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氓》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的弃妇诗,以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全过程,反映了古代妇女在婚姻爱情方面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声。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强烈,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对《诗经》的基本常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的古代文学鉴赏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爱情和婚姻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认识,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古代妇女在婚姻爱情中的不幸遭遇,培养学生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理性对待爱情和婚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对诗歌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精选7篇)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氓》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卫风·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叙事诗,它运用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氓》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加强诗歌鉴赏的指导,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鉴赏诗歌起着引领作用。
(三)教学目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3.了解《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本单元和课文内容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学会比较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味“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二、说教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因此,我将选用诵读法、提问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本节课的设计者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氓》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和分析《氓》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分析理解主题,思考阶层差异和人性。
【教学内容的分析】一、教材分析:《氓》是近现代李之才的作品,通过探讨氓的人生和命运,展现人性和阶层差异的冲突与困境。
文中用短短的篇幅揭示了氓的生存状态,描述了社会的不公和对氓的压迫,道出了氓对于自由和尊严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警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氓》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文本分析和思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对人性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展示贫困人民,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提问:你对贫穷的人有什么看法和感受?二、情感交流和知识输入(15分钟)1. 学生分享感受: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或听说的关于贫穷和社会问题的故事或事例。
2. 导入课文:向学生介绍《氓》的背景和作者,并简要概括内容。
3. 阅读理解:带领学生阅读《氓》,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4. 分组讨论:分小组讨论《氓》中氓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并总结讨论结果。
三、文本分析和思考(20分钟)1. 情感描写:请学生找出《氓》中的情感描写和情绪表达,思考作者想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2. 主题探究:帮助学生思考《氓》的主题是什么,通过文本分析和引导,指导学生提炼主题并进行思考。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与现实联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2. 学生发言:请学生从自身角度解释《氓》对他们有何寓意和启示。
五、课堂小结与复习(5分钟)1. 总结回顾:通过思考问题回答、学生互动等方式,总结课堂要点和重点。
2024年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2024年高中语文《氓》说课稿《氓》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也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重要散文。
这篇作品以镜像社会问题,通过描述氓与社会关系的冲突,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悲哀与矛盾,深刻地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2024年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氓》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问题,增强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次说课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氓》的背景知识,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特点;(2)了解《氓》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掌握《氓》中的重要词汇、句型和修辞手法;(4)通过分析《氓》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3)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与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氓》是鲁迅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篇散文,全文共500多字。
主要讲述的是氓与周围社会关系的冲突,通过对氓的处境描写,以及他经历的社会不公、歧视、压迫等现象,揭示了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困境。
2.重点难点:(1)重点词汇:氓、然则、辱、躯壳、健康、繁殖、氢、氧化氢等;(2)重点句型:氓不知道人是人,他是要繁殖的猪。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启发:通过引入社会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你们认为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2.预习导入:在课前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氓》,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介绍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氓》的主要情节。
3.整体学习:(1) 第一部分:通过全班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氓与社会关系的冲突,并分析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
高一下册语文氓教案(优秀4篇)
高一下册语文氓教案(优秀4篇)《氓》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_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壹五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D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氓篇二【教学目的】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4.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教学重点】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导学点拨一、导入:《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一、说教材«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照顾女性命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诗经»,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
表现了现代妇女追求婚姻自在和幸福生活的剧烈愿望,深上天提醒了我国现代妇女在婚姻效果上的凄惨命运。
我想借助这一文本让先生了解女性的处境和心声,经过对这首诗的诠释,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初步关注。
二.说教学目的,新课标〞对高中白话文教学要求是:〝注重白话词语、白话句式的学习和文明传统的承袭〞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深入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才干目的 :(1)培育先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才干。
(2)背诵课文,培育先生准确掌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才干。
3、情感目的 :感受现代绚烂的文明,思索古今爱情观的不同,熏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剖析掌握诗歌当中的人物笼统。
教学难点:体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三、说教法1、运用诵读法,指点先生读出感情,在诵读中了解内容,品味诗歌言语的凝炼性。
2、运用效果法、讨论法联络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先生讨论明白文中女主人公的笼统及诗歌的比兴手法。
3.运用多媒体丰厚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新课标不只要求先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本课教学要继续提高先生的感受、剖析判别才干,关注先生思索效果的深度与广度,让课文的学习进程成为积极自动探求未知范围的进程,让先生感遭到在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应注重诵、读、记、析、探等详细的学习方法五.说教学进程〔一〕情境创设:(约2分钟)爱情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有人在的中央就有人书写爱情。
«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寿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践上,在理想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失掉痴情的报答。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一、说教材《氓》是近代作家老舍的一篇短篇小说,被收录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作为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氓》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写实主义风格,展现了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触动人心,引起社会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氓》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关心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氓》的作者老舍以及其代表作品。
2. 了解《氓》的背景和情节。
3. 掌握《氓》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的含义。
4. 理解《氓》中的主题和思想。
5. 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
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合适的文章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写出批评性的文章。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意识,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2. 增强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的文本细节,把握故事的发展。
2.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写出批评性的文章。
四、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与呈现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出《氓》的作者老舍以及其代表作品《骆驼祥子》。
介绍老舍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注和创作理念,为学生理解《氓》做铺垫。
学习与讨论1. 学生阅读小说《氓》,并回答与小说相关的问题,包括主要人物、背景设定和情节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归纳总结出小说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短语,如“氓”、“上人”、“庄稼汉”、“弟子规”等等。
引导与解读通过学生讨论后的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本细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注和呼吁,了解《氓》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氓的说课稿——精选推荐
氓的说课稿篇一:氓说课稿一、指导思想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中《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
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说教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4《氓》说课稿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4《氓》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叙事诗,它运用比兴和对比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喜剧,提醒出男权社会中女子喜剧命运的偶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的位置和作用«氓»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要求:学习中国现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包括的中华民族肉体,为构成一定的传统文明底蕴奠定基础,学习时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了解现代文学的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二、说学情〔一〕先生在初中曾经学过«关雎»和«蒹葭»,对赋比兴的手法有了大致了解,但对表达效果仍看法缺乏〔二〕学习诗歌不时是先生感到最难的,文中还有几处生僻字〔三〕先生的年龄正是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时期,加以引导〔四〕目前先生普遍缺少的思辨看法,对社会现象只看表象,不看实质三、说目的新课程规范要求先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熏陶性情,修养性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了解人类丰厚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依据新课程规范和学情剖析制定以下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干1.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知识,体会赋比兴的表达效果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3.了解生僻字和意义特殊的词语〔二进程与方法在重复诵读的基础上,掌握人物笼统和诗歌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现代人们对真诚爱情的向往,熏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四、说重难点教学重点:人物笼统剖析和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效果五、说教法新课程规范强调先生的自主探求性学习,为促进先生积极动脑、入手、动口,采用诵读法。
提问法、讨论法六、说学法引导先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
2024高中语文《氓》说课稿范文
2024高中语文《氓》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氓》,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氓》是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作者毛泽东在1938年创作的一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通过诗歌的形式,作者讴歌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事业,表达了对氓的敬意和敬畏之情。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氓》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氓》,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美的同时,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力量。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氓》的意义和主题,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是: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掌握诗歌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我主要使用讲授法、讨论法和示范法。
学法上,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教学素材,如课文教材、课件等。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补充阅读材料,以便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氓》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
此外,我还引用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音频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课题,唤起学生兴趣。
我将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毛泽东的纪录片,介绍他的伟大贡献和思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毛泽东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课题——《氓》。
环节二、诗歌欣赏,理解诗歌的意义。
我会向学生介绍《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
然后,我会逐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高中语文说课稿《氓》
高中语文说课稿《氓》高中语文说课稿《氓》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氓》1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
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
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
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
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篇6一、联系学生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先民们用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苦,唱他们的悲,开我国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真切地传递着他们的心声。
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声音,引导他们进入先民们的情感世界。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对于诗经及“赋比兴”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高中所要做的,是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等多种方法,深入领会诗经的手法及其中的浓浓的诗情。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把握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通过分析比兴手法,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资料必不可少。
另外,时隔数千年,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诗歌的“气”,丧失诗歌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和事件,经由形象和事件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诗情。
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先民的灵魂。
高一年级语文《氓》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
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说教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4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精选4篇(一)主题:诗词鉴赏——《氓》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氓》这首诗的主题和核心意思;2. 掌握《氓》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意象;3. 学会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分析《氓》这首诗的艺术特色;4. 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氓》这首诗的深刻内涵;2. 掌握《氓》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意象;3. 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分析《氓》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氓》这首诗中的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2. 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分析《氓》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1. 诗歌《氓》的课文板书;2. 课堂讨论所需的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针对学生熟悉的节日或热点话题,展示相关图片或对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入《氓》这首诗:请学生尝试猜测《氓》这首诗的主题和内容。
二、课文阅读(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的大意;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节奏和节拍;3. 询问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三、探究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氓》这首诗的主题和核心意思;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3. 教师点评: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背景介绍(10分钟)1. 教师为学生讲解《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体现了什么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现象。
五、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识别修辞手法:学生分组,通过识别并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分析诗的艺术特色;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进行解释,并解释它在诗中的作用;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解释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自选一首诗或歌曲,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解释;2.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作品,并进行点评。
七、课堂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氓》这首诗的主题和意蕴;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来自新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二,是《诗经》中的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的口吻,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借助注解能基本了解诗歌大意。
在初中阶段他们就接触过《诗经》中的名篇(《关雎》《蒹葭》),对其特点和风格有所了解,也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
而且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烈,适合自主鉴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理念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发现、创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经典诗歌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通过诵读培养语感,从而体悟其精髓,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目标新课标积极倡导努力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学情和我对文本的理解,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并能熟读成诵;指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探究,掌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从对人物命运的思考中获得一些关于爱情的认识。
3、情感目标:培养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点:咀嚼语言,体会情感,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掌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思考人物命运,从而获得一些关于爱情的认识。
五、教学设计思路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我在教学设计中侧重于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文字,通过文字的形象性来体会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深入文本探讨女主人公悲剧命运,并注意对《诗经》主要手法赋比兴的理解掌握,从而认识到《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的艺术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语文《氓》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卫风·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叙事诗,它使用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氓》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增强诗歌鉴赏的指导,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鉴赏诗歌起着引领作用。
(三)教学目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和水平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相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3.了解《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本单元和课文内容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学会比较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味“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二、说教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动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所以,我将选用诵读法、提问法来实行教学。
三、说学法新的教学理念不但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以,教学中我将实行以下学法的指导:默读感知法、答问法、质疑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分为以下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本课是一首弃妇诗,所以我以爱情为切入点,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情境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相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积累文学常识的重点。
学生对1《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三)检查预习情况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水平。
所以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先让学生把不能明确的读音和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教师再实行解答。
通过预习和释疑,锻炼学生自学的水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古代文学的学习,特别是诗歌的学习,不读难成其学,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主要手段,所以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个别朗读等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四言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弄清诗歌的故事情节,使学生逐步养成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五)研读诗歌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设计品读讨论活动,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分段解读诗歌,学生参与交流讨论,教师即时点拨,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实行个性评价,分析诗中比兴手法,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六)探究写法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义和女子的坚贞忠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所以我将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对比手法实行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七)体验拓展在这个环节,我组织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同学们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学生善思、善言的水平,让同学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更深、更广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
(八)课堂小结我将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借以引导学生树立准确的爱情观。
(九)作业布置背诵全篇,积累诗歌。
(十)板书设计(情节)(章句)(手法)(基调)恋爱(1—2章)赋热情、幸福氓婚变(3—5章)比、兴怨恨、沉痛决绝(6章)赋比兴、对比清醒、刚烈此板书直观明了,既展示了诗歌的内容要点,也展示了诗歌的最主要的写法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篇二】一、指导思想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能够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
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水平目标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水平。
b、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升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水平。
3、德育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说教法1、使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使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实行分析。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a、“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b、“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c、“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a、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b、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d、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并称“风*”,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3、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4、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能够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答: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持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
《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
”“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答:不好,这是使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5、课文重点:(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
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全文直陈其事,使用了“赋”的写作手法。
也使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6、思考问题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理解这个现象?7、作业:1、翻译诗歌第六章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五、板书设计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每段的内容,体现人物形象。
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安静地淌着,秋风把深秋最后的几朵花打落,花瓣浮散在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