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2.主题:各小组分别讨论以下主题:
a)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b)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掌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脉络,认识“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运用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历史氛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洋务运动:详细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主要人物及历史意义。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维新变法:阐述维新变法的背景、主要过程、重要人物及影响。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探讨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a)根据课堂所学,整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发展过程、主要人物、历史意义及影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b)针对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比较,撰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800字。
b)维新变法的主要过程及其失败原因;
c)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3.讨论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教师设计以下练习: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过程,初步把握重点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认知程度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已有一定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内在联系和影响还不够清晰。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辩证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善于质疑和思考。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主动探索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首先,讲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观念,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抵御外敌侵略。接着,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需要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然后,引入戊戌变法,讲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主张,强调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举措。通过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学生明白改革是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主题包括:“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有哪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如何演变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你认为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思考过程,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补充,形成课堂互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4.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素养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首先,我会以鸦片战争后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民族危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列强侵略、民不聊生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接着,我会提出问题:“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是如何应对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民族危机的加剧,掌握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掌握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理解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3.学习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变法思想,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打破传统,引进西方技术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如军事装备、工业制造 等,打破了传统观念和制度束缚,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推动政治改革,促进思想启蒙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变法维新主张,推动 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促进了考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期的各种问题,如该时期的历史意义、主要人物的评价、事件的 影响等。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该时期的历史,并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强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期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应用 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自己的历史素养。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从师夷长技开始,中国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工 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传播西方文化与思想
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文化与思想,开阔了 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
推动教育改革
维新派主张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 具有近代化知识结构的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西方科技与文化的传入与影响
西方科技的传入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例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的建立,引进了西 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北洋水师的建立则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
西方文化的影响
除了科技方面的影响外,西方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西方的教育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 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同时,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教学设计6: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立意:从世界形势、重大侵华战争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从我们民族的心态角度反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艰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我们的民族心态经历了“自信从容”到“实用应对“再到“紧张焦虑”,行动上相应经历了从“看”到“用”再到“变”的过程。
从被动接受,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也是我们民族心态不断改变的历程。
期望学生形成向他人“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积极进取”的开放心态。
说明:本教案在主备人费校长二稿基础上整合,还借鉴了2011年第1期《历史教学》上黄天庆老师《从心态视角反思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教学札记》,2012年第6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刘莉老师《“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为例》等。
导入——出示“1793年9月14日乾隆帝在承德接见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图:沉浸在康乾盛世中,我们民族是怎样的心态?画面反映出来明显的不平等,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固有的华夷文化观(副板书)——“贵华夏,贱夷狄”,中国人已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恋心态,自认是“天朝上国”。
再出示——中国人的“天下”体系图(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论述),从文化上看:“华夏当然最开化,其次是夷狄,禽兽则完全未开化”,中国当时自然把西方国家看做夷狄、蛮夷。
那么,究竟是什么大事惊醒了“天朝上国”,也挑战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华夷心态?引出课题: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6.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7.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讲述民族先辈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8.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改革尝试,理解其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及影响。
难点:分析各种改革尝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记忆;
5.设计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认识到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勇于改革创新;
3.学习民族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繁荣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2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3.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4.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记忆。
2.强调各个改革尝试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难点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一篇: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
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下载后按住ctrl点击查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提高探究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评价;维新思想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
此后,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一系列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那么,先进的中国人就进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其结果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开眼看世界”1.设疑提问引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教师提问:“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人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学生根据必修一、二的已有知识可回答:(1)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3)鸦片战争的失败致使民族危机日深,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过渡: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培养其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及内容:鸦片战争后,清朝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制度来强国富民。
2. “师夷长技”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
3.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4. 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尝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清朝面临的民族危机。
2. 讲述“师夷长技”的背景及内容,分析其影响。
3. 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分析其历史意义。
4.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维新变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2. 谈话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作业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及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近现代史教材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师夷长技”和维新变法的相关历史书籍。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改革措施;(3)分析“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能力;(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开展课堂讨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历史情感;(2)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2)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及其影响;(3)“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2)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师夷长技”是什么?它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师夷长技”的内容及其影响;(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深入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措施;3. 思考: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作业等;(2)评价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理解程度,包括知识掌握、分析能力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1. 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异同的深入理解。
2.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维新变法时期先进人士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师夷长技”的内涵、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 讲解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其他重要的改革运动,拓宽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3.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师夷长技”思想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师夷长技”思想:阐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观点,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结合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
1.课堂提问: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2.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史料分析和评价能力。
(4)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4.教学资源:
(1)教材: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
(2)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网络资料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关注点:
3.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挑战、勇于改革、追求进步。
二、教学内容
1.引入: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后我国面临民族危机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探索。
2.新思潮的涌现:介绍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思想,分析其背景和意义。
3.洋务运动:讲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及其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3.过程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概括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的内容及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总结“师夷长技”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4.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5. 史料分析:分析“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6.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师夷长技”的实践与影响学习洋务运动中的代表性技术和工程,如江南制造局、北洋舰队等。
探讨“师夷长技”对近代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影响。
2. 第七章:维新变法的兴起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主要改革措施。
分析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如变法图强、君主立宪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以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变革的历程。
(2)掌握“师夷长技”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背景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2)运用比较法,分析维新变法与传统变革的区别,认识维新变法的先进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师夷长技”思想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2)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引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变革的历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的思想内涵,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3. 合作探讨:4. 课堂讲解:讲解“师夷长技”思想在实践中的局限性,以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5.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述“师夷长技”思想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 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3. 结合所学,谈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师夷长技”和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2.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不期的改革措施,突出维新变法的特点和意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师夷长技”的含义及其影响。
(2)理解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探究救亡图存的道路。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师夷长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
(2)通过对近代维新思想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近代中国落后根源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探究救亡图存的道路。
(3)认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中华之崛起而付出的探索,以爱国之心不断进行社会的探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教学难点:(1)近代维新思想的影响。
(2)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读图法。
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近代以来,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了不懈的探索。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他们不断探索,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之路。
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2)过程:①林则徐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御外来侵略。
②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图强。
④康有为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提出了“三民主义”等维新思想。
⑤变法失败,中国进入了近代史的屈辱时期。
(3)影响:近代维新思想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1)经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
(2)政治:封建专制统治,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3)思想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受到阻碍。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影响。
3.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资料、严谨治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作业对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和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背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问题导向:本节课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3.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变法法令、改革措施等,并分析其意义与不足。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途径,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
2.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纪录片或短片,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背景。
3.创设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孙中山等,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1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辨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果。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3.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
1.选择题:设计一些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相关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问答题:设计一些分析性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3.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论述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进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3.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分析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内在联系,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利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五)总结归纳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1.正确认识我国近代史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进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理解并尊重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及其思想,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
3.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增强对改革的认同和支持。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在当今社会,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推动我国的发展?
请将你的思考整理成文字,不少于300字。
4.观看一部与这一历史阶段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并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400字。
2.内容归纳:
-了解我国近代史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进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思想及其影响。
-分析我国近代史上这一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评价不同历史人物、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情感升华:教师鼓励学生以史为鉴,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需包括以下要点:
- “师夷长技”思想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以下学科基础和学习能力:他们已经完成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学习,掌握了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认知可能仍较为模糊,对相关人物、思想及其影响的了解有待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创设情境]
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
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
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
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师生互动]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等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步技术层次,付之实践。
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王韬、郑观应发展资本主义。
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实行变法维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一、“开眼看世界”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
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
依表格顺序逐层、有重点地分析后学生完成
思考: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方法是向西方学习;长技内容;目的是制夷。
思考: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简析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②、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发展要素
③、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看眼看世界虽然阻力很大,但它开了向西方学习之窗,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林魏“师夷长技”来看思想特点:军事科学技术。
原因鸦片战争直接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坚炮利”
过渡:虽然没有真正的实践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层次,但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分析填表: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步技术层次,付之实践。
结果失败
思考:曾国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倭仁:“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便可抵御外辱。
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
张之洞:“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两派的异同
相同:阶级属性:地主阶级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手段不同,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不同
实践:洋务运动
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失败的原因:
列强的破坏
顽固派的阻挠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阶级属性决定
评价:
积极:
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维新思想的发展
展开: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知识结构]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器物学习
学习西方
与
探索救亡道路
相结合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制度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