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传世典故锦囊妙计

合集下载

三十六计解释及典故

三十六计解释及典故

三十六计解释及典故《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兵法著作,被誉为兵家经典之作。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六计,共计三十六计。

这些计策和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广泛应用,并且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计:瞒天过海。

这个计策源于战国时期郭嘉瞒天过海的故事。

瞒天过海要求我们在战争中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采取虚张声势的手段,迷惑敌人。

这计策告诉我们,善于运用隐蔽、欺骗的手段,在关键时刻发起进攻,可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这一计策出自战国时期韩信的故事。

围魏救赵劝我们善于利用敌人的势力,瓦解敌人的联盟关系,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这计策告诉我们,战争中能够灵活运用外交手段,争取与敌人的朋友结盟,削弱敌人的实力。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源于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关系。

借刀杀人要求我们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和纷争,让其自相残杀,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这计策告诉我们,善于观察敌人的矛盾和弱点,并运用正确的策略,可以瓦解敌人的力量,获得胜利。

第四计:以逸待劳。

这一计策出自战国时期孙膑与丁奉的故事。

以逸待劳要求我们运用巧妙的战略,消耗敌人的实力,待到敌人疲惫时再发起进攻。

这计策告诉我们,应该善于避实击虚,巧妙地利用敌人疲劳的时机,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第五计:趁火打劫。

这个计策源于战国时期吴起趁楚国失火的时机攻打楚国的故事。

趁火打劫要求我们善于抓住敌人危机的时机,采取激进的战略,取得最大利益。

这计策告诉我们,战争中应该善于洞察敌人的困境,并果断地采取行动,争取胜利。

第六计:声东击西。

这一计策出自西汉初期霍去病的故事。

声东击西要求我们采取假象、迷惑敌人的战术,使其分兵应对。

这计策告诉我们,战争中应该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的决策,让其陷入被动。

《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但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将其用在适当的场合,比如商业、政治等领域。

同时,我们在学习《三十六计》时也不能只局限于策略的运用,更要注重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以免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十六计典故简介

三十六计典故简介

三⼗六计典故简介三⼗六计典故简介 - 深瞳渊源 - 深瞳渊源,品味经典!!!⼀、瞒天过海:战国末期,卫国⼤商⼈吕不韦与他的庞妾赵姬,共同推动⼀件将政商合⼀、以换取最⼤投机报酬的“企划案”、把被视如敝屣的秦国王孙异⼈,⼀步⼀步推向秦王宝座,合演了⼀出惊⼼动魄的“切⿍切”,并协助秦王赢政统⼀了六国。

⼆、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智的故事。

三、借⼑杀⼈:新兴的⼤清势⼒,为了拔掉袁崇焕这个明王朝的中流砥柱,在谋⼠范⽂程策划下,利⽤乱世危局下的⼈性弱点,挑动崇祯皇帝的猜疑、孤傲⼼理⽽杀害了袁崇焕,导致⼤明江⼭的灭亡。

四、以逸待劳:唐代,安史之乱时,安禄⼭⽓势正盛。

帝王之师李泌为肃宗规划“以逸待劳”的策略,由⼭西出兵,忽东忽西,作势要攻打叛军所占的范阳、洛阳及长安三地,让他们为彼此救援,在数千⾥的军道上疲于奔命……五、趁⽕打劫:五代时期,后唐皇帝李从珂篡位后,便与他的妹婿、河东节度使⽯敬瑭同床异梦、势同⽔⽕。

契丹明主耶律德光在策略家韩延徽的规划下,逐步离间了李从珂、⽯敬瑭,促使两⼈鹬蚌相争……六、声东击西:汉明帝时,将军窦固、东平王刘苍,与班超共同似定“声东击西”策略,由班超前往西域经营,以谋取整个西域。

然后再以西域诸国之⼒量牵制匈奴,扰其后⽅,乱其阵脚。

汉朝远征军乘虚征伐,终于⼀举扫平匈奴,奠定汉朝对西域的长远影响。

七、暗渡陈仓:楚霸王项⽻强势作为,分封诸王。

策略家张量在刘邦前往封地途中,将悬崖上的栈道烧毁。

这⼀招等于宣⽰刘邦⼀⼊汉中便不再回头,使项⽻失去戒⼼。

后⼜以“明休栈道”蒙蔽敌⼈,以“暗渡陈仓”突袭三秦,扭转了楚汉的竞争态势,改写了历史。

⼋、隔岸观⽕:北宋赵普与赵光义、⾼怀德等内讧,纷争四起。

正当这些恩怨情仇⼀波⼀波地流过之时,“后周”符皇后利⽤形势,让赵光义的⼉⼦们陷⼊互相残杀境地使赵光义江⼭坐⽽不稳……九、李代桃僵:春秋时期晋国“赵⽒孤⼉”的故事。

⼗、顺⼿牵⽺:周世宗驾崩不久,“陈桥兵变,黄袍加⾝”,赵匡胤摇⾝⼀变,顺⼿牵⽺坐上龙椅,取⾛了⼤⼒栽培他的柴荣的天下。

三十六计小故事

三十六计小故事

三十六计小故事
1. 瞒天过海: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廉颇率领军队围攻魏国卫国城。

卫国城守将想出了一个计策,将城门打开,出城欢迎进攻的赵军。

赵军大胜后,发现城中空无一人,原来魏国卫国城守将已带领精兵潜至敌后夺取了赵军的主帅。

2. 围魏救赵:春秋时期,晋国面临着强敌齐国的围攻。

晋国国君姜子牙想出一计:袭击魏国都城手牵手,将手中的火炬放到城门处燃烧,齐兵看到烟火以为晋国援军已经来到,最终成功围魏救赵。

3. 调虎离山:三国时期,诸葛亮和魏国将领马谡在街亭阵地作战。

诸葛亮利用马谡自负的脾气,将他带走。

魏国主帅司马懿看到马谡不在,以为街亭已经攻克,率领兵力过度,最终被晋军大败。

4. 走为上策:春秋时期,孟子来到晋国应邀进谏,请晋国国君尽快修行,减少军备,以实现和平。

但是晋国国君不听劝,对孟子采取恶言相待。

孟子不为所动,离开晋国。

后来,晋国不断内乱,外被侵略,而孟子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5. 敌战千里:三国时期,曹操派军攻打东吴,孙权派出诸葛亮墨家兵器大师鲁肃去向刘备求援。

鲁肃劝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屯兵南阳。

军队千里反攻东吴,成功扰乱曹操的后方,给孙权争取了时间。

锦囊妙计的故事

锦囊妙计的故事

锦囊妙计的故事
荆州被刘备所占,东吴大将周瑜便一心想夺回荆州。

他听说刘备的妻子刚刚去世,就设计要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入赘,到时将他幽囚狱中,并用他换取荆州。

诸葛亮早知其计,便授予跟刘备前往招亲的赵云三个锦囊妙计:第一个锦襄妙计借孙权之母、周瑜之丈人以助刘备,终于弄假成真,使刘备得续佳偶。

周瑜虚以美人赚之不得,便实以美人赚之。

他致书孙权说:莫如软困刘备于吴中, "盛为筑宫室,以丧其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娱其耳目,使分开关、张之情,隔远诸葛亮之契——各置一方,然后以兵击之,大事可定矣”。

周瑜的真美人计,又被诸葛亮的.第二个锦囊计破了,它以荆州危急,借得孙夫人出头,向国太谎说要往江边祭祖,乃得以逃出东吴。

尽管周瑜早为防备,孙权派人追捕,第三个锦襄妙计又借得孙夫人之助,喝退拦路之兵。

这时,诸葛亮早派船在刘郎浦接应,布置关公、黄忠、魏延三支军马杀退周瑜的追兵。

正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前番在南郡,送了城池折了兵,只是恼怒,暂时气昏,这番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嗔羞交加,更见伤心!眼白白望着刘备夫妇平安归去,怎不令周瑜又气得金疮迸裂,昏迷不省。

第一个锦囊:见乔国老,并把刘备娶亲的事情搞得东吴人尽皆知;第二个锦囊:用谎言(曹操打荆州)骗泡在温柔乡里的刘备回去;第三个锦囊:让孙夫人摆平东吴的追兵,她是孙权妹妹,东吴将领惧她三分。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

瞒天过海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迷惑对方,最终来实现自己的目地。

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

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

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

可是,隔着一条滔滔长江,如何进攻才能万无一失?老臣高颎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

隋文帝依着高颎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健康进军。

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

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

江南陈朝将领见这阵势,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

谁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小船。

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

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

陈军慌忙再度备战。

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隋军突然发起总攻。

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陈军哪里还有还击之力?连陈后主也乖乖地当了俘虏。

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

他夸赞高颎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日本一味精商,为其味精销路不畅而苦恼.一天,他突发奇想,将味精瓶盖上用来倒味精的孔,有直径1毫米,加大到1.5毫米.用户不知道,用时一倒就多了.消费多了,销量自然也大了.这个商人用的是什么计谋?就是瞒天过海的计谋.他利用人们经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进了消费.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

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

锦囊妙计典故

锦囊妙计典故

锦囊妙计典故东吴大将周瑜听说刘备的妻子刚刚去世,就设计要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入赘,到时将他幽囚狱中,并用他换取荆州。

诸葛亮识破此计,决计派赵云伴随刘备入东吴成亲。

临行,诸葛亮悄悄对赵云说:“你保护主公到东吴,我给你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到东吴后依计而行。

”后来赵云果然依计而行,保刘备成亲,并携新夫人安全返回荆州,使得周瑜的计谋成为泡影。

只落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古笑谈。

“锦囊妙计”本意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算。

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方法。

【注音】jǐn náng miào jì【出处】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

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解释】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

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俏皮、讥讽语句中【结构】偏正式【近义词】神机妙算【相反词】无计可施、一筹莫展【同韵词】拾遗求利、拔新领异、持枪鹄立、股战而栗、以大恶细、你不仁,我不义、逞心如意、标新取异、适情率意、殚财竭力、......【年代】古代1 我採用了老王提供的锦囊妙计,最后才得以解决难题。

2 现在有了这条锦囊妙计,我们的工程就不怕困难了。

3 他好像有用不完的锦囊妙计似的,不管情况如何复杂他都能从容应付。

4 你们别急,我已有锦囊妙计,这件事很快就会解决5 请大家放心,这条锦囊妙计一定会让我们转危为安。

6 你有什么锦囊妙计,快点告诉我们吧!7 我采用了老王提供的锦囊妙计,最后才得以解决难题。

8 靠着他的锦囊妙计,我们总算化解了危机。

9 如果郭树清还有什么锦囊妙计,眼下他是不会说出来的。

10 最好的团队都有好几条未来发展的锦囊妙计。

11 为什么叫麻烦?你的锦囊妙计在哪里呢?12 英国的一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自有锦囊妙计。

13 但央视却有自己的锦囊妙计。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三十六计故事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三十六计故事第二计围魏救赵【故事】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力量。

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

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

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

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

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

诸王全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

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值得一读的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三国中的三十六计有哪些

值得一读的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三国中的三十六计有哪些

值得⼀读的三国三⼗六计故事_三国中的三⼗六计有哪些三⼗六计故事讲述了战场上应敌的计谋、对策,揭⽰了如何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正确对策以克敌制胜的道理,对于这⽅⾯的历史渊源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值得⼀读的三国三⼗六计故事,供⼤家参考。

三国三⼗六计故事1先发制⼈——司马懿出兵破孟达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擒孟达”。

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反曹。

当他得到孙吴、刘蜀的暗中⽀持后,便在新城(今湖北房县)举起了义旗。

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陽)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

司马懿⼀听,左右为难。

因为按⼀般程序,举⾏重⼤军事⾏动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应请⽰报告,得到皇帝诏书才可对孟达进击。

但那样⼀来,从宛城到朝廷所在地洛陽(今河南洛陽)来回有1200⾥地,快马也要⼗来天。

若孙、刘兵再来相助,那就难征讨了。

怎么办?⾃⾏采取⾏动吧,朝廷已有嫌⾃⼰权势过⼤的迹象;等皇帝诏令吧,将对国家不利。

思量再三,司马懿觉得还是应以国家利益为重。

于是⼀边上疏报告情况,解释原因,⼀边率⼤军即刻进发。

为偷袭敌⼈,打敌⼈⼀个措⼿不及,司马懿让三军偃旗息⿎,分为⼋队齐头并进,昼夜兼程,1200⾥地⼋天就赶到了。

司马懿兵⼀出现,马上在孟达军中引起⼀⽚惊慌。

原来计划,司马懿请⽰朝廷后率兵⾄此,少说也要⼀个⽉。

孟达已按⼀个⽉的时间安排了加固城墙的任务。

新城内粮草充⾜,⽽司马懿劳师远进,粮草不可能带多。

待坚固⼯事修成后,则坚壁不出战,等司马懿粮草不济⽆奈退兵时再突发袭击,定能取胜。

哪知司马懿仅⼋天便到了新城,⼀下⼦打乱了孟达的部署,新城⽬前城墙不坚固的弱点⼀下⼦暴露出来。

司马懿稍事休整,便挥师杀来。

孟达部将邓贤和李辅等见⼤势已去,开城门投降。

司马懿挥师杀进城去,斩杀孟达,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受到朝廷嘉奖。

[评析]先发制⼈,是说先动⼿就能制服对⽅,后动⼿就要被对⽅制服。

战争中最讲先发制⼈,《兵经百字·上卷智部·先》云:“兵有先天,有先机,有先⼿,有先声……先为最,先天之⽤尤为最,能⽤先者,能⽤全经矣。

三国中的三十六计

三国中的三十六计

三国中的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实例: 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这些战绩使他愈发骄傲轻敌。

东吴的年轻将领陆逊利用了这一点。

他备礼呈书给关羽,口气极为谦恭,这使得原就轻视陆逊的关羽放松了警惕,不复有江东之忧,他撤走了荆州的大半兵马去攻打樊城。

结果吕蒙乘机而入,偷袭成功,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荆州。

第二计围魏救赵: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实例: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

江东闻报之后,立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

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要刘备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

马超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2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长安。

曹操得到关中警报以后,遂放弃南下攻击孙权的计划,专力对付关中的马超、韩遂之军。

第三计借刀杀人: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以盟友的损失而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实例:祢衡恃才自傲,反复贬损曹操。

曹操令祢衡去荆州做说客,劝刘表来降。

祢衡到荆州,见刘表之后,表面上颂扬刘表的功德,可实际上尽是讥讽。

刘表不高兴,叫他去见黄祖。

祢衡至黄祖处,酒后乱言,把其比成是土木制作的偶像,于是黄祖杀了祢衡。

曹操借黄祖的手杀了祢衡。

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实例: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

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第五计趁火打劫: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

实例: 讨董卓联军攻占洛阳后,联盟迅即瓦解,各路诸侯各自为战,自谋发展。

谋士逢纪向袁绍献计取冀州。

袁绍暗中派人送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约其共攻冀州,平分其地。

锦囊妙计的故事

锦囊妙计的故事

锦囊妙计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非常喜欢收集各种锦囊,因为他相信锦囊里面一定藏着许多妙计。

于是,他命令大臣们每天都要献上一些新的锦囊给他。

国王收到的锦囊越来越多,但是他却发现,这些锦囊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

国王感到非常失望,于是他决定找到一个聪明的人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农夫来到了皇宫,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能为您找到真正有用的锦囊妙计。

”。

国王听了他的话,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自信,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年轻人拿起了一只锦囊,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冬天安心。

”年轻人看了看,笑着对国王说,“陛下,这个锦囊里面的妙计很简单,但却非常实用。

它告诉我们要在适合的时候做适合的事情,耐心等待,就一定能得到丰收。

”。

国王听了,眉头一皱,觉得这个妙计太过简单,不禁有些不满。

但是年轻人却继续说道,“陛下,有时候,简单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我们不妨试一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国王想了想,觉得年轻人说的有道理,便决定试一试。

于是,在春天,国王们按照这个妙计的建议,开始了耐心的耕种工作。

他们选择了适合的种子,找到了适合的土地,然后耐心等待着。

到了秋天,他们收获了丰富的庄稼,国王非常高兴,感慨道,“年轻人说的没错,简单的妙计竟然如此有效。

”。

从此以后,国王开始明白了锦囊里面蕴藏的妙计并不一定复杂,有时候,简单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他不再追求繁复的锦囊,而是更加注重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实用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妙计并不一定复杂,有时候,简单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我们要学会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智慧,善于总结经验,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所以,让我们放下繁复的想法,从简单的方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妙计,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十六计详解及典故

三十六计详解及典故

三十六计详解及典故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被誉为“兵家必读之书”。

它包含了三十六个策略,每个策略都有详细的解释和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十六计的内容和典故,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策略。

第一计:瞒天过海瞒天过海是指用虚假信息来迷惑敌人,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典故是南宋岳飞率领的官兵在对抗金军时,制造了大量的假船,让金军误以为宋军要渡海攻打他们的后方,从而分散了金军的兵力,为宋军取得了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是指在敌人强大的时候,利用其它敌人的力量来分散其注意力,使其无法全力对付自己。

典故是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围攻,韩国在赵国的请求下出兵救援,魏国为了防备韩国的进攻,不得不分兵抵御,最终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刀杀人借刀杀人是指利用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让敌人的敌人来帮助自己。

典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苏秦和张仪分别游说赵国和魏国,使得赵魏两国相互攻击,最终被秦国所灭。

第四计:以逸待劳以逸待劳是指在敌人疲劳不堪时,趁机发起攻击,取得胜利。

典故是三国时期,孙权在对抗曹操时,先让曹操疲于奔命,然后趁机发起攻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趁火打劫是指在敌人遭受打击之后,趁机发起攻击,取得胜利。

典故是唐朝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先是遭受了大败,然后又发生了宦官之乱,这时吐蕃趁机入侵,最终占领了长安。

第六计:声东击西声东击西是指利用假信息来迷惑敌人,从而分散其注意力,为自己取得胜利。

典故是三国时期,曹操想攻打孙权的都城建业,但在攻城的同时,派人在东边打起了旗号,孙权被迷惑,最终曹操得以攻占建业。

第七计: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指利用虚假的信息来迷惑敌人,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典故是南宋时期,官军攻打金军的时候,用烟雾弹制造了假的火势,金军误以为官军要攻打他们的营地,最终分散了金军的兵力,为官军取得了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暗渡陈仓是指利用隐秘的方法来进攻敌人,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三十六计典故

三十六计典故

三十六计典故
“三十六计”是一个古语,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兵法策略,每一种计策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典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策及其典故:
1. 瞒天过海:这个计策的意思是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这个计策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相传,在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30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然而,当大军到达海边时,面对白浪滔天、茫茫无际的大海,太宗不免泛起愁来,心生退兵之意。

前部总管张士贵的下属薛仁贵提出了“瞒天过海”的计谋,让太宗误以为已经航行到了安全的对岸,实际上则是暗中移动的船只。

2. 围魏救赵:这个计策的意思是通过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来达到救赎的目的。

这个计策源于战国时期赵国被围攻的事件。

当时,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国军队围攻,情况十分危急。

于是,赵国请求齐国的援助,齐国派遣孙膑带领军队前来救援。

孙膑采取了围攻魏国首都大梁的方法来分散魏军的注意力,从而解除了邯郸之围。

3. 借刀杀人:这个计策的意思是通过利用别人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计策源于明朝时期的一个故事。

当时,一位名叫周瑜的将领想要除掉一个名叫黄盖的将领,于是他故意派黄盖去执行一项危险的任务,结果黄盖被敌军俘虏。

周瑜利用这个机会,借助敌军的力量除掉了黄盖。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三十六计”及其典故,这些计策不仅在古代战争中有其应用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锦囊妙计的成语故事

锦囊妙计的成语故事

锦囊妙计的成语故事故事名:孙膑献策故事梗概: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一直都是敌对关系。

楚国国君楚庄王想要削弱齐国的势力,于是派遣了智勇双全的孙膑前往齐国献策。

孙膑虽然年轻,却才智过人。

他深知自己不能在正面与齐国抗衡,于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他拿出一只装满草药的锦囊,交给使者,让他将这个锦囊带给齐国国君。

孙膑叮嘱使者说:“这个锦囊中的草药可以解除各种毒药的效果,让人立即解药。

”使者领命而去,将锦囊交给齐国国君。

齐国国君非常好奇,随即找来宰相告诉他这个锦囊的来历。

宰相仔细检查了锦囊中的草药,并向国君解释道:“这些草药确实是治疗毒药的良药,但更重要的是锦囊本身的意义。

楚国派人送这个锦囊,实际上是想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

他们在利用我们国家内部的纷争和争权夺利,希望我们相互嫉妒、互相争斗,以削弱我们的力量。

”听完宰相的解释,齐国国君恍然大悟。

他明白了楚国的策略,于是决定调整国家的内政,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齐国逐渐恢复元气,成为与楚国抗衡的一支强大势力。

故事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锦囊妙计并不仅仅是指智谋,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智慧。

孙膑运用巧妙的手法,通过传递草药锦囊来暗示齐国国君楚国的意图,从而引发齐国国君的思考和行动。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在处理问题时,有时候需要巧妙地运用智慧,从侧面、间接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锦囊妙计成语的背后,传递着智慧和策略。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灵活运用智慧,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案,并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应对问题。

同时,也要善于观察、洞察其中的变化,并利用合适的时机和方式进行行动。

三十六计故事概括

三十六计故事概括

三十六计故事概括《三十六计》出现于明清,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它比不了《孙子兵法》的深邃与丰富,但很实用。

全书分为6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6条兵法策略,总共36条。

如下:一、胜战计1.瞒天过海:就是利用人们司空见惯的错觉、常见不疑的心理,进行伪装,把真正的企图隐藏在有意暴露的事物中,以起到出其不意地出奇制胜的目的。

2.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打赵国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3.借刀杀人:就是自己不出面,借助别人的手去杀害他人。

4.以逸待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我方给以迎头痛击。

5.趁火打劫:原意是指趁人家遭遇火灾时,混乱而无暇自顾,抢劫人家的财物。

现指乘人之危来谋取私利。

6.声东击西:意为表面上声称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军事上是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的一种谋略。

二、敌战计1.无中生有:制造一种假象,有意让敌人识破,使之失去警惕,然后又化无为有,化假为真,化虚为实;真的攻击敌人了,而敌人却依然以为是假象,不作防备,从而为我所乘,战而胜之。

2.暗渡陈仓:用假象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声东击西、出奇制胜,在时机未成熟时,有时暗中行动,比明枪明火的与竞争对手交火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隔岸观火: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最后自己等待有利的时机得到利益。

4.笑里藏刀:脸上挂着笑容,心中藏着杀人的尖刀,比喻外表和善,内心却十分阴险毒辣。

5.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

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

6.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

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三、攻战计1.打草惊蛇:打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2.借尸还魂:指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精选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36计的历史故事

精选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36计的历史故事

精选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36计的历史故事三十六计故事讲述了战场上应敌的计谋、对策,揭示了如何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正确对策以克敌制胜的道理,对于这方面的历史渊源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精选三国三十六计故事,供大家参考。

三十六计故事1嫁祸于人——曹操借头息众怨此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会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

曹兵17万人每日耗费粮食量浩大,诸郡又连年饥荒干旱,接济不上。

曹操想催促军队速战速决,李丰等却闭门不出。

曹军相持了一个多月后,粮食将要用完,只得写信给孙策求救,借了粮米十万斛,仍不能满足支配。

一天,管粮官任峻部下的仓官王垕前往禀报曹操说:“如今兵多粮少,应当怎么办?”曹操回答说:“可以用小斛分发军粮,暂且救一时之急吧!”王说:“兵士倘若怪怨起来该如何是好?”曹操说:“这你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王依照曹操命令,以小斛分发军粮。

曹操暗中派人到各营寨去听风声,各营寨怨声载道,都说丞相欺骗了大家。

曹操于是密召王入帐,对他说:“我想向你借一件东西,以此息众怒,你可不要吝惜。

”王说:“丞相想借什么东西?”曹操说:“我想借你头用以示众!”王大惊失色,说:“我实在无罪!”曹操说:“吾也知道你无罪,但是如不杀你,军心就难以稳定。

你死后,你的妻子儿女我会为你照顾,你就不必多虑了。

”王再想申辩时,曹操早就呼喊出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罢;然后把王人头悬挂在高杆上面,并贴出告示:“王故意用小斛散发粮米,盗窃官粮,谨按军法,斩头示众。

”于是众怨开始缓解。

三十六计故事2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

但是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

”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

锦囊妙计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锦囊妙计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锦囊妙计的典故是怎么来的锦囊妙计是指周瑜为了囚禁刘备夺回荆州而以招亲之计诱捕刘备,为了防备此事,诸葛亮给了刘备三个锦囊内藏了三条妙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锦囊妙计的典故是怎么来的,希望大家喜欢!锦囊妙计的典故刘备利用周瑜、曹仁厮杀之际,乘虚袭取了南郡、荆州、襄阳。

周瑜十分气愤,此时正值刘备丧偶,周瑜计上心来,想以招亲之计,借此来囚禁刘备以索讨荆州。

赵云陪刘备前往南徐同孙权之妹孙夫人成亲。

临走,诸葛亮给了赵云三个锦囊。

吩咐到南徐时打开第一个,到年底时打开第二个,危急无路时打开第三个。

赵云照吩咐到了南徐打开第一个锦囊,大肆宣扬婚讯,结果周瑜安排的假戏成真,周瑜心里叫苦不迭。

当刘备迷恋新婚生活时,赵云打开第二个锦囊,与刘备说曹军要报赤壁之仇,荆州危急要他赶快回去,刘备和孙夫人借口去江边祭祖,一路向荆州方向奔去。

被孙权、周瑜派出的军队拦住去路,赵云打开第三个锦囊,刘备依计想孙夫人哭诉孙权、周瑜用美人计诱杀自己的阴谋,夫人大怒,斥退追兵。

刘备安全回到荆州,周瑜派追兵追赶,被诸葛亮安排的伏兵杀得大败,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锦囊妙计”中的三条妙计分别是什么第一条:让赵云一行先去访问乔国老。

乔国老是周瑜和孙策的丈人,在东吴有一定的威望,而且和吴国太关系不错。

访乔国老一来可以把孙刘联姻之事告诉吴国太(吴国太此前并不知道),让孙权周瑜陷于被动。

二来可以让他在吴国太面前美言,增加孙刘联姻的可能性。

第二条:骗说曹操为报赤壁之仇,举兵南下,让刘备速回荆州。

刘备在东吴整天花天酒地,乐不思蜀,这是周瑜设计想让刘备玩物丧志。

第三条:用孙夫人来挡追兵。

孙尚香好歹也是东吴郡主,她的话,东吴的将领还是得掂量掂量的。

诸葛亮与锦囊妙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有好多次使用锦囊妙计,使得下属们摸不着头脑,甚至连刘备也迷惑不解,只是按部就班地依计而行,到时候遵照丞相指示,拆阅锦囊妙计即可。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个锦囊妙计,完全将下属当成了一种只会“依计而行”的工具,没有了一点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事自主性。

三国三十六计故事少儿版_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三国三十六计故事少儿版_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三国三⼗六计故事少⼉版_孙⼦兵法三⼗六计在我国最有名的战争策略中,不得不说《三⼗六计》,《三⼗六计》或称“三⼗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三国三⼗六计故事少⼉版,供⼤家参考。

三国三⼗六计故事1围魏救赵——孔明⼀纸救江东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志演义》第五⼗⼋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

但是,他⼜担⼼西凉州的镇东将军马腾,会乘机袭取空虚的许都。

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凉州,以朝廷的名义给马腾加以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令他随军讨伐孙权。

于是,马腾带领次⼦马休、马铁及5000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

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三⼈也惨遭杀害。

此后,曹操⾃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时起兵30万,直扑江东。

江东闻报之后,⽴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

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胸有成⽵地对刘备说:“既不⽤动江南之兵,也不⽤动荆州之兵,我⾃有妙计使曹操不敢进兵东南。

”他让使者带回江东的信中说:“如果曹军南犯,刘皇叔⾃有退兵之策。

”诸葛亮告诉刘备说:“曹操平⽣最担⼼的就是西凉之兵。

现在曹操杀了马腾,马腾长⼦马超仍然统领着西凉之众,曹操的杀⽗之仇定使马超刻⾻切齿。

主公只要修书⼀封,派⼈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关。

这样⼀来,曹操岂能兵犯江东?”刘备闻⾔⼤喜,⽴即修书,派使者投送西凉的马超。

马超听说⽗亲和两个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放声⼤哭,悲伦倒地。

他咬⽛切齿,痛骂曹贼。

正在此时,刘备的使者持书赶到。

马超拆书⼀看:刘备在信中除了⼤骂曹操之外,还回忆了昔⽇与马腾同受汉帝密诏、誓诛曹贼的往事和旧情。

指出,现在曹操与马超⼜结下不共天地、不同⽇⽉之深仇。

他建议马超率西凉之兵以攻曹之右,他统荆、襄之众以遏曹之前。

认为此举不但曹操可擒、奸党可灭、⼤仇可报,⽽且汉室可以复兴。

马超看罢,⽴即挥泪复信,打发使者先回,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

锦囊妙计的故事

锦囊妙计的故事

锦囊妙计的故事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

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

”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

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

”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

“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短而有趣的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三十六计故事大全

短而有趣的三国三十六计故事_三十六计故事大全

短⽽有趣的三国三⼗六计故事_三⼗六计故事⼤全三⼗六计故事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争经验,是关于三国智谋的经典。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短⽽有趣的三国三⼗六计故事,供⼤家参考。

三国三⼗六计故事1假痴不癫——司马懿诈病赚曹爽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百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和第⼀百七回“魏主政归司马⽒姜维兵败⽜头⼭”。

魏明帝死后,幼⼦齐王曹芳即位。

根据明帝遗诏,⼤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起初,曹爽由于司马懿德⾼望重,⼜是⾃⼰的前辈,每有军国⼤事,不敢⾃专,都要由司马懿决断。

后来,曹爽为了扩张⾃⼰的势⼒,引荐了⼀些⼈为⼼腹,驾空了司马懿。

司马懿⾯对这种情形,⼀时也⽆可奈何。

⾃⼰虽然受明帝遗诏与曹爽共同辅政,但毕竟曹爽是宗室贵族,⽽⾃⼰是远属,太尉兵权⼜被夺去,做了⼀个有名⽆实的太傅,⽆法与曹爽抗争。

此后,司马懿便称病在家,以躲避曹爽的锋芒。

司马懿居家不出,正中曹爽下怀,⼼病⼀去,得意忘形。

不过,正在放纵欢乐的曹爽也没有忘记司马懿的存在。

没过多久,曹爽的⼼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去司马懿处告辞,借机窥探⼀下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已经知道李胜的真实⽤意,便让两婢⼥搀扶着,⾃⼰坐在床上。

见李胜之后,⽤⼿拿⾐服,⾐服掉在地上,⼜向婢⼥⽰意⼝渴,婢⼥送上⼀碗粥,司马懿喝粥时,粥汁⼜都顺着⼝⾓流到胸前。

看到司马懿如此衰朽不堪,李胜装模作样地哭说:“⽅今主上尚幼,天下⼈都依赖明公,过去⼈们只听说您重病复发,可是没想到病得这么严重。

”这时,司马懿长吁了⼀⼝⽓说:“我.年⽼沉疾,危在旦⼣。

君屈当并州,并州离胡⼈很近,好⾃为之,恐怕我们不能再见⾯了。

”李胜连忙纠正说:“我是赴任本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装作昏聩地说:“君将要去并州,努⼒⾃爱。

”这时的李胜,再也顾不得⽤那些⽂雅的交际语⾔了,说:“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这才稍稍地明⽩过来,说:“君还本州做刺吏,盛德壮烈,好建功勋,我与你分别以后,以后恐怕再也见不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计*传世典故锦囊妙计(一)原文注译原文六六三十六1,数2中有术3,术中有数。

阴阳理4,机5在其中。

机不可设6,设则不中7。

注释1、六六三十六:《嘉祐集.太玄论下》:“太玄之策,六六三十六。

”计,计谋,策略。

军事谋略六大类,每一大类包括六小类,六六三十六个计谋。

三十六之数,从易经数理。

2、数:易数。

天地变易生之理。

3、术:方法,手段,权谋。

4、阴阳理:事物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规律。

5、机:机变,天机,机会。

6、设:主观生造。

7、中:成功、实现。

译文六个六构成三十六这个变易之数,数的变易中包含术法,术法中包括数的变易。

阴和阳交替运作,运作中生化出天然机变。

机变是天然的,不可人为设计,人为设计的,是无法运作成功的。

按语注译按语解语重数不重理(1)。

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

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

且诡异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

倘事出不经(2),是诡异立见,诧世惑俗,而计谋泄矣。

或曰: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

第一套为胜战计(3),第二套为敌战计(4),第三套为攻战计(5),第四套为混战计(6),第五套为并战计(7),第六套为败战计(8)。

注释(1)理:易理,事理,客观情况。

(2)不经,不合实际,不合常规。

(3)胜战计:具备充分打胜仗条件下的计谋。

(4)敌战计:具有抗拒力量条件下的计谋。

(5)攻战计:可以谋攻取胜条件下的计谋。

(6)混战计:处于混乱局势条件下的计谋。

(7)并战计:兼并战条件下的计谋。

(8)败战计:以劣势对优势条件下的计谋。

译文解语注重变易之数,不注重变易之理。

变易之理,可以在各计的解语中揭示清楚;而数的变易,则不是解语的字面意义可以表达明白的。

如果有人只知道术法就是术法,不包括数的变易,他的术法便不会成功。

术法计谋,原理出自自然规律、社会常情。

如果术法计谋者做事不合常规,人们会很快发现行事的诡诘怪异,感到惊诧和不解,便会特别留意,术法计谋便起不到作用了。

或者说,三十六计中,每条计策为一套。

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第一套胜战计即使自己处于优势,亦不可有胜算在握的高枕无忧之心。

因为瞬间的疏忽往往会招致失败。

所以在顺境中仍应慎重谋求策略,以达到成功之目标。

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注译原文备周则意怠1;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2。

太阳,太阴3。

注释备周则意怠:备,防备。

周,周密、周到。

意,意志、思想。

怠,懈怠、松懈。

全句意为:防备十分周密,容易使自己有恃无恐,意志松懈。

2、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这里指的是秘密谋略。

阳,这里指公开的行动。

对,对立、相反的方面。

全句意为:秘密的谋略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与公开行动相对立。

3、太阳、太阴:太,这里是指的极端、特别、非常之意。

全句意为:在最公开的行动后面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译文防备周密,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常见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疑惑(以致丧失警惕)。

秘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

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按语注译按语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1)。

夜半行窃,僻巷杀人,蠢欲之行(2),非谋士之所为(3),昔孔融被围(4),太史慈将突围求救(5),乃带鞭弯弓,将两骑自从,各作一的持之(6)。

开门出,围内外观者并骇。

慈竟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射之(7),射毕,还。

明日复然,围下之人或起或卧。

如是者再,乃无复起者。

慈遂严行食,鞭马直突其围,比敌觉(8),则弛去数里矣。

注释(1)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背时,趁着没人在的时候。

秘处,隐秘之处。

全句意为:(机密的谋略)不能在背着人的时候或者是隐蔽之处进行。

(2)愚俗之行:愚,愚蠢。

俗,庸俗,鄙俗。

全句意为:这是愚蠢、鄙俗的人的行为。

(3)谋士:智谋之士。

(4)孔融被围:孔融,东汉末年曾任北海相。

孔融被围,是指孔融任北海相时,被黄巾军首领管亥率军包围之事。

(5)太史慈:东汉末年人,智勇兼备,曾奉母命前往救援被黄巾军围困的孔融。

(6)的:智这里是指的箭靶。

(7)植:这里是指的树立。

(8)比:这里作“等到”解。

译文施行秘密的谋略,不必选择背着人、隐蔽的地方进行。

趁黑夜行窃,钻进僻静的巷子里杀人,(这些)都是愚蠢、鄙俗的人的行为,真正的智谋之士是不屑于这样干的。

昔日孔融被围,太史慈要设法突围救援,便骑着马,执着鞭,带上弓箭,领着两名骑士做随从,并让骑士各自拿着一个箭靶,打开城门走了出去。

(这时)城内的守军和城外的围兵都大吃一惊!却只见太史慈等人牵着马走进了城下的堑壕里,立上箭靶,在那里练习射箭;练完了箭,便又回城了。

第二天又照样如此,那些围城的敌兵便有的躺着,有的站着观看,神色不显得那么惊奇了。

如此这般地一连练习了好几天,太史慈(认为时机已到),便整好装,吃饱饭,扬鞭策马,径直突围而去。

等到敌兵醒悟过来时,他已经弛出数里之远了。

用计锦囊“瞒天过海”是使用伪装的手段,引诱对方;利用机会、乘人之危来坐享成功的策略。

也就是在外表上装作就要采取行动,对对方保持警戒之心;但实际上却不采取任何行动。

如此反复伪装,使对方误以为这仅仅是虚张声势,而慢慢怠于警戒。

这时即刻抓住对方的疏忽,乘虚而入,给予致命的一击。

总之,采取各种隐蔽措施,克服敌方的侦察、监视和封锁,顺利地实施已方兵力的动机。

这就是“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的关键在于一个“瞒”字。

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

但是,“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

此计中的“天”指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对象。

要善于抓住“天”的弱点施谋设计,使“天”变成聋子和瞎子。

用“瞒”解除了“天”的威胁,“过海”就不难了。

瞒天过海的情形很多,大而言之,可分为以下几种:隐迹潜踪。

即把自己的踪迹隐藏起来。

一般情况下,对方要根据我们的踪迹来判断我们的意图,要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对我们施以干扰或攻击。

如果我们把行踪隐藏起来,那么对方就无法判断我们的行动方向和位置。

甚至不知我们是否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处在明处,我们处在暗处,我们就可自由灵活地行动了。

这就属《孙子兵法》中的“无形论”。

无形论认为:谋划一定要机密,行动一定要无形,使敌人捉摸不定或产生错觉,进而掩盖自己的行动。

转移视听。

即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动公开的行动上来,而使其忽略在这种公开行动中隐藏的不公开行动。

在对抗行动中,如果能做到“无形”,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稍有不慎,露出蛛丝马迹,反倒使对方更加警觉。

如果以一种行动掩盖另一种行动,那么对方就会被迷惑,进而产生一定的盲区,我们便可在他们的盲区内行动而不被发现。

示假隐真。

就是向敌人出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动或意图掩护或隐蔽起来。

虚假的东西很容易制造,所付的代价或所冒的风险都较小,而对对方的蒙骗作用又相当大,所以这种策略常常被先采用。

阳奉阴违。

即表面上遵从,暗地里却不执行。

表面上的服从可以骗得信任,并削弱对方的警惕,有时甚至可以获得对方主动提供的有利条件,暗中另行其事的时候,则不会被发现。

而暗中另行其事则可以实现自己的真正目的。

“阳奉阴违”与“阴在阳内”不同,前者是以臣属朋友等身份出现,以假的隐蔽真的,后者一般公开身份与实际身份是一致的。

对瞒天过海之计,可采取如下防范对策:发现疑点。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无论事情做得怎样隐蔽、神秘,总要露出一定的蛛丝马迹。

我们便可抓住这些可疑之点,顺藤摸瓜,见微知著,发现敌人的真正意图。

绝不可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因为对方为了隐蔽自己,有时要放一些烟幕弹,让我们辩不清目标,但越是这时我们越要提高警惕,因为“烟幕弹下,必有勾当”,越是遮遮掩掩,就越是可能有见不得人的东西。

宁有虚防。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特别是对那些与我们有直接的利益冲突的人,更要认真提防。

要常备不懈,以防不测。

做到“宁使我有虚防,无使彼的灾害”,只有把对方时时置于我们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下,才能不被他所蒙蔽和欺骗。

及时反馈。

无论发现对方有什么新的动向,特别是在策略行为方面的变化,都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全面的信息反馈,做出准确的判断。

绝不能熟视无睹,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在这里“及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发现过晚或是反映迟缓,都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最后失去战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穷追不舍。

如果发现对方正在渡海或者已经渡过大海,并爬上了岸边,我们也绝不要轻易放他们逃走,哪怕只有一点可能,也要坚决穷追不舍,以挽回损失。

要想追上已经逃走的敌人,要有比敌人更快的速度,或者选择比敌人更近的捷径。

另外,还要预先防范敌人过海之后的企图,使之过海之后也难以实现最终的目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1,敌阳不如敌阴2。

注释共敌、分敌:这里是指集中的敌人与分散的敌人。

2、敌阳、敌阴:敌,攻打。

阳,这里是指公开、正面、先发制人;阴,这里是指隐蔽、侧面、后发制人。

敌阳不如敌阴,指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敌。

译文攻打集中之敌,不如攻打分散之敌。

从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打防守相对薄弱之敌。

按语注译按语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说:“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1);救斗者,不搏击(2);批亢捣虚(3),形格势禁(4),则自为解耳。

”(《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注释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控,抓紧。

全句意为:要解开杂乱纷繁的扭结,不能握紧拳头。

(2)救斗者不搏击:搏,打。

全句意为:要解救打架的人,自己不能参与打斗。

(3)批亢捣虚,批,用手打击,攻击。

亢,咽喉,比喻要害之处。

全句意为:攻击要害之处,攻打薄弱环节。

(4)形格势禁:格,受阻碍。

全句意为:受阻碍的困难局面。

译文治兵就象治理洪水一样:对于来势凶猛的敌人,要避开它的锋芒,就好比治理洪水要导流一样。

对于弱的敌人,要堵住他,歼灭他,就好比治理洪水要修筑河堤一样。

所以,当齐国派兵去解决赵都邯郸之围时,孙膑对田忌说:“要解开杂乱纷繁的扭结,不能握紧拳头,要解救打架的人,不能自己参与打斗,只要抓住敌方要害,攻其虚弱之点,使敌方处于受阻的困难局面,赵都之围便自然而然解除了。

”用计锦囊古人云:“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

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

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在此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不论是真围还是假围,不论是明围还是暗围,“围魏”必须能够引出“救赵”这个后果。

也就是说,“围魏”与“救赵”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否则,“围魏救赵”只能是一相情愿的美好打算。

“围魏救赵”有四种含义:以迂为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