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猴子定理的分析
十大道德伦理的悖论
1.缸中的大脑(Brain in a Vat)没有比所谓的“缸中的大脑”假说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
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
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
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
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解读: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那么你说对了。
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这个思想实验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
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自身经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个实验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尔。
在他的《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明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的魔鬼”产生的这样的疑问。
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实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
这个实验被广泛的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2.薛定锷的猫(Schrodinger’s Cat)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
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
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
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
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解读:简而言之,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同时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状态中(既死又活)。
2021年整理 猴子定律-道德的起源
猴子定律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
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注:“猴子定律”或者叫“湿猴理论”的提到,它出自一本名叫《为未来竞争(Comel),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另一位是普哈拉(C K Prahalad),密西根商学院的企业管理教授。
他们在书里说,是从“一个朋友”处听来的实验。
这个所谓的“实验”是否真实存在我们下文讨论。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将这个真实性存疑的“实验”写成通俗读本,引入大众文化圈的,正是这本商业管理领域的书籍。
而最早将这个书本上的故事转载到互联网上是一家商业网站,他们则对这个故事有明确的定性,称它是一个“寓言”(fable)。
关于猴子管理法的难得案例
关于猴子管理法的难得案例你知道什么是猴子管理法则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这么个案例帮助大家理解猴子管理法则,来分享一下。
喜欢就顶我哦~海尔电冰箱厂有一个五层楼的材料库,这个五层楼一共有 2945 块玻璃,如果你走到玻璃跟前仔细看,你一定会惊讶的发现这 2945 块玻璃每一块上都贴着一张小条!小条上是什么?原来每个小条上印着两个编码,第一个编码上写着负责擦这个窗户的责任人,第二个编码上是谁负责检查这个窗户。
猴子在谁的身上?海尔在考核准则上规定:如果玻璃脏了,责任不是负责擦的人,而是负责检查的人!如果玻璃脏了,责任这只猴子锁定于检查的人身上,那么,擦玻璃的行动责任,这只猴子就会被锁定在擦窗户这个员工身上,绝对不会发生猴子上窜下跳。
海尔 OEC 管理法的核心是,对工作的分解强调“三个一”,即分解量化到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项工作。
在海尔大到机器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清楚标明事件的责任人与事件检查的监督人,有详细的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如此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做到了“奖有理、罚有据”。
这种管理的核心是,我们不再去想个人工作态度如何,我们要把责任锁定,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擦玻璃的工作,也要明确制定两个责任人,各有各自的明确责任。
海尔冰箱总共有 156 道工序,海尔精细到把 156 道工序,分为 545 项责任,然后把这 545项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
凡事都要做到“责任到人”。
“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这就是海尔能够成为中国企业榜样的重要原因。
哪怕是车间里一扇窗户的玻璃,其卫生清洁也有指定员工负责擦,也有指定的员工负责检查,更何况海尔的生产,销售?责任锁定,首要的是锁定猴子的归宿-----这是上下级之间保证执行的要点。
猴子有什么特点?猴子喜欢跳来跳去,在企业里面,什么东西喜欢跳来跳去?责任,责任喜欢推来推去。
如果把责任比喻成一只猴子,我们如何把责任管理好,这是一个管理者必须要具备的管理方法。
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方法管理好这些猴子,导致我们的老总总是没有时间,我们的下属总是没有工作。
猴子排序——精选推荐
猴⼦排序基本思想把⼀个⽆序的数组进⾏乱排序,然后看其是否会有序,有可能⼀次之后就有序了,也有可能很多次后依然⽆序。
最佳情况O(n),平均O(n∗n!),最坏可执⾏直到世界的尽头。
猴⼦排序基于⽆限猴⼦定理:⽆限猴⼦定理是数学概率的流⾏⽰例,它说明猴⼦在打字机键盘上随机敲击键,有⾜够的时间和打字机,最终将重现莎⼠⽐亚的全部作品。
根据,算法代码主体就是:while not isInOrder(num):shuffle(num)如果列表已经排序,最好的情况是O(n)。
⽽不是O(1),因为它需要O(n) 才能找到已排序的列表。
最糟糕的情况是O(∞),因为此算法没有上限。
缺陷乱排序,缺陷⼤得很,hh代码实现import java.util.*;public class MonkeySort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Ordered(Integer[] num) {for (int i = 1; i < num.length; i++) {if (num[i-1] > num[i]) {return false;}}return true;}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eger[] num) {List<Integer> list = Arrays.asList(num);while (!isOrdered(num)) { // 判断// System.out.println(list);Collections.shuffle(list); // 随机}}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eger[] num = {3,1,2};MonkeySort.sort(num);for (int i = 0; i < num.length; i++) {System.out.print(num[i] + " ");}}}Processing math: 100%。
世界上存在两个身高一样的的人数学原理
世界上存在两个身高一样的的人数学原理
众所周知,要成为一模一样的人,首先就要在基因水平上一模一样,对于非同卵生的人类说,这是否有可能?
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可能的。
1929年,爱丁顿提出的“无限猴子理论”,他认为如果许多猴子任意敲打打字机,最终是有可能写出任何一本书籍的。
众所周知,基因是多种遗传物质的任意组合,若根据“无限猴子理论”,只要时间允许,和你一模一样的基因组合终将出现。
这意味着在数学上,二重身是有可能存在的,但可能性很小,尤其是对于人体有限的生命来说。
所以就提出了极限理论。
在初等线性数学中,我们知道“相等”代表一种数量关系。
实际上,现实世界中,没有两个东西是完全“相等”的。
在大学的数学分析中,我们引入了变量数学。
而谈两个变量的相等,只能在同一平台或说在“极限”情况下谈相等才有意义。
从极限的定义与泰勒展式中,比较容易观察到这一点。
对一个非线性的变量,我们往往用一个线性主部再加上一个高阶无穷小量去表示它们在“极限”意下的相等。
正如一个人只有在死去后这一段特定时间内,它的身高体重才能给出一个特定“相等”数值。
一个活生生的人,它的身高与体重时刻都在变化,
无法精确的度量。
因此,对“变量相等”概念只能用“极限”事件或极端事件出现时,才能给一个合理的“相等”概念。
我们可以得到更深刻的结论是:极限本质是预期的反映。
概率中的数学期望也是预期的一种反映。
概率学理论1:无限猴子定理
无限猴子定理无限猴子定理指一只猴子随机在打字机键盘上按键,最后必然可以打出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每一本图书。
起源无限猴子定理是来自E.波莱尔一本1909年出版谈概率的书籍,当中介绍了“打字的猴子”的概念。
这个定理是概率论中的柯尔莫哥洛夫的零一律的其中一个命题的例子。
不过,当波莱尔在书中提出零一律的这个特例时,柯尔莫哥洛夫的一般叙述并未给出(柯尔莫哥洛夫那本概率论的著作直到1933年才出版)。
零一律是概率论中的一个定律,它是安德雷·柯尔莫哥洛夫发现的,因此有时也叫柯尔莫哥洛夫零一律。
其内容是:有些事件发生的概率不是几乎一(肯定发生),就是几乎零(肯定不发生)。
这样的事件被称为“尾事件”。
尾事件是由无限多的随机变量的序列来定义的。
比如它不是与X1的值无关。
比如假如我们扔无限多次硬币,则连续100次数字面向上的事件是一个尾事件。
定义一般关于此定理的叙述为:有无限只猴子用无限的时间会产生特定的文章。
其实不必要出现了两件无限的事物,一只猴子打字无限次已经足够打出任何文章,而无限只猴子则能即时产生所有可能的文章。
其他取代的叙述,可能是用英国博物馆或美国国会图书馆取代法国国家图书馆;另一个常见的版本是英语使用者常用的,就是猴子会打出莎士比亚的著作。
欧洲大陆还有一种说法版是猴子打出大英百科全书。
证明直接证明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其中每个事件单独发生的概率的乘积。
比如,在某一天悉尼下雨的可能性为0.3,同时旧金山地震的可能性是0.008(这两个事件可以视为相互独立的),那么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是0.3 × 0.008 = 0.0024。
假设一个打字机有50个键,想要打出的字是“banana”。
随机的打字时,打出第一个字母“b”的概率是1/50,打出第二个字母“a”的概率也是1/50 ,因为事件是独立的,所以一开始就打出单词“banana”的概率是:(1/50) × (1/50) × (1/50) × (1/50) × (1/50) × (1/50) = (1/50)6这个概率小于150亿分之1。
五猴分桃类型题简易通解公式及推导
五猴分桃类型题简易通解公式及推导第一篇:五猴分桃类型题简易通解公式及推导“五猴分桃”类型题简易通解公式及推导“五猴分桃”的前身是“水手分椰子”。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趣味数学难题,于1926年首先刊登在美国的邮报上。
剧说,最早是由伟大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来的, 这一貌似简单的问题曾困扰住了他,为了获得简便的计算方法,他把问题提供给当时的一些数学家,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讲学时,特意提到此题;此后,研究该题的简易计算方法,迅速风靡国内。
曾对“五水手分椰子”的广泛流传, 起过重要作用的, 著名现代数理逻辑学家怀德海, 曾用高阶差分方程理论的通解和特解的关系,对“水手分椰子”一题, 给出过一个答案为(-4)的巧妙特解。
近十多年来,在后来者的不断努力下,一些比较简便的方法也逐步涌现。
但严格的来说: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其本上还是仅限于“五猴分桃”这样一个具体的题目上,离全面彻底而又简捷地求解所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本人曾于1979年, 在月刊《中国青年》看到(五猴分桃)一题, 并用不定方程求得其解。
当时,本人觉得就题论题意义己不大。
于是通过五、六天的努力, 终于演算出,能求解所有这种类题型的完整、简捷的“通解公式”(影响答案的各困素可以任意取值, 并可非常简易的求解,详见下面的计算公式和例题):但是,由于当时自己在乡下, 信息闭塞,不知道这个“通解公式”有何意义。
一幌三十多年又过去了,前段时间, 因经常上上网,于是惊呀发现:寻找“五猴分桃”类型题的简易计算方法,竟是一个具有深刻背景的,已研论了二、三十年的热门数学话题;而且至今仍未找到完美解决方法。
于是自己边回想、边演算,终于又重新推导出了“五猴分桃”类型题的简易“通解公式”。
现将其发表如下,与大家共同分享。
“水手分椰子”类型题完整而又简易的通解公式:y-被分的某东西的总个数,n a-每次分的总份数(一般情况下,是总人数),n-总共分的次数,c-分a份后拿走的份数,b-每次分a 份后的余数,d-每次分a份拿走c份后剩下再分的份数,注;当b/c 不为自然数时,则此时该题无解, 也即y无解。
borel-cantelli的无限猴子定理
【无限猴子定理:探索borel-cantelli的无限可能性】在数学领域中,有一个备受研究者们关注的有趣定理,那就是borel-cantelli的无限猴子定理。
这个定理不仅给了我们更多关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启示,更是在人类思维的边界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1. 无限猴子定理的定义和背景无限猴子定理最早由法国数学家Émile Borel和意大利数学家Federico Cantelli提出。
这个有趣的假设是:如果将一只会无限不厌地随机敲击键盘的猴子关在一个房间里,那么经过无限长的时间,这只猴子终将能够打出所有可能的文字,包括所有的文学作品、科学著作、新闻报道等等。
这个理论不仅具有极大的娱乐性,更给了我们对概率和无限可能性的深刻思考。
2. 离现实的遥远与思维的挑战然而,即便是听到这个定理的初次人,也会感到这个定理与现实相去甚远。
想象一只猴子在键盘前无限不厌地敲击的图景,令人忍俊不禁。
但我们从这个定理中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上的奇思妙想,更是对于概率和数学世界的一次挑战。
我们对无限猴子定理的思考,也能够给我们在思维和科学的边界上留下深刻的痕迹。
3. 无限猴子定理的意义和现实应用无限猴子定理的思考,也给我们更多关于概率和统计学的启示。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也能够看到类似的情况,即便不是完全随机的情况,也会有很多概率事件发生。
通过对无限猴子定理的思考,我们也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概率和统计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从中获得更多启示。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无限猴子定理给了我对概率和统计学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这个定理中,我看到了概率和可能性的无限可能性,也见证了数学思维在边界上的惊人表现。
我相信,随着我们对这个定理和概率统计学的更深入思考,我们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灵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探索了borel-cantelli的无限猴子定理,并对其背景、定义、思考意义、现实应用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对五猴分桃问题叫绝解法之质疑
对五猴分桃问题叫绝解法之质疑—请不要误导千百万读者和学子“五猴分桃问题”是非常著名的“水手分椰子问题”的简单变形。
剧说,最早是由大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来的,由美国作家威廉姆斯于1926年首先发表在“星期六晚邮报上”。
随后, 在经过美国数学科普大师马丁* 加德纳和英国著名现代数理逻辑学家怀德海的介召推广后,该题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
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 在“中国科技大学少班”讲学时,特意提到此题。
此后, 研究该题的简易计算方法,迅速风靡国内。
在近十多年里,针对这个具体题目的一些比较简便的方法也逐步涌现, 丰富了广大数学爱好者解题思路; 但是,本人对其中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所谓:借来4个桃子的“叫绝解法”却不敢苟同,该种解题方法先后被:《奥数网》《中学生数学》《中学数学》《中学生理科月刊》《中国知网》等多家权威谋体刊登和转载;并被误传为:这是中国科学院某院士提出的巧妙解题方法; 因而流传广泛,影响很大。
但对其仔细分析后,则发现这种“叫绝解法”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巧合,对广大读者和学子有误导之嫌,现对其中的错误分析如下:一,原题及解题方法:5猴摘了一堆桃子, 决定睡后再分。
过了一段时间,来了一只猴,把桃子平均分5份,结果多出了1个,就把多出的1个吃了,拿走其中的一份;又过了一会,来了第二只猴,将桃子重新堆起,平均分成5份,发现也多一个,同样吃了1个,拿走了其中的1份,第3,4,5只都是这样,......请问5只猴至少摘了多少桃子?第5只猴子走后还剩多少个桃子?每次分多一个桃子, 就相当于少了4个桃子。
设桃子共有X个,借4个桃子来分, 就成为X+4个,5个猴子分别拿了A, B, C ,D, E个桃子。
因此有:A=(X+4)/5B=4(X+4)/25C=16(X+4)/125D=64(X+4)/625E=256(X+4)/3125E为整数,所以X+4=3125K当K=1时,X=3121因此最少摘了3121个桃子。
十个著名的思维难题一些让人深刻思考的问题
十个著名的思维难题一些让人深刻思考的问题十个著名的思维难题一些让人深刻思考的问题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解读: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
猿猴积分表
猿猴积分表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猿猴积分表的定义和作用
2.猿猴积分表的构成
3.猿猴积分表的应用
4.猿猴积分表的优缺点
正文
一、猿猴积分表的定义和作用
猿猴积分表,又称为猴子爬树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概率论问题。
它是由一位美国统计学家爱德华·卡西尼提出的,旨在说明一种随机过程的性质。
猿猴积分表主要用于描述在一棵树上,猴子们随机跳跃的过程中,某一时刻所有猴子都位于奇数高度树枝的概率。
这个问题在概率论、统计学和随机过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猿猴积分表的构成
猿猴积分表由一个无限大的完全二叉树构成,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树枝,每个树枝上有两个子节点,分别表示左子树和右子树。
在每个时刻,猴子们可以从当前所在的树枝跳跃到其左子树或右子树,每次跳跃都是等可能的。
三、猿猴积分表的应用
猿猴积分表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1.计算在一棵树上,猴子们随机跳跃的过程中,某一时刻所有猴子都位于奇数高度树枝的概率。
2.计算在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 A 恰好发生 k 次的概率。
3.计算一个随机变量在区间 [0,1] 上的概率密度函数。
四、猿猴积分表的优缺点
1.优点:猿猴积分表作为一种概率论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复杂的概率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2.缺点:猿猴积分表的计算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技巧。
猴子定律给我们的启示和五种员工
猴子定律给我们的启示和五种员工1.责任是一只猴子老板“忙死”,下属“闲死”,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本来该下属员工自行完成的工作,因为逃避责任的缘故,交由上司处理。
每个下属都有自己的猴子,如果都交由上司管理,显然,管理者自己的时间将变得很不够用。
XXX提出的猴子管理法则,目的在于帮助经理人确定由适当人选在适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当然,这个法则只能运用在有生存价值的猴子身上,不该存活的猴子,就狠心把他杀了吧!身为经理人要能够让员工去抚养自己的“猴子”,你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规划、协调、创新等重要工作。
2.“猴子”=问题?你是问题处理高手吗?假如你的下属崇拜你,你或许会相当高兴。
但那以后,他几乎每件事都向你请示,你会觉得如何呢?你是否会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了,并因此开始检查自己的管理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呢?有一天,你的一位下属在办公室的走廊与你不期而遇,下属停下脚步问:“老板,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向你请示该怎么办。
”此时,下属的身上有一只需要照顾的“猴子”,接下来他如此这般将问题汇报了一番。
尽管你有要事在身,但还是不太好意思让急切地想把事情办好的下属失望。
你非常认真地听着慢慢地,“猴子”的一只脚已悄悄搭在你的肩膀上。
你一直在认真倾听,并不时点头,几分钟后,你对他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问题,很想先听听他的意见,并问:“你觉得该怎么办?”“老板,我就是因为想不出办法,才不得不向你求援的呀。
”“不会吧,你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你看了看手表,“这样吧,我现在正好有急事,明天下午四点后我有空,到时你拿几个解决方案来我们一起讨论。
”告别前,你没有忘记补充一句:“你不是刚刚受过‘头脑风暴’训练吗?实在想不出,找几个搭档来一次‘头脑风暴’,明天我等你们的答案。
”“猴子”悄悄收回了搭在你身上的那只脚,继续留在此下属的肩膀上。
第二天,下属如约前来。
从脸上表情看得出,他似乎胸有成竹:“老板,按照你的指点,我们已有了5个觉得还可以的方案,只是不知道哪一个更好,现在就是请你拍板了。
一百只猴子效应和形态场理论
一百只猴子效应和形态场理论第一百只猴子1952年,日本幸岛的科学家对一日本群岛上的猴子做实验。
他们给岛上的猴子喂带沙土的红薯。
猴子喜欢生红薯的味道,但是讨厌上面的泥沙。
科学家们起初发现很多猴子,对这些脏的红薯不做任何处理就吃了。
后来,一只年轻的母猴艾默发现在附近的小溪里可以解决泥沙的问题。
它把这个诀窍教给了妈妈,不久伙伴们也学会了这个方法。
1952年到1958年之间,所有年轻的猴子都学会了清洗红薯上的泥沙,这样红薯吃起来更可口。
而成年猴子中,只有效仿自己孩子的猴子才学会了这种方法,其他的成年猴子还是吃脏红薯。
接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在1958年的一个秋日,一夕之间幸岛上几乎所有的猴子都学会了洗红薯!起先是一定数量的猴子学会了清洗红薯——确切的数目不得而知。
不妨设想,那天早晨太阳升起时,有99只幸岛猴子学会了清洗红薯。
进一步设想,早晨之后第100只猴子学会了清洗红薯。
这时奇迹发生了!到了晚上,幸岛的猴群里几乎每个成员在吃红薯之前都进行了清洗。
这第100只猴子增加的能量以某种方式强化了,从而创造了一种思维上的突破!科学家们观察到了更惊人的事情,清洗红薯的习惯随后跨越了海洋……在其它岛屿以及大陆上的猴子也开始清洗红薯!可是这两群猴子完全没有任何关连或接触。
所以,当一种意识达到某个临界值时,这种新的意识会由一个大脑传达至另一个大脑,尽管确切的数值可能不同。
这“第100只猴子现象”意味着:当只是有限数量的人知道一个新方法时,它仍是这些人的个体意识,但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只要再有一个人接纳了新思想,之后几乎每个人就都接纳了这种新思想!没有什么现有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有人把它归结于:场。
个人、群体都有自己的场,当“势场”大到一定程度,其影响力将会显现。
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百只猴子效应」:当某种行为的数目,达到一定程度(临界量)之后,就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而从原来的团体散布到其它地区。
对组织而言,只要认同某种观念或行为的人,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风起云涌获得更多人的认同、支持。
关于无限循环小数的讨论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个关于0.9⋯ = 1的证明过程:因为:0.3=13那么上面这个等式的等号的两边时乘以3之后这个等式变成:3×0.3=13×3得到的这个等式进一步化简之后得到:0.9=1,那就证明了0.9= 1。
以上的证明过程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
但是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
13用来表示1÷3的商,即:13= 1 ÷ 3,而0.3是无限接近于1÷3的商而不是等于!因此13> 0.3,因此以上的证明过程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我们再来看看网上盛传的关于0.9= 1的证明过程。
首先令a=0.9那么10a=9.9而且:10a-a=9.9-0.9于是:9a=9那么:a=1没错!从数学家的角度去证明这个论题0.9=1感觉像是成立的,但是,同学们,这是错误的证明过程!为什么呢,我们讨论一下下面这个问题:如果令a=0.999那么10a=9.99而且:10a-a=9.99-0.999于是:9a=8.991那么:a=8.991÷9,注意这个结果是不等于1的,而是等于0.999,也就是说最后推导出来的结果是0.999=0.999而非等于1。
所以如果是令a=0.9的情况,最后得到的应该是:a=0.9,而不是a=1。
以上就是关于0.9是否等于1的问题在数学上面的讨论。
如果年龄大一点的学生接触过大学微积分的同学,可能容易去证明0.9⋯=1,因为大学的极限思想告诉我们,无限接近就是等于,比如limn→∞1n=0。
之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种类似的问题与之一样。
例如:有质量的物质的运动速度能不能达到光速?或者是:0.9无限循环能不能等于1关乎着宇宙是开放还是闭合。
或者是:如果让0.9的无限循环等于1,相当于在数学上正式否定了0.1的无限次方这个无穷小量的真正意义。
关于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自己去查阅相关的内容。
”现在已有的结论是:对于数学家来讲,0.9=1。
猴子定律
猴子定律
比尔翁肯曾提出一个有趣的管理理论----“背上的猴子”,来比喻责任和事务在管理者和下属之间的转移。
作为管理者,或许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形:在楼层过道上碰到了一位部属,他突然说:“我能不能和您谈一谈?我遇到了一个问题。
”于是你便站在过道上专心听他细述问题的来龙去脉,结果一站便是半个小时,即耽搁了原先你要做的事,也未出做出任何决策。
在这样的案例中,比尔翁肯认为“猴子”就是分配给下属的工作,原本在部属的背上,然而谈话时,“猴子”的两脚分别搭在领导和下属两人背上了,当你表示要考虑一下时,“猴子”便全部移转到你的背上。
于是你接下了部属的角色,而部属变成了监督者,他不时地跑来问你:“那件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当你一旦接收部属所该看养的“猴子”,他们就会以为是你自己要这些“猴子”的,因此,你收的食愈多,他们给的就是愈多。
于是你被堆积如山、永远处理不完的问题所困扰,甚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猴子”,事情一起耽搁了。
中国企业中有一个常的现象就是高层做中层的事情,中层做基层的事情,管理者都忙得不可开交,而基层人员却无事可做,于是就开始对企业发展“指点江山”,对管理者工作“评头论足”。
无限猴子定理对文学
无限猴子定理对文学说到“无限猴子定理”,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这跟文学有什么关系?”。
没错,这个定理的确乍一看像是个哲学难题,或者说是某个科学家发明的脑洞大开的小故事,但当我们把它拿来谈文学的时候,哎,别说,竟然能有点意思!这个定理的核心意思很简单,就是:假如你把一群猴子关在打字机前,让它们随便敲敲打打,时间够长,终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好啦,听起来有点荒谬对吧?但是,仔细想想,这跟文学的关系还真挺深刻的。
首先呢,咱们得承认,文学这东西其实挺奇妙的。
你看,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时候,灵感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颗星星,砰地一声撞进脑袋里,哇,这个主意太棒了!然后就有了那些看起来完全不可能的作品。
比如《红楼梦》,曹雪芹老人家能想到把那么复杂的家族恩怨、人性悲欢融入一部小说,真的是光是想想就觉得很了不起。
可是如果从“无限猴子定理”来看,文学也并不完全是这样神秘的产物。
创作的背后,可能不过是一种随机的组合和不断的试错。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群猴子真在键盘上乱敲,可能一开始会敲出一堆没头没脑的字符,字母加起来就是一堆乱码,但慢慢地,它们会有可能敲到一些对的组合。
就像做数学题,公式错了,算式不对,最后死循环一样。
但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它们也许就会碰到一个对的字符组合,甚至组成一段美丽的文字。
说不定它们能写出一首诗,或者随便吐个字母就碰巧组成了“从前有座山”。
好吧,这样的可能性听起来有点疯狂,但也说不定,这个过程就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
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在无数个“试错”中找到灵感的嘛?其实很多时候,文学就像是一个拼图游戏。
你把文字、情感、经历这些拼在一起,结果常常是你预料不到的。
作家们不停地“敲”着键盘,有时候一篇文章写到一半,突然就灵感爆发,啪一声把一个句子给打出来,大家看了都说:“哇!好像说得特别对!”可是如果从猴子定理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其实充满了随机性。
作家在创作时,未必能每次都打出“莎士比亚”的水平,但这并不妨碍文学的魅力。
关于莎士比亚的猴子的物理故事
关于莎士比亚的猴子的物理故事科学家们常用“无限猴子理论”来解释细胞的诞生。
让房间里的一大群猴子各自在一台打字机前打字,理论上只要给予的时间足够长,就会有一只猴子敲出莎士比亚的名句来。
“猴子可以敲出莎士比亚全集”的理论是18世纪生物学家赫胥黎提出的,以此理论来形象说明生命的进化纯属偶然。
这一理论也不仅仅是能否真正实现“猴子敲出莎士比亚全集”这么简单,由此推论下去,生命如此、自然如此、地球如此、宇宙亦如此……看似无序混乱的世界为什么会生成有序有道、玄之又玄的天地万物智慧生灵?爱尔兰生物学家卢克•奥尼尔教授在《让猴子敲出莎士比亚XX》书中回答了一些关于生命的重大问题。
从生命的起源(42亿年前)说起,告诉我们地球如何而来,细胞如何产生,如何分裂如何繁殖,20万年前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如何在非洲平原上进化,足迹又遍布全球;我们如何寻觅配偶;生命如何诞生;精子和卵子如何结合;异性恋和同性恋缘何而来;遗传是怎么回事;宗教信仰的产生和科学的尽头是哲学么?人类为什么变得有趣?人类为什么需要睡觉需要进食?我们研究生命能否最终消灭疾病?我们通过改造基因能否创造出超人类?人为什么会老会死?我们为什么回避死亡?作为物种我们会消亡么?未来的人类是什么样的。
作者通过科学实证和研究成果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起源、繁衍和结束,带人们领略生命的奇妙与多彩,让我们认识到了世界之玄妙之广博之深奥,而我们之渺小之独特之复杂。
科学之旅永无止境。
而我们作为无限宇宙之沙粒上的亿万分之一,我们关注生命是从关心自身开始的:我们会从祖辈那里传承什么,我们从父母那里遗传到了什么,我们缘何在茫茫人海中遇到心仪的“ta”,我们如何保养自身延缓老去,我们怎样减灾去病保持健康,我们如何愉快生活幸福一生,我们如何既要增加能量还要抗拒氧化,我们如何不惧死亡挑战未来,我们如何更好延续我们的基因让人类生生不息。
书中都有一些介绍,如果你足够细致耐心且有兴趣,你会得到很多的科学的认知,还有很多的对抗衰老疾病的方法。
无限猴子定理的分析
无限猴子定理的分析无限猴子定理的分析所谓无限猴子定理,也叫作“猴子和打印机”实验,即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印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有些版本也写作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每一本书,或者类似的)。
初读这一著名的道德悖论,感觉这是一个不可能事件,第一,猴子不具有相应的逻辑思维;第二,相对而言,著作决定是一个巨大的任务量,即使换作人而言,也是极其困难完成的(需要很长的间)。
但注意定理中,最关键的措辞是“无限的时间”而不是“无限多的猴子和无限多的打印机”。
键盘上共有二十六个字母,相当于猴子敲出每个字母的概率为1/26,而打出一个单词或一篇文章,甚至一本著作,只要看它的字母数量即可,假设为n(n∈N*),所以依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和概率,猴子打出一本著作的至少为概率为P=(1/26)n,而对于一本著作来讲,n几乎是一个超过千百万的数。
此时,P已经是一个很小的数了。
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推理,但P=(1/26)n的前提是猴子每次都恰好敲出了应该敲出的字母,所以P≥(1/26)n。
而借助极限我们可知,P是无限接近于0的一个值。
所以猴子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一著作的打印,即猴子能否完成著作,与时间有关,而不在于猴子和打印机的数量,换句话说“一只猴子用一台打印机打字,持续无限时间也可能打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和“无数多的猴子和无数多的打印机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打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从某一角度来讲都可以说是无限猴子定理,即强调任意相关的单一变量具有无限性便可满足这一定理。
而在概率论中,认为无限猴子定理是柯尔莫哥洛夫的零一律的一个命题例子,零一律主要内容为有些事件发生的概率不是几乎一(肯定发生),就是几乎零(肯定不发生)。
这样的事件被称为“尾事件”。
尾事件是由无限多的随机变量的序列来定义的。
比如它不是与X1的值无关。
比如假如我们扔无限多次银币,则连续100次数字面向上的事件是一个尾事件。
猴子力学原理
猴子力学原理
猴子力学原理是指猴子在树上跳跃时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猴子在树上跳跃时,需要克服重力和空气阻力,同时还要保持平衡,这就需要运用力学原理。
猴子需要克服重力。
猴子的身体重量是一定的,所以它需要用足够的力量来抵消重力的作用,才能保持在树上。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即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力为零。
猴子还需要克服空气阻力。
当猴子在空气中运动时,空气会对它产生阻力,这会减缓它的速度。
为了克服空气阻力,猴子需要采用一些技巧,比如收缩身体,减小空气阻力的作用。
这就是伯努利定律的应用,即当流体速度增加时,压力就会降低。
猴子还需要保持平衡。
当猴子跳跃时,它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否则就会摔下来。
为了保持平衡,猴子需要调整身体的重心,这就需要运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猴子力学原理是一种运用力学原理的技巧,它可以帮助猴子在树上跳跃时保持平衡、克服重力和空气阻力。
这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力学原理来解决问题,比如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减少阻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限猴子定理的分析
所谓无限猴子定理,也叫作“猴子和打印机”实验,即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印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有些版本也写作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每一本书,或者类似的)。
初读这一著名的道德悖论,感觉这是一个不可能事件,第一,猴子不具有相应的逻辑思维;第二,相对而言,著作决定是一个巨大的任务量,即使换作人而言,也是极其困难完成的(需要很长的间)。
但注意定理中,最关键的措辞是“无限的时间”而不是“无限多的猴子和无限多的打印机”。
键盘上共有二十六个字母,相当于猴子敲出每个字母的概率为
1/26,而打出一个单词或一篇文章,甚至一本著作,只要看它的字母数量即可,假设为n(n∈N*),所以依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和概率,猴子打出一本著作的至少为概率为P=(1/26)n,而对于一本著作来讲,n几乎是一个超过千百万的数。
此时,P已经是一个很小的数了。
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推理,但P=(1/26)n的前提是猴子每次都恰好敲出了应该敲出的字母,所以P≥(1/26)n。
而借助极限我们可知,P是无限接近于0的一个值。
所以猴子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一著作的打印,即猴子能否完成著作,与时间有关,而不在于猴子和打印机的数量,换句话说“一只猴子用一台打印机打字,持续无限时间也可能打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和“无数多的猴子和无数多的打印机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打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从
某一角度来讲都可以说是无限猴子定理,即强调任意相关的单一变量具有无限性便可满足这一定理。
而在概率论中,认为无限猴子定理是柯尔莫哥洛夫的零一律的一个命题例子,零一律主要内容为有些事件发生的概率不是几乎一(肯定发生),就是几乎零(肯定不发生)。
这样的事件被称为“尾事件”。
尾事件是由无限多的随机变量的序列来定义的。
比如它不是与X1的值无关。
比如假如我们扔无限多次银币,则连续100次数字面向上的事件是一个尾事件。
(概率论中我除了伯努利的大数定理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不过我是没机会学概率论了O(∩_∩)O~,零一律来自摘录!
当然,无限猴子定理的完美成立仅局限于理想情况下,在现实生活中,据科学家实验,让猴子打出一篇文章,极为困难,概率可以认作是0!
反观无限猴子定理,如果把猴子换作人的话,即有极大概率完成这一任务。
因为相对而言,人比猴子更擅交流。
假使无限多的猴子能够互相沟通,分配好每只猴子所要打的字母,即可提高完成任务的概率。
员工之间不进行适宜的沟通交流,往往会导致工作任务重复完成,人力资源存在“尸位素餐”的现象,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与浪费,进一步言,依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会影响员工对保健因素的不满足,产生消极怠工,企业运转滞后。
所以,对于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合理分配员工任务,消除员工任务间的不确定性和重叠性,将会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率。
此外,依
据人群与猴群的区别,“非正式组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与霍桑效应将发挥一定作用,提高员工在工作实践中的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