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 二 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一、单选题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2.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德主刑辅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重视伦理3.“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4.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 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5.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6.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7.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1 2 汉代儒学
[解读] (1)史料一①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②中 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
(2)由史料二③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④可概括特 点。
[思考] (1)史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史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 有何显著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1.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内 有王国问题,外有匈奴入侵,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理论创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 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因而汉武帝接受“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2)①“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太 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②“利禄的诱引”:启用儒 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3)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观点:不合理。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 书成为社会风尚。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 国家的统一。
【提示】 (1)“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特点:神学化和宗教化。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 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 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 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彩,但也起到了 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
知识点三 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并 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地方教育 系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 汉代儒学同步测试
1.梁任公曰:“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
”秦汉以后,“行民本之精神”主要得益于()A.“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B.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C.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 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 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C. 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D. 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3.“是非来自公论”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观念。
以下言论中,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4.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5.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A.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B. 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C. 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D. 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6.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曾经说“自秦汉以来,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苏解。
”他认为“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得以“周身流转”,主要得益于()A. 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B.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 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D. “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7.董仲舒提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1.2汉代儒学
1. “中国数千年以儒家治天下,而实际人生一般态度皆有黄老气。
”“黄老气”是指()A.重义轻利B.讲求名分C.因循自然D.注重气节2.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因为()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4.清代的赵翼认为:“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的原因是()A.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的影响B.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的作用C.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的启蒙D.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5.司马迁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意,成就了《史记》这史学丰碑,引得后世史家争相仿效。
这说明()A.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B.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C.儒家观念影响着史著的写作D.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6.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西汉时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8.《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测试 精品
第2课汉代儒学(测试)1.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 C解析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方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这正是社会发展和封建统治思想成熟的结果。
A、B、D不符合题意。
2.“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可知是董仲舒。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3.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太监宣诏时高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的理论依据是()A.“以法为本”B.“君轻民贵”C.“天人感应”D.“工商皆本”答案 C解析“奉天承运”的开首语,标榜了皇帝是感应上天的旨意发布诏书的。
君王的权力来自上天的授予,天人是相通的,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故选C。
4.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B.独尊儒术C.以礼入法D.君权神授答案 D解析材料表明君主的权力是天意的表现。
5.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答案 D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王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故D项正确。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二汉代儒学[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__________政治体制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__________;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儒者主X实行分封,攻击郡县制。
2.概况:李斯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有__________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XX。
3.评价: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认;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的开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______局面得到稳固,以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根本形成;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并咨询治国的方略。
2.董仲舒的思想主X(1)倡导__________,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X“更化〞。
(2)主X确立__________的地位。
他认为______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主X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3.实施:汉武帝承受__________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场提升。
4.评价:确立了儒学______地位,完毕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开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______创立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______________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______________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时机;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开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场实行。
2.特点:以____________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____________。
2019版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精练:1.2汉代儒学
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的这一说法()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析:“书籍被烧残”以及“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C2《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由题意可知董仲舒的理念是让富者富而不骄,让穷者能够生存,这样上下就能够相安,国家也就容易治理,因此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只说让富者贵而不骄,让贫者足以养生,并未涉及“强制去富”“竭力济贫”和“劫富济贫”,B、C、D三项错误。
答案:A3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于()A.圣人B.儒者C.官吏D.帝王解析: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立王以使民尽善,此处的王即封建帝王。
故D项正确。
答案:D4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一思想主张有利于()A.宣扬变法革新思想B.神化专制君主权力C.防止皇帝实行暴政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解析: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用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D5古代某思想家认为:臣民只有将自己依附于君王,融化于群体之中,个体的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二测评
专题一、二测评(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向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该作者的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A.道家B.佛教D.陆王心学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反映了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有无相生、虚实相向”则与道家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一致。
故选A项。
2.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天理人欲,不容并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民为贵”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选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浓重的等级观念,A 项不符合题意;“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B项不符合题意;D项反映了心学的“致良知”思想,也不符合题意。
3.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性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天人感应”思想,该思想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所犯错误有因果联系,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
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董仲舒把“天”塑造成神,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君权,故D项正确。
4.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二 汉代儒学》(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_人民版_2024-2025学年
《二汉代儒学》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汉代儒学的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A.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儒学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汉武帝设立太学,以儒学为唯一合法的教育内容D. 汉代儒学对后世政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2、下列关于汉代《春秋》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春秋》学在汉代被列为五经之一B. 《春秋》学强调以史为鉴,重视历史变迁的研究C. 孔子创立《春秋》学,旨在表达其政治理念和历史观D.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将《春秋》学与《尚书》、《易经》等思想相结合3、下列关于汉代儒学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提出“天人感应”学说C. 汉代儒学在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都有所体现D. 汉代儒学主张“君为臣纲”,强调君权至上4、下列关于汉代儒学代表性的学派和学者的说法,错误的是()A. 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B. 道家学派:庄子C. 法家学派:韩非子D. 儒家学派:董仲舒5、汉代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得以正式确立为官方正统学术,这主要归功于哪位思想家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A、董仲舒B、朱熹C、程颐D、韩愈6、西汉统治者从谁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儒学的教育和传播,这标志着儒学正式进入了教育殿堂?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昭帝7、题干:以下关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A.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排斥其他学派B. 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命和帝王权利的合法性C. 董仲舒认为“五经”应当成为全国通用教材,以提高儒学的地位D. 董仲舒提出“王道政治”,认为帝王应以仁政治国8、题干: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 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促进了社会稳定B. 排斥了其他学派,使学术发展停滞C. 导致了儒家内部的分裂,引发了思想斗争D. 使其他学派被迫转变思想,融入儒家思想9、以下哪位学者在汉代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 10、以下哪项不是汉代儒学的特点?A. 注重经学教育B. 强调“天人合一”C. 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D. 重视农业11、下列哪位思想家是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A、孟子B、董仲舒C、荀子D、韩非子12、汉代儒学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解释和发挥儒学思想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五经博士”的设立。
人民版必修三1.2《汉代儒学》ppt课件
人民版必修三1.2《汉代儒学》ppt课件篇一:(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同步精练及答案课时二汉代儒学(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下列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除《秦记》、《诗》、《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之外,统统烧毁B.“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 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 D.“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答案 A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主张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解析由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可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正迎合了汉武帝的需求。
答案 D3.董仲舒认为文化的“一统”与政治“一统”之间的关系是 ( )。
A.一致的B.相反的C.分离的D.以上都不是解析在董仲舒看来,文化“一统”与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答案 A4.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 )。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原因。
董仲舒的主张是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统一的需要的。
答案 D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景况可能是 ( )。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官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汉武帝推崇儒学把儒家经典“五经”作为教科书,不可能有法家经典,这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格格不入的。
答案 C6.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二 汉代儒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二汉代儒学(含答案)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过程(1)焚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
(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3)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4)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
3.影响(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创立: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建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发展(1)汉武帝时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达到30 000多人。
3.影响(1)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2)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检测题(含解析)
汉代儒学检测题一、选择题1、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D.知识分子迷信孔子权威解析“百家争鸣”的背景是列国纷争、社会剧烈变化的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尚不成熟,所以思想文化领域才得以“百家争鸣”。
汉武帝时,为了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便在思想领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由此可看出,从前者到后者的变化,实质上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强化的轨迹。
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2、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解析:“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上天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故选B项。
答案:B3、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解析由材料“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可知,其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排除C项;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可知,董仲舒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所以答案选D项。
答案 D4、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尔雅》等课程。
2019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学案(有答案)语文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课儒学的兴起导学案主编人:审核人: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2.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太学兴起进行客观评价。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无助于诸侯兼争霸、兼并统一,故受冷落;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儒学大受打击。
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但存在着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因素。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__________政治体制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__________;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儒者主张实行分封,攻击郡县制。
2.概况:李斯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有__________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
3.评价: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以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并咨询治国的方略。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倡导__________,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张“更化”。
(2)主张确立__________的地位。
他认为______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主张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3.实施: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4.评价:确立了儒学______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 二 汉代儒学含解析
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
祝:学子考试顺利,学业有成二汉代儒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故选B项。
答案B2.《汉书·儒林传》中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可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通过政府的提倡和支持实现的,故C项错误;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是儒学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3.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在孔子之后,享尽尊崇。
但是孟子却一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
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都曾祭拜孔子,孟子则如空气般被忽略掉了。
这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 )A.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B.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C.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D.提出了“仁政”学说,如“仁政”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利益,但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与利益,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故排除A、C、D三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49)
(三)儒学的全面影响----科举制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强化于明清
3、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儒学因此而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
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
展;
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④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
发展。
15
知识小结 春秋战国 秦朝
“百家争鸣”
背景
学说
代表 人物
年代
主张
政治
社会发生重大 变革,周王室 日益衰微,诸
侯崛起。
孔子
政治:“仁”、“为政以德”
春秋 教育:“有教无类” 晚期 行为:“克己复礼”
伦理观:性相近
经济
井田制崩溃, 儒家
封建土地私有
孟子
制发展
战国 时期
政治:“仁政”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本善
教育
“学在官府” 发展为“学在 民间”,出现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强化于明清 3、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加强训练题专题一 第2课: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1.汉武帝“罢黜百家,推崇儒学”主要目的是(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生孝廉有利于政治清明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4.《汉书·儒林传》中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5.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6.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五经”的流传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7.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汉代儒学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王国
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故选B项。
2.《汉书·儒林传》中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
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
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
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可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通过政府的提倡和支持实现的,故C项错误;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是
儒学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3.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在孔子之后,享尽尊崇。
但是孟子却一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
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都曾祭拜孔子,孟子则如空气般被忽略掉了。
这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 )
A.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
B.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C.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
D.提出了“仁政”学说
,如“仁政”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利益,但其代表的是统治
者的立场与利益,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故排除A、C、D三项。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
4.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减
小贫富差距,故选D项。
5.《春秋繁露》中载:“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6.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
这表明汉代( )
A.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
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
“孝”为谥号,这表明当时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以巩固统治,D项正确;宗法观念是指等级观念、继承规则、宗族法规等,而材料没有
体现这些信息,A项错误;材料主题是皇帝谥号而非社会伦理,排除B项;东汉末年的战乱以及佛、道学说兴起,使得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C项错误。
7.汉朝统治者提倡引经决狱,以儒家的思想原则来指导司法实施,甚至直接将儒家经义上升为法律。
汉代盛行的引经决狱( )
A.是对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理念的根本否定
B.是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的标志
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基本作用
“以儒家的思想原则来指导司法实施”,可知汉朝统治者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教化。
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
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开始确立,B项不正确,排除。
8.《汉书·地理志》中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12人,人数约占52.38%。
这说明( )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这反
映了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
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故排除A、B、C三项。
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
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思想,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C项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故A、B、C三项错误。
D项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
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10.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选项中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最佳的是(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德治”思想
道之大原出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
民而伸君”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
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C项能完整地反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1.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
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
146年)时,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课程,这使儒家弟子在朝
廷做官的越来越多。
故选C项。
12.《剑桥中国隋唐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中大部
分人……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唐代没有实行过科举制
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
C.察举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官僚精英分子”“来自书香门第”,说明科举制吸纳了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
人从政,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
人间的一切都是
天造就的。
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
天有
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
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
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材料二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
凡天变,过度乃占。
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
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
——《史记·天官书》材料三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1)材料一论述了什么思想?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思想。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学说的积极性?
思想:“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
原因: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后,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董仲舒整合新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理论依据。
(2)勇于探索天人关系;追求天人和谐;在历史上曾经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起过限制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春秋》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2)根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
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