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合集下载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理特性;(2)掌握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3)学会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2)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理特性;2.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如平板划线法、涂布分离法等);3.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如液体培养、固体培养等);4.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如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等);5.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及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发学生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兴趣;2. 理论讲解:介绍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理特性;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实验;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3. 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实验指导手册;2. 实验材料:纤维素分解微生物菌种、培养基、试剂等;3. 仪器设备: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灭菌器、培养箱等;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理特性;2. 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技巧;3.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践能力;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科学思维;5.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2.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3.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4. 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和实验操作流程。

2. 教学难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接种环、试管、培养皿、培养基等。

2. 实验材料:土壤、纤维素粉、染色剂等。

3. 教学课件和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讲解:介绍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讲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和鉴定方法。

3. 实验操作演示:讲解并演示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实验操作流程,包括土壤取样、富集培养、筛选、纯化等步骤。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

5.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鉴定结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1. 概念与分类2. 分离方法3. 鉴定方法4. 实验操作流程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实验操作流程和实验技巧的熟练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2. 探讨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在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潜在应用。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2.了解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3.掌握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实验方法和技术;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主要围绕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以及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展开。

三、教学准备1.实验室仪器设备:恒温培养箱、平板培养基、试管、吸管、显微镜等;2.实验试剂:纤维素、长链纤维素酶、琼脂等;3.实验样品:土壤样品、水样等。

四、教学步骤1.介绍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单元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2.介绍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等。

3.介绍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包括采集样品、制备培养基、接种、培养和观察等步骤,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实验分离得到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4.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进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5.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结论,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形态和数量等情况,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6.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讨论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可能影响因素和未来研究方向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五、教学反馈1.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2.学生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表达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3.教师可以进行实验报告的评阅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2.学生表现: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掌握实验操作技能;3.教学效果评价: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4.教学改进建议:可以通过增加实验样品和实验步骤的复杂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专题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程标准】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3.讨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课题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课题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知识】1.是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纤维素酶是一种酶,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为,第三种酶将纤维素分解为。

3。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是利用。

4。

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是。

5.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试验流程是、、、、6.鉴别培养基用于菌种的鉴别,其中加入可以鉴别出出现的现象是。

7.选择培养的操作方法是。

8.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即。

9.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完成后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两种即、。

10.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中要选择样品进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该样品的特点是、。

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是。

11.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微生物,原因是。

1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流程有何区别?13.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这两种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跟踪练习】1.下列生物能分解纤维素的是()(1)人(2)兔(3)牛(4)蘑菇(5)纤维杆菌A(1)(2)(3)(4)(5)B(2)(3)(5)C (2)(3)(4)(5)D(3)(5)2.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胶木膏能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是()(1)碳源(2)氮源(3)生长因子(4)无机盐A(3)B(1)(2)C(1)(2)(3)D(1)(2)(3)(4)3.从土壤中筛选蛋白酶产生菌时,所用培养基为()A加富培养基 B 选择培养基C 基础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4.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用到的方法是()(1)稀释倒平板法(2)涂布平板法(3)单细胞挑取法(4)选择培养分离A(1)(2)B(2)(3)(4)C(2)(3)D(1)(3)(4)5.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碳源为()A CMC-NaB 木聚糖C 纤维素D 裂解酶6.在酸性贫瘠的土壤中分解纤维素占优势的菌为()A真菌 B 细菌 C 兼性厌氧细菌和真菌 D 放线菌7.CX 酶能水解()A纤维素和CMC-Na B纤维素和果胶C纤维二糖和微晶纤维D麦芽糖和蔗糖8.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A分解尿素的细菌 B 消化细菌 C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D 乳酸菌9.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培养时,培养基中酵母膏的主要作用是()A提供碳源 B 提供氮源 C 提供微生素 D 凝固剂10.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A 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B 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C 只含纤维素粉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D 含四大营养素的培养基上1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原因在于()A 硝酸钠B 氯化钾C 酵母膏D 纤维素粉12.选择培养的结果,培养液变()A 清澈B 浑浊C 红色D 产生透明圈13.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用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A 可获得大量菌体B 纤维素分解菌适宜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C 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D 可获得高纯度的纤维素分解菌14.使用选择培养基的目的是()A 培养细菌B 培养真菌C 使需要的微生物大量繁殖D 表现某微生物的特殊性状,与其他微生物加以区别15.刚果红可与哪种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A纤维二糖B纤维素 C 葡萄糖 D 麦芽糖16.刚果红染色时,加入刚果红应在()(1)制备培养基时(2)剃度稀释时(3)倒平板时(4)涂布时(5)长出菌落时A(1)(3)B(2)(5)C(3)(5)D(4)(5)17.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A湿润的环境 B 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 C 富含无机盐的环境中 D 池塘中18.在将样品稀释图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之前,先进行选择培养的目的是()A完全除去其他微生物B无意义,去掉这一步C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D使纤维素分解菌充分长大PH。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课 题专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数知识与技能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过程与方法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弄懂实验操作的原理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教学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探讨学习了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这节课我们以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纯化为例,巩固加深对这方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二、授新课1.基础知识活动1:阅读“纤维素与纤维素酶”,回答下列问题:1.1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在选择培养基上;本课题通过选择培养使细菌增殖后,再涂布在鉴别培养基上。

其它操作基本基本共同。

活动4:阅读资料一“土壤取样”,回答下列问题:2.1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

2.2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只有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才会高于其它普通环境,从而提高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

2.3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人工设置适宜环境,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

将纸埋于深约10cm的腐殖土壤中。

活动5:阅读资料二“选择培养基”,回答以下三个问题:2.4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原因是没有添加琼脂成分。

活动6:阅读“课题延伸”,回答:3.1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

3.2纤维素酶测定方法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所产生的葡萄糖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三、当堂反馈例1.有关谷氨酸发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发酵中要不断通入空气B.培养条件不当将不能得到产品C.搅拌的唯一目的是使空气成为小泡D.冷却水可使酶活性下降解析:进行谷氨酸发酵的菌种是异养需氧型微生物,所以要在培养过程中不断通入空气,但是必须通入的是无菌空气,普通空气是不行的,容易造成杂菌污染。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过程及微生物分离的重要性。

2. 掌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方法。

3. 能够通过实验培养并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

4. 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的操作过程、结果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中各种条件控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实验结论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培养基、涂布器、接种环、无菌试管、无菌锥帽、酒精灯、培养皿等。

2. 实验试剂:自来水、蒸馏水、滤纸、刚果红染液、无菌水等。

3. 实验菌种:预先培养的纤维素分解菌。

4. 教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样品的选取、富集培养、初筛、复筛以及菌种的鉴定。

1. 导入新课:起首向学生介绍纤维素的基本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钻研意义。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与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原理讲解: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样品的选取、富集培养、初筛和复筛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同时,强调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种类型的纤维素样品(如稻草、木材等)。

每组需要制定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操作。

4. 实验操作与观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中微生物的发展情况,注意观察不同菌落的特点,及时做好标记。

5. 结果展示与讨论:每组学生完成实验后,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可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并讨论其可能的优势和劣势。

6. 菌种鉴定与结论:对筛选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其是否具有分解纤维素的特性。

最后,总结实验结论,并强调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经验教训。

7.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继续钻研其他类型的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并尝试将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第一篇: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教材分析本课题作为课题1的应用和课题2的深入,分离某种特定的微生物,难度较大、探索性更强,在高考中考查的可能性也很大。

教材在课题背景中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纤维素的化学组成推广到生活中纤维素的广泛分布和应用。

而若要充分利用纤维素,就应将其分解,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产生的相关酶。

之后,教材紧接介绍了纤维素、纤维素酶以及如何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通过对课题中实验设计思路的深入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简单叙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和作用。

(2)能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了解这类微生物的应用。

(3)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2、过程与方法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掌握实验操作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培养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通过了解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2.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人类以淀粉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完全不能消化纤维素,二反刍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却能以纤维素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此中奥妙何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种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知识】(一)纤维素和纤维素酶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纤维素酶的组成及作用: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方法:刚果红染色法2、纤维素分解菌筛选方法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二糖、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公开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公开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公开课教案一、引言在生活和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纤维素,它是一种复杂的多糖类生物高分子,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

然而,对于大多数动物,纤维素是无法被直接消化吸收的,因为它们缺乏分解纤维素的酶。

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则具备这种能力,它们通过产生纤维素酶来有效地降解纤维素,释放出能量和营养物质。

本公开课旨在介绍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及其应用。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特点和重要性;2. 学习分离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掌握培养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实验操作技巧;4. 了解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应用领域。

三、实验原理1.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纤维素酶产生菌和纤维素酶分泌菌。

纤维素酶产生菌能够合成和分泌纤维素酶,通过降解纤维素为可被利用的碳源和能量源。

纤维素酶分泌菌则是指无法合成和分泌纤维素酶,但能够利用纤维素作为碳源和能量源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2. 分离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富集培养法和筛选法,既可采用肉汤基质,也可采用含纤维素基质作为培养基。

富集培养法通过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进行连续传代,筛选出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微生物。

筛选法则是以含纤维素基质作为培养基,通过分离单菌株并进行筛选,得到纤维素酶高效的菌株。

3. 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应用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广泛应用于生物质能源的生产、环境修复、饲料添加剂等领域。

通过利用这些微生物,可以促进纤维素资源化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实验步骤1. 富集培养法分离纤维素酶产生菌a. 准备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b. 从样品中采集微生物样本;c. 将微生物样本接种到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d. 进行连续传代培养,筛选纤维素酶产生菌。

2. 筛选法分离纤维素酶高效菌株a. 准备含纤维素的培养基;b. 从富集培养培养基中挑取纤维素酶产生菌落;c. 稀释悬浊液,并分别接种于含纤维素的培养基平板上;d. 通过单菌分离培养,选取纤维素酶高效菌株。

教学设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学习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知道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学会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难点: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显微镜片、实验器材、微生物培养皿、试剂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微生物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样本,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3. 学习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4. 实践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细菌真菌病毒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1. 样品采集2. 样品稀释3. 涂布培养4. 筛选分离5. 鉴定七、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实验记录。

2. 绘制微生物分类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的思维导图。

3. 思考题: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微生物小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合作意识。

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和操作还需加强指导。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一步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制作等方面的应用,了解微生物在其他领域的积极作用。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公开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公开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公开课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3.培养学生对于微生物的兴趣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准备1.投影仪;2.教学PPT;3.实验材料:纤维素样本;4.实验器材:培养皿、琼脂平板、磁力搅拌器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简要介绍纤维素的概念,并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Step 2:讲解纤维素的分解过程(10分钟)通过PPT展示纤维素的分解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纤维素的结构和分解过程,并解释为什么需要分解纤维素。

Step 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介绍(15分钟)根据PPT,引导学生了解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类和作用,包括产酶微生物和共生微生物等。

Step 4: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20分钟)4.1 琼脂平板法4.1.1 老师示范制作琼脂平板4.1.2 学生观察老师制作的琼脂平板4.1.3 学生自行制作琼脂平板4.1.4 学生将纤维素样本均匀涂抹在琼脂平板上4.1.5 学生将琼脂平板培养在恒温箱中,等待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表现4.1.6 学生观察和记录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结果4.2 磁力搅拌培养法4.2.1 老师示范使用磁力搅拌器培养微生物4.2.2 学生观察老师示范的磁力搅拌培养法4.2.3 学生自行进行磁力搅拌培养法实验4.2.4 学生观察和记录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结果Step 5: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交流。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四、板书设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1.纤维素的分解过程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类及作用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2.思考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并写出一篇100字的小结。

教学设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04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提问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01
针对纤维素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02
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过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种类 及其作用机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0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能 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注意事项
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不得抄袭他人成果,一经发现将严 肃处理。
拓展阅读材料推荐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有助于巩固课堂所 学知识。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介绍了纤维素酶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有助于了解纤维素分解微 生物在工业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资源与应用》
的价值。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实 验安全,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和掌握。
05
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要求及提交方式说明
作业内容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
与数据分析等部分。
提交方式
将实验报告以PDF或Word文档格 式提交至指定邮箱或教学平台,截 止日期为下周一24:00前。
结果观察、记录和分析方法指导
结果观察
观察分离纯化后的菌株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的 形态、颜色等特征。
结果记录
将观察结果以表格或图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包括菌株编号、培养基 类型、培养时间、菌落特征等信息。
结果分析
根据观察结果分析不同菌株的纤维素分解能力,挑选出具有优良性状 的菌株进行后续研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结果分析方法。
实验报告中应清晰阐述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实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实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的《生物与生活》章节。

具体内容为:通过实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实验内容包括:纤维素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实验操作步骤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纤维素的概念和微生物的种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纤维素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难点: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培养皿、接种针等。

学具:学生实验操作手册、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物纤维素和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纤维素和微生物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纤维素的概念和微生物的种类,让学生了解纤维素和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接种、培养等步骤。

4. 观察与分析: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微生物对纤维素的分解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纤维素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实验操作步骤。

七、作业设计(1)实验中使用了哪些微生物?(2)这些微生物对纤维素有什么作用?(3)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有哪些?2. 答案:(1)实验中使用了酵母菌和霉菌。

(2)酵母菌和霉菌能够分解纤维素,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涂布法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纤维素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分离微生物的方法等知识?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纤维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纤维素的食品添加剂、纤维素的环保作用等。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掌握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

2.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3.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纯化方法。

4. 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概念、作用和分离纯化方法。

2. 教学难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纤维素粉、蒸馏水、培养基、微生物接种工具等。

2. 实验设备:显微镜、生物显微镜、培养箱、发酵罐等。

3. 教学资源:教材、教案、实验指导书、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

3. 演示实验:进行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锻炼实验技能。

5. 结果分析: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过程。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相关图像和实验过程。

3. 采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4. 设置课后作业和思考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实验技能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掌握程度,如无菌操作、微生物接种等。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纤维素分解的生物学原理,掌握分离纤维素降解菌的方法和步骤;2.培养学生的生物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纤维素分解的生物学原理纤维素是一种多糖类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占据了地球上碳水化合物的总量的一半以上。

但是,由于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结构十分复杂,因此,只有一些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将其转化为可供自身代谢的简单糖类物质。

通常情况下,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包括:异链菌属、放线菌属、线虫菌属、底物杆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等。

这些微生物通过分泌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素酶、纤维素底物和酶解产物等。

2. 分离纤维素降解菌的方法和步骤(1)样品采集:从自然环境中采集样品,或从肠道、唾液等人和动物的体内采集样品。

(2)菌群分离:将样品通过适当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并利用差减法等方法筛选出分解纤维素的菌群。

(3)分离纯化:将菌群分离纯化,得到单一的分解纤维素菌株。

3. 实验操作步骤(1)样品的采集和处理取自然环境中的土壤样品或肠道、唾液等人和动物的体液样品,通过过筛、高温灭活和加入去离子水等方式,处理样品,然后制成适当浓度的待测样品①。

(2)制备固体培养基利用纤维素、蛋白胨、酵母提取物、钾二氢磷和硫酸铜等物质,制备纤维素酶制剂。

制作含有纤维素酶制剂的固体培养基②。

(3)分离放线菌将样品涂于纤维素酶制剂培养基上,进行固体培养。

在培养期间,观察并记录不同菌落的数量、形态和颜色等,筛选出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菌。

(4)分离纯化将筛选出来的菌涂于新的培养基上,并进行固体培养。

记录不同菌落的数量、形态和颜色等,选取单一的纤维素降解菌进行分离纯化。

三、教学反思本次实验设计主要针对纤维素分解这一生物学现象进行实践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了纤维素的分解原理、分离纤维素降解菌的方法和实验操作步骤,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教案[共五篇]

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教案[共五篇]

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2、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3、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弄懂实验操作的原理4、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教学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3.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4.标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探讨学习了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这节课我们以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纯化为例,巩固加深对这方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

延伸:草食性动物是怎样消化食物中纤维素的?肠胃中的共生物生物。

草食性动物肠胃中的共生微生物。

除自然环境中存在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外,在草食性动物等的消化道内,也共生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其原理也是产生纤维素酶而分解纤维素,而人没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活动1:阅读“纤维素与纤维素酶”,回答下列问题: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纤维素的分解需要在纤维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请完成下列过程:〖思考1〗实验分析:投影的小实验是如何构成对照的?在一支试管中添加纤维素酶,另一支试管不添加纤维素酶;尽管醋酸-醋酸钠缓冲液用量不同,但都能维持相同的pH。

〖思考2〗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温度为25 ℃,其它反应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在 1 min内转化 1mmol 的底物所需要的酶量。

活动2:阅读“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回答下列问题: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颜色反应直接筛选。

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这一课题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2课题3,本课题作为课题1的应用和课题2的深入,分离某种特定的微生物,难度较大、探索性更强,在高考中考查的可能性也很大。

教材在课题背景中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纤维素的化学组成推广到生活中纤维素的广泛分布和应用。

而若要充分利用纤维素,就应将其分解,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产生的相关酶。

之后,教材紧接介绍了纤维素、纤维素酶以及如何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通过对课题中实验设计思路的深入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二)课程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素养,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程目标如下:
1、生命观念
能根据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及特性,阐明纤维素酶的种类和作用,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2、科学思维
能通过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掌握实验操作的原理
3、科学探究
能通过学生板演、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方法,归纳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流程。

4、社会责任
通过了解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物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案(含解析)高二生物教学案

高中生物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案(含解析)高二生物教学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纤维素(1)化学组成:(2)含量: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3)分布: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1)组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 1酶、C X 酶和葡萄糖苷酶。

(2)作用:纤维素C 1酶、C X 酶,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葡萄糖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原理: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能分解刚果红和纤维素形成的红色复合物,使培养基上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2.方法:刚果红染色法⎩⎪⎨⎪⎧ 方法一: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方法二: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三、实验流程四、纤维素分解菌的进一步鉴定1.为确定得到的透明圈中的菌落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

2.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 酶和葡萄糖苷酶等组分。

2.纤维素酶的作用:纤维素――→C1酶、CX 酶 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葡萄糖 3.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4.以纤维素为主要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培养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5.分离后,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进行定量测定。

1.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 )A.湿润的环境中 B.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C.富含无机盐的环境中 D.池塘中解析:选B 在寻找目的菌株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因此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

2.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 )A.分解尿素的细菌 B.硝化细菌C.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D.乳酸菌解析:选C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将纤维素分解,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分离纤维素纤维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离纤维素纤维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离纤维素纤维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本文档旨在介绍分离纤维素纤维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步骤一:取样选择纤维素来源,如植物细胞壁或纸张等。

使用无菌技术取样,以避免外部微生物污染。

将取样材料放入无菌中。

步骤二:制备培养基制备纤维素分解菌的富集培养基。

配制富集培养基时,添加适当的碳源和氮源,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使用无菌技术将培养基装入无菌培养皿中。

步骤三:接种样品将取样材料转移到制备好的培养皿中。

确保样品均匀覆盖在培养基上。

步骤四:培养和筛选将培养皿密封并置于适当的温度下,通常在30-40°C之间。

观察培养皿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培养时间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而定,通常需要数天至数周。

培养后,筛选出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菌落。

步骤五:纯化将产酶微生物菌落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中。

多次进行单菌落培养,以确保获得单一的菌株。

步骤六:鉴定使用相关鉴定技术对纯化的菌株进行鉴定,如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或分子鉴定等。

鉴定出产纤维素酶的菌株。

步骤七:保存将纤维素分解菌株保存在冷冻条件下,以防止细胞活性的丧失。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步骤,我们可以成功分离纤维素纤维的微生物,并获得纤维素酶产生菌株。

这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和指导。

参考资料:1] ___,等。

酶学学报,2012,34(12):1923-1933.2] ___,等。

微生物学报,2015,55(3):400-408.。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纤维素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微生物分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学会利用纤维素分解菌的特性进行分离和鉴定。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纤维素的概念及其分布2. 微生物分离的基本方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3. 纤维素分解菌的特性及分离方法4.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5.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方法和实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纤维素分解菌的特性和分离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纤维素的概念、微生物分离的基本方法和纤维素分解菌的特性。

2. 采用实验法进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鉴定。

3. 采用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试管、培养皿、接种针、试剂等。

2. 实验材料:纤维素粉、水、土壤、琼脂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2. 讲解纤维素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3. 讲解微生物分离的基本方法,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

4. 讲解纤维素分解菌的特性及其分离方法。

5. 演示实验操作步骤,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6.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7.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实验步骤1. 准备纤维素粉、水、土壤等实验材料。

2. 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土壤样本接种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上。

3. 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入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4. 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生长情况,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

5. 对筛选出的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鉴定,如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等。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杂菌污染。

2.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课程标准】
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
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3.讨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课题重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课题难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知识】
1.是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纤维素酶是一种酶,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为,第三种酶将纤维素分解为。

3。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是利用。

4。

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是。

5.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试验流程是、、、、6.鉴别培养基用于菌种的鉴别,其中加入可以鉴别出
出现的现象是。

7.选择培养的操作方法是。

8.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即。

9.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完成后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两种即、。

10.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中要选择样品进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该样品的特点是、。

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是。

11.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微生物,原因是。

1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流程有何区别?
13.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这两种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跟踪练习】
1.下列生物能分解纤维素的是()
(1)人(2)兔(3)牛(4)蘑菇(5)纤维杆菌
A(1)(2)(3)(4)(5)B(2)(3)(5)
C (2)(3)(4)(5)D(3)(5)
2.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胶木膏能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1)碳源(2)氮源(3)生长因子(4)无机盐
A(3)B(1)(2)C(1)(2)(3)D(1)(2)(3)(4)
3.从土壤中筛选蛋白酶产生菌时,所用培养基为()
A加富培养基 B 选择培养基
C 基础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
4.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用到的方法是()
(1)稀释倒平板法(2)涂布平板法(3)单细胞挑取法(4)选择培养分离A(1)(2)B(2)(3)(4)C(2)(3)D(1)(3)(4)
5.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碳源为()
A CMC-Na
B 木聚糖
C 纤维素
D 裂解酶
6.在酸性贫瘠的土壤中分解纤维素占优势的菌为()
A真菌 B 细菌 C 兼性厌氧细菌和真菌 D 放线菌
7.CX 酶能水解()
A纤维素和CMC-Na B纤维素和果胶
C纤维二糖和微晶纤维D麦芽糖和蔗糖
8.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
A分解尿素的细菌 B 消化细菌 C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D 乳酸菌
9.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培养时,培养基中酵母膏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碳源 B 提供氮源 C 提供微生素 D 凝固剂
10.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
A 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 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 只含纤维素粉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 含四大营养素的培养基上
1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原因在于()
A 硝酸钠
B 氯化钾
C 酵母膏
D 纤维素粉
12.选择培养的结果,培养液变()
A 清澈
B 浑浊
C 红色
D 产生透明圈
13.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用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
A 可获得大量菌体
B 纤维素分解菌适宜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
C 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
D 可获得高纯度的纤维素分解菌
14.使用选择培养基的目的是()
A 培养细菌
B 培养真菌
C 使需要的微生物大量繁殖
D 表现某微生物的特殊性状,与其他微生物加以区别
15.刚果红可与哪种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
A纤维二糖B纤维素 C 葡萄糖 D 麦芽糖
16.刚果红染色时,加入刚果红应在()
(1)制备培养基时(2)剃度稀释时(3)倒平板时(4)涂布时(5)长出菌落时
A(1)(3)B(2)(5)C(3)(5)D(4)(5)
17.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
A湿润的环境 B 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 C 富含无机盐的环境中 D 池塘中
18.在将样品稀释图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之前,先进行选择培养的目的是()
A完全除去其他微生物B无意义,去掉这一步
C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D使纤维素分解菌充分长大
PH。

实验步骤:
(1)。

(2)。

(3)。

(4)。

(5)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并记录结果。

(6)仅凭1次实验能否准确测出培养基的最适PH?为什么?
20.分析下面培养基的配方,回答问题:
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
纤维素粉5g 硝酸钠1g 7水磷酸氢二钠1.2g
磷酸二氢钾0.9 g 7水硫酸镁0.5 g 氯化钾0.5 g
酵母膏0.5 g 水解酪素0.5 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1)此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

(2)此配方为培养基(根据物理状态)
(3)此培养基选择的微生物主要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