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
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
(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作用
(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
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作业汉代儒学
课时练习作业(二)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B [无论是秦朝“焚书坑儒”还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希望通过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故选B项。]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董仲舒
D [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是韩非,汉朝时期儒家的代表是董仲舒。故选D项。]
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根本原因在于()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B [汉武帝时期,需要以文化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4.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
B [“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上天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故选B项。]
5.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董仲舒()
人民版高中必修3历史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共35张PPT)精选课件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 坑儒?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 籍(医药、卜筮、种树)。
课堂探究1: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汉因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献策?
1)现实需要: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 个 权,鼎维盛护时国期家,的但统也一面。临许多问题,需什要么加问强题中?央集
2)用人政策:
3)个人发挥: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汉书•董仲舒传》
合作探究: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 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了解)
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稳定统治秩序——
复习导入:
下列人物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分别是谁?他 们为儒学的创立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专题一 第二课 汉代儒学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
新课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过程
(1)焚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
(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课件-12.33-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_三__纲__五__常___”,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 心”。 3.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 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 “朱子学”学派。
(二)读图明史——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读] 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 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 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史料探史——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教材补缺] 理学的世俗化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 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 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 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 生活理念。《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与重难点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与重难点解析【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讲解】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连续三次作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赏识。
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这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了民力,保证了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了比较稳定的结合,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
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
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子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A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孟子:A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B“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A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B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朱熹:理比气更根本,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为一,这就是“太极”。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知识结构】
一、从“无为”到“有为”(略讲,学生可根据导问题自行解决)
1.汉初:无为而治
①原因: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④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⑤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
积极:生产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诸侯势力日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汉武帝时:“有为而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学习)
①背景:即汉初“无为而治”造成的影响,积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可能
性,消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必要性。
②表现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军事上三次出击匈奴,消除边患;
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详讲)
1.董仲舒的新儒学: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
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注意与战国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加以联系)
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理解其目的)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③“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二、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②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根本原因)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略讲,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解决)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 第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整理1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原因
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教材整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
目的主张结果
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被汉武帝所
接受,有利于
扭转内外松
弛的局势
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维护统治秩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也会被他采纳。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人民版必修三 (2)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汉代儒学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梳理】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朝__________政治体制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__________;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儒者主张实行分封,攻击郡县制。
2.概况:李斯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有__________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
3.评价: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
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以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并咨询治国的方略。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倡导__________,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张“更化”。
(2)主张确立__________的地位。他认为______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主张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3.实施: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4.评价:确立了儒学______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
______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______________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______________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共33张PPT)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作用
治国思想 针对问题
“君权神授” 君主专制 “天人感应” “大一统” 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仁政” 土地兼并
评
价
君权合理化,有利于抑制暴政 实施仁政;但是带有迷信色彩。
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的政治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 达到政治上统一,结束了百家 争鸣局面,抑制思想自由发展 关注民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实现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 治秩序;有利于发扬传统道德。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 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 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背景:吸取秦因暴政而亡教训;经济 凋敝、百废待兴;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2.汉初黄老之学:儒学有所恢复 黄老学说:修身,养生;刑德并用,以德为主; 无为、不要过度剥削与压迫人民
三、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上尊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政治上重儒:重用儒者参政
儒家经典(“五经”)为必读 教科书,并设经学博士。 3.教育上倡儒
中央:兴办太学,“太学清议”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材料七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 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 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1.董仲舒新儒学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和身心修 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3)吸收了各家思想内容,外儒内法。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3课件:3-1-1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必修三
专题1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互动探究
必修三
专题1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探究1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
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 了物质条件。
必修三
专题1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考点 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
聚焦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太 学、科举制。
必修三
专题1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基础梳理
必修三
专题1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学 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________的 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必修三
专题1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3)导致从事________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4)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出追求________的原则。
必修三
专题1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参考答案: 一、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二、1.大一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文化 汉武帝 正统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32张PPT)
简单粗暴,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 学,适应统治者需要
倡导、劝勉、教化, 尊崇
作用
目的 相 同 实质 点
作用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治 受儒士攻击
不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简单粗暴, 排斥、打击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低 潮
汉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 学,适应统治者需要 倡导、劝勉、教化, 尊崇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 1、措施: (1)政治:重用儒生 (2)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教育:在中央设置太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
太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 代始设于京师。是全国最 高教育机构。太学初建时 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 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 人,“博士弟子”有免除 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 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 择,外由郡国察举。魏晋 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 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 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 学府。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 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 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一、秦朝:儒学进入低潮 1、焚书坑儒的原因:
一些儒生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郡县制)。 2、焚书坑儒的内容: (1)焚书 (2)坑儒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 (共25张PPT)
教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追 师 讲 求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稀少。 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 解
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
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课小结
本节课学习内容为西汉时期儒学的兴起。具体表现为 以下几点:
推进新课
问 题 情 景
这些选官制度对儒学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推举儒生做官,进一步提高和
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教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 师 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于是,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 讲 解 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
活。儒生的地位得以提升,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 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问 题 情 境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教 师 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 讲 解 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推进新课
推进新课 二、“罢黜百家”
问 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 题 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 情 境 历史成就吗? ①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
教 师 讲 解
③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 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②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 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奴和设立三郡;
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莫属。
根据下列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提出这些主张目的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意:《春秋》所说的天下万物归属于一的理论,是 天地之间永恒不变的法则,古往今来普遍存在的真理。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大意:微臣我愚蠢地认为,凡是不属于孔子学说的各种理论和
汉武帝历史成就
政治 方面
①频繁换相,破格用人、设立中朝(相权过重); ②设刺史;③颁布推恩令(王国问题);④察举制。
经济 方面
①盐铁官营;②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土地兼并)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①抗击匈奴;②建立郡县(民族问题); ③开通陆上丝路
思想 文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术存在的问题) ②太初历;③太学、郡国学,确立官学制度;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针对中央集权 学派,都应禁止传播和泛滥,不要让它们与(孔子学说)共同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第一篇:【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荀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墨子说:别打了!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
意识形态。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播放视频:“焚书坑儒”
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 受到严厉打击?
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李斯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 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 社会国* 家直接有益。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7、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 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 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
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 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立 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 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 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 2)对社会风气: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 3)对统治基础: 治基础;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4)对儒学: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 势力有所收敛*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与科举制的 关系)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八
*
股取士)源自文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3以、考特试点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思考: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什么?
① 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1、汉武帝创立太学
三、太学的出现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
*
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 西汉 董仲舒
2、背景: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加 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不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统治者需要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相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 展
4、董仲舒的核心观点: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
5、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 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6、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 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 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 官
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把道家、
阴阳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使其 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3、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 要) (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 (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4、影响:
1)对教育:
4、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1)积极影响:
① 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 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 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④ 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⑤ 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中央集权的需要)
(3)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总结: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
统)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汉代儒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
一 、 焚 书 坑 儒 的 批 判
*
秦始皇像
课堂探究1
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 动活跃;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 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 术氛围。
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的统一, 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维护国家统一。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是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灭学之祸”)(钳制了思想、摧残了 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