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考点47汉代儒学 .docx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5课时 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5课时 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
[课标提示]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罢黜百家
知识梳理
1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 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1.背景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1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2.措施“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③“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 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 为二地加以评价。
要点 3 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提示:(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 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史料品读
微考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试一试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史料,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你 有何启示?
提示:(1)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史料二反映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和兴太学,从此教育为儒家所 垄断。 史料三体现了新儒学为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重要 作用。 (2)①主要原因: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②启示: 一种思想能否上升为主流思想,在于其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①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2)影响③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考点10—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考点10—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汉代儒学概况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相互感应的,天能干预人事, 人能感应上天。不仁不义就降灾谴责,政通人和就祥瑞鼓励,即是 天人感应又是天人合一。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维系专制,压抑 了人的自然需求。 (4)主张限田、薄赋、省役。进一步发挥民本思想。 3、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巩固统治;对中国的人伦观 念有深远影响。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社会原因: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黄老学说: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皇帝学说,老指老子学说。主张休养生 息、无为而治(政治上中央集权被削弱、经济上自由放任,土地兼并严重、甚社 会生活,社会秩序差)。
2、直接原因:董仲舒改造形成新儒学,迎合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和大一统的需要。 3、个人原因:汉武帝的重视和推崇。 表现: ①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 ②重视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创办学校。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建立 地方教育系统。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0:汉பைடு நூலகம்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6年9月11日
一、汉代儒学概况
1、汉代儒学概念: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揉合 到儒家思想中,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阴阳五行家:邹衍的五德说,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消长,说明天 道的演变和人事的兴衰。 2、汉代儒学的内容: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必须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提出,凡不在儒家经典范围内的各 家学术都应该罢黜。 (2)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但是天子必须按照天意行事,如果违背天意,上天就会警告和惩罚。 (维护专制和限制君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 人民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礼“与”仁“主张:政治上提出了①的全面发展。

注重人,”有教无类私人讲学之风,主张“上开创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仁“提倡,思想”德治“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2)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的原则”君轻民贵“并提出,学说”政 最高目的思想;认为学习的”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又指出人道有为,”天行有常“荀子:强调(3)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无法更多的满足新,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①,战国时期在春秋 史料一呼唤建立新的社②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汉代儒学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汉代儒学

01
与道家关系
汉代儒学与道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如都强调“天人合一”等
观念。但两者也存在明显差异,如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儒学则强
调“有为而治”。
02
与法家关系
汉代儒学与法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如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而儒
学则强调德治教化。但两者也有相互融合之处,如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
的一些思想来完善自己的政治主张。
儒学传承中的失真与曲解
汉代儒学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失真与曲解现象,导致儒学思想的原 貌逐渐模糊。
05
汉代儒学与文化艺术关系
儒家思想对汉代文学风格影响
强调道德教化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化,这种思想在汉代文 学中得到体现,文学作品常含有道德教化的 主题。
崇尚经典
儒家崇尚经典,汉代文学作品中常引用儒家经典, 以此来阐述观点和抒发情感。
儒家思想对绘画题材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提倡忠孝节义等价值观念,这些题材在汉代绘画中得到了广泛 表现。
汉代儒学与其他文化现象关系
汉代儒学与经学
汉代是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儒家经典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对汉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儒学与教育
汉代儒学注重教育,推动了教 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 人才。
尚德不尚力
儒家思想倡导以德服人,而非以 力服人,这种观念在汉代社会得 到广泛认同。
重视教育、注重家教
儒家思想重视教育和家庭教育, 对汉代社会的教育观念产生了积 极影响。
04
汉代儒学在教育领域传承与发展
儒家经典在汉代教育体系中地位
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材
汉代将《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列为官学 教材,成为士人必读书目。

高考通关—《汉代儒学》

高考通关—《汉代儒学》

随学考、高考同步化新趋势,从学考、高考两个维度设计训练,考点、考法全面覆盖,科学设计梯级序列化训练,辅助跳出题海,实现高效演练。

高中历史考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a识记再认或再现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及历史图表等历史基础知识。

b理解领会、领悟和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等。

c分析分析、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

d综合对不同专题、课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相关问题。

1一、选择题1.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

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

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理解最准确的是()。

A.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2.西汉公孙弘拟定的太学章程中写道:“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太学生)。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

”这表明太学生()。

A.悉出于名门望族B.成学业即可为官D.入学资格有德行等方面的要求3.《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优。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4.《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

下列著作最有可能列人他们研讨范围的是()。

A.《墨经》B.《春秋》C.《法经》D.《四书章句集注》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一、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在汉代之前,儒家学说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在汉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深化。

在汉代初期,主要是以孔子的学说为主,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流派。

汉代王朝不仅相续四百年之久,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朝满盈国土,倾其政治伦理之道,多姿多彩的儒家学说在汉代得以繁盛发展。

1. 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西汉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有一些学者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他编撰了《史记》,成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同时,汉武帝时期也实行了贾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兴盛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的学者们纷纷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汉武帝时期的学者有司马迁、贾谊、刘向、扬雄等人,他们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不同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汉武帝时期的学术争议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术争议。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文帝时期的儒学是以刘向和扬雄为代表。

”一方面,刘向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且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扬雄是汉代儒家流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儒家学说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分歧,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4. 汉代后期的儒学变革汉代后期,儒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当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儒家学派,他们对儒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改革。

最有名的是王莽的“新政”,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儒学的发展。

二、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在汉代,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发展在汉代,儒家经典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和传播。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必修三一轮复习专题一,第二节:汉代儒学

必修三一轮复习专题一,第二节:汉代儒学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 被当作“圣经”。
四、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的异同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 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 治者的需要
不 原因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手段 影响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 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排斥、打击 简单粗暴 儒学发展陷入低潮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什么?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积极: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政治)王国问题,威胁中央;(经济)土 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军事)边境匈奴问题。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 经济、思想 、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最大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2)、采取的主要措施:即汉武帝 “有为”的表 现 政治:必修一: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 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二: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 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抑兼并等 军事: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思想:必修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消极: (1)唯心主义和带有封建色彩的成分应批判 (2)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点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 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 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备考必备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备考必备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键入文字]
17 年高考历史一轮备考必备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下面是17 年高考历史一轮备考必备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供参考。

【主要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默写、背诵提示】(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和接受者、目的、内涵、实质和影响。

(2)汉武帝兴办太学:时间、性质、目的、影响(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儒经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天下郡国设立学校。

【重点、难点破解】在诸儒之中,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

董仲舒最突出的贡献是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复习时应注意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的一段典型史料(见《汉书·董仲舒传》);还要注意战国、秦、汉以来我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向:由自由走向专制。

17 年高考历史一轮备考必备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高考历史知识点考点栏目。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一轮复习 汉代儒学

一轮复习  汉代儒学

(2009年安徽文综)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
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儒学的兴起
一、汉武帝独尊儒学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巩 固封建统治的时代需要。
相国权重,威胁君权。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要彻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积极有为的政治思 想成为时代需要。
2)直接原因:
董仲舒迎合统治者需要,改造儒家思想, 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关键
(2013·龙岩模拟)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
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
)
B.董仲舒‚独尊儒术‛思想
C.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解析】答案选D。汉代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把自然灾害与统治者是否实施仁政联系起来。受这一思 想的影响,西汉时期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救灾。
(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 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析】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 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从‚礼、刑,相为表 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 故B项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 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 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

高三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

高三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汉代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高三历史的学习中,了解汉代儒学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你介绍汉代儒学的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汉代历史和儒学的发展。

一、汉代儒学的背景汉代是在秦朝灭亡后,刘邦建立了汉朝。

刘邦是一个重视儒家思想的皇帝,他采纳了儒学家的建议,并将儒学作为国家的官方学说。

这为汉代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学与文献的重要性在汉代,经学的发展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学强调文献的学习和解释,尤其是《五经》。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汉代儒学家将这些经典书籍研究、注释,并用于教育和政治上的治理。

三、儒家礼制与国家治理儒家思想认为,通过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可以达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目的。

在汉代,儒家礼制成为国家的核心政策,对于统治者实施礼仪和国家仪式有着严格的规范。

这种思想认为,通过规范的礼仪和仪式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权的稳定。

四、儒家教育与社会地位的提升汉代是儒家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时期。

国家通过设立师傅和学校,培养儒家学者和官员,使得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中心。

通过接受儒学的教育,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进而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汉代儒家学派的兴起汉代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不同的儒家学派相继兴起。

其中,以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代表的程颐派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而以扬雄为代表的新学派则注重文字学、文献学和经学研究。

这些学派在汉代儒学的发展中各有侧重,丰富了汉代儒学的内容。

六、儒家思想对汉代文化的影响汉代儒学的兴盛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汉代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观念渗透到文艺、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

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 汉代儒学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 汉代儒学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 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 “有为”,那么,汉武帝该选 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他又接 受谁的主张呢?
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 促成的(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河北 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 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 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 思想体系.
• 影响:1.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渐强; 2.国内矛盾增多,诸侯势力坐大,国外匈奴虎视
眈眈,战乱将起。
文景之治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 行,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推进 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 属水;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在五行之中,相克指含有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相 互抑制的意思,
•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 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 木; (有矿的土地不长草) 木克土,因为树根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树木 强壮了,土壤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削弱; 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水克火,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物则归属于水。
在五行之中,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称为“相生”。
•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 火会自动熄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47汉代儒学一、“焚书坑儒”批判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

2.影响: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原因: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局面。

2.内容: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

3.影响(1)积极: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

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微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三、太学的出现汉武帝时期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思维导图]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2.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4.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5.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史料探究——董仲舒的治国理念史料一(摘自2013年福建高考T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史料二(摘自2014年江苏高考T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史料三(摘自2010年天津高考T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探究依据以上史料说一说董仲舒的治国理念及其影响。

答案理念:追求国家富足,上下相安,秩序稳定和谐的利国利民境界;一改早期“民贵君轻”的民本主张,倡导维护君主权威。

影响:上述史料表明儒学被读书人所推崇,从而扩大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2.归纳总结——董仲舒儒学体系的内容与特点(1)内容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④在哲学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3.归纳比较——董仲舒新儒学VS先秦儒学4.(1)具体主张的影响①“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风尚也有积极作用。

③“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2)后世深远影响①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②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③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④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5.史料证史——汉代新儒学的地位史料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为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论从史出史料体现了有关汉武帝的治国之策;《五经》属儒家经典,“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体现了儒学在当时的地位;“举遗举礼”“崇乡党之化”“学者益广”等体现了儒学在当时对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影响。

说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6.方法总结——“一、一、二、四”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一个核心:“天人感应”。

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君权神授”。

高考题组1.(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 B解析“屈民以伸君”就是说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也就是“君为臣纲”,这并非先秦儒学的思想,且“全部”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

“屈君以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神化了皇权,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有仁爱思想也有德治思想,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D两项错误。

2.(2015·全国Ⅰ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据材料,迁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思想主张的特点及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对比分析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解读材料中韩愈的言论及韩愈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的关键信息,迁移宋明理学的特点分析概括。

3.(2015·重庆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根据材料,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答案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

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

焚书坑儒。

解析第一小问汉高祖对太子要求依据材料中“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得出答案;其原因可从材料中高祖自己对读书反思的信息中概括作答。

第二小问“秦禁学”的表现要结合秦朝对文化的摧残思考作答,主要是焚书坑儒。

模拟题组4.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答案 C解析由材料中“地方”“诸侯”等关键词可知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侧重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权力过大。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A项。

“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臣关系,排除B项。

“人之性恶”强调的是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排除D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精神实质一致,故选C项。

5.《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

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答案 D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故D项为最佳选项。

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6.《董学特性新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

其观点是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实质上肯定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考点训练1.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