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六章 审美心里复习题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f707e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9.png)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下列选项中,哪一种是美的基本形态?() A. 喜剧 B. 悲剧C. 优美D. 崇高答案:C2、下列哪一个选项符合“审美心理”的描述?() A. 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活动 B. 是一种感性的体验活动 C. 是一种客观的判断活动D. 是一种主观的联想活动答案:B3、“审美疲劳”是指()。
A. 对美好事物的厌倦和无聊 B. 对美好事物的崇拜和迷恋 C. 对丑恶事物的忽视和厌恶 D. 对丑恶事物的关注和批评答案:A二、简答题4、请简述“美学”的基本含义。
答案:“美学”是一种研究人类审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美的本质、美的形态、审美心理、审美教育等方面。
41、请简述“审美心理”的基本过程。
答案:审美心理过程包括审美准备、审美展开和审美结束三个阶段。
审美准备阶段包括审美需要的产生和审美心理的准备;审美展开阶段包括审美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活动;审美结束阶段包括审美评价和审美反思。
三、论述题6、请论述“悲剧美”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答案:悲剧美是一种通过对人类生命、尊严、价值等方面的歌颂和肯定,展现出人类在面对苦难和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和英勇的精神美。
悲剧美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例如在戏剧中,可以通过对主人公的悲惨遭遇、高尚品德和顽强精神的描绘,展现出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抗争;在音乐中,可以通过对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的运用,创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悲剧美。
四、分析题7、请分析下列画作《蒙娜丽莎》所体现的“美学”原理。
答案:《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它所体现的“美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神秘的微笑,它引发了观众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其次是背景的虚化,突出了蒙娜丽莎的形象,强调了主题;再次是身体比例的微妙调整,使得画面更加和谐;最后是画家对于细节的精湛描绘,例如衣物、头巾、背景等,使得画面充满了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美学原理重点章节课后习题
![美学原理重点章节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3f01a7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2.png)
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学习要点】审美活动经验是美学原理构成的基本内容,简称“审美经验”,它是人类审美关系的重要维度,代表审美活动主体的方面与属性。
本章实际是从审美经验现象入手内在地说明审美活动作为“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并将依据审美本质说明审美经验的根源及其前提条件,继而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分析审美经验的心理要素,介绍若干审美经验心理模式,最后概述审美经验的文化类型与差异。
【重要概念】审美活动经验;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要素;审美积淀;审美经验的普遍性与差异性【回答示例】审美活动经验:审美活动经验是美学原理基本范畴之一,指经人类审美活动的累积在主体方面生成和构建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的整体属性,即马克思所讲的“精神上的具体再现”,简称审美经验,它是包含着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形态在内的一个大系统。
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是指人类审美活动的内化成果,又称为内在的人化自然,它构成审美意识的基础,是审美经验系统中较为稳定的形式。
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不仅需要个体自身长期的实践活动,更需要人类实践的历时性继承、积累和传递影响,是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淀的成果。
如何理解审美经验的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由于审美经验是人类实践劳动经由社会历史积淀而结晶的人化自然的内在成果,所以社会化和历史性所集中代表的超个体特定经验的普遍规定,是审美经验具有普遍性的根源;另一方面,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又会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实践经验及其个体差异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对变化和差异性的特点;审美经验的这种普遍性与历史具体性不可分割地统一于特定审美活动中。
第六章自然美【学习要点】自然美实有两种内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
自然美具有依赖自然事物及其属性、内容相对朦胧宽泛、形态多变、审美过程不可传达等特征。
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宇宙本体模式和天成境界模式是自然审美的四种代表性模式。
天然美即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美范畴,涵盖了自然界、人生社会、艺术等诸多审美领域。
美学原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214b3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7.png)
美学原理试题第一套★单选题:>当艺术形象具有了()时,也就具有了艺术价值。
A、美好的形象B、内在的情感C、独特的思想D、深刻的意义★单选题:>最早的史前壁画是()。
A、拉斯科岩洞壁画B、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C、沧源司岗里崖画D、撒哈拉地区壁画★单选题:>绘画与雕塑相比有更多的()。
A、客观性B、主观性C、寓意性D、写实性★单选题:>在审美创造中,直接决定作品价值的是()。
A、审美联想力B、审美知觉力C、审美理解力D、审美想象力★单选题:>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寓教于乐”思想的是()。
A、贺拉斯B、柏拉图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单选题:>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B、悟C、观D、品★单选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单选题:>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
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单选题:>“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单选题:>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D、人类的审美需要★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单选题:>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单选题:>《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
《美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e8dc5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04.png)
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1. 1750 年, 德国哲学家_鲍姆嘉通_的《_美学》正式出版, 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有_知、_情、_意三个部分。
2.美的理论观念可以概括为_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_、_美不在现象, 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_、_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或美是生活三个范式。
3.美感的发展经历了_不自觉到自觉_、_实用到审美_、_简单到复杂_、_狭窄到广阔_、_粗略肤浅到细致深入_的过程。
4.艺术中的崇高的典型形式有宏伟、规模大、巍峨。
5.艺术类型的两翼是艺术种类与艺术风格。
6.从具体的审美实践来看, 审美活动方式的三种类型为日常式审美、鉴赏式审美和研究式审美三种。
7、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以“艺‘为手段的美育思想体系。
8、梁启超所提出的变革文学的三个口号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9、在现代中国美学的形成过程中以朱光潜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开创了美学史学科的研究。
10、美的一对基本表现形态是崇高和优美。
二、名词解释1.门类美学答: 门类美学是各类艺术美学特征和其他新领域的拓展。
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影视、商品、环境、科技、饮食等美学。
2.摹仿论答: 模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基于理性本质寓于感性现象之中的哲学观点, 即通过描写个别事物来反映普遍性的“可然律或必然率”;基于没是比率匀称这一观点, 也强调了艺术创造的形式规律的重要性, 提出了戏剧创作中的“单一完整”的统一性原则。
3.接受美学答: 狭义地说, 是一种接受者对于“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接受活动, 如果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措辞, 就是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消费”。
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是动态的, 是一个流淌着的过程。
4.创造想象答: 创造想象是对再造想象的突破。
虽然仍需要以以往的知觉经验为基础, 但却是人的创造力的一种发挥, 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显现, 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艺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艺术美)【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7c9d2785022aaea988f0f18.png)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6章艺术美一、名词解释1.艺术美答: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2.意境答:意境是指抒情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审美境界。
即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总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多重视作品的意境创造。
3.直觉说答:“直觉说”,又称“表现说”,是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20世纪初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核心观点是: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
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
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但他强调形象思维在审美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二、简答题1.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艺术美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1)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
形象性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2)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
(3)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2.简述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艺术美特点的观点。
答:(1)基本观点他们从美学的基本问题,即艺术与现实关系出发,提出了自己对艺术美的见解。
(2)影响和意义批判地吸取他们观点中的合理因素,这对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艺术美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完整版)6美学原理试题整理
![(完整版)6美学原理试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d72132dd15abe23492f4ded.png)
2003年4月全国高教自考“美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CA.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B.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C.肯定了美就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D.强调了美的客观实在性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B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3.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DA.外在的自然界B.人所改造的自然界C.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D.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4.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DA.美在形式B.美在关系C.美在生活D.美在距离5.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C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B.维柯《新科学》C.鲍姆亮登《美学》D.黑格尔《美学》6.“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CA.重视科学实验B.注重实证C.哲学思辨D.心理分析7.大自然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直接前提是CA.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B.人类社会初步形成C.人类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D.人类具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8.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CA.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B.审美活动开始走向独立C.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B.摹仿C.巫术D.社会实践10.“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A.席勒B.柏拉图C.亚里土多德D.尼采11.孕育意象所需要的“虚静”并不排除或超越D A.功利B.逻辑C.日常自我D.自由12.提出“神思"的理论家是CA.司马迁B.司空图C.刘勰D.严羽13.美感开始于CA.异性的吸引B.游戏的冲动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D.祭招的崇拜14.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BA.没有起点B.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C.既无起点,也无终点D.有起点,也有终点15.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B A.感官B.审美能力C.想象D.灵性16.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BA.艺术的起源B.艺术的功能C.艺术的本质D.艺术的内容17.在各种艺术意象中,最具有自然天成特点的是B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18.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在于D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19.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CA.精神产品B.物质产品C.人工制品D.自然物20.下列艺术观中,不是由现代美学家提出的学说是DA.集体无意识说B.有意味的形式说C.符号说D.娱乐说21.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CA.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B.由“审美王国”进入“必然王国"C.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D.由“自由王国”进入“审美王国"22.下列不属于美育特点的是DA.感性B.感染性C.愉悦性D.规范性23.“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BA.王国维B.蔡元培C.李大钊D.李泽厚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AA.突然荣耀说B.预期失望说C.生命的机械化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BA.优美B.祟高C.悲剧D.喜剧26.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d523d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5.png)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什么?A. 艺术作品B. 自然景观C. 人类审美活动D. 社会文化现象答案:C2. 美学中的“美”通常指的是什么?A. 客观存在的美B. 主观感受的美C. 社会公认的美D. 艺术创造的美答案:B3.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审美无利害”的观点?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C4. 形式美学认为美主要存在于哪里?A. 内容B. 形式C. 情感D. 思想答案:B5. 以下哪部作品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代表作?A. 《美学》B. 《艺术哲学》C. 《美的历程》D. 《审美教育论》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审美经验的特点。
答案: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情感性和非功利性。
它是一种直接感受美的过程,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
2. 解释“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区别。
答案:形式美主要关注作品的外在形态、结构和色彩等,强调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
内容美则侧重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等内在要素,强调审美对象的深层意义。
三、论述题1. 论述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
答案: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判断理论,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无利害关系的纯粹判断,它基于主观感受而非客观标准。
康德区分了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美、崇高、幽默和滑稽,并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愉悦。
2. 论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答案: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认为艺术是精神的表现形式,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将艺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艺术的最高形式是浪漫艺术,它体现了绝对精神的自由。
四、案例分析题1. 分析《蒙娜丽莎》的美学价值。
答案:《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表作,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精湛的绘画技巧、神秘的微笑以及深邃的眼神。
这幅画展现了人物的内在情感和精神世界,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典范。
五、综合应用题1. 如何理解“审美是一种文化活动”?答案:审美是一种文化活动,因为它不仅涉及个人的审美体验,还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美学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a3b810b52acfc789ebc971.png)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感性认识B.审美意识C.审美关系D.知、情、意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
A.1725年B.1735年C.1740年D.1750年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
A.认识关系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D.实用关系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
A.主要方法B.具体方法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B.美的规律的问题C.美感问题D.美的本质问题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
A.自然美与艺术美B.艺术美与自然美C.自然美与艺术美D.艺术美与现实美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
"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
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快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
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A.以模仿动物为美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daff3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0.png)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
A. 艺术创作B. 自然美C. 社会美D. 艺术与审美活动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A. 哲学分析B. 历史研究C. 心理分析D. 化学分析答案:D3. 美学中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
A. 形式决定内容B. 内容决定形式C. 形式与内容相互独立D. 形式与内容相互依存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美学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
A. 艺术B. 文学C. 音乐D. 电影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是美学研究的重要流派?()A. 形式主义B. 实用主义C. 表现主义D. 符号学答案:ABCD三、判断题1. 美学的研究仅限于艺术领域。
()答案:错误2. 美学研究不涉及审美心理学。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
答案:美学与艺术学关系密切,美学研究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而艺术学则专注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及其历史和理论。
两者相互影响,美学为艺术学提供理论基础,艺术学则为美学提供实践案例。
2. 描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答案:审美经验通常具有直观性、情感性和主观性三个基本特征。
直观性指审美经验不依赖于逻辑推理,而是直接感受;情感性指审美经验伴随着情感反应;主观性则指审美经验受个人偏好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
五、论述题1. 论述审美距离的概念及其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
答案:审美距离是指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心理和情感距离。
它允许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保持一定的客观性,从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审美距离有助于观众避免过度的情感投入,从而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和意义,促进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哲学:美学原理考试资料(题库版)
![哲学:美学原理考试资料(题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6a9c730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e.png)
哲学:美学原理考试资料(题库版)1、问答题如何理解艺术美的审美性?正确答案:艺术的审美性:①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
②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
2、填空题美学是研究()、()、()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江南博哥)学。
正确答案:美;美感;审美活动3、判断题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赞成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正确答案:错4、问答题论艺术品的鉴赏过程?(结合实际说明)正确答案:艺术品的鉴赏分为三个阶段,即观、品、悟。
1.⑴观。
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接受者开始接触艺术品,首先是初步了解艺术符号的意义,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
直观地感受到美。
2.⑵品。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
3.⑶悟。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使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5、判断题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
正确答案:对6、判断题艺术美和自然美都是由心灵产生的。
正确答案:对7、填空题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绘画艺术可以分为()、()、()、水彩画、水粉画等。
正确答案:中国画;油画;版画8、问答题优美的本质?论优美的特征:正确答案: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
9、单选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A.黑格尔B.马克思C.亚里士多德D.卢梭正确答案:B10、判断题宗白华认为:艺术家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渗透。
正确答案:对11、单选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A.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来生产C.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D.把主体情感投射到对象上面正确答案:C12、问答题丑的历史发展阶段正确答案:①原始时代。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六章)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918f766ad0d233d4b14e69fb.png)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六章)第六章艺术论(二)艺术的存在方式:(1)艺术首先存在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2)艺术只能存在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3)艺术存在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狱卒提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并非一种客不雅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自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长的一种总和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
另一方面,意象有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以说呢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1)他律性(2)形式符号性(3)开放性为什么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得生成?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之中,艺术活动的开端有意象的产生为标记,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艺术家的“人心之动”就是意象的创造和生成意象的孕育过程(1)艺术意象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不雅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2)作为艺术创造开端的意象的孕育,必然是遗嘱客体的相遇开始的(3)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与世界相遇,在特定条件下,会装出火花,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意象的产生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合物化的表达,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是艺术品最终的以产生。
(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重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成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意象的从无到有,还是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得到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3)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华语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成能实现的(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本色上是一种生产在古希腊,“艺术”一词是包罗工艺性制作的涵义的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示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题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ef04a551ed9ad51f01df2ff.png)
D、审美的个性
37、 《 论语》中记载: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在审美结构中要素中指的
C、情感 二、 、 填空:
D、理解
1、美学史上第一部以“美学”命名的美学专著的作者是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 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关于审美发生的起源,席勒是“ 4、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是 高。 5、在中国艺术中把“ 标志。 6、关于美育蔡元培曾提出 的主张。 7、后现代主义文化有许多重要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消解和“ 8、悲剧性最集中的体现是在 领域。 9、 审美心理结构中基本的心理要素有 、 想象、 10、“移情说”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 的代表著作有《论移情作用》。 11、在社会生活里,崇高的本质在于人 突。 和 ” 、 “ ”说的代表人物。 的崇高,二是
电大《美学原理》考试复习题
一选择: 1“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 A.观众是真正的艺术家 C.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创造 2、美是:( A、一种自然现象 ) B、一种社会现象 C、一种个人现象 D、人类现象 ) ) B.审美活动无标准可言 D.作家的创造不及观众的创造
3、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 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毛泽东 D、亚里斯多德 4、本质特征是和谐的审美范畴是( ) D.崇高 A.优美 B.悲剧性 C.喜剧性 5、作为美学正式宣告成立的著作是( ) A.《美学》 B.《美学原理》
性化
21、崇高的核心在于 ( ) )的体验。 A.和谐 B.抗争 C.冲突 D.奋斗 22、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 A.激动 B.认知 C.态度 D.意识 ) D. 游戏 23 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一种( A.虚幻 B.虚构 24 C. 娱乐 、艺术美较之现实美是( A. 更为高级的美的形态 C.更为通俗的美的形态 25、摹仿说最早是( A.王维 B.柏拉图 ) B.更为一般的美的形态 D. 更为抽象的美的形态 )提出来的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利特
美学原理的考试题目及答案
![美学原理的考试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c4065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d.png)
美学原理的考试题目及答案考试题目: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艺术创作技巧B. 艺术欣赏方法C. 美的规律和审美经验D. 艺术史2.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黑格尔3. 审美经验通常包含哪些要素?A. 感知、情感、想象B. 知识、理解、记忆C. 判断、推理、评价D. 观察、分析、综合4. 以下哪项不是审美活动中常见的心理现象?A. 移情B. 联想C. 抽象思维D. 情感共鸣5. 形式美学认为美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哪些方面?A. 主题和内容B. 形式和结构C. 功能和目的D. 材料和工艺6. 康德在其美学理论中提出了哪些基本概念?A. 审美判断、审美经验、审美趣味B. 审美判断、审美趣味、审美标准C. 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分类D. 审美经验、审美标准、审美价值7. 以下哪项不是审美价值的特点?A. 主观性B. 相对性C. 客观性D. 多样性8.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提高审美能力B. 培养艺术技能C. 学习艺术史知识D. 掌握艺术创作技巧9. 以下哪位艺术家不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A. 莫奈B. 梵高C. 雷诺阿D. 达利10. 现代美学中的“接受美学”强调了什么?A. 艺术作品的客观性B. 观众的主观性C.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D. 艺术作品的永恒价值答案:1. C2. D3. A4. C5. B6. A7. C8. A9. D10. 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审美经验的三个基本阶段。
答:审美经验通常包括三个基本阶段:感知阶段,情感阶段和理解阶段。
感知阶段是审美经验的起点,观者通过感官接触艺术作品;情感阶段是观者对艺术作品产生情感反应的阶段;理解阶段则是观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2. 描述一下形式美学和内容美学的主要区别。
答:形式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认为美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上,如比例、平衡、节奏等。
2023年美学考试复习(重点)题库(含答案)
![2023年美学考试复习(重点)题库(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20af1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f.png)
2023年美学考试复习(重点)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1.近代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A、王国维B、蔡元培C、鲁迅D、梁启超参考答案:B2.喜剧的载体是()A、乐B、笑C、哭D、真参考答案:B3.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
()A、模仿说B、表现说C、符号学D、再现说参考答案:B4.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A、尧时期B、舜时期C、禹时期D、五帝时期参考答案:B5.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A、苏轼B、梅尧臣C、黄庭坚D、米芾参考答案:B6.审美感知总是以()的形式把握对象的。
A、总体感知B、完形C、感受D、选择参考答案:B7.“寓教于乐”是()提出的。
A、斯宾塞B、尼采C、贺拉斯D、海德格尔参考答案:C8.将审美经验明确地归结为情感活动。
()A、夏夫兹博里B、休谟C、荷加斯D、哈奇生参考答案:B9.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才能自动展现出来。
A、静观体验B、动态体验C、坐禅体验D、顿悟体验参考答案:A10.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人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贺拉斯参考答案:B11.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A、审美经验B、审美活动C、审美形态D、审美感受参考答案:B12.抹煞了艺术家个性的理论是()A、模仿说B、表现说C、集体无意识说D、游戏说参考答案:C13.在意象的主要类型中,兴象的基本特征是()A、浑成B、逼真C、人造D、天然参考答案:D14.认为美育“即情育”的是()A、王国维B、蔡元培C、梁启超D、鲁迅参考答案:A15.“移情说”是()提出来的?A、本拉斯B、里普斯C、阿恩海姆D、尼采参考答案:B16.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A、人文学科B、哲学学科C、社会科学D、自然科学参考答案:B17.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A、巫术礼仪的诞生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C、画笔与画纸的出现D、人类对审美的渴望参考答案:B18.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A、理想活动B、现实活动C、理性活动D、非理性活动参考答案:D19.在审美经验中,()是一个核心因素。
审美心理学测试题库及答案
![审美心理学测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879b4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4.png)
审美心理学测试题库及答案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审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审美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们对于美的感知、评价和喜好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提供一份审美心理学的测试题库,并为每道题提供答案解析,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审美心理。
二、测试题库1. 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表现的能力,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A. 审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B. 审美能力可能通过教育和培养得到提高C. 审美能力会因为环境和文化差异而产生差异D. 审美能力与感官的敏感度和认知能力相关2. 关于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A. 实验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B. 观察法可通过观察被试者的审美反应来进行研究C. 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大众对于美的评价标准的差异D. 脑电图可以揭示个体对于不同美感刺激的神经反应3. 下列哪种颜色组合被认为是相容且具有美感的?A. 红色和绿色B. 黄色和蓝色C. 紫色和橙色D. 蓝色和橙色4. 在审美心理学中,美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个体主观喜好B. 对称性和平衡性C. 纹理和色彩D. 所代表的情感5. 以下哪种音乐节奏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美妙的?A. 缓慢、平稳B. 快速、激昂C. 均匀、律动D. 不规则、混乱三、答案解析1. A. 审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此选项不正确,审美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和教育得到提高的。
2. C. 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大众对于美的评价标准的差异此选项不正确,问卷调查可以了解个体对于美的评价标准的差异,而不仅限于大众。
3. C. 紫色和橙色在色彩学中,紫色和橙色是互补色,它们的组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被认为是相容且具有美感的颜色组合之一。
4. 美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 A. 个体主观喜好:每个人的审美喜好不同,对于美的评价有个体差异。
- B. 对称性和平衡性:对称和平衡的图象或物体往往被认为更美。
- C. 纹理和色彩:纹理的丰富和色彩的搭配都会影响美的评价。
美学原理考试题带答案
![美学原理考试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ea9b36ddccda38366baf25.png)
1.在18世纪的欧洲,美学学科在唯理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得以建立。
2.鲍姆加通在1750年被称作“美学之父”3.19世纪中叶前期,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近代中国美学建设的代表人物有王国维、蔡元培。
5.审美经验美学研究的对象从以美的本质问题为重心,转变到以审美经验为重心,这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一大转折。
6.审美活动(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美育)。
审美范畴(崇高悲剧喜剧优美丑)7.美学是一门人文、理论、相邻的学科8.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可称之为“交叉”关系9美学: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理论自觉形态,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理论学科。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10.美学学习的方法特性:美学学习与研究首先具有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过程。
其次,美学学习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
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意味”“情境”“气象”等一系列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11.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是美学思想史上首次专题讨论审美本质的文献对“美本身”的提问和寻找,就是对审美本质的追寻12.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于劳动。
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从而有“ 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与意识中“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两种直观自身的形态。
这一区分对于美学极为重要,它提供了艺术哲学传统视野之外的现实审美视念,以及现实审美与艺木审美相互关系理解的基本框架13.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的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国开(电大)《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下载可编辑)
![国开(电大)《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下载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45e5d78f33d4b14e852468cf.png)
国开(电大)《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
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
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
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
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②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
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审美心里一.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现当代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审美心理结构中包含着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
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所谓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和称为感知。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
所谓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在审美心理中,既有再造性想象,也有创造性想象。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把从感觉、知觉所得到的关于对象的完整表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的活动再造出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
身后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多,想象的翅膀也就越丰满,所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越强烈。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情感在审美心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审美心理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
那么,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以情感作为中介所形成的有机统一。
理解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美的事物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本质和深刻的意蕴。
审美心理的理解因素主要包括:首先,对于审美对象的认识内容,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其次,对于审美对象形式的认识,也不能脱离理解因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审美对象内在意蕴和意味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性因素。
二.移情说与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自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近百年时间里,“移情说”美学在西方许多国家具有很大影响力。
移情说的先驱是德国美学家费希尔(1807-1887)和他的儿子,他们有关审美中移情作用的论述,为后来的“移情说”开了先河。
一般认为,移情说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1851-1914),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论移情作用》、《再论移情作用》等。
立普斯的移情说成为早期西方审美心理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移情说的功绩在于对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什么是移情作用呢?就是指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不自觉地将无生命、无情感的事物当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与此同时,人自身又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进而和事物发生共鸣。
立普斯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美学的,他重点研究了审美欣赏心理,他认为审美欣赏实证上就是一个移情过程。
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也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感”。
只有这时,审美客体才在审美主体心目中成为审美对象。
由物我分离、物我对立的状况升华为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审美的境界。
移情说对于移情作用做了细致研究,特别是立普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了人在观赏几何形体时产生的心理错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这是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移情说又是一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它把这种美感中的移情现象从认识论范围扩大到本体论范围,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无所谓美丑,一切都只是人的主观移情的结果,他们看不到人类实践活动是移情作用的基础,反而认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都不过是“我”的移情的结果,这就成为地地道道的主观唯心主义了。
三.距离说与审美心理原籍瑞士、后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布洛(1880-1934)在《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心理距离说”,在各国美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必须抛开实用目的与功利需要,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由实用的变为欣赏的,由功利的变为审美的,才能够真正获得审美感受。
布洛的“距离说”是从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与黑格尔关于审美要保持自由欣赏态度发展而来,其核心是强调了审美活动必须摒弃实用功利目的,用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来讲,就是“虚静”。
布洛进一步指出,在审美活动中,这种“心理距离”必须适中,距离过远或距离过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美感。
所谓距离太远,是指一种实用功利的态度或科学认知的态度,根本就没有进入审美的心境,没有建立审美的态度。
所谓“距离太近”,是指审美活动与艺术欣赏固然需要共鸣和移情,但是,心理距离也不能太近甚至于消失,如果完全把剧中的故事当作生活的真实,甚至把剧中的人物当作生活中的自我,那也同样不可能得到美感。
布洛的“距离说”指出了审美心理的一些重要规律,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受到广泛的重视,而且至今仍有较大影响。
但是,布洛的“距离说”完全否定审美主客体是在人类漫长实践活动中才最终形成的这一历史进程,过分夸大了心理距离在美感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免以偏概全,把复杂的问题过分简单化了。
尤其是布洛将美与美感混淆起来,把美单纯归结为主观心理的产物,使他最终落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之中。
四.精神分析学中的“无意识”理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1856-1936年)于1895年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堪称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不但在现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现代西方人文科学和其他学科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无意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核心,也是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最大的贡献,这一贡献为心理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揭示了人的意识深处潜藏的无意识,打开了对人类自身研究的新思路。
同时,这一发现不仅对世界各国的文学、戏剧、电影、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提供了创作的主题和题材,而且为西方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文艺创作心理的研究和审美欣赏心理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活动作为人的性欲的升华与转移,从根本上说是在无意识领域中被压抑的本能获得了释放。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与白日梦幻者和精神病患者有某些相似之处,因为他们都是一些幻想过于丰富、过于强烈的人。
艺术实质上与白日梦一样,同样是人们的精神避难所,在这里可以使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在想象的王国中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
从审美心理研究来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开拓了一种心理学文艺学的研究方法,从创作主体、鉴赏主体的心理结构心理需要来进行研究,拓宽了文艺研究的空间。
其次,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和研究,对审美心理的深层研究提供了某些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手段。
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弊病也十分明显。
尤其是弗洛伊德只讲人的生物性,不讲人的社会性;只讲人的无意识,不讲人的意识;只讲人的生物本能,不讲人的社会存在,特别是将人的性本能作为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十分荒谬的。
五.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审美心理研究的启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近年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西方学术界有时也被称为现象学的心理学,在欧美发达国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关注人类审美心理与审美需要,因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斯洛(1908-1970)。
马斯洛先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潜能和价值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重要理论,奠定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之父”。
此外,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和著名西方当代哲学家弗罗姆等人,也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做出了较大贡献。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关于人的七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由下而上依次是:第一层,“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或生理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第二层,“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避免危险等,引申涵义还包括社会安定、生活保障等;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人渴望在家庭、亲戚、朋友、单位、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在给予他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中享受温暖;第四层,“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尊敬,胜任工作、事业有成,从而得到肯定的评价和赞扬等等;第五层,“认知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求知、探索、认识和理解等,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内在动机,认知和好奇心分不开,人的认知天性推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第六层,“审美需要”,包括对于对称、均衡、秩序、完美等形式美的追求等。
马斯洛是第一位把审美需要当作人的基本需要的心理学家;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人特有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它是金字塔的顶尖,是人的所有基本需求中最高的目标,也是完满人性的体现。
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各种需要的满足。
马斯洛认为,各种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人,将会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
人的潜能和价值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从生物进化论和比较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潜能就是人的内在价值。
潜能得到发挥,也就是价值得到实现。
?“自我实现”与“高峰体验”: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追求目标,究竟什么是“自我实现”呢?马斯洛认为:“它强调‘完满的人性’,强调以生物学为依据的人的本性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完满的人性”主要指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这些潜能的充分发挥就被称为“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能够做到“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的一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着坚强的信念和决心,都有着积极的创造性,对很多领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很少失望、焦虑、恐惧、悲观的情绪,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并获得创造的乐趣,同时在创造性工作中全面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更全面地享受生活,自然地发挥着全部生理、心理功能,他们的行为动机来自于发展潜力与实现潜能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自我实现”的重要特征便是“高峰体验”。
什么是“高峰体验”呢?马斯洛概括性地指出,高峰体验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时的一种体验,人在这种体验中会感到欣喜若狂、销魂落魄、如醉如痴,它是人的存在最完美、最和谐、最幸福的一种境界。
高峰体验的时刻,人有一种反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极度欢乐,人的心胸仿佛豁然开朗,体味到宇宙、人生的无穷奥妙,仿佛进入了天堂,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达到了一种尽善尽美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