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层序划分与对比

合集下载

地层划分与对比

地层划分与对比
(常规系列包括感应、4m、微电极等曲线)
(四)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2、标准层的确定
(1)地层标准层: 在整套旋回沉积中,哪些岩性稳定具有
特殊标志,易于鉴别的单层或岩性组和明显的层段。
同时性、稳定性、特殊性
标准层根据其稳定程度及可控制范围可分为二级:
一级标准层:在油田范围内可进行对比使用。稳定程度大 于70%。
这表明地层对比不是新技术,但要掌握对比的方法、干活要仔细,否则要出错。
目录
一、概述 二、地层对比划分方法 三、不同沉积类型对比划分
二、地层对比划分方法
主要包括: 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化石)、 岩石地层学(岩性、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组合等) 地层记录的地球物理响应:(地震与电测) 层序地层学(沉积物供给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 重矿物、稳定同位素、古地磁、事件地层
1、对比前的准备工作
(四)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1、对比前的准备工作
(4)、根据综合 录井图、取心图 及相应的资料划 出各层段的沉积 相及沉积微相, 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不同的沉积 相模式,其对比 模式是不同的。
桩74-9-2
滨浅湖 扇三角洲
近岸湖底 扇
-2050 -2100 -2150 -2200 -2250 -2300 -2350 -2400 -2450 -2500 -2550 -2600 -2650 -2700 -2750 -2800 -2850 -2900 -2950 -3000 -3050 -3100 -3150 -3200 -3250 -3300 -3350 -3400 -3450 -3500 -3550 -3600
Z52-2
Z52-2Z074-7-6Z74-8-6ZZ7744--1100--G6Z674-12-6 Z74-14-6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震级: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物理量。

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衡量地震的大小,数值越大表示地震越强烈。

2.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源震和深源震。

浅源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中,深源震则发生在地幔和地核。

3. 震中距离:震中距离是指地震震中到观测点的水平距离。

震中距离越近,感受到的地震强度就越大。

4. 烈度:烈度是一种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影响的评估标准。

通常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分级标准(GB/T 17742-1999)来评估地震烈度等级,共分为12个等级。

5. 地震类型:地震类型是指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通常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这些地震分类等级都是用来描述地震的不同特征和影响程度的。

在地震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中,这些分类等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地震层序

第三节 地震层序

层序概念示意图
第二节 地震层序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法
2、地震层序概念
1)定义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它是以地 震特征为依据所划分的一种地层单元。
目前地震分辨力较好条件下的地震资料中,一个地 震波的周期代表了一个厚度至少为几十米的地层单元。 地震层序仅代表较大(厚)规模的沉积层序,小级 别(如十几米到几毫米)的沉积层序地震上无法鉴别出 来。
2、 顶超
3、 整一
下部边界
1、地层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改变原始地层产状时,上超与 下超往往不易区分,可统称为“底超”。
地震反射终止--顶超与下超
地震反射终止:削截
准葛尔盆地东北部三台地区JH8701地震剖面
下超 顶超
上超
三、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地震剖面上层序的划分是通过层序界面的追踪对比来 完成。一个层序界面,必须是一个不整一界面,或者至少 在盆地边缘是一个不整一界面,这一界面向盆地延伸可逐 渐表现为一个连续沉积的整一界面(如盆地中心)。 层序的划分步骤: ★找反射终止现象;确定不整一界面(层序界面) ★在全盆地内追踪对比层序界面的空间 ★确定层序顶底面,在顶底面之间无不整一地震反 射波

1、 上超
3、 整一
2、 下超
3、 整一
底超

整一界面
3、 整一
2、不整一界面:某一地震反射界面两侧的地震反 射波同相轴产状不协调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是通过反射终止的识别来确定的, 不整一反射有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现象:顶超、削截、 上超、下超
1、削截:在层序的顶部发生的反射终止,一组上 倾的地震反射波通常以较大的几何角度突然终止, 与角度不整合面对应。 特征:其下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终止于该界面 成因:构造挤压 河道下切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它能在已确定油层组界线的基础上,配合次一级旋回特征划分 砂层组和单油层。
C建立标准剖面
油田(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油田(藏)的标准剖面。 它是进行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是全油田进行新井分 层和全区统层的标准。
从几口钻遇油层较全、录井取心资料和测井资料丰富的井中, 挑选有代表性的油层组合汇编成综合柱状剖面图
§1 地层对比
(5)某些矿物的热释光
油藏地质研究
碎屑矿物如石英等受热激发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 的聚集的部分能量特性作为对比标志。
热释光现象分为天然热释光和人工热释光两种。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二、油层对比
1.油层对比的概念
在邻井之间和研究区范围进行油层的横向连续性追踪。 油层对比是研究油层空间展布和连通情况的基础。
常见标志层: 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稳定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 碳酸盐剖面中石膏夹层或泥岩夹层; 冲积沉积中的煤层、古土壤层、火山灰等; 含有特殊矿物的地层; 上下层段间某种特征(地层水矿化度、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差异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岩性及岩性组合
岩性特征: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学特征,它们都是沉积环境 的物质反映。
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同一砂层组 的岩性特征基本一致,其上下应有较为稳定 的隔层分隔。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 其顶底应有较厚的泥岩作盖层和底层,并且 分布在同一岩相段内,其岩相的顶底即为油 层组的顶底界。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 基本一致。含油层系的顶、底界与地层时代 的分界线基本一致。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地震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2 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层序划分对比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2.5.2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23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123砂泥砂2旋回特征1、界面特征2.5.1 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在旋回C结束时,二级最大海退面叠加在一级最大海泛面上。

不同级别旋回滨线迁移的叠加模式(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层序界面为什么要强调“以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巨层序(一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陆泛旋回对应•超层序(二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构造层序(新增术语):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完整旋回,与盆地旋回对应。

•层序组(新增术语):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层序(三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以超覆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体系域(四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尤其如此。

井震约束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为例

井震约束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为例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汉石油学院学报 ) 21年 l 月 江 00 o
J u n l fOi a d Ga e h ooy ( . P ) o r a l n sT c n lg J J I o
第3卷 2
第5 期
Oc. 0 0 Vo. 2 No 5 t2 1 13 .
井震 约束 下 高 分 辨 率层 序 地 层 划分 与对 比
[ 要 ] 准 噶 尔 盆地 石 南地 区 高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起 步 较 晚 ,全 区连 片 三 维 地 震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摘
程度 较低 。 应用 层 序 地 层 学 原 理 和 方 法 ,根 据 岩 心 、测 井 、 录 井 识 别 出最 大 洪 泛 面 及 具 有 暴 露 标 志 、 各
立油 田乃 至油 藏级 储层 的成 因地层 对 比骨架 嘲 ,其理 论 的核心 是在 基准 面旋 回变 化过程 中 ,由于可 容纳
[ 收稿 日期]2 1 0 0—0 —0 4 2
[ 者简介]冯动军 (96 ) 作 1 7 一 。男 , 19 9 9年 大 学 毕 业 ,硕 士 ,工 程 师 ,现 主 要 从 事石 油 与天 然 气 地质 勘 探 方 面 的 研 究 工 作 。
种 冲 刷 面 、进 积 到 退 积 的 转换 面 为 标 志 的超 长 期 、长 期 和 中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界 面 。 在 钻 井 层 序 划 分 的 基 础 上 ,充 分利 用地 震 资 料 , 制 作 地 震 合 成 记 录 ,识 别 地 震 层 序 界 面 , 划 分 地 震 层 序 。研 究结 果 :侏 罗 系 三 工 河 组一 白垩 统 清 水 河 组 划 分 出 3个 超 长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 下 U级 层 序 ) 7个 长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I级 层 序 ) 、 I I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层序地层学 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课件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层序地层学 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课件

频带宽度及不适当的处理程序,人为地制造了一些又黑又粗的反 射同相轴。这样虽然突出了某些同相轴,便利于构造图的编制, 却模糊或压制了具有更重要的地质意义的层序界面。因此,从层 序地层学研究的需要出发,适当地提高频率、适当地选择叠加速 度、适当地作子波处理和选择合适的叠加方式、精细的静校正以 及正确的处理程序,尽可能地排除噪声,尽可能多地显示出地下 反射界面,应当成为当前地震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当然,即使如
通过研究地 震相单元的外部 几何形态及其空 间展布,可以了 解总的沉积环境、
标 沉积物源和地质
志 背景。
外部几何形
态可以分为席状、
席状披盖、楔形、
滩形、透镜状、
丘形和充填型等
(图3-5)。
第三章
二 、 地 震 相 概 念 及 划 分 标 志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①席状 (或板状):它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
已形成一套统一的波组划分方案,并指导着地震解释和油气勘探。不 过它们主要是用来进行构造解释。
层序地层的分层则是为了满足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根据地震反
射特征中提出的分层意见。这一工作近年来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 各大探区统一的分层方案。尽管上述3种分层方案应当是统一的,然而 由于客观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的限制,以及 其它技术上的原因,在目前状况下,要做到完全的统一还有困难。
的形势下,地震相分析正在日益显示巨大的潜力,引起 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注意。
根据地震相的定义,在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的任何
及 变化,只要与岩性或沉积特征变化有关,并且有一定的
划 空间范围,都可定义为地震相。
分 标 志
至于一些与构造有关的现象,如地层挤压变形、泥、 盐和火山岩刺穿体等,在地震剖面上也有清楚的表现。

地震层序分析2

地震层序分析2
主要地震反射层
T2- 反射层:双轨,中振幅、连续 较连续反射 T2-2反射层:双轨,中振幅、连续—较连续反射
主要地震反射层
T2- 反射层:一般由4 个高振幅、 T2-1反射层:一般由4-5个高振幅、强连续性反 射层组成,边界位于4 个高振幅、 射层组成,边界位于4-5个高振幅、强连续性反射层组 区域上容易追踪。 底,区域上容易追踪。Biblioteka 合成记录主要地震反射层
T2- 反射层:双轨或多轨, T2-0反射层:双轨或多轨,高-中振幅、连续性— 中振幅、连续性 较连续反射,具有削截或顶超标志。 较连续反射,具有削截或顶超标志。
主要地震反射层
T2- 反射层: T2-0反射层:由3-4个高振幅、强连续性反射层组成,区域 个高振幅、强连续性反射层组成, 上容易追踪。 上容易追踪。

第一章 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一章 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由于地震层序顶底存在不整合,横向不同位置缺失的地 层程度不一,因而,严格地讲,层序 也不是一个等时单位。 但是,层序作为一个地层单元,却不穿时。因为不整合之下 的地层永 远不会新于不整合之上的地层,反之则相反。另 外,用不整合划分的层序还具有成因意义。
3.波组-波系的等时性
因为同相轴等时,所以与其平行的波组、波系则也应是 等时的。
4.等时的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的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同 样的薄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大于30-50m(一个同相轴)厚 度的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小 于 这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 中的层系界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的,层面 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穿时的一样。
1.同相轴的等时性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3.波组-波系的等时性 4.等时的相对性
1.同相轴的等时性
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同相轴追踪古沉 积表面,而不是岩石地层单元界面 。这是因为,岩石地层 单元界线并不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波阻抗差面,不满足形成 同相轴的条 件。 形成同相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界面存在波阻抗抗差。从一维角度如井、或露头看, 岩石地层单元满足这一条件。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的。由于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个想象推测的井间 、露头间的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因此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当然在大多数垂向加积的平坦沉积区,我们发现钻井划分 的岩石地层单元和地震地层单元一 般均满足等时条件。
④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实际记录的对比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二者一般不可能完全一样。需要多次 校正,以便尽可能接近。 a.消除速度弥散影响,浅层往往V地震 <V测井 ,合成记录 相位浅于实际地震道 ,深层则相反:500-1000m以下,V地震 >V测井,合成记录相位偏深。 b.选择的子波频率必须与实际地震剖面接近。 c.注意极性的影响、排除速度陷境。即设法确定真实地震剖 面的极性,合成记录必须与实 际地震极性一致。在有两口以 上井的情况下,可通过比较多口井不同极性的平均速度曲线 的 接近程度及标定后反射特征的相似程度判断极性和标定的 正确性。

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依据

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依据
• 2.在地震剖面上尽可能详细地识别各种不整合关系及 其限定的层序,并组合成较高层次的层序组。
• 3.以质量较好、地层发育齐全的骨干地震剖面为基准, 确定划分方案,然后推广对比到地震资料较差的工作区。
4、层序边界及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
• 4.利用特征突出、可大范围追踪对比的地震波 组作为控制界面,提高纵向上地震层序划分和横 向上对比的可靠性。
• (3)掀斜型削截与其界面之上伴生的盆缘上超的地层 消失方向相同。而视削截与界面之上伴生的水下上超的 地层消失方向相反。
• (4)视削截界面之上往往伴生有下超。
3.3沉积过路型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 (1)顶超为下部同相轴呈切线状向着顶界 面终止,地层向上逐渐减薄,而削截则表现为下 部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突然终止。
• (3)连续沉积型下超: 与在连续沉积但沉积速率很低的背景 下,局部发育的沉积速率很高并显著地进积的沉积体相对应,此 种情况下虽然并无沉积间断,但受地震资料分辩率限制,看起来 好象是在对着沉积缺失面下超。
• 除第一种类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不整合面相对应外,各种 下超界面主要并不反映构造不整合面,而是与因沉积物进积作用 和沉积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沉序边界的基础上,就 可以进行地震层序的划分。地震层序 分析主要是依据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结 构,识别出地震层序、体系域及其地 震相。
4、层序边界及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
• 以下是地震层序划分的主要原则:
• 1.以地震剖面上特殊的反射波终止型式,即上超、顶 超、削截及侵蚀等作为划分层序的主要依据,并兼顾内 部总体反射特征。这些特殊的反射波终止型式是追踪地 层几何体终止方式的关键标志。
• (2)以沉积过路型顶超为顶界面的地层单 元厚度横向上变化很缓慢,而以削截为顶界面的 地层单元厚度则向一方迅速减薄尖灭。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相轴构成旳具有较强振幅较连 续旳反射往往称之为波组。可相应于岩石 地层单元旳 组、段、亚段等。
4.波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波组(类似地震相特点)旳反射 波称波系,往往形成于类似构造背景旳 同一构造期内。 可相应于岩石地层单位旳群、统、系等,迅速堆积条 件下旳也可相应于地层 组或段。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旳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旳连线与相应
旳 反射界面旳形态相同,于是在变面积统计中,代表相同极值相 位旳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旳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 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不小于1/4地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种同相轴可看成相应于一种反射界面(该岩层旳顶面), 此时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种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旳复合体,此
• 区别层位标 定与时深转换两个概念。 • 分析地震资料划分对比地层旳优缺陷。
1. 李正文,赵志超等主编.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质出版社出版,1990年。
2. 韩文功.用合成地震统计提升地质层位旳解释 精度,石油物探,1993,32(3):21-30。
3. 蒲仁海.地震地层旳等时特征,地层学杂志, 1996(2)。
4.等时旳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旳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一样旳薄 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不小于30-50m(一种同相轴)厚度 旳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不不小于 这 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中旳层系界 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旳,层面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 穿时旳一样。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旳。因为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种想象推测旳井间 、露头间旳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所以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地震界面的识别

地震界面的识别

地震层序划分示意图
顶 超 退 覆 下 超
截 上 覆 不 整 合 面 削 伏 不 整 合 面 上 超 上
1、 削截
2、 顶超
3、 整一
下部边界
1、 上超
2、 下超
3、 整一
底超
二、层序界面的追踪对比,层序的确定
地震剖面上层序的划分是通过层序界面的追踪对比来 完成。一个层序界面,必须是一个不整一界面,或者至 少在盆地边缘是一个不整一界面,这一界面向盆地延伸 可逐渐表现为一个连续沉积的整一界面(如盆地中心)。 层序的划分步骤: ★找反射终止现象;确定不整一界面(层序界面) ★在全盆地内追踪对比层序界面的空间 ★确定层序顶底面,在顶底面之间无不整一地 震反射波 ★地震层序中对地震剖面的要求: 地层齐全,覆盖整个盆地 构造简单,地震资料质量好。
地震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
1 、削截---- 在层序的顶部发生的反射终止,一组上倾 的地震反射波通常以较大的几何角度突然终止. 与角度不整合面对应。 2 、顶超---- 在层序的顶部发生的反射终止,一组下倾 的地震反射波以较大的几何角向上逐渐收敛于顶面。他 是有沉积时就下倾的层序顶部与无沉积作用的上界面形 成的反射终止现象,顶超界面是由过路冲刷作用形成的。 顶超可以发育在层序的内部。 3 、上超---- 发生在层序的底部,地震反射波沿底界逐 层向上终止代表层序的底界。 4· 下超----发生在层序的底界面上,向原始倾斜面的下 倾方向终止。 ★地震层序顶面---削截,顶超,确定层序顶面的标志 ★地震层序底面----上超,下超确定层序底面的标志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中泥岩 亚段
下 统
上段 柯坪塔格组 中段
下砂岩 亚段
下段
“红泥”的归属及柯坪塔格组“三分”
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对比
同位素年龄测定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 原理进行的。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释 放出能量并转化为终极元素。
用于地层年龄测量的同位素方法主要有铀- 铅法、钍-铅法、铷-锶法、钾-氩法等。 同一地区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可以用于地层年 龄的确定,不同地区的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可 以用于地层对比。
测井地层对比法
利用地层的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等进行对比地层的 方法。由于不同测井曲线对不同岩性反映的敏感程度不同,实 际对比时要综合考虑(要看总体变化特征)。
事件地层学对比法
利用地史时期突发的稀有地质事件进行对比地层的方法。
地质事件:是指地史上稀有的、突发性的、在短暂时间内影响范围很广的自 然现象,并在地层中留下了能被识别的显著标志。
nestoraebelonechitinaaspera顺1井5329m塔中地区志留系新老划分方案对比表系统组段亚段系统组段泥盆系中下统上段上顶统下段上段泥盆系中下统上段上顶统下段上段下段克孜尔塔克孜尔塔格红色砂岩段克孜尔塔格组红色砂岩段克孜尔塔格组老方案新方案泥盆系中下统中统依木干他乌组泥盆系中下统中统依木干他乌组地层划分下段上统上砂岩段上段中统依木干他乌组红色泥岩段下段上砂岩亚段上段中泥岩亚段中段下砂岩亚段下段柯坪塔格组塔塔埃尔塔格组上统上砂岩段上段中统依木干他乌组红色泥岩段下段上砂岩亚段上段中泥岩亚段中段下砂岩亚段下段柯坪塔格组塔塔埃尔塔格组格组塔塔埃尔塔格组下砂岩段志留系下统下统志留系组塔塔埃尔塔格组下砂岩段志留系下统下统志留系红泥的归属及柯坪塔格组三分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对比同位素年龄测定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原理进行的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通常使用几种不同的等级标准来描述其大小和强度。

两种常见的地震等级标准是“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和“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

1.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里氏震级是一种最早使用的地震测量方法之一,衡量地震的大小。

它是由Charles F. Richter于1935年提出的。

这个等级通常在1到10的连续标度上表示地震的强度,其中每增加一个单位,地震的能量释放增加约30倍。

然而,里氏震级在测量大地震时存在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超过6或7级的大地震情况下,可能不够准确。

2.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面波震级是一种更现代、更精确的地震测量方法。

它是根据地震破裂的面积、岩石的弹性模量和震源的位移来计算地震的能量释放。

这个等级通常也在1到10的连续标度上表示地震的强度,但相比于里氏震级,面波震级更适用于测量较大的地震,并提供了更准确的评估。

这些震级是用来描述地震的大小和能量释放程度。

通常,当地震级数增加时,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会相应增加。

然而,要注意,地震的破坏程度还受到地震震源的深度、震中距离、地形和建筑物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震级只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一种方式,而不一定完全反映地震对人类和环境的实际影响。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第二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一)地层划分地层的划分是地层学的一项基础任务,也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其目的在于确定区域地层层序和建立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

我们把一个地区的岩层,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岩性、化石等特征归纳成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了解该区域地层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称为地层划分。

如果地层形成以后,一直保持其原始生成顺序,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属正常层序。

但在地壳发生过强烈运动的地区,由于岩层遭受褶皱和断裂的影响,使原始地层产状发生变动,甚至倒转,使早期形成的岩层覆盖于晚期形成的岩层之上。

因此地层划分首先要判定地层的正反顺序,建立正常层序。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

由于切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系统,不同种类的地层划分可以重叠在同一剖面上进行,这就是地层单位和地层划分的多重性。

目前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三种。

(二)地层对比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或剖面)的地层进行比较,论证其地质时代、地层特征和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即为地层对比。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特征和依据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

例如:岩石地层对比是论证岩性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是否相当;年代层对比是要论证地层的地质年龄和年代地层单位的位置是否相当;生物地层对比是要说明含化石层的化石内容和生物地层位置是否相当。

地层划分与对比两者在原则和依据上是同一的,在方法上是有密切联系的。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一)岩石地层学方法凡是以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岩性界面变化为准,划分地层,是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主要方法统称为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石特征主要指岩性、岩石组合、岩相、岩层的横向展布和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根据岩石特征的相似程度,对地层进行划分,并建立岩石地层系统。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1) 不整合面下伏地层的波阻抗横向变化,而上覆层波阻抗横向稳定,所以不整
合界面的波阻抗差不仅有大小的变化,而且有正负的变化,因此反射振幅既 有强度的变化,也有极性的变化。
2 )当不整合面平整,且下伏强反射界面,两界面
以角度相交时,形成widness效应。两界面的反射 发生干涉,对不整合界面的反射特征造成干扰,
X463
360
标志层确定
420
480
标志层确定
463
标志层确定
463
最后极性的确定:要考虑岩性组合特征和显示方式
Y360 标志层与区域不整合面不一定对应
463
483
503
复习题
1.地震反射标志层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2.同相轴、波组、波系、包络面的概念及对比方法 3.地震剖面闭合的概念及检查方法
(6)下超面
(6)下超面(Downlap)
坡角迁移轨迹与下超类型
(6)下超面
• 平行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彼此平行, 基本上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
旋转超覆
• 发散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之间向盆地 内部增宽,一般与差异构造沉降相对应。是一种 生长不整合。
(6)下超面(Downlap)
下超是沉积物侧向进积的表现。一般发 育在三角洲和扇体的前缘带。其特征是 该界面之上的同相轴向沉积体前方逐个 终止于界面之下倾角更小的同相轴之上。
•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以较大角度突然终止于该界面处, 且界面下的地层厚度横向变化不大,是削蚀角度不 整合的表现。
削截界面在盆地内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构造运动的性质, 在箕状断陷盆地中受基底翘倾运动的控制,削截往往只在盆 地的一侧出现。
在拗陷盆地中,受垂直运动引起的差异沉降的控制,削截往往 出现在盆地的两侧。而在褶皱运动或区域块断运动控制下,削 截在整个盆地都有可能出现,并与背斜构造或断块构造相伴生。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新兴的地层学分支学科,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的学科。

2、地震地层学:是根据地震资料总的地震特征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地学分支学科。

它是地球物理学与地层学概念、地震技术与沉积学理论结合的新范畴。

3、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

层序是对应于海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临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翼拐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组成。

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

4、凝缩层:又称浓缩层、密集段、缓慢沉积段,以沉积速率极低为特征的一种薄的海(湖)相沉积地层层段(沉积速率小于10-100mm/万年),是在相对海面上升到最大、水域扩大最大时期(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在外陆架、陆坡和盆地底部沉积的沉积物。

一般由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组成5、超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上升时,沉积盆地的水体逐渐扩大,沉积范围也逐渐扩大,在盆地的边缘地带,越来越新的沉积地层依次向陆地方向扩展,逐渐超越下面的较老地层,直接覆盖于盆地边缘陆地的剥蚀面上,形成不整合接触,称为超覆。

6、退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下降时,部分海(湖)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水或湖水面积相对缩小,即海(湖)退。

在地层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由于水体面积越来越小,在盆地边缘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地层面积,从而形成了退覆现象。

7、基准面:分隔沉积区和剥蚀区的物理面。

8、基准面旋回:地层基准面并不是一个完全固定不变的界面,它在变化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向基准面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基准面上升或者下降旋回,这种基准面的一个上升或下降的旋回称为基准面旋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相轴组成的具有较强振幅较连 续的反射往往称之为波组。可对应于岩石 地层单元的 组、段、亚段等。
4.波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波组(类似地震相特点)的反射 波称波系,往往形成于类似构造背景的 同一构造期内。 可对应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群、统、系等,快速堆积条 件下的也可对应于地层 组或段。
第一章
•1.地震地层的几种单元:同相轴,层序,波组,波系 •2.地震地层的等时性 •3.地震地层的六种接触关系及地质意义:上超、顶超、 下超、削截、退积、整一 •4.层位标定:平均速度的概念,合成记录、VSP、时深 关系图的制作与解释 •5.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6. 标定与对比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地震地层的几种单元
4.等时的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的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同样的薄 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大于30-50m(一个同相轴)厚度的 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小于 这一规模 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中的层系界面相当 于细层是穿时的,层面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穿时的 一样。
(3)在时间域(或深度域),一个同相轴持续一定的距离或宽度,即梯 形黑斑的宽度。对于薄 层该宽度往往对应于一定的厚度,约半个 周期。若层速度为3000-4000m/s,频率为20-30HZ ,则一个同相轴 对应的地层厚度为25-50m。有时为了突出显示某一储层,在三维地 震显示时 ,让井点目的砂层的时间厚度(小于1λ/4)正好等于同相轴 梯形斑块的厚 度。此时,同相轴越厚,则砂层越厚,二者成正比。
1.同相轴的等时性
2.
3.波组-
4.等时的相对性
1.同相轴的等时性
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同相轴追踪古沉 积表面,而不是岩石地层单元界面 。这是因为,岩石地层 单元界线并不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波阻抗差面,不满足形成 同相轴的条 件。
形成同相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界面存在波阻抗抗差。从一维角度如井、或露头看, 岩石地层单元满足这一条件。
由于地震层序顶底存在不整合,横向不同位置缺失的地 层程度不一,因而,严格地讲,层序 也不是一个等时单位。 但是,层序作为一个地层单元,却不穿时。因为不整合之下 的地层永 远不会新于不整合之上的地层,反之则相反。另 外,用不整合划分的层序还具有成因意义。
3.波组-
因为同相轴等时,所以与其平行的波组、波系则也应是 等时的。
由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经以上公式可求出一个波阻抗 曲线。然后用下式求反射参数曲线。
R I2 I1 I2 I1
②选择地震子波,可用井旁道提取子波,但多用瑞克子
③求合成地震记录:将反射系数曲线与子波褶积得到
M2
X i k Rik K M1
•退积(Retrogradation):不是退覆(Regress)。与物源逐渐减少和迅速 水进有关的一种视削 截接触关系,由远源反射终止逐渐向盆地边 缘移动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一般为海、湖相水进体系域的顶界。 湖相中比海相中较少见。
四、层位综合标定
一般把在过井地震剖面上找出井点位置某一地层界面或(油)砂 层顶底面准确反射位置的这一过程叫层位标定。一般通过制作 合成地震记录或VSP实现标定。通过标定不但可以确定钻井 层 位、岩性、含油性等与地震反射相位、振幅、频率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可得到一组井点的 时间和深度关系。
2.地震层序:
在地震剖面上,顶底被不整合或与之 对应的整合限定的、内部连续的成因上有 联系的一套地 层。所对应的地层单位也 叫沉积层序,常简称层序。
地震层序的最小厚度往往要大于或等 于两个同等轴,否则无法识别其顶底不整 合。它是地层 划分,对比、相分析、层 序地层学研究最基本的单元。
3.波组
三、地震地层的六种接触关系
•整一(或整合)关系(conformity) •削截:由于构造抬升或基准面下降而引起的层序顶部地层被侵蚀 现象,水平、垂直构运动 均可形成。 •上超:沉积物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的上方超覆;反映海进或一次 构造运动。分远源上超和近 源上超,可指示原始盆地沉积边界。
覆称下超。分前积下超或侧 下超, •顶超:前积反射体顶部出现的与其上覆地层之间的角度相交或相 切接触关系,代表一种沉积物过路面,即不侵蚀又不沉积的面, 一般与下超伴生出现,规模多小于削截面,其较平整, 但可分期
二、地震地层的等时性
是否满足等时性条件是地层学分析要求的一个重要 准则。构造演化、沉积相、油 田开发层系等分析均要 求所研究的地层单元满足等时条件。但是在存在侧向堆 积的覆盖区或 盆地的原始斜坡上超带沉积区,如三角 洲或扇沉积区,用测井划分的地层单元往往难满足等 时条件,而地震地层却能满足等时对比。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的。由于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个想象推测的井间 、露头间的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因此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当然在大多数垂向加积的平坦沉积区,我们发现钻井划分 的岩石地层单元和地震地层单元一 般均满足等时条件。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的连线与相应
的 反射界面的形态相似,于是在变面积记录中,代表相同极值相 位的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的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 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大于1/4地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个同相轴可看成对应于一个反射界面(该岩层的顶面), 此时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个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的复合体,此
两种方法
(1)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Synthetic Seismogra Profiling)
用测井资料经人工合成所得到的地震记录称合成地震记录 (Synthetic Seismogram)。制作流程如下:
① 波阻抗I=速度V·密度ρ =密度ρ/时差△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