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压力应对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压力应对论文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学科之一,它拓展了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对压力的积极解读、积极人格培养、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行动与支持系统构建等方面,论述如何发掘人们自身的积极潜力,形成有益并具有长期效应的压力应对策略,从而构筑有效的心理健康维护系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压力应对策略

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可能遭遇压力。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 认为压力是个人特征和环境刺激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后果,是形成个体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的过程;应对是持续的认知和行为努力,以处理被个体认为超出其个人资源的内部或外部任务,或者说,应对是包括认知和行为的努力,用来管理心理压力的过程。这表明,个体对情境压力水平和自身控制情境水平的评价会直接影响个体应对策略的选择,而个体对不同应对策略的选择又会导致一系列内部或外部的结果,如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组织的工作绩效。如何选择压力应对策略,对个人和组织都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向管理领域的渗透,为压力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新的参考框架。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以幸福感为中心,研究积极人格、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它改变了二战以来心理学研究偏重问题纠正、生物医学模式的研究范式,完善和平衡了心理学的功能,符合当代社会人类发展

的需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如何发掘人们自身的积极潜力,形成有益并具有长期效应的压力应对策略,构筑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维护系统。

一、对压力的积极解读

Lazarus的认知评价理论,强调评价或解释在压力产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对压力源的诠释而不是压力源本身引起了不良压力反应,意识到并控制对压力源的解释,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压力反应。美国心理学家Ellis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情绪和行为有明显的交互作用,而且有可逆的因果关系。不正确的认知或非理性的认知常常维持或加剧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而引起消极情绪的负性生活事件很可能以一种夸张的和负性的方式解释。认知重构是一种应对技巧,将消极的、自我打击的思维替换为积极的、自我肯定的思维。对压力的认知重构就是以一种积极的视角对压力事件进行重新解释,把压力源的知觉由威胁性的转换为非威胁性的。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认知取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积极思维的

探讨。积极思维就是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抱持多样化的、积极预期的过程,即透过乐观、自我效能及希望来看待未来。这种预期与行为有着内在关联。如果对未来抱有积极预期,即使这个过程缓慢而困难,人们也会为达成目标而持续努力。研究证实,对因不良意义的评估给心灵带来创伤的情境进行重新评估,使其获得新的意义,对缓解压力具有重要作用。个体对自己应对能力的认知评估

对应激反应的大小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认知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

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在他们看来,压力并不总是坏事,压力也具有动力性和挑战性。只有在一定的压力之下,人们才能充分、有效地调动体内的积极因素。没有一定的压力,人们难以增长心理承受力,而且人的正向适应性行为也得不到提高并突破现有的局限。

二、抗压的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特质研究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其理论假设是人类可以自我管理、自我导向,是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学者们对积极人格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已经研究了包括乐观、爱的能力、美德、勇气、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恕、创造性、关注未来和智慧等24种积极个人特质。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并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

应对具有个体差异性,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一个人能否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应对效果做出适当的判断和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性格和自我观念。例如,自卑者往往易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应对效果,而高傲自大者则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应对能力,由此产生的应激反应也会不同。黄希庭对幸福进取者的研究表明,“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这些自我成分对于人们应对压力、实

现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正面的乐观心态来解释个人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能化解因挫折等困苦事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压力感和沮丧,有助于维护身心健康。乐观的“解释风格”和个性特征能够在应激事件与心身反应之间起到缓冲作用,使应激事件的作用力减弱。黄希庭研究表明,正面的乐观心态与问题取向应对及正面的认知重构呈正相关,特别是当认识到压力情境可控时更是如此,人们会主动地想方设法克服困难,针对问题有计划地加以解决,而不是逃避压力源;当认识到压力情境不可控时,则倾向于接受现实情境。乐观的心态与使用否认及逃避问题呈负相关。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下,促使其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调动一切保护性资源,实现良好适应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潜能。每个人都有适应内外环境并保持良好动态平衡的需要,都会受到这些需要的驱动。心理韧性从根本上说,是来自个体不断成长发展的积极力量。积极的韧性特质是指个体内部有助于应对挫折情境、保证个体良好适应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自尊自信、对经历的认知和情感加工风格、自我掌控感、自我效能感、良好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计划能力等都是有心理韧性的个体具备的积极个

性特征。有研究表明坚韧性人格有助于帮助护士群体更有效地运用积极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Lazarus,R.S.,Folkman,S.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New York : Springer,1984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20-126

[3](美)Seaward,B.L.著,许燕等译.压力管理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5):702-709

[5]苗元江,朱晓红,龚继峰.转型与建构:积极心理学历史沿革[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7-11

[6]洪炜,徐红红.应激、积极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253-256

[7]黄希庭.压力、应对与幸福进取者[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6

[8]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4):12-17

[9]李永鑫.人格坚韧性与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6):1512-1515

[10]贺玲玲,张平.护士坚韧性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0(3):7-9

[11]李梅:幽默感对压力的调节作用:效果及其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12] Miller,M.W.Personality and the etiology 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