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美学
艺术家癫狂心理美学分析
艺术家癫狂心理美学分析摘要:艺术家心理结构与精神病患者心理结构具有同构性,主要表现在非理性、固着性、幻觉和变态。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产生癫狂心理,有一定的生理、心理基础。
艺术家的癫狂不是精神性疾病所带来的病态心理,而是艺术家反抗世俗、超越世俗所采取的一种方式。
因此,艺术家的癫狂对于抵御人类社会过度世俗化、理性化功利化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艺术家;癫狂心理;美学分析西方有句名言:“天才类似癫狂”,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诗人都是疯子”。
这两者意思都是指艺术家的心理、言辞、行为不同于常人,比较怪异。
癫狂本来是指由精神病所引起的言语或行为异常,但文艺学家在谈论艺术家的时候,常常把艺术家与癫狂联系起来。
最早将艺术家与癫狂联系起来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
他说:“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作,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
……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
”①柏拉图的这一观点后来被奥斯本、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等很多学者接受和继承,弗洛伊德甚至得出了“一切艺术都是精神病性质的”结论。
美国心理学家贾米森通过研究,列出了一张患有躁郁性精神病的艺术家的名单,许多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名列其中:如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小说家巴尔扎克、弗吉尼亚·沃尔夫、罗斯金、海明威;诗人拜伦、雪莱、柯勒律治、库柏……贾米森的研究还表明,许多为精神疾病所困扰的艺术家拒绝治疗,理由是随着疾病症状的消失,他们的创作力也随之消失。
许多人在发病高峰时觉得特别敏锐、冲动、热情和富于创造力。
类似的见解在中国也时有所见。
曹雪芹所谓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艺术家创作时的癫狂心理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说明。
文学史的诸多事实表明,许多优秀的艺术家的确有癫狂行为。
但艺术家的癫狂与精神病患者的病态症状是一样的吗?艺术家为什么常常表现出癫狂症状?艺术家的癫狂有没有社会意义?本文将对这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一)移情说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3、对“移情说”的简要分析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二)心理距离说1、“心理距离说”的创立及其代表人物“心理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
布洛1912年发表了《“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
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但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影响很大,是人所共知的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心理距离说”的主要内容布洛认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
审美的心理距离首先要求审美主体超脱对审美客体的的实际需要与功利目的。
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审美距离不能太近,距离太近和没有心理距离,就不能产生不同于实用态度的审美观照、审美欣赏。
以下哪些是美学研究的方法
美学研究方法综述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审美心理、审美活动、艺术作品等。
美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人类的审美水平。
美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哲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等。
1. 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哲学家的理论思考和哲学论证,探讨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方法的核心是辩证法,它强调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
2. 心理学方法
心理学方法是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心理学家的研究和实验,探讨人类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心理学方法的核心是行为主义,它强调人类的外部行为和反应,通过研究人类的审美行为,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
3. 社会学方法
社会学方法是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社会学家的研究和社会调查,探讨人类审美活动的社会因素和规律。
社会学方法的核心是社会结构主义,它强调人类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对审美活动的影响,通过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
美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哲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都是重要的研究方法。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不同
方面和本质,共同构成了美学研究的科学体系。
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核心概念
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核心概念荣格心理分析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极为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它涉及着一系列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荣格心理分析美学在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将深入研究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艺术感受,艺术共同体,艺术审美,艺术美学等。
首先,艺术感受是指一种独特的情绪体验,能让人们从中体验出艺术和美感。
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视觉经验,能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影响人们的文化和思维。
艺术感受可以更深地塑造人们的情感,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甚至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
其次,艺术共同体是指在一类艺术表现形式中,艺术家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社交环境。
艺术共同体可以在艺术家及其他参与艺术活动的人之间创造一种共情的感情,同时也可以在个人、社会和文化之间形成不同的关系。
当艺术家们相互影响,彼此学习的时候,他们的作品也会通过社会网络传播,丰富文化内容。
第三,艺术审美指的是通过观察、认识和评价艺术作品来形成审美理解,也就是艺术思考的过程。
艺术审美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内容,同时也有助于人们发展独立的观点,从而形成他们的文化气质和思维方式。
最后,艺术美学指的是一种关于艺术语言的哲学思维模式,它可以是对艺术表达的一种思考,也可以对艺术创作过程提出属性性质,有助于人们通过抽象的视角来理解艺术。
艺术美学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从而更深入地发掘它所传达的艺术意义,从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反应。
由此可见,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核心概念对人们理解和欣赏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理解方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体验艺术,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也有助于人们发展独立的审美理解,从而让他们的文化气质和精神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核心概念在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和中国古诗意象分析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和中国古诗的意象分析来源:.pekinglunwen.摘要: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是国外学者用心理学方法分析文艺作品的一种美学理论,本文试图把这种文艺批评方式和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分析方法联系起来,找到二种理论可以互阐互释的结合点,作一些比拟。
关键词:格式塔;异质同构;顿悟;意象1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格式塔心理学是当代西方从心理的角度研究文学、美学等的一个重要流派。
“格式塔〞是德文〔Gastalt〕,意译为“完形〞。
所以格式塔派,也称“完形派〞。
其早期代表人物为韦特默〔Max Warthaimer,1880~1943〕、考夫卡〔Kurf Koffka ,1886 ~1941 〕和苛勒〔WalfgangKohler,1887~1967〕。
他们提出文艺心理学的整体论观点,整体不等于局部的总和,整体先于局部而确定局部的性质和意义,如果作家不能把握事物整体,不了解全貌,就不能创造或欣赏创作。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认为,艺术作品只是冰山的一角,但是,经过作者准确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与暗示,却能与读者的心理构造形成某种微妙的联系,从而让读者看到整座冰山的真实面目。
以后还有格式塔派的信徒和支派的创始人勒温〔Kurt Lewin,1890~1947〕提出“场〞的理论。
他认为人的生活空间有纵有横的围,有历史和社会的情境,人生活中的整个情境就是由自我和他的心理环境构成的。
环境中的人也就是含有相互作用的局部的场,也就是影响创作的情境。
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出色代表人物。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两大根本要义:“异质同构(同型)论〞和“整体论〞,对我们进展中国古代诗歌之意象分析是有帮助的。
2 “异质同构〞与意象选择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那么借景抒情,咏物那么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核心概念
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核心概念
荣格心理分析美学是瑞士心理分析家荣格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发展的一种非常独特的心理学理论,它的范围覆盖了美学、艺术批评和精神分析,创建了一种新的概念,即“理解艺术的精神作用”。
荣格研究心理分析美学的核心概念,揭示了艺术创作及其作品所具有的神秘力量。
本文将论述荣格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原始经验、成年病理和个人发展。
原始经验是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基础概念,其定义是在出生时潜在的,用来影响未来人生发展的“无知”。
荣格认为,原始经验有助于构建个体的“内在世界”,在他的名著《回避之旅》中,他提出所谓的“阶段”理论,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到成年期间,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原始经验。
这些原始经验会影响人们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的能力,因此,有人可能因为缺乏原始经验而感受不到作品的真正美。
荣格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成年病理,即个体从原始经验到成年期间,可能会发生的病理状态。
荣格认为,成年病理不仅是从原始经验到成年的过渡,而且也会伴随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此外,成年病理还可能会影响个体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最后,荣格的第三个核心概念是个人发展。
在原始经验和成年病理的基础上,荣格认为,个体能够通过艺术作品及其创作完成自我发展,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完整性。
荣格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作品表达他们的“真实自我”,与他人分享,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艺术达到自我完整。
总之,荣格的心理分析美学有三个核心概念:原始经验、成年病理和个人发展。
他的理论有助于揭示艺术创作及其作品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并且有助于人们理解艺术的精神作用。
四种美术鉴赏基本方法
四种美术鉴赏基本方法美术鉴赏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和相关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四种美术鉴赏基本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一、形式美学方法形式美学方法是指从作品的形式、结构、色彩、线条等方面入手,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形式美,包括作品的构图、比例、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学价值。
比如,当我们欣赏一幅油画时,可以从画面的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画家如何运用这些元素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二、历史美学方法历史美学方法是指从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艺术流派等方面入手,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当我们欣赏一幅古代绘画作品时,可以从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绘画技法等方面入手,分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
三、哲学美学方法哲学美学方法是指从作品的哲学内涵、思想意义等方面入手,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艺术作品所传递的哲学内涵和思想意义,以及作品所表现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
比如,当我们欣赏一幅抽象画作品时,可以从作品所传递的哲学内涵、思想意义等方面入手,分析作品的深层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
四、心理美学方法心理美学方法是指从作品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情感体验等方面入手,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艺术作品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和情感体验,以及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情绪等方面。
完形心理学美学
第二十章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如果说,注重心理学研究是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鲜明特点的话,那么,这一特点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尤为引人注目。
这不仅是因为该派美学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著名心理学家,而且更因为他们都十分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并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自从上世纪下半叶费希纳开创了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以来,效法者蜂起。
影响之大,至今不绝。
现代西方美学对审美经验的重视,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心理学美学构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军突起,直接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分析美学和艺术问题,成为本世纪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中的一个(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美学)。
格式塔心理学于1912年诞生在德国,作为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诞生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即针对以冯德(Wilhehn Wundt.1832--1920)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从心理化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心理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分析研究各种心理复合体的构造,即分析研究构成各种心理复合体的元素以及各种心理原素构成心理复合体的方式和规律。
格式塔心理学坚决反对这种把整体肢解开来的元素主义心理学,嘲笑构造主义心理学是“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是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相联系的。
本世纪初,在物理学中,“场”这一概念的发展和“相对论”的创立,给予传统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念以沉重打击,构造主义心理学也就更显得陈腐落后了。
在这一具体历史条件下,以维台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耐蛾Kohler,1887一1967)、考夫卡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就以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引进现代物理学的“场”概念,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坚决反对元素分析,高度强调整体组织。
美学概论-第二章审美意识-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
美学概论-第二章审美意识-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如本章开头所指出,审美意识作为广义的美感,包括了审美意识活动的各种表现形态、各种审美形式。
但是,审美意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则是审美感受(或称审美情感),即狭义的美感。
审美感受是其他审美反映形式的基础。
不但象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是直接在大量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经过逐渐概括和集中而形成的,就是文艺批评、艺术理论也与人们对一定的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有关,经常是对这种审美感受的理论分析和说明论证。
所以,审美意识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本质特征,主要是由审美感受的本质特征所规定和制约的。
对审美意识的反映特征和心理形式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对审美感受的研究。
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由于审美主体的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由于审美主体本身受着种种个体的特殊条件(例如生活经验、世界观、心理特征的个性等等)所制约,因此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果,便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机械的复写和模拟。
关于审美感受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心理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限于心理学的科学发展水平,现在还很难作出十分严格的科学分析和论证。
一般说来,可以肯定的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是审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几种基本心理因素。
下面将对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因素,及其在审美感受的过程中的关系加以考察。
一感觉审美感受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
因此,首先要考察审美主体通过什么来与审美容体发生联系。
我们知道,感觉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客观事物自身具有多种多样的感性状貌,如各种色彩、声音、形状、硬度、温度等。
感觉就是对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的反映。
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1)审美感受和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必须以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只有通过感觉,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才可能引起审美感受。
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角度分析凯绥·珂勒惠支
美术视点The art viewpoint25成就。
现如今,人们对凯绥·珂勒惠支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时代背景的研究,而忽略了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角度对其作品风格进行研究。
一、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风格形成的心理学因素版画非常注重画家思想和精神的高度统一。
版画所强调的“意境”是情与景、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和格式塔心理学所强调的“整体性”理论非常接近,并且格式塔本身就是一种“完形”,是指任何分离的整体。
而版画作品意境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创作者本身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生存背景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认为,在一个正方形内的各个图形中存在一个图式,这个图式中隐含着诸多“知觉力”,图式中各种知觉力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画面。
这里所说关于“力”的理论,其实与中国传统宇宙观中认为世间万物皆是由“气”构成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珂勒惠支丰富多彩的绘画风格自然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及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二、社会生活环境背景下的“整体性”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离不开主体的知觉活动。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是建立在知觉基础之上的,知觉是一种直接把握对象整体结构的活动。
同样,我们在鉴赏版画作品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整体性”的原则,应该从整体上去了解对象,而不是单一地关注其中的某一个点。
他还认为,现象经验是一个整体,不能进行拆分,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我们要先感知整体,再去对剩下的部分进行细微的观察,视觉不是对元素的复制,而是对整体有意义的掌握。
格式塔“整体性”这一原理与中国经历几千年而逐渐形成的整体性思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鉴赏版画作品应该是对主体创造性的欣赏的知觉活动,而不应该是被感知、被强迫,我们应该对作品提供的多种元素进行重新归纳,然后将其组成新的意象。
总而言之,在欣赏版画作品时,我们要将一个个组成版画作品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这样才能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第十四章++心理学美学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描 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 饰画,而是一幅表现 太阳的画,是一首赞 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 的欢乐颂歌。画中, 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 下怒放,彷佛“背景 上迸发出燃烧的火 焰”。正如凡高自己 所说“这是到 了其他人 所看不到 的真理, 他捕捉到 了这一真 理,并赋 予它形象 与色彩以 及永恒的 生命力!
谷鲁斯认为,审美主体只有以游戏的态度去 欣赏对象,才能有审美的欣赏。而审美欣赏 的内容和心理机制主要是一种“内摹仿”。 “内摹仿”即审美的摹仿,与一般的摹仿是 相区别的。 一般的摹仿都要外现于筋肉动作,而审美的 摹仿则是内在的,只是在内心心领神会地摹 仿审美对象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特点。
三、心理距离说美学
柏格森的哲学工作,致力于批判机械论,反 对机械的“物质-材料主义”,提倡一种直接 本质的“精神主义”。 他以这种立场来理解宇宙万物的“创化”和 “创生”的过程,从而使这个世界不作为一 个死寂的“材料-物质”世界,而是作为一个 “生生不息”的“进化-变化”的世界展现在 人们面前。
柏格森以“绵延”(后改称“生命冲动”) 作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出发点,建立起他 整个生命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绵延就是运动、发展、变化过程本身。绵延 是时间性的,而不是空间性的。
《阿尔的太阳》
(2)艺术即直觉 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直觉,更进 一步说,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因为“是情 感给了直觉以连贯性和完满性”,“直觉 只能来自于情感”。
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美学 柏格森(1859-1941),法 国现代哲学的开创者,生 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 意志》、《创造进化论》 等,1928年曾获诺贝尔文 学奖。
•
《西方美学史》第九章 心理学美学
人格内部结构
本我是储存本能的地方,是各种本能、特别是性本能背后的“力比 多”驱动力之源。本我的唯一机能就是直接消除由外部或内部刺激 引起的机体的兴奋状态,它履行生命的第一原则——快乐原则。
自我是协调本能要求与现实社会要求之间不平衡的机能,它依据现 实原则去调节、压制(性)本能活动,以避免不愉快和遭受痛苦。
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文化心理研究学说,由奥地利心理 学家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所创立,其影响遍及心理学、人类学、哲 学、社会学、美学、诗学和文学艺术各领域。无论是弗洛伊德在世 时还是后弗洛伊德时代都未能终结这一思潮的持续嬗变。总体上看, 这一思潮对现当代美学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并勾画出弗洛伊德、荣 格、拉康这样一条清晰的轨迹。
在文艺心理学研究方面还有 阿· 阿恩海姆的完形心理学派。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是受视知觉 形态和方式决定的合理认识过程, 客观世界的线条、色彩、音响等 形式由于与人体的活动状态和内 在心理有张力的同构关系,从而 相互对应而产生如感情表现、情 感移入现象。另外,布洛的“心 理距离”说、闵斯特堡的“艺术 孤立”说、马斯洛的“人的需要 层次”说以及皮亚杰的建构心理 学,等等,都受到广泛重视,并 在文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
二艺术象征说阿恩海姆认为异质同构呈现在一切艺术之中因为事物形体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力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使得我们在对艺术审美的时候将对象自我内化为生命对象似乎同我的生命有某种神秘的对应从而唤起主体的情感使人对它产生生命移情从而在一个基本的力的结构形式中产生无比丰富的象征想象
美学的分类
美学的分类
1. 自然美学:探究自然界中的美与美感,关注自然的形态、颜色、光影、音乐与节奏等。
2. 艺术美学:研究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美感,关注艺术品的形式、表现、主题等。
3. 心理美学:探究人类对美的认知和感受机制,关注美感体验的心理过程。
4. 社会美学:研究美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关注美感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产生、传播和演变。
5. 英美美学:主张对客观规律与人类心理进行分析、归纳,从多种角度研究审美现象。
6. 德国美学:重视哲学的肯定作用,将个体情感与社会情感相结合,提倡思辨特征。
7. 东方美学:强调极富哲学思辨性的内涵,包括中华传统美学、日本美学、印度美学等不同体系。
心理设计美学
心理设计美学
心理学设计美学是指以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研究设计产品的感官感受、 情感体验和使用的交互体验中审美感受的设计美学理论。
对一件设计产品的感性审美反应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独特性: 审美反应是快速的,一般是在看到或接触到这一物品的几秒钟之内; 审美反应是不由自主的,如果需要也是极少的主观认知的努力; 审美反应是一种综合的衡量,一种多维度的同时评估,产生或者是积极肯定的 效果,或者是消极否定的效果。
4、匹配原则 自然匹配是指利用物理环境类比和文化标准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 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 有些自然匹配则是文化或生理层面的。
5、反馈原则 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琢磨自己的操作是 否产生预期效果。
6、限制因素 要想使设计出的物品使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最牢靠的方法是让此物品不具备其他功 能,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 我们一条重要设计经验是:当物品上必须贴用使用说明时,就表明该物品的设计很糟糕。
比如:平板是用来推的,旋钮是用来转的,狭长的方孔是用来插东西的,球是用来抛掷或者 上下弹跳的
3、概念模型 好的设计产品的外观和操作应该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型,一个好的概念模型使我们 能够预测操作行为的效果。概念模型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模型的一部分,心理 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我们的行为结果,应对出乎意料的情况。
唐纳德∙诺曼认为,研究数据证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快乐的物品能使你更好的工 作,较易使用,并引起更和谐的结果。所以,情绪和情感对于日常的决策制定是十 分重要的。
作为人的实践活动,一项设计必须考虑三种不同的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
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doc
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格式塔心理学是当代西方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格式塔”是德文“Gastalt”的音译,意译为“完形”。
这是一种反对单个元素分析而强调整体分析的心理学派,强调经过主体的知觉活动来重新建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提出文艺心理学的整体论观点,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优先于部分,进而可以确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如果作家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不了解全貌,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创作或欣赏作品。
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和“异质同构”原则,与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无间、知觉体悟和整体思维的内在特点存在共通之处。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著名的元曲,全曲以意象的使用和情感的交融而著称,通过一系列意象表达作者的羁旅之思。
本文将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闭合性”和“异质同构”三个原则来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
一、异质同构原则与意象的选择和理解“异质同构”,从字面意义来看,它是指不同内涵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结构。
最初,它只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之后鲁道夫〃阿恩海姆开始把这一原则深入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这一概念就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和理解。
他着重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时的心灵作用和事物的表现性,发现“异质同构”与外部事物、艺术样式、心理知觉和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性。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外部事物、艺术样式、人物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在结构方面都是相同的,即“同构”,它们都是“力”的模式。
在知觉活动中,作为客观对象的物理结构与作为主体的大脑在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之间存在同形的关系,即任何客观的文学作品,只要其“力”的结构与人的内在情感的“力”的结构存在着对应关系,这些作品就能表现人的情感世界。
异质同构原则印证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即主观的情感意绪附着于客观的物象实体,不动声色地使之自然流泻。
《天净沙〃秋思》全曲都由不同的意象堆积而成,作者选取了一组有形的、可感的、灰色基调的意象群,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古道”“瘦马”等,勾勒出生动的生活场景。
格式塔心理学与美学的关系
【美术知识】格式塔心理学与美学的关系同学们请看这个图形:你可以从中看到两个叠加的等边三角形;而且白色的三角形覆盖在黑边的三角形之上。
但从客观上看,这个图形中完全不存在任何三角形。
大家必定看到过有动感的霓虹灯,以多种方式这么滚,那么翻,时而朝左,时而向右,如此等等,但是,霓虹灯其实是不动的。
下面更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例子:电影的画面是动的,但实际上你看到的不过是每秒24格的静止画面。
在客观上,电影是不动的。
几个德国心里学家对这类现象非常重视,由此发展出了一派发生过不小影响的心理学,即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这个怪腔怪调的词是个德语词,意思就是“形式”而已。
有人也为“格式塔”杜撰了一个汉语词“完形”——大概取“完全的形式”这么一种其实有点牵强的意思。
格式塔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我们的感知(1)并非对外在世界的机械反映,并且(2)不是外界刺激的简单相加。
与此相反,我们的感知是对世界的解释和构造,而且我们的这种解释力和构造力是天生具备的。
这个奇妙的图案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喜欢的。
这是一种两可图形: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白色的部分,你会看到一只奖杯;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黑色的部分,你会看到两个男人的侧面,他们面对面在谈话。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奖杯”图案,还是“面对面”图案呢?这不可能回答。
答案取决于你的注意力放在哪里。
有意思的事情,是你可以一会儿把它看作“奖杯”,一会儿把它看作“面对面”。
试着看你能否把它同时看作“奖杯”和“面对面”两者?我们认为不能,因为只要你把它看作“面对面”,白色的部分就成为明亮的背景;反过来,只要你把它看作“奖杯”,黑色的部分就成为黑暗的背景。
如果你自吹你能,那么反思一下那是否是你的记忆(由于在一瞬之间,你的记忆简直没有负担,非常类似于当下的感知——但那毕竟不是感知),而并非当下的感知?由于你能够随心所欲地一会儿这样看,一会儿那样看,你就有机会体会到某种愉快。
在此,你必须意识到人类的语言是贫乏的。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发明了精神分析学,并以此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美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美学理论围绕着理解人的内在世界和情感状态展开,认为这些因素是产生艺术作品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关键。
精神分析学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目的是揭示潜意识的过程,揭示在潜意识深处运行的冲动和欲望,而这些因素往往会对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
依照弗洛伊德的认识,艺术作品扮演着一种传达潜在冲动和欲望的功能,这种功能通常不受创作者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将他们的潜在冲动和欲望传达给观看者,而观看者则通过观看艺术作品来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美学传统,即“雅美学”和“低俗美学”。
雅美学认为艺术应该是高尚、优美和精致的,而低俗美学则强调艺术应该是自发、本能的和自发的。
弗洛伊德认为低俗美学更能表示人们内在世界的冲动和欲望,因为它们更为自发和本能。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欲望的经济学”,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他认为,艺术家的潜在欲望和冲动形成了一种“贡献”,即艺术作品。
这种贡献是艺术家的自我满足和自我解脱的途径,同时也给观看者带来了类似的心理状态。
换句话说,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欲望,而观看者则通过感知艺术作品的过程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美学理论强调了一个人的潜在心理状态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起着关键作用。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心理产物,其目的是通过感官体验传达情感和欲望。
艺术作品展示了一个人内在世界,同时也为人们理解和认识自己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途径。
筝曲的美学思想分析及心理情感的表达
筝曲的美学思想分析及心理情感的表达(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摘要:《长相思》是现代筝曲演奏作品中创作手法和民族音乐素材完美融合的典型作品,同时也是筝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
其独具创新的演奏技巧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力,使得中国民族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得筝曲演奏有了新的探索空间。
通过对筝曲《长相思》的美学思想和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希望为以后的舞台实践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长相思》;美学;情感表达一、美学思想分析(一)作品的意象之美李白所作的《长相思》是一首乐府题材的作品,开篇一句“长相思,在长安”,简单明了地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而下一句“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则是对过往情绪的总结,抒发了自己的烦闷心情。
李白用“美人”隐喻自己的政治抱负,对“美人”虽然十分思念,但是相隔万里,隐喻出自己的政治抱负虽然满腹热血,但得不到君主的赏识,也是徒劳。
其实,“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像实际生活的写照,更像是对世人展现出一种意象美,而显有托兴意味。
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
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1]]。
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豁然的风度。
因此,李白通过对意象美的描写,抒发着自己郁郁不得志的理想抱负。
王建民老师正是抓住了李白情感抒发的关键节点,运用了传统音乐结构模式和民族转调手法的完美结合,使得该曲目的演奏效果更加丰富,让听众能够与古诗中的情感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二)作品的结构形态之美上文提到,筝曲《长相思》属于一种散、慢、快、慢的曲式结构,王建民老师在创作《长相思》的时候,把传统的民族艺术与西方的演奏手法相互结合,为大众呈现出一种复三部的曲式结构,在保留筝曲的传统演奏特点的基础上,对曲式结构进行了划分。
分析美学视野中的心理距离说
分析美学视野中的心理距离说论文关键词:心理距离说;分析美学;迪基;卡塞比尔论文摘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详细地分析了对心理距离说批判最有代表性的分析美学家迪基(Dickie)的基本观点以及得失所在,并试图得出结论,即在这场论争中,尽管是以迪基为代表的持批判立场的学者,对心理距离说的退出历史舞台起到了摧毁性的作用,但以卡塞比尔(Casebier)为代表的持坚持和修正立场的学者,对心理距离说的解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对心理距离说在中国传播中的转变及对中国美学建设的价值给予了一定的观照。
心理距离说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它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国内目前对它研究的一个明显的不足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迪基(Dickie)为代表的分析美学学派对它所展开的批判,缺乏足够的关注。
这是一次重要的美学聚讼,在它之后,在英美理论界盛行了数十载的“心理距离”说黯然退出了美学主流舞台。
因此,了解和反思这次论争就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心理距离的传统内涵心理距离说是由布洛(Bullougll)在他的论文《作为艺术因素和美学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提出来的,他也因此被称为心理距离说之父。
国内学者对这一学说的熟悉,源自朱光潜先生的推重。
心理距离说是审美无利害命题的相关子命题之一。
审美无利害命题是康德主义的经典命题,源起于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经康德的继承和发展,获得了美学界的普遍认同,成为现代美学的关键词之一。
康德对这一命题的分析,着眼于审美与道德、美感与单纯的快适之间的区别。
在他看来,道德感和单纯的快适都是与利害相连的,而美感与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无利害性。
至于如何获得这种无利害的美感,后康德时期的美学家们都试图给出一个答案。
布洛给出的答案是最有影响的版本之一。
他继承了康德从心理学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将人的心理分为常态和非常态两种。
在常态状况下,“经验总是以同一方面对着我们的,也就是以它具有最强的实用的感染力之一面;我们平常意识不到事物不直接不实际地触及我们的那些特征;我们也一般地不能离开受感动的自我而觉察到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精 神 分 析 学 美 学
2容格的美学思想
LOGO
1.艺术论 容格认为,文明社会导致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意 识与无意识相冲突,从而使人发生精神分裂.为了 解决人的精神分裂问题,必须使个体性与社会性, 意识与无意识和谐交融,而个体性与社会性,意识 与无意识的和谐交融,需要通过集体无意识之潜能 的充分发挥,艺术就正是充分发挥集体无意识之潜 能的重要手段或途径:"一种特别的灵丹妙药就是 艺术,对艺术的分析表明这种看法是真实的."例 如他认为矫正心理疾患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艺 术的"积极想象法":"充分利用心灵创造象征物 的能力,把潜意识的内涵,以文字,音乐,绘画, 油画,雕刻,舞蹈等方式表现出来,以消除心理上 的不安现象.""潜意识的内涵"就是集体无意识 的原型,当它体现于艺术作品中时,能发挥出一种 强大的,深刻的,莫名的原始生命力,它能纠正时 代的情感偏向,医治时代的精神病症,使我们的心 灵获得解脱,从而实现人性完满性的复归."
LOGO
弗洛伊德
超我
意 识 下 意 识
自我
潜 意 识
本我
从 费 洛 伊 德 到 荣 格
四,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 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 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 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 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 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 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 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 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 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 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 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 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 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 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 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 状.
LOGO
从 费 洛 伊 德 到 荣 格
荣格在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创造
性地提出"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虽然荣格的"集体无意 LOGO 识"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提 出来的,但有着绝对的区别. "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的经验,而是先天地存在的.我 把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无意识之于个 人.称为"情结".他认为,"情结" 是集体的,普遍的, 卡尔格式塔 非个人的.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和遗 夫荣格 传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的.原型只有通过后 天的途径才有可能为意识所知.它赋予一定的精神内容以明 确的形式."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具有超个体 的"集体"的性质.它是种族的共同的心灵的遗留物.它不 是个体在后天经验中获得的,而是本能遗传的.它不为个人 所觉察,所意识.然而却处处制约着个人的精神,心灵和行 为方式这就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提出,
精 神 分 析 学 美 学 2.艺术创作的两种模式 1."心理的模式"加工的素材来源于人的意识领域. 例如人生的教训,感情的震惊,激情的体验,以及 人类普遍命运的危机,这一切便构成了人的意识生 活,尤其是他的感情生活,简单地说这种模式就是 直接的现实生活的刺激. 2."幻觉的模式"这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 西它仿佛来源于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这是一种超 越了人类理解能力的原始经验,对于它,人类由于 自己本身的软弱可以轻而易举的投降,这种幻觉不 是某种外来的,次要的东西,它不是别的事物的征 兆,在"幻觉中显示的东西也就是集体无意识.因 为集体无意识,作品超越了纯粹的个人性,艺术不 再单纯是个人无意识性本能的替代品.在集体无意 识中,不知不觉地实际上已经在代表千万人讲话. 已经是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是在 不知不觉中预告整个时代的心声.
LOGO
精 神 分 析 学 美 学 在 审 美 教 育 中 的 投 射
灵感与潜意识就如同前面荣格的理论中的集体
潜意识的说法,虽然说幻觉的模式简单来说也就灵 感,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源 于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这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理解 能力的原始经验.在这个理论看来遗传和环境对人 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下,个人 还有努力的余地.因为灵感就是潜意识中酝酿成的 情思猛然涌现于意思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 是鸦雀无声地准备,号令一发,它乘其不备地发动 总攻.(如右图) 它看似突然大声那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的.
LOGO
灵感
预感与创造力
精 神 分 析 学 美 学 在 审 美 教 育 中 的 投 射 法国音乐家柏辽兹有一次替一首诗作乐谱,全诗都 成了可是最后一句却偏偏想不出来.他再三思索, 却不能想出一段合适的乐调来配合这句诗的情境, 终于把它搁置.两年以后他到罗马去玩失足落水. 爬起来所唱的乐谱,恰巧是两年前三思而不得的. 但是如果在罗马失足落水的不是素习音乐的柏辽兹, 跳出水面时觉对不会随口唱出一段乐谱.他的曲调 是费了两年时间在潜意识中酝酿而成的. 也正是由于这个理由艺术创作需要大量的积累然后 再潜意识里进行酝酿然后成为灵感启发艺术家.在 作品的外表我们虽然不必看出这些意象的痕迹,但 是一笔一画之中都潜蕴了人们的神韵和气魄.这样 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人们在潜意识中好比 桑叶到了蚕腹.经过一段咀嚼组织而成丝,丝谁让 不是桑叶却是从桑叶哪里变来的. 而桑叶也就是我们平时的积累了.
精神分析美学之于中国当代 美学教育
--------加强和提高审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LOGO
从费洛伊德到荣格 精神分析学美学 精神分析学美学在审美教育中的投射 中国审美教育与精神分析美学
从 费 洛 伊 德 到 荣 格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
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 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 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 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 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 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一, 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 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 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 意识 层次, 不同的 层次而 在, 精神层次. ,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 我 分 . , 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 人的精神活动的能 本能,本 能是 动 行 的 在动 .人类最 本的本能 类 一类是生的本能, 一类是 本能 本能.
LOGO
精 神 分 析 学 美 学 在 审 美 教 育 中 的 投 射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 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以提高 和培养人对现实与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 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为主要目的的一门教育科学. 就如前面论证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艺术 构思是潜意识的升华.虽然这一观点解释艺术创造未 免有些不确切.因为艺术并不仅仅导源于受神经病症 摆布的消极力量,而是成就个性的众多方面的积极表 现方式.事实上,当我们在观看精神病患者的作品时, 虽然会被其热烈的活力所打动,但还是会直觉地感到 有 西不对 .因为这 一 的 现.就如 洛伊德对于 的 .认为 的创作 自于 的 能的 .而也 有 这 的 不 于 的 .虽然 这 的 未免 有些 主 ,但是不 不 的是这 的确有它一 的 作 . 这个 论 生的艺术 就是 的证明.
LOGO
精 神 分 析 学 美 学 3.审美论 "美学实质上是应用心理学."--荣格.除了艺术 论之外,容格对审美问题的研究亦从心理类型入手 做了重要论述.容格认为,人类具有两种基本的心 理类型,此即内倾型与外倾型.内倾型关注内心的 幻想世界,外倾型则关注外在的社会关系.与这两 种心理类型相对应,人类也具有两种审美态度, 即抽象与移情. 1内倾心理类型的人一般地讲审美态度是抽象的; 2外倾心理类型的人一般地讲审美态度则是移情的. 换句话说,抽象的审美态度是内倾的,移情的审美 态度则是外倾的.就社会成因来说,抽象的内倾的 审美态度产生于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恐惧,躲避,移 情的外倾的审美态度则产生于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 任和亲和.
从精 费神 洛分 伊析 德学 到美 荣学 格
1费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与艺术创作
费洛伊德认为一般的人通过梦来实现现实无意识本能, 而创作者则是在白天幻想,艺术作品就是作家的白日梦 一篇作品就像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代做过的游戏的延 续,是它的替代物. 而无意识本能则是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本源.
LOGO
预感与创造力
LOGO
柏辽兹
精 神 分 析 学 美 学 在 审 美 教 育 中 的 投 射 不过灵感的培养不仅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 是学问.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外下功夫,在 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在潜意识中酝 酿一番然后再用自己的方式翻译出来.吴道子平生 最得意的是洛阳天宫寺里的神鬼.在他下笔前,先 请人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的得着笔意.张旭 是唐朝的草书大家,他曾自道经验说:"吾始见公 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孙氏舞剑器,而 得其神."法国雕刻家罗丹也说:"你问我在什么 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 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再学 校里." 所以说审美教育不合适只在本行的小范围中下功夫 需要处处留心玩味,才有深厚的修养,鱼跃燕飞, 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接触到感官时我们 虽然常常不自觉在心灵中和生若何影响.但是到运 毫千金时,他们都会涌上手腕.在无形中给我们创 造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