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及赏析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刘祯《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注释】1.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2.瑟瑟:风声。
一何:多么。
3.盛:大,凶猛。
罹(lí):遭受。
4.凝寒:严寒。
【翻译】山上高一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寒风中挺一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的劲挺!当冰霜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而松柏却依然终年端正挺拔。
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一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的意思是说,风声是多么的凶猛,可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诗人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柏树的高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说,正当严寒、冰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树却仍然总是那么挺拔壮美。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主题。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内在品格。
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赠从弟翻译及原文赏析
赠从弟翻译及原文赏析诗人运笔也摇曳多姿、富于变化:咏苹藻,则映衬抑扬、着色清淡,正适宜表现它的淡泊高洁之性;赞松柏,则辞气壮盛、笔力遒劲,正可与它的抗风傲霜之节并驱;歌凤凰,则笔势宕跌,飘逸多姿,正显现了凤凰奋翅高举的远大志向和潇洒身影。
赠从弟·其二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赏析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性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
孔子当年就曾满怀敬意地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一首写法,与咏苹藻又稍有不同,不是先写背景,后写主体,而是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
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
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之盛,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一何”叙写松枝之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
诗人也许觉得,与谷风相抗,还不足以表现松柏的志节,所以接着又加以“冰霜”的进袭:“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前一个“正”字告诉人们,此刻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后一个“正”字又告诉人们,再看松柏,它却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
《礼记》说:“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
”正可拿来作“端正”的注脚。
这两句描摹冰霜,辞色峻冷;展示松柏,意态从容。
松柏的坚贞志节,正显现于这一鲜明的对照之中。
此诗结尾也是冷然一问:“岂不罹凝寒?”意谓:难道它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然后归结到诗人主意之所在:“松柏有本性。
”吐语沉着,戛然收笔。
读者于涵咏之际,恍可见到,那雄伟苍劲的松柏,还久久矗立在眼前。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刘桢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刘桢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赠从弟·亭亭山上松》为魏朝词人刘桢所著。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作品原文: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作品注释:⑴亭亭:高耸的样子。
⑵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⑶一何:多么。
⑷惨凄:凛冽、严酷。
⑸罹( 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⑹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⑺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二。
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作品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名句研读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创作背景:《赠从弟》共三首,分别用蓣藻、松柏、凤凰作喻,“初言茹藻可充荐羞之用,次言松柏能持节操之坚,而末章复以仪凤期之,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元代刘履《选诗补注》卷二)。
赠从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从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赠从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赠从弟·其一刘桢〔两汉〕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译文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苹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苹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注释从(旧读zòng)弟:堂弟。
泛泛:水流貌。
磷磷:形容石头色彩鲜明。
蘋(pín)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
华叶:花与叶。
羞:通“馐”。
嘉客:佳客,贵宾。
懿(yì):美好。
赏析这首诗,咏的是“苹藻”。
苹藻生于幽涧,“托身于清波”,历来被视为洁物,用于祭、享。
此诗咏苹藻,开笔先叙其托身之处的非同凡俗:“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泛泛”叙涧水畅流之状,“磷磷”写水中见石之貌。
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一派幽凉、清澈的涧流。
然后才是苹藻的“出场”:“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在幽涧清流之上,苹藻出落得花叶缤纷,随着微波轻轻荡漾,显得何其清逸、美好!“采之荐宗庙,可以羞(进)嘉客。
”这就是人们用作祭享、进献贵宾的佳品呵!这两句写苹藻的美好风姿,用的是映衬笔法。
读者可以感觉到,其间正有一股喜悦、赞美之情在汩汩流淌。
接着,诗人忽然拄笔而问:“岂无园中葵?”意谓:难道园中的冬葵就不能用吗?回答是深切的赞叹:“懿(美)此出深泽!”但苹藻来自深远的水泽,是更可贵、更能令人赞美的。
这两句,用的又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句举“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苹藻,是为抑;后句赞苹藻之洁更胜园葵,是为扬。
于问答、抑扬之中,愈加显得苹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
以此收束全诗,令人读来余韵袅袅。
刘桢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出自魏晋刘桢的《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赏析刘桢的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着称
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
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
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1赠从弟·其一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翻译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苹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苹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注释从(旧读zòng)弟:堂弟。
泛泛:水流貌。
磷磷:形容石头色彩鲜明。
蘋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
华叶:花与叶。
羞:通“馐”。
嘉客:佳客,贵宾。
懿:美好。
赏析这首诗,咏的是“苹藻”。
苹藻生于幽涧,“托身于清波”,历来被视为洁物,用于祭、享。
此诗咏苹藻,开笔先叙其托身之处的非同凡俗:“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泛泛”叙涧水畅流之状,“磷磷”写水中见石之貌。
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一派幽凉、清澈的涧流。
然后才是苹藻的“出场”:“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在幽涧清流之上,苹藻出落得花叶缤纷,随着微波轻轻荡漾,显得何其清逸、美好!“采之荐宗庙,可以羞(进)嘉客。
”这就是人们用作祭享、进献贵宾的佳品呵!这两句写苹藻的美好风姿,用的是映衬笔法。
读者可以感觉到,其间正有一股喜悦、赞美之情在汩汩流淌。
接着,诗人忽然拄笔而问:“岂无园中葵?”意谓:难道园中的冬葵就不能用吗?回答是深切的赞叹:“懿(美)此出深泽!”但苹藻来自深远的水泽,是更可贵、更能令人赞美的。
这两句,用的又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句举“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苹藻,是为抑;后句赞苹藻之洁更胜园葵,是为扬。
于问答、抑扬之中,愈加显得苹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
以此收束全诗,令人读来余韵袅袅。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2《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作品介绍《赠从弟司库员外絿》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11首。
刘桢《赠从弟》译文及赏析
刘桢《赠从弟》译文及赏析《赠从弟是由》刘桢所创作的,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赠从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赠从弟》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译文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赠从弟》注释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从弟:堂弟。
《赠从弟》赏析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刘桢《赠从弟》(其一、二、三)原文、译文及赏析
赠从弟(其一)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刘桢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赠从弟(其二)①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
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có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导读】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
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
[赠从第其二]赠从弟古诗赏析
[赠从第其二]赠从弟古诗赏析赠从弟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亭亭:耸立的样子。
②瑟瑟:寒风声。
③一何:多么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魏诗》卷三。
刘桢(186__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鉴赏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凤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筒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赠从弟》
新知讲解
明诗意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
惨凄:凄惨悲凉,形容猛烈。 终岁:成年,整年。
句意:冰与霜正猛烈急骤,而松柏却 整年长久的端正挺立。
新知讲解
明诗意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罹:遭受(不幸或苦难)。 凝寒:严寒。
句意: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原 来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课堂练习
译古诗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 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课堂总结
明诗意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 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 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 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 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 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 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课堂作业
同学们谁能背诵刘桢赠从
弟的其一吗?
《赠从弟·其一》 刘桢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部编八年级上
三单元课外《赠从弟》
新知导入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
运用了对比衬托之法,突
出了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 品质,借松柏之刚劲,明 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 了无限期望,全诗语言质 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 长。
新知讲解
读诗句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拓展提高
悟诗情
1、赏析颈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 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 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拓展提高
悟诗情
2、赏析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赏析复习进程
《赠从弟》赏析《赠从弟》赏析【古诗今译】高高的松柏,屹立在高山之上,承受着来自山谷中的瑟瑟寒风。
不论寒风刮得多么强大,松枝总是那么劲挺!即使面临着悲惨凄凉的冰雪景象,松柏依旧端正挺拔,痴心不改。
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赏析】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是采用的比兴手法。
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寒风非常的凶猛,可是那些松柏依然不畏强暴,刚劲挺拔。
诗人所以扩展开来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做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松柏树不畏寒风冰雪、不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正当寒风、冰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的时候,松柏树却仍然是那么挺拔壮美。
作品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作品在此处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作品的主题。
作品在写法上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前四句集中笔墨写松树的外在形象,后四句则重笔描写松树的内在品格,由表及里地塑造了松树的整体形象。
二是全篇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
主题思想: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托物言志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也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赠从弟》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
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赠从弟》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赠从弟》注释①
亭亭:耸立的样子。
②瑟瑟:寒风声。
③一何:多幺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
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1《赠从弟》原文翻译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
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
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
着耐寒的本性!
1《赠从弟》诗歌赏析赠从弟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
凤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
的风声。
绘影绘声,筒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
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赠从弟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
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
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刘桢《赠从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刘桢《赠从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注:从弟,堂弟。
【试题】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4分)(4)诗人如此描绘松树的形象,结合诗题,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
(3分)(5)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3分)【参考答案】⑴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⑵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意近即可)(3)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又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2分)诗人采用反衬的手法,(1分)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树的经寒不衰、凛然正气的品质、形象。
(1分)(4)诗人以松柏托物言志,(1分)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即使处于乱世也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2分)(5)(1)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阅读练习二:(1)三、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4分)答案:三四句用了衬托手法(或者是对比),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意近即可)(2分) 风声象征险恶的环境(1分),松枝象征正直的君子(1分)。
解析:第一步,先通读全诗明确诗中运用衬托手法(或者是对比);第二步,抓主要意象风声松枝;第三步,结合作者情感具体点明其效果。
第四步,整合答案,注意答案表述的简明、连贯。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赠从弟原文及翻译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诗之善者,妙绝时”。
《赠从弟》共三,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
下是编给家带来的《赠从弟》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原文】赠从弟(其二)——[汉] 刘桢刘桢《赠从弟(其二)》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注释】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
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
罹(lí):遭受。
凝寒:严寒。
【翻译】山上高一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寒风中挺一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的劲挺!当冰霜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而松柏却依然终年端正挺拔。
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赏析】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是采用的比兴手法。
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一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的意思是说,风声是多么的凶猛,可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诗人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柏树的高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说,正当严寒、冰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树却仍然总是那么挺拔壮美。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主题。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内在品格。
赠从弟
赠从弟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文注释】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②从弟:堂弟。
③亭亭:高貌。
④瑟瑟:风声。
⑤罹:遭受。
⑥凝寒:严寒。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文章品析】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的气概。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
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关于作者】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文章特色】这是一首咏物诗。
【好句品析】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终南别业①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②。
赠从弟赏析
赠从弟赏析《赠从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它以深情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主题、结构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赏析。
一、诗歌的背景《赠从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离别亲人之际所作。
当时,王之涣的从弟已经远离故乡,前往远方谋求出路。
王之涣深感亲人之间的离别之痛,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从弟的思念之情。
二、诗歌的主题《赠从弟》的主题是亲情和离别。
诗歌以哀怨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就道出了诗人的心声:“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这两句话表明了诗人对亲人离别的痛苦,也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主题与唐代诗歌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情感、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三、诗歌的结构《赠从弟》的结构简洁明快,包括四个句子。
第一句“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痛;第二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描绘了诗人离别时的景象;第三句“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四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祝愿和期望。
整首诗歌结构紧凑,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赠从弟》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抒情深刻《赠从弟》是一首抒情诗歌,诗歌的情感表达深刻。
诗人通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之间的感情纽带和离别之痛。
诗歌的情感表达真挚,感人至深,让人读后感慨良多。
2. 形象生动《赠从弟》的形象描写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这句诗描述了离别时梅花纷飞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离别的悲凉和寂寞。
3. 带有象征意义《赠从弟》中的一些诗句带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祝愿和期望,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总之,王之涣的《赠从弟》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歌。
赠从弟·其一原文及赏析
赠从弟·其⼀ 刘桢〔两汉〕 泛泛东流⽔,磷磷⽔中⽯。
蘋藻⽣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译⽂ ⼭涧⾥溪⽔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清澈,⽔中的⽯头清晰可见。
苹藻这些⽔草在⽔边默默地⽣长,⼗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采集它们可以⽤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苹藻来⾃幽远的⽔泽,更加美好、可贵。
注释从(旧读zòng)弟:堂弟。
泛泛:⽔流貌。
磷磷:形容⽯头⾊彩鲜明。
蘋(pín)藻:⽔草名,古⼈常采作祭祀之⽤。
华叶:花与叶。
羞:通“馐”。
嘉客:佳客,贵宾。
懿(yì):美好。
赏析 这⾸诗,咏的是“苹藻”。
苹藻⽣于幽涧,“托⾝于清波”,历来被视为洁物,⽤于祭、享。
此诗咏苹藻,开笔先叙其托⾝之处的⾮同凡俗:“泛泛东流⽔,磷磷⽔中⽯。
”“泛泛”叙涧⽔畅流之状,“磷磷”写⽔中见⽯之貌。
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派幽凉、清澈的涧流。
然后才是苹藻的`“出场”:“苹藻⽣其涯,华叶纷扰溺”——在幽涧清流之上,苹藻出落得花叶缤纷,随着微波轻轻荡漾,显得何其清逸、美好!“采之荐宗庙,可以羞(进)嘉客。
”这就是⼈们⽤作祭享、进献贵宾的佳品呵!这两句写苹藻的美好风姿,⽤的是映衬笔法。
读者可以感觉到,其间正有⼀股喜悦、赞美之情在汩汩流淌。
接着,诗⼈忽然拄笔⽽问:“岂⽆园中葵?”意谓:难道园中的冬葵就不能⽤吗?回答是深切的赞叹:“懿(美)此出深泽!”但苹藻来⾃深远的⽔泽,是更可贵、更能令⼈赞美的。
这两句,⽤的⼜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句举“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苹藻,是为抑;后句赞苹藻之洁更胜园葵,是为扬。
于问答、抑扬之中,愈加显得苹藻⽣于幽泽⽽⾼洁脱俗的可贵。
以此收束全诗,令⼈读来余韵袅袅。
刘桢 刘桢(180―217),字公⼲,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东汉名⼠、诗⼈。
他的祖⽗刘梁,官⾄尚书令,其⼈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学见贵。
【古诗三百首】赠从弟赏析_刘桢的诗
【古诗三百首】赠从弟赏析_刘桢的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多盛,松枝多茂盛!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你不觉得冷吗?松柏有自然!注释① 婷婷:高耸的外表。
②瑟瑟:寒风声。
③ 我问他:怎么做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 第二句“你不感冒吗?松柏有天性”意思是松柏没有被寒冷侵袭?(但它们仍然像以前一样是绿色的)。
这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兄弟,表弟。
整首诗风格朴素。
译文高山上高大的松树顶着山谷里呼啸的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让它寒冷凄凉吧,松树的腰终年挺直。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欣赏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弟弟的礼物》(II)似乎在吟唱,但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意愿。
凭借青松的力量,人们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它的决心。
整首诗自上而下,自上而下,寓意高尚,刚强典雅。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凤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筒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第三句和第四句则加强了抒情气氛。
此外,看似不相干的松树和风之间的冲突破裂了,这让听者大吃一惊,也让观众大开眼界。
两个“一和”强调诗人的强烈情感,一个“生”和一个“金”表现出强烈的冲突和诗人的情感倾向。
第三句接第二句,第四句与第一句相呼应。
构图紧凑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
3.刘桢的《赠从弟》一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 ”和“ ”。
【参考答案】
1.C
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3.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文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②从弟:堂弟。
③亭亭:高貌。
④瑟瑟:风声。
⑤罹:遭受。
⑥凝寒:严寒。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部分试题】
1.对<赠从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文章特色】
这是一首咏物诗。
【好句品析】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文章品析】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本人自己整理的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关于作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