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理论中的审美情感
审美经验理论中的审美情感_曲陆石
大众文艺262摘要:本文以卡罗尔为靶子,论证了审美情感无关愉快,审美情感的所指确实存在,但与一般意义上的情感不同,并说明了内容导向的审美经验理论的缺陷,证明了也许现有的审美情感理论并不能作为令人较为满意的审美经验理论,但这种指向“人”的维度却是审美经验理论必须包含的。
关键词:卡罗尔;审美情感;审美经验一审美情感无关愉快。
根据彭锋的总结,卡罗尔将历史上出现的审美经验理论区分为三种,即情感导向理论、价值论导向理论和内容导向理论。
卡罗尔分别反驳了前两种理论,支持第三种即内容导向理论。
卡罗尔认为,情感导向的审美经验理论“试图将一种检验上的可感受性质鼓励出来作为审美经验的标志或必要条件……一个并不清楚的明确候选者就是愉快或者快乐或者享受。
这种观点的一种确立方式可以说是这样的:只有当某物是令人愉快的时候它才是审美经验。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理论有:哈奇森和康德的无利害愉快理论、叔本华的接触抑制努力的审美释放理论、杜威的审美经验作为完满经验的理论等等。
卡罗尔对情感导向的审美经验理论的批驳点之一,就是许多审美经验不是愉快的,甚至让人感到悲伤或惆怅。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许多审美经验确实不能令人感到愉快。
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是个体态丑陋的老妓,但是这并没有减少这尊雕像对人的吸引力。
但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愉快”更准确地表述是一种直观上的正面反应,人们对这种类型的审美情感或者审美经验有种天生的偏好,或者说人们更容易接受这种单一性的愉悦。
换言之,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审美经验或者审美情感就应该是单一的愉快,审美经验或者审美情感是否是单一的愉快的与它是否是审美经验或者审美情感无关。
当然,也有人坚定地为“审美情感是愉快的”这一立场做辩护。
如彭锋“曾将审美经验中的情感分为三个层次:浅层次的愉快,痛苦,深层次的愉快……为了获得深层次的愉快,有时候甚至需要痛苦,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悲剧的原因。
”然而,这种深层次的愉快和浅层次的愉快显然已经有质的不同。
审美经验论之二:美感的生理心理因素
�
审美经验论之二
美感的生理心理因素
一,美感的生理基础
美感得以产生的生理机制是美感最基本, 美感得以产生的生理机制是美感最基本, 最本原,最普遍的因素. 最本原,最普遍的因素.没有健全的生理 机制作为铺垫, 机制作为铺垫,主体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 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 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一)美感的生理学意义 Nhomakorabea,想象 ,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 造新形象的过程.黑格尔说过: 造新形象的过程.黑格尔说过:"最杰出 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想象" 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想象".美的创造和 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现成的语言或其他手段的 描绘, 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得新形象的过 比如,根据曹雪芹的描述, 程.比如,根据曹雪芹的描述,在自己的 头脑中塑造林黛玉的形象. 头脑中塑造林黛玉的形象.这是确定性与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客观制约与主观能动之间的互 动统一. 动统一. 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的描绘, 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的描绘,而是运用 记忆中的表象, 记忆中的表象,独立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 过程.这是最为常见的文学手法之一. 过程.这是最为常见的文学手法之一.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不同: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不同:
审美情感更多的是建立在精神关系的基础 之上的, 之上的,它关注的中心是客体在何种程度 上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性的需要. 上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性的需要.日常情 感则与现实的物质关系有着更多的联系. 感则与现实的物质关系有着更多的联系.
5,理解 ,
首先,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 首先,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 其次,审美感知追求形式的表情性. 其次,审美感知追求形式的表情性.也就 是追求客观事物对于人物主体心理情感之 间的契合, 间的契合,形成一种所谓心物交融的共鸣 状态. 状态. 再次,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这是因为审 再次,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 美感知是所有的感官感觉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感知是所有的感官感觉共同作用的结果.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1
(二)联想与想象
2.想象 • 想象是指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 • 从形式上看,审美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色彩、线条等符号的描绘在 头脑中重新组合与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的基本 趋向是最大限度地复现过去已有过的知觉印象。 • 创造性想象是无需借助他人描述,而将自己记忆中 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从而形成新颖、独 特的新形象的过程。
一、审美意识的Biblioteka 构要素(二)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 (aesthetic interest) 是指审美 主体的人从一定审 美需要出发对各种 审美对象所产生的 主观情趣、态度、 风尚和追求,又称 “ 审美情趣 ” 。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三)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 (aesthetic idea) 是审美观念的高级 层次,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
创造性想象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有:
①粘合②夸张③变形④浓缩⑤抽象
(三)情感与移情
1.情感 • 情感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形式,是指 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的态度 体验。 • 情感按其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可分为激情、心境 和热情。 •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感,对崇高美的创 造与欣赏有重要作用。 • 心境是一种平静、微弱、持久,主导着人一段时间的整体 精神面貌的情感,心境对优美的创造与欣赏有着重要作用。 •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稳定、深厚的情感,它长期影响着人 的身心活动。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2.审美知觉(aesthetic perception) •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多种感 觉力的综合。 •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面 貌的整体把握.
4审美经验论重点
4审美经验论重点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种类型:预⾔的、宗教的、诗神任附的和哲学的。
“回忆说”:揭⽰了审美经验的许多特征。
⾸先,表明主体在审美经验中必然处于⾝⼼亢奋的状态,类似于马斯洛的“⾼峰体验”;其次,把审美经验说成是灵魂⽽⾮⾝体的体验,并且强调审美经验能够使⼈的灵魂从⾁体的束缚中摆脱⽆关,是⼀种纯粹的⼼灵活动。
随着西⽅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美学的研究重⼼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
3现代西⽅美学在审美经验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分为两个阶段:18世纪中叶以前为第⼀阶段,代表⼈物有夏夫兹博⾥、荷加兹、哈奇⽣等。
夏指出⼈具有第六感觉;荷加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第⼆阶段是从18世纪中叶以后,代表⼈物是休谟。
休谟的特点在于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但是忽视了⼆者的联系。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能够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起来,从⽽克服了各⾃的⽚⾯性。
4现代西⽅美学是作为对近代美学的反叛⽽出现的,但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却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
现代美学分为科学主义和⼈本主义两⼤类型。
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其基本倾向是试图通过实证或科学的⽅法来解释审美经验。
⼈本主义美学则极⼒排斥⾃然科学的实证⽅法,试图把美学建⽴在⼈⽂科学或精神科学⽅法论总之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审美经验问题⼀直是西⽅美学家所谈论的⼀个重要问题,它构成美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审美经验基本性质[简答]审美经验的性质是实践性(1)⾸先审美经验从根本上说都是⼈⽣实践的组成部分。
(2)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成性。
(3)再次,审美经验不仅是艺术家的⼈⽣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接受者的⼈⽣实践发⽣紧密的联系。
“⽐德”——是指⼈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然物的某些特征⼈格化,使之⽐附于⼈类的某种道德情操。
“畅神”——⾃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使⼈的精神为之变得舒畅和愉悦。
审美经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理论反思
审美经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理论反思摘要:对于审美经验的探讨是现代美学的一大转向。
在美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对审美经验的不同认识。
其最大分歧在于:审美经验究竟是一种主观的经验还是客观的经验。
主观派强调审美经验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有距离的静观,从而得到一种超越性的审美感受,可以看作是分离式的审美经验。
客观派强调审美经验源于审美主体积极参与到审美对象中所获得的感受,可以看作是介入式的审美经验。
这两种经验理论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补充,为我们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审美经验 分离式 介入式现代美学的一个显著转向是将研究的重点从美的本质转向对审美经验的探讨,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美本质的讨论无法取得最终的共识。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哲学家们对审美经验的探寻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神秘主义阵营,柏拉图认为“美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美的理念的回忆”①。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把审美经验界定为必须依靠心灵才能观照的美的理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派主张要感受美必①须得先有美的概念在心中存在。
另一阵营是亚里士多德阵营。
亚里士多德认为审美经验就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所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
中古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在其《神学大全》一书中接受并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审美经验的理论,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从感觉得来的印象借和谐而产生了快感”,并强调这种快感是不涉及人的生存的。
18、19世纪以后,对于审美经验本质的界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但总体看来都是一种主观的解释和阐说。
塔塔科维兹在他的《西方美学概念史》中把19世纪后的审美经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智的经验,一类是纯感性的经验。
纯感性的经验是继实证主义之后出现的,但更多的是因为20世纪艺术的巨大发展而带来审美情感的反思。
这种纯感性的经验突出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审美经验,亦即下文所言的分离式审美经验。
一、 分离式审美经验美学史上关于审美经验的看法纷争不断,其中最大的分歧在于审美经验上的主观论与客观论。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
(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 克》,Harry N.Abrams,INC, 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
——普列汉诺夫
“一种有关美旳判断,只要 夹杂着极少旳利害感在里面,就 有偏爱而不是纯粹旳欣赏判断 了。”
——康德《判断力批判》
讨 论:
美感中究竟有无功利性?
美感旳本质特征四: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
想象发明性是美感对世界旳新旳认
识形式、新意境旳实现,尤其是具有不 可反复旳唯一性,体现着发明性旳本质。
(英)庚斯博罗:《蓝衣少年》
广义上旳美感:
广义上旳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旳 是审美中意识活动旳各个方面和多种 体现形态,涉及审美感受、审美体验、 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 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 构成旳审美意识系统。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 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如:康德将自己旳美学研究 论著称为“判断力批判”
梵高:《星夜》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孕育了不同 旳意境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愁重于山源自终年压人头。”——李群玉《夜 雨》
“春愁离恨重於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 孝友《木兰花·送赵判官》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 清照《武陵春》
发明性旳构成要素: 独具性、唯一性,新奇性
发明性是在表象旳基础上形成 一种独具旳新奇旳形式;
4-审美经验论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立,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
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系统。
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
2、审美经验:指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1)审美经验与美感的区别:○1主体(人)与对象关系:美感仅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审美经验则是人与对象形成的审美关系;○2形态上的差别:美感仅是对于审美经验静态的、瞬间的理解;审美经验体现为一个动态的感受和评价过程;○3对审美对象理想的差异:美感指一种主体对某种现成对象的反映,其对象的审美性质是先验存在的;审美经验认为什么对象是在审美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2)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2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联系。
3)审美经验不仅发生在艺术领域,也发生在社会和自然领域:○1社会领域的道德实践和审美经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2自然美的发现欣赏与人生实践的密切关系:如自然对象的道德内涵在中国一般体现的"比德"说,即自然特征比附人类道德;次方总是自然激起主体的道德体验。
4、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1)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1"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献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2 "本质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美学原理4审美情感
嵇康原文
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 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 哀言。……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 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 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
一般情感反应与审美情感反应的区别
一般情感反应就是所谓的哀乐反应,这种哀乐实际 上是欣赏者自己心中的哀乐,不是音乐本身哀乐, 音乐本身无所谓哀乐。 审美情感反应是对声音本身的反应,比如节奏快的 音乐引起“躁”的反应,节奏慢的声音引起“静”的反 应。静躁反应没有固定的情感内容,既可以适合于 哀也可以适合于乐。审美情感反应就是这种不含情 感内容只有情感运动形式的反应。 这种审美情感反应就是无利害的静观。
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利害的快感
康德:审美经验是一种不带任 何利害的愉悦,它不同于感官 刺激而来的快感,也不同于因 为善而产生的愉快。
无利害性
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 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核心 概念,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 美学家开始使用这个概念, 它不仅排除对事物的占有或 利用兴趣,而且排除对事物 的求知兴趣,强调对事物的 审美反应不受知识概念和功 利目的的约束。
解决之二:抽象的形式与实在的 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抽象的形式与实在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 联,而实在的事物又与情感之间存在具体的 关联。
两种表现:x的表现与x表现
当代分析美学家发现,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 中的情感表现更多的是一种x表现,而不是x 的表现。从一种x表现中并不能推导出存在x 情感,从x的表现中可以推导出存在x情感。
审美情感与风格
作品的情感基调决定作品的风格。
谢长敏的《老人与 狗》
第四篇 审美经验论 第二章 审美经验的结构
是由垂柳本身的知觉样式和力的结
构所决定的。“因为垂柳枝条的形
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
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 美国 异质同构理论 阿恩海姆
人的感觉和情感的人化 前一“人”,指生物性的人;后一 “人”,指脱离了动物属性的 “人”。
感觉和情感的“人化” 人可以自己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自然的人化 自然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
情 感 活 动 的 本 质 特 征
情感本身是一种价值体验,凡是能 够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的对象,主 体就会对其作出肯定的情绪体验; 反之,就会产生否定性的情绪体验。 审美情感则不同,它是从对象能否 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出 发来作出判断的,因而具有更多的 理性因素和社会色彩。
情感 活动 的本 质特 征
情 感 与 理 解
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 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
审 美 想 象 与 审 美 情 感
①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②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③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起支配和调
节作用,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
审美经验
审美主体美感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审美主体:美学中把审美中的人,或正在进行审美活动的人称为“审美主体”。
美感:审美快感之简称。
它指人们在现实审美活动中感知、体验美好对象、事物的具体过程、状态和成果。
若专指审美活动之最后成果,则它主要的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心理愉悦或精神快感。
美感是从审美主体角度对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概括。
审美经验:美感之别名,它主要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心理事实中的不自觉部分,如审美快感、审美趣味等,以与审美意识相区别。
审美意识:美感之别称,它是指主体对自身审美活动的自觉意识及其反思性成果,如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
第一节审美条件审美活动的物质前提人并非天生就是一个审美主体,审美这种精神性活动要顺利进行,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为前提。
一个人想要审美,想要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愉快,他必须先做到日常衣食无忧,必须是在已经吃饱喝足,衣暖屋安之后。
换句话讲,一个人必须先生存后审美,先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然后再从事作为精神性活动的审美。
虽然物质上的贵族未必一定是精神上的贵族,但终日为衣食奔忙的人,也必然缺乏审美的闲情逸致。
审美主体感受器官审美是人的一种精神感性活动,它首先是一种运用人的视听感官的活动。
美的世界首先是一个形形色色的世界。
因此,健全的耳目感官是从事审美活动的又一必要条件。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受器官。
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首先是用眼睛和耳朵获得的,对以感性为特征的审美活动来说就更如此。
美的欣赏,美感的获得首先要靠正常的耳目感官。
我们这些幸而感官健全,耳聪目明的人们,能不用心地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色彩和奇妙音响,特别地看重这看似平常的耳目之福吗?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指人们从事审美活动所应当具有的特殊心态。
具体地,它指人们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应当自觉、主动地将一切与此次审美活动无关的现实物质利益考虑主动、暂时地忘掉,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来,以最大限度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审美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
审美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导师制讲座吴景松一、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审美心理研究的基础。
1、什么是审美经验?人们欣赏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诗人的内在心理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
2、“美的本质”向“审美心理”研究的转变。
18世纪之前,美学的研究中心是“造成美的条件”,即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事物是美的?提出了诸如平衡、和谐、等概念,涉及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美的本质”。
18世纪以后,美学研究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中心是研究“人最喜欢什么样的事物”,“人认为什么样的东西是美的”。
这是从人本主义立场上,从审美的角度研究美。
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让位于“人的什么能力”的探讨。
二、美的范畴。
审美经验与美的范畴密切相关。
随着对审美能力的研究的深入,审美情感、审美心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美的范畴得以扩大,它不再局限于美本身,还扩大到丑,扩大到崇高、悲剧、喜剧等等领域。
三、审美趣味夏夫兹博里说:“趣味”是人的本性中天然存在的一种专门欣赏美的器官。
1、审美趣味实际上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活动。
2、审美的倾向性或心理定向。
审美趣味是一种有别于胜利趣味的高级心理能力。
虽然它是主观的、个别的,却有着客观性和社会性。
它是人类社会无数次审美经验之后积淀而成的。
四、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指唯有审美时,才出现的一种奇特的心理态度。
外物美不美,或人能否发现外物的美,都有这种态度决定。
1、非功利的态度。
在夏夫兹博里看来,审美心理激活的前提条件是非功利的态度。
所谓非功利,并非对观看的物体不敢兴趣,而是不考虑它在现实生活中对“我”的用处,而集中注意与对它的外观的沉思和欣赏。
夏的学说,被认为是使审美经验成为一种独特的经验的开端,是现代美学发展的关键一步。
2、叔本华的“静观说”。
在叔本华看来,审美知觉不同于生理的知觉,它具有以下特征。
(1)不同于观看事物的普通方式。
(2)知觉主体全神贯注于知觉对象本身,而不是离开对象作自由联想。
审美经验论标准版资料
《回 娘家》 (剪 纸)
胡锦 涛
伴 飞 神 七 画
蔡 布 谷
银 湖 秋 月
钱 迪 励
B、想象: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
象来创造新的表象的过程。分初级联想、高级想象。
• 接近联想:两件事物时间与空间比较接近引起的联想。 • 类似联想: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相似引起的联想。 • 对比联想:对某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具有相反特
第四讲 审美经 验论
一、审美经验是什么?
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 时生成的,是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
反应、感受或体验。 保留在宙美主体记忆中的、对审美对象以及与审美
对象有关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
首先,审美活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 赏)在根本上都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
审美感知(直觉)的特征
• 1、直接性:面对具体情境直接接受和欣赏对象, 不需通过逻辑思考。
• 2、突然性:灵感。百思不得其解时产生,来无形, 去无踪。“衆里寻他千,暮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 3、穿透性:不依靠逻辑思路和论证,直接认识和 了解审美对象特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 而后识器”。
• A、感知:感觉(对对象个别属性的把握)和知觉(对 一、审美经验是什么?
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的,是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 对审感审象美美活的感感动完知知交整与具织把人有在握的积一)生极起的命的总欲选称求择。、能感生力知命(是冲创审动作美直主经接体验相和的联欣门,赏户总主与是体基与都础情有。 其第百第审一审 《(3分审对审伴飞神七画、次四思三美、美回剪初美比美穿, 讲 不 , 理 审 经娘 纸 级 想 联 感透这得审解美验 家)联象想知性种其美超经是 》想与:具:审实解经乎验在 、审对有不美践时验感是审 高美某积依经性产不性什美 级情事极靠验导生仅又么活 想感物的逻论致,仅不?动 象:的选辑审来是脱中。情感择思美无艺离伴 感知能路经形术感随 是和力和验,家性着 想回(论具去的,审 象忆创证有无人钱美 的引作,创踪生钟对 原起主直造。实书象 动对体接性践说与 力具和认和,,主 ;有欣识生随理体 相赏和成着之同 反主了性艺在时 特体解。术诗生 点都审作如成 的有美品“的 他形对为水, 事式象人中是 物敏特们圤主 的感征所,体 联性。接花在 想)受中全 。和蜜身欣”心赏。的,投必入然中与对接审受美者对的 象人的生反实应践、紧感密受联或系体。验。 • 形审特式美点敏感感知性以)完形方式把握对象(同构对应),具有整体性 胡3审保 审蔡布谷类接、锦美留美似近穿涛 感 在理 联 联透知宙 解想想性具美 是:::有主 实两两不积体 践件件依极记 性事事靠的忆 的物物逻选中 理在时辑择的解性间思能、 活质与路力对 动和空和(审 ,特间论创美 与征比证作对 科上较,主象 学相接直体以 认似近接和及 识引引认欣与 活起起识赏审 动的的和主美 具联联了体对 有想想解都象 本。。审有有 质美形关 区对式的 别象敏外 。特感界征性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
谈谈对审美的具体认识
谈谈对审美的具体认识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认知和欣赏。
具体来说,审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 主观感受:审美是个人对美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和认知都是主观的,受到个人的文化、教育、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体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主观感受是审美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美的感知、认知和情感体验。
主观感受是审美的个体化表现,受到个人的文化、教育、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主观感受的审美过程中,个体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经验,对所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美的评价和感知。
这种感受是由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构成的,具有个体化的特征。
主观感受在审美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反映了个体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感知,是审美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情感经历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个体对美的主观感受会有所不同,这也是审美活动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体现。
在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个体的主观感受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对同一件作品产生不同的评价,这也是审美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在。
总之,主观感受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个体对美的独特认知和情感体验,是审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个体化组成部分。
2. 客观规律:尽管审美是个人主观感受,但美的存在也有其客观规律。
美的表现形式可能因文化、时代、地域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但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这也是审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探索美的本质和规律。
客观规律是指美的存在和表现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尽管审美是个人主观感受,但美的存在也有其客观规律。
这意味着美并不仅仅是个体主观感受的产物,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存在。
美的客观规律可以通过不同文化、时代、地域等因素的比较和分析来揭示。
尽管美的表现形式可能因环境和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美的本质和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审美经验是人们在感知、欣赏和评价美感对象时形成的主观体验和认知过程。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文化、教育、情感、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时间、环境和个人发展而不断演变。
首先,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始于感知。
人们通过感官对美感对象进行观察和感知,如欣赏一幅画、聆听一段音乐、品味一种食物等。
感知是审美经验的基础,通过感官的作用,人们可以感知到美感对象所呈现的形态、色彩、音调、质感等方面的特征。
其次,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继承于情感。
审美经验是与情感密切相关的,美感对象的特征和表现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当人们对美感对象产生积极情感时,会感到愉悦、满足和喜悦;而当人们对美感对象产生消极情感时,会感到不悦、厌恶和疲惫。
情感的影响能够改变人们对美感对象的感知和评价,使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产生多样性。
然后,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依赖于认知。
认知是指通过思维活动对美感对象进行理解和解读。
在审美经验中,人们会根据个人经验、知识、价值观等对美感对象进行认知,从而形成个人独特的理解和解读。
这种认知活动的差异会导致不同人对同样美感对象的评价产生差异,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
再次,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涉及到历史和文化因素。
审美经验不仅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还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塑造。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地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美感对象的选择、评价和赏析方式。
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会引起审美观念的演变和审美经验的变化。
最后,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具有个人发展的特点。
审美经验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演进。
人们的审美经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和见识的开阔而发生变化。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呈现出个体化和多样化的特征。
总的来说,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
它受到感知、情感、认知、历史和文化以及个人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感知美感对象、产生情感共鸣、进行认知活动和参考历史文化背景等步骤形成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评价。
美学概论-第二章审美意识-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
美学概论-第二章审美意识-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如本章开头所指出,审美意识作为广义的美感,包括了审美意识活动的各种表现形态、各种审美形式。
但是,审美意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则是审美感受(或称审美情感),即狭义的美感。
审美感受是其他审美反映形式的基础。
不但象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是直接在大量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经过逐渐概括和集中而形成的,就是文艺批评、艺术理论也与人们对一定的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有关,经常是对这种审美感受的理论分析和说明论证。
所以,审美意识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本质特征,主要是由审美感受的本质特征所规定和制约的。
对审美意识的反映特征和心理形式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对审美感受的研究。
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由于审美主体的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由于审美主体本身受着种种个体的特殊条件(例如生活经验、世界观、心理特征的个性等等)所制约,因此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果,便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机械的复写和模拟。
关于审美感受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心理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限于心理学的科学发展水平,现在还很难作出十分严格的科学分析和论证。
一般说来,可以肯定的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是审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几种基本心理因素。
下面将对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因素,及其在审美感受的过程中的关系加以考察。
一感觉审美感受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
因此,首先要考察审美主体通过什么来与审美容体发生联系。
我们知道,感觉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客观事物自身具有多种多样的感性状貌,如各种色彩、声音、形状、硬度、温度等。
感觉就是对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的反映。
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1)审美感受和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必须以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只有通过感觉,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才可能引起审美感受。
克罗齐 美学原理
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是一门探讨美的学科,而克罗齐美学原理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
克罗齐美学原理是由德国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的,他认为美学是一门关于感性知识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揭示艺术和美的本质。
在克罗齐看来,美学是一种以感性知识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审美经验来揭示艺术和美的本质,因此,克罗齐美学原理强调了审美经验的重要性。
克罗齐美学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审美经验来认识艺术和美。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或感受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知识。
克罗齐认为,通过审美经验,人们可以感知到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从而揭示艺术和美的本质。
在这一过程中,感性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感性知识,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美感。
克罗齐美学原理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个体性和主观性。
在克罗齐看来,每个人的审美经验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对艺术作品或美的感受都是主观的。
正是因为这种个体性和主观性,使得审美经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感性知识,它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或美的感知,更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
克罗齐美学原理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美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们在审美经验中所感知到的一种情感体验。
因此,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个体的感知而不断变化的。
克罗齐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重新审视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克罗齐美学原理是一种强调感性知识和审美经验的美学理论。
通过审美经验,人们可以认识艺术和美的本质,体验到美的情感体验。
克罗齐的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美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对于推动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克罗齐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艺术和美,感受到审美经验的独特魅力。
审美共通感名词解释
审美共通感名词解释
审美共通感是一个涉及美学、哲学和心理学的概念,主要指个体在审美体验中感受到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这个概念强调了人类在审美感知和情感反应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基础,是理解和探讨审美经验的核心要素之一。
首先,审美共通感体现在人类对于美的基本认知和感受上。
在面对自然美景、艺术品、音乐等审美对象时,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的人们往往能够产生相似的情感反应和认知评价。
例如,当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时,大多数人会感受到愉悦和舒适的情绪,这是因为我们的审美感知系统在处理视觉信息时存在着共通的处理机制和反应模式。
其次,审美共通感还体现在人类对于审美价值的共识上。
尽管不同个体和文化对于美的定义和标准有所不同,但在一些基本的审美价值观念上,如真、善、美等方面,人们往往能够达成共识。
这种共识的形成,也是基于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共同经验和认知。
此外,审美共通感还与人类的情感反应和社交互动密切相关。
在欣赏艺术作品、参加文化活动等审美体验中,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连接,这种共鸣和连接有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例如,在观看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时,观众可能会因为共通感的作用而产生相似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不仅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综上所述,审美共通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人类的认知、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探讨审美共通感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审美经验和文化交流,为美学、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审美经验通常又被称为“审美趣味”、“趣味能力”、“趣味判断”、“审美判断”等。
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感受、知觉审美对象(自然、艺术作品和其他人类审美产品)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及深刻内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审美经验永远也不可能离开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而总是在直接感受审美对象的外形、色彩、线条和质地等过程中完成的。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是:直观性、非功利性和超越性。
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胡塞尔把直观区分为个体直观与本质直观两种类型。
审美经验把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集于一身,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
非功利性——是指各种与主体没有利害关系的现象。
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第二,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
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第二,审美经验难免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第三,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审美经验名词解释
审美经验名词解释
审美经验指一个个体在长期的观察、感知、思考和感受某个领域的艺术品、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和品味。
这些经验和品味可能包括对美的感知、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感受和对美的评价等方面。
审美经验既反映了个体自身的感性认识和体验,也受到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价值观和心理情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者进行审美活动时,个体的审美经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和修养也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