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课件
审美与艺术
1 艺术作品的审美效应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引发观众的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2 艺术表达的感染力
艺术作品能够通过感染力向观众传递情感和思想,引发共鸣和反思。
审美与文化
1
文化底蕴对审美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着对美的认知和审美偏好,塑造了不同的审美标准。
2
文化交流中的审美观念
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审美观念的碰撞和融合,丰富了审美体验的多样性。
2
情感体验
审美体验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包括欢愉、震撼、忧伤等情感。
3
认知评价
审美评价建立在个体的认知能力上,通过号系统
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等,构成了美的符号系 统,用于表达审美情感。
受众群体影响
审美经验往往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背景等因素的 影响,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欣赏也有所不同。
审美的基本特征
1 主体性
审美经验是个体在特定时 间、地点和文化背景下的 主观感受,因此具有个人 差异。
2 综合性
审美体验源于对多种感官 刺激和认知元素的综合作 用。
3 相对性
审美评价是相对的,取决 于个体的背景、经验和文 化因素。
审美的心理机制
1
感知直觉
审美体验常通过感知直觉获得,包括对形状、颜色、音调等元素的感知。
《审美心理》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课程《审美心理》的PPT课件!这个课程将带领您深入了解 审美心理的定义、作用以及其基本特征。让我们一起开始这个精彩的旅程吧!
审美心理的定义与作用
审美心理的定义
审美心理是人们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的心理 过程与能力。
审美心理的作用
审美心理能够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行为决策和 价值取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05第六篇--审美心理
5、格式塔学派 格式塔(Gestalt)是德文“整体”的译音。也叫完形心理
学。
感觉(部分)—知觉(整体)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 东西。整体大于局部,整体先于局部。任何一种经验的现 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 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由此构成的整 体,并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而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 的内在特性。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 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
(4)卡尔
卡尔于1925年出版的《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研究》 是机能心理学完成形式的代表著作。卡尔在该书中 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如记忆、知觉、 感情、想象、判断和意志等。他认为心理活动的功 能是获得、确定、组织和估价有关的经验,以及随 后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行为。他认为每种心理活动 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研究:它的适应意义;它对 过去经验的依赖;它对有机体未来活动的潜在影响。 他强调在感觉刺激和运动反应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 的连续过程,并把动机的问题引进机能心理学,用 以说明适应行为。
也就是摒弃实用的功利心理,由日常心理升华为审 美心理,由物质性转向精神性,由功利性转向非功 利性,今道友信所谓“日常意识的垂直切断”。
船行大雾中的例子。
2、虚静
中国源于老庄的思想。“虚”——“湛怀息机”, 去欲;“静”——“罄澄心以凝思”,专注。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与无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斯金纳
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学派最有贡献的斯金纳设计了一 个动物实验装置称斯金纳箱。箱内有一条输送食物 的杠杆,当一只饿鼠在箱内自由探索时,偶尔按压 杠杆后就能得到食物。根据压杆次数的记录得知老 鼠吃的行为和学会压杆操作来得到食物的速度。斯 金纳发现了与巴甫洛夫不同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的条件反射只对一个已知的特定刺激作出反应,称 应答反应;而斯金纳所发现的是在没有看到外界刺 激的情境下的反应,称操作反应。动物通过自己的 操作行为反应,形成了操作性的条件反射或称操作 性条件作用(Operative conditioning)。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一、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当人们对某一对象产生美感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或愉快的情感,这就是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审美活动的动力源泉和内容载体。
审美情感的产生主要受到个体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以及审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审美评价,从而影响是否产生审美价值的认可。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情感,可以丰富个体的审美体验和享受。
二、审美认知审美认知是指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对审美对象进行认知、分析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人们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对其美感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形成审美的认知结构。
审美认知是影响审美评价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个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和理解水平,也是个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艺术欣赏的认知基础。
审美认知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使个体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有助于提升审美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认知能力,可以增强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丰富审美体验和享受。
三、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审美情感和认知在审美活动中是密切相关的,并且相互影响。
审美情感和认知之间存在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美感的体验和情感的享受,而审美情感的产生和体验也需要审美认知的支持和指导。
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促进了审美活动的进行和完善,对培养和加强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美学价值观的影响美学价值观是个体对美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观念体系。
美学价值观对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是塑造个体审美品味和观念的重要依据。
美学价值观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个体对美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美学原理第六章 审美心里复习题
第六章审美心里一.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现当代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审美心理结构中包含着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
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所谓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和称为感知。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
所谓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在审美心理中,既有再造性想象,也有创造性想象。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把从感觉、知觉所得到的关于对象的完整表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的活动再造出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
身后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多,想象的翅膀也就越丰满,所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越强烈。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情感在审美心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审美心理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
那么,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以情感作为中介所形成的有机统一。
理解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美的事物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本质和深刻的意蕴。
审美心理的理解因素主要包括:首先,对于审美对象的认识内容,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其次,对于审美对象形式的认识,也不能脱离理解因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审美对象内在意蕴和意味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性因素。
第六章 美感心理和审美意识
三、审美意识的共性与个性 1、审美意识的共性指它的历史继承性、统 一性和永恒性 2、审美意识的个性体现在它的时代性、民 族性、阶级性
第二节 审美意识结构
审美意识是人们反映现实、认识现实的一种方式, 它是指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 一、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 1、审美能力(即,美的鉴赏力、判断力) 2、审美倾向:涉及审美态度(包括审美注意和审 美立场?)、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3、审美感受: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理论 它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观体系,是对审美现象的总 观点,是在审美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概括,是 理论化的审美意识形式。 2、审美理论与审美经经验存在不同 审美经验发生较早;审美经验广泛存在于社会群 体之中。/审美理论是审美经验有了一定发展后产 生的;审美理论限于理论界和有一定理论素养阶 层的人。
再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 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 易《琵琶行》 2、想象的高一级形式是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 想象。(二者没有严格的界限,是“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三、审美情感 1、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 2、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从审美 感知开始,情感因素就介入。 四、审美理解 1、如何看待审美理解,美学界尚存在争议 2、审美理解有二个特点:非概念性(?)、意的 无穷性(?) 3、由于理解因素的渗入,审美首先必须有明确的 观赏态度(瑞士美学家布洛的“距离”说);其 次,要有与审美对象相关的必要知识储备;最后, 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累积。
第六章第六章美感心理和审美意识美感心理和审美意识第一节第一节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第二节第二节审美意识结构审美意识结构第一节第一节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美感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美感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审美心理
摘要: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众的审美心理发生了由精神性启蒙到娱乐性消费,深度性崇高到平面化通俗,中心和距离感的消失到感官体验的变化,这一切正构成了大众文化语境下受众的审美心理转向。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理念,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经济引领的经济意识形态开始渗人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始由宏观转向微观,崇高走向平淡,立体走向平面。
以娱乐化、世俗化、视觉化和平民化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兴起,并逐步占据主流位置。
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官方文化、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引起了文化消费群体、消费目的和消费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一切正构成了当前的大众文化语境。
大众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化思潮和系统,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Popularcuhure是目前学界对大众文化约定俗成的称呼,是当今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化也是指这种含义。
大众文化是以庞大的文化工业为支持,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为文化市场大批量复制和生产消费性文化商品的形式。
“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通俗歌曲、休闲报刊、卡通音像复制品、赢利性的体育比赛以及时装模特表演等都是大众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达后的产物,完全是一种新的文化文明。
”无疑,大众文化的性质和自身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众文化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是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了影响,与传统相比这种审美心理发生了一定的转向。
具体而言,转向后的审美心理更多的带有了娱乐性、消费性、狂欢性、游戏性和平面性特点,与传统的审美接受心理相比,不再过分注重主体意识内容、精神的深度模式,而走向了平面化的娱乐、消遗和感官体验。
一、由精神性启蒙到娱乐性消费大众文化产生以前,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和以学院派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占据主导权,它们把持着文化的话语权。
审美感受
返回首页
1、内模仿: (1)内模仿的含义: – 这是德国美学家谷鲁斯(1861-1946) 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当主体面对客体 的时候,人的器官知觉会按照客体的性 质进行模仿活动。 (2)内模仿的特征: A、 内模仿是知觉——身体——心理的 三位一体的运动,但以筋肉运动为主。 B 、内模仿讲的主体模仿客体,突出了 客体的作用。 C、 内模仿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动态联系。
成功的感觉,仍然有一种内摹仿的感觉” 成功的感觉,仍然有一种内摹仿的感觉”。 但这种内摹仿的感觉并不是器官感觉, 但这种内摹仿的感觉并不是器官感觉, 因为“对于我的意识来说, 因为“对于我的意识来说,这种内摹仿 只是在能见到的对象里发生。努力, 只是在能见到的对象里发生。努力,挣 扎,成功的感觉就不再和我的动作联系 在一起, 在一起,而是只和所见到的那个客观的 物体动作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 物体动作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在 物我的统一中不容许我意识到自己眼睛 颈项等的筋肉运动或是呼吸的变
由于直觉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构建意象使无形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东西所以当这种能力用于审美观照的时候能使欣赏者依据所看到的事物的形象快速地在心中建构出关于事物的审美意象三审美感受与内模仿移情1审美感受与内模仿2审美感受与移情返回首页1内模仿
第六章 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
一、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 二、审美感受与心理距离 三、审美感受与直觉 四、审美感受与内模仿、移情 审美感受与内模仿、
返回首页
关于直觉的含义
• 可见,克罗齐的“直觉”与我们通常所 可见,克罗齐的“直觉” 理解的“ 理解的“不须经过理性分析过程而直接 把握事物的本质的一种认识能力” 把握事物的本质的一种认识能力”是完 全不同的。 全不同的。 • 柏格森对直觉的也仍然带有克罗齐的无 概念、无功利的色彩,他说: 概念、无功利的色彩,他说:直觉是最 高的认识, 高的认识,是对由现实的功利目的而来 的概念系统的超越, 的概念系统的超越,破除了把现实简单 化的实用目的, 化的实用目的,清除了把事物作为功利 的象征符号。 的象征符号。
第六章 审美心理
3.审美情感的功能: 情感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情感贯穿于美感形成的全过程。 如果说想象是人们创造美、欣赏美的核心, 情感就是人们创造美、欣赏美的动力。 首先,在美的创造过程中,情感是人们创 作的动力。 其次,在对美的欣赏过程中, 美感的形成也离不开情感。
总之,审美感知是基础、 依托、归宿;审美想象是载体、 纽带;审美理解是规范、制导; 审美情感是动力、中介、效应。 它们互相协调、作用、促成美 感的实现。
3、审美想象的特性: (1)创造性 (2)超前性 (往的审美经验带进当下的审美知 觉中来,或充实、丰富它或削弱抑制它。 (2)它提供把握表象的具体多样性,有牵引 理性把握它的统一性,使审美经验成为一 种由非确定性趋向确定性的领悟。 (3)审美想象受审美欲望、情感的激发和推 动,同时,又为审美欲望、情感提供媒介, 使审美欲望、内在情感得到形式的处理和 剪裁,从而得以清晰、扩展、抒发。
2、审美想象的形式:
1)、知觉想象 指审美想象可以活动在审美 知觉之中,渗入到审美知觉中的想象。它表现 为在直接把握对象形式结构的活动中展开联想, 或是充实、扩展知觉经验,或是赋予知觉经验 以新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牵动主体情感的外 移。 2)、再造想象 指审美想象可以活动在记忆 表象之中,渗秀入记忆表象中的想象。 3)、创造想象 审美想象还可以活动在创造 表象之中,对表象进行改造制作。
3、审美理解的功能: 1)、升华感知:审美理解渗入、融于感知之中, 使感性升华,转变为超感性的直觉,从而使审 美能把握和感悟对象形式结构深含的意味 2)、规范想象:审美理解渗入理象之中,从而 规范想象的任意自由性,给予它以统一、规律、 秩序。 3)、调节情感:审美理解融解情感,给予情感 以理性的谐调、制导,使情感从盲目欲望中走 向有一定意向的情感。情感经过理性的“剪裁” 和净化,才成为审美情感。
审美心理
5、3动作行为 、 动作行为
动作行为是指肌肉运动所产生的行为。 动作行为是指肌肉运动所产生的行为。人的身体 运动、 运动、眼球运动等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是 审美反应研究中另一种非直接的测量。 审美反应研究中另一种非直接的测量。
5、4 生理心理测量 、
生理心理测量是基于情绪的生理表征的, 生理心理测量是基于情绪的生理表征的,是典型 的在行为主义审美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测量技 生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理论。 术。生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理论。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生理来表征心理,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生理来表征心理,采用先进的 生理仪器获得前所未有的生理测量, 生理仪器获得前所未有的生理测量,并将这些测 量与心理过程密切联系起来。 量与心理过程密切联系起来。
4、审美反应 、
审美反应是指人对外在刺激和内在记忆的一种 复杂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包含了了情绪因素 情绪因素、 复杂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包含了了情绪因素、 因素, 认知因素、兴趣因素和其他因素 认知因素、兴趣因素和其他因素,也包含着人 对这些因素的意识体验和反射。 对这些因素的意识体验和反射。
4、1 情绪因素 、
4、3兴趣因素 、 兴趣因素
审美反应中的兴趣因素是指由好奇驱力引发的行为。 审美反应中的兴趣因素是指由好奇驱力引发的行为。 兴趣因素也许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心理概念。 兴趣因素也许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心理概念。 求知性唤起了人的好奇动机, 求知性唤起了人的好奇动机,观者的审美反应是在 好奇动机驱动下的一种发现。 好奇动机驱动下的一种发现。 兴趣因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审美反应更具有主动性。 兴趣因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审美反应更具有主动性。
2、审美心理学概述 、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 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 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 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 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 产生和体验中的知、 意的活动过程, 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 倾向规律的学科。 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审美心理的因素
由菊梅想到君子的不畏谗言;由竹子 想到君子谦虚但不随俗的情操;由兰 想到君子贫贱不移的洁行。
(六)审美领悟
美感作为具有社会性意义的精神活动,其中必然有理解。许 多作品给人以人生的启迪,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理解因素。 但美感中的理解,不同于日常的理解。它不是抽象的逻辑思 维,而是一种理化为情,情融于理。钱钟书曾说“理之在诗, 如水中盐,蜜中花,无痕无味,体匿性存”。理是美感融汇 到情中的,欣赏者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而是通过感性感悟、 经由动情的途径获得的。
月色更添春色好, 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 贾至 《别裴九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四)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欣赏活动中,由一种感官的变化而引起 其它感官的变化。它们彼此间还有协作、相互的影响和沟通。 通感产生的原因有:
1、 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感官出发,而是从
3、审美反思:在审美回味的过程中,会有抽象思维的渗入, 会对此前的审美感兴、审美意象和审美判断进行反思。这种反 思活动有助于强化主体的审美观念和感兴能力。
想象
“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君子”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联想 由“梅兰竹菊”想到
2、想象的基本类型:
A、接近联想:指两个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非常接近,人
们习惯于把二者联系起来,从而一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
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
B、
相似联想:指两个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
人们习惯于把二者联系起来,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C、对
人的整体出发的。
2
为了更好地欣赏美,一种感官往往不够用。
3、
美感有时还要借助于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官扩
大到另一种感官。
【教学课件】第六讲 审美心理
2021/8/17
6
审美心理的早期流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涌现了许多心理学 美学流派,主要有:
①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
②以谷鲁斯为代表的“内模仿说” ③以布洛为代表的“距离说” ④以克罗齐为代表的“直觉说”
2021/8/17
7
一·移情说
什么是“移情作用”?
主要指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不自觉地将无生命、 无感情的事物当作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与此同时, 人自身又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进而和事物发生共鸣。 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 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 “同情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 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
“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②“完形”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
2021/8/17
16
视知觉的“完形”有两大原则: ①简化: 简化的实质就是以尽量少的结构特征,把最复杂的材料
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整体的简化是由表现力的需要决定的。
②张力:张力主要是由位置、色彩、形状、运动、题材等各种因素
精神分析学对审美心理的研究: ①文艺创作心理与性欲升华说 ②文艺创作心理与梦的运作 ③审美心理与无意识
2021/8/17
14
结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采用一种独特的 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 要内容有:无意识论、性本能论、关于梦的理论, 关于文化的理论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分析美 学流派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 本能冲动在人类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和深层动因。 但是,他将人的性本能作为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 则是十分片面。
审美心理包括的内容
审美心理包括的内容审美心理研究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着眼于探究人们对美的感知、评价和行为。
审美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影响着我们的视觉体验和审美情绪。
因此,了解审美心理是很有必要的,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审美实践。
首先,审美心理包括人们对审美刺激的感知。
它探究了个体对微妙的差异,如颜色、质地、深度、空间等的感知细节,以及如何影响审美偏好的知觉体验。
例如,人们可能会对某种颜色有更强的联想性,或是对某种质地有更强的主观感知性。
其次,审美心理也涉及人们对审美刺激的评价和反应。
它旨在探究审美情感的复杂性,比如个体如何评价多种审美刺激的组合,以及如何影响个体的审美偏好的思维过程。
最后,审美心理包括人们的审美行为。
它探究了审美行为的发生机制,比如人们在审美体验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以及其对审美体验的行动策略。
因此,审美心理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学科,它涉及到多种心理学领域,如知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
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美的认识,还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
研究发现,影响审美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比如个性、文化、社会价值观、心理发展和社会背景等。
因此,了解审美心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人类心理,从而改善审美实践。
在实际应用中,审美心理有助于设计和表达。
比如,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艺术创作,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观众的审美需求。
此外,审美心理也有助于提升护理实践,比如在护理实践中加强审美元素,以便更好地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
审美心理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讲,探索了人类美的本质,因而它是一个有趣且深入的学科。
它对我们识别审美经验和表达审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也可以在艺术创作、护理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深入了解审美心理,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认知,还可以改善我们的审美实践。
审美心理过程
第六章审美心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审美心理活动具有依次展开的各个阶段。
次展开的各个阶段。
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始阶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
段、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
在这各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各阶段的整体状态与特征也不同。
与特征也不同。
准备阶段:第一节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美感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 的态度”,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
的态度” 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
康德和布洛都明确提出过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
康德和布洛都明确提出过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
1.审美态度的作用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即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
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
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
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
2.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
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
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
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
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或集中,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或集中,使这一定的对象脱离其他客体分离独立出来,对象脱离其他客体分离独立出来,以保证获得特别清晰的反映。
晰的反映。
3.审美注意的特点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其集中点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
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
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上的渴求。
感上的渴求。
4.审美态度的完全形成当审美注意产生时,当审美注意产生时,一切与审美无关的事物都退居为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
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
论审美心理结构
论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指审美主体内部反映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结构。
构成主体与客体审美关系的中介,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
一般认为由审美心理倾向、审美认知、审美情感构成。
审美心理倾向包括审美需要、审美动机。
首先是审美需要引起审美动机,审美动机推动审与审美动机紧密联系的是审美认知,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
只有在审美感知、理解、想象的基础上,才能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识。
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过程。
人认识客观事物,特别是认识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并不是无动于衷的,常常抱有一定的态度。
这些态度体验,便是情感,对审美对象产生的情感就是审美情感,如同情、崇高、爱慕等情感。
此外,认知因素还包括感官的感知、大脑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等,它们一起构成了审美的认知结构。
情感因素则是人们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情感反应和评价,它是审美的动力结构。
总之,审美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多种心理因素和过程相互作用构成。
这些因素和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评价。
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心理距离说布洛认为审美活动应在心理上与审美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的一种审美观点。
这种概念通常在艺术上指“空间距离”——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
而美学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灵魂与肉体的区分是两个领域区分的延伸:正如世界有可见与不可见两种,人也有可见与不可见两部分。
可见的人是人的形体,不可见的人是寓存于人的形体之中的“内在的人”。
柏拉图的这种区分含有后来被称作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即灵魂和身体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
,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
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
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
因此,柏拉图认为,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
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移情说是审美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产生、发展于德国,对于审美态度有一定说明作用。
但是,它只是着重于对意识产生人化作用的现象描述,未能揭示出审美中移情现象的实证心理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
弗洛伊德认为,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
性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
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
审美心理_精品文档
五、动人以情
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动人以情。 人不由自主产生惊异之感,敬佩之情。
惊讶≠ 感 动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审美心理是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 感知、理解、想像等功能的相互交 织、共同作用、彼此促进而形成的 情感反应。
• 想象与情感的关系: • (1)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 • (2)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
一、美的形象刺激
审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的直接表现即感 官刺激。审美刺激须是美的形象刺激, 同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生理上的快感 情感上、精神上的愉悦
二、审美感知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 对审美感觉作了经典性论述:“即感受音 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审美知觉表面上是迅速直接完成的,实质 在背后潜隐着审美主体全部的生活和知识 积累,包含着他的信仰、偏见、记忆、好 恶,所受的教育,这里掺和了想象、情感 和领悟。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和引 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一个丰富的外部 世界与深邃的内心世界的统一体。
来获得改变或夸大。
审美活动四种要素
审美活动是一个整体的动力结构综合地发挥作用 审美的感知因素是审美经验的出发点,领悟(审 美直觉) 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 象为它添加了翅膀。当这四种要素在内心依次结 合,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当内 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与组合,与外在的物质结构 达到契合时,内在心灵就会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地 运作,最终构成愉快的审美经验。
通感
• 通感: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 首先,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 是从人的整体出发;
• 其次,为了更好地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 ,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
《审美心理》课件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审美心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和体现,通过个体审美心理的塑造和提升,能够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审美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探讨,到文艺复兴时期对美的研究,再到现代心理学对审美心理的深入剖析。
历史回顾
随着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想象的分类
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现实性的不同,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想象的概念
创造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通过独特的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产生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的过程。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创造可以分为初级创造和高级创造;根据创造目的的不同,创造可以分为实用性创造和自由性创造。
发展趋势
02
审美感知与知觉
感觉
通过感官直接获得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征,如色彩、形状、声音等。
知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大脑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和特征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感知更侧重于感官的直接感受,而知觉则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更高级的认知加工。
感知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认知活动。两者相互依存,共与体验
情感的概念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情感的分类
根据情感的性质,可以将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根据情感的强弱程度,可以将情感分为愉快、不愉快、悲伤、愤怒等。
04
审美想象与创造
VS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视觉传达设计
利用色彩、形状、构图等视觉元素,传达广告信息,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 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和知觉 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高级的感官在感受客观对象时和对象相隔一定的距离。
这样, 容易引起人的精神性的反应, 可以不去盘问效用,可以镇住本能的冲动,而把感觉到的事物悬在心眼里,当作一幅图画来观照,主要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服务,容易引起美感。
另外,视、听感官所能接触对象面广,有比较广阔的感知领域。
一些科学家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审美感知中的各种感官的作用分别是:眼睛占85%,耳朵为10%,其余感官合占5%。
可见眼、耳在审美感知中的重要作用。
与之相适应,审美对象的形象,主要分为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
2、审美感知的特点:1)、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感觉以反映对象的个别属性为特点,这是我们对各种感官作用研究的理论抽象。
在实际感受中,各感官的感觉绝非孤立地进行,人们总是将对象作为整体来知觉的。
西方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们做了种种实验,证明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个别成分而后注意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
他们认为,知觉的完整性取决于人在知觉活动中将杂乱无章的对象改造成一定结构、一定形状的“完形”的能力。
他们强调知觉的整体性特点,反对把知觉看成感觉的总和,反对把整体看成是部分机械相加或凑合,认为部分只有放在整体中来感知才能见出意义。
我们以唐代诗人张继佳作《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里有落月、枫树、渔火、寺庙、船舶等视觉形象,又有乌啼、钟声等听觉形象,还有霜满天的触觉形象。
可见作者是自然而然地整体地感知枫桥夜景,各种感觉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立体的画面,即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
审美知觉作为对事物感性面貌的整体把握,突出地表现着 “统觉” 的作用。
统觉,指的是知觉内容的总和,包涵着人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因而不再限于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
因为有统觉作用,主体就能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兴趣、意志的目的指向性融于眼前对象的知觉之中,使知觉内容不再限于事物感性面貌本身,而融进特定的观念和情绪意义。
当我们面对浑浊的滔滔江水, 如果有人指出这是黄河, 我们情感会骤然发生强烈变化,这信息会唤起我们以往对黄河的知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回顾,并融入当下的江水的知觉中,对眼前江水的崇敬、热爱、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她不是一条普通的河,而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培育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我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把眼下的河流看个够,感受的内容会极大丰富起来,这与未传递给我们黄河的信息之前是截然相反的。
2)、审美感受知的超感性 P1603)、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力。
审美感知将对象作为整体来感知,并不意味着主体毫不选择地能将对象一切属性一览无余。
对象的感性形式是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
当主体专注于一定对象时, 审美感知凭借敏锐的选择能力,能善于捕捉对象在每一瞬间所给予的某些印象,以及对象在运动中的某些精微变化。
我们相信,张继夜泊枫桥时,肯定还有许多东西他不在意,即使感知到了也毫无印象。
凭诗人的敏锐的选择能力,就有诗中富有诗意那些意象。
而元代作家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中,非常突出审美知觉的选择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幅意境相当美的秋郊夕阳图,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
当然,作者当时感受到的绝非尽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之类衰败的东西,这是作者选择的结果。
主体的这种选择能力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4)、审美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审美主体对对象选择性的整体感知过程,始终受情感推动。
马致远的选择与他的期望和这种期望的内在心理结构有关,即与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先在心理结构, 特别是他的由此产生的情感息息相关。
作者感知选择的东西是受“断肠人在天涯”,即出旅人飘泊生活所形成的悲凉情感支配的。
3、审美感知的功能:1)、是审美的门户和基础 P1602)、对形式进行选择或抽象 P1603)、把形式引向情感体验 P161二、审美想象想像是审美感受的枢纽,它能借助情感的推动,把审美感知和理解联结起来。
1、定义: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丰富、完善对象和创造新对象的心理过程。
人们由眼前现实的视听物理表象联系到不在耳目之前的相关生活经验,并进而形成意念性、虚幻的生活意象便是想象。
是审美的第二个阶段——想象阶段。
审美想象是一种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能力。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遵循接近、类似、对比等联想规律,融合理解、情感,对表象进行加工制作,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或制造新的审美形象。
审美知觉提供的形式(表象)虽然已是经过选择、抽象了的,但是要真正构成审美意象还必须经过想象引向理性。
审美想象作为高级的审美能力,始终以表象为前提展开活动,以审美意象的形成为活动目标。
它是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关键因素。
2、审美想象的形式:审美想象包括知觉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知觉想象,指审美想象可以活动在审美知觉之中,渗入到审美知觉中的想象。
它表现为在直接把握对象形式结构的活动中展开联想,或是充实、扩展知觉经验,或是赋予知觉经验以新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牵动主体情感的外移。
如看到阴云密布,联想到黑暗,随之便感到沉闷、抑郁;看到晴空万里,联想到光明,随之而感到舒畅、开朗。
这都是想象渗入知觉与对象的对应活动的产物。
是想象、联想把情感经验移入知觉之中,从而使物理形式变为审美对象。
2)、再造想象,指审美想象可以活动在记忆表象之中,渗秀入记忆表象中的想象。
它的基本趋向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复现原来的知觉印象。
通过复现,原来伴随对象形式的情感地将会或多或少地再现出来,使主体重温一次那早已消失的情感体验。
3)、创造想象,审美想象还可以活动在创造表象之中,对表象进行改造制作,通常称为创造想象。
人通过积极的记忆联想活动,将原有审美表象进行补充,或重新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用以丰富和深化审美对象的内容。
创造性想象常常借助粘合、夸张、变形、浓缩、抽象等不同的手段或方法建立新的表象。
实现创造想象的手段还有许多,如小说中的荒诞与意识流,戏剧中的奇特与梦幻,诗歌中的陌生与朦胧,绘画中的扭曲与律动,音乐中的快速与不和谐音,电影中的夸张与反常等等,大多数都采用无意识非理性的想象,其表象之间的联系是非逻辑性的。
我国传统艺术相当重视创造想象,如中国戏曲中著名的虚拟程式(指空有月,摇浆过河),绘画中非常广泛的时空范围(画花草不问四季更替,画动物不问陆海之别……),舞台上不需灯光明灭可以描绘白天黑夜,等等。
想象的这种自由性和广阔性,使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深刻。
如果说感知的作用是为了进入审美世界的大门,那么,想象就是为进入这个世界插上了翅膀。
3、审美想象的特性: (1)创造性 (2)超前性 (3)超常性4、审美想象的功能:(1)把以往的审美经验带进当下的审美知觉中来,或充实、丰富它或削弱抑制它。
(2)它提供把握表象的具体多样性,有牵引理性把握它的统一性,使审美经验成为一种由非确定性趋向确定性的领悟。
(3)审美想象受审美欲望、情感的激发和推动,同时,又为审美欲望、情感提供媒介,使审美欲望、内在情感得到形式的处理和剪裁,从而得以清晰、扩展、抒发。
三、审美理解1.定义: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中理性能力,审美心理经验中的认识性因素。
2、审美理解的特性: 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和意无穷性和非确定性的特点。
1)、非概念性就是表现为超感性而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的概念。
这是因为审美中的理解,是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理解溶化在想象和情感之中。
所谓“理之于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钱钟书《谈艺录》),也就是说,审美有理解、认识的功能、成份和作用,却找不出它们的痕迹和实体。
它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表象,来表达某种本质性的东西,给人以一种不脱离具体形象的深切感受和体会。
诗人、作家的锻词炼句,都是为了求得形象感染的强烈,而不是为了求得明确的概念。
李白诗:“玉阶生白露,夜夜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后人评论:“无一字言愁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
就是说他没用一个概念性的语言写思妇的哀怨,但却通过白露、秋月、玉阶生露、夜浸罗袜、下帘、望月等富于形象感染力的语言,把思妇写活了,把她的哀愁明确而深沉地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