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美学
审美美学名词解释
审美美学名词解释审美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对美的评价的学科。
以下针对审美美学常见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1. 审美:是指人们通过感官与心理的作用,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审美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体验美感和价值感的主观体验过程。
2. 美:是指具有审美价值、令人愉悦的事物或形态。
美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既有客观存在的形态属性,也有人们主观的情感体验。
3. 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美的本质以及美的表现方式的学科。
美学包括对艺术、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美的问题的研究。
4. 客观美:是指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美,具有普遍性和共性。
客观美不同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它是通过客观事物的形态、结构或其表现方式来体现的。
5. 主观美:是指个体的主观情感感受,是审美主体根据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认知过程所产生的主观感受。
6. 唯美主义:是一种审美观点,认为艺术的目标是追求纯粹的美,并将美视作至高无上的价值。
唯美主义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与感觉之美。
7. 实用主义:是一种审美观点,认为艺术的目标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强调艺术作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8. 客观艺术:是指追求客观真实和客观美的艺术形式。
客观艺术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形态、结构或者表现方式来追求审美的目标。
9. 主观艺术:是指追求主观情感和主观美的艺术形式。
主观艺术通过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和个人经验来表达审美的目标。
10.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创作过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艺术创作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
11. 美感教育:是通过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
12. 审美标准:是评价美的标准和规则,不同的审美标准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个人经验。
13. 审美价值:是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观或其他事物美的评价。
审美价值是一种主观评判,它基于个体的感知、情感和个人经验。
总之,审美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其中涉及到了审美、美学、客观美、主观美、艺术创作等概念,通过研究这些名词可以深入了解审美美学的相关内容。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课件)
唐代画家阎立本有一次看见一幅张僧繇的壁画,初见时觉得 不过如此,便随口说道:“一定是徒有虚名而已。”过了些日 子阎立本又去看了看,这次他评价张僧繇的画是近代佳作。后 来,阎立本再次去看了看那幅画,感叹道:“果然没有浪得虚 名。”于是,他坐卧在画前仔细揣摩,竟然在画旁留宿了十余 日不忍离去。(刘餗《隋唐嘉话》)
2、审美体验 体验是整个审美心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审美感受的主体化,内 在化和理性化。 审美体验必须以感受为基础,必须用感受来实现,但它所感受的, 并不是对象的纯粹存在的属性,而是对象所蕴含或体现人的内容和 人的生命活动。 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都属于直觉性认识,但两者又有所区别。审 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体验则是对对象意 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 体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审美中的体验,从本体论上讲就是 情感活动本身,而从认识论意义讲,则是对情感生活的自我意识。
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动,响亮。 ——老舍
2、审美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 反映。 审美知觉具有的特殊性:选择、建构、完形。 审美知觉之所以是一种积极的建构或完形,人类经验在主体心目中 积淀的种种情感模式(图式)起着重要作用。
3、审美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审美想象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自由性 , 二是表象运动与情 感活动互为动力,互为因果。
张爱玲: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 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 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 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 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第二节
审美心理过程
人类审美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时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1
4、审美态度得完全形成
当审美注意产生时,一切与审美无关得事物都退居为背 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
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得得骚扰,把客体变成自己观照得 对象。
第二节 初始阶段:审美感受得获得
真正得审美活动就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得。当人 们得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紧接着便就是对对 象得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
1、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
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得对象属性,审 美感觉活动中得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所获得得心理 快感也更为全面。
所谓通感,就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得感 觉得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
由审美知觉得特点所决定,一些在认识和科学活 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得特殊得知觉,如“错觉”、 “幻觉”等等也属于审美知觉。
错觉就是一种对对象得不正确得、歪曲得知觉。
幻觉就是一种与外界物象并无直接关系,但对于幻觉产 生者却具有客观真实性得知觉。
3、审美感知得过程
审美感知过程就就是运用审美感觉与知觉对审美客体形 成知觉完形,建构起一个心灵中得审美对象得过程。
作为这种“接受”得心理反应,主要就是一种感性得愉 快,形象地说,就就是“悦耳悦目”。
5、审美感知中得审美对象
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主体建构起一个新得审美对 象,她与实存客体相似而又不相同。
知觉完型:加工、转换、构建
加工:去掉与审美无益得因素,主体按内在得审美图式加工。 转换:如听觉向视觉得转换。 构建:审美知觉特别就是幻觉得创造。
1、审美超越得涵义
审美超越有广义狭义之分。
《美学原理》之审美心理教学课件
•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 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 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 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 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 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 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 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 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 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 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 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 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 《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 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正没个开交,忽觉背 上击了一下,及回头看时,原来是……
•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 都一晓。”——魏晋乐府《读曲歌》
• (3)在场性:感受者全部感官完全投入 到对象中去,与对象融为一体,极度专注。
• 传统的“静观”:指有意识地以心理距离 和感官距离来平静地欣赏对象。审美时身 体过于密切地投入,会损害审美愉悦。它 强调主客、身心、内外、远近之别。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 求之。” ——《关雎》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 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 人。” ——《桃夭》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一、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当人们对某一对象产生美感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或愉快的情感,这就是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审美活动的动力源泉和内容载体。
审美情感的产生主要受到个体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以及审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审美评价,从而影响是否产生审美价值的认可。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情感,可以丰富个体的审美体验和享受。
二、审美认知审美认知是指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对审美对象进行认知、分析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人们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对其美感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形成审美的认知结构。
审美认知是影响审美评价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个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和理解水平,也是个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艺术欣赏的认知基础。
审美认知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使个体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有助于提升审美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认知能力,可以增强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丰富审美体验和享受。
三、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审美情感和认知在审美活动中是密切相关的,并且相互影响。
审美情感和认知之间存在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美感的体验和情感的享受,而审美情感的产生和体验也需要审美认知的支持和指导。
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促进了审美活动的进行和完善,对培养和加强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美学价值观的影响美学价值观是个体对美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观念体系。
美学价值观对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是塑造个体审美品味和观念的重要依据。
美学价值观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个体对美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ABCD
情感与想象
研究情感和想象在审美体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 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创造性想象。
审美判断与创造
探讨审美判断的标准和依据,以及如何激发观众 的审美创造力。
应用的实际意义
提高审美素养
通过应用美学理论,帮助观众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跨文化的美学研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共 同理解和欣赏。
而忽略其他刺激。
理解性
感知过程中,人们会根 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 理解和解释所感知的事
物。
情感性
感知过程伴随着情感反 应,情感会影响人们对
事物的感知和评价。
感知的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原理
感知的恒常性
人们会根据事物的整体特征来感知事物,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人们对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的 感知具有一定的恒常性,不会因为观察角 度或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大的变化。
02 感知阶段
感知的种类
01
02
03
感觉
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感觉 印象,如视觉、听觉、触 觉等。
知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 整体属性的认识。
无意识感知
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事物的 感知,如潜意识中的记忆 和情感。
感知的特性
直观性
感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产生直接的经验。
选择性
人们在感知过程中会选 择性地注意某些刺激,
评价阶段
个体根据认知和理解,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和评价。
表达阶段
个体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将评价结果表达 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评价的心理学原理
认知失调理论
个体在面对与已有信念或行为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失调, 从而调整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以恢复平衡。
美学观念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影响
美学观念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影响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审美的原则、规律以及美的本质。
其探索的对象包括美的概念、美的价值和美的表现形式等。
美学观念对人类审美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类对美的追求、审美标准和美的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美学观念塑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一直追求美的体验和享受。
美学观念使人们认识到美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赏心悦目,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美学标准,不断挑战现有的审美观念,以获得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其次,美学观念对人类的审美标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美学观念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对事物的审美评判,还可以塑造人们的审美品味和观念。
人们通过美的理念和美学研究,形成了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这使得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设计等方面具有共同的审美标准。
例如,在古希腊时期,对称、和谐和比例成为了美的重要标准,在建筑、雕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样地,在现代,人们对于色彩、形状、结构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此外,美学观念带动了人类的美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美学观念则为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指导和启示。
美学观念让人们意识到,美不仅仅是一个表面上的形式,更深层次地与内涵、意义和情感联系在一起。
艺术家、设计师等通过美学观念的启发,在他们的作品中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作品反过来又影响着观众和受众的审美体验,营造出一种艺术性和美感的氛围。
美学观念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人们的审美感知和体验过程中。
审美感知是一种主动的、关注细节的心理活动。
美学观念能够提升人们对美的感知敏锐度,使他们更加关注内外在之美,从而提高审美体验的质量和深度。
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反过来又强化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珍惜。
美学观念使得人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美,从而丰富了生活的内涵和情感色彩。
美学与审美体验的心理学
美学与审美体验的心理学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
审美体验则是美学的实践部分,是指个体在欣赏艺术、自然景观或其他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探讨美学与审美体验的心理学基础,旨在深入了解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受的心理过程。
1. 美学概述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审美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
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美,以及美的标准是什么。
不同文化和个体对于美的理解和定义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美学研究追求的是人类普遍认同的美的本质和特征。
2. 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过程,其心理过程可以分为感知、情感和思维三个层面。
2.1 感知层面感知是人们对于艺术品、景观或其他美的事物的直接感觉和感知过程。
感知包括对颜色、形状、纹理等感官特征的感知,以及对于整体构图和布局的感知。
感知的过程中,个体会对不同的感知特征产生偏好,并根据感知特征的组合产生美的感受。
2.2 情感层面情感是审美体验中的核心因素,它包括欣赏者对于美的事物产生的喜好、享受、共鸣等情感体验。
情感是对于美的事物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可以是愉悦、兴奋、感动等。
情感的产生与个体的背景、文化和经历等因素有关,不同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差异。
2.3 思维层面思维层面是审美体验中的理性反思和解读过程。
个体在进行审美体验时,会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对于美的事物进行思考和评价。
思维层面的反应可以是对艺术品的解读,对景观的意义思考等。
这种思维过程为审美体验赋予了深度和价值。
3.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美学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心理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可以揭示个体在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为美学的理论建构提供实证支持。
3.1 美感心理学美感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对于美的感知和感受的心理学领域。
美感心理学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探究个体对于不同感官特征和组合的感受,以及不同因素对于美感的影响。
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心理(人卫版)
3、实现阶段——获得审美感受 ①实现阶段又称展开阶段
②实现阶段由审美知觉和审美领悟共同完成
4、审美效应——体验审美成果
作业 1、名词解释 ①审美心理 ②审美感知 ③审美理解 2、简答题 ①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关系如何? ②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简述这几个阶段的内容?
心理愉快
5、是一种理解心理
二、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1、审美感知
定义: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起点,是审美感受 的基本心理形式,包括感觉和知觉。是审美经验的门户。
情感性 特点 整体性
选择性 2、审美想象 ①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延伸开来。 ②比审美感知高级性
第三章 第一节 审美心理
闽侯职专(闽侯五中) 程峰清 E—mail: cfq41@
教材:《美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红 编
一、概念
1、审美心理是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操、审美 理解的总称。
2、是美学、美育的中心和主体。
3、是一种特殊心理,不计个人得失的超功利心理。 生理愉快
4、是一种愉快心理
④形式
融合性 初级形式——简单联想
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3、审美情感
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 及体验
②特征
精神愉悦性——审美情感是审美得以实现的 动力。
社会功利性——高峰体验(马洛斯)
讲究力度适中性——防止审美的极端化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审美中的理性能力,也是审美经验中 的认识因素。
非概念性,不是通过概念的判断、推理去进 行抽象的理解。 ②、特点 意无穷性,审美理解往往朦胧多义,一时难 以用概念详尽表述。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感的心理要素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趣等。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通过感知,从表象上认识审美客体的颜色、线条、声音、形状等外表特征,这是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
感知又分为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前者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审美活动中最初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后者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审美客体各种属性和部分进行综合感觉、整体性把握的心理反应形式。
此外,想象也是美感心理要素之一。
通过想象,审美主体可以深入理解审美客体的内在特质和深层意义,从而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其美感。
理解则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理性认识过程,通过理解,审美主体可以深入分析审美客体的形式、结构、意义等方面,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其美感。
最后,情趣也是美感心理要素之一。
情趣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和心境,它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和评价,也是影响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美学研究者。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偏好,选择和理解形式,声音,图案,叙事,文本和其他表现形式的科学。
它对人类艺术,建筑,设计和其他美学依赖表达形式如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有很大的帮助。
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抽象面,如美学评价,美学决策等。
审美心理学有五种基本要素,即感受性,情感性,行为性,认知性和社会性。
感受性是由客观刺激引起的感觉,这些感受基于视觉,语言和动态几何图形的表达手段。
从绘画和摄影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感受性看作是一种视觉上的味道,以特定的形式呈现出来。
情感性是一种情感反应,通过他们的处理和理解审美形式而产生,这种反应不仅限于它的结构,图形,颜色,音乐等,而且也可以指向它暗含的感情。
行为性涉及到观众对审美形式产生的反应,它特指观众对作品中某个特定情况的反应,如观众对电影中的某个场景-时间。
比如,当观众看到一段视频时,它会产生某种情感。
认知性是审美心理学的核心要素,它指的是观众如何去理解,评价和认可审美形式,比如艺术家所挑战的约束,艺术表现方式等,这些约束产生了对艺术标准,社会情境和历史背景的概念。
最后是社会性,这涉及到一个社会群体中成员对审美形式的反应,例如一个文化中普遍认可和广泛传播的形式,广泛讨论的艺术种类等。
它与行为性,认知性相联系,表明在一个特定社会结构中审美形式的运行方式。
五种基本要素的分析,帮助我们深入探索审美心理学的内涵,理解不同社群,文化背景的审美形式,从而增加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实现美学形式更具想象力,创新力和生命力。
第五章 审美心理
2、审美的兴趣 、 审美兴趣则表现为审美的价值选择。 审美兴趣则表现为审美的价值选择。 审美兴趣是使对象成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 兴趣在审美过程中又表现为主体对象的一种肯定性态度。 兴趣在审美过程中又表现为主体对象的一种肯定性态度。只 有当对象符合主体的审美趣味时, 有当对象符合主体的审美趣味时,主体才会对对象产生审美 兴趣。而审美兴趣的形成, 兴趣。而审美兴趣的形成,与主体的审美趣味有着密切的关 系。
一、审美价值心理要素 所谓审美价值心理要素就是指人类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形态, 所谓审美价值心理要素就是指人类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形态,包括 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等方面。 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等方面。审美价值心 理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动因系统,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理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动因系统,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并推 动审美活动不断展开和深化。 动审美活动不断展开和深化。
B.审美活动中的意志是审美意志。审美意志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 B.审美活动中的意志是审美意志。 审美活动中的意志是审美意志 使审美主体进入并保持在审美状态中。 是,使审美主体进入并保持在审美状态中。
C.在审美活动中的意志并不表现为主体对审美状态的纯然理性的 C.在审美活动中的意志并不表现为主体对审美状态的纯然理性的 控制,它在很大程度表现为一种审美主体的“情不自禁”的状态, 控制,它在很大程度表现为一种审美主体的“情不自禁”的状态, 或者称为“意志自由”的状态。 或者称为“意志自由”的状态。
C.审美注意的主要功能 C.审美注意的主要功能 审美注意的 第一,审美注意促使艺术家发现审美客体, 第一,审美注意促使艺术家发现审美客体,并使审美客体的 审美价值得以充分显现。 审美价值得以充分显现。
第二,审美注意能激发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要素,从而使审 第二,审美注意能激发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要素, 美主体得以投入审美活动,并使审美不断趋向深入。 美主体得以投入审美活动,并使审美不断趋向深入。
审美心理学
移情是艺术和审美中十分常见的现象。移情也 是要有条件的,比如对象的形式是移情的条件,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主体的态度。一个对象美不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感态度。
移情和拟人不同;移情也不等于联想。
移情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将情感移入对象 从而体验到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这很符合我们 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如“天人合一”、“情景合 一”等。
贺铸《青玉案》
•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 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 春知处。
•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 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 黄时雨。
五、精神分析
• 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之一,是上两个世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 派。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弗洛伊德 (奥地利,1856—1939),开始时是关于 精神病的一种病理研究和治疗方法,后来 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展为一种 无所不包的心理学体系和人生哲学。
一、直觉
• 克罗齐(意大利,1866—1952)是直觉主 义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也是表现主义美学 最完整的哲学表述者。在他那里,表现的 内容和表现的形式达到了统一,从而使客 体和主体、欣赏和创造、美和艺术也达到 了统一,而把它们统一起来的就是直觉。
• “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
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概念形成之前的思维阶段
四、格式塔
• 格式塔(Gestalt)是一个德文名词,它的含义有 两个,一个是“形式”,一个是“完形”,所以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形式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不 管哪种意义,都是反对冯特心理学的。
• 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是维 台默、苛勒、考夫考。反对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 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 感觉之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之和,主张任何 心理现象都是整体,都是完形,都是格式塔。
审美心理学心得体会5篇
审美心理学心得体会5篇_审美心理学心得体会1_在读过李泽厚,宗白华之后的美学很久以来.伊始,在接触美学的时候,就对美学坐过不止一次的领悟和想象,美学这个博大而恢弘的学科,以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们的心灵,也因此麾集了无数哲人.文学家及艺术家们的激情.可以说世界的各个地域文明的本质中.时空流转的隧道星空里,论美学的篇幅实在是恒河沙数.无疑美是不断地被发现被创造,被建构的.是不是可以说〝美在矢溺呢?〞我想还不能与道的发现所同归.因为有了美必定会有丑有恶,所以才更加显现了,美的崇高与神秘.美学是个宝物,是塑造心灵,陶冶性情,培育人性,区分美丑的理论根据,人类汲取了美学的精华会在自然中人化山河大地,日月星空和琳琅满目的大千世界,设想如果没有了美学的依托,这个生存的世界将会变得冰冷,缺少人情味.我们是生活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人,都从事着不同行业的工作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想要达到过尽善尽美,这也许是求全责备的.但我想过不论是从哪个行业的工作者,对美学有一些参悟毕竟是一件幸事.原因有二.其一.美学可以说是文学艺术.心理.哲学.实用技术等学科领域的联络锁.如果忽略了,就如同做机械运动没有美感和灵光.其二:人人心中都有美的理念和对美的巡礼的经历.与人于己是何乐而不为呢?美学是世界各地域的传统文化洋溢出的灵性和诗情.在今天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时代里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那么冷漠.它赋予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憧憬和人间美好逝去的和当代的事物的再现和净化.让我们感同深受这别致的意境,美学时代发展的结晶和歌者,悠扬而又难以让人释怀!在很多极端强烈的痛苦里,因为有了美的呼唤,让我们不再绝望.时而显现出的是一种凄美的状态.在如海深处寂静的停留中,因为有了美学的复合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孤独,时而火的激情时空留恋处,因为有了美学的平衡,让我们不在偏激,时而捕获的是高贵而有震撼的美..美学是伟大的,它能给痛苦松绑.这个充满曲折历程〝老人〞丰厚了每个人的情绪与感受,沟通了现实与情感的陌路.之所以这个时间的万物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美学标准,美是沉酣于自然生活之中的,要努力的挖掘和再造.美的越从容越接近美的真谛,而丑足可以丑到骨子里,而至事物于猝死.美学的羽翼丰满就此时代,还未能作罢.我自身都自豪所处在的这个磅礴的华夏美学之中.我自豪于这样的浸泡在梦里在身边,无时无刻不呈现这光怪陆离的各样格式之舟.那些错来娄金的美,可谓是一种狞厉的美,在这样的美中我感到的是一种白鹤初破上古时代的鸿蒙,睥睨一切,正振翅拖影而出的先知先觉之感.那些天然雕饰之美,可谓是一种浪漫的美.身心都如同老庄那样自然而又脱俗超然.还有一些曹衣出水的美.可谓是有一种律动的美,在这样的美中,我感到自然山川流水的律动,像微妙的音乐一样可以让人屏息凝神.还有一种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的美,这可谓是一种潇洒的美.在这样的美中,我纯粹的做人做事,犹如魏晋之情驰神纵.更有一种美,我认为是最高的层次的美,那就是自然朴实,平淡天真的美,可谓是一种意境的美.在这样的美里盘亘,会滋开一种真实的平凡不可企及的超然世外,忧愤无端之境,让人欣然的平心静气,静得犹如老僧补衲,春蝉吐丝.我独衷于这最后一种美学境界,这种美学境界让我包揽了中国有史以来一直壮哉的田园风貌,任何一种美学特征的由来都不是自生的,这超然的意识形态的背后又再现了怎样一个荒唐繁琐的经术呢?而这也是促成人的觉醒,美学境界飞升的重要一笔.看似颓废悲观的感叹,但恰恰又是深藏着对人生命运及生活的强烈留恋,这就如同庄子的寓言,看似天为,无用,其实是对人类〝欲壑难填〞一种最好的解脱,例如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木匠师傅看到一棵树,对徒儿们列数他的弱点,说他无用之才,是日晚,木匠师傅梦见这棵大树来找他,对他发话.〝如果.我有用的话,不早就给你们砍掉了吗?我哪能苟活至今呢?这看似〞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时至今日,科技的进步无止境,随人类的物欲也将横流,不管是嘉木恶木等都通通伐之,这其实是人类的自残,如何才能避免一场〞膏火自焚〝的惨境.这只有深省老庄,魏晋之美学后的体悟了,难道这不是对人类自己的一种警醒吗?这样〞无为〝的想法,怎么又可能不是一种对人类本体至纯至真的无尚热爱呢?我深切的关爱与同情这样大智慧的美学境界.美学之境的体悟就是对自己对别人,对这个自然生态星球------我们共同家园的维护与再造,而这又是我身心呼唤与认同的美学之感想._审美心理学心得体会2_教育教学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在自己的工作中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在自己的教育舞台上,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阅读这些案例时,我时常惊讶于这些教师精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常为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取得的进步所感染,时常感受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快乐.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一.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应具备的理念1.不断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因而成为当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话语.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会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才会适当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难度.通过自己的总结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取得课堂教学管理的成功.2.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案例中的教师无一不是具有高尚的人格的教师,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执着于所从事的职业,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3.无私奉献,绽放教师美丽的光彩.我们都知道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热爱你的学生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基础〞.作为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育方法,都要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取得效果;否则,都不会取得任何结果.做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只要你拥有爱,那么它定能传递到世间的每一处,传递给世间的每个人.从书中我还懂得了要学会理解与沟通,宽容与厚爱,真诚与善良.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我们需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爱生的前提下,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了解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憎恶喜好,我想这对于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有益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呢!教师出自内心的宽容态度,是远比严厉地批评强百倍的教育方法,这种宽容是出自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我们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学习的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体验成功,产生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帮助,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其次,公正地评价学生.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秀学生,不冷落后进生.而且,更应对后进生施以关爱,善于发现.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4.积累得失,永不放弃,铸就教师教育实践的成功.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了解教材,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对教学过程要认真设计与严格执行,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活动中获得语言,接近师生情感距离,锻炼与提高教学技能,完善和发展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在这点上我们应该向案例中的老师们学习.尤其是张曼凌教师的10分钟+10分钟+10分钟 30分钟理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如果在平时我们能利用这10分钟把上课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哪怕只有几行字,日积月累一定是一笔不小的收获.书中的衣奎伟老师每天都认真总结自己教育教学的得与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今天发生了什么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遇到了什么挫折,有什么感受;今天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悟.具体到课堂教学,课的成功之处,课的精彩之处,课的不足,学生的进步等等,都原封不动的记录下来.还有案例中的彭荣辉老师,坚持〝秉烛夜读〞,最终成为〝成长〞的受益者.此外周萍老师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都是很好的例子.二.目前教师的存在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据检测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生理健康的罪魁祸首就是〝职业倦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应付日常的教学工作,很少主动地去学习,涉取新知识,没有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另外教育部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方式单一,主要是专题讲座,听课以及研讨会等,这些活动往往以讲解为主,接受培训的教师是被动学习者,很难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参与面也不广.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大力倡导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活动形式,为此我们不仿采取以下举措:1.加强学科教育的思考与研究,不同理念和专业化发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展现.要关注儿童艺术思考和研究儿童究竟是怎样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的,要思考和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最适合儿童学习,要思考和研究学科设计与编写思路,要思考和研究什么样的测试.评价的手段和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要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案例书写和问题研究,勤于做教学观察笔记和教学反思,善于进行研究成果的总结,要加强专业功底的提炼,如口语能力.阅读能力.语言与跨文化意识,还要具备其他教学能力,如:板书设计.简笔画.演唱演示,体态语运用等能力.可以开展以培养阅读,运用能力或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为主题的活动.打破传统研讨会上仅有专家讲座的形式,而是采用分组讨论,大会自由发言和分享教学故事的方式展开.在分组讨论中,每位教师都可以畅所欲言,每位教师都是学习者,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通过分享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他人的教学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相互沟通和改变自我中得到提升,激活教师的创造力,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2.要保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延续性.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不再是教师个人的事,而是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部分.因此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教师仅凭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多接触网络,案例中的许多教师就是很好的见证.我们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网络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群,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为目标,多参与教师自主成长的平台,营造共同学习.相互理解和扶持的文化氛围,不断辐射和引领自己在相互沟通中追求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把自己在交流中获得的信息乃至教学理念迁移并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在专家引领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三.个人今后专业成长的方向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我认为其中很重要一点是课堂教学.无论新课改还是素质教育,其主阵地仍在课堂,只有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观念更新了,新课改.素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现在甚至有点害怕上课,我感到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课了,也不怎么会评课,可是,我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啊,我要从头学起,从上课做起,能从课堂中发现问题,有所反思,有所感悟,有所进步.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创设真实的情景,把身边的东西当作教学资源,并且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环节尽量做到层层递进,板书设计规范美观.多听课,且要用心去听,用脑去想,要常反思,勤动笔,把每位教师课堂的可取之处与存在问题都写出来,并设想如果自己去上,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课堂更完美,效果更明显.我更要学书中提到的30名教育专家,优秀教师那样,到网络论坛中去吸取,去交流,去学习,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任何实践的成功都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被时代所淘汰.我相信,每位实践于第一线的老师们读完这本书,也定会有更深的体会,会发现您及周围老师在新课程实践中的影子,让我们在不断反思中提高._审美心理学心得体会3_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用心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务必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应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潜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群众;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透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忙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带给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应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发生的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将迫在眉睫.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群众;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经过半学期的心理课学习,我学到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无论是与亲人还是朋友交往,我们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用一个宽容的心去待人,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使我的身边少许多争吵,多许多的爱与温暖.意外被选为了小组长,本以为课程会很无趣,但是胡老师上课很用心,教育方式也不同,教我们怎样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些事,怎样处理自己与自己,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系.在课间用音乐来放松我们的情绪.上这样的心理课,不仅仅增长知识,还得到新的感受.尤其是老师讲过自己或是从媒体上见过的案例,让我感同深受.使得我不得不说真的很喜欢上胡老师的课.上心理课,我学会很多知识和道理.我明白当彼此遇到误会,要换位思考,要宽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坦白的说出来.忍一尺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论与多少人同处,总要存心公正,一视同仁,不可个性与一两个人亲近,却与其他的人疏远.尤其不可袒护自己所爱的人,一有这种情形,势必引起别人的嫉妒,许多纠纷就因此发生了.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学生,上司对属员,兄弟,姊妹,同学,同事,彼此中间都务必谨防这种情形.透过上心理课,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及时沟通,与父母之间要敞开心扉,不要制造矛盾.平时父母管我,我心里感觉很厌烦,此刻我什么事都为父母朋友和家人着想,透过上课,我变了很多,期望有机会上更多这样的课.上课的老师很棒,很详细,虽然老师和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丝毫感觉不到她与我们之间存在的任何代沟,上课没多久,同学们就被老师感染了,也都活跃起来.经过上课,我的知识更丰富了,办法更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状况,我会按老师教的方法合理去对待每一件事,打开心扉与别人沟通,不与别人产生隔阂.我第一次上心理课,开始很紧张,以为要把自己的心里话当那么多同学的面说,有些不好意思.之后我明白了,大家都很友善,不用有顾忌.以后有什么事情,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或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不能只顾自己,而不想想他人的心理是否受伤.我很高兴,此刻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我又多了一笔财富.心理健康课令我受益匪浅,我感悟到人世间爱的可贵,学会了与人共处,我会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日生活中去,理解爱,报答爱.就让我们乘着爱的翅膀去腾飞!在心理课上,我学到很多知识,也回答了很多问题,我还感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并下决心改正.上心理课的老师讲课很有特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期望学校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收获.透过上心理健康课,我懂得了怎样尊敬父母,怎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人.上心理课让我懂得一些道理,在生活中要宽容,学会和家人朋友换位思考,理解体谅他人.更明白怎样去理解父母,爱自己的父母.期望多开展这样的课程.心理课给了我新的生活体验:我要常去替别人思考,要去理解他人;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爱.透过上心理健康课,让我最后感到人生的珍贵,感到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个人得到关心.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我们此刻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但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就如同我们的朋友一样,我们要凡事真诚.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作真诚的事.自己有了什么错失,应当坦白承认,切不可设词遮掩;有人责备劝导你的时候,要存着谦卑感谢的心领受,切不可羞恼拒绝.与人同处不可有虚伪的客套,但总要彬彬有礼,举止中节,使人在你的动作举止上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爱,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宽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宽容,多体恤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的也是什么.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有机会接触大学生心理课,让我明白了,原先成为大一新生所有的焦虑,暂时对陌生的学校环境及周边环境感到迷惘,不只是我有,而是每一个新生都会出现的情绪反应.我学到了人生的首要课题:持续心身健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保健的方法;学会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规划我的大学生活,了解到大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并逐渐适应自觉学习,自我学习的方式,了解到大学生情感与健康种种问题及调节方法;学习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及特点,有意识地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更科学地了解自己,更充分地认识真实的自己;对于很多大学生都会关心的问题:大学生恋爱.从第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对恋爱方面的知识,虽然不是陌生的,但是老师给我们剖析地更彻底,的确大学生恋爱现状让很多人忧心,由于刚上大学,又对恋爱的向往,大都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寻找学习动力.追求浪漫,也有盲目攀比.满足虚荣心的.满足好奇心的,更有摆脱压抑感,甚至有游戏人生的;透过学习大学生恋爱的利与弊,及恋爱中的技巧,让我认识到大学生恋爱的正确处理方法,更加深了对恋爱含义的认识,当然也会更慎重地选取适合自己的恋爱;而学习了个性健康后,又明白了更多有关大学生的个性:气质,性格,潜力,大学生潜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潜力与活动紧密联系,潜力又会影响活动的效果,而培养大学生的个人潜力,又要做到:建立和优化合理的知识结构,用心参与实践活动,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现原先有很多阅人的方法,各种各样的个性,当然也加深了对同学的认知,更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也熟悉人际关系与交往的方法与艺术,对自己以后的人际交往有必须的帮忙,应对大学生常见的挫折与压力时,不再是以前那个只会等别人帮忙的小女生了,而是有潜力自我帮忙与帮忙同学,合理地应对与调节遇到的困境,直面危机,学习了自杀的预防与干预,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分类及其防治……学习心理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利于个人以后的学习生活的合。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美学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美学是研究美、美学价值和艺术的研究学科,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认知、情感、行为和动机的科学。
这些学科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但它们都关注人类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审美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首先,美学和心理学都涉及到对美的研究和探索。
美学关注的是美的本质、价值和表现形式,而心理学则试图理解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反应美的存在。
心理学研究审美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探讨人们如何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色、建筑设计等产生情感反应和体验。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审美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其次,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美学通常采用艺术批评、审美体验、文化比较等方法来研究美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而心理学则使用实验、问卷调查、心理测量等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这些方法在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都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三,美学和心理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交叉应用。
美学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来促进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交流。
心理学则可以通过对人们审美体验的研究来指导设计、广告、营销等领域的工作,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此外,美学和心理学还可以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审美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创造力,以及通过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和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美学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交叉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审美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美的本质和价值,以及审美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同时,这也将有助于促进审美教育和心理治疗的发展,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革,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例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可以为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审美体验和艺术作品。
审美心理_精品文档
五、动人以情
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动人以情。 人不由自主产生惊异之感,敬佩之情。
惊讶≠ 感 动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审美心理是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 感知、理解、想像等功能的相互交 织、共同作用、彼此促进而形成的 情感反应。
• 想象与情感的关系: • (1)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 • (2)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
一、美的形象刺激
审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的直接表现即感 官刺激。审美刺激须是美的形象刺激, 同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生理上的快感 情感上、精神上的愉悦
二、审美感知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 对审美感觉作了经典性论述:“即感受音 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审美知觉表面上是迅速直接完成的,实质 在背后潜隐着审美主体全部的生活和知识 积累,包含着他的信仰、偏见、记忆、好 恶,所受的教育,这里掺和了想象、情感 和领悟。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和引 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一个丰富的外部 世界与深邃的内心世界的统一体。
来获得改变或夸大。
审美活动四种要素
审美活动是一个整体的动力结构综合地发挥作用 审美的感知因素是审美经验的出发点,领悟(审 美直觉) 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 象为它添加了翅膀。当这四种要素在内心依次结 合,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当内 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与组合,与外在的物质结构 达到契合时,内在心灵就会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地 运作,最终构成愉快的审美经验。
通感
• 通感: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 首先,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 是从人的整体出发;
• 其次,为了更好地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 ,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区别之处:
1、日常情感更接近于人的生理快感以及个人功利, 而审美情感则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实用考虑 的精神愉悦,是在一般生理快感、情欲满足基础上净 化和升华出来的更高级、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社 会理性内容的精神情感。
2、日常情感具有弥散性和瞬时性,往往时过境迁, 即渐淡忘。而审美情感具有意象性特征,意象使审美 情感获得特定的感性形式,使之相对稳定。人们面对 意象,可以从容品味其中情感特有的价值意义,因此, 审美情感被称为是一种“反思情感”。
三、想象的类型
接近联想 初级联想 类似联想
对比联想
高级想想
再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
1、接近联想——由于事物的时空接近而引起的
联想叫接近联想。如:由五星红旗想到天安门,由天 安门想到故宫和中山公园等。
2、类似联想——由于事物性质、状态类似而引 发的联想叫类似联想。如:卖炭翁这个形象会使你联 想到你曾见过和听到过的终年勤劳、备受欺凌的可怜 老翁。艺术创造中广为运用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其 心理依据都是类似联想。秦观《浣溪纱》“自在飞花轻 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与梦,丝雨与愁在轻、 细两种特征在审美情感中,人的理智(认识)、 意志(需要)和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
(2)审美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 但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 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
(3)审美情感不同于认识情感和 意志情感,它始终不脱离具体、完整 的生动形象,直接对形象产生情感, 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样性;而不象认 识情感、意志情感那样具有社会普遍 性。
一般来说,在美的欣赏过程中,再造性想象占优势;在美 的创造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占优势。但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 写小说时是创造性想象,欣赏小说时主要是再造性想象,将小 说改编成剧本,则必然会有改编者的创造性想象。
第三节 审美情感
一、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比较 相联系之处: (1)二者产生的生理机制相同,都是大脑皮层 指导和调节下内赃器官和腺体的内泌活动和变化所 引起的内部体验。 (2)审美情感必须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并且是 日常情感的净化和提升。
第七章 审美心理
第一节 审美感知
一、审美感知的含义
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的合称。
感觉是审美活动中最初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它反映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的 门户。美的事物引起人的美感,首先总要通过人的 五官感觉,其它一切更高级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感 觉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2、审美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较之于日常感知,在捕 捉对象的个别特征及时空的精微变化上来得更快捷、更有效。艺 术家的审美感知往往带有专业的倾向,表现为专业性的敏感。音 乐家对于声音和节奏,画家对于色彩和线条感受特别灵敏。
3、审美感知有整体性特点。感觉以反映事 物个别属性为特点,只凭感觉,并不能直接把握 对象的整体。但各个感官的感觉又是相互作用的, 而且感觉总是迅速过渡为知觉,即对对象的完整 反映。它更突出地表现着“统觉”的作用,对知 觉内容和倾向孕涵更为内在的整体把握。
3、对比联想——由于事物性质、状态相反而产 生的联想叫对比联想。如:卖炭翁的穷困生活想到掠 夺者的奢侈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是。 陶渊明诗“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也用了对比联 想。
4、通感——联想的特殊形式。指五官感觉在感 受事物时互相挪移、交相为用等。在审美活动中,运 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如: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去,送来缕缕青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杜牧《秋夕》中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不同不在量上,而在质上。
二、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区别:
1、审美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侧重于具体表象时, 总是力图使过去的经验中的情绪转而附着在当下的表象上,形象 感知与情绪记忆一同激活,笼罩着浓厚的主观情绪色彩;日常感 知作为认识过程的起点,它要求局限于对象自身,对应于事理逻 辑系统,情绪因素往往遭到压抑。
春意闹”
5、创造性想象——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形 象的想象,如:白居易写《卖炭翁》所进行的想象。
6、再造性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大脑 中形成相关事物的新形象的想象。如:你读了《卖炭翁》,你 的头脑中便会想象出自己的卖炭翁、黄衣使者,以及与诗中其 他事物、景物相应的具体生动的形象。
2、举例说明
陶渊明《饮酒》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 在这首诗中,作者提供了菊花、东篱、南山、飞鸟几个 表象,通过这些表象,利用想象调动我们日常的经验, 激活我们的感官和知觉,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恬淡 的乡间气息。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个读者领略到的乡间 气息都是有差异的。作者所提供的表象,还为想象提供 了无限创造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在情感引导下,通过想 象力对作者所提供的表象加以填补。但同时,作者的想 象与读者的想象又以作品为中介,这就使得其中有相同 之处。《饮酒》诗中呈现了纯朴宁静的乡间生活,在各 人想象中应是大同小异的。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想象力 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从而对意象进行再创造。
第二节 审美想象
一、想象在审美心理中的特殊作用
1、想象使感受取得了超越现实时空的相对自由。 2、想象使精神升腾远举,进入超越感性的理想境界。 3、想象能激活潜意识、无意识,使之借助意象显示出来。
二、想象力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1、 基本原理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 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 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 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我 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想 象的思维活动,就是对文学作品中的 意象进行再造想象,它是接受者根据 语言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 象,其中包括了作者的想象和读者的 想象。
三、“移情说”与“感物动情说”之比较
“移情说”是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 斯首先提出的美学观点,它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 人的移情作用,即通过主体意识活动,将人的情感灌 注到审美对象上,使无生命无情感的外物仿佛具有了 生命与情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消失了,达到对 象人格化为“自我”,“物我交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