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教学目标
1. 温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 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数学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学基本概念(如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等)的复
2.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3. 平面向量及其坐标表示
4. 三角函数及其应用
5. 统计与概率基础
教学方法
1. 讲、练相结合
2.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3. 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流程
1. 复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引入实数的概念
2. 研究一元二次方程,讲解标准式、一般式和求解方法
3. 研究平面向量,引入向量的概念和坐标表示
4. 研究三角函数,重点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5. 研究统计与概率,了解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6. 总结、评价、作业布置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技能,特别是一元二次方程、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合作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兴趣得到激发,获得数学的快乐和成就感。

作业安排
1. 完成课堂练和小组探究任务。

2. 课下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完成书面练习。

九年级中考数学一轮复习教案:反比例函数复习精选全文

九年级中考数学一轮复习教案:反比例函数复习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反比例函数》复习课简案【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能应用其图像与性质解决相关问题,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 通过反比例函数知识的整理、归纳,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学生的收集、整理、小结、概括、运用的能力;3.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教师引导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解决问题,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能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 自主建构,梳理知识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3、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二、 自主设计,合作交流问题一: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3(,4)2Q --(1)写出这个函数表达式;(2)若点Q (-1,m )在这个图像上,写出m 的值;(3)若P (-2,y 1) ,Q (3,y 2) 在这个图像上,你能比较y 1 ,y 2 的大小吗?(4)若P (x 1,y 1) , Q (x 2,y 2) 在这个图像上,且120x x <<,你还能比较y 1、y 2的大小吗?(5)如图,点P 是这个图像上任意一点,PA ⊥x 轴于点A ,PB ⊥y 轴于点B ,你能求出矩形OAPB 的面积吗?在第(5)问的基础上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一轮复习研讨课三、 变题研究,提高能力 变式1:如图,A 、B 两点在双曲线6y x =上,分别经过A 、B 两点向坐标轴作垂线段,已知S 阴影=1,则S 1+S 2= .变式2:如图,过点P (4,5)分别作PC ⊥x 轴于点C ,PD ⊥y 轴 于点D ,PC 、PD 分别交反比例函数6y x =(x >0)的图象于点 A 、B ,则四边形BOAP 的面积为 .变式3:如图,A 、B 是双曲线6y x=上的两点,过A 点作 AC⊥x 轴,交OB 于D 点,垂足为C.若D 为OB 的中点,则△ADO 的面积为 .四、总结反思,提升素养问题二:1、如图,直线y kx =与反比例函数6y x =的图像交于P 、Q 两点. (1)若P(1,6),你能说出点Q 的坐标吗?(2)在(1)的条件下,结合图像,你能写出方程6kx x =的解吗? 你能写出不等式6kx x >中x 的取值范围吗?2、已知A (3,2)、B (-2,﹣3)两点是一次函数y kx b =+ 和反比例函数m y x =图象的两个交点.(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AOB 的面积;(3)观察图象,直接写出不等式0m kx b x+->的解集.在这一学年中,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主要涉及教材第十四章《圆》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圆的基本概念、圆的性质、圆的方程、圆与直线的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熟练运用圆的方程解决问题。

2. 掌握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圆的方程,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圆相关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规、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规、直尺、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发现圆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复习回顾(15分钟)(2)学生展示圆的方程的推导过程,教师点评并强调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20分钟)例题1:已知圆的半径为5,求该圆的面积。

例题2:已知圆的直径为10,求该圆的周长。

例题3:判断点P(3,4)是否在圆O(x2)²+(y3)²=16内。

4. 随堂练习(10分钟)练习1:已知圆的周长为31.4,求该圆的半径。

练习2:已知圆的面积为50.24,求该圆的直径。

5. 知识拓展(10分钟)讲解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圆的方程3. 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半径为6的圆的面积和周长。

(2)判断点A(1,2)是否在圆B(x3)²+(y4)²=9内。

(3)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5和8,求它们的圆心距离。

2. 答案:(1)面积:113.1,周长:37.7(2)不在(3)圆心距离:3或1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还需加强训练。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代数部分第二章:代数式1、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代数式,会求代数式的值。

2、了解整式、单项式、多项式概念,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的升幂或降幂排列。

3、掌握合并同类项方法,去(添)括号法则,熟练掌握数与整式相乘的运算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4、理解整式的乘除运算性质,并能熟练地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

5、理解乘法公式的意义,掌握五个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运用五个乘法公式进行运算。

6、会进行整式的混合运算,灵活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使运算简便。

7、掌握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并能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因式分解。

8、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

9、了解二次根式及分母有理化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它化简二次根式,掌握二次根式乘、除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运算,会将分母中含有一个或两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了解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

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里的字母,计算后得到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3、代数式的分类:,,单项式,整式,,,有理式多项式,,, 代数式,,分式,,,无理式,1、概念2(1)单项式:像x、7、2xy,这种数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

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多项式的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

升(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降)幂排列。

中考数学总复习的教案5篇

中考数学总复习的教案5篇

中考数学总复习的教案5篇中考数学总复习的教案篇1一、第一轮复习【3月初—4月中旬】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理解为主,做题为辅(1)目的:过三关①过记忆关必须做到: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有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定理,推论(性质,法则)等。

②过基本方法关需要做到:以基本题型为纲,理解并掌握中学数学中的基本解题方法,例如: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整体法,待定系数法,构造法,反证法等。

③过基本技能关应该做到:无论是对典型题、基本题,还是对综合题,应该很清楚地知道该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并能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

(2)宗旨:知识系统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

①数与代数分为3个大单元: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②空间和图形分为5个大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线与角)与三角形,四边形,圆与视图,相似与解直角三角形,图形的变换。

③统计与概率分为2个大单元:统计与概率。

(3)配套练习以《中考精英》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一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1)必须扎扎实实夯实基础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2:7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的70%,因此必须对基础数学知识做到“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必须深钻教材,不能脱离课本。

(3)掌握基础知识,一定要从理解角度出发。

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基础知识只有理解透了,才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相对而言,“题海战术”在这个阶段是不适用的。

(5)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

二、第二轮复习【4月中旬—5月初】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侧重双基训练,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二轮复习时间相对集中,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代数部分第七章:统计初步教学目的:1、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总体平均数和样本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的计算公式,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3、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掌握它们的求法4、了解样本方差。

总体方差。

样本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样本方差和标准差,会利用方差或标准差比较两组样本数据的波动情况。

5、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和作用,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会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列出样本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知识点:一、总体和样本:在统计时,我们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二、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1、平均数(1)n x x x x ,,,,321 的平均数,)(121n x x x nx +++= (2)加权平均数:如果n 个数据中,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里n f f f k =+++ 21),则)(12211k k f x f x f x n x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当一组数据n x x x x ,,,,321 中各数据的数值较大,并且都与常数a 接近时,设a x a x a x a x n ----,,,,321 的平均数为'x 则:a x x +='。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接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上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为偶数中位数就是处在中间位置上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3、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三、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特征数:1、方差:(l )n x x x x ,,,,321 的方差, n x x x x x x S n 222212)()()(-++-+-= (2)简化计算公式:2222212x n x x x S n -+++= (n x x x x ,,,,321 为较小的整数时用这个公式要比较方便)(3)记n x x x x ,,,,321 的方差为2S ,设a 为常数,a x a x a x a x n ----,,,,321 的方差为2`S ,则2S =2`S 。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6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6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代数部分第六章:函数及其图像教学目的:l 、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理解平面内的点的坐标的意义,会根据坐标确定点和由点求得坐标,明确平面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立面的-一对应关系.2、了解函数概念及三种表示方法,会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会求函数值。

3、理解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及二次函数的概念,会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4、理解并掌握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会利用图像或通过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和对称轴的位置。

5、灵活运用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通过解包括函数知识、方程、不等式及平面几何知识的综合题,提高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并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联系与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及配方法,类比法,待定系数法等)知识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内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建立了—一对应的关系。

2、不同位置点的坐标的特征:(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有如下特征:点P (x , y)在第一象限⇔x >0,y >0;点P (x , y )在第二象限⇔x <0,y >0;点P (x , y)在第三象限⇔x <0,y <0;点P (x, y )在第四象限⇔x >0,y <0。

(2)坐标轴上的点有如下特征:点P(x , y )在x 轴上⇔y 为0,x 为任意实数。

点P(x ,y)在y 轴上⇔x 为0,y 为任意实数。

3.点P (x, y )坐标的几何意义:(1)点P (x, y)到x 轴的距离是| y |;(2)点P (x , y )到y 袖的距离是| x |;(3)点P (x, y )到原点的距离是22y x +4.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1)点P (a, 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是),(1b a P -;(2)点P(a, 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是),(2b a P -;(3)点P (a , 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3b a P --;二、函数的概念1、常量和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一、实数与整式【课标要求】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2、实数(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2)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3)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知道计算器进行实数计算的一般步骤,能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3、代数式(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3)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4、整式(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2)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3)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能用图形的面积解释乘法公式,并会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乘法公式(a+b)( a2-ab+b2)=a3+b3;(a-b)( a2+ab+b2)=a3-b3.第1课时有理数一、知识点1.有理数的意义:数轴,相反数,倒数,绝对值,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2.有理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科学记数法.二、中考课标要求1、有理数的有关概念要准确把握有理数的概念,特别是负数和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要深刻理解,并结合数轴理解这两个概念,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再就是近似数的有效数字的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理解透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代数部分第二章:代数式1、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代数式,会求代数式的值。

2、了解整式、单项式、多项式概念,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的升幂或降幂排列。

3、掌握合并同类项方法,去(添)括号法则,熟练掌握数与整式相乘的运算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4、理解整式的乘除运算性质,并能熟练地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

5、理解乘法公式的意义,掌握五个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运用五个乘法公式进行运算。

6、会进行整式的混合运算,灵活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使运算简便。

7、掌握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并能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因式分解。

8、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

9、了解二次根式及分母有理化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它化简二次根式,掌握二次根式乘、除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运算,会将分母中含有一个或两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了解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

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里的字母,计算后得到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3、代数式的分类:,,单项式,整式,,,有理式多项式,,, 代数式,,分式,,,无理式,1、概念2(1)单项式:像x、7、2xy,这种数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

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多项式的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

升(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降)幂排列。

(3)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运算(1)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整式的乘除:幂的运算法则:其中m、n都是正整数 mnm,nmnm,n;同底数幂相除:;幂的乘方:a,a,aa,a,a同底数幂相乘:mnmnnnn(a),a(ab),ab积的乘方:。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用它们系数的积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用它们的指数的和作为这个字母的指数;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除单项式: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22(a,b)(a,b),a,b;222222完全平方公式:(a,b),a,2ab,b(a,b),a,2ab,b,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因式分解。

ma,mb,mc,m(a,b,c)2、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2)运用公式法:(1)提取公因式法:22平方差公式:a,b,(a,b)(a,b);完全平方公式:222a,2ab,b,(a,b)2(3)十字相乘法:x,(a,b)x,ab,(x,a)(x,b)(4)分组分解法:将多项式的项适当分组后能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解。

2(5)运用求根公式法:若ax,bx,c,0(a,0)xx的两个根是、,则有: 12 2ax,bx,c,a(x,x)(x,x) 12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2)提出公因式或无公因式可提,再考虑可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3)对二次三项式,应先尝试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不行的再用求根公式法。

(4)最后考虑用分组分解法。

A 1、分式定义:形如的式子叫分式,其中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

B(1)分式无意义:B=0时,分式无意义; B?0时,分式有意义。

(2)分式的值为0:A=0,B?0时,分式的值等于0。

(3)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方法是把分子、分母因式分解,再约去公因式。

(4)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分式运算的最终结果若是分式,一定要化为最简分式。

(5)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的过程,叫做分式的通分。

(6)最简公分母:各分式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

(7)有理式: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1)AA,MAA,M,(M是,0的整式),(M是,0的整式);(2) BB,MBB,M(3)分式的变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1)加、减: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把它们通分成同分母的分式再相加减。

(2)乘:先对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约分后再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

(3)除: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上它的倒数式。

(4)乘方:分式的乘方就是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a(a,0)叫做二次根式。

(1)最简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 1、二次根式的概念:式子开得尽方的因式的二次根式叫最简二次根式。

(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之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3)分母有理化: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4)有理化因式:把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常用的有理化因式有:aa 与;ab,cdab,cd与)2、二次根式的性质:aa(,0),22 (1) (a),a(a,0)ab,a,b;(2);(3)aa,,,aa,(,0),aa(a?0,b?0);(4) ,(a,0,b,0)bb3、运算:(1)二次根式的加减:将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法:a,b,ab(a?0,b?0)。

aa (3)二次根式的除法: ,(a,0,b,0)bb二次根式运算的最终结果如果是根式,要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一、因式分解:1、提公因式法:22例1、24a(x,y),6b(y,x)分析:先提公因式,后用平方差公式解:略[规律总结]因式分解本着先提取,后公式等,但应把第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往往需要对分解后的每一个因式进行最后的审查,如果还能分解,应继续分解。

242(x,y),4(x,y),12;(2) x,5x,362、十字相乘法:例2、(1)2分析:可看成是和(x+y)的二次三项式,先用十字相乘法,初步分解。

x解:略[规律总结]应用十字相乘法时,注意某一项可是单项的一字母,也可是某个多项式或整式,有时还需要连续用十字相乘法。

3、分组分解法:例3、32 x,2x,x,2分析:先分组,第一项和第二项一组,第三、第四项一组,后提取,再公式。

解:略[规律总结]对多项式适当分组转化成基本方法因式分组,分组的目的是为了用提公因式,十字相乘法或公式法解题。

4、求根公式法:例4、2 x,5x,5解:略二、式的运算巧用公式1122 例5、计算:(1,),(1,) a,ba,b分析: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使分式运算简单化。

解:略[规律总结]抓住三个乘法公式的特征,灵活运用,特别要掌握公式的几种变形,公式的逆用,掌握运用公式的技巧,使运算简便准确。

2、化简求值:例6、先化简,再求值:22225x,(3x,5x),(4y,7xy)1,2,其中x= – 1 y = 解:略[规律总结]一定要先化到最简再代入求值,注意去括号的法则。

3、分式的计算:a,516 ,(,a,3)2a,6a,32例7、化简a,9分析:–可看成 a,3,a,3解:略[规律总结]分式计算过程中:(1)除法转化为乘法时,要倒转分子、分母;(2)注意负号4、根式计算例8、已知最简二次根式2b,17,b和是同类二次根式,求b的值。

分析:根据同类二次根式定义可得:2b+1=7–b。

解:略[规律总结]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是中考必考内容,特别是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及性质的运用是中考的主要考查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