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城市化
2020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城市—第三课时城市化
2020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城市—第三课时城市化考纲内容:城市化的本质;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城市化问题的具体表现命题趋势:以区域图、模式图及相关的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城市化进程和特点;联系实际生活热点,考查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考点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2、意义:(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3、城市化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即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典型高考题: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1)本题考查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根据图中就业比重的数据可以看出,1995年至2000年的5年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都基本保持在20%左右,A项错误;自1990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B项错误;题目问的是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的表现,材料中没有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迁移的情况,C 项错误;随着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区域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
(江苏)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大复习知识点总结练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单项选择题阅读“西藏产业结构变化表”,回答下面两题。
1.(2019无锡模拟,17)关于西藏的区域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A.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不断上升B.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C.第二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D.已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答案 B 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第一产业即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但还没有达到最大。
2.(2019无锡模拟,18)西藏根据当地的特殊情况,提出了“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发展模式,符合该发展模式的做法是( )A.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B.加快特色矿业的开发,限制工业的快速发展C.大力扶持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D.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牧答案 C 西藏根据当地的特殊情况,提出“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提升第一产业的品质;加快特色矿业的开发,做到工业的稳步发展;大力扶持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等。
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A.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B.工业化带动城市化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答案 B 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4.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 )A.资源短缺B.劳动力短缺C.环境质量下降D.农产品供应不足答案 C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是环境质量下降。
下图为“全国与深圳2011—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5.(2018南通二模,25)与全国状况相比,深圳( )①第一产业生产力低②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更快③产业结构转型更快④第三产业产值增幅更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 C 深圳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生产力高。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一、选择题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A.2038年B.2040年C.2047年D.2050年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②③1.A 2.C 3.C 解析第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
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
第2题,计算可知,我国2040年的城市化率为67.3%,2050年的城市化率为73.6%,说明我国2040~2050年间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
第3题,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且之后比重逐年下降,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显示,1992~2012年( )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5.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A.逆城市化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4.D 5.C 解析第4题,该图为人口分布构成图,表示人口比例变化,无法判断甲、乙老城区人口数量的多少,故A错误;由图可知,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B错误;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其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故C错误;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D正确。
高考地理小题必练14城镇化
小题必练14: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020·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答案】1.B2.A3.C【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注意图例信息的获取),符合“一极”;而500-1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B正确,AD错;相比而言,中小城市扩张速度更为明显,“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描述不当,C错。
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所以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而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广州、深圳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更加有序,A正确;与地域文化特色关系不大,B错;珠三角地区对外开发程度也高,C错;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是很高,D错.故选A。
2020年浙江高考地理选择专练:城市化 (含答案)
7.2005-2015年该市总氮负荷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林地B.交通用地C.农用地D.城镇居民区
8.2010-2015年该市工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工业用地氮负荷却不断下降,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逐步分散工业的布局B.工厂规模逐渐缩小
C.大规模扩建工业园区D.工业产业转换升级
C.建设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新区
D.在中心城区外围大规模建设以居住为主要目的的卫星城
通勤行为是指居民在居住地和工作处之间的空间移动现象。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省会城市的平均通勤时间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该城市
A.平均通勤时间小于20分钟的人数占比最多
B.通勤时间越长,通勤人数越少
C.距离上班地点近的人群通勤行为占比较少
22.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图示工业区布局在城镇南部,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交通 ②地价 ③环境 ④市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3.该县城通过新的城市规划会
A.提高绿地人口密度
B.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C.使城市病更加严重
D.导致河流污染加剧
读“某特大城市市区和郊区间某干道双向车速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①完善基础设施②提升工资待遇③改革户籍制度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新趋势,主要是由于
A.城乡差距不断缩小B.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
C.现代交通通信发达D.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环境
“收缩型城市”是指因某些原因导致人口流失、失去活力的城市。读我国收缩型城市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a、b两曲线
A.a曲线反映8~10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据此回答1~2题。
1.2018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6%,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约为42%,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A.明显滞后 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②城乡差别很小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3.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B. 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C. 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D. 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4.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 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B. 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 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D. 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主席出席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宣布:海南全省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下图为“海南省2015~2017年三次产业发展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目前,海南省所处区域发展的A. 传统农业阶段B. 工业化初期阶段C. 工业化后期阶段D. 高效综合发展阶段6.为适应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海南省第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大力A.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B. 发展轻纺工业C. 发展重化学工业D. 发展高新技术工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2020年高考地理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题练习(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题练习2007~2017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下图为部分城市)。
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东北地区的黑点已经连成了带状。
有专家认为“收缩”是整个国家城市化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坏事。
读图完成1~2题。
1.东北地区收缩城市连成带状的原因是( )①产业结构单一②开发时间较晚③较高的城镇化率④经济面临转型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应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现象,下列措施最适宜的是( )A.在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B.优先发展制造业,大力增加劳动就业岗位C.规划大量城建项目,建设众多公共设施吸引人口迁入D.更新改造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注重城市内涵发展图14为我国各类产品出口额相关数据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 21世纪初我国各类出口产品中()A.资源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B.技术型加工产品对我国出口额的贡献率最小C.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竞争力强于技术型加工产品D.资本型加工产品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比重低于资源型产品4. 21世纪初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A.与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无关B.农矿产品产量下降C.基础设施投资扩大D.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显著成效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5.图示区域中,县区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河流B.湖泊C.交通线D.山脉6.该区域最适宜发展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住;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替换为高端产业。
最近,深圳市提出从“速度深圳”向“和谐深圳、效益深圳”转化。
读图,回答7~8题。
7.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原因是( )A.共用基础设施 B.加强相互竞争C.靠近原料产地 D.获取邻厂信息8.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A.管理经验B.资金 C.科技D.廉价劳动力读河北“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020年高考地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题训练(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专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题训练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是()A.美国硅谷 B.德国鲁尔区 C.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D.长江三角洲2.20世纪80年代,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A.侨乡 B.政策 C.交通 D.劳动力图为我国东北某林区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目前的生产结构图,虚线框内为该城市过去的工业生产结构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甲工厂最可能是()A. 造纸厂B. 化肥厂C. 发电厂D. 污水处理厂4.导致该城市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诱因最可能是 ( )A. 用材料资源的枯竭B. 城市发展的需要C. 环境污染的加剧D. 人口数量的增加根据典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可把产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读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5.在青岛经济开发区建有许多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区,这些出口加工企业的兴建主要是什么因素的影响()A. 劳动力因素B.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C. 市场因素D.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6.产业转移可促进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经济水平较低,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应发展处于甲阶段的产业B. 发达国家应重点发展处于甲阶段的产业C. 处于甲阶段的产业应完全由发达国家来完成D. 发展中国家应大力发展处于丁阶段的产业新塘(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在30年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条牛仔裤。
30年后,这里聚集了几十万外来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牛仔布生产基地和华南摩托车、汽配产业重要地标。
每天,这里有250万件牛仔服被生产出来销往世界各地。
数据显示,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2018年新塘仍完成工业总产值797亿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A.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B.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C.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体系D.城市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8.30年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新塘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②平原广阔,土壤肥沃③改革开放的政策④海运便利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图。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讲)(含解析)
7.2 城市化1.城市化的表现、标志。
2.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一 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知识点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易错警示】(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
合理的城市化能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2)许多城市化问题并非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许多城市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管理不力、环境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导致的规划建设不合理而导致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解决。
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特别提醒】城市中心“岛屿”效应知识点四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图3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阴影表示城区范围)【方法技巧】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如图2)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练习附答案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练习附答案专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选择题(一)下图是某地区人口结构图,根据此图回答下列各题1、该图说明该地区A.人口密度大B.约10%的人口在郊外C.城市人口为2500万D.城市化水平高2、此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A.印度B.英国C.巴西D.泰国【参考答案】1、D 2、B1、图示该地区的总人口约2500万,而城市人口约2250万;故计算当地的城市化水平约90%,故选D项。
2、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极高,故英国较符合。
B正确。
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读图回答题。
3、该城市()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4、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建设民俗博物馆B.划定耕地保护区C.增加种植业投入D.扩大卫星城规模【参考答案】.A.D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城市建设。
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越大,说明土地利用强度越大。
Ⅰ区土地利用强度最大,应该是商业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商业网点最为密集,A项正确,C项错误;Ⅱ区域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生活、经济活动较为密集,不宜建垃圾填埋场(造成污染),B项错误;Ⅳ区土地利用强度小,生产、生活活动少,释放废热少,热岛效应弱,D项错误。
第4题,本题考查城市化。
保护耕地和增加种植业投入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减弱,与题意不符,B、C项错误;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不会引起土地利用强度的明显增大,A项错误;卫星城的扩大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大,D项正确。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六大洲城市化水平变化统计图。
读图,完成第题。
5、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依次对应的是()A.甲、乙、丙B.乙、甲、丙C.丙、甲、乙D.乙、丙、甲6、下面图中的曲线符合2010年后大洋洲人口变化的是()7、北美洲平均城市化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高于亚洲,原因是北美洲()A.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高,需要的劳动力较少B.大力发展城市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C.城市中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就业机会较多D.鼓励居民居住在城市,保护乡村环境【参考答案】D D A第5题,读图可知,甲城市化水平较高,应为南美洲;乙、丙相比较,乙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丙高,应为亚洲,丙为非洲。
(中图版)2020高考总复习 地理:第2讲 城市化
第2讲城市化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了解城市化的表现及城市化的过程。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问题,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与城市人口流动、城市内涝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读图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动力和表现(1)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所示:特别提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但是发达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产生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主要是因农村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产生的。
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是城市中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真实反映。
(2)城市化的表现结合下图,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化表现具体表现人口的集中过程(丁乡村→甲城市)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乙乡村→乙城市新区;丙乡村→丙城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读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1)阶段和特点阶段特点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 小(不到40%)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C阶段A阶段和B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特别提醒发达国家城市化一般经历了如下过程:【疑难辨析1】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是什么?提示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8.2城市化教案(含解析)
第2讲城市化一、城市化概述1.定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范围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城市等级在提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比重)3.城市发展的推拉力因素: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4.城市化的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科技文化等发展二、城市化的进程:全球性城市化发生在工业革命后。
(一)城市化的水平高低及进程的阶段特征1.城市化水平高低主要是以城市人口比重为衡量的: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差异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城市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水平高,处于后期阶段,(目前)发展速度缓慢。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二)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特征:1.城市化的阶段及其特征: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郊区城市化: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逆城市化: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
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郊区城市化原因]:①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②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 城市化
知识梳理:美国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表现是城市人口向郊区 转移,大城市外围分散布局卫星城镇,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人口、服务业 及相关产业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美国从18世纪末城市化的初 始阶段始到20世纪末“逆城市化”出现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19世 纪后期,在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下,首先一批富有阶层搬入郊区, 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家庭汽车的大量使用和公共交通设施快速发展极 大地加速了城市郊区化进程。城市内的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涌向新的郊外 开发区居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随之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在空间上表现 为卫星放射状。二战后市区地价趋高,但是市区土地的供给已经高度无 弹性。这时美国政府为了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对在郊区选择住宅给予 鼓励,使得更多中产阶级包括部分低收入阶层能够支付郊区住宅,郊区 化得到普遍发展。20世纪末,美国的“城市空心化”发展迅速,郊区已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
知识梳理:城市化
城市化 (urbanization/urbanisation) 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 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 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 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 (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 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 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 程。
知识梳理:俄罗斯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速度很快,十月革命以后的70年间其城市人口 从0.291亿人增加到1.775亿, 是原来的6倍。以莫斯科为例, 莫斯科市区面积994平方公里,在一个多世纪中发展到了原来的 17.75倍,主要是沿交通线呈放射状、走廊式发展。前苏联长期 实行低房租政策,经济发展的成本长时期以来过多地由政府负 担。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城市建设的成本开始转移给市场, 地价开始上扬,市区地价攀高使得居民点布局呈现新特点:过 多的土地需求只能在郊区得到满足。土地的需求者主要是城市 居民,目的是为了寻找第二住所和辅助消遣,土地的用途主要 分为四类:乡间别墅、果园、菜地或村舍等,从一定意义上讲, 莫斯科市郊的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莫斯科市民拥有财富的空间 分布格局。
(江苏)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大复习知识点练习:城乡发展和城市化城乡分布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城乡分布1.(2018南通一模,30C)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村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1963年,该村空间形态呈型;2012年,发展为型。
(2)与1963年相比,2012年该村新增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其分布的特点有。
(3)简述该村村镇规划对该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答案(1)分散团块(2)工业用地位于住宅区外围;沿交通线分布;分布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住宅区外。
(3)有利于合理布局功能区;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分析即可。
第(2)题,直接据图比较分析可知,新增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住宅区外围、沿交通线分布、分布于与季风风向(冬季为西北季风、夏季为东南季风)相垂直的住宅区外。
第(3)题,从功能区布局、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分析其意义。
2.[2018南京、盐城二模,30B(1)(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京市江北新区将规划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产业基地,南京都市区的北部服务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京市生态宜居的生态副中心。
材料二下图为南京市江北新区规划示意图。
(1)为实现江北新区的规划目标,在城市建设中必须保护、。
(2)江北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其优点是、。
(3)江北新区建设中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有、、。
答案(1)基本耕地生态用地(生态环境)(2)组团式有利于亲近自然(有利于城市环境改善) 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化)(3)加强城乡空间联系,完善城镇体系加强城乡产业协调城乡统筹完善制度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江北新区耕地面积较大,生态环境较好。
江北新区将规划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产业基地,因此在城市建设中一方面需要保护基本耕地,另一方面需要保护生态环境。
高考地理第三节城市化.专题1
高考地理第三节城市化.专题12020.031,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减少 B.大城市发展速度很快C.城市化速度有所下降D.中小城镇发展迅速2,下列不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是()A.农村劳动力过剩B.人口增长过快C.城乡联系更加紧密C.城市经济畸形发展3,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②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③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④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4,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不应该的是( )A.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B.加强城市管理。
C.进行全面规划。
D.控制经济发展。
5,读图城郊农区分布示意图。
(1)完成热力环流(2)据此环流图分析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应选在()A.农村 B.近郊 C.市区(3)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低,气压高 D.气温高,气压高(4)要在图中选取建一个以化工企业为主的卫星城,应建在图中处较好,原因是(5)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是6,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 )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D.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7,大气污染源不包括工业、汽车与居民生活排放出的( )A.二氧化碳B.粉尘C.氮氧化物D.碳氢化合物8,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城市的用地规模 B.城市的人口数量C.城市的数量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9,城市化发展最早和首先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国家是( )A.德国 B.日本C.英国 D.美国10,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曲线①表示________国家,②表示________国家的情况。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城市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城市化一、典例引领1.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内容是( )A.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量上升B.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C.城市用地扩展,出现大量人造景观D.城镇密度加大,城市人口规模扩大A [城市化的表现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
]2.下表为某地区城市发展的相关统计表,判断表中最能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是( )A.甲B.乙C.丙D.丁D [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条折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折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4.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3.D4.D [第3题,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可判断出城市化水平折线;另外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判断出城市人口折线。
第4题,分析折线图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变慢;1960~197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快;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约为35亿,超过世界人口的一半;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已超过发达国家,故选D。
]2017年11月4日,北京再次出现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为此北京市连续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
结合下图,完成5~6题。
十面“霾”伏5.近年来,每到秋冬季节北京市经常深陷十面“霾”伏中,其直接的不利影响是( )①市民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剧增②商业、餐饮等服务业遭受客源危机③导致诸多生活用品的物价上涨④加剧城市道路交通拥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为应对雾霾天气,北京市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为减少公众外出,要求企业轮流停产B.实行交通管制,汽车限行C.鼓励市民家中安装空气净化设备D.污染类的企业一律关停5.D6.B [雾霾严重,说明了大气污染严重,会导致市民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同时使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加剧交通拥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城市化一、单选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策略,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开拓新空间。
据此回答1~2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城市的人口数量B.城市的数量C.城市的用地规模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2.下列有关“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较好B.是本地人口的主要居住区C.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较好D.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解析第1题,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等,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2题,“城中村”的出现,说明这些地区从产业上已经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但从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上看,仍象农村,这说明该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答案 1.D2.D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 D.60%~70%4.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答案] 3.B 4.A[解析] 第3题,从图中不难看出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时间是在1965年前后,这时对应的城镇化率最高值出现在图中最上面一条线所示的国家,其城镇化率为60%~70%,与此同时其乡村人口比重在四个国家中是最小的,为30%~40%。
第4题,从图中不难看出,2000—2010年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是图中最下面一条线所示的国家(至少有四个不同的黑点),其有可能代表的是中国。
在此期间,我国的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这时我国的人口增长率总体在降低;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还在稳定健康地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不是最高的。
下图表示某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完成5~6题。
5.据图推测,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6.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 5.D 6.C[解析] 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所以D项正确。
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热岛”效应会不断增强,而地表径流会增加,生物多样性会减少,居民通勤距离会增加,因此C项正确。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
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回答7-8题。
7.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
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A.休闲旅游业B.高端金融业C.农贸批发业D.房地产业【答案】7.A 8.A【解析】第7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2012年间,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当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此期间第三产业也快速增加。
第8题,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
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应发展休闲旅游。
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9~10题。
9.依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10.世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在 ( )A.1825年前后B.1875年前后C.1925年前后D.1950年前后【答案】9.D 10.C【解析】第9题,由图中水平坐标可知,1975年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大致相等,各占约50%。
故选D。
第10题,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城市人口占本区总人口比重,即分析图中M1和M2曲线的变化。
由于M1一直大于M2,故可确定M2代表欠发达地区。
图中显示M2从1925年前后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
故选C。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读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该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不包括 ( )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B.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C.减轻城市内涝D.分解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12.该系统中荷花池的核心功能是( )A.调节局地小气候B.保护生物多样性C.提供观赏景观D.增加下渗量【答案】11.B 12.D[解析]第11题,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将大大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从而降低市中心的温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不选A;市中心集水区域增加,当暴雨来临时,可以有效调节地表径流量,减轻城市内涝,不选C;城市水体数量增加,城市水体流动性增加,可以大大提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分解更多的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不选D。
第12题,荷花池是图示雨水的最终汇集地,该池塘面积较小,形成城市中小型的湿地系统,湿地具有调节局地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观赏景观等功能。
该活水公园的建设目的是实现水资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这也正是荷花池的核心功能,故选D。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市化水平及变动幅度示意图。
完成13-14题。
13.促使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市化水平发生变化的优势条件有:①交通改善;②移民国外;③产业迁出;④人口增加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14.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市化水平提高幅度A. 最大和最小的省区均在北方B. 存在差异并可能继续变大C. 较小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低D. 较大的省区人口政策灵活【答案】13.A14.B【解析】第13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优势条件为交通改善和人口增加,B正确。
第14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市化水平提高幅度最大的省区是河北,在北方,最小的省区是上海,在南方;城市化水平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并可能继续变大,B正确;提高幅度较小的省区如上海、天津,经济发展水平高;提高幅度较大的省区如河北,经济发展速度快。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
读图和资料,回答15-16题。
15.上图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是A. 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四周低B. 城市化水平东西高,南北低C. 城市化水平四周高,中部低D. 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低16.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历史上一直是上海的金融商务中心,80年代后形成了以陆家嘴---外滩为核心的金融商务区(图),有关其形成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发展速度快,市民购买力强B. 城市交通通达度提高,交通便利C. 政府政策规划,引导功能区形成D. 延续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基础好【答案】15.D16.A【解析】第15题,城市化水平中部为50-60%(如苏州)、>70%(如上海),均属于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而南北城市化水平较低,一般在30-40%之间。
第16题,上海市金融商务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延续早期土地利用方式(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历史早期就是金融商务区);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交通方式多样化,交通便利,通达度提高;政府政策规划,引导功能区形成。
与普通市民的购买力关系不大。
二、综合题17.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读图甲、图乙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甲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据统计,2010年11月上海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超过900万,其中务工经商人员占78.3%。
(2)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以陆家嘴-外滩为核心的金融商务区(图乙)。
其中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历史上一直是上海的金融商务中心;而黄浦江东岸在80年代还是农田和菜地的郊区。
(3)依据图文资料,分析上海市金融商务区形成的原因。
(4)说出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低。
(2)上海市工商业发达(或:二、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所以吸引了大量经商务工人员。
(3)延续早期土地利用方式(或:早期就是金融商务区);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交通方式多样化,交通便利,通达度提高;政府政策规划,引导功能区形成。
(4)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或:由农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土地利用率提高。
【解析】第(1)题,读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例,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南北两侧城市化水平低。
第(2)题,上海市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是一个港口城市,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早,工商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经济发达,工资收入水平高,所以吸引了大量经商务工人员。
第(3)题,从材料中可知,外滩历史上一直是上海的金融商务中心,现在规划建设以陆家嘴-外滩为核心的金融商务区,是延续早期土地利用方式。
读图可知上海市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上海是港口城市,有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港等,城市交通方式多样化,交通便利,通达度提高。
政府政策支持地、合理规划,引导功能区形成。
第(4)题,黄浦江东岸在80年代还是农田和菜地的郊区,现在建成金融商务中心,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
高层建筑的建设,使这里的土地利用率提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江经济带城市和城市群分布略图材料二:长江经济带中的武汉、重庆、成都相关资料统计表1 三个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比例统计2015 年2010 年2005 年城生产总值第第二第三生产第第二第三生产第第二第表2三个城市的户籍人口统计表材料三:2010年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成立,它的发展方向是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