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药效动力学

合集下载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1、药物作用的性质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特异性。

(specificity)。

★药物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

两种效应:兴奋:功能的提高(excitation)、抑制:功能的降低(inhibition)★两者相互通用2、药物作用方式: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1、选择性:亲和力、敏感性。

相对的,不是绝对分类依据,临床意义随治疗目的而异2、两重性:(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效应(作用)。

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本):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治标):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两者相得益彰(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特点:Ⅰ多数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或拓展;Ⅱ可以预知,但难以避免;Ⅲ少数难以恢复(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类型: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致畸作用①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特点:药物是治疗剂量;药物选择性低;固有作用;可预料,不严重,但难以避免;随用药目的而改变②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一般较严重。

特点:药物用量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可预知,较严重,应避免类型:急性毒性:短期用药过量引起的毒性如CVS、CNS、RS);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引起的药物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如肝、肾、骨髓、内分泌);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③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致敏物:药物代谢产物杂质特点:免疫反应半抗原;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药理性拮抗药无效④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二重感染。

药理学 3 药效

药理学 3 药效

(3)后遗效应( 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仍有残留的 药理效应。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日晨出现乏力、困倦。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effect, 回跃反应),突然 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 长期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明显回升 (5)过敏反应( allergy,变态反应)--机体对药物的不 正常的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 经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 反应性质与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Y 竞争性拮抗药对 激动药的拮抗作用
Z 非竞争性拮抗药对
激动药的拮抗作用
储备受体 (Spare receptors )
通常全部受体被占领才产生Emax
高活性药物激活部分受体即产生Emax,剩余
的未被激活受体称储备受体。
拮抗剂必须全部占领受体(包括储备受体),
才发挥拮抗。
五、受体类型 (Receptor classes)
药物
内源性配体
Receptor 信息放大系统
功能蛋白,细胞膜或细胞内 可识别微量化学物质
介导细胞信号传导
生理、药理学反应
二、受体的特性
1、灵敏性sensitivity:受体只需与极低浓度的配体 结合,即可产生显著效应。 2、特异性specificity 3、饱和性 saturability:与受体数量有限有关 4、可逆性reversibility :结合后可解离 5、多样性multiple-variation
1、对因治疗(又称治本)(etiological treatment): 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改善症状, 称为治标。 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必不 可少 。

0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0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一)肾脏排泄 :
泄 途 径
1.排泄方式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在远曲小管
(3)肾小管主动分泌,近曲小管(同时主动重吸 收营养物质). 2.肾排泄药物的特点 (1)尿药浓度高,有利也有弊
无吸收 过程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 2. 从鼻黏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
气体、挥发性液体药物(如吸入麻醉药)或分散在空 气中的固体药物(如气雾剂) 4.从直肠吸收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二 .分

• 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 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 药物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 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 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
1. 与血细胞结合 2. 与血浆蛋白结合 成为结合型药物
(bound drug),血浆白蛋白是最重要的
结合蛋白。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的,
游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经常处在平衡状
态之中 。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 暂时失活性: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暂 时“储存”于血液中 • 可逆性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是指血浆药物浓度 (C)随时间(t)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的规律。
曲线下面积(AUC)
坐标轴与时量曲线围成的面积 反应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F)

药效动力学习题

药效动力学习题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一、选择题:A型题1、副作用是在下述哪种剂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应?A 中毒量B 治疗量C 无效量D 极量E 致死量2、可用于表示药物安全性的参数:A 阈剂量B 效能C 效价强度D 治疗指数E LD503、药物的最大效能反映药物的:A 内在活性B 效应强度C 亲和力D 量效关系E 时效关系4、拮抗参数pA2的定义是:A 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1倍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B 使激动剂的剂量增加1倍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C 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1倍时激动剂浓度的负对数D 使激动剂的效应不变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E 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1倍时非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5、药理效应是:A 药物的初始作用B 药物作用的结果C 药物的特异性D 药物的选择性E 药物的临床疗效6、pD2是:A 解离常数的负对数B 拮抗常数的负对数C 解离常数D 拮抗常数E 平衡常数7、质反应的累加曲线是:A 对称S型曲线B 长尾S型曲线C 直线D 双曲线E 正态分布曲线8、从下列pD2值中可知,与受体亲和力最小的是:A 1B 2C 4D 5E 69、从下列pA2值可知拮抗作用最强的是:A 0.1B 0.5C 1.0D 1.5E 1.610、某降压药停药后血压剧烈回升,此种现象称为:A 变态反应B 停药反应C 后遗效应D 特异质反应E 毒性反应11、下列关于激动药的描述,错误的是:A 有内在活性B 与受体有亲和力C 量效曲线呈S型D pA2值越大作用越强E 与受体迅速解离12、下列关于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受体是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起反应的细胞成分B 受体都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C 受体是遗传基因生成的,其分布密度是固定不变的D 受体与配基或激动药结合后都引起兴奋性效应E 药物都是通过激动或抑制相应受体而发挥作用的13、药物产生副作用主要是由于:A 剂量过大B 用药时间过长C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D 连续多次用药后药物在体内蓄积E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14、LD50是:A 引起50%实验动物有效的剂量B 引起50%实验动物中毒的剂量C 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D 与50%受体结合的剂量E 达到50%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15、在下表中,安全性最大的药物是:药物LD50(mg/kg)ED50(mg/kg)A 100 5B 200 20C 300 20D 300 10E 300 4016、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包括:A 副作用B 毒性反应C 过敏反应D 局部作用E 特异质反应17、某药的量效曲线因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平行右移时,表明:A 作用点改变B 作用机理改变C 作用性质改变D 效能改变E 效价强度改变18、量反应与质反应量效关系的主要区别是:A 药物剂量大小不同B 药物作用时间长短不同C 药物效应性质不同D 量效曲线图形不同E 药物效能不同19、药物的治疗指数是:A ED50/LD50B LD50/ED50C LD5/ED95D ED99/LD1E ED95/LD520、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激动受体,也可阻断受体,取决于:A 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B 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C 药物的酸碱度D 药物的脂溶性E 药物的极性大小21、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是:A 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B 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C 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D 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E 以上均不是22、药物作用的双重性是指:A 治疗作用和副作用B 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C 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D 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E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23、属于后遗效应的是:A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 地高辛引起的心律性失常C 呋塞米所致的心律失常D 保泰松所致的肝肾损害E 巴比妥类药催眠后所致的次晨宿醉现象24、量效曲线可以为用药提供下列哪种参考?A 药物的安全范围B 药物的疗效大小C 药物的毒性性质D 药物的体内过程E 药物的给药方案25、药物的内在活性(效应力)是指:A 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B 药物对受体的亲合能力C 药物水溶性大小D 受体激动时的反应强度E 药物脂溶性大小26、安全范围是指:A 有效剂量的范围B 最小中毒量与治疗量间的距离C 最小治疗量至最小致死量间的距离D ED95与LD5间的距离E 最小治疗量与最小中毒量间的距离X型题:27、有关量效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强度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相关B 量反应的量效关系皆呈常态分布曲线C 质反应的量效关系皆呈常态分布曲线D LD50与ED50均是量反应中出现的剂量E 量效曲线可以反映药物效能和效价强度28、质反应的特点有:A 频数分布曲线为正态分布曲线B 无法计算出ED50C 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D 可用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表示E 累加量效曲线为S型量效曲线29、药物作用包括:A 引起机体功能或形态改变B 引起机体体液成分改变C 抑制或杀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D 改变机体的反应性E 补充体内营养物质或激素的不足30、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性有:A 高度特异性B 高度亲和力C 可逆性D 饱和性E 高度效应力31、下列正确的描述是:A 药物可通过受体发挥效应B 药物激动受体即表现为兴奋效应C 安慰剂不会产生治疗作用D 药物化学结构相似,则作用相似E 药效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成正比32、下列有关亲和力的描述,正确的是:A 亲和力是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B 亲和力是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引起效应的能力C 亲和力越大,则药物效价越强D 亲和力越大,则药物效能越强E 亲和力越大,则药物作用维持时间越长33、药效动力学的内容包括:A 药物的作用与临床疗效B 给药方法和用量C 药物的剂量与量效关系D 药物的作用机制E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34、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有:A 本身可产生效应B 降低激动剂的效价C 降低激动剂的效能D 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E 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左移35、可作为用药安全性的指标有:A TD50/ED50B 极量C ED95-TD5之间的距离D TC50/EC50E 常用剂量范围二、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2、效能3、LD504、ED505、治疗指数6、pA27、pD28、竞争性拮抗剂9、副作用10、毒性反应11、后遗效应12停药反应13、变态反应14、安全范围15、向下调节16、向上调节17、向下调节18、治疗作用19、药物作用选择性20、效价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药物可能发生哪些不良反应?2、简述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

(完整版)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完整版)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是机体器官组织:A.功能升高或兴奋B.功能降低或抑制C.兴奋和/或抑制D.产生新的功能E.A和D2.药物的副反应是与治疗效应同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此时的药物剂量是:A.大于治疗量B.小于治疗量C.治疗剂量D.极量E.以上都不对3.半数有效量是指:A.临床有效量B.LD50C.引起50%阳性反应的剂量D.效应强度E.以上都不是4.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A.致死量的一半B.中毒量的一半C.杀死半数病原微生物的剂量D.杀死半数寄生虫的剂量E.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5.药物的极量是指:A.一次量B.一日量C.疗程总量D.单位时间内注入量E.以上都不对7.药物的治疗指数是:A.ED50/LD50B.LD50/ED50C.LD5/ED95D.ED99/LD1E.ED95/LD58.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激动受体,也可阻断受体,取决于:A.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B.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C.药物的酸碱度D.药物的脂溶性E.药物的极性大小9.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是:A.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B.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C.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D.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E.以上均不是10.药物作用的双重性是指:A.治疗作用和副作用B.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C.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D.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E.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11.属于后遗效应的是: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地高辛引起的心律性失常C.呋塞米所致的心律失常D.保泰松所致的肝肾损害E.巴比妥类药催眠后所致的次晨宿醉现象12.量效曲线可以为用药提供下列哪种参考?A.药物的安全范围B.药物的疗效大小C.药物的毒性性质D.药物的体内过程E.药物的给药方案13.药物的内在活性(效应力)是指:A.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B.药物对受体的亲合能力C.药物水溶性大小D.受体激动时的反应强度E.药物脂溶性大小14.安全范围是指:A.有效剂量的范围B.最小中毒量与治疗量间的距离C.最小治疗量至最小致死量间的距离D.ED95与LD5间的距离E.最小治疗量与最小中毒量间的距离15.副作用是在下述哪种剂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应?A.中毒量B.治疗量C.无效量D.极量E.致死量16.可用于表示药物安全性的参数:A.阈剂量B.效能C.效价强度D.治疗指数E.LD5017.药原性疾病是:A.严重的不良反应B.停药反应C.变态反应D.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E.特异质反应18.药物的最大效能反映药物的:A.内在活性B.效应强度C.亲和力D.量效关系E.时效关系19.肾上腺素受体属于:A.G蛋白偶联受体B.含离子通道的受体C.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D.细胞内受体E.以上均不是20.拮抗参数pA2的定义是:A.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1倍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B.使激动剂的剂量增加1倍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C.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1倍时激动剂浓度的负对数D.使激动剂的效应不变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E.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1倍时非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21.药理效应是:A.药物的初始作用B.药物作用的结果C.药物的特异性D.药物的选择性E.药物的临床疗效22.储备受体是:A.药物未结合的受体B.药物不结合的受体C.与药物结合过的受体D.药物难结合的受体E.与药物解离了的受体23.pD2是:A.解离常数的负对数B.拮抗常数的负对数C.解离常数D.拮抗常数E.平衡常数24.关于受体二态模型学说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拮抗药对R及R*的亲和力不等B.受体蛋白有可以互变的构型状态。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量变规律。

二、药物分子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被动转运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而通过l、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性(Lipid solubility)成正比2、顺浓度差,不耗能。

3、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4、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pKa) 有关酸性药(Acidic drug):HA + D H+ +A- -碱性药(Alkaline drug):BH+ D H+ + B (分子型)1、碱性环境平衡正向移动2、酸性环境平衡逆向移动离子障(ion trapping):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通过细胞膜分子型药物:极性低,疏水,溶于脂,可通过细胞膜PH值对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影响结论:•弱酸性药物易从偏酸性环境转移到偏碱性环境•弱碱性药物易从偏碱性环境转移到偏酸性环境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排出?跨膜转运的意义1、药物吸收、分布、排泄, 本质上是一种跨膜转运。

2、当弱酸性药物如阿司匹林过量中毒时, 使用碳酸氢纳碱化血液,促使药物排泄,是一种常用的解救措施。

3、哺乳妇女禁忌使用吗啡、阿托品等弱碱性药物。

为什么?(提示:血液较乳汁偏碱性)滤过(水溶性扩散)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其它大多数细胞膜孔道4~8Å(=10-10m ),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能通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Å,除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如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 特点:1、逆浓度梯度,耗能2、特异性(选择性)3、饱和性4、竞争性5、易化扩散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如:Glucose,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三、药物体内过程有哪些?吸收,即从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36
人类细胞色素P450家族
目前已证实的人CYP家族:
CYP 1-5, 7, 8, 11, 17, 19, 21, 24, 26, 27, 39, 46, 51
功能:
CYP 1, 2A, 2B, 2C, 2D, 2E, 3 外来物代谢 CYP 2G1, 7, 8B1, 11, 17, 19, 21, 27A1, 46, 51 内源性类固醇 激素的代谢 CYP 2J2, 4, 5, 8A1 脂肪酸代谢
8
解离性和离子障 (ion trapping)现象
解离性是指水溶性药物在溶液中溶解后 可生成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非离子型药物疏 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容易吸收。 离子型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易跨 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形成离子障(ion trapping)现象。 临床应用的药物多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 药物,它们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的解离状态 不同。
P.O 门静脉入肝脏 如硝酸甘油不宜口服 药物浓度
首过效应愈强,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 浓度也愈低,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19
药物的首过效应
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到达肝脏,一部分药物将在代 谢酶作用下被代谢
20


① ②
舌下给药(sublingual) 直肠给药(per rectum) 注射给药 静注(intravenous injection,iv) 静滴(intravenous infusion)
30
四、药物代谢
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 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 导致药物化学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称生 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发生转化的器官主要是肝脏,此外 肠黏膜、肾、肺、体液和血液等组织的酶参 与某些递质和药物的转化或灭活作用。

药理精品题库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精品题库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一.教材精要掌握:药物作用与选择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量效关系,构效关系,药物作用机制,受体概念与特性,受体类型,受体调节,激动剂与拮抗剂。

熟悉:受体占领学说,跨膜信息传递。

了解:受体其他学说,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构成了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方面。

药物效应(effect):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原有功能的改变。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如兴奋、亢进、抑制、麻痹、衰竭等。

药物的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药物作用特异性与药理效应选择性之间的关系。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药物的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及补充治疗。

药物的不良反应(untoward effects):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畸作用等。

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亦与药效的强弱有关,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这种反应类型为量反应。

质反应:观察的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这种反应类型为质反应。

半数有效量(E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产生效果的药物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药物的安全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及安全界限。

治疗指数(TI);半数致死量(LD50)伴数有效量(ED50),数值越大越好。

安全界限:(LD I)/ED99构效关系:特异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药物作用机制:通过药物的理化性质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而产生药理效应发挥非特异性作用;作用于酶和受体如对受体的激动和拮抗;影响递质的释放和激素的分泌;影响自身活性物质;影响酶活性;影响离子通道等发挥特异性作用。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2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2
最低有效浓度
浓度(mg/L)
25 20 15 10 5 0 0 6 12 时间(h)
维持时间 残留期
18
24
潜伏期
4/20/2014
(一)吸收与浓度-时间曲线
1.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C-T曲线不同
血管内:呈坡形曲线 血管外:呈峰形曲线
4/20/2014
2.血管外给药的C-T曲线上升段的斜率反应吸 收速度 斜率大,吸收快 斜率小,吸收慢
4/20/2014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C-T曲线)
概念:在给药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血药浓 度,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 绘出的图。 C-T曲线可分为3期: 1.潜伏期:指用药到出现疗效的一段时间(静 注给药一般无)。 2.持续期 3.残留期
4/20/2014
浓度-时间曲线
40 35 30
4/20/2014
血眼屏障
• 包括血液与防水,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 玻璃体屏障结构。 • 脂溶解性小的或者小分子药物比水溶性大 的分子容易通过。如:毒扁豆碱可以通过 而新斯的明不可以通过。
4/20/2014

三.药物代谢
• 部位: 主要发生在肝脏,部分药可以再肝外组织进行代谢。 • 代谢反应: I相代谢:氧化 还原 水解反应 II相代谢:结合反应 主要是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 • 代谢酶: 专一性酶 非专一性酶:又称为药酶 其中以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最重 要
4/20/2014
(二 ) 、随胆汁排泄
• 肝肠循环:指自胆汁排进十二指肠的结合 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后被再吸收的过程。 • 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利福平、红霉素等 主要经过胆汁排泄、故可用于敏感菌的肝 胆道感染 • 吗啡中毒采用洗胃

药理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 受体 ➢酶 ➢ 离子通道 ➢ 核酸
➢ 载体 ➢ 免疫 ➢ 基因 ➢ 理化反应
一、受体研究的历史
受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878年,Langley从事药物的某些细胞成分之间相 互作用的研究时,观察到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对猫唾液分泌存在拮抗作用。他认为在 神经末稍或腺体细胞中有一种或一些物质,能分别与该二药形成化合物,而这种化合 物的形成取决于阿托品或毛果芸香碱的相对质量和它们对该物质的亲和力。这是受体 概念的雏形。后来,他在研究菸碱作用时,发现菸碱使鸟类的某些肌肉呈强直性收缩 状态,而且即使切断通向该肌肉的所有神经收缩仍可出现,说明菸碱的作用不是通过 神经。当时认为箭毒必须通过神经末稍才发生麻痹作用,所以他推想菸碱造成的肌肉 收缩作用应不被箭毒拮抗,然而实验结果却表明箭毒能明显拮抗菸碱所引起的肌肉收 缩效应。这说明这两种物质均可直接作用于肌肉细胞,与其中某些成分相结合,他称 这些成分为“接受物质”(receptive-substance)。这些“接受物质”后来被定义 为受体。
二、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受体概念
➢ 受体 receptor ➢ 配体 ligand
受体的五大特性
➢ 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
三 = EC50 亲和力指数:pD2 = -log KD
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 :0≤α≤1
药理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
掌握 熟悉 了解
1.药理效应、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 2.药物量-效曲线的基本参数; 3.受体激动药、拮抗药概念及主要参数含义。
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及剂量的概念。
受体类型、细胞内信号转导、受体调节。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的图 ; 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全过程 。
上升段:代表药物的吸收与分布。
下降段:代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消除)。
药峰时间:血药浓度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
1)潜伏期:给药后到出现药效的时间,反映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
2)持续期: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与 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有关。
3)残留期:指血药浓度降到最低有效浓度 以下至完全消除的时间。
酸性分泌通道 碱性分泌通道 —肾小管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
尿液的pH影响重吸收
2)胆汁排泄(bile excretion)
分子量大于400-500的化合物主要直接从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经胆汁排进小肠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
2、影响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 ① 可逆性暂时的储存库,暂无生
合 理效应,且有饱和作用。
型 药 物
② 不能代谢和具竞争性 ③ 不能排泄,难转运
华法林:抗凝血药 结合99% 游离1%
华法林+保泰松 结合98% 游离2%
2)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血流丰富的组织,药物分布快且量多 再分布(redistribution):如硫喷妥钠
(metabolize many drugs)
➢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具有多种功能 (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可以被诱导或抑制(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③ 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药理学资料最终版

药理学资料最终版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1.药理学: 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和产生作用的机制, 包括药物作用、作用原理、临床用途、不良反应、适应症、禁忌症等。

3.药动学: 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 包括机体对药物的处置、体内过程、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第一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1.药物的作用(因):药物进入体内后与机体细胞上的靶位结合时引起的初始反应。

2.药理效应(果):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是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变化的表现。

3.治疗作用: 符合用药目的, 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4、治疗作用可分为:(1)对因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 彻底治愈疾病。

(2)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5、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 并给患者带来不适和或痛苦的反应。

6.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7、毒性反应: 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伤害性反应, 一般比较严重8、变态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只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患者9、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发挥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1.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2.停药反应: 某药物治疗达到了很好的疗效, 突然停药, 导致原有的病症加剧。

13、最小有效量: 又称阈剂量, 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14、最大有效量:极量, 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剂量, 是临床上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

15.治疗量:常用量, 比阈剂量大而又小于极量之间的剂量, 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出现中毒反应。

16.最小中毒量: 刚引起中毒反应的剂量17、安全范围: 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差距18、量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可用连续性数量值表示的反应。

临床药理学PPT第3章 药效学课件

临床药理学PPT第3章 药效学课件

AD
β-R
心脏兴奋 收缩力、传 导、心率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选择性 (Select
药理效应强的药物治疗效果好?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V.S.不良反应
二、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药物 作用
对因治疗 治疗作用 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 副反应
半最大效应 浓度EC50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效 应
Emax Em/2
无 最阈 效 小剂 量 有量
效 量


有效作用


致 死 作 用
治疗量
常用量
EC50
最最 最 大小 小 有中 致 效毒 死 量量 量
致 死
剂量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强度---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剂量越小,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Basic Effects of Drugs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药物作用机制
特异性:构型、电荷、分子大小
药理效应: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 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变化
兴奋 (Excitation):功能增强 抑制 (Inhibition):功能降低
受体机制
受体的调节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脱敏(desensitization)
长期用激动药后机体或细胞对激动药的反应性下降; 耐受性
特异性脱敏:仅对某类激动药 脱敏 机制 受体磷酸化;受体内移 非特异性脱敏:对某类激动药 脱敏后,对其它受体激动 药 也反应性下降 机制 受体有共同反馈调节机制

第三章药效动力学

第三章药效动力学

第三章药效动⼒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运⽤数学原理和⽅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

药物要产⽣特有的效应,必须在作⽤部位达到适当浓度。

要达到适当浓度,与药物剂量及药动学有密切相关,它对药物的起效时间、效应强度、持续时间有很⼤影响。

本章主要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基本规律,熟悉常⽤药动学参数的意义。

第⼀节药物分⼦的跨膜转运药物的药动学,⾸先必须跨越多层⽣物膜,进⾏多次转运。

转运: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

⽣物膜是由蛋⽩质和液态的脂质双分⼦层(主要是磷脂)所组成。

由于⽣物膜的脂质性的特点,故只有脂溶性⼤、极性⼩的药物较易通过。

药物的跨膜转运⽅式,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类:⼀、被动转运(下⼭转运)特点:(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2)不耗能(3)不需要载(4)⽆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扩散两种。

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简单扩散):⼤多数药物是通过该⽅式转运。

影响因素: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在脂质膜的⼀侧浓度越⾼,扩散速度越快,当膜两侧浓度相同时,扩散即停⽌。

②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脂溶性⽤油/⽔分配系数表⽰,分配系数越⼤,药物扩散就越快。

③药物的解离度:⾮解离型药物因其脂溶性⼤,才能溶⼊脂质膜中,易于通过⽣物膜。

④药物的pKa及所在环境的pH。

决定药物的解离度。

pH 对弱酸或弱碱类药物的影响,可⽤数学公式进⾏定量计算。

对弱酸性药物:10pH-pKa =[解离型]/[⾮解离型] ①10pH-pKa =[A-]/[HA]对弱碱性药物:10pKa-pH =[解离型药]/[⾮解离型] ②10pKa-pH =[BH+]/[B]当药物pKa不变时,改变溶液的pH,可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

归纳: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吸收多,排泄少;⽽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多,吸收少,排泄多。

2、滤过扩散(膜孔或⽔溶扩散):指分⼦量⼩的⽔溶性物质如尿素、⽔、⼄醇等。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C) 吸收分布 代谢排泄 起效
中毒浓度
有效浓度
0
1 2
(Tmax)
3
4
5
6
7
8
9
时间(T)
潜伏期
持续期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残留期
§3-3 药代动力学重要参数
稳态血药浓度
1.按照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规律,连续给药5个(4~6)t1/2血浆 中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 CSS )——坪值 2.达到CSS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代谢(metabolism)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及
药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或称生物 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的场所:肝脏、肠、肾、肺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转化的结果
(1)
(2)
失活(inactivation) 活化(activation)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
dC dt

= -KC
C:原始浓度
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体内药物按恒比 消除。
§3-3 药代动力学重要参数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消 除的药量不恒定; t1/2恒定;为等比消除,消除速率不变; 纵坐标取对数时,时量关系消除呈直线;
(3)
仍保持活性,强度改变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代谢酶(drug metabolizing enzymes)
专一性酶(特异性酶) AChE 非专一性酶(非特异性酶) 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主要为细胞色素 P450(CYP)(肝药酶)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利福平
香豆素类、地高辛、糖皮质激素类、美沙酮、
美托洛尔、口服避孕药、普萘洛尔、奥美拉唑
常用药酶抑制剂及受影响的药物
抑 制 剂 氯霉素、异烟肼 受 影 响 的 药 物 双香豆素、丙磺舒、甲苯磺 丁脲 氯氮卓、地西泮、华法林
西米替丁
五、排泄(excretion)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经机体的排泄 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弱酸性药物 阿司匹林 头孢噻啶 呋塞米 青霉素 噻嗪类利尿药 丙磺舒 弱碱性药物 吗啡 哌替啶 氨苯蝶啶 多巴胺
2、胆汁排泄 和 肝肠循环
Liver Bile duct
Gut Portal vein
Feces excretion
肝肠循环
有的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 合后分泌到胆汁中,随后排泄到小肠中被 水解,游离药物可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 经肝门静脉重新进入体循环,这种在小肠、 肝、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使药物 作用时间延长。
1.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借助于特殊的载体并需消耗能量
的跨膜转运,可以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 度高的一侧转运,又称逆梯度转运或上 山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需要载体
②消耗能量
③转运时有饱和现象
④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⑤当膜一侧药物转运完毕后,转运即停止 如有机酸(或有机碱)药物的转运:青霉素 和丙磺舒在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药物/代谢产物 (血循环)
肾脏 体外 胆道,乳腺,汗腺,肺
1.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 (glomerular filtration)
肾小管主动分泌 (active tubule secretion)
肾小管被动重吸收 (passive tubule reabsorp-tion)

3第三章药效学

3第三章药效学
物、寄生虫
药理(效应)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
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药物作用还有其选择性---对某些器官作用明显。
与药物分布、器官(生化、结构)差异有关

作用特异性与选择性不一定平行:

沙丁胺醇特异性高,选择性高。 阿托品特异阻断M受体,但选择性低。 特异性强和(或)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较好; 效应广泛的药物副反应较多。
(二) 质反应量效关系



如以对数剂量为横坐标、以阳性率表示其效 应为纵坐标,则为对称的钟型曲线(正态分布 曲线); 当纵坐标为累加阳性率(频数累加)时,其曲线 为对称的S型曲线。 在实际工作中,常将实验动物按用药剂量分 组,以阳性反应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对数剂 量为横坐标作图。则可得S形量效曲线。
受体的特性





灵敏性:受体只需与很低浓度的配体结 合就能产生显著的效应 特异性:对相应的配体有极高的识别能 力 饱和性:受体数目有限,作用与同一受 体的配体之间存在竞争现象 可逆性:解离后可得到原来的受体和配 体 多样性:是受体亚型分类的基础
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经典的受体学说-Clark占领学说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一.剂量的概念


剂量即用药的份量。药物剂量的大小,是 决定药物在体内浓度高低和作用强弱的主 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 药物在体内浓度愈高,作用亦愈强。但超 过一定范围,就可引起质变,发生中毒反 应甚至引起死亡。 按剂量的大小于药物效应的关系,可依次 分为①无效量、②最小有效量、③常用量、 ④极量、⑤最小中毒量、⑥中毒量⑦、最 小致量和⑧致死量。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一、A型题1.药物的副作用是:A. 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反应B. 长期用药所产生的反应C.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D. 指药物的毒理作用,是不可预知的反应E. 属于与遗传有关的特异质反应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药物的不良反应A. 副作用B. 后遗效应C. 特异质反应D. 停药反应E. 选择性3.部分激动药物的特点是:A. 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弱的内在活性B. 与受体有较弱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C. 与受体有较弱的亲和力,有较弱的内在活性D. 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E. 与受体无亲和力,有较弱的内在活性4.A药较B药安全,正确的依据是:A. A药的LD50比B药小B. A药的LD50 比B药大C. A药的ED50 比B药小D. A药的ED50/ LD50比B药大E. A药的LD50/ ED50比B药大5.受体激动剂的特点是:A. 对受体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B. 对受体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C. 对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D. 对受体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E. 能使受体变性,失去活性6.受体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是:A. 对受体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B. 对受体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C. 对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D. 对受体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E. 能使受体变性,失去活性7.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能激动受体,也可能阻断受体,取决于:A. 效价强度B. 效能高低C. 剂量大小D. 机体不同状态E. 是否有内在活性8.以下有关药物量-效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药物的量-效关系指药物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B. 药物的量-效关系在药理学研究中常用浓度-效应关系表示C. 药物的量-效关系有量反应与质反应的量-效关系D. 药物的量-效关系曲线中刚引起效应的浓度称阈浓度E. 药物的量-效关系曲线中段较陡提示药效较温和9.药物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说明:A. 受体结构发生改变B. 作用机理发生改变C. 有激动剂存在D. 有拮抗剂存在E. 效价强度增加10.药物副作用A.与药物的选择性低有关B. 并非药物效应C. 是不可避免的D. 一般较严重E. 常在大剂量用药时发生11. 药物的效价强度是:A. 值越大则强度越大B. 与药物的效能相平衡C. 是不可避免的D. 一般较严重E. 常在大剂量用药时发生12. 有关内在活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内在活性可用“α”表示B. 两药内在活性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亲和力C. 内在活性的范围是:0≤α≤1D. 激动剂与拮抗剂均具有内在活性E. 药物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13. 药物产生副作用时所用的剂量为A. ED50B. LD50C. 极量D. 治疗量E. 大于治疗量二.B型题A.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B.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C.引起50%最大效应的剂量D.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E. 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1. 阈剂量:2. 半效能浓度(EC50):3. 半数有效量:4. 药物的有效强度:5. 药物的效能:A. 后遗效应B. 毒性反应C. 停药反应D. 变态反应E. 副作用6. 阿托品用于胃肠绞痛时出现口干、便秘等反应应属于:7 甲氧苄啶致畸胎属于:8. 久用可乐定降血压,骤停血压激烈回升属于:9. 阿司匹林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属于:10 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困倦现象属于:A. ED50B.LD50C. TID. t1/2E. PA211. 亲和力指数:12. 半衰期13. 半数有效量:14. 半数致死量:15. 治疗指数:16. 拮抗指数:三.C型题A. 亲和力B. 内在活性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1 完全激动药:2. 竞争性拮抗药:A. 亲和力降低B. 内在活性降低C. 两者均降低D. 两者均不降低3. 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4.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四.X型题1.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有:A. 最大效能反映药物内在活性B. 效价强度是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C. 效价强度与最大效能含义相同D. 效价强度与最大效能含义不同E. 效价强度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2. 以下各项属于药物毒性反应的是:A. 放线菌素致畸胎B. 甲氨蝶呤致突变C. 甲硝唑致癌D. 地高辛致室性心动过速E. 普萘洛尔诱发支气管哮喘3. 受体类型主要有:A. 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B. G-蛋白偶联型受体C. 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D. 细胞膜受体E. 细胞内受体4. 第二信使主要有:A. cAMPB. cGMPC. 钙离子D. PDEE. 肌醇磷脂5.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A. 副作用B. 变态反应C. 毒性反应D. 停药反应E. 后遗反应6. 竞争性拮抗药具有下列特点:A. 对受体有亲和力B. 对受体有内在活性C. 可抑制激动药的最大效能D. 当激动药剂量增加时,仍然达到原有效应E. 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7. 部分激动药的特点有:A. 与受体有亲和力B. 与受体结合有较弱的内在活性C. 单独使用时,可引起较弱的激动效应D. 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E. 一般情况下,剂量增加时激动受体作用加强8.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点有:A. 持久性B. 特异性C. 可逆性D. 饱和性E. 稳定性9. 药理反应的质反应包括:A. 血压B. 惊厥C. 死亡D. 睡眠E. 镇痛五、填空题1. 药物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称为,药物作用结果称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

药物要产生特有的效应,必须在作用部位达到适当浓度。

要达到适当浓度,与药物剂量及药动学有密切相关,它对药物的起效时间、效应强度、持续时间有很大影响。

本章主要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基本规律,熟悉常用药动学参数的意义。

第一节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药物的药动学,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

转运: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和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主要是磷脂)所组成。

由于生物膜的脂质性的特点,故只有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较易通过。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被动转运(下山转运)特点:(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2)不耗能(3)不需要载(4)无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扩散两种。

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简单扩散):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该方式转运。

影响因素: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在脂质膜的一侧浓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当膜两侧浓度相同时,扩散即停止。

②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脂溶性用油/水分配系数表示,分配系数越大,药物扩散就越快。

③药物的解离度:非解离型药物因其脂溶性大,才能溶入脂质膜中,易于通过生物膜。

④药物的pKa及所在环境的pH。

决定药物的解离度。

pH 对弱酸或弱碱类药物的影响,可用数学公式进行定量计算。

对弱酸性药物:10pH-pKa =[解离型]/[非解离型] ①10pH-pKa =[A-]/[HA]对弱碱性药物:10pKa-pH =[解离型药]/[非解离型] ②10pKa-pH =[BH+]/[B]当药物pKa不变时,改变溶液的pH,可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

归纳: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吸收多,排泄少;而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多,吸收少,排泄多。

2、滤过扩散(膜孔或水溶扩散):指分子量小的水溶性物质如尿素、水、乙醇等。

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通过膜膜孔被动转运。

二、载体转运特点:需要载体参与,故有饱和限速及竞争抑制。

(一)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特点:(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2)耗能(3)需要载体(4)有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方式影响药物的排泄较大,与药物的吸收关系不大。

如青霉素从肾小管的主动排泌等都属于这种转运类型。

与丙磺舒合用时,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指顺浓度差的载体转运,不耗能。

如体内葡萄糖和一些离子(Na+、K+、Ca2+等)的吸收,其转运的速度比脂溶扩散要快。

另外,极少数药物还可通过膜动转运方式转运,如胞饮和胞吐。

第二节吸收定义: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直接进入血液,没有吸收过程。

常用的给药途径:消化道给药一口服给药影响因素:(一)药物方面1.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

2.药物剂型:如水剂、注射剂就较油剂、混悬剂、固体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

3.药物制剂:药物崩解度、添加剂、稳定性、F等。

4.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 吸收环境(胃肠方面):①蠕动功能;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

6. 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二、直肠给药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因可经痔上静脉通路进入门静脉到达肝脏)消除。

吸收不如口服。

唯一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三、舌下给药由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循环,适合经胃肠道吸收时易被破坏或有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

如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

四、注射给药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

适用于在胃肠道易被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青霉素G、庆大霉素);也适用于肝中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硝酸甘油)。

但有些药物注射后因为注射部位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导致吸收障碍和注射部位的不适或疼痛,吸收反而比口服的差(地西泮、地高辛、苯妥英钠)。

五、吸入给药气体和挥发性药物经呼吸道直接由肺泡表面吸收,产生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如吸入麻醉药(乙醚)等。

六、经皮吸收仅脂溶性极强的有机溶剂和有机磷酸酯类。

皮肤单薄部位(耳后、胸前区、臂内侧等)或有炎症病理改变的皮肤,经皮吸收增加。

药物加入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等制成贴皮剂或软膏,经皮给药后都可达到局部或全身疗效。

第三节分布定义: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作用快慢和强弱取决药物分布进入靶器官的速度和浓度,消除的快慢取决药物分布进入代谢和排泄器官(肝脏、肾脏)的速度。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二、药物+ 蛋白质——复合物无活性、贮存型、难进入组织特点:①差异性。

②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血液中。

③可逆性。

④饱和性及竞争性。

由于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加上结合的非特异性,出现两个问题:①当药物结合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药量,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②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时,相互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使其中某些药物游离型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

如同时口服抗凝药双香豆素及解热镇痛药保泰松时,前者可被后者置换。

当血液血浆蛋白过少(慢性肾炎、肝硬化)或变质(尿毒症),使可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下降,也容易发生药物作用增强和中毒。

研究此规律,预测药物作用、毒性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对调整剂量、合理用药意义重大。

二、细胞膜屏障1. 血脑屏障(BBB):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具有保护脑组织生理屏障作用。

分子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流脑时SD易通过。

2. 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只是程度和快慢不同。

另外还有血-眼屏障、血-关节囊屏障三、体液的pH和药物pKa药物pKa和体液的pH决定药物分布重要因素,一般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浓度较高,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较高。

利用这一原理对药物中毒进行解毒。

四、其他因素(1)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的现象,称为再分布。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第四节代谢(生物转化)定义:药物作为外源性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代谢的场所:肝脏、肠、肾、肺。

一、药物转化的方式、步骤代谢的结果:1、大多数药物灭活成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灭活:药物经转化后活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2、少数药物仍有药理活性;(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转变为有活性的现象。

)3、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

二、药物转化的酶系统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水溶性较大的药物。

如AchE、MAO。

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特点:●①选择性低。

能同时催化数百种脂溶性药物的转化。

●②变异性大。

易受遗传、年龄、疾病等多种内在因素的影响,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③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

三、肝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CYP450选择性低、变异性大、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

药酶诱导药:凡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下降,并可产生耐受性,应增加其他药的剂量。

药酶抑制药:凡能够减弱药酶活性的药物(异烟肼、西咪替丁、保泰松等)。

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增强,并可产生中毒,应减少其他药的剂量。

第五节排泄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也可排泄。

一、经肾脏排泄(1)肾小球滤过: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和其代谢产物均可滤过。

血细胞、大分子物质及结合型的药物不能滤过。

(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脂溶性高、非解离型的药物和代谢产物又可经肾小管重吸收入血。

若改变尿液pH 值,则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

3)肾小管主动分泌:少数药物是经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

如丙磺舒可抑制(肾脏排泄药物的多少,与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尿液的pH和肾血流量有关。

)青霉素的主动分泌。

二、经胆汁排泄1肝肠循环: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后,并自胆汁排入小肠,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被重吸收,称之。

eg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有明显肝肠循环,使t1/2延长。

2.其他途径:通过唾液、乳汁、汗液、泪液等排泄。

乳汁pH略低于血浆,碱性药物(吗啡、阿托品)可较多自乳汁排泄。

应注意。

第六节药动学的基本概念药量-时间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一、时间-药物浓度曲线:以时间作用横坐标,血药浓度作纵坐标,绘制出一条反映血药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曲线。

二、药物消除类型药物消除:指生物转化和排泄的统称。

1.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比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若以血药浓度(C)的对数与时间(t)作图,为一直线。

2.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单位时间内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

3.米氏消除动力学(混合型消除):是指包括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内的混合型消除方式。

如当药物剂量急剧增加或患者有某些疾病,血浓达饱和时,消除方式则可从一级动力学消除转变为零级动力学消除。

如乙醇血浓<0.05 mg/ml时,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但当>0.05 mg/ml时,则可转成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三、房室模型的基本概念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采用的一种数学模型。

1.一室开放模型:是假定机体是由一个房室组成,且药物在其中的消除速率也始终一致的模型。

即给药后,药物可立即均匀分布到全身,并以一定速度再从中消除。

2.二室开放模型假设机体由两个房室组成(中央室和周边室),并有两种消除(转运和转化)的速率。

给药后,药物立即分布到中央室(包括血液和能与血液瞬间分布平衡的组织,肾脑心肝),然后慢慢分布到周边室(血流供应较少的组织、脂肪、肌肉、骨、软骨)。

四、药动学的主要参数(一)药峰时间(Tmax)和药峰浓度(Cmax)药峰时间是指用药以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

药峰浓度是指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

(二)时量曲线下面积AUC)是指由坐标横轴与时-药浓度曲线围成的面积。

它代表一段时间内,血液中的药物的相对累积量,也是研究药物制剂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生物利用度(F)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通常用吸收百分率表示,即给药量与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的比值。

F=A/D×100% A为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D为服药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