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27张PPT)
消极方面: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 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有消极影响。
四、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 地位的措施。(或汉代儒学怎样成为正统的?)
措施:
政治--- 起用儒士参与国政 思想--- 全面肯定新儒学
教育—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中央:创建太学,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 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教材:儒家经典“五经”
C、“大一统”
D、“人道有为”
C
巩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巩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 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 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传统社会主流思想。
②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
③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④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 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思考: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轻民贵”
太学出现的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 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有消极影响。
四、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 地位的措施。(或汉代儒学怎样成为正统的?)
措施:
政治--- 起用儒士参与国政 思想--- 全面肯定新儒学
教育—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中央:创建太学,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 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教材:儒家经典“五经”
C、“大一统”
D、“人道有为”
C
巩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巩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 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 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传统社会主流思想。
②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
③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④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 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思考: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轻民贵”
太学出现的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教育 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3、影响/评价: 积极: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 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 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相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升华 儒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演变过程
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
春秋战国
成体系,遭冷遇
秦朝 汉代 隋唐
焚书坑儒
1)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
并被秦始皇采纳
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为什么不焚? (1)秦《王秦朝记焚》书+博的士目官的管是理为的了文遏献制+知有识实分用子价的值思的想, (2)医书学籍、(卜医筮药、种卜树筮之、书种是树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3、影响/评价: 积极: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 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 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相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升华 儒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演变过程
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
春秋战国
成体系,遭冷遇
秦朝 汉代 隋唐
焚书坑儒
1)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
并被秦始皇采纳
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为什么不焚? (1)秦《王秦朝记焚》书+博的士目官的管是理为的了文遏献制+知有识实分用子价的值思的想, (2)医书学籍、(卜医筮药、种卜树筮之、书种是树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统思想的史实。
高考考点
◦一、汉初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一、汉初的统治: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1)原因: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 (3)措施: ◦ ①减轻田租; ◦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 ③放兵回家,授予田宅; ◦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对三纲五常应辩证分析其作用
③、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为人处世)
使儒学神化带有 封建迷思信想色统彩一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评价董仲舒思想
(1)积极: ①有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既有利强化君权;也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③兴办学校,有利教育发展。 ④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消极:
3、“独尊儒术”的影响
对政治 有利于中央集权,稳定汉朝统治秩序。
对民族 思想统一,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 精神 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 文化
结束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 上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尚学风尚。
对主流 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
不同: 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汉朝: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等; ②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 ③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发展: ①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道家)、君权神授(阴阳家);
高考考点
◦一、汉初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一、汉初的统治: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1)原因: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 (3)措施: ◦ ①减轻田租; ◦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 ③放兵回家,授予田宅; ◦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对三纲五常应辩证分析其作用
③、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为人处世)
使儒学神化带有 封建迷思信想色统彩一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评价董仲舒思想
(1)积极: ①有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既有利强化君权;也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③兴办学校,有利教育发展。 ④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消极:
3、“独尊儒术”的影响
对政治 有利于中央集权,稳定汉朝统治秩序。
对民族 思想统一,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 精神 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 文化
结束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 上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尚学风尚。
对主流 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
不同: 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汉朝: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等; ②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 ③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发展: ①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道家)、君权神授(阴阳家);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共31张PPT)
儒家思想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王立群教授将人在世间的成功 因素总结为“四个‘行’”:
首先自己得行, 其次得有人说你行, 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 还有你自己的身体也得行。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间 方式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先秦
汉代
魏晋
隋唐
世袭
推举兼有考试 考试
依据 贵族 德才 门第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
材料二: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
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 余,皆坑于咸阳。”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 说,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 说,治国,无为。
西汉初期休养生 • 对外 与匈奴“和亲”; 息的具体措施 • 对内 轻徭 薄赋 ;
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1、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为什么会提出这些主张?(目的?)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受命之
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君权神授”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
“天人合一”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共33张PPT)
材料七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 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 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1.董仲舒新儒学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和身心修 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3)吸收了各家思想内容,外儒内法。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作用
治国思想 针对问题
“君权神授” 君主专制 “天人感应” “大一统” 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仁政” 土地兼并
评
价
君权合理化,有利于抑制暴政 实施仁政;但是带有迷信色彩。
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的政治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 达到政治上统一,结束了百家 争鸣局面,抑制思想自由发展 关注民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实现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 治秩序;有利于发扬传统道德。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 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如何?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3.汉武帝时国家面临严峻的形势
(1)土地兼并严重; (2)诸侯国的威胁; (3)匈奴威胁边疆,边患不定;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ຫໍສະໝຸດ 1.焚书坑儒:儒学遭重创根因:秦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为政治权
力服务 直因: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 统治 具体步骤:焚书、坑儒 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2.汉初黄老之学:儒学有所恢复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布曰:“欲为帝耳。”
——《史记·黥布列传》 刘邦彻时即期位郡时国郡形国势形图势图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 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 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 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3.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 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 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汉书·儒林传》
民
太学
间
儒家思想
社
察举制
会
儒
官 方
家意
学识
说
形 态
读书 ——做官
(儒家经典)
百家百争家鸣争→鸣儒→学一独家尊独尊
• 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 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学的? • 独尊儒学有哪些影响?
春秋 战国
前221
秦 前206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汉 前140
儒学独尊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 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 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17张PPT)
材民和料诸七侯应天发该是服万挥从物儒他的家,主仁认宰政为,思人天想君子必受须命遵于循天天,道人,
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董仲舒阐述的儒学有哪些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身
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董仲舒阐述的儒学和先秦儒学有哪些区别?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 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3)历史影响
推动儒学发展,有利于专制统治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 公平公正原则
一定程度提高社会文化素养,但受 儒学思想的束缚加大 有利于官僚队伍扩充,政治体系的完善
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中国近代 落后西方的文化原因)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三、推动儒学发展的教育
1、汉代的太学和郡国学
(1)太学的特点 中央官学 儒学为主要内容 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
清议,指由古代乡里、学校对官吏的批评发 展而成的社会舆论,奖褒公卿,裁量执政,评论 官吏、朝政的风气为历代所继承。顾炎武《日知 录·清议》:“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里选举, 必先考其生平,一沾清议,终身不齿。”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 国力强盛;
秦统治受到儒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
士攻击
统治者的需要
不 对儒学 排斥、打击 同 态度 点 手段 简单粗暴
尊崇 倡导、劝勉、教化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低潮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
相
一巩固政治统一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32张PPT)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自由发展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突出对儒学的影响)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
经典,儒学全面影响政治和文化。
1、政治:
2、文化: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D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 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 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一、秦朝:儒学进入低潮 1、焚书坑儒的原因:
一些儒生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郡县制)。 2、焚书坑儒的内容: (1)焚书 (2)坑儒
一、秦朝:儒学进入低潮 3、焚书坑儒的实质:
带着问题学进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进行以下探究
(1)焚书坑儒的原因; (2)焚书坑儒的内容; (3)焚书坑儒的实质; (4)焚书坑儒的影响。
一、秦朝:儒学进入低潮 1、焚书坑儒的原因:
一些儒生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郡县制)。
2、焚书坑儒的内容:
(1)焚书
秦始皇
“焚书“遗迹
★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2、评价:
历史学界一些评价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 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 了积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 家。
“汉武帝以后为什么再也出不了一个能超越诸子的思想家,再 也出不了能够影响世界文化的思想呢?”因为独尊儒术,不评价儒 术本身的对与错,我的观点是就算儒家思想百分之百的正确,也不 能独尊。思想,思想,是要思要想,你独尊一种思想,就是不准人 家思想,不准人家思想还能有思想吗? ——易中天
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汉书·食货志》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
汉初黄老之学实行的背景
背景:①客观上: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②主观上: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
影响:积极:黄老思想适应汉初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一直是政治
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有利于汉初社会经 济迅速恢复,促进了西汉社会稳定,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 治”。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消极: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土地兼并激 烈,匈奴为患,时刻威胁西汉稳定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时间里,
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黄老之学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
想又有所改造,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
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探究一: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动活跃;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 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 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汉武帝时期的“儒术”完全是孔孟学说吗?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1、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2、汉初黄老学说下的发展概况 3、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
汉初黄老之学实行的背景
背景:①客观上: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②主观上: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
影响:积极:黄老思想适应汉初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一直是政治
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有利于汉初社会经 济迅速恢复,促进了西汉社会稳定,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 治”。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消极: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土地兼并激 烈,匈奴为患,时刻威胁西汉稳定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时间里,
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黄老之学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
想又有所改造,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
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探究一: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动活跃;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 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 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汉武帝时期的“儒术”完全是孔孟学说吗?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1、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2、汉初黄老学说下的发展概况 3、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专题一 第二节“汉代儒学”
(儒学产生)(低潮)
汉武帝(前156-87年)
汉初
前202 前141
黄老之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复苏)
(二)罢黜百家
【自主学习】 2.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并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1)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大一统的现实需要;
刘诸彻侯即坐位时大郡国,形威势图胁中央;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4)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独尊儒术?
政治上:重用儒生; 思想上:表彰六经,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教育上:设置太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
(三)太学的出现
太学
太学里的教师的是哪些人? 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容?
学生在太学毕业后的去向?
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读书+做官 儒学+政权
政治管理人才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董仲舒(前179-104年)
春秋战国
秦朝
前770 百家争鸣前221 前206 (儒学产生) 焚书坑儒
汉武帝(前156-87年)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以下问题
稳民定族的心民理上族:情有感利的于纽中带华,民成族共为同维心护理统的一形的成力,量以汉。族为主体的
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王保国《文化纽
消带极与自:国从家儒统家成一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
面评结上与束自看了由来各儒,学儒家派生是平胜成等了利竞皇了争,权的之但局下实面际的,官上扼员却制。使了它学逐术渐思丧想失的了自其由独发立展的;批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说课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历史故事导入:讲述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相识故事,引发学生对汉代儒学起源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在故事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汉武帝会选择独尊儒术?”让学生思考并预测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3.创设情境:通过PPT展示汉代社会背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汉代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汉代儒学的背景及起源、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五经》的整理与传承、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如仁政、礼制、孝道等)以及汉代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及起源,掌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掌握儒家经典《五经》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在汉代的发展与传承;
3.形式多样: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丰富板书内容,提高视觉效果。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汉代儒学思想的理解难度较大,可能存在理解偏差。
2.课堂互动环节可能出现冷场,影响教学效果。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运用生动案例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汉代儒学思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设计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答案;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历史故事导入:讲述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相识故事,引发学生对汉代儒学起源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在故事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汉武帝会选择独尊儒术?”让学生思考并预测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3.创设情境:通过PPT展示汉代社会背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汉代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汉代儒学的背景及起源、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五经》的整理与传承、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如仁政、礼制、孝道等)以及汉代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及起源,掌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掌握儒家经典《五经》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在汉代的发展与传承;
3.形式多样: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丰富板书内容,提高视觉效果。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汉代儒学思想的理解难度较大,可能存在理解偏差。
2.课堂互动环节可能出现冷场,影响教学效果。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运用生动案例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汉代儒学思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设计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答案;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
一 、 焚 书 坑 儒 的 批 判
*
秦始皇像
课堂探究1
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 动活跃;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 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 术氛围。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不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统治者需要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相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制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 展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 (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4、影响:
1)对教育:
4、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1)积极影响:
① 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 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 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④ 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⑤ 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7、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 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 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
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 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立 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 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 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 官
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把道家、
阴阳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使其 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3、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 要) (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3)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总结: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
统)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 西汉 董仲舒
2、背景: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加 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与科举制的 关系)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八
*
股取士)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3以、考特试点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 2)对社会风气: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 3)对统治基础: 治基础;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4)对儒学: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 势力有所收敛*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的统一, 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维护国家统一。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是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灭学之祸”)(钳制了思想、摧残了 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4、董仲舒的核心观点: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
5、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 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6、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 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 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 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 受到严厉打击?
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李斯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 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 社会国* 家直接有益。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思考: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什么?
① 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1、汉武帝创立太学
三、太学的出现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
*
一 、 焚 书 坑 儒 的 批 判
*
秦始皇像
课堂探究1
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 动活跃;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 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 术氛围。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不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统治者需要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相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制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 展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 (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4、影响:
1)对教育:
4、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1)积极影响:
① 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 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 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④ 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⑤ 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7、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 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 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
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 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立 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 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 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 官
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把道家、
阴阳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使其 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3、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 要) (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3)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总结: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
统)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 西汉 董仲舒
2、背景: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加 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与科举制的 关系)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八
*
股取士)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3以、考特试点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 2)对社会风气: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 3)对统治基础: 治基础;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4)对儒学: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 势力有所收敛*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的统一, 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维护国家统一。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是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灭学之祸”)(钳制了思想、摧残了 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4、董仲舒的核心观点: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
5、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 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6、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 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 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 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 受到严厉打击?
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李斯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 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 社会国* 家直接有益。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思考: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什么?
① 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1、汉武帝创立太学
三、太学的出现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