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运动与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_第7课一起去寻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起去寻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Scratch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专门为中小学生开发的简易的图形化编程软件,它不涉及到代码编写,通过像搭积木一样的方法来做出动画或游戏。
针对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对于界面的喜好,Scratch不仅易于孩子们使用,又能寓教于乐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让孩子们获得创作的乐趣。
本节课是第7课《一起去寻宝》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用键盘控制角色运动的基础上,学习碰到颜色和设置角色大小等积木。
在教学策略上,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及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通过启发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分层递进的挑战任务和拓展任务。
二、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反感说教,所以上课时我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探究,去发现,尊重了他们的成人意识,他们会更积极地思考;学生好奇心强,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此前学生已学习了Scraino的一些基本操作,利用它图形化的编程界面,制作出“猫捉老鼠”、“幸运转盘”、“乌鸦喝水”、“大鱼捉小鱼”等经典案例,学生对这个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部分学生将这些案例进行多个版本的再创作,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教师也叹为观止。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使用积木。
(2)熟悉积木。
(3)设置角色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利用Scraino软件制作走迷宫,寻找藏宝图的游戏,并且能对个人以及他人的操作方法、呈现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2)培养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评价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碰到颜色积木。
难点:移动xy的坐标。
五、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思考,完成挑战和拓展任务;学生则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发问,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然后通过探究研讨或协作互助,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
7.学生实验
8.交流汇报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第二课时:用橡皮筋作动力
单元反思
课题
运动和力(XX课时)8课时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第八课时: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具准备
第一课时: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新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课间十分钟》教案设计

新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课间十分钟》教案设计一、课程背景分析《课间十分钟》是新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主要内容是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在课间十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如何利用这段时间让自己更加健康快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认识课间十分钟,明确珍惜和利用这段短暂的时间的重要性;2.学习正确的放松方法,调节身心状态;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众人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提升自信心;4.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课间十分钟的定义和重要性;2.掌握课间可以做什么事情,如何运动休息、放松心情;3.学习形容课间十分钟的词汇和句子。
2.能力目标1.能够在课间有效地运动休息,放松身心;2.能够与同学间有效地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情感目标1.充分认识到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2.培养出团队协作和乐观积极的情感。
三、教学要点及内容1、活动1:了解课间十分钟要点:1.理解课间十分钟的概念;2.明确珍惜和利用这段短暂的时间的重要性。
内容:1.概念讲解:课间十分钟就是放学前、下课后的十分钟时间,用于学生休息、运动,调整身心状态。
2.活动:学生自评一下课间十分钟最常做什么事情,老师带领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课间十分钟能做的活动,例如休息、运动等。
2、活动2:运动与放松要点:1.学会在短时间内放松自己;2.学会在课间进行适当的运动。
内容:1.课堂放松:老师带领学生运用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法进行课堂放松,培养学生的放松技能。
2.组织运动:老师可以通过操场活动、课桌椅运动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运动,以达到适当锻炼身体、松弛紧张情绪的效果。
3、活动3:合作任务要点:1.培养团队协作精神;2.在众人中发现自己的优点。
内容:1.完成集体任务:老师领导大家进行简单的协作任务,如搬运物品、折纸等,通过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分享优点: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在任务中发现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新课标版)

7.我们的“过山车”【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物体运动为研究主题,前六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
本课基于“过山车”这一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工程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过山车”——设计“过山车”——搭建“过山车”——测试“过山车”一系列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实践,学生不仅应用了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针对一个具体项目——建造“过山车”,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提高交流和评价能力,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体会“做”和“思”的成功和乐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过山车”是比较熟悉的,很多孩子都曾经坐过“过山车”,或者在书本和视频中看过“过山车”,对它的整体结构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简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
但是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同时缺乏实际经验容易在设计时加入过多的想象。
由于以上两点,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中容易出现设计不符合要求或者制作的“过山车”与设计不相符的情况。
这就要求在设计前引导学生明确设计要求,制作时要及时调整设计与制作间偏差,以期顺利通过初试并优化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思维]用发散和聚合思维的方式参与技术设计项目,能够了解和领悟技术工程的一般方法。
[探究实践]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态度责任]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要求合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一座过山车。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设计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但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的抗争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知道了历史事件包括的基本要素,为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点学生很好理解,但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义和团运动该怎样评价?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理解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反帝斗争性和落后性;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认识理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3.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认识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采访:自鸦片战争后,顽强的中华儿女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哪些不懈的抗争与探索呢?(参考答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第四单元 第7课时 运动与身体变化(Word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

第四单元第7课时运动与身体变化(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运动与身体变化的认知。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2. 运动与身体变化的数学关系3.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运动与身体变化的数学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运动与身体变化的数学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讲解运动对身高、体重、心肺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2)运动与身体变化的数学关系:讲解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定量关系,如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对身体变化的影响。
(3)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讲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益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
4.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与运动与身体变化相关的数学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环节的表现,以及案例分析的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运动与身体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运动与身体变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说课稿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认识《辛丑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同时,学生对于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学习,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辛丑条约》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认识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五年级科学上册(冀人版)第7课习惯与健康(教学设计)

4. 增加家庭和社区的参与:与家长和社区合作,鼓励他们在家庭和社区中实践健康生活习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十.内容逻辑关系
① 健康生活习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根据这些反思,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
1. 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健康生活习惯的知识。
2. 加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健康生活习惯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健康生活习惯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 制定个人健康计划: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和睡眠
-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减少外卖、增加户外活动
-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规律作息、保持积极心态
板书设计:
1. 健康生活习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健康生活习惯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健康生活习惯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健康生活习惯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健康生活习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江宁区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运动与身体的变化》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运动与身体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运动与身体的变化》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并通过探究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愿意尝试新事物,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好奇心而忽视身体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体验,共同总结运动与身体健康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实验器材(如跳绳、跑步机等)。
2.学生准备:记录观察和实验结果的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运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例如,展示一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观察和实验的要求。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记录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运动,如跳绳、跑步等,同时观察和记录身体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运动安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优课教案_14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但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的抗争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知道了历史事件包括的基本要素,为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点学生很好理解,但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义和团运动该怎样评价?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通过史料研读认识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通过合作学习,知道《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通过观点评说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能更加深刻。
通过对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历来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主题之一。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采访:自鸦片战争后,顽强的中华儿女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哪些不懈的抗争与探索呢?(参考答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了解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式的导入省时省力,直奔主题。
【讲授新课】第一篇章愤怒——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兴起教师设问:什么是义和团?(参考答案: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而来。
)教师讲述:义和团的参加者绝大部分是农民、另一部分是失业的手工业者,小商贩,水陆运输工人等,他们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迷信观念。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8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8一. 教材分析《推和拉》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推和拉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推和拉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他们在科学探究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
此外,学生对推和拉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原理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推和拉的基本概念,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推和拉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推和拉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推和拉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让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推和拉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
3.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讨论推和拉在生活中的应用。
4.总结:教师总结推和拉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强调重点知识点。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推和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推和拉的基本概念2.推和拉的原理3.推和拉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学生对推和拉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
2.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等实践活动的参与度。
3.学生对推和拉在生活中应用的掌握情况。
九. 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七课时。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四季形成的原因,通过模拟试验让学生根据不同季节杆影的变化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和四季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四季与太阳直射和斜射有关,与地球远近无关,教材先介绍了古人探究四季的方法,再设计模拟试验需找与古人相符合的规律,然后进入分析杆影的长度变化与太阳角度之间的关系,太阳照射角度与温度的关系,最后分析出四季成因,最后分析南半球的情况。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应该能知道一些,对四季的现象也能有切身感受,但对四季成因估计全然不知,甚至有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
在模拟实验时对地球公转的控制直接影响实验阳光照射点变化,因此如果实验中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的角度控制不好,阳光照射点变化规律就会出现偏差,影响影子的长度变化,因此做这个试验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指导和提醒。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四季形成的原因与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有关。
过程与方法1.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
2.在模拟实验中,地球仪上杆影的长度变化作为判断地球四季变化的依据推出四季的变化与地轴倾斜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2.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索四季的成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地轴的倾斜是四季形成的第二个成因。
【教学准备】1.课件、实验记录表、手电筒、地球仪。
2.学生模拟实验材料:小地球仪、细铁钉、蜡烛、地球公转模板、白纸卡尺、地轴不倾斜的地球仪、记录单。
关于学具有以下几点说明:(1)地球公转模板:在边长为60厘米的硬纸板中心画个圆圈放蜡烛,代表太阳的位置。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7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7一. 教材分析《推和拉》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推和拉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推和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还没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对于推和拉的原理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探索推和拉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推和拉的概念,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推和拉的概念,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理解推和拉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探索推和拉的原理。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推和拉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推和拉的现象,探讨推和拉的原理。
3.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推和拉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
4.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推和拉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概念:推是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拉是物体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原理:推和拉是通过力的作用实现的。
•应用:推和拉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推门、拉抽屉等。
五上科学作业设计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填一填1、地球表面有、、、和山地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2、我知道地球上海洋,陆地。
我国西部多,东部多。
连一连山地四周有山地、高山环绕,中间地势较低平原峰峦高耸、地势崎岖、海拔500米以上高原山顶浑圆海拔200米以上、500米以下丘陵低平面宽广,海拔200米以下盆地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海拔在1000米以上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变化填一填1、地球内部可分成、、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2、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表形态变化,有时很剧烈的,如、,有时很的,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判一判1、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2、地球内部结构,从里到外分别是地核、地壳、地幔。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填一填1、由于受、、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2、许多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由于而形成的。
判一判1、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2、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这实验是研究冷和热对岩石的作用……()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填一填土壤中有、、黏土、水、空气、和。
其中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把晒干、碾碎的土壤倒入水中,搅拌静置后,会看到沉积物分层的现象。
请将沙砾、沙、粉沙和黏土分别填入下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连一连细菌分解动植物的残留体蚯蚓使水和空气容易进入土壤蚂蚁腐殖质的主要来源植物的根、茎在土壤中群居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1、连一连2、画一画模拟土壤侵蚀坡形土堆云层 |垂直土壁地面的径流 |土堆上凹凸不平下雨 |饮料瓶山坡上的沟壑 |喷水土壤裸露的山坡 |泥浆流淌悬崖 |第六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填一填1、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2、、、,就会使土地被侵蚀越厉害。
判一判1、自然界里,只有流水才会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2、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过程中,黏土和细沙很容易被径流带走。
()第七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填一填1、由于流水对土地有和作用,地表便形成了许多溪流和沟壑。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火山喷发》教学设计

第7课《火山喷发》教学设计科学知识:能够通过探究学习,知道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火山喷发会带来地表形态的变化。
科学探究:阅读关于火山喷发的资料,提取信息,推测火山喷发的原因,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
科学态度:了解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认识火山喷发的利弊,正确看待其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通过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列举人类在认识火山喷发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手段,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阅读关于火山喷发的资料,提取信息,推测火山喷发的原因,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难点:阅读关于火山喷发的资料,提取信息,推测火山喷发的原因,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回顾聚焦问题1.回顾旧知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震的知识,你都有什么收获呢?【预设学生回答】学生1:当地球内部发生剧烈运动,断层的岩石突然发生移动,就会发生地震。
学生2:地震时,地壳会发生撕扯、挤压。
学生3:我们还知道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其中地幔表层为熔岩层,温度特别高。
2.聚焦话题(1)PPT出示火山喷发的照片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地壳运动引起的另外一种自然现象。
(2)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观察现象。
谈话:让我们先来仔细观察火山喷发时的情景。
(播放视频)提问:同学们,请你描述视频中火山喷发的现象?【预设学生回答】学生1:我看到地面突然喷出燃烧着的岩浆,整个天空都被照亮了,看起来十分壮观。
学生2:我看到熔融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出,伴随着大量的浓烟,还有爆炸声,感觉跟原子弹爆炸似的。
学生3:我发现岩浆从火山口冲出来后沿着山体向下流动,岩浆一段时间后就冷却形成了岩石,火山形状有了一定的变化。
评价:大家描述的现象都特别的生动,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火山喷发的过程,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实践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1.阅读资料,梳理火山喷发时的现象,提出观点。
(1)谈话:那么火山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让我们阅读一段资料,并从中提取信息来帮助我们分析火山的形成。
第7课 运动与设计

第7课运动与设计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认识摩擦力的利和害。
教科书列举了一些事情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在什么时候有用,在什么时候有害。
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这时摩擦力是有利的。
机器运转,部件相互摩擦而磨损,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
小孩蹬滑板车玩,摩擦力对滑板车前进有阻碍作用,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但人能稳稳地站在滑板车上,靠的是鞋子和车板间的摩擦力,这里的摩擦力又是有利的。
第二,讨论这样的设计为了什么。
摩擦力有利又有害,人们在设计与运动有关的物品时为了趋利避害,总是想办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这个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分析有关设计。
以上两个活动将为下面学生的独立研究打下基础。
鞋底做花纹、汽车轮胎做花纹和挂铁链是为了使运动物体接触面更粗糙,增大摩擦力。
旱冰鞋安滚轮,改滑动为滚动是为了减少摩擦力。
在教学中要再举出一些例子来供讨论。
第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这个活动具有兴趣性、综合性、开放性,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是前两个活动的深化。
自行车上与运动关系最密切的部件主要是指前后轮子、后轮轴上的小齿轮、链条、中轴大链盘、脚蹬、刹车等。
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刹车橡皮。
增加摩擦力的方法,前二者用做花纹的方法使表面粗糙,后者用增加压力的方法。
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轴、中轴、后轴、脚蹬子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是安滚珠,加润滑油。
自行车上还有一些地方与研究有关,如车把把手做花纹增大了摩擦力等,只要学生说得对就应给予肯定。
2020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7课时 确定起跑线 教学设计电子教案【龟仙岛】

第7课时确定起跑线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0~81页的内容。
内容简析《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
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计算、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在解决起跑线位置确定的问题时,着重引导学生在观察发现——分析比较——计算验证中层层推进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能力,掌握、理解知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总结等方法来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品尝成功的喜悦。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情景展示法:1.课件分别播放100 m比赛,突出显示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然后播放400 m 比赛,观察运动员的起跑线位置。
提问:对于运动员在起点所站的位置, 你有什么发现?生1:运动员都在自己的跑道上跑。
生2:运动员的终点相同,而起点却不一样。
师: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生:外圈的跑道比内圈的跑道要长,为了比赛的公平性,所以外圈运动员的起跑线要向前移动。
2.揭示课题。
师:相邻两跑道的差是多少呢?外圈跑道的运动员要向前移动多长距离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确定起跑线。
Unit4 Fun in the sun(第7课时)Reading for Writing.教学设计

任务一: Warm up1.Watch the video.观看阿勒泰的雪景。
2.采访《我的阿勒泰》男女主角关于最喜欢的运动。
3.Pair work.学生们进行采访。
任务二: Pre-writing1.Look and answer.What is the sport?What do you know about skiing?In which season can we ski?Where can we ski?2.创设情境。
3. Look and answer.What may be covered in this passage?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article?4. Fast reading. Read and answer.任务三:While-writing1. Read for the structure.2.Read for the setting.3.Read for more information.Why does the writer mention “friends” in the passage?作者为何在“最喜爱的运动”中谈到朋友?What else does the writer talk about to show skiing is his/her任务四:Post-writing1.Draw a setting for your favorite sport.在学校的运动社团分享日上,每个人需要推介自己最喜爱的运动。
请以“My Favorite Sport”为题,介绍你最喜爱的一项运动。
2.Draft your essay about your favorite sport.3.Make your final draft in your exercise book.4. Activity 3 Pair work.5. Activity 5Invite your partner to rate your final draft.任务五:Summary。
2024年三年级下第7课《赛龙舟》教学课件

2024年三年级下第7课《赛龙舟》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三年级下册第七课《赛龙舟》,教材第二章“运动与团队”部分。
详细内容涉及了解龙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掌握赛龙舟的基本技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具体包括龙舟的结构、比赛规则、划桨动作要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热爱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赛龙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掌握赛龙舟的基本技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3. 培养学生遵守比赛规则,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龙舟划桨动作的协调性,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 教学重点:赛龙舟的基本技巧,比赛规则的理解与遵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赛龙舟教学视频、图片、模型、桨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模拟龙舟,桨,比赛用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赛龙舟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龙舟比赛的激烈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龙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讲解赛龙舟的基本技巧和比赛规则。
3. 实践演练:a. 教师示范龙舟划桨动作,学生跟随模仿。
b.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龙舟比赛,教师指导动作要领,纠正错误。
c. 进行团队协作训练,提高学生的配合度。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赛龙舟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赛龙舟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赛龙舟》2. 内容:a. 龙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b. 赛龙舟的基本技巧c. 比赛规则d. 团队合作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场模拟龙舟比赛,并记录比赛过程和结果。
2. 答案:比赛过程和结果需体现团队合作、遵守比赛规则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赛龙舟活动,亲身体验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提高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龙舟划桨动作的协调性,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