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高中历史高二必修三(人民版)_练习:专题一_二汉代儒学_word版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

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

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

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

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

答案:A

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D

3.《汉书·董仲舒传》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强调大一统思想B.主张君权神授

C.强调天人感应D.糅合各家思想

答案:D

4.西汉中期时,有一位书生欲赴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B.《春秋》

C.《韩非子》D.《礼记》

答案:C

5.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此制度() A.有利于选拔人才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得到不断完善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隋书·牛弘传》),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

(1)上面三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些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1)问可通过相关史实概括得出。

第(2)问需结合所学知识来归纳。第(3)问需结合相关史实及历史背景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答案:(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罢黜百家”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其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一、选择题

1.“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

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

C.批判了文化专制政策

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书籍被烧残”以及“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C

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A、B两项反映的是“为政以德”的思想,不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知D项也不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C项是董仲舒为适应西汉大一统的趋势,而提出的建议。

答案:C

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根本在于()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解析:汉武帝时期,需要以文化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答案:B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汉代儒家思想的特点。为适应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核心,顺应了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A项是孟子的思想观点,B项是荀子的观点,C项主要反映了其“君权神授”的观点,之所以说董仲舒继承了“仁政”思想,主要是以“天人感应”为依据,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