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届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太空环境中心将这次太阳耀斑确定为X28级,是迄今为止人类有史以来所记录的最大的太阳耀斑。

B.他平时沉默寡言,但是在这次班会上,就班级文化建设侃侃而谈,令人刮目相看。

C.面对强敌,虽然我们明知与对手势力悬殊,但仍然决定破斧舟,奋力一搏。

D.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此,各地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2.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试想,如果没有对楚国的至情,屈原能弹出千古绝唱《离骚》吗?如果没有对中华民族的至爱,民族未来的至情,鲁迅在风雨如晦

的时代能够如此《呐喊》、如此《彷徨》轰动?

B.杨绛的《记钱钟书》一文中,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围城》这部巨著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C.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D.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即一种难得的骨科疗伤良药。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是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

此以住,学生一定是目无全牛

....,见一斑豹而不见全豹。

B.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

C.易中天凭借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红遍大江南北,他巧舌如簧,将纷繁复杂的三国

故事说得通俗易懂

....。

D.遗憾的是,因临时有事我未能去汉江码头送行,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先生

失约,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是真理吗?

B.到2010年,昆明市中心城区再生水的利用率将提高到50%以上,成为河湖生态,城市绿化,生活杂用等的主要水源。

C.目前中小学复习资料泛滥成灾,不仅是教学走了耗时多,效率底低,质量差的恶性循环之路,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D.老人在八十岁时还清晰的记得当年参加学生运动时哥哥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

汉语“新词”慢义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

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为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

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船停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Parking 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19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雷颐文有删改) 5.对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B.指能接纳其它方言并处于通用语言的主流地位。

C.指商埠首开,风气先得之地。

D.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的核心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