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主改革不彻底

日本民主改革不彻底
日本民主改革不彻底

为什么说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不彻底

历史文学院2006级函授本科班张运鹏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军进驻日本,并主持和实施民主改革,制定了所谓的“和平宪法”。这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改革,它清除了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及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基本上消除了明治维新以来所遗留的封建残余,大大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次改革又极其不彻底。

首先,剥夺了天皇的专制权利,但又保留其带有浓厚封建色彩

的天皇制,这是当时美国从自己国家利益出发所考虑的结果。

对于战后日本是否保留天皇制的问题,当时美国国内主张予以废除并审判裕仁天皇的舆论颇为激烈,但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美国却有自己的考虑。

第一,他们担心一旦废除天皇制,审判裕仁,将会引起日本人对美国和占领军的仇恨,“导致消极甚至半积极的抵抗”。从而为实现美国意图的占领政策带来困难,尤其在战争已经结束,美军正大批复员的情况下,美国当局更需要谨慎从事,尽量不引发冲突。

第二,美国当局还担心废除天皇制的做法将在客观上鼓励日本进步势力的发展,一旦占领结束,有可能发生“共产革命”,这对于把共产主义斥为“黄祸”的美国来说,当然是不可能容忍的。

第三,美国当局希望以保留天皇制为条件,逼迫日本接受“放弃战争和军备”的宪法条款。关于战争与军备问题,美国政府内部曾设想签定一项日本非武装条约,即不准日本重新建立军备,并由美、苏、中、英四国管制委员会进行监督,期限25年,但这一设想没有实现。

因此,麦克阿瑟提出,可以保留天皇制,想以此为条件,逼迫日本“放弃战争和军备”。当然,美国还在把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在亚

洲的支柱,在国民党迅速崩溃之前,这一规定同美国的全球战略并不矛盾。因此,战后日本保留了天皇制。

二、取消军部、建立议会制、实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即议会对国会负责(以前为军部),不保留陆、海、空及其它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军人不得执政。永远不得以战争为国策。但又纵容日本右翼的修宪行为。

1945年11月3日,新版《日本国宪法》终于公布于世,共有11章103条,但最核心的部分是第九条:“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留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这部宪法旨在从法律上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摧毁滋生战争的温床,故人们又称其为“和平宪法”。

1946年2月13日,美国方面将“草案”递交币原喜重郎内阁,并警告日本政府不能拒绝这一草案,否则将“直接向日本国民公布”。在美军强大的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接受了这一草案,随后公布了以美军草案为蓝本的《宪法修改草案纲要》。长期饱受战争之苦的日本国民十分欢迎这个方案,据当时《每日新闻》的民意测验显示:85%的日本国民支持这份旨在制止战争的新宪法。

48年5月26日,美国出于对远东地区形势的变化,确定了美对日占领的战略目标——复兴政策,培养为美在远东的一个反共基地,故纵容日本右翼的修宪行为。“和平宪法”虽有较大的历史进步性,但仍有很多无法克服的缺陷。其中最致命的就是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不彻底,导致宪法体现的精神并没有被完全贯彻,助长了日本右翼势力的修宪行为。一些日本战犯又纷纷进入政界,有的甚至爬上权力的巅峰。1957年日本甲级战犯岸信介当选为日本首相就是对“和平宪法”的巨大讽刺。最为重要的是,美国为了与苏联进行

“冷战”,开始重新武装日本。1953年11月9日,正在日本访问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竟在演说中称:“放弃战争的宪法(指“和平宪法”)是错误的”,露骨地主张重新武装日本。他的讲话在日本引起了恶劣的反响,实际上是向日本人亮出了美国在宪法问题上的底牌,日本修改宪法的论调也随之升级。

在日本推动修宪的势力中,自民党首当其冲。1954年底上台的鸠山一郎内阁和1957年2月上台的岸信介内阁,相继提出修改宪法问题,掀起了右翼势力修宪的第一次浪潮。岸信介曾任伪满洲国“实业部”次长和东条英机内阁商工大臣,他在中国期间就以生活放荡、性情古怪而著称,有人称他为“满洲之妖”。战后,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列为甲级战犯。岸信介出狱后,借在东京开设公司之机,网罗了大批右翼人士,最终坐上了首相宝座。

上台后,岸信介想通过曲解宪法达到修改宪法的目的。他曾提出:“为了自卫,即使在现行宪法下也允许拥有核武器。”岸信介还成立了专门机构———“宪法调查会”,任命高柳贤三为会长,并公开声称日本必须重新武装,并修改宪法。岸信介政府由于推动修宪和实施了一系列极端保守主义措施,激起了日本国内外的强烈不满,日本人民掀起了战后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1960年6月岸信介被迫辞职。

三、战后初期,日本在经济领域进行了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和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由战时统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却很快因引起社会反对而终止。

经济体制的这一转变,对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和实现经济赶超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废除统制经济后日本所确立的实际上是带有浓厚规制色彩的市场经济。到80年代后半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成熟化,带有浓厚规制色彩的市场经济固有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起来。日本又面临着放松规制的挑战和机遇。

农地改革就是地主的土地超过一定的数量要出售,实行土地货币化;解除财阀,财阀大规模具有封建性、排外性的特点,它们为战争提供强有力的后援;

劳动立法也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和保障。但这些改革在美占领军压力下,匆匆通过,一公布后很快因引起社会反对而终止。

四、整肃运动,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美日关系,但48年以后,草草收场,虎头蛇尾。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了清除,废除其措施,从军队扩展到政党、社、团、会等,20多万人被整治,又由于美国人对日本军国主义清算不彻底,导致日本成立“整肃甑别委员会”,专门为战犯开脱罪责搜集材料,并聘请国际著名法学家一起研究国际法,裕仁天皇不受审,其余战犯自主审判,使许多战犯逃脱惩罚。

东京审判由于美国的偏袒,日本政府和大企业中少数人的支持,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不彻底,一些日本战犯又纷纷进入政界,有的甚至爬上权力的巅峰。

关于战争赔偿问题,48年一个报告书——《斯特瑞克报告书》中强调恢复日本经济方面的要求,《德霞佰报告书》的赔款要求又减去一大半,后又停止赔偿计划。这样使得日本的战后认识不清楚,不深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日本的发展。

五、其他措施,废除了秘密警察制度……制定了工人法,工会组织增多了,这些成了日本和平维护的重要力量。但又显得形式多一些。

综上所述,美国自身占领角色的转变是造成这种改革不彻底的重要原因。

(完整版)《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D20662B0 课程属性:必修 学时:146学时学分:7 先修课程:中级日语、日本文学史、日本概况、日语实用语法 考核方式:考试 使用教材: 陆静华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陈小芬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六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季林根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主要参考书: 陆静华、陈小芬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六册课文翻译与练习答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皮细庚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八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季林根、皮细庚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八册课文翻译与练习答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周炎辉主编,《日语语法词法·句法》,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高级日语是一门综合技能的课程,它涉及日语的听、说、写、读、译等多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科日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更进一步熟练掌握日语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熟练地掌握日语语法体系,使学生达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际交流协会设立的“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的2级水平。 本课程是“中级日语”课程的继续,教学重点从一、二年级的讲解词汇、语法、句型逐渐过渡到分析文章、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心理文化,从而掌握地道的日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教师不仅要分析文章、

句子结构,还要介绍大量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避免“中国式日语”的出现,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日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高级日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较高的听、说、写、读、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日语交流信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作风,正确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社会文化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 1.读一般性日语文章,能理解作品的主要内涵和意境;能较好地归纳、概括其主要内容;能独立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文章结构、语言技巧及问题修饰。 2.对于相当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水平的文章,借助工具书、参考注释能读懂大意。 3.能用日语写出格式标准、语言基本正确、内容明了的书信、调查报告等各种文体的文章;能写内容充实,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说明文、议论文和论文。 4.能翻译用现代日语撰写的各种文章、书籍。 5.能用日语较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与日本人自由交谈。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学时共分配在三个学期完成,即大学3年级上、下两学期,大学4年级上学期。根据不同学年学生的具体日语水平,各学期的具体学时也不同。三年级上学期72学时,三年级下学期54学时,四年级上学期20学时。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特征分析 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1985年6月至1987午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人新的国际化时代。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该报告指出,这次改善课程的标准是:“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能力、谋求教育的质的飞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忍不拔的人。”可见,这次报告,作为70年代初开始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的延续,仍强调双基教育,强调人本化、国际化和创造性。 此后,直到1998年,日本又出台了新的课程计划,对课程构成和授课时数作了新的调整,既使课程更实用、灵活、富于弹性,同时又为适应五天工作制及减轻学生负担之需要,平均每周减少了两课时。 二、新《学习指导要纲》的正式实施 2002年,修订后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新《学习指导要领》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能否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和削减1/3教学内容的新规定,在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之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人们关注和担心的焦点是新《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实施“宽松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而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同时实行每

(完整word版)日语专业教学大纲高年级阶段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 一、总纲 (一)大纲宗旨 本大纲旨在规定日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评价以及有关教学的几个问题,为制定高年级阶段的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测试评估提供依据。 (二)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全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本科高年级(三、四年级)。大纲只对专业课提出要求。 (三)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对文科院校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要求,对高年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基本要求,各院校可根据具体情况掌握执行。其中主干课、必修课的设置应争取统一。教学质量应符合大纲要求,即继续锤炼语言基本功,提高日语实践能力,充实文化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为完成这一任务,应在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稳步的改革。要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毕业时应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较强的日语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社会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风俗、宗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应能很快地适应除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以外的各种口译、笔译及与日本研究相关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四)教学安排与教学内容 高年级教学分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即第五学期至第八学期。每个学期平均周数为18周。其中第八学期即毕业前的半学年中,各院校安排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 本大纲是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延伸,与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相衔接。在进一步练好听、说、读、写、译几方面基本功的同时,应注意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高年级专业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一)日语综合技能;(二)日语语言学:(三)日本文学;(四)日本社会文化。 二、课程 由于各院校的特点不同,开设课程的门类不同,课程名称及开设的时间、周学时数也不同。根据日语专业的基本特点,课程可分为主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几种。对此,本大纲不进行具体划定,而是从内容上列出四个方面必须开设的课程,每个方面的具体课型及教学时数可

日本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小学教育内容和课程改革

日本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小学教育内容和课程改革 司荫贞《比较教育研究》199902 【内容提要】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介绍了日本政府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会学习为目标的中小学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关键词】日本中小学教育/终生学习/教育内容/课程改革 为迎接新世纪,日本正在构建富有活力的教育体制,即终生学习体制,以创建有创造力和高度文明的社会,造就具有积极的生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国民。因而,日本文部省调动社会各界从多角度、广泛的视野和长远的展望对教育进行了研讨,召开了系列教育审议会。中央教育审议会、终生学习审议会、大学审议会、学术审议会、课程审议会等相继做了咨询报告。文部省和其他各省厅协力合作,参与了《社会经济结构改革计划》、《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政府计划的制定。 为了推进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1995年4月,召开了第15 期中央教育审议会,进行了《展望21世纪日本教育》的咨询,就今后教育的应有状况及学校、家庭、社区的作用与协力合作,教育如何适应每个人的能力与性向,学校间的衔接,教育对国际化、信息化、科学技术等社会变化的适应等问题提出了建议。1996年7月,又对上述一些问题做了进一步审议,并提出了总结报告。 早在1990年,第14期中央教育审议会就曾对"终生学习基础的完备"问题提出了咨询报告,就振兴终生学习的基本思想,如何推进终生学习体制等提出了建议。1992年该审议会曾提出"关于适应新时代的教育体制诸方面的改革"的咨询报告,就高中发展学生个性、评价标准、入学考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终生学习审议会,在1992年就"适应今后社会动向振兴终生学习的方针政策",1996年4月,就"充实社区终生学习机会的措施"先后进行了咨询,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大学审议会也对大学改革的有关课题,诸如研究生院制度的灵活化、大学教育与学位制度的改善、高等教育计划的完善、招生制度改革等进行了审议。 教育课程审议会于1997年11月17日发表了有关课程调研的中间报告,对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上述各咨询报告为日本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本思路。综观咨询报告,日本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旨在让学生掌握超越时代的不变的价值观,使之具有丰富的人性、充满生机的健康体魄,具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与行动、妥善处理问题、克己自律、善与他人协调,以及迅速准确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从教育整体来看,其目标是构建终生学习体制,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教育环境;强调中小学立足于新的学力观,以培养"生存能力"为基础,从灌输知识的教育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课程改革则是实现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前提。故九十年代以来,日本学校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在轻松愉快中发展个性培养生存能力和使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的原则下,进行了课程改革。

最新整理武汉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学习资料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回到页首↑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参考书目 英语语言文学01 英语语言学 02 英美文学 03 翻译学 601 基础英语: 张汉熙等主编:《高级英语》(修 订本1-2册)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张培基、俞云根等编:《英汉翻 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01 语言、文学与翻译: 胡壮麟编:《语言学教程》(修 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修订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张伯香编: 《英国文学教程》(修订本上下 册)武汉大学出版社 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修 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 郭著章、李庆生编:《英汉互译 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查看 俄语语言文学01 俄语语言学 02 俄罗斯文学 03 俄语翻译学 04 语言文化学 602 实践俄语: 《大学俄语》东方1-7册北外 和普院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95年 402 俄语语言学与文学: 王超尘等:《现代俄语理论教程》 上下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任光宣:《俄罗斯文学史》2003 年俄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查看 法语语言文学01 法语语言学 02 法国文学 03 翻译理论与实践 04 法语文学理论与批评 603 专业法语: Nouveau sans frontiers CEL Internatial 3-4册 束景哲:《法语课本》第5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03 法国文学(中世纪至20世 纪): Les Grands auteurs francais Textes et Litterature Bordas1996 陈振尧:《法国文学史》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查看

广外日语自考应试经验谈

广外日语自考基础科段/本科应试经验谈 日语基础科段 00605基础日语一(95分):2010.10月 题型:可以说是和日语等级考的体型基本一样,语法,固定搭配,助词等之类,均为选择题。只不过是阅读题里多了2小题日译中,或中译日的题目罢了 难度:2-3级之间 我的学习方法:没看书,直接考 00606日语基础2(82分):2011,4月 题型:均为选择题,题型基本和等级考试类似,全卷为140道选择题。第一大题的10分的选择题是指定教材里的句子,题型为单词的平假名选择,60分题型包括句法,副词,助词,敬语,形式名词,助,助动词,常用短语。剩余30分是阅读题,一共分成4篇阅读。 难度:2级 我的学习方法:没看指定教材,直接考试 00843日语阅读一(95分):2010.10月 题型:2篇中长篇阅读,并且有一篇阅读出自于指定教材{阅读一}里,均为选择题,并且指定教材里出的那个阅读里有2小题日译中,或中译日 难度:2-3级之间 我的学习方法:没看书,直接考 00844日语阅读二(85分):2010.10月 题型:3篇中长篇阅读,没有一篇是出自于指定教材,也没有日译中,或中译日的体型,均为选择题。 难度:相当于2级里边的短篇阅读难度 我的学习方法:没看书,直接考

00608日本国概括(60分):2010.10月 题型:题型均为日语的选择题,至于题型,可参考《日本概况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和考试题型一样,可以在百度文库里找到。建议背熟指定教材里的年代表和地图 难度: 我的学习方法:没看指定教材,背《日本概况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00607日语语法(89分): 题型:考核点和难度基本和基础日语2相同。全卷为100道选择题。 难度:2级 我的学习方法:没看指定教材,直接考试 11600日语综合技能(83分): 题型:一:2篇阅读,阅读题的各个小题大部分为语法题二:中日互译各10题三:400-600字的作文 难度:2-3级 我的学习方法:没看指定教材,直接考试 03706思想道德与`````(76分): 题型:参考统考试卷 难度: 我的学习方法:没看指定教材,背熟《一考通》里的选择题,在网上找100题左右的论述题进行背诵 03707毛邓三(68分): 题型:参考统考试卷 难度: 我的学习方法:没看指定教材,背熟《一考通》里的选择题,在网上找100题左右的论述题进行背诵

日本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_综合学习时间_

2007年8月第4期 高教论坛H igher Education Forum Aug.2007.No 4 收稿日期:2007-05-12 作者简介:李明华(1966 ),女,满族,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系主任,日语副教授,硕士. 日本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 综合学习时间! 李明华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为培养年青一代面对国际化、信息化社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日本文部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及改革措施。其中一个突出的改革内容,是在中小学基础课程中增设了 综合学习的时间!。 综合学习时间!强调结合地方特色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 横向的、综合的!学习,突出 体验!,以促进学生个性和生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考察日本中小学 综合学习时间!的实践活动,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能给予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综合学习时间;生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07)04-0186-03 1998年12月,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新?学习指导要领#,自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在这次?学习指导要领#的改订中,学校完全实施一周五日授课制度,同时教科内容消减了约三分之一,各科的总学时也大幅度减少。其中作为基础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在中小学特设了 综合学习时间!,并于2002年4月全面展开实施。与此同时,与 综合学习时间!相适应的课程开发、教材开发、教学方法研究等在各地兴起。那么, 综合学习时间!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特点是什么?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介绍与分析,以期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 综合学习时间!创设的背景和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日本的教育尽管在不断发展、完善,但是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及新世纪的到来,众多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首先,由于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实现了物质的极大繁荣,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因此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与此同时,青少年丧失进取的目标,独立思考能力、积极行动的能力、忍耐力下降,显得无 朝气等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 回避摩擦的一代! 缺乏生活经验综合症! 无朝气、不关心政治!等批评文字经常见诸于日本的报端。其次,在少子化、老龄化、核家族化的社会背景下,本该承担人际关系、品德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授教育职责的家庭、社会的 教育力!显著下降,间接导致日本青少年 欺负虐待弱小同学! 拒绝上学!等教育问题的出现以及学校暴力、少年犯罪率上升的严重后果。另外,由于以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高学历的要求,推动了偏重学历的社会风潮的形成,导致应试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教育陷于仅传授知识、偏重知识记忆的境地,产生了 高学历 低学力!的怪现象。面对以上日益严峻的教育问题,日本教育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及日本社会实际状况的改革呼声越来越强。日本文部省在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目标。1996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 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的理想目标!的答辩中,明确提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 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 生存力!,即 今后的儿童需要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及能力等!。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从1997年起,日本开始制定了?教育改革计划#,以后每年都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及发展形势进行修订,逐渐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

北大外语学院考研书目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参考书目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1.世界文学史科目: 1)《欧洲文学史》李赋宁等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2) 《东方文学史》季羡林主编吉林教育1995年 3) 《世界文学名著选读》陶德臻等主编高教2000年 2.文学理论科目: 1)《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著三联书店1986年 2)《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伍蠡甫胡经之北大1988年 3)《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上海古籍1988年。 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英语文学部分: 1.《欧洲文学史》李赋宁主编:古希腊罗马,西欧,俄国4卷本商务1999年 2.《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罗经国(2卷本)北大1996年 3、《英国文学作品选读》陈嘉2卷本)商务1982年12.5/1 4.《美国文学选读》李宜燮、常耀信(2卷本)南开1991年 5.Baym, Nina, ed.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orter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Norton, 1995. 英语语言学部分: 1.《语言学教程(修订版)》胡壮麟、姜望琪北大2002年 2.Poole, S. C. 1999/2000.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语言学入门),外研社。3.Robins, R. H. 1989/2000. General Linguistics . Fourth Edition.(普通语言学概论),外研社。 三、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实践俄语书目: 1、《基础俄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 2、《大学俄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3、《新式俄语(俄文版)》阿克肖诺娃,圣彼得堡2000年 《综合基础》书目: 1、《苏联概况》李明滨北大1986年。 2、《俄罗斯国情》金亚娜哈工大2001年。 3、《俄苏文学史(第一卷)》曹靖华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外语学院教务办公室有售) 4、《20年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李毓榛北大2000年。 5、《俄罗斯文学史(俄文版)》 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著,北大2003年 6、《俄罗斯艺术史》任光宣著北大2000年。 四、法语语言文学专业 缺 五、德语语言文学专业 1 德语:《德语教程》1-4册北大1992年-1995年 2 德语文学: 1)《德国文学史》余匡复上外1991年。 2)Dr. Leo Krerr u. Dr. Leonhard Fiedrer: Deutsche Literaturgeschichte. C. C. Buchners Verlag. Bamberg 1976. 3)Fricke, Gerhard u. Schreiber, Mathias: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Paderborn: Ferdinand Sch?ningh, 1974. 4)Beutin, Wolfgang ... [et al.].: Deutsche Literaturgeschichte: von den Anf?ngen bis zur Gegenwart Stuttgart : Metzler, 1979. 六、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1.语言方向:

日本文学史中文版

奈良时期(8世纪) 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前两部著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标志着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而和歌集《万叶集》的编撰成功则代表着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平安时期(8~12世纪) 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大量汉诗文集相继问世,汉文学热持续一个世纪之久。敕撰诗集《古今和歌集》恢复了日本民族诗歌的地位。与此同时,散文创作硕果累累:《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开辟了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条道路,《宇津保物语》开长篇物语的先河,这就为物语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作者以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源氏苦乐掺半的一生及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人生无常的佛学观和以哀为极至的美学观。除紫式部外,许多女作家的作品都于此时脱颖而出,如《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等。这些日记成为日本后世文学中私小说的滥觞。女性散文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作者观察之敏锐细腻,用笔之纤柔清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此期散文创作的最后收获是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和历史物语《大镜物语》。这些物语一改王朝物语的纤弱文风,拓展了物语文学表现的范围。 镰仓室町时期(12~16世纪) 随着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虽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连歌和俳谐的兴起。二条良基、山崎宗鉴等人确立了连歌、俳谐的文学地位。散文方面也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军记物语中臻于成熟的经典之作是记述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兴衰始末的《平家物语》。小说刻画了平清盛等骁勇善战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现了他们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质。僧人随笔中的传世之作是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两篇随笔各具特色,被誉为随笔文学的双璧。该时期诞生的能与狂言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为主,体现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世阿弥(1363~1443)在能乐的表演艺术和创作理论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江户时期(17~19世纪) 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町人阶级(市民阶层)作为社会的主体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适应他们的审美要求松尾芭蕉在贞门、谈林俳谐的基础上,推出了世俗化的蕉风俳谐,井原西鹤铺写了町人的商业生活和享乐生活,丰富了浮世草子(风俗小说)的创作内容。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木偶戏)更广泛地表现了社会下层人物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这种以俗为美的美学追求,导致轻文学(戏作文学)的产生,给后世文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明治时期(1868~1911) 1868年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神髓》的发表,具有近代文学启蒙的性质。二叶亭四迷写出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浮云》,森鸥外相继发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育具有活动性的特点。以课题覆盖大纲的策略就是英国数学教学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以教学目标的某一项及学习大纲的某个水平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这类活动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组织,能使较多学生达到某个水平的学习要求。教师也可以提出开放性课题任务,进行开放性教学活动,往往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个教学目标,涉及多个学习水平。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水平。 (三)计算机与数学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与学的研究与实施。例如,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来发展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美国2000年标准明确提出了“技术原则”也反映出这种趋势。2000标准最大的特点也许是强调科学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相结合,并提供大量的形象化电子版中的数学例子,使得教师懂得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去运用信息科技。 数学教育的技术化趋势,也成为近年来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特点,而且日趋活跃。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已经出现:结合具体数学内容编制各类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配合教师教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数学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数学思考活动。 (四)目标的个性化与差别化 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由学习大纲和教学目标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学目标按照五个知识块展开,学习大纲则按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被划分为八个水平。国家数学课程明确规定每个水平的学习要求。体现了统一要求又具有弹性的结构。 (五)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这是近二十年来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这一趋势在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日本的课题综合学习中体现尤为清楚。国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总之,国际数学教育改革上述趋势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第一,目前国际小学数学出现一些共同的趋势,如个性化、活动化和实践性,注重学生个人的感受和差别化的数学教育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我国小学数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这些趋势。第二,我国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总是存在一些担心,深怕一旦计算机器或计算机应用于小学数学教育就会削弱学生的运算能力。上述国家改革的经验表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计算器(机)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我们应该努力提高电脑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的水平,增加我国数学教育的技术含量,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第三,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实际上,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有许多优势,例如,我国的方块字中存在着许多几何图形,小学中的乘法口诀,古代的数学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都体现了我国数学的民族特色。又如,我国小学生基本知识和能力相对比较好。我们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应该发扬我们的优势,克服我们的不足。因此,在吸收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有益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特点,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的小学数学教育体系。 第二节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分析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的学校教学科目“六艺”中

《综合日语1》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日语1》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 杨吉萍主要讲授的本科课程高年级综合日语、泛读、高级视听、写作等。所授课程一致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主要研究领域:日本语教育·日语学。研究成果如下:

崔红花主要讲授的本科课程有基础日语、综合日语、日语语法、日与写作、商务日语等,所授课程一致受到广大同学们的欢迎。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汉韩日语言对比、日语教育。主要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在汉日、日汉翻译中的作用”、“汉语的声调与日语的アクセント”、“区别词、冠形词、连体词的语法功能对比”、“韩国语冠形词与日语连体词对比研究”、“韩国语冠形词的来源及结构特点”、“区别词与连体词的来源与结构对比”、“汉语区别词与日语连体词的对应关系研究”等多篇论文;另主编、副主编《日本语言文化研究论集》等多部教材及论文集。目前承担上海市教委(日语语法)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张杭萍主要讲授的本科课程:《综合日语》《日本文学史》《八级辅导》《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其中,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学生评教结果分为4.68分;2014-2015学年第2学期学生评教结果为4.74分;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为4.83分。主要研究日本近现代文学,论文主要如下:1、「近代中国文壇に映された漱石の遠景」(北京日本语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2012年10月)。2、扇子?女人?人血饼干——解读《湖南的扇子》中的想象与现实(外语类核心期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年第2期)。 3、国木田独步《爱弟通信》与历史的隐秘脉络(中文核心期刊、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2014年第5期)。 蒋蓓讲授的课程:基础日语、综合日语、视听说。研究领域:日本语学、汉日对照研究、汉文训读。科研成果如下: 论文:1、《名詞の意味的特徴》,《日本学研究200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学国际论坛论文集》(戴宝玉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ISBN978-7-5446-1102-2。 2、《空間表現「XのY」について》,《第六届中日韩文化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ISBN978-7-214-04525-6。

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及思考

总 第415-416 期 2019· 7A/8A 3 ︼| 百家 论坛 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及思考 王雅婧 王任梅 收稿日期:2019-06-15 作者简介:王雅婧,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硕士研究生;王任梅,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学前课程几经改进和修订,历经精英教育到自然教育、经验发展向个性发展的嬗变,最终形成了以环境为依托进行教育的特质。日本学前课程改革主要有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强调游戏为先的理念和凸显家园合作意识的鲜明特点。探究日本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对中国幼儿园课程理论领域的革新与现实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学前课程;课程改革;日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A-0003-006 19世纪60年代,身处变革时代的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自上而下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通过文化上的“文明开化”、经济上“殖产兴业”、军事上“富国强兵”等手段,日本迅速跻身强国之列。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实行变革以外,日本更是格外重视教育行业,不仅出台了新的幼儿园规程,还对一系列课程实行了变革。 一、战后日本学前课程的发展 日本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短缺的国家。借助教育的职能带动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是日本政府一贯的做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并由美国接管,随后在教育领域展开新的改革。日本一改战前效忠统治者、追求武士道精神、盲目服从的封建军国主义思想,转以文明包容的民主主义教育观 [1] 。1945年5月,文 部省依据欧美的民主主义教育观,在出台的《新教 育方针》中阐述了“任何学科的任何教材”理念,指出如果把民主主义与教育视为处事的原则,最终必将形成以民主主义为基础的精神和态度 [2] 。 1947年文部省在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的基础上,规定幼儿园是在文部省管辖之下的“学校”的一种,是正规的、具备官方认可的教育场所。此外,文部省确立幼儿园教育对象为3岁及入小学之前的儿童。同时,在一日生活中,提出通过唱歌、韵律、观察、游戏、绘画等活动形式,培养幼儿科学发展的理念。 (一)20世纪60-70年代——从精英教育到自然教育的过渡 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于当时政府拟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教育领域有了新的趋势,日本社会上下都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个体能力的提高视为第一要务。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转变上,试图把重点从以社会生活为

日本文学史笔记

日本文学史(上) 一,总论 1,分期:a.上古:大和、飞鸟、奈良(4C—794)b.中古:平安(794—1191)c.中世:镰仓、南北朝、室町、安土桃山(1191—1603) c.近世:江户(1603—1867) d.近现代:明治、大正、昭和(1867—今) 2,特征:a.特有的民族形式和技巧b.自上而下的改革c.“拿来主义” d.承古续今的连续性和多种形式的并存性 3,古典文艺论:a.文艺十论:真言、可笑、哀怜、物哀怜、艳、余情、幽玄、有心、寂、意气b.构成史:四个阶段c.分类:抒情理论、叙事理论、戏剧理论d.特点:适应短小形式,不触及政治及尖锐问题 二,上古文学 1,《古事记》:太安万侣(撰)、稗田阿礼(诵) 2,《风土记》:仅出云国的完整 3,《日本书纪》:舍人亲王(编) 4,《万叶集》:后期——大伴家持(编) 5,《怀风藻》:最古汉诗集 三,中古文学 1,《古今和歌集》:醍醐天皇(敕撰) 2,三代集:古今~、后撰~、拾遗~ 3,八代集:后拾遗~、金叶~、词花~、千载~、新古今~ 4,物语源头:a.歌物语:《伊势物语》(大和~、平中~) b.传奇物语:《竹取物语》(宇津保~、落洼~) 5,《源氏物语》:紫氏部(狭衣~、夜的不寐、堤中纳言~) 6,历史物语:《荣花物语》、《大镜》、《今镜》 7,日记文学:《土佐日记》(纪贯之)、《蜻蛉日记》(藤原道纲母)、《和泉式部日记》(和泉式部)、《更级日记》(营原孝标女)、《紫氏部日记》(紫氏部) 8,随笔文学:《枕草子》(清少纳言) 9,说话文学:《日本灵异记》(景戒)、《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集》) 四,中世文学 1,《新古今和歌集》 2,隐士文学:随笔《方丈记》(鸭长明) 3,随笔:《徒然草》(吉田兼好) 4,历史物语:《水镜》、《增镜》 5,史书:《愚管抄》(慈圆) 6,军纪物语:a.前期:《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平家物语》(顶峰) b.后期:《太平记》(小岛法师等作) 日本文学史(中) 五,近世文学 1,《奥州小路》:松尾芭蕉

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若干分析

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4期 方明生/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上海200234) 沈晓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副教授(上海200062) 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若干分析 方明生 沈晓敏 一、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课题与基本方向 11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 80年代起,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经济大国,人均国民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日本完成了所谓赶超型近代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临教审的这一思路是在日本的以引进、模仿为主的经济发展告一段落后对教育的一种前瞻性的思考,实质上是学校教育自由化的先声。但在标准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势力强大的日本,临教审的这一思路没有获得理想的进展,日本学校教育的管理主义依然如故。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自由化的要求有增无减。 对日本而言,90年代,被称之谓“丢失的十年”。自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日本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技术竞争中,尤其是软件领域,未能占据优势,90年代日本经济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大下降。在此背景下,2000年3月日本召开了教育改革国民会议,研讨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会议主席、曾获诺贝尔奖的江琦玲於奈指出,日本需要拥有“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新思想、新想法的能力 的人”,“今后,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 重大课题”。 〔1〕 今后的日本社会,国际化、高度信息化、少子女老龄化等问题将进一步发展,全球竞争的激化、产业与雇佣的空洞化、经济潜在增长能力低下等因素将造成经济与社会的活力下降。在这样的危机意识下,提出六大改革的桥本内阁教育改革(1996年11月)的要点是强调创造性的发挥、强调竞争原理与自我责任。以这一基调出现的教育改革被评论为 “新自由主义的教育改革”。 〔2〕 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强调了学校制度多样化,推行教育的自我选择、自我负责、自我经济负担政策;在课程方面,强调课程行政放宽限制,学习指导要领大纲化;提出了课程设置上留出空间,扩大选修课、学分制的范围等措施;强调学校教育要向个性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学校自身要具有课程开发能力。 21教育病理现象的现状及其克服教育与课程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课程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形成为一种对人的支配性社会机制。如同产业发展中劳动发生异化一样,学习也发生了异化。原本为了形成社会生活的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学习,现在却受以区分个人差异为目的的“学校知识”所左右,对“学校知识”的掌握成为人的一种“标签”,社会依据这种“标签” 4

日本文学史 中文版

日本文学史按照历史时代划分,最常见的划分方法: 上古(大和、奈良时代)——文学萌芽期~迁都平安(794年); 中古(平安时代)——迁都平安~镰仓幕府成立(1192年); 中世(镰仓、室町时代)——镰仓幕府成立~江户幕府成立(1603年); 近世(江户时代)——江户幕府成立~明治维新(1868年); 近(现)代(明治、大正、昭和、平成时代)——明治维新~迄今。 第一节:上古文学概观 1、特征:以“情”为主,主要指作者的情感;从阶级角度来讲,“贵族文学”。 2、两大时期: “口承文学时代”:专职叙古师“语部”; 文学形式:以叙事文学为主;是后世日本“神话、传说、古歌谣”以及祭祀用的祈祷文“祝词”的原型。 文学作者:集体创作。 创作主题:对神灵和超人英雄的崇拜。原始宗教色彩。 “记载文学时代”:公园4~5世纪,汉字传入日本。宫廷贵族开始用汉字记载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 表现形式:多元化。“まことの精神”(清明诚挚之心)——万叶集中表现出来的纯朴真实、坦率雄浑的精神。 作者:个人或集体创作。 代表作: 《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的完成,标志着日本神话与传说的集成统一。 《万叶集》的问世,确立了日本诗歌的基本形式。 《怀风藻》:证明了作为外来文化之汉诗文的盛行。 “祝词”“宣命”的出现,表明了祭祀文学的形成。 《歌经标式》的问世,开创了《歌论》的先河; 《日本灵异记》被视为“说话文学”的先驱之作。 《古语拾遗》、《高桥氏文》作为历史文献对上代部族神话传说的翔实记述。 3、 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前两部著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标志着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而和歌集《万叶集》的编撰成功则代表着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黄英-日本文学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课程适合日语专业三年级及兄弟院系达到该水平的本科学生。 本课程介绍日本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主要介绍近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及文学与当时时代现实背景的关系;重点讲解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其中会贯穿日本文学与日本文化的互动关系,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大略关系等内容。 开始本课程学习时,学生应该已经掌握5000左右单词,基本具备日语语法能力,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达到了中等水平,能够不借助工具书阅读日语期刊中文学、文化、日常生活、科普等文章并理解其主旨、大意,基本能够听懂NHK一般话题的新闻报道、社论或特写等,基本能够看懂原版影视作品,已经了解日语常用修辞手法,已经读过简写本文学作品。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引导已有一定日语基础的专业学生掌握日本文学的发展,近现代日本文学总体走向、核心特点,以及近现代日本文学评论的主要方法。从近代文学黎明时期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经硯友社、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白桦派、新思潮派、新感觉派、 - 2 -

无赖派、战后派,直至当代文学,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和思潮以及重要文学事件、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全面掌握比较困难。重点要是理清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特征及代表作家作品。 二、课程目标 日本文学史是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课,重点讲解日本文学的基本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律,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对日本文学发展状况有比较全面的基础性的了解,对日本文学产生兴趣;(2)熟练掌握重点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的相关知识; (3)基本掌握日本文学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其与外来文学文化的关系。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