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地震进行层序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依据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层序分析二)
上超
上超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T2 T3 T4 T6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顶超
顶超
1、主要地震反射 (1)反射同相轴明显; (2)反射同相轴延续范围比较大;
主要地震反射
主要地震反射
第三节 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
一、 基本概念
主要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即主要地震反射追随 年代地层的对比关系而不是以跨时代的岩性地层单元。
2、年代地层意义
年代地层意义指界面具有区分地层时代新老的作用, 界面以下的地层比界面以上的地层时代更老。
2、顶超(顶部超覆)
成 因:
顶超发育期间,在基准面之上发生了沉积物 的过路情况(Sedimentary bypassing) 和小的侵蚀作用。
顶超通常与三角洲复合体相伴生。但也可见 于深海沉积中,如深海浊积扇,在那里的沉 积基准面是受浊流和其它深水作用控制的。
二 、沉积层序顶界类型
3、整一
地层对一个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整合面的平行。
2、在盆地边缘部位 (1)由于(横向)水体能量横向的渐变性,使得一些
岩性边界为过渡性界面,波阻抗没有明显的差 别,因此产生不了显著的反射波形。 (2)但是水位变化所影响的每个时期的沉积物之间 都具有相当大的声阻抗差,往往能够形成较强 的反射同相轴。即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实验三 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三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的识别,划分和识别层序和体系域边界,利用Exxon 模式对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确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陆相断陷盆地两种不同构造背景的层序地层样式,通过海(湖)岸上超点的变化推断海(湖)平面升降特征,撰写地震资料层序地层分析实验报告。
二、地震资料地质背景:三维地震剖面JN87-0lB为澳大利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第四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积沉积剖面。
过陆参3井的三维地震剖面为辽河油田陆家堡坳陷断陷湖盆侏罗系碎屑岩沉积剖面。
三、实验结果:一.JN87-01B剖面1.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的识别及层序和体系域的划分,自上而下分为五个体系域。
层序A,为具陆棚坡折的海相碎屑岩沉积,发育LST、TST和HST,其中LST中可以见到明显的盆底扇和斜坡扇反射特征。
可以识别出层序的底界面SB1。
层序B,是缓坡样式的沉积层序,发育LST、TST和HST。
可以看到明显的S型加积和S型-斜交型前积特征。
可识别出最大海泛面。
可以识别出层序的底界面SB2。
层序C,是具有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缺失LST,发育TST和HST,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与首次海泛面。
但该层序中存在明显的S型加积和S型-斜交型前积。
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3。
层序D,是具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发育LST、TST和HST。
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MFS。
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4。
层序E,是具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发育LST、HST。
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MFS。
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5。
二.过陆参3井的剖面1.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的识别及层序和体系域的划分过陆参3井的剖面上识别出三套层序,自下而上命名为层序A、B、C。
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1,SB2,SB3。
层序A:根据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终止关系和地震反射特征。
可以识别出首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
在该层序中可以识别出LST、TST和HST。
LST明显的发育有斜坡扇和盆地扇沉积。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姜在兴李华启等编著第一部分层序地层学原理层序地层学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地层的新方法。
当与生物地层及构造沉降分析相结合时,它提供了一种更精确的地质时代对比、古地理恢复和在钻井前预测油气储集岩、烃源岩和盖层的方法。
层序地层学概念在沉积地层上的应用有可能提供一个完整统一的地层概念,就象板块构造曾经提供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构造概念一样。
层序地层学改变了分析世界地层记录的基本原则,打开了了解地球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因此,它可能是地质学中的一次革命。
从本质上说,层序地层学分析提供了划分层序和体系域等时间地层单位组成的地层格架,这些层序和体系域与特定的沉积体系、岩相和油气分布有密切联系,并形成于与海平面相对变化有关的基准面变化。
而这些变化表现为地震资料上的反射不连续性和测井、岩心及露头剖面上相带叠置方式的变化。
层序地层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消除了地层学中长期存在的年代地层与岩石地层单位及生物地层单位三重命名的混乱现象。
地震反射近似地逼近等时面本身,为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至少在准层序级以上) 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象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全球统一的构造概念一样,层序地层学也有可能提供一个全球统一的地层学格架和沉积作用格架。
②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成因地层划分方案(成因地层年表)。
过去人们根据某一或二项标志,提出过地层划分方案(地层年表),其中有古生物的、岩性的、放射性向位素年龄的、古地磁的方案等。
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从地层的成因和发展上进行研究,因此,出现了许多相互矛盾、无法解释的现象。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控制地层形成的四个要素(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气候、沉积物供应) 的综合分析,得出相对海平面(或基准面) 控制层序形成与发育的概念。
将层序内部和层序之间的成因联系确立下来,把地层学从描述性提高到有完整体系的理性阶段。
③建立了地层分布模式。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地层分布模式的一门科学,它把层序定义为“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相应的整合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它能在已确定油层组界线的基础上,配合次一级旋回特征划分 砂层组和单油层。
C建立标准剖面
油田(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油田(藏)的标准剖面。 它是进行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是全油田进行新井分 层和全区统层的标准。
从几口钻遇油层较全、录井取心资料和测井资料丰富的井中, 挑选有代表性的油层组合汇编成综合柱状剖面图
§1 地层对比
(5)某些矿物的热释光
油藏地质研究
碎屑矿物如石英等受热激发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 的聚集的部分能量特性作为对比标志。
热释光现象分为天然热释光和人工热释光两种。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二、油层对比
1.油层对比的概念
在邻井之间和研究区范围进行油层的横向连续性追踪。 油层对比是研究油层空间展布和连通情况的基础。
常见标志层: 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稳定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 碳酸盐剖面中石膏夹层或泥岩夹层; 冲积沉积中的煤层、古土壤层、火山灰等; 含有特殊矿物的地层; 上下层段间某种特征(地层水矿化度、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差异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岩性及岩性组合
岩性特征: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学特征,它们都是沉积环境 的物质反映。
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同一砂层组 的岩性特征基本一致,其上下应有较为稳定 的隔层分隔。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 其顶底应有较厚的泥岩作盖层和底层,并且 分布在同一岩相段内,其岩相的顶底即为油 层组的顶底界。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 基本一致。含油层系的顶、底界与地层时代 的分界线基本一致。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地震
第4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61
地 )
球
地震剖面的纵坐 标是时间,钻井剖面 的纵坐标是深度,钻 井界面与地震界面如 何对比?——桥式对 比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1)基于VSP的桥式对比
奥 奥 陶
陶
志 志 留
留
东河 东河
生 屑 屑
生
双 双 峰 峰
石 炭 C2 石炭C2
*****井零偏VSP 桥 式 标 定
中 ms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trace2571
(2)时频分析反映的旋回特征——以地震剖面为例
④
③
T80
②
①
T82 T83
中
国
石
油
学 ③ 大
④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②
①
(2)直接根据地震剖面上的振幅和频率特征识别沉积旋回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1)视振幅变化反映的沉积旋回 2)视周期变化反映的沉积旋回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民 2.5.6 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英
• (1)界面为纲,旋回为体
球 • (2)井震统一,尺度匹配 京 • (3)网络闭合,误差量化 石 油 大 学 北 ( 地 )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2 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层序划分对比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2.5.2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23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123砂泥砂2旋回特征1、界面特征2.5.1 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在旋回C结束时,二级最大海退面叠加在一级最大海泛面上。
不同级别旋回滨线迁移的叠加模式(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层序界面为什么要强调“以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巨层序(一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陆泛旋回对应•超层序(二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构造层序(新增术语):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完整旋回,与盆地旋回对应。
•层序组(新增术语):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层序(三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以超覆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体系域(四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尤其如此。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第二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一)地层划分地层的划分是地层学的一项基础任务,也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其目的在于确定区域地层层序和建立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
我们把一个地区的岩层,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岩性、化石等特征归纳成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了解该区域地层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称为地层划分。
如果地层形成以后,一直保持其原始生成顺序,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属正常层序。
但在地壳发生过强烈运动的地区,由于岩层遭受褶皱和断裂的影响,使原始地层产状发生变动,甚至倒转,使早期形成的岩层覆盖于晚期形成的岩层之上。
因此地层划分首先要判定地层的正反顺序,建立正常层序。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
由于切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系统,不同种类的地层划分可以重叠在同一剖面上进行,这就是地层单位和地层划分的多重性。
目前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三种。
(二)地层对比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或剖面)的地层进行比较,论证其地质时代、地层特征和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即为地层对比。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特征和依据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
例如:岩石地层对比是论证岩性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是否相当;年代层对比是要论证地层的地质年龄和年代地层单位的位置是否相当;生物地层对比是要说明含化石层的化石内容和生物地层位置是否相当。
地层划分与对比两者在原则和依据上是同一的,在方法上是有密切联系的。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一)岩石地层学方法凡是以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岩性界面变化为准,划分地层,是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主要方法统称为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石特征主要指岩性、岩石组合、岩相、岩层的横向展布和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根据岩石特征的相似程度,对地层进行划分,并建立岩石地层系统。
第一章 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由于地震层序顶底存在不整合,横向不同位置缺失的地 层程度不一,因而,严格地讲,层序 也不是一个等时单位。 但是,层序作为一个地层单元,却不穿时。因为不整合之下 的地层永 远不会新于不整合之上的地层,反之则相反。另 外,用不整合划分的层序还具有成因意义。
3.波组-波系的等时性
因为同相轴等时,所以与其平行的波组、波系则也应是 等时的。
4.等时的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的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同 样的薄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大于30-50m(一个同相轴)厚 度的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小 于 这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 中的层系界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的,层面 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穿时的一样。
1.同相轴的等时性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3.波组-波系的等时性 4.等时的相对性
1.同相轴的等时性
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同相轴追踪古沉 积表面,而不是岩石地层单元界面 。这是因为,岩石地层 单元界线并不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波阻抗差面,不满足形成 同相轴的条 件。 形成同相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界面存在波阻抗抗差。从一维角度如井、或露头看, 岩石地层单元满足这一条件。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的。由于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个想象推测的井间 、露头间的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因此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当然在大多数垂向加积的平坦沉积区,我们发现钻井划分 的岩石地层单元和地震地层单元一 般均满足等时条件。
④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实际记录的对比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二者一般不可能完全一样。需要多次 校正,以便尽可能接近。 a.消除速度弥散影响,浅层往往V地震 <V测井 ,合成记录 相位浅于实际地震道 ,深层则相反:500-1000m以下,V地震 >V测井,合成记录相位偏深。 b.选择的子波频率必须与实际地震剖面接近。 c.注意极性的影响、排除速度陷境。即设法确定真实地震剖 面的极性,合成记录必须与实 际地震极性一致。在有两口以 上井的情况下,可通过比较多口井不同极性的平均速度曲线 的 接近程度及标定后反射特征的相似程度判断极性和标定的 正确性。
第八章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D S
Angular unconformity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 及意义
沉积接触: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 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 年 轻沉积盖层的底部常含下覆岩石的 成分或砾石. 侵入接触:年轻的岩浆侵入到较古老 的地层中, 年轻岩体的边缘常含来源 于地层的捕虏体, 地层与岩体的交界 部位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烘烤.
岩 石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生物地层方法:
理论依据:生物演化的前进性、阶段性、不 可逆性和生物扩散的瞬时性。 生物地层划分:以地层中所包含的化石的一致 性建立生物地层单位。 理论依据:化石层序律
化石层序律(Principle of fossil succession)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 不同的化石,含相 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相同。
William Smith (1769-1839)---地层学之父于1817年提出。
三剖面相距 500KM
化石层序 律的意义
根据化石内容 1 对比不同剖 面的地层 2 确定地层的 相对顺序及相 对时间
化石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
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 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
的所有化石的综合。化石组合法是根据地层的 化石组合对比地层的方法。
300 km
化 石 组 合 法
标准化石
构造运动面法:
利用地层中的不整合面进行地层划分
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划分对比
同位素年龄测定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 原理进行的。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释放 出能量并转化为终极元素。 用于地层年龄测量的同位素方法主要有铀 -铅法、钍-铅法、铷-锶法、钾-氩法、钐 -钕法等。同一地区的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可以 用于地层年龄的确定,不同地区的地层的同位 素年龄可以用于地层对比。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4.波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波组(类似地震相特点)旳反射 波称波系,往往形成于类似构造背景旳 同一构造期内。 可相应于岩石地层单位旳群、统、系等,迅速堆积条 件下旳也可相应于地层 组或段。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旳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旳连线与相应
旳 反射界面旳形态相同,于是在变面积统计中,代表相同极值相 位旳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旳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 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不小于1/4地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种同相轴可看成相应于一种反射界面(该岩层旳顶面), 此时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种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旳复合体,此
• 区别层位标 定与时深转换两个概念。 • 分析地震资料划分对比地层旳优缺陷。
1. 李正文,赵志超等主编.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质出版社出版,1990年。
2. 韩文功.用合成地震统计提升地质层位旳解释 精度,石油物探,1993,32(3):21-30。
3. 蒲仁海.地震地层旳等时特征,地层学杂志, 1996(2)。
4.等时旳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旳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一样旳薄 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不小于30-50m(一种同相轴)厚度 旳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不不小于 这 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中旳层系界 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旳,层面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 穿时旳一样。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旳。因为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种想象推测旳井间 、露头间旳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所以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地层组、段内细分对比的思路与方法
地层组、段内细分对比的思路与方法在油藏描述中,地层组、段内的油层细分对比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工作。
因为构造和沉积的演化,是以沉积地层的界、系、统、群、组、段的划分为基础的。
每个地区的地层层系都是经过地层古生物、古地磁、岩石同位素年代的测定和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及地面露头剖面测量而划分命名的。
由于各地区有各自的标准剖面,地层多采用地方性命名,经过大区区域地层对比,统层后最后确定,地层框架在地震剖面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油藏描述中,地层组、段以上的层序划分基本采用前人的成果和结论。
地下含油气段的地层细分对比,一般由钻井地质录井资料与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划分对比而确定。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化,资料的不断积累,细分对比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油藏的不同认识阶段,含油气组、段地层细分对比的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改变。
在细分对比的思路与方法上,也不断地发展进步,因此总结与探讨油气层组、段地层细分对比,对于作好地质基础工作,搞好油藏描述十分重要。
一、地层划分对比和油(气)层细分对比概念地层划分对比研究的是地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描述地层的时空分布。
严格地讲,应包含划分和对比两个部分。
划分是对比的前提,对比是划分的延伸。
地层划分和油(气)层、段细分实质上都是根据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和构造、地层层序有关信息,在单井剖面上研究不同层、段地层的时序变化,分析地层间的差异性和地层的组合特征,认识它们各自的个性。
不同的是,研究的纵向单元和尺度不同,前者很大、较大;后者较小,精细。
地层对比和油气层段对比,实质上是在井剖面和井剖面之间,寻找、研究横向之间沉积地层的相似性,确认同一时间的同一地层各种参数的共性并研究它的横向变化规律,研究它的时空展布特征和几何形态。
地层划分对比和油气层组的细分对比要解决的问题是,地层和油气层的构造层序演化过程,认识不同时期沉积地层的差别,搞清同一时期沉积地层的共性和平面变化,以及它们和构造运动演化史和沉积演化史的关系。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在线作业1-3阶段
第一次在线作业单选题(共13道题)收起1.(2.5分)•A、.•B、.•C、.•D、.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2.(2.5分)•A、.•B、.•C、.•D、.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3.(2.5分)•A、.•B、.•C、.•D、.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4.(2.5分)•A、.•B、.•C、.•D、.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5.(2.5分)对于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下面说法最准确的是:•A、同相轴对比•B、波组对比•C、波系对比•D、以上各方法的综合对比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6.(2.5分)包络线解释方法主要适用于_____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A、波组对比•B、标志层对比•C、不整合界面对比•D、波系对比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7.(2.5分)按地层产状特征可以将不整合分为_____•A、角度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B、削蚀不整合与超覆不整合•C、超削不整合与超覆不整合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8.(2.5分)区域不整合是不整合一种,它属于不整合的__ _分类中的一种。
•A、地层产状特征分类•B、成因分类•C、按分布范围分类•D、按剥蚀期次分类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9.(2.5分)发散上超的特征是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之间向盆地内部增宽,是一种生长不整合。
对于发散上超的成因下面论述正确的是_ __•A、向盆地内部物源供应增大引起的•B、由于差异构造沉降造成的•C、湖平面上升造成的•D、差异盛压实形成的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10.(2.5分)从成因上看,削截是地层沉积后再被削蚀,退覆则是盆地边缘抬升时还发生有沉积作用,形成生长不整合。
在形态特征上主要区别在于____•A、界面下的地层是否向盆内楔形增厚•B、界面以下地层是否发生剥蚀•C、界面下的地层是否发生退覆•D、界面以下地层在盆地边缘抬升时是否还发生有沉积作用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11.(2.5分)三级层序是层序地层研究的关键,典型三级层序一般以______为界面,并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与破坏程度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与破坏程度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和破坏力强的特点。
为了能够对地震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和划分,国际上制定了地震等级划分标准,以便对地震的破坏程度进行衡量和比较。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包括烈度标准和震级标准两大类。
烈度标准是根据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破坏程度进行评价的指标。
常用的烈度标准有MMI标准、中国地震烈度标准、日本烈度标准(JMA)等。
其中,MMI标准是美国地质调查局所制定的一种地震烈度标准,主要用于描述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破坏程度。
它将地震的影响范围划分为十个等级,从I级到X级,逐渐增强。
I级表示没有感觉到地震的存在,X级则表示地震造成了区域性的毁灭性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标准是中国地震局制定的一种地震烈度评定标准,相对较为详细和细致。
中国地震烈度标准将地震的影响分为16个等级,从I度到XVII度,以及特大地震的特殊烈度级。
其中I度表示地震只能通过仪器检测到,XVII度则表示特大地震造成的破坏几乎无法估量。
除了烈度标准外,还有震级标准用来衡量地震造成的能量释放大小。
常用的震级标准为里氏震级和梅氏震级。
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霍纳温得·里克特发明的一种地震震级标准,通过测量地震震中记录的地震波能量和震源矩计算出来。
梅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瑞希特发明的另一种地震震级标准,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和波周期计算得出的。
通常情况下,里氏震级和梅氏震级的数值是相近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差异。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的制定与修订需要多方面的参考和研究。
地震监测机构会通过地震仪器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结合实地调查和破坏程度的反馈,对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验证和修正。
此外,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还需要考虑到地震的深度、震源类型、地质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准确地描述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地震等级能够帮助人们准确地了解地震的破坏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措施。
地震地质统层解释
地震地质统层解释地震地质统层解释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过程,包括地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地震地质统层解释的基本概念和步骤:1. 地震层序分析:地震层序分析是地震地质统层解释的基础,主要通过地震剖面来确定地层的时间顺序。
在这个过程中,会识别出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整合面,这些面可以作为地层分界的参考。
2. 地层划分:基于地震层序分析的结果,地质学家将地层划分为若干个时间地层单位,这些单位被称为沉积层序。
每个沉积层序都是一个完整的、上下统一的地层单元,具有共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3. 地质解释:这一步骤涉及到对地层的深入分析,包括研究地层的厚度、形态、岩性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古地理环境、构造活动和沉积过程。
此外,还会利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来进一步理解地层的性质。
4. 地质模型建立:在收集和分析足够的地质信息后,地质学家会建立一个地质模型来描述地层的分布、结构和演化。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预测未被直接观察到的地层特征,并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5. 动态模拟:为了更好地理解地层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地质学家会利用计算机模型进行动态模拟。
这些模型可以模拟地层的形成、演变和改造过程,从而提供对地层形成机制的深入理解。
6.地震地质统层解释的应用:地震地质统层解释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震地质统层解释成果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指导钻井、完井、生产等环节,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效率。
同时,地震地质统层解释还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7.数据管理与共享:地震地质统层解释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珍贵的地质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对于提高地质研究水平和推动地震地质统层解释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地质数据管理和共享机制,有助于促进地质研究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8.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地震地质统层解释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学科领域,涉及地球科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地震等级划分依据 -回复
地震等级划分依据-回复地震等级划分依据:一步一步解析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规模和威力可以带来不可预料的破坏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地震的强度和危险性,科学家和地震学家采用了一套标准来对地震进行分类和测量。
这套标准被称为地震等级划分依据。
第一步:初始震级测定在地震发生之后,第一步是进行初始震级测定。
地震学家会使用地震仪来测量地震的震源位置、震源深度和震中位置。
这些数据是通过多个地震仪网络获取的,这些仪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地震活动。
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数据,科学家可以确定地震的初始震级。
第二步:里氏震级测定初始震级测定只是地震等级划分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进行更加准确的里氏震级测定。
里氏震级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震强度的量表,它是根据地震破裂产生的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来确定的。
里氏震级采用以10为底的对数来表示地震的能量释放量,每增加1.0个单位,地震的能量倍增10倍。
因此,两个相差1.0个单位的地震相差约10倍的能量释放。
里氏震级的计算需要使用到多个地震仪的数据。
科学家会将每个地震仪所测量到的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来计算地震的里氏震级。
这些数据还可以结合与地震相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特征,以及之前的地震记录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准确地确定地震的里氏震级。
第三步:莫霍面震级测定除了里氏震级,莫霍面震级也是评估地震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莫霍面是地球上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线,地震波在穿过莫霍面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根据这些折射和反射现象,科学家可以推断地震的能量传播情况,并计算出莫霍面震级。
莫霍面震级的计算过程相对复杂,它需要使用到多个地震监测站的数据,并结合地球内部的结构模型进行分析。
科学家会利用地震波速度和传播路径的差异来推导出地震的莫霍面震级。
然后,通过对比里氏震级和莫霍面震级,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性质和强度。
总结:地震等级划分依据是根据地震活动的不同特征和参数来进行评估和测量的。
初始震级测定、里氏震级测定和莫霍面震级测定是地震等级划分的核心步骤。
层序地层学
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新兴的地层学分支学科,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的学科。
2、地震地层学:是根据地震资料总的地震特征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地学分支学科。
它是地球物理学与地层学概念、地震技术与沉积学理论结合的新范畴。
3、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
层序是对应于海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临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翼拐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组成。
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
4、凝缩层:又称浓缩层、密集段、缓慢沉积段,以沉积速率极低为特征的一种薄的海(湖)相沉积地层层段(沉积速率小于10-100mm/万年),是在相对海面上升到最大、水域扩大最大时期(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在外陆架、陆坡和盆地底部沉积的沉积物。
一般由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组成5、超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上升时,沉积盆地的水体逐渐扩大,沉积范围也逐渐扩大,在盆地的边缘地带,越来越新的沉积地层依次向陆地方向扩展,逐渐超越下面的较老地层,直接覆盖于盆地边缘陆地的剥蚀面上,形成不整合接触,称为超覆。
6、退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下降时,部分海(湖)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水或湖水面积相对缩小,即海(湖)退。
在地层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由于水体面积越来越小,在盆地边缘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地层面积,从而形成了退覆现象。
7、基准面:分隔沉积区和剥蚀区的物理面。
8、基准面旋回:地层基准面并不是一个完全固定不变的界面,它在变化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向基准面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基准面上升或者下降旋回,这种基准面的一个上升或下降的旋回称为基准面旋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立新 2004年2月16日
提纲:
1 、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2 、地震层序划分的标志 3 、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 4 、层序边界及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
1 、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地震资料的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是地震地层学和层序 地层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震资料以其 覆盖面积大、能反 映地层相互接触关系和沉积体宏观的三维形态及其接触关 系为其显著特征。虽然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不如露头、 钻井和测井资料,但是其连续的地震反射具有相对年代地 层意义,这为我们建立盆地范围内的年代地层框架提供了 良好的基础。在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时,一 定要选择来自 统一采集系统、统一处理系统的地震剖面 , 选择那些地层发育齐全、构造简单、地震反射清楚且能反 映全区地质面貌的地震剖面 ,建立地震测网。
2.2.5 下超界面
? 上部同相轴对该界面向下向前推进,并以角度相交于其上。 下超是在进积明显的沉积体前部具有的现象。主要有三种类型:
? (1)陆上沉积间断型下超:与在陆上沉积间断的基础上所发育 的冲积扇、崩积锥等进积明显的沉积体相对应。
? (2)水下沉积间断型下超: 与在水下沉积间断的基础上所发 育的海底扇之类的进积沉积体相对应。
? (3)连续沉积型下超: 与在连续沉积但沉积速率很低的背景 下,局部发育的沉积速率很高并显著地进积的沉积体相对应,此 种情况下虽然并无沉积间断,但受地震资料分辩率限制,看起来 好象是在对着沉积缺失面下超。
? 除第一种类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不整合面相对应外,各种 下超界面主要并不反映构造不整合面,而是与因沉积物进积作用 和沉积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沉积作用面相对应。
?
2.2.3 侵蚀界面
?
2.2.4 顶超界面
?
2.2.5 上超界面
?
2.2.6 下超界面
2.1.1 平整整一界面
? 指本身光滑连续,其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平 行或大致平行即具有平整整一接触关系的地震反 射界面。其振幅、频率横向上一般较稳定。
? 地震剖面上所能观察到的平整整一界面主要 反映了由沉积事件所形成地层层面如沉积间歇面、 海进面等。这取决于地震资料的分辩力,分辨力 越高,则地震剖面上能看到的界面就越多,所能 揭示的沉积事件就越细致。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 地震剖面上所能观察到的较强的平整整一界面一 般与海进面或沉积间歇面旋回界面相对应。此外, 地貌起伏不大的平行不整合面(侵蚀间断面)也表 现为平整整一界面。
2.2.2 视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 界面上,且地层单元很快侧向尖灭。往往与最大 水进期的沉积饥饿面相对应。
? 此外因海平面下降而造成的陆棚边缘的削截 有时也可形成视削截界面,在顺侵蚀峡谷走向的 地震剖面中较常见。
2.2.3 顶超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上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上, 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可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
? 2.1 整一界面
地震反射界面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产状平行或大致平行。根据地震反 射界面本身的平整性又可分为:
?
2.1.1 平整整一界面
?
2.1.2 不平整整一界面
? 2. 2 不整一界面
指其上部或之下的同相轴与之有角度接触关系的界面,根据具体形态可 细分为多种类型:
?
2.2.1 削截界面
?
2.2.2 视削截界面
? (1)沉积过路型顶超:常与三角洲等进积显 著的沉积体相伴生,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
? (2)退覆型顶超:退覆型顶超与退覆不整合 面相对应,它受构造运动控制,表现为盆地边 缘同沉积轻度抬升,沉积边界向盆内后退。
2.2.4 上超界面
? 其上部同相轴对其 逐层超覆,并以角度相交于其上。 若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此平行,称 平行上超,若 同相轴之间向盆地内部增宽,称 发散上超。前者基本上 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后者则一般与构造沉降相 对应。根据上超的发育部位可分为岸线上超和水下上超。 岸线上超界面是超覆不整合的表现。它是由基底差异各 降造成下伏地层的程度不同的剥蚀和倾斜后,又下沉被 后期沉积物所超覆。水下上超界面是水下侵蚀面或沉积 间歇面的表现,与构造作用关系不大。在陆坡底部发育 的低水位体系域往往表现为水下上超。
? 3. 以关键井岩心相分析为依据,考虑盆地结构和古地 形特征,消除地震相解释的陷阱,有机地将 地震相转化 为沉积相并进行沉积环境解释。
2 、地震层序划分的标志
? 层序地层学应用反射波的终止(消失) 现象划分层序。
? 根据地质事件在地震上的响应划分为协 调(整一)关系和不协调(不整一)关 系。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
2.1.2 不平整整一界面
? 指有局部起伏或下切 ,但其上下的同相轴与总的产状 趋势一致 。其振幅、频率横向上变化较大。
? 不平整整一界面有两种成因, 一种是没有达到准平原 化的平行不整合面 。如果侵蚀地形达到一定强度就可以 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出其不平整整一的特点。但若侵蚀地 形高差较小,则尽管间断时间很长,也不能在地震剖面 上识别出来。而是表现为平整整一界面。
? 另一种是水下侵蚀面 ,如海底峡谷面,此类界面起伏 的规模一般较大,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
2.2.1 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突然终止于该界 面上,是削蚀角度不整合的表现。削截界面在 盆地内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构造运动的性质,在 断陷盆地中受基底翘倾运动的控制,削截往往 只在盆地的一侧出现。在拗陷盆地中,受垂直 运动引起的差异沉降的控制,削截往往出现在 盆地的两侧。而在褶皱运动或区域块断运动控 制下,削截在整个盆地都有可能出现,并与背 斜构造或断块构造相伴生。
1 、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综合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1. 根据削蚀、顶超、下超和上超等 地震反射终止关系,
考虑露头、钻井和测井层序划分方案,对 地震资料进行 地震层序划分 ,进而利用地震合成记录、 VSP 、古生物 和同位素测年资料对 地震层序进行年代地层标定 ,并建 立露头、钻井、测井层序和地震层序的一致关系。 ? 2. 根据初次和最大海泛面的位置以及上超点的迁移规 律、地震反射形态, 区分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 ,并 努力在全区追踪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