
然而,在一些方言中,“精”、“清”两字的发音已经合流,它们的发音方式变得相似或相同。
尖团合流的现象在汉语方言中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南方方言中。
这种合流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语言学研究和语音学研究来说,尖团合流是一种重要的语音变化现象,有助于深入了解语音变化的规律和特征。
同时,对于语言教育和学习者来说,了解尖团合流的现象也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和规律。
中国古代音韵与口腔构造
中国古代音韵与口腔构造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音韵的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的科学。
在古代,它是传统“小学”的一部分。
所谓“小学”,就是基础学科的意思,包括文字、声韵、训诂三方面,这三者同为博通经史的重要条件。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要共同学习一些有关音韵学的基本常识。
学习音韵学,首先就要学习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的特点。
汉语的语音分析是以音节为单位的。
传统的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声”,后一部分叫做“韵”。
不过,在汉字读音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声调。
所以,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如果针对韵母的结构作更进一步的分析,则可以分析为三个音段,就是介音(韵头)、主要元音(韵腹)、韵尾。
我们可以看出: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备的成分,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字音都必须具备的。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分。
前借口裂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相续。
口腔内有牙、舌等器官。
口腔的前壁为唇、侧壁为颊、顶为腭、口腔底为黏膜和肌等结构。
口腔借上、下牙弓分为前外侧部的口腔前庭和后内侧部的固有口腔;当上、下颌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之间可借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
临床上当病人牙关紧闭时,可借此通道置开口器或插管,注入药物或营养物质,同时防止舌的咬伤。
唇是组成口腔的前壁,有上嘴唇和嘴唇之分。
上嘴唇正中间的一条纵痕是人群中,大家医治昏迷病症的情况下卡的人群中便是这。
两唇之间的裂开称为口裂,边沿称为嘴角。
颊组成了口腔的两边壁,也就是我们左右脸的部位。
腭是口腔的顶,前边三分之二是硬腭,三分之一是软腭,外边有口腔黏膜遮盖。
腭后边斜正下方是腭帆,腭帆后边是腭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扁桃体炎的部位。
再下来便是口腔和咽喉的交界线了。
舌处于口腔底端,是一种肌生殖器官,它能够体会都酸甜苦辣五味,还能够协助咬合、咽下,是口腔内较为关键的人体器官。
舌有左右双面,遍布着许多味觉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反切系联方法(2)
这一方法的基本内容是: 切语之法, 这一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切语之法,以二字 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 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 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 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 去、入。……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 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 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 也。同用者,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 同用者, 都宗切, 都郎切, 同用“ 字也;互用者, 都郎切, 同用“都”字也;互用者,如:当,都郎切, 当孤切, 二字互用也;递用者, 都,当孤切,“都、当”二字互用也;递用者, 都宗切, 当孤切, 如: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冬”字用 字用“ 字也。 “都”字,“都”字用“当”字也。”
传统音韵学的方法
如果A与B押韵, 1.韵脚系联方法 B与C押韵,那 么就可以推导出 清代张惠言称为 “丝连绳引”法, A与C押韵的结 魏建功在《古音 论来,这样,A、 系研究》中称为 B、C就可以归 “行韵相叶”法。 纳为同一韵类.
韵脚系联方法 (2)
《诗经 江有汜》三章: 沱、过、歌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一章:池、麻、歌 《诗经大雅皇矣》六章:阿、池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一章:莪、阿、仪 《诗经鄘风柏舟》一章:河、仪、它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一章:珈、佗、河、宜、何 《诗经小雅斯干》五章:何、罴、蛇 《诗经 北门》一章: 为、何 《诗经王风兔爰》一章:罗、为、罹、吪 《诗经豳风破斧》二章:錡、吪、嘉 注意以上所列韵脚字中加方框的字,有“歌、池、阿、仪、河、何、 为、吪”等,以这些字为线索,就可以把《诗经》中的一些字系 联起来,形成一个可以互相押韵的群体,学者们习惯上称以上这 类字为“歌”部。
其中的韵脚字有“期、 哉、埘、来、思”,以 这些字为线索可以把与 它们同谐声偏旁的字系 联为一个韵类:
3.反切系联方法
也是系联法的一种, 也是系联法的一种,“具体言 之就是指通过系联某一音韵资料 的反切上下字以求得该书的声类 和韵类的方法。 和韵类的方法。” 最初由清代学者陈澧创立, 最初由清代学者陈澧创立,成 为根据反切材料研究音韵的主要 方法。 方法。
4.古今韵比较方法
这一方法就是拿较早时期的押韵情况和 后代的押韵情况相比较, 后代的押韵情况相比较,后代的押韵状 况自然也可以从后代的诗文总结出来, 况自然也可以从后代的诗文总结出来, 但最简便的办法还是后代的韵书。在古 但最简便的办法还是后代的韵书。 音学研究中,这一方法也被称为“ 音学研究中,这一方法也被称为“离析 唐韵法” 就是拿《诗经》 唐韵法”,就是拿《诗经》押韵情况和 广韵》相比较,既要根据《诗经》 《广韵》相比较,既要根据《诗经》的 押韵实际对《广韵》的韵部重新划分, 押韵实际对《广韵》的韵部重新划分, 同时又要参考《广韵》 同时又要参考《广韵》的韵部分合斟酌 韵字的归属。 韵字的归属。
5.文献考证方法
在研究声母类别和韵部归属时, 在研究声母类别和韵部归属时,还 可以根据古籍中的通假字、异文、 可以根据古籍中的通假字、异文、声 训等材料,证明声、韵关系。 训等材料,证明声、韵关系。 例如, 例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利用异文材 料证明“古无轻唇” 古读‘ 料证明“古无轻唇”:“古读‘佛’ 亦如‘ 如‘弼’,亦如‘勃’。《诗》‘佛 佛 时仔肩’,《释文》:‘佛,毛符弗 时仔肩’ 释文》 大也。郑音弼,辅也。 反’,大也。郑音弼,辅也。”
4.古今韵比较方法(2)
一是韵目的确立, 一是韵目的确立,古音学家们在进行古音韵部 的归纳后,有的不立韵目,只用序号, 的归纳后,有的不立韵目,只用序号,如段玉 裁分古韵十七部,就采用“第一部、 裁分古韵十七部,就采用“第一部、第二 的排序方式, 部……”的排序方式,大部分学者在对古韵划 的排序方式 分韵部之后是建立韵目的,各家所定韵目不同, 分韵部之后是建立韵目的,各家所定韵目不同, 但都是采用的《广韵》韵目作为上古韵部的标 但都是采用的《广韵》 如以上所举“ 目,如以上所举“期、哉、埘、来、思”一组 韵字,通过系联,都可以和“ 押韵, 韵字,通过系联,都可以和“之”押韵,王力 先生称这一部字为“ 先生称这一部字为“之”部,黄侃先生称之为 叫的名称不一样, “咍”部,叫的名称不一样,但归字却基本相 都是《广韵》的韵目字。 同,“之”和“咍”都是《广韵》的韵目字。
2.谐声系联方法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 经王风君子于役》第一章 期——其基箕琪旗棋欺萁淇骐祺 綦麒 哉——载栽裁 埘——时莳莳鲥 来——莱崃徕涞赉睐铼 思——缌偲腮鳃 还可以用推导出的谐声偏旁来 系联,如上举“莳”的谐声 偏旁是“时”,但“时”的 谐声偏旁是“寺(时繁体是 時)”,从寺得声的字有 “诗侍恃峙痔”等,也可以 系联起来。
4.古今韵比较方法 (3)
二是古代某 些字的归类, 些字的归类, 要参考《 要参考《广 韵》才能作 出决定。 出决定。
三是韵部与韵部之间关系 的确认, 的确认,更要以韵书为依 据。例如王力先生划分出 的“之” 、“职” 、“蒸” 三个韵部, 三个韵部,按“阴、入、 阳”的顺序排列,为什么 的顺序排列, 是这三个韵部相配, 是这三个韵部相配,而不 是与其它的韵部相配, 是与其它的韵部相配,这 除了押韵情况、 除了押韵情况、谐声关系 外,还要参照中古韵书的 配列情况。 配列情况。
5.文献考证方法 (2)
从广义说, 从广义说,韵脚系联方法和反切 系联方法也是一种文献考证方法, 系联方法也是一种文献考证方法, 只是押韵材料和反切材料一般比较 集中,这两种方法就独立出来了, 集中,这两种方法就独立出来了, 那么文献考证方法就是指利用那些 零星的、 零星的、散见于古籍中的语音材料 进行古音研究的方法了。 进行古音研究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