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 引起的霍乱
1937年9月印尼首次发生了由埃尔托弧菌 引起 的霍乱病。 1961年5月开始出现第7次大流行,起源于 印尼,蔓延于整个亚洲,取代了古典型 生物霍乱的地位,至今尚未停止。 1961年7月14日,埃尔托弧菌传入我国, 首发广东。由沿海向内地扩散。
4
(三)O139型霍乱弧菌引起 的霍乱
12
(四)抗原结构和毒素
三型霍乱弧菌均能产生肠毒素(CT)。 CT是一种极强活性的蛋白质毒素,是致 病的主要因素。CT分子量为8.4kDa,不 耐热,56度30分钟即破坏,有抗原性。 霍乱弧菌还能产生神经氨酸酶、血凝素 及内毒素。内毒素与其他酶一起作用于 肠黏膜,引起黏膜损害,出现早期腹泻, 但不是主要致病因素
35
暴发型(干性霍乱)
以休克为首发症状,吐泻不著,病情急 骤,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
36
实验室检查
37
(一)血液检查
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压积和血浆比重升 高。RBC可达6.0×l09/L,WBC也可增 至10一30×l09/L,分类中可见中性粒细 胞及大单核细胞增多。血清钾、钠在疾 病初期多数在正常范围,经输液后普遍 降低,尿素氮增加。
20
(四)流行特点
季节性与周期性 霍乱在热带地区全年均 可发病。但在我国仍以夏秋季为流行季 节,高峰期在7—8月间。无明显周期性 流行。 沿海地区发病较多
21
O139流行特征
疫情来势凶猛,传播快,散发为主。经 水和食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与O1群 无交叉免疫。
22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3
(一)发病机制
15
(六)抵抗力
霍乱弧菌对热、干燥、直射日光、酸及 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干燥2小时或加热 55℃10分钟弧菌即可死亡,煮沸后立即 被杀死。在正常胃酸中霍乱弧菌能生存4 分钟,在常用消毒剂如高锰酸钾、漂白 粉、盐酸或硫酸、石炭酸中5~10min即 可杀死,直接接触过氧乙酸溶液即刻死 亡。
16
流行病学
44
并发症
(三)低钾综合征及酸中毒 频繁泻吐可产 生低钾综合征,表现为全身肌肉张力减 低,甚至肌肉麻痹、鼓肠、心律失常、 心电图改变等。 严重泻吐可引起酸中毒。
26
(二)病理生理
霍乱剧烈的呕吐和腹泻,易发生水与电解质的 紊乱。体内大量水和电解质丢失,严重失水可 致循环衰竭,并可由此导致肾功能衰竭。脱水 为等渗性失水,但血钾的丢失比体内血钠和血 氯多,因此在有尿的情况下要及时补钾。缺钾 可致心律失常,并能加重肾衰竭。由于腹泻大 量丢失碳酸氢根,加上循环衰竭无氧酵解使乳 酸增多而使机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安徽省立医院吴晓玲
历史与现状
现代医学定义的霍乱是专指由O1群和O139群 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基本病变是由霍乱弧菌引起小肠的分泌性腹泻, 造成人体短时间内大量脱水、失盐、肌肉痉挛 及周围循环衰竭,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可高达 50%以上 本病传播极其迅猛,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故 在1962年第15界世界卫生大会上被确定为国 际检疫传染病。我国于1982年2月21日重新颁 布的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中规定:霍乱属于甲 类传染病,俗称“2号病”
24
(一)发病机制
由于以霍乱肠毒素为主的致病物质对小 肠(主要为十二指肠、空肠)粘膜和肠腺上 皮细胞的作用,引起肠液的过度分泌, 以至超过肠管再吸收的能力,结果出现 水样腹泻而丧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
25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
霍乱肠毒素分为结合组分—B亚单位、激活组 分—A亚单位。 B亚单位与肠黏膜上皮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 体神经节苷脂(GM1)结合,A亚单位脱落并 进入黏膜细胞内侧。具有毒素活性的A亚单位 激活细胞膜中的腺苷酸环化酶(AC),使 ATP转化为CAMP,刺激肠壁隐窝细胞分泌水、 氯化物及碳酸氢盐的功能增加,同时抑制绒毛 膜细胞对钠离子的正常吸收,导致腔内大量液 体和电解质积聚,引起剧烈水样腹泻
30
(一)典型病人:
2.脱水虚脱期 由于严重泻吐引起水和 电解质丧失,可出现以下表现: ①脱水:重者烦躁不安,口渴,眼窝深 陷,声音嘶哑。腹下陷呈舟状,皮肤皱 缩,湿冷且弹性消失,指纹皱瘪,酷似 “洗衣工”手。甚至表情淡漠,神志不 清。 极度脱水,血压下降。尿量减少。
31
(一)典型病人:
②周围循环衰竭:由于血容量显著下降而导致 失水性休克,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 ③肌肉痉挛:严重泻吐使大量电解质丢失(低 钠、低钙),肌肉兴奋性增高,可引起腓肠肌 及腹直肌痛性痉挛。 ④低钾:可出现四肢麻木、鼓肠、心律失常等 表现及心电图改变。 ⑤酸中毒:。碳酸盐大量丢失,产生代酸。 此期一般为数小时至2—3日。
13
(五)变异
霍乱弧菌有变异特性,尤以埃尔托生物型 为突出.
14
(六)抵抗力
霍乱弧菌在外环境中存活力是很有限的, 但埃尔托比古典型有较强的抵抗力。在 pH8.2的江水中,埃尔托型存活16天, 而古典型只生存2天。一般在未经处理的 河水、塘水、井水及海水中,埃尔托型 可存活1—3周,在鲜鱼、鲜肉和贝壳类 食品上的弧菌可存活1—2周,在蔬菜、 水果上可存活1周左右。O139对外界的 适应能力更强。
7
8
(二)分类
霍乱弧菌H抗原相同,而O抗原不同。 ①O1群霍乱弧菌∶包括古典生物型和埃 尔托生物型; ②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无致病性,不 产生肠毒素; ③非O1群霍乱弧菌∶从O1—O200型以 上,92年新发现O139血清型霍乱弧菌, 可产生肠毒素,列为国际检疫的病原。
9
霍乱弧菌有三个生物型:即传统的古典 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以及新发现的 O139型霍乱弧菌,均列为国际检疫的病 原。
38
(二)尿液检查
少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见红、白细胞、蛋白及管型。
39
(三)粪便检查
1.常规检查 可见粘液,和少数红、白 细胞。 2.细菌学检查 (1)粪便直接检查:①涂片染色,能见到 排列呈鱼群状的革兰阴性弧菌。 ②悬 滴镜检,可见到运动力强,呈穿梭状快 速运动的细菌。 ③制动试验,能被特 异性抗血清所抑制。 ④应用荧光抗体 检测粪便中弧菌。
19
(三)人群易感性
一般人群对霍乱弧菌均普遍易感,患霍乱后可 获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再感染仍有可 能。胃酸具有强力的杀弧菌作用,只有在大量 进水、饮食或胃酸缺乏者,才使有足够量的霍 乱弧菌进入而引起发病。因而本病隐性感染发 生多,据报告由埃尔托弧菌所致者,隐性感染 占75%,而显性感染仅占25%,其中重型约占 2%。(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4—1∶36)
40
(三)粪便检查
(2)粪便培养:将粪便标本直接接种于碱 性蛋白胨水增菌后,于碱性琼脂培养基 上作分离培养。 根据多价诊断血清和多种试验鉴别古典 或埃尔托生物型,或O139型。也可应用 DNA探针作菌落杂交鉴定产毒素Ol群霍 乱弧菌。
41
(四)血清学检查
霍乱病后不久,可在血清中出现抗菌的 凝集素、杀弧菌抗体及抗毒抗体。抗菌 抗体多数在发病第5日即可出现,在第 10—15日达高峰,而抗毒抗体出现时间 较晚,一个月达高峰。因而临床血清学 检测常用凝集试验和杀弧菌试验,双份 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长,即有追溯性 诊断意义。
42
并发症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由低血容量休克得不到及时纠正而引起, 低血钾也可以加重肾损害。表现为少尿 和氮质血症,严重者出现尿闭,可因尿 毒症而死亡。多发生于病后7—9日。
43
并发症
(二)急性肺水肿: 代酸可导致肺循环高压和肺水肿,大量 不含碱的盐水补充也可加重肺循环高压。 表现有胸闷、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发 绀、咯粉红色泡沫状痰、颈静脉怒张及 肺底湿罗音等。
27
(三)病理解剖
死亡病人的主要病理变化为严重脱水现 象:尸僵出现较早,皮肤干燥发绀,皮 下组织及肌肉干瘪。内脏浆膜无光泽, 肠内积满米泔状液体,胆囊内充满粘稠 胆汁。心、肝、脾等脏器体积缩小,肾 脏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管浊肿,变性及 坏死。其他脏器也见出血或变性。死于 尿毒症者更为明显。
28
临床表现
人体经口感染的霍乱弧菌,但当胃酸分 泌减少或被高度稀释时,或因入侵的弧 菌数量较多(108—109),未被胃酸杀 灭时,则霍乱弧菌可通过胃而进入小肠 并保持其活力。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中, 其粘附于肠粘膜表面,迅速大量繁殖(一 般致病菌量为107—108/ml肠液),从而 产生外毒素性质的霍乱肠毒素,并释放 内毒素。
古 典 型 、 O139 以 重 型较多,埃尔托型较 轻。潜伏期一般为l 一3日,短者3—6小 时,长者可达7日。 典型病人多为突然发 病,少数病人在发病 前1—2日有疲乏、头 昏、腹胀、腹鸣等前 驱症状。
29
(一)典型病人:
1.泻吐期 剧烈腹泻和呕吐为本期特点,可 持续数小时至l一2日,多数表现为先泻后吐。 腹泻常为第一症状,多无腹痛。每日大便自数 次至10数次或更多,重者失禁,持续外流,每 次便量多可达1000ml。无里急后重,排便后 有轻快感。大便性状初为黄稀便,后即为水样 便,以后排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无粪臭,稍 有鱼腥味,镜检无脓细胞。80%的患者有呕吐, 多不伴恶心,呈喷射状,呕吐物初为食物残渣, 继为水样,与大便性质相仿。 除儿童时有低热外,一般无发热。
10
(三)培养
霍乱弧菌属兼性厌氧菌,培养温度以 37℃为最适宜,先在碱性(pH8.4—9.0) 肉汤或蛋白胨水中增菌,分离时采用碱 性琼脂平板培养基,可见菌落光滑、较 大、扁、无色,似水滴状。
11
(四)抗原结构和毒素
霍乱弧菌O抗原特异性高,有群或型特 异性两种抗原。 O1型霍乱弧菌型的特异性抗原有A、B、 C三种,其中A为O1群弧菌所共有,是 群特异性抗原,而B、C为型特异性抗原。 小川型含A、B;稻叶型含A、C;彦岛 型含A、B、C三种抗原。
1992年印度发生了由非O1型霍乱弧菌引 起的霍乱流行。经鉴定,病原体定名为 O139霍乱弧菌 1993年5月我国在新疆首次发现O139型 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 由于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该型霍乱极 有可能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蔓延,预示着 第8次大流行的可能
5



6
(一)形态
霍乱弧菌,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稍弯曲 的杆菌,如逗点状。无芽胞,无荚膜, 长 1.5—3μm, 宽 0.3—0.4μm,菌 体 末 端 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悬滴检查可见 穿梭状或流星状运动。粪便直接涂片检 查可见弧菌呈“鱼群”样排列。O139型 可见荚膜。
临床表现 轻型 中型 重型
腹泻次数 <10次 10一20次 >20次 精神状态 正常 淡漠不安 极度烦燥,甚至昏迷 皮肤弹性 正常或稍干 干,缺乏弹性 弹性全失 口唇 正常或稍干 干 极度干裂 眼窝囟门 不陷或稍陷 明显下陷 深度下陷,眼闭不紧 指纹 不皱 皱瘪 干瘪 肌痉挛 无 有 严重 收缩压 正常 12—9.33kPa <9.33kPa 尿量/d 正常 <400ml <50ml 血浆比重 1.025—1.030 1.031—1.040 1.041以上 脱水程度 相当体重2-3% 相当体重4%一8% 相当体重8%以上 (儿童5%以下) (儿童5%一10%) (儿童10%以上)
17
(一)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病人在 发病期间,可连续排菌,时间一般为5-14日,尤其是中、重型病人,排菌量较 大(含菌107—109 ),污染面广泛,是 重要的传染源。轻型病人、健康带菌者 也是重要传染源。
18
(二)传播途径
霍乱的传播途径可通过水、食物、日常 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 蔓延,近年报告食物型传播造成局部暴 发流行也日益增多。水 产品中的鱼及贝 壳类传播作用亦大。
2
(一)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引 起的霍乱
古典生物型霍乱在世界范围内曾发生过6次大 流行,每次均起源于印度的恒河三角洲,向世 界范围播及,每次均传入我国。其中1883年第 5次流行时由德国细菌学家在霍乱病人的排泄 物中首次分离培养出霍乱弧菌,首次证实了霍 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体 我国的霍乱发生和流行始于1820年,由印度传 入。1885年上海海关在患者中查到了霍乱弧菌
32
(一)典型病人:
3.反应期及恢复期 脱水纠正后,大多 数病人症状消失,尿量增加,体温回升, 逐渐恢复正常。约1/3病人出现发热性 反应,以儿童多见,其原因可能由于循 环改善后残留肠毒素被吸收所致。发热 持续1—3日可自行消退。
33
(二)分型
轻型 中型 重型 暴发型(干性霍乱)
34
霍乱临床分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