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省优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过程,初步把握重点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认知程度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已有一定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内在联系和影响还不够清晰。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辩证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善于质疑和思考。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主动探索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首先,讲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观念,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抵御外敌侵略。接着,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需要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然后,引入戊戌变法,讲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主张,强调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举措。通过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学生明白改革是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主题包括:“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有哪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如何演变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你认为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思考过程,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补充,形成课堂互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4.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素养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首先,我会以鸦片战争后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民族危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列强侵略、民不聊生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接着,我会提出问题:“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是如何应对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民族危机的加剧,掌握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掌握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理解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3.学习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变法思想,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载体,以及角色扮演等情景模拟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分析洋务运动的成败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运动最终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让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3.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失败的教训。通过阐述戊戌变法的目的、措施和结果,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4.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认识到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主要内容为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及其后的戊戌变法,旨在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在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尝试改革求新的历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主要措施及其影响,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失败的教训,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展示一张晚清时期的图片,如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签订现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
3.提出问题:“为什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措施及其影响。通过详细阐述洋务运动的目的、意义和实际效果,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打破传统,引进西方技术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如军事装备、工业制造 等,打破了传统观念和制度束缚,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推动政治改革,促进思想启蒙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变法维新主张,推动 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促进了考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期的各种问题,如该时期的历史意义、主要人物的评价、事件的 影响等。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该时期的历史,并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强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期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应用 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自己的历史素养。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从师夷长技开始,中国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工 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传播西方文化与思想
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文化与思想,开阔了 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
推动教育改革
维新派主张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 具有近代化知识结构的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西方科技与文化的传入与影响
西方科技的传入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例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的建立,引进了西 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北洋水师的建立则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
西方文化的影响
除了科技方面的影响外,西方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西方的教育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 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同时,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质课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教材分析《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史》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一课的教内容,主要习近代中国的进步思想主张,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体会近代中国向西方习的发展变。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中国人民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清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教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难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四、情分析我们的生属于平行分班,生对必修三已进行系统的习,基本掌握思想文各时期的变和发展。
本课所讲的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等思想家的思想相对系统条便于掌握,所以讲解时主要采取研究性习方式,教师主要提出问题,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五、教方法1.会用问题探究法、比较法、阅读法等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合作习和交流。
2.教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案导3.教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习准备:预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初步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2.教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课后延伸拓展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一篇: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
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下载后按住ctrl点击查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提高探究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评价;维新思想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
此后,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一系列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那么,先进的中国人就进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其结果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开眼看世界”1.设疑提问引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教师提问:“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人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学生根据必修一、二的已有知识可回答:(1)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3)鸦片战争的失败致使民族危机日深,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过渡: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改革措施;(3)分析“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能力;(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开展课堂讨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历史情感;(2)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2)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及其影响;(3)“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2)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师夷长技”是什么?它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师夷长技”的内容及其影响;(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深入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措施;3. 思考: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作业等;(2)评价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理解程度,包括知识掌握、分析能力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1. 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异同的深入理解。
2.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维新变法时期先进人士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师夷长技”的内涵、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 讲解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其他重要的改革运动,拓宽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3.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师夷长技”思想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师夷长技”思想:阐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观点,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结合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
1.课堂提问: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2.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史料分析和评价能力。
(4)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4.教学资源:
(1)教材: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
(2)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网络资料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关注点:
3.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挑战、勇于改革、追求进步。
二、教学内容
1.引入: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后我国面临民族危机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探索。
2.新思潮的涌现:介绍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思想,分析其背景和意义。
3.洋务运动:讲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及其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3.过程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讨论议题:针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设置讨论议题,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救亡图存”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引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真实案例,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旨在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艰难历程,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概括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的内容及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总结“师夷长技”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4.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5. 史料分析:分析“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6.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师夷长技”的实践与影响学习洋务运动中的代表性技术和工程,如江南制造局、北洋舰队等。
探讨“师夷长技”对近代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影响。
2. 第七章:维新变法的兴起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主要改革措施。
分析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如变法图强、君主立宪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以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变革的历程。
(2)掌握“师夷长技”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背景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2)运用比较法,分析维新变法与传统变革的区别,认识维新变法的先进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师夷长技”思想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2)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引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变革的历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的思想内涵,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3. 合作探讨:4. 课堂讲解:讲解“师夷长技”思想在实践中的局限性,以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5.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述“师夷长技”思想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 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3. 结合所学,谈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师夷长技”和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2.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不期的改革措施,突出维新变法的特点和意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师夷长技”的含义及其影响。
(2)理解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探究救亡图存的道路。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师夷长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
(2)通过对近代维新思想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近代中国落后根源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探究救亡图存的道路。
(3)认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中华之崛起而付出的探索,以爱国之心不断进行社会的探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教学难点:(1)近代维新思想的影响。
(2)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读图法。
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近代以来,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了不懈的探索。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他们不断探索,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之路。
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2)过程:①林则徐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御外来侵略。
②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图强。
④康有为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提出了“三民主义”等维新思想。
⑤变法失败,中国进入了近代史的屈辱时期。
(3)影响:近代维新思想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1)经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
(2)政治:封建专制统治,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3)思想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受到阻碍。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史实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师夷长技”的背景与内容:鸦片战争后,清朝面临列强侵略,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强国富民。
2. “师夷长技”的影响:引发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
3. 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变法救亡图存。
4.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推行洋务运动,提倡科学、民主、法治,改革教育、军事等。
5. 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6. 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清朝面临的民族危机。
2. 讲述“师夷长技”的背景与内容,分析其影响。
3. 过渡到维新变法运动,讲述其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4. 分析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影响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
4. 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作业等。
2. 考试成绩:考查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知识掌握程度。
3. 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代史》等相关教材。
教学设计9: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维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并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今天我们探讨为什么要开药方?是哪些人开出的药方?这些药方的成分是什么,又有怎样的药效?接下来,我们先来看“药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药方一”:雾里看花——“师夷长技以制夷”】1、【原因】(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2)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医生】林则徐、魏源(简介两位及其作品)(1)林则徐:福建人(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
①设立译馆,主持翻译夷书(以下内容简单介绍)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委托魏源编写《海国图志》(2)魏源:(简介)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1.正确认识我国近代史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进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理解并尊重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及其思想,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
3.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增强对改革的认同和支持。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在当今社会,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推动我国的发展?
请将你的思考整理成文字,不少于300字。
4.观看一部与这一历史阶段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并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400字。
2.内容归纳:
-了解我国近代史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进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思想及其影响。
-分析我国近代史上这一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评价不同历史人物、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情感升华:教师鼓励学生以史为鉴,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需包括以下要点:
- “师夷长技”思想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以下学科基础和学习能力:他们已经完成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学习,掌握了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认知可能仍较为模糊,对相关人物、思想及其影响的了解有待深入。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6.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7.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讲述民族先辈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8.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改革尝试,理解其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及影响。
难点:分析各种改革尝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记忆;
5.设计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认识到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勇于改革创新;
3.学习民族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繁荣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2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3.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4.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记忆。
2.强调各个改革尝试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一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2.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这一难点主要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总结。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宁 夏省级优课)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传统与现代的博弈》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本课是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基于学生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大体脉络已经掌握的情况下,本课以高考历史课标卷近年来本单元的考题为依托,经过分析,发现近年高考在这个单元的考察主要是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中国做出的反应是什么?这个反应的过程又体现了怎样的特点?基于这种认识,本课在设计上把近代中国的面对西方的反应分为“鄙夷与师夷”、“维新与守旧”、“西化与调和”三个部分,从而体现出近代中国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做出激烈的思想斗争与艰难的历史选择,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作出努力的人们的牺牲精神。
从而让学生在看待和评价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中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的第一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文分三个字母:“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
但教材在内容设计上还是比较简单,只主要提及了林魏、洋务派以及维新派他们的学习与实践过程,而对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遭遇到的阻挠和反对叙述不多,但近年高考却主要考察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与派别的反应,也就是主要考“冲击之下的反应”,而教材内容在这方面有所不足,所以本课在教学中主要以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各阶层做出的反应为主要内容。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材有三个子母:“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
其中林则徐和魏源学生在中学历史中就已有接触,洋务运动的具体事实也在经济史已经学习过,而“维新变法”运动在选修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也已经学习过。
所以整节课从知识来说学生是比较熟悉的。
但以往历史主要强调的是西方如何的侵略中国,而面对侵略中国社会不同阶层派别如果做出反应却反映不多,学生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本课试图弥补教材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维目标:
教学主题:思想解放、创新
教学主线:必要-----必须----必然。
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的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新思想产生的原因;认识洋务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分析产生的原因;识记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为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进行问题式比较探究,树立问题意识,团队合作理念、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创新意识,有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意识,能够自主具备科学分析事物的态度。
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历史人物、主要思想进行辩证、多角度的评价。
教学重点:维新思想内容及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展示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见ppt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预分组,分发资料,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流程:
一、本课导入: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
旧之争。
”提出问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如何体现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引入探究问题。
二、新课推进:
探究一:初碰撞----学习之必要
2.先进的林魏与落后的国情
(提问全体学生)(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国情(皇帝大臣民众):攻击和嘲讽向西方学习;民众没有反应
(设计意图:分析何以学习西方的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并未在中国成为风尚)
3.进步的思想与局限的认识
材料一:林则徐给友人王友柏信中说:“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林承认清军打不过英军,但是林则徐却不会公开表达。
他叮嘱朋友说,千万不要把这封信给别人看。
没有付诸实践维护封建统治
(设计意图:认识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的先行性、进步性、爱国、局限性)
探究二:再碰撞----实践之必需
1.内部的危机与外部的忧患
此处播放视频,教师叙述(设计意图:清政府拒绝变革的后果是东西方又一次激烈的碰撞,碰撞之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新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说明必需向西方学习)
2.技术的学习与制度的沿袭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体西用
材料三:江南制造局最高领导人是督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曾担任,督办以下为行政主管,并由上海道台(1865年时为丁日昌)加以兼督,实际的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则多由西方人负责。
器物学习制度沿袭
(设计意图:此处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主要是以原始材料展示----自学----小组探究----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的方式展示成果;主要体现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3.自强的实践与无奈的结局
(设计意图:播放甲午战争的视频旨在总结洋务思想及其后果,同时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探究三:又碰撞----制度之必然
1.技术的失败与民族的危机
(教师总结,过渡)
2.早期维新思想(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材料四: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实行商战
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材料五: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
材料六:《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说“变者天道也,……传曰:‘逝者如斯’,故孔子系易,以变易为义。
”把孔子打扮成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平等观念的倡导者,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教主。
思考:(1)根据材料五概括康有为思想主张?
(2)并根据材料六说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3)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康有为要“托古改制”?
材料七:张之洞撤回了他对(强学会)上海分会的财政支持,而且封闭了报纸,因为报纸用孔子生辰纪年而不用清朝年号纪年而触怒了省当局。
……北京的学会也受到政府的打击,尽管它在上层得到相当大的支持。
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意在说明:早期维新思想与维新思想没有继承关系,但有相同主张;维新思想的代表性主张)
3.制度的尝试与思想的启蒙
(1)制度尝试----戊戌变法
(2)思想启蒙----人民觉醒;思想解放
(设计意图:本处采取全班集体讨论,提问的方法。
主要突出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
三、本课总结提高:
文明碰撞与交流特点:逐步深入
文明交流碰撞的启示:善于学习,善于创新
(设计意图:以图表展示本课结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归纳、概括、比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