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主改革不彻底
战后日本
• 3、制定新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 废除,制定新的新 宪法; • 关于天皇,一个日本人的信:尊敬的麦克阿瑟将军, 我恭敬地请求您:不要追究天皇陛下对战争的责任。随我 们日本人而言,天皇陛下至高无上,乃日本人民的生命之 所在。如果阁下考虑到日本的未来并且真正希望世界和平, 您就会明白不触动天皇陛下的策略不仅仅对日本有利。对 我们而言,对天皇的效忠就近似于宗教信仰,深深植根于 日本的历史和传统之中。如果天皇陛下受到审判,不只是 我,很多日本人会对您及所有美国人恨之入骨……我向上 帝法是我愿意显出我的生命。请您体谅在下的心情。 • 这部宪法虽然是美国强加给日本的,但是它的内容却 是积极进步的。它反映了战后日本改革的基本成就,反映 了反映了反封建、反垄断、反军国主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它的贯彻实施,对于以 后的日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了很积极的作用。
1951年3月23日,美国擅自向远东委员合成员国提交所谓对日和约的 “临时草案”,7月20日,美国单方面向各有关国家发出了于9月4日在 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的通知。8月15日正式公布所谓美英《对日和约草 案定本》。这个草案定本遭到一些国家的反对。8月15日,我国国务院 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企图单方面对日媾和的罪恶 阴谋。
(二)日本经济的民主化改革
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
日本财阀是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的产物,他以血缘和家族的主从关系为轴心,是 特权商人与明治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封建色彩极浓的垄断资本集团,是日本法西斯 军国主义的主要经济基础。
内容:冻结了三井、三菱等日本15家最大财阀的财产。1946年,又成立了“控股公司管理委 员会”,强令这些财阀拍卖股份,形成共同持股的经营体制。 意义:这项改革打破了财阀家族垄断的半封建经济格局,为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发展铺平了 道路,也为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试析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
试析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关键词:战后日本;美国主导;民主改革一、相关历史背景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投降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单独占领。
1945年8月30日,麦克阿瑟正式前往日本就任盟军统帅,9月7日,盟军最高统帅总司令部(简称盟总)在东京宣告成立,同时宣布“接管日本的一切最高权力,天皇和日本政府必须在最高统帅的指令下活动,日本8000万人的所有民政责任和绝对控制权皆由麦克阿瑟一人执掌。
”从1945年9月起,美国占领当局推行了大规模的民主改革。
二、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早期措施阶段麦克阿瑟认为,解散日本多达589万的军队和不计其数的准军事组织,是民主化政策能够实现的基本前提。
因此,从1945年9月起,美国就着手解散日本军队以实现其非武装化。
9月3日。
盟总颁布《关于在日本某些地区设置盟国占领军,以及具体指导日本解除武装和复原的命令》。
“解散命令执行的非常迅速,到10月15日,麦克阿瑟宣布,日本全国武装兵力解散问题业已告终,日本军队不复存在了。
1947年,日本在国外的300多万军队继续被遣返回国,作为军事强国的日本从此不复存在”。
另外,麦克阿瑟还在日本推行民主和自由、实现基本民主权利。
先后发布了《关于日本新闻规划的备忘录》、《关于废除对政治、公民、宗教自由限制的备忘录》、《废除对新闻、电影、通讯的一切限制的法令》等有关改革文件。
10月4日,麦克阿瑟颁布《撤销对于政治自由和其他自由的限制的法令》。
10月11日,盟总发出“五大改革”指令:(1)解放妇女;(2)保障工会组织及其交涉权;(3)学校教育自由主义化;(4)废除专制政治;(5)经济制度民主化。
“以此为开端,从1945年10月到1946年初,盟总向日本政府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民主化指令,解开了战后日本大规模民主改革的序幕”。
(二)大规模民主改革战后初期的大规模民主改革,是一系列早期措施的继续和深化。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战后新宪法的制定和实施1946年2月,麦克阿瑟提出制宪三原则:(1)保留天皇制,但其权力必须受宪法的限制并从属于人民的最高意志;(2)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准备;(3)废除日本国内现存的一切封建制度。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8单元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第8单元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课时提升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1889年2月,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了“御赐”的《日本帝国宪法》。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1889年日本宪法内容的是()A.天皇掌握绝对的权力B.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C.天皇有权召开和解散议会D.天皇可以对外宣战和媾和2.天皇(日本皇帝的称号)制是以天皇为首组成专制统治机构统治国家的制度。
日本近代天皇制确立的标志是()A.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B.1869年明治维新的成功C.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D.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3.(2013·东营高二检测)“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的一件法宝,那就是自由权。
”这是19世纪70年代一位日本思想家提出的制定宪法的理念。
但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根本没有体现这一理念,该宪法规定()A.贵族院享有立法权B.众议院享有立法权C.天皇享有立法权D.内阁享有立法权4.(2013·长春高二检测)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B.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C.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D.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5.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 (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
”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A.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B.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C.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6.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民族独立,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这主要说明()A.帝国主义忙于宰割中国,无暇顾及日本B.明治维新领袖们的“富国强兵”梦开始得到实现C.大力倡导“文明开化”,与西方生活方式接近D.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军事实力超过西方列强7.《大国崛起》中说:1868年成为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
中考冲刺历史专题卷05 英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大国的崛起(解析版)
中考冲刺历史专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中材料是文艺复兴时期某个阶级(阶层)的思想。
这个阶级(阶层)应是A.封建贵族B.教士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图中信息“他们颂扬人的价值,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肯定现实,肯定人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体现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
C符合题意;A、B、D与文艺复兴的实质不符。
故选C。
2.“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
……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
”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促进世界走向整体发展B.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C.为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D.其动机是对财富的追求【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欧洲的冒险家对财富尤其是黄金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之一,材料中“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就揭示了这一点,D项符合题意;A、B、C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不是动机,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边大事年表揭示了14—17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主题是A.欧洲开始步入近代B.欧洲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C.欧洲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D.欧洲开始走向世界【答案】A【解析】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推动欧洲步入近代的根本原因;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哥伦布到达美洲等一系列新航路开辟活动,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早期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资本主义政治迅速发展。
人类历史开始向近代迈进。
由此可知,B、C、D均太片面,只有A全面概括了大事年表的主题。
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1)相同点:①背景:两国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且得到发展。
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
②性质:都通过最高统治者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③内容: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
(2)不同点:社会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②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国际环境: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走进高考】1.(2009上海历史卷,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2.(2010·上海单科16)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C.引进欧美科技D.鼓励工商贸易3.(2010·安徽文综)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4.(2010·安徽文综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日本民主党败选原因
日本民主党败选原因作者:连智来源:《当代世界》2013年第01期2012年12月16日,日本举行第46届众院大选。
自民党一举获得480席中的294席,与其政治盟友公明党共获325席,将再度上台执政。
民主党则遭遇惨败,仅获57席,包括8名现职阁僚在内的多名党政负责人纷纷落选,执政短短三年有余便不得不交出政权。
2009年曾以绝对优势完成历史性政权更替的民主党,何以如此迅速陷入执政困境并黯然下台?其原因值得分析。
一、民主党四大失政导致民心尽失(一)政治承诺未能兑现。
2009年,为了赢得选举,民主党在“执政公约”中就改革政治、振兴经济、改善福利等向国民做出一系列承诺。
但执政三年来,其多达162条、170项的政策构想,得以落实的不足三分之一。
“政治主导”引发决策混乱,经济政策迟迟难以落实,民生措施因财源不足大打折扣,灾后重建进展迟缓。
民主党自己也不得不公开承认当初眼高手低,值得深刻反省。
当年将宝贵一票投给民主党的日本选民更是为之心寒,没有将票再次投给民主党。
(二)外交政策摇摆不定。
选民本希望民主党带领日本走出发展迷局,确定国家战略方向。
但事实证明,民主党难以担负起为日本未来勾画蓝图的重任。
上台之初,鸠山由纪夫内阁雄心勃勃,提出“日美对等”、“回归亚洲”,不料惨遭美国敲打而下台。
菅直人、野田佳彦上台后又匆匆向美靠拢,积极充当美国“重返亚洲”的“马前卒”。
但同美国之间,普天间基地没搬走,反而引来了“鱼鹰”,《日美地位协定》没修订,倒是美军的暴行与日俱增。
同亚洲邻国之间,与中俄韩三方同时发生岛屿纷争,不仅严重破坏了地区稳定,更直接导致日本自身外向型经济严重受损。
其进退失据的做法,引起民众强烈质疑。
(三)腐败丑闻接二连三。
民主党打着廉政旗号上台,结果却腐败事件频发。
三年来,民主党主要领导人和多名阁僚先后涉嫌政治资金丑闻。
鸠山由纪夫偷税漏税却逃避处罚,遭人诟病。
小泽一郎涉嫌以黑金购地,被迫辞职并遭起诉,官司直至近日方了。
日本政治
第四章 现代日本的司法制度 战后日本参照英美司法体系制定了司法制度 日本国宪法规定:一切司法属于最高法院及由法律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不得设置特别法
院。行政机关不得施行作为终审的判决。以此强调日本司法机构的统一性和独立性 一、法院 日本的法院分两大类:
最高法院 下级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简易法院) 各级法院在审判程序和审理过程中是彼此独立的 在审级上具有上下级关系,上级法院的裁决对下级法院具有约束力 (1)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是日本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在形式上与国会、内阁保持相互制衡的关系 最高法院拥有广泛的司法权力: 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等各类案件的终审法院,即国家的最高审判机构;具有违宪审查权: 有权决定一切法律、命令、规则以及处分是否符合宪法全国司法机构的最高管理机构提名下 级法院法官。最高法院由 1 名院长和 14 名法官组成 法庭设两类: 1 个大法庭(审理违宪案件、变更判例)3 个小法庭(审理下级法院判决的上诉案件)审判 方式为合议制。大法庭以 15 名法官组成合议体(有效法定人数为 9 名)。小法庭以 5 名法官 组成合议体(有效法定人数为 3 名)。大小法庭的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均为终审判决) (2)下级法院 (一)高等法院:主要负责二审;受理“|内乱罪”等的一审。一般由 3 名法官组成合议庭进 行审判。内乱罪案件需要 5 名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日本全国共设 8 个高等法院和 6 个高等法院分院 (二)地方法院 主要负责审判一审案件 一般由 1 名法官单独审判,比较重要的案件 由 3 名法官组成的合议庭进行审判 日本全国共设 50 个地方法院 (三)家庭法院 家庭法院和地方法院并设,但受理的主要是审理家庭纠纷和少年问题的案件, 一般以调解为主,无权判决监禁以上的刑罚,审理原则上由 1 名法官进行 (四)简易法院 主要处理轻微的民事刑事案件,除特别规定以外,一般无权处以监禁以上的刑罚,对盗 窃罪有特别审判权,由 1 名法官进行审判 二、法官 作为司法权行使主体的法官,地位特殊 任职条件 最高法院法官:40 岁以上;至少 10 名担任过高等法院法官 10 年以上、或简易法院法官
【知识整合】近代史中西对比
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相同点: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不同点: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③方式上,中国是在办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三、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点: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
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
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后,为了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军事威胁,麦克阿瑟以本国政治制度为模式,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实施了大规模的民主化改革,力图将日本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麦克阿瑟在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革,其基本的依据和政策指导是美国政府颁布的两份文件。
其一就是1945年8月29日由杜鲁门批准、9月22日发表的“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其二是同年11月3日发给盟军最高统帅的“有关投降初期占领和管制日本的基本指令”。
麦克阿瑟采取的每一政策和措施都是在这两份文件的规范和指导下进行的。
在“初期对日政策”中,美国政府首次全面制定了将要在日本实施的政策目标和改革的基本方向。
文件表示:日本人民或政府发起的在政府形式方面的改革,凡旨在变更其封建主义和独裁主义的目的的,都将为盟国军政府允许并赞助。
具体说来,这种所谓“政府形式方面的改革”,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主要包括:解除武装和国家的非军国主义化;惩办战犯;鼓励人民争取个人自由和民主进程的愿望。
在经济方面包括:经济结构的非军事化;促进民主经济力量;恢复和平经济活动;赔偿和归还掠夺别国的财产和物资等。
“初期基本指令”则详细规定了盟军统帅部应对日本实施的改革政策的具体步骤和细节。
在上述政策指导下,从1945年9月开始,麦克阿瑟推行了大规模的民主改革,以便“最后建立一个以支持美国为目的而负责的政府”。
具体说来,这些改革主要集中于如下五个方面:第一,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改革。
麦克阿瑟实施了对日本法西斯的全面整肃政策,其目的在于清除日本政治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意识,使代表“日本人民自由意志”的新政治力量和新领导人能控制政权。
整肃共分两个阶段,1947年1月以前主要是国家层面的整肃,此后扩大到社会层面。
第一阶段始于1946年初,该年1月4日,麦克阿瑟颁布两个“整肃令”,其一宣布取缔一切鼓励军国主义、赞成或助长日本建立亚洲霸权的极端民族主义政党,其中包括大政翼赞会、黑龙会等27个臭名昭著的组织,2月23日,列入整肃名单的团体增加到147个;其二称为“解除公职令”,规定一切积极参与推进军国主义活动和军国主义团体的成员均在整肃之列,不得继续担任公职,对参加众议院选举的所有候选人进行甄别。
中日近代改革成败对比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势力向东方扩展,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由于两国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相似,然而探索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其中两国社会结构的差异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然而两国在社会结构中的选官制度、土地所有制结构、对“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近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势力向东的扩展,闭关自守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了自己的大门。
两国的仁人志士分别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药方,使自己的国家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然而两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走上富国强民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却仍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里徘徊。
例如:“日本通过开国较为成功地进入了国际社会,而中国却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在于中日在19世纪中叶前的‘开国准备’阶段已经产生了很大差距,中国坚持华夷思想,毫无开放进取之意,而日本实现了地理世界观和文化世界观的转变,形成了开放力量。
”一、选官制度的差异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科举考试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不断的更新,使社会上下阶级在和平的情况下不断地对流,从而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科举考试可以把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代表人物,甚至一部分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中央政权中来,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
由于这种通过考试录用人才的办法对封建制度来说有合理的一面,中国一方面它可以使统治机构由统治阶级中最有能力的人来组成。
这对封建制度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度。
另一方面,一种对维护封建社会有效的制度自然会成为向近代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适应于儒家“君子”的理论而设立的具有很强的人文伦理性。
它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德品的通才而不是一技之长的人才。
广大士子们对日常生活不屑一顾,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把自己的言行严格的约束在封建政权要求的规范之内。
因此自然科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存在什么创新和发展,因此,在科举中国科学与民主就显得很苍白。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⑵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适时调整统治政策和 变革完善社会制度,使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并为现 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⑶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善于抓住历史机遇是英国 现代化进程启动较早、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
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 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作为濒临欧洲大陆的 一个大西洋上的岛国,敏锐地觉察到了发展的机遇,从 此,英国走上了工商业强国和殖民霸权的道路。
化剂。但是借助于这种自上而下方式完成统一的德国却 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在这种军国主义传统的支 配下,德国先后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并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再次走向分裂。直到冷战结束后,德国通过和平 方式再次完成了统一,并通过经济纽带巩固了统一。
5、俄国 ⑴改革与革命是推动俄国现代化的基本动力,两者 相互联系互相转化,贯穿俄国现代化始终。 俄国现代化是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的,随着工业革 命的发展,又以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为其现代化 找到了新的动力,俄国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但是沙皇政府是将改革作为摆脱统治危机、制止革命、 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而不是主动地顺应历史的
2、法国
⑴法国现代化进程中政局动荡、革命频繁是最突出 的特点。
法国民主政治的确立是经过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反复 斗争才逐步确立下来的,并且在某些历史阶段,君主制 度一度占据上风。
法国现代化进程中这种频繁的政局变动和暴力革命, 延缓了法国现代化的步伐,使法国不仅长期落后于英国, 而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后起之秀——美国和德 国赶上和超过,成为“二流”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
②17世纪中期,当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 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又适时地
进行了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宫廷政变,建立起有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民主政治制度。
日本明治维新完整总结与解析[整理版]
日本明治维新一、历史背景——幕府统治危机(明治维新物质基础)⑴表现:①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江户,大阪,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藩政。
②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A.经济较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普遍发展起来。
B.有些商人组织资本主义性质家庭手工业或直接投资手工工场。
C.一小部分兼营手工业的农民,开始使用雇佣工人,扩大自己的作纺。
③这些人在经营商业、高利贷或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同时,还投资于土地,变成新兴地主。
⑵影响:①加速了日本社会分化,一部分成为资本家性质的剥削者,一部分破产沦为工资劳动者。
②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部分大名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
③大批武士经济陷入困境,不满幕府统治。
农民起义,城市“米骚动”。
⑵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1837年,大阪,大盐平八郎起义:①原因: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②影响:充分显示幕府统治的危机。
直接打击幕府和巨商,暴动得到广泛响应和效仿。
③地位: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由武士联合农民和贫民的暴动。
(性质)⑶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权威;萨摩、长州等大名,加强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
争取在幕府政权中更多的话语权。
⑷天皇力图恢复统治权:被称为“京都囚徒”的天皇也利用反幕府力量恢复自己统治地位。
(“黑船来航”)⑴时间:1853年,美国,佩里。
⑵条约:《日美亲善条约》,也称《神奈川条约》。
⑶影响:使日本彻底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
①政治上:国家主权受损害,内政遭干涉,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上:A.日本成为列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下级武士生活恶化,幕府大名财政更困难。
B.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阶级上: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
④思想上: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要求变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⑴森严的等级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日本社会被分为士(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浅谈战后日本的民族化改革
浅谈战后日本的经济民主化改革法政学院 09历史4班黄嘉敏 2009084431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民主化改革,是战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根本目的是在经济领域发展民主势力、铲除滋生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由于冷战开始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既定的改革目标并未如期实现。
尽管如此,经济民主化改革的社会进步意义依然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改革在制度层面上不但破坏了战前日本经济的基础,而且为战后经济体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在进行了长达15年的对外侵略战争之后,1945年8月15日,走向穷途末路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和亚洲邻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也有185万人被夺去了生命,负伤者和去向不明者达到了68万人,战乱使日本丧失了1/4的财富。
生产活动大幅度衰退,战后初期仅为战前水平的1/10,此后逐渐恢复1/3左右。
【1】2总的来说,日本战败投降时,战争经济已经破产,经济完全陷入了悲惨的境地,其所面临的困境有:粮食供应严重短缺、工农业生产极度萎缩、物价暴涨、大批人员失业等等。
但是,日本似乎是一只不死之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就掀起了一场民主化改革高潮,一扫残存在日本资本主义肌体中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因素,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体,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在战后最初的十年里,在美占领军的主导下,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化改革。
这次被称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二次大改革,使日本完成了从战时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
特别是经济民主化改革,不仅迅速恢复了战后日本的经济面貌,还为此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那么,日本的经济民主化改革包括哪些内容呢?其带来的影响又有哪些?本篇,我们将浅谈一下战后日本的经济民主化改革的相关问题。
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发展状况日本作为一个东亚的岛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和自然灾害相对较多的国家。
历史热点选择题专练70道
历史热点选择题专练70道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文明的实质性含义是物质世界的“人化”和人类自身体质、智力和精神的进化与升华。
回答1—3题。
1,下列各项中,发挥和光大儒家思想的是①“制天命而用之”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天人感应”④“存天理,灭人欲”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下列选项不属于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是A.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B.首创武举和殿试C.以高官主持科举考试D.实行糊名法防止舞弊3.《大明律》与《秦律》比,突出特点有①严惩贪污贿赂②体现了地主阶级意志③量刑时“重其重罪,轻其轻罪”④严格规定了锦衣卫的职权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水平一直处在世界前列。
读下列各图回答4—7题。
4.与图1所示工具同时代的经济现象是A.开始用牛犁耕B.开始征收茶税C.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5.图2的工具较之图1的工具其进步之处在于A.既能灌溉又能排涝B.灌溉时节省了人力C.更合理地应用了杠杆原理D.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6.图3中所示的高产粮食作物最早在何时引入中国A.西汉B.唐朝C.明朝D.清朝7.关于《天工开物》表述正确的是A.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B.介绍了欧洲先进水利技术C.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D.没有收录国外生产技术拿破仑加冕时说:“我只能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
”回答8—10题。
8.拿破仑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作的贡献包括①多次挫败反法联军②发展科教事业③建立法兰西银行④鼓励发展工商业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拿破仑《民法典》公布的最重大意义是A.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和等级制度B.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D.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义务10.与拿破仑统治时的法国相比,美国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①实行中央集权②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③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④恢复等级制度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美)金德尔伯格写道:黄金时期从1945年或1950年开始,持续T 1/4世纪,堪称美国在经济问题上的显著地位无可挑战的时期之一。
日本军国主义
第三阶段是发展与演变阶段。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至法西斯军国主义败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确 立后,几乎是每5年就对外用兵一次,直至彻底败亡。1936年法西斯上台,则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形 式。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渊源于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武家当政及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产生于8、9世纪,并随 着封建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于11世纪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组成
日本军国主义幽灵再现以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被大权旁落的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 仓幕府(在镰仓地区建立的大将军府)为标志,武士阶级掌握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国家各级政权。镰仓幕府是日本 第一个武家当政的政权,从此,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达676年。1336年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 府为第二个武家政权,而德川家康于1603年建立的江户幕府则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武家政权。日本的武士阶级 以作战杀伐为职业,成为古代中世纪的军国主义的鼓吹者,也自然是军国主义体制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日 本武士阶级还在长达近700年的幕府时代,逐渐发展和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即武士精神,它既是武士的人生 观、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义务和职责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导源于神道、佛教、儒学的日本武士道,经 历了江户时代的新型武士道和明治维新后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的武士道三大阶段,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 组成部分。
基本信息
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形成的对军队实行“武士道精神”、对外扩张侵略的一种பைடு நூலகம்动思潮。
美国占领与日本战后不彻底的民主改革
美国占领与日本战后不彻底的“民主改革”日本战败之后, 美国随即以联合国的名义占领日本。
其于日本以“根绝日本的战争能力与军国主义”、“通过民主化使日本成为世界国家中的一员”为标的, 采取一系列措施, 推行所谓“战后日本民主改革”, 诸如抢占占领者主导地位, 进行“间接统治”、推动“民主化”, 颁布新宪等等。
美国的占领政策固然在某种层面上具有时代意义, 然而其对日本固有的深具封建色彩的社会基盘没有, 也无法作根本的触动, 紧接“冷战”的需要, 又对日本旧政治、文化形态采取容留与温存的态度。
这就使占领的最后结果并未达至“根绝军国主义”的目的, 而留下无尽的历史隐患。
一、抢占主导与“间接统治”美国进入日本, 首着先鞭的是设置占领机构。
日本战败后即建立了由美、英、苏、中、法、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荷兰、菲律宾等11个国家组成的“远东委员会”(F Eeastern Commission)。
另外还在日本设立“对日理事会”作为总司令部的咨询机构。
然而这些组织仅具原则上的象征意义, 美国凭藉占领日本时的“特殊作为”, 没有在独占日本的问题上作丝毫的让步。
此后的日子里, 由美国独家支配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操作了日本的一切战后重建事务。
对日管理的目的纵有无数, 而为其要者则为: 其一、根绝日本的战争能力与军国主义。
其二、通过民主化使日本成为世界国家中的一员。
如坂本太郎所说, 上述目的, 日本“在短时间里就取得了出色的成效”。
为了实现“改造”日本的目标, “公职驱逐”与旧政体解散的工作随即在日本展开。
1945年9月, 日本军队与其所属机关被“一卒不留”地遣散, 同月将东条英机作为一级战犯逮捕, 并处以绞刑。
1946年1月4日, GHQ发出解散右翼团体及裁撤军国主义头目公职的指令, 规定所有战争的“协助者”, 一概从政界、经济界、言论界的岗位上离开, 结果约12万名旧政府公务员遭到“放逐”(解职)的命运。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1前提,我们必须认识到,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它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步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在这个特殊的社会形态中,农民是最大的受害者,这是一个逆来顺受的阶级,却起义反抗了,可见,他们陷入了多么水深火热的境地,甚至于绝望,可即使是这样,他们也并不想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更无心推翻封建王朝,他们只求一口饱饭,一方安稳。
3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农民阶级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因此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但是,在中国,农民阶级又是一个庞大的队伍,所以,虽然农民阶级不能作为领导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却必然以主力军的身份参与革命,这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发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有了成功的验证。
4其次,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如果按照正常的社会发展路线,成为领导阶级的应该是这个阶级,可是,我们前面提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由于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因而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矛盾,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革命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这些决定了它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又有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
这些局限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能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它所领导的一系列运动都失败了。
5中国新生资产阶级与历史上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有著一些根本的不同。
后者是在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强行诞生的,取得统治权之后曾任意驱使本国的政治和军事权力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使国家成为资本扩张的工具。
而中国资产阶级则是由强大的国家政权出于改革的需要一手创造出来的,本质上是国家的一个经济工具,只能依附在中国庞大的官僚系统的羽翼之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不彻底
历史文学院2006级函授本科班张运鹏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军进驻日本,并主持和实施民主改革,制定了所谓的“和平宪法”。
这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改革,它清除了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及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基本上消除了明治维新以来所遗留的封建残余,大大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但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次改革又极其不彻底。
首先,剥夺了天皇的专制权利,但又保留其带有浓厚封建色彩
的天皇制,这是当时美国从自己国家利益出发所考虑的结果。
对于战后日本是否保留天皇制的问题,当时美国国内主张予以废除并审判裕仁天皇的舆论颇为激烈,但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美国却有自己的考虑。
第一,他们担心一旦废除天皇制,审判裕仁,将会引起日本人对美国和占领军的仇恨,“导致消极甚至半积极的抵抗”。
从而为实现美国意图的占领政策带来困难,尤其在战争已经结束,美军正大批复员的情况下,美国当局更需要谨慎从事,尽量不引发冲突。
第二,美国当局还担心废除天皇制的做法将在客观上鼓励日本进步势力的发展,一旦占领结束,有可能发生“共产革命”,这对于把共产主义斥为“黄祸”的美国来说,当然是不可能容忍的。
第三,美国当局希望以保留天皇制为条件,逼迫日本接受“放弃战争和军备”的宪法条款。
关于战争与军备问题,美国政府内部曾设想签定一项日本非武装条约,即不准日本重新建立军备,并由美、苏、中、英四国管制委员会进行监督,期限25年,但这一设想没有实现。
因此,麦克阿瑟提出,可以保留天皇制,想以此为条件,逼迫日本“放弃战争和军备”。
当然,美国还在把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在亚
洲的支柱,在国民党迅速崩溃之前,这一规定同美国的全球战略并不矛盾。
因此,战后日本保留了天皇制。
二、取消军部、建立议会制、实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即议会对国会负责(以前为军部),不保留陆、海、空及其它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军人不得执政。
永远不得以战争为国策。
但又纵容日本右翼的修宪行为。
1945年11月3日,新版《日本国宪法》终于公布于世,共有11章103条,但最核心的部分是第九条:“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留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这部宪法旨在从法律上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摧毁滋生战争的温床,故人们又称其为“和平宪法”。
1946年2月13日,美国方面将“草案”递交币原喜重郎内阁,并警告日本政府不能拒绝这一草案,否则将“直接向日本国民公布”。
在美军强大的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接受了这一草案,随后公布了以美军草案为蓝本的《宪法修改草案纲要》。
长期饱受战争之苦的日本国民十分欢迎这个方案,据当时《每日新闻》的民意测验显示:85%的日本国民支持这份旨在制止战争的新宪法。
48年5月26日,美国出于对远东地区形势的变化,确定了美对日占领的战略目标——复兴政策,培养为美在远东的一个反共基地,故纵容日本右翼的修宪行为。
“和平宪法”虽有较大的历史进步性,但仍有很多无法克服的缺陷。
其中最致命的就是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不彻底,导致宪法体现的精神并没有被完全贯彻,助长了日本右翼势力的修宪行为。
一些日本战犯又纷纷进入政界,有的甚至爬上权力的巅峰。
1957年日本甲级战犯岸信介当选为日本首相就是对“和平宪法”的巨大讽刺。
最为重要的是,美国为了与苏联进行
“冷战”,开始重新武装日本。
1953年11月9日,正在日本访问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竟在演说中称:“放弃战争的宪法(指“和平宪法”)是错误的”,露骨地主张重新武装日本。
他的讲话在日本引起了恶劣的反响,实际上是向日本人亮出了美国在宪法问题上的底牌,日本修改宪法的论调也随之升级。
在日本推动修宪的势力中,自民党首当其冲。
1954年底上台的鸠山一郎内阁和1957年2月上台的岸信介内阁,相继提出修改宪法问题,掀起了右翼势力修宪的第一次浪潮。
岸信介曾任伪满洲国“实业部”次长和东条英机内阁商工大臣,他在中国期间就以生活放荡、性情古怪而著称,有人称他为“满洲之妖”。
战后,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列为甲级战犯。
岸信介出狱后,借在东京开设公司之机,网罗了大批右翼人士,最终坐上了首相宝座。
上台后,岸信介想通过曲解宪法达到修改宪法的目的。
他曾提出:“为了自卫,即使在现行宪法下也允许拥有核武器。
”岸信介还成立了专门机构———“宪法调查会”,任命高柳贤三为会长,并公开声称日本必须重新武装,并修改宪法。
岸信介政府由于推动修宪和实施了一系列极端保守主义措施,激起了日本国内外的强烈不满,日本人民掀起了战后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1960年6月岸信介被迫辞职。
三、战后初期,日本在经济领域进行了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和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由战时统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却很快因引起社会反对而终止。
经济体制的这一转变,对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和实现经济赶超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废除统制经济后日本所确立的实际上是带有浓厚规制色彩的市场经济。
到80年代后半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成熟化,带有浓厚规制色彩的市场经济固有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起来。
日本又面临着放松规制的挑战和机遇。
农地改革就是地主的土地超过一定的数量要出售,实行土地货币化;解除财阀,财阀大规模具有封建性、排外性的特点,它们为战争提供强有力的后援;
劳动立法也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和保障。
但这些改革在美占领军压力下,匆匆通过,一公布后很快因引起社会反对而终止。
四、整肃运动,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美日关系,但48年以后,草草收场,虎头蛇尾。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了清除,废除其措施,从军队扩展到政党、社、团、会等,20多万人被整治,又由于美国人对日本军国主义清算不彻底,导致日本成立“整肃甑别委员会”,专门为战犯开脱罪责搜集材料,并聘请国际著名法学家一起研究国际法,裕仁天皇不受审,其余战犯自主审判,使许多战犯逃脱惩罚。
东京审判由于美国的偏袒,日本政府和大企业中少数人的支持,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不彻底,一些日本战犯又纷纷进入政界,有的甚至爬上权力的巅峰。
关于战争赔偿问题,48年一个报告书——《斯特瑞克报告书》中强调恢复日本经济方面的要求,《德霞佰报告书》的赔款要求又减去一大半,后又停止赔偿计划。
这样使得日本的战后认识不清楚,不深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日本的发展。
五、其他措施,废除了秘密警察制度……制定了工人法,工会组织增多了,这些成了日本和平维护的重要力量。
但又显得形式多一些。
综上所述,美国自身占领角色的转变是造成这种改革不彻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